青蒿素发明人获诺奖的背后争议综述

合集下载

青蒿素发明人获诺奖的背后争议

青蒿素发明人获诺奖的背后争议

青蒿素发明人获诺奖的背后争议资料来源:新浪新闻中心和腾迅网中新网10月5日电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 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2015年10月7日 - 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 这也是青蒿素成就归属有争论的原因之一。

为了平等而取消...屠呦呦女,生于1930年1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青蒿素,用去了屠呦呦大半生时间,她却依然痴迷于此,未曾停歇。

她说,“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屠呦呦:实验191次才成功以身试毒弄坏肝脏一面是热情和盛赞,另一面就是争议和不解。

1、据说中国领导人是应越南请求才举全国之力攻坚疟疾的,该项目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一样,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工程,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即全国性抗疟研究计划“523战备项目”,志在帮助北越“打击美帝”。

2、从草药中寻找抗疟成分并不是新鲜主意,1941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理学教授张昌绍就曾尝试利用中药治疗疟疾,1946年和1948年分别在《科学》和《自然》报道中药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疟作用。

然而张昌绍在文革中被逼自杀,另一些原本致力于此的科学家也被关牛棚、靠边站。

所以项目里都是中青年,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加入进去的时候是38岁。

3、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粗提取的青蒿素受热就失去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据说是受其他研究小组用甲醚提取成功后得到的启发。

不过用水、甲醇、汽油、乙醚等各种溶剂去萃取本就是制药的规范步骤,因为当时懂得科研规范的人都靠边站了,所以只能靠屠呦呦拍脑门灵光乍现。

2021年关于屠呦呦和青蒿素的四点疑问

2021年关于屠呦呦和青蒿素的四点疑问

拉斯克奖之后,屠呦呦被称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四年之后,她与诺贝尔奖的距离变成了零,不负众望地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人,站上了科学荣誉的巅峰。

然而,在令国人欢呼雀跃的荣光背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各式各样的疑问,既有关于这次诺奖评选的,也有针对她本人的。

疑问之一诺奖为什么“复古”?在屠呦呦之前,一共有过三个与疟疾相关的诺奖,分别是一、1902年,发现疟疾经由蚊虫传播的英国军医官罗斯(RonaldRoss);二、1907年,发现疟疾病原体是血液中的疟原虫的莱佛兰(AlphonseLaveran);三、1948年,发现DDT是灭蚊良药的瑞士化学家穆勒(PaulHermannMuller)。

时至今日,最近的一个有关疟疾的诺奖也过去了大半个世纪,诺奖评选委员会为什么“发思古之幽情”,将奖项颁给寄生虫研究,的确令人感到有些疑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药理学研究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屠呦呦的研究完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后的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生命科学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值得诺奖表彰的结果还有许多,此次颁奖之前,许多人都猜测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将会获奖,没想到最终花落寄生虫研究。

这位研究者表示,与其他不少获得科学界认可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相比,寄生虫研究“相对小众”,学术意义也有所不逮。

关于这个问题,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大庆有不同看法。

张大庆对青蒿素的研发过程有深入研究,在他看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的是两类成果,“一类对人类知识作出巨大贡献,一类对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诺贝尔奖作为回顾性、总结性的奖项,表彰“对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青蒿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就像马克思那句名言说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青蒿素属于改变世界的研究成果”。

张大庆与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前院长饶毅及北大医学院博士生黎润红合作的《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一文也高度评价青蒿素,将之与“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并列,称为“中国过去一个世纪最重要的两项来自中药的药物发现”,“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获诺奖引发诸多反思

屠呦呦获诺奖引发诸多反思

屠呦呦获诺奖引发诸多反思2015 年 10 月 5 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一时间,举国欢腾。

然而,在这份荣耀的背后,也引发了诸多深刻的反思。

屠呦呦的获奖,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医药的价值。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相对较低,甚至在国内也面临着诸多质疑。

然而,屠呦呦从传统中医药中汲取灵感,发现了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成果有力地证明了中医药这座宝库蕴含着无尽的宝藏,有待我们去深入挖掘和利用。

这也让我们反思,过去对于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是否足够重视?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是否过于追求西方医学的方法和技术,而忽视了本土传统医学的独特优势?中医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我们应当更加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加大投入和研究力度,让其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屠呦呦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

她和她的团队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最终才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这让我们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过于浮躁,急于追求短期的成果和利益?科研工作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需要科研人员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同时,屠呦呦获诺奖也反映出我国科研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一些领域,科研资源的分配可能不够合理,过于集中在少数热门领域和知名科研团队,而一些具有潜力但相对冷门的研究方向则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此外,科研评价体系也有待完善,过于注重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可能会导致科研人员为了追求这些表面的成果而忽视了真正有价值的研究。

屠呦呦的成就离不开团队的协作。

在她的研究过程中,众多科研人员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专长,才最终攻克了难题。

2020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多次落选院士惹争议

2020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多次落选院士惹争议

2020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多次落选院士惹争议据报道,刚刚获得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向外界表达她的获奖感言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向外界表达获奖感言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新华网北京10月5日消息,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这是5日晚间,刚刚摘取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

为了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人,为了回报母校对我的培养,我将把这份感恩之情化作动力,珍惜荣誉,勤奋好学,谦虚谨慎,激情逐梦。

尽管我今天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这些成绩都是老师们对我的辛勤培育和我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

成绩只属于过去,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发扬我的优点,同时,也要查找自己的不足,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秀品质,加强学习,培养高尚的品德,积极锻炼好身体,塑造自己具有创新,有胆识,有作为的好少年,我相信自己会脱颖而出,为我的小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记号!2020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次能被评为优秀员工,我想这既是公司对我个人工作能力与成绩的肯定,也是对今后工作做得更好的一种鼓励。

我也坚信,今后的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

志诚的发展让我们成长,我们的共同努力让志诚更加辉煌。

荣誉让平凡的我们感到快乐,奖励让我们深思,因而,意识到自身依然存在不足。

我们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会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心态决定成败》我觉得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不管能不能得到他人的肯定,都将会累积成自身无形的财富,只要用心去做,每件事都是有意义的;而且,每个人赋予它的意义都不相同。

屠呦呦获诺奖带火青蒿素 青蒿价格怎么还跌了

屠呦呦获诺奖带火青蒿素 青蒿价格怎么还跌了

屠呦呦获诺奖带火青蒿素青蒿价格怎么还跌了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三人因对疟疾等寄生虫病机理和治疗领域的成果而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国人振奋。

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

在抗击疟疾上,青蒿药物是目前抗击疟疾的最有效药物,其发明带动了国际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为当前中国被国际承认的唯一创新药物。

此次屠呦呦获得诺奖不仅再次肯定了中国在抗疟市场上的成就与贡献,更将国内青蒿素类产品推向了世界的目光。

图表1:青蒿素上下游产业链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但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全球公认全球公认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青蒿素,近半出自中国重庆市的酉阳县,全球八成原料青蒿也产自当地。

也有人预言世界青蒿之乡将迎来市场的春天,不过现实却恰恰相反。

今年当地青蒿价格处于近年来的谷底,每公斤约5元,低于往年每公斤7至8元的收购价,更比10年前热炒期少了17元。

曾经蜂拥而上,亏得血本无归2004年,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类抗疟药品列为首选指导用药,青蒿行情一路看涨。

从那一年起,部分人从中看到商机,选育优良品种大面积种植。

2005年,青蒿收购价格平均每公斤达到22元,不少种植户当年都成了暴发户。

2006年,全国青蒿种植面积30万余亩,仅酉阳县就有18万亩。

产能严重过剩,青蒿价格一路跳水,到2007年跌至每公斤3元。

很多种植户把2005年赚的钱都赔了进去,积压的库存没人收购,不少人亏得血本无归。

市场饱和,地位尴尬目前全球青蒿素市场需求量约180至200吨,中国每年产量达到四五百吨,一年生产相当于全球两年需求量,还不包括国外的青蒿素产量。

今年青蒿素全国库存统计约100吨,造成整个行业亏损,收购价格走低。

青蒿价格主要还是靠市场推动,中国得了诺奖虽然是个好消息,但现在市场仍处于饱和状态。

图表2:青蒿素原料全球市场供过于求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同时,在国际市场上,全球抗疟药公立采购市场至今仍然由瑞士诺华、法国赛诺菲等跨国公司占据,中国企业只能当原料提供商,为外企贴牌生产,或者付出高昂的营销代价在私立市场取得一席之地。

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多次落选院士惹争议

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多次落选院士惹争议

2015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多次落选院士惹争议据报道,刚刚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向外界表达她的获奖感言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向外界表达获奖感言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新华网北京10月5日消息,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这是5日晚间,刚刚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

为了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人,为了回报母校对我的培养,我将把这份感恩之情化作动力,珍惜荣誉,勤奋好学,谦虚谨慎,激情逐梦。

尽管我今天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这些成绩都是老师们对我的辛勤培育和我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

成绩只属于过去,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发扬我的优点,同时,也要查找自己的不足,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秀品质,加强学习,培养高尚的品德,积极锻炼好身体,塑造自己具有创新,有胆识,有作为的好少年,我相信自己会脱颖而出,为我的小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记号!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次能被评为优秀员工,我想这既是公司对我个人工作能力与成绩的肯定,也是对今后工作做得更好的一种鼓励。

我也坚信,今后的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

志诚的发展让我们成长,我们的共同努力让志诚更加辉煌。

荣誉让平凡的我们感到快乐,奖励让我们深思,因而,意识到自身依然存在不足。

我们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会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心态决定成败》我觉得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不管能不能得到他人的肯定,都将会累积成自身无形的财富,只要用心去做,每件事都是有意义的;而且,每个人赋予它的意义都不相同。

屠呦呦:饱受争议的“青蒿素”之母

屠呦呦:饱受争议的“青蒿素”之母

屠呦呦:饱受争议的“青蒿素”之母作者:三秋树来源:《东方女性》2016年第01期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继2011年获得美国拉斯克医学奖之后,这位85岁的“三无”科学家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争议与赞誉并存。

她发明的青蒿素拯救了上亿人的生命,而它带给屠呦呦的委屈与磨难同样深重……191号样本的惊喜屠呦呦获奖,同时火了的,还有《诗经·小雅》,被称为预言经——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市海曙区开明街26号,父亲为其在《诗经》里寻了个名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 1951年,屠呦呦进入北京医学院生物药学系读书,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之后的五十五年,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北京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

而她事业的春天是在新中国最为严寒的那十年。

1969年1月,全国抗疟工程总指挥部“523办公室”将“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下达给屠呦呦所在的中药研究所。

屠呦呦那年39岁的,丈夫李延钊正在“五七干校”接受“学习”与“锻炼”。

她将两个女儿交给母亲,开始了抗疟的科研工作。

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在那个资深科学家大部分已被打为右派的年代,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耗时三个月,从两千多个药方中筛出640个,又锁定到100多个样本,最终入选的胡椒,“虽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想”。

青蒿是当时的191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一直不好。

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

这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无数委屈和磨难合成青蒿素要提取青蒿的精华,需要设备。

没有设备,屠呦呦和几个同事自己动手,从市场买来七口大缸,在缺乏通风设备的陋室里,用一种挥发性很强、具有一定毒性的溶剂浸泡青蒿。

论屠呦呦获奖

论屠呦呦获奖

你如何看待屠呦呦获得2015年中国首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屠呦呦是我国的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她既是硕士生导师,也是博士生导师,从事中药和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能够用于治疗疟疾,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而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个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研究背景: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感染而造成的一种传染病,该病严重影响人类生存,早在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时期,北越军队受到疟疾困扰,因病死了无数,削弱了战斗力,但由于当时国内条件有限,没能研发出药物来治疗疾病。

为此,北越向中国求援。

于是,毛泽东向中国大陆的顶级科学家下令,要求他们帮助研发相关药物。

并于1967年5月23日立项,代号523项目。

38岁的屠呦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上百种中药,并最终选出青蒿最为研究对象,但是,青蒿在水煮条件下提取出的青蒿素不稳定,不能很好的起到抑菌效果,后来,屠老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并筛选出乙醚作为提取青蒿素的最佳溶剂。

她获得2015中国首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给了我许多启示与反思。

第一、科研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成功贵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正如屠老一样,一辈子坚持在实验室科研,坚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最终收获了科研硕果。

她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我们才能够成功,而坚持又源于一颗毫不动摇的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的,成功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只要我们在科研当中把握好每个细节,并坚持不懈,我相信我们也能够收获成功的喜悦。

“青蒿素”背后的故事

“青蒿素”背后的故事

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消息传来,国内各大媒体和社交网络均因屠呦呦这个名字而沸腾和自豪。

一时间,这个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事业,一向默默无闻、不爱抛头露面的女医药学家名满天下。

40年来,屠呦呦只有一篇发表于1977年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和一本出版于2009年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在圈内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然而,正是这样的屠呦呦,用脚踏实地的科研态度和执着精神,终在人生的耄耋之年摘得这一享有世界声誉的科学奖项。

从传统中医学里获取灵感青蒿素,源于1967年启动的一个集全国科技之力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523项目”,漫长的探索中,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组成了研发大军。

从药材筛选、有效成分提炼、临床实验、结晶获取、结构分析、人工合成直至新药研发,青蒿素的发现发明过程犹如众多科研人员环环相扣的接力赛,每一棒都功不可没。

那么,究竟谁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疟疾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人类与疟疾曾经展开过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屠呦呦之前,相关的诺奖就有三个,分别是:1902年,发现疟疾经由蚊虫传播的英国军医官罗斯(ronald ross);1907年,发现疟疾病原体是血液中的疟原虫的莱佛兰(alphonse laveran);1948年,发现ddt是灭蚊良药的瑞士化学家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

但是,根治疟疾的良药一直没能研制出来。

所以,至今天,疟疾仍然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有5亿人罹患此病,100多万人因此死亡。

在发现青蒿素之前,对付疟疾的最有力的药物主要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

屠呦呦争议

屠呦呦争议

屠呦呦争议1. 引言屠呦呦(Tu Youyou)是一位享誉国际的中医药学家,她以发现并研制了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而闻名于世。

然而,尽管她的贡献被广泛赞誉和认可,但屠呦呦也在一些方面引起了争议。

本文将探讨屠呦呦争议的主要内容,并对争议的不同方面进行客观分析。

2. 青蒿素的独立发现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独立发现了青蒿素,并证明了其对疟疾的治疗效果。

这项发现为疟疾的治疗带来了重大突破,并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有一些人对屠呦呦独立发现青蒿素的过程提出了质疑。

一些批评者认为,在屠呦呦之前,中药学界已经有人对青蒿植物有着相关研究,并有可能提取出有效成分来治疗疟疾。

他们认为屠呦呦只是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和实验,并不完全符合“独立发现”的标准。

然而,这种批评缺乏确凿的证据,并且不应贬低屠呦呦在这一领域的贡献。

3. 青蒿素专利争议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后,该发现被中国政府知识产权局列入了国家重点科技成果保护项目。

这一举动引发了一系列针对青蒿素专利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青蒿素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药物,应该是全球共享的,并不应该通过专利控制。

然而,支持者则认为,青蒿素的发现需要大量的时间、资源和投入。

专利保护可以为屠呦呦及其团队提供一定的回报,以继续他们的研究和治疗工作。

同时,专利保护也可以鼓励创新和研发,推动药物研究的进步。

4. 传统中药与科学验证青蒿素的发现也引发了对传统中药与科学验证之间关系的探讨。

一方面,青蒿素的研究验证了传统中药的治疗效果,并为其赢得了科学的认可。

然而,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屠呦呦的发现只是一个例外,不能代表传统中药的整体疗效。

这个争议也与中医药领域改革的讨论相关。

一些人主张通过科学验证来筛选出中医药中真正有效的成分,并改进其疗效,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医学的需求。

而另一些人则强调传统中药的整体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认为应该尊重传统,并保持其完整性。

5. 药物供应和价格问题青蒿素的发现帮助了世界各地的疟疾患者,但也引发了药物供应和价格问题的争议。

一个看起来有争议的诺贝尔奖,和它背后坎坷纠结的秘密故事

一个看起来有争议的诺贝尔奖,和它背后坎坷纠结的秘密故事

一个看起来有争议的诺贝尔奖,和它背后坎坷纠结的秘密故事疟疾给热带地区带来了灾难,而中国药品青蒿素已经被誉为自二百年前发现奎宁之后,抗击疟疾历程中最伟大的进步之一。

青蒿素的发现正在被不断提及,说它会成为诺贝尔医学奖的候选。

每年,有数百万美国纳税人的钱被花在非洲的疟疾治疗上。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作为史上一大悖论,这种药的发现要归功于毛泽东,因为是他当时要求帮助正在丛林里和美国对抗的北越军队治疗疟疾。

或者说由于中国的被孤立和西方捐助者、医疗机构和制药公司的漠视,这种药度过了默默无闻的 30 年。

现在,它的故事终于重见天日。

但正如在科学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的事情一样,故事有很多个版本,而且有许多人在争夺它的发现者的桂冠。

9 月,事情变得尤为明确了,因为拉斯克奖(Lasker Awards)中的一个奖项落到了数百名曾参与研发过该药的中国科学家中的一人的头上——而拉斯克奖又被誉为是“美国的诺贝尔奖”。

晚花期的青蒿含有青蒿素,数十年前它就在中国被发现了。

毛泽东扮演的角色显而易见。

1960 年代,他收到了北越的请求:由于当地的疟疾寄生虫已经对所有已知的药物产生了抗药性,战士们正在因患疟疾而死去。

于是毛泽东命令中国最好的科学家提供帮助。

但事情可没那么容易。

文化大革命正在逐渐失去控制,而知识分子,包括科学家都正在被公开侮辱、被强迫到集体农场劳动,甚至被逼自杀。

然而,由于命令是来自毛泽东本人,而且他派了军队的人来负责,所以这个研发项目得到了保护。

在接下来的 14年里,来自 60 家军队和民间机构的 500 名科学家都扑在了这个项目上。

当某种疟疾击倒北越军队之后,毛泽东要求中国科学家行动起来。

与此同时,数千名在越南的美国士兵也得了疟疾,而且沃尔特里德军事研究院(Walter Reed Army Instituteof Research)也开始了它的药品开发 。

它最终的研究成果是甲氟喹,后来该药的产品名为 Lariam。

虽然甲氟喹效果很好,但它也有严重的缺陷,包括会引起噩梦和妄想症。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1.尊 重客 观 规 律 和发 挥 主 观 能 动 性 相 结 合 。
青 蒿 素 的发 现 是 人 类 认 识 和利 用 规 律 的 结 果 ,同时 也 是 以屠 呦 呦 为 代 表 的
医药 科 技 人 员充 分 发 挥 主 观 能 动性 的 结 果 。
2.实践 决 定认 识 ,实践 是 认 识 的 来源 、发 展 的 动 力 、目的 和 归 宿 。
( )
①要不 断提高 自己的职业技 能 ②要 不断 提高 自己的知识 水平 ③要 使
科研信 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嘘 ④要不 断提 高 自身的思想 道德素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⑧④
2.青 蒿 素 的 发 现 足 党 和 政 府 _ 天心 中 医药 、重 视 叶1医 药 、支 持 中 医 药 发 展 取
青蒿素 的发现是 应现 实需要 而 生 ,对防 治疟疾 等传 染性疾 病 、维护世 界 人
民 身 体 健 康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3.认 识 具 有 反 复 性 、无 限 性 和 上 升 性
人类对疟疾 的认识及其 药理的运用 经历 『_l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4.坚持辩证的 否定观 ,发扬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立足 实践 ,不断创新 。
① 加强宏观调控 ②发 挥政府 在 经济建 设 中 的核 心作 用 ③ 坚持对 人 民
负 责的原则和为人 民服务 的宗 旨 ④ 切实履行好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 的职能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3.青蒿 素的发现过程揭示 了新 药的发现很 可能始 于偶然 ,而孕 育于 必然 的
规 律 。从 青 蒿 素 的 发 现 到 验 证 其 临 床 应 用 的过 程 ,我 们 清 晰 地 看 到 了一 个 普 遍

屠呦呦文献综述

屠呦呦文献综述

时隔三载,中国黑马终捧诺奖国际大奖跑出的中国黑马——屠呦呦1995:1、杰出的中药学家屠呦呦1995年著这篇文献中有屠呦呦的科研经历2009:1、创新中的社会关系:围绕青蒿素的几个争论专利权之争、优先权之争、单复方之争、中西药之争2011:1、国际大奖跑出迟到的黑马2011年拉斯克奖近日揭晓,并不为人熟知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其中的临床医学奖。

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拉斯克奖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至今超过300 人次的获奖者中有80位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而屠呦呦研究小组中则由钟裕容成功获取了青蒿素结晶! 屠呦呦于于1974年2月份在中医研究院召开的青蒿座谈会上提到了青蒿素的分子式。

从明确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抗疟效果到提纯青蒿素,从而确定了抗疟分子。

饶毅、黎润红、张大庆等撰写的“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一文应该有提及到青蒿际嗤声国际2、中国式“扯皮”怪象针对屠呦呦得奖所引发出的种种议论,正是“传统”有年!这样的“传统”,不说是在让世人看“国际笑话”,但至少从低处讲,涉及到如何坚守学术道德、培养科学精神、发扬科学作风、造就科学新人;从高处讲,涉及到如何才能不窒息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动力与活力!国内屡屡曝出学术腐败毋庸讳言、马首是瞻3、正确评价青蒿素发现的科学价值——《科技导报》“科技纵横捭阖”栏目经过多年临床实践,青蒿素是我国唯一获得国际认可的抗疟新药,曾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疗疟疾的理想药物。

4、张亭栋屠呦呦荣获葛兰素史克(GSK)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同样研究该课题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王振义教授和他的团队邀请张亭栋前往合作攻关。

5、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国际生物医学奖——“拉斯克奖”屠呦呦于1930年12月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同年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曾脱产两年半参加卫生部委托中医研究院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班”学习,长期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其主要学术成就是发现了抗疟新药青蒿素。

对青蒿素获奖及其荣誉归属的反思[权威资料]

对青蒿素获奖及其荣誉归属的反思[权威资料]

对青蒿素获奖及其荣誉归属的反思【摘要】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为表彰她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一种抑制率为100%的抗疟新药,被授予美国拉斯克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在中国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原本是值得学术界庆贺的事情,但随之而来的确是众多的争议,其中一项争议就是青蒿素获国际大奖的荣誉归属问题。

本文对青蒿素研发全过程进行思考,试图解决青蒿素获奖荣誉归属之争的问题。

【关键词】屠呦呦;青蒿素;荣誉之争20世纪60年代初,越南与美国交战于亚洲热带雨林,疟疾肆虐东南亚,极大的削弱了双方的战力,因此控制疫情已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屠呦呦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危难时刻临危受命。

作为研究组长,屠呦呦以身试药,终于在1972年第191次实验中找到100%抑制率的青蒿素及其第一个衍生物──双氢青蒿素,大大提高了抗疟药物的疗效。

青蒿素的发现成功挽救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有效的抑制疟疾病情,2011年9月23日获得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在世界荣获的最高奖项。

自此,屠呦呦及其青蒿素进入世人的眼帘。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再一次站在领奖台上──这个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生药学家。

但是青蒿素的研发成功,并不是屠呦呦一人的研究成果,还应有药材的筛选人员、成分提炼人员、临床试验人员、结构分析人员等等诸多环节参与研发的科研人员。

此外,在青蒿素整个研发过程中,对青蒿素的成功提取是采用先进科学仪器,而不是传统中药提取方法,因此,当公布屠呦呦个人成为诺贝尔获得者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对青蒿素获诺贝尔奖的归属问题的两种争议,究竟荣誉应属于屠呦呦个人还是屠呦呦集体?是应归功于中医还是归功于西医?一、屠呦呦青蒿素研发过程1969年1月,屠呦呦被引进到“523办公室”并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主要负责两项任务:一是寻找新药;二是在现有成果基础上继续研究,力求去掉常山碱上的毒性,解决服药后患者呕吐问题。

诺奖 屠呦呦 范文

诺奖 屠呦呦 范文

人物阅读素材:是非·屠呦呦(2015-10-05 23:34:24)是非·屠呦呦弓长【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屠呦呦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是非·屠呦呦弓长2015年6月4日,哈佛大学医学院官方网站公布2015年度华伦·阿尔波特基金会的授奖信息。

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其在抗疟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荣获此奖。

该奖将于10月1日在哈佛医学院举办的专场研讨会上颁发。

据悉,屠呦呦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理论上,对于这种“中国第一位”的消息,其新闻价值即使上不了头条,最起码也会被排列在新闻网站的首页。

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好似都没有“发现”这条消息,并未对此进行报道。

只有屠呦呦的家乡“浙江在线”及其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以主人翁式的骄傲,在6月中旬发布了相关信息。

同样的获奖者,相似的获奖原因,对比2011年的大张旗鼓,如今的敛声宁静让人摸不着头脑。

而更让人唏嘘的是,关于屠呦呦停不下来的争议。

是,不可挡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这是该奖项设立65年以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大奖。

青蒿素发现始末

青蒿素发现始末

青蒿素发现始末新华社纽约电:2011年9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

当日,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81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青蒿素发现于1972年,时过四十年才被授以国际大奖,原因何在?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9年统计:全球感染疟疾者多达2.5亿人,将近一百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

时间和实践充分证明,青蒿素是目前防治疟疾疗效最好的药物,否则2.5亿疟疾感染者中,还会有更多的人丧失生命。

青蒿素出自一种名叫青蒿的小草。

此草在中国南、北方通见,真正的贱如草芥,它怎么成了千古疟魔的克星?早在2002年3月8日,记者就曾经采访过这位默默奉献的女科学家。

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实验室里,屠呦呦详细地讲述了当年她苦斗疟魔的艰难历程。

战场告急全国搜寻抗疟新药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1955年毕业于北就大学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药学系后,进入直属卫生部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事生药、炮制入化学等中药研究。

1959年,她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两年半后,她成为中、西医药学兼通的医药化学工作者,为她日后研发抗疟新药青蒿素打下了基础。

1965年,越南战争爆发。

美、越两军苦战在亚洲热带雨林,疟疾像是第三方,疯狂袭击交战的双方,万千官兵逃过枪林弹雨,却被疟疾击倒,即使活命者,也丧失了战斗力。

疟疾病原疟原虫是一种真核生物。

它潜于雌蚊体内,雌蚊叮人时,它将长梭形孢子随雌蚊口液注入人体。

孢子进入人体后随血流前进,首先侵入肝细胞,以肝细胞质为营养,在肝细胞内发育和裂体生殖,然后逸出坏死的肝细胞,钻入红血细胞,再在红细胞内继续生长、裂殖。

青蒿素是谁发现的?张伯礼院士讲了一个笑话,值得所有人深思

青蒿素是谁发现的?张伯礼院士讲了一个笑话,值得所有人深思

青蒿素是谁发现的?张伯礼院士讲了一个笑话,值得所有人深思青蒿素——在1972年初提取的时候,这种可以拯救上万人生命的抗疟药物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梦回70年代,当提起屠呦呦,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一问三不知。

然而2015年后,这位85岁的科学家名满天下,为众人称道。

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她提取的青蒿素以及之后的双氢青蒿素,在抗疟疾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世界抗疟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院士张伯礼曾讲过这样一句笑话:“如果不是外国专家调查,恐怕永远都没人知道青蒿素是屠呦呦发明的。

”屠呦呦在获得诺奖之前无人知晓;但是在她获得奖项之后,一夜成为世界医药史上的一颗明星。

为何屠呦呦前后待遇差别如此之大?水滴石穿,绳锯木断1969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接到国家一项特殊而艰难的任务:研究抗疟药。

60年代,已经落伍的奎宁成为时代的眼泪,老药的抗药性使得科学家们为寻找新型抗疟药抓破头皮。

屠呦呦带领着组员翻阅历代医书,欲从中得出答案。

古代人类的智慧果然不可斗量,在经历了摘选、淘汰后,一种不起眼的中药青蒿闯进众多研究人员的视野。

然而,在大家用常见的方法高温提取其中物质时,都未见效果。

许多组员沮丧了,屠呦呦一拍桌子,决定再次回归古籍找答案。

在她阅读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突然灵光乍现。

传统中药都是用热水煎服的方法,但是青蒿却没有提到水煮,仅仅只是“绞”。

她受到启发,改变了提取方法,用低温萃取的方法。

屠呦呦决定用常用的低温萃取剂酒精来实验。

为了能精准的计算剂量,实验组的人员夜以继日地与这些青蒿和酒精奋斗,酒精挥发出的乙醚使人昏昏欲睡,且伤害着工作人员的身体,屠呦呦甚至因为长时间呆在实验室而患上了肺炎。

在70多次实验过后,青蒿素终于问世!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她在实验室里,一直很高调。

组员遇到了问题,她第一个提出;会议上有人出了差错,她从不给别人面子,都是一阵见血的点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蒿素发明人获诺奖的背后争议资料来源:新浪新闻中心和腾迅网中新网10月5日电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 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2015年10月7日 - 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 这也是青蒿素成就归属有争论的原因之一。

为了平等而取消...屠呦呦女,生于1930年1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青蒿素,用去了屠呦呦大半生时间,她却依然痴迷于此,未曾停歇。

她说,“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屠呦呦:实验191次才成功以身试毒弄坏肝脏一面是热情和盛赞,另一面就是争议和不解。

1、据说中国领导人是应越南请求才举全国之力攻坚疟疾的,该项目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一样,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工程,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即全国性抗疟研究计划“523战备项目”,志在帮助北越“打击美帝”。

2、从草药中寻找抗疟成分并不是新鲜主意,1941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理学教授张昌绍就曾尝试利用中药治疗疟疾,1946年和1948年分别在《科学》和《自然》报道中药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疟作用。

然而张昌绍在文革中被逼自杀,另一些原本致力于此的科学家也被关牛棚、靠边站。

所以项目里都是中青年,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加入进去的时候是38岁。

3、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粗提取的青蒿素受热就失去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据说是受其他研究小组用甲醚提取成功后得到的启发。

不过用水、甲醇、汽油、乙醚等各种溶剂去萃取本就是制药的规范步骤,因为当时懂得科研规范的人都靠边站了,所以只能靠屠呦呦拍脑门灵光乍现。

4、青蒿(又名香蒿)中不含青蒿素,含青蒿素的是黄花蒿(又名臭蒿)。

作为中药市售的青蒿或多或少混杂黄花蒿,数量不等,导致当时各组临床试验结果不稳定。

云南和山东药物研究所提取的青蒿素效果很好,反而屠呦呦组提取的青蒿素不仅无效,还有较明显心脏毒副作用。

5、课题小组在重庆买到假冒伪劣青蒿,全是黄花蒿,于是抑菌率100%。

6、青蒿素主要产自黄花蒿和大头黄花蒿,云南和山东省药物研究所一开始命名为“黄蒿素”和“黄花蒿素”。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按中药用药习惯”,“将中药青蒿原植物只保留黄花蒿一种,而其抗疟成分随传统中药定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的学名还是援引了黄花蒿的拉丁名。

7、卫生部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发现了青蒿素。

疟疾在中国很普遍,历来都是中医束手无策的疾病。

几乎每部正统中药典籍都有治疗疟疾的药方,此类药方可能有数十个至上百个,经屠呦呦等科学家实验证明无一有效。

8、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版的中药典籍对药材青蒿的解释就是青蒿,青蒿素发现后,解释改为:“包括青蒿和黄花蒿,两种均可入药”。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部184页显示,青蒿:“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不再提青蒿,中药的青蒿被偷梁换柱成了黄花蒿。

所以说中医没有自我纠错能力,只能靠外来力量扬弃。

9、记载青蒿药方的是东晋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葛洪是一个道家炼丹术士,不为中医所认可。

这本册子收集了很多民间偏方,并没用到中医的阴阳五行、方剂配伍。

而且显然葛洪自己也不知道这些药方是否有效,因为葛洪同时记录的治疗疟疾的方子多达43种,甚至还包括“禳一切疟。

是日抱雄鸡,一时令作大声,无不瘥”、“取蜘蛛一枚,著饭中合丸,吞之”、“破一大豆(去皮),书一片作‘日’字,一片作‘月’字,左手持‘日’,右手持‘月’,吞之立愈。

向日服之,勿令人知也”等等巫术。

10、葛洪记载的这个偏方是否真能治疟疾很可疑,暂且不论实际有效的是中医嗤之以鼻的黄花蒿而不是青蒿,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而葛洪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以晋朝的度量衡来算,1升相当于现在的204.5毫升,即使是浸泡黄花蒿,也很难泡出药理浓度的青蒿素。

11、有个别中医书提到了青蒿,然而却未能起到作用。

究其原因,除了实际有效的是黄花蒿而不是青蒿,中药都是煎服的,60度青蒿素就分解了……屠呦呦小组虽然后来观察到了青蒿的药效,但水煎剂无效,中医书记载热水煮青蒿用于治疗疟疾,这种不可靠的记载险些阻碍了发现真正的有效药物。

诺贝尔奖委员会发言人回答中国记者提问时说得很清楚:“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不是把奖颁给了传统医学。

我们是把奖项颁给受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

……这个奖并不是给传统医学的。

”东亚强国的媒体大概会强健到不去报道这段吧。

12、在葛洪写下青蒿药方后的1600年间,没有记载显示有人享受过这个药方,中国每年都有数十万人死于疟疾。

直到1950年,中国还有疟疾病人3000万。

1693年,康熙帝罹患疟疾,全国中医无措,靠法国传教士进献奎宁才得治。

奎宁也是一种从草药中找到的化学药物,从金鸡纳树皮提取的药物奎宁进入中国后,成了最受热捧的、最著名的药物之一。

13、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每年光二等奖两三百个),反而先拿到了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类似于施一公当选美国双院院士却落选中科院院士。

相比之下造假院士张尧学居然都拿到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4、文革时倡导所谓的“集体主义”,除了毛泽东的出版物和马列经典外,所有文章都不标明个人作者。

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发表了论文,为了平等而取消标明个人作者,导致了后来的诸多争端,颇具讽刺意味。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

据说这也是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科技大奖的原因之一。

15、有说法称屠呦呦落选中科院院士和她不得人心有关。

中信的青蒿素项目经理刘天伟在博客中提到,2004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金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

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最后这事因屠呦呦的反对落空。

523项目中蒿甲醚的发明者李英确认了此事的真实性,但表示是间接听到的。

2009年,屠呦呦出版了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但被人撰文批评夸大了自己的研究组在523项目中的作用,夸大了自己在研究小组中的作用,不承认他人的工作。

饶毅曾在文章中提到,她私藏了一批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秘不示人……类似的例子不一一列举。

不过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最关键的一员是基本可以肯定的。

16、现代医学中有很多药物来源于植物,包括但不限于阿司匹林、奎宁、麻龘黄素、紫杉醇、水杨酸、阿托品(颠茄)、小檗碱(黄连素)、达菲、洋地黄、吗啡、杜冷丁等等。

说来许多毒品也是来源于植物的么。

1972年,42岁的屠呦呦任组长的研究小组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直到2011年,来自国际医学界的目光才真正注意到她和她的团队做的事——这一年,屠呦呦获得了被称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1973年云南和山东的研究机构都曾从蒿类植物中提取出结晶物并被命名,但这些名称最后在服从集体利益的名义下统一称为“青蒿素”。

1977年到1979年间,有关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的多篇论文发表都署名是“青蒿素结构研究协助组”或以“北京中药所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名义发表。

中国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前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就认为,正是论文发表用集体签名埋下了争议的伏笔。

两个先后到来的国际知名奖项,将那些不忿和隐忍都搅动起来。

谁的诺贝尔奖?寻找疟疾治疗药物的523项目是在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举全国科技之力协作的一个科研项目。

1967年,项目启动运行,60多个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加入到了这个科研集体。

这一年,在“523办公室”领导下,屠呦呦所在的研究院很快参加到了这个项目之中,她本人被委任为疟疾研究小组组长。

成果在70年代初期陆续取得。

由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主持编写的《迟到的报告》一书在2006年出版,书中按原始资料记录公布了公单位提取结晶物的时间1972年12月,北京中药所从北京地区青蒿植物中提取青蒿结晶物,试验编号为“青蒿素Ⅱ”,后改成青蒿素。

1972年4月,云南省药物所从昆明地区大头黄花蒿乙醚提取出结晶物,试验编号为“苦蒿结晶Ⅲ”,后定名为黄蒿素。

同年11月,山东省中医药所从山东泰安地区黄花蒿中提取中7种结晶,第5号结晶定名为“黄花蒿素”。

1972年和1973年,前述提到的北京、云南和山东三地的研究机构先后分离出有效单体青蒿素。

1974年,广州中医学院和云南药物研究所在临床上成功地运用青蒿素救治了恶性疟和脑型疟。

“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六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

”在《迟到的报告》中,那场任务中的集体主义思维依然能见。

“但可以断言,从传统医药中,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研制成功一种新结构类型的新药,发明证书上的六个单位中,无论是哪一个单位,以当时的人才、设备、资金、理论知识和技术,哪一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

”个体价值集体主义思维主导下的国家项目与西方奖项重视个人贡献的评价标准的龃龉在2011年发生。

在屠呦呦获得拉克斯奖时,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说,“屠呦呦可以得奖,她有一定的贡献,但我不赞成她一个人得奖,我赞成国家科委批准的发明单位都应该得奖。

如果只是她一个人得奖,整个523项目组的人都不会同意。

”2011年,在发表拉斯克奖获奖感言时,屠呦呦曾衷心感谢为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作出重要贡献的同事。

诺贝尔奖获奖名单公布后,她又再次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但这样的发言未能消弭争论:是否应该由屠呦呦一人领奖?针对这一争议,拉斯克医学奖曾给出了解释,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从2010年开始,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科学家、厦门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苏新专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路易斯·米勒在国外一直致力于向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相关评委会推介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成果。

路易斯·米勒在公开场合曾说:“青蒿素的发明是一个接力棒式的过程:屠呦呦第一个发现了青蒿提取物有效;罗泽渊第一个从菊科黄花蒿里头拿到了抗疟单体;李国桥第一个临床验证青蒿素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