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最全解释
马说-词语解释
马说-词语解释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示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马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承接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饲喂养,动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顿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真无马邪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其实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往,到--去
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以
不以千里称也用,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
以啮人如果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
也
不以千里称也表陈述语气
安求其能千里而食也表反问语气
是马也表停顿
其真不知马也表感叹语气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它,代词
其真无马邪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其如土石何放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字词解释: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执策而临之面对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一样。
马说-词语解释
马说-词语解释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示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马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承接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饲喂养,动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顿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真无马邪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其实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往,到--去
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以
不以千里称也用,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
以啮人如果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
也
不以千里称也表陈述语气
安求其能千里而食也表反问语气
是马也表停顿
其真不知马也表感叹语气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它,代词
其真无马邪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其如土石何放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字词解释: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执策而临之面对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一样。
马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马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下面小编整理了马说的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马说》原文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着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幺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马说》阅读及答案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一、文章主旨《马说》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作者韩愈借马寓人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同时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懑和不平。
二、文章结构文章开篇即点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重要性和决定性。
然后通过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揭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
最后作者以“执策而临之”的形象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三、重要段落及解释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两句话点明了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存在,千里马才能被发现并得到重用。
同时,也暗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要原因。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三句话描绘了人们对待千里马的不当方式,即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进行驱使、饲养和了解其叫声的含义。
这也进一步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和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是对前文所述的总结和升华,强调了千里马被埋没的严重后果。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不公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四、写作特点1. 托物寓意:作者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统治者比作伯乐,从而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2. 对比强烈:文章通过对比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以及常马与千里马的关系,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以及人才被埋没的悲剧性。
3. 语言简练:文章用词简练、有力,句式整齐、有节奏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4. 情感强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情感饱满、热烈。
五、重点词语解释1. 伯乐:善于识别、发现和选拔人才的人。
2.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古文《马说》拼音及解释
古文《马说》拼音及解释整理————————————————————————————————作者:————————————————————————————————日期:2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mǎ说shuō韩hán愈yù世shì有yǒu伯bó乐lè,然rán后hòu有yǒu千qiān里lǐ马mǎ。
千qiān里lǐ马mǎ常chánɡ有yǒu,而ér伯bó乐lè不bù常chánɡ有yǒu。
故ɡù虽suī有yǒu名mínɡ马mǎ,祗zhī辱rǔ于yú奴nú隶lì人rén之zhī手shǒu,骈pián死sǐ于yú槽cáo枥lì之zhī间jiān,不bù以yǐ千qiān里lǐ称chēnɡ也yě。
马mǎ之zhī千qiān里lǐ者zhě,一yì食shí或huò尽jìn粟sù一yì石dàn。
食sì马mǎ者zhě,不bù知zhī其qí能nénɡ千qiān里lǐ而ér食sì也yě。
是shì马mǎ也yě,虽suī有yǒu千qiān里lǐ之zhī能nénɡ,食shí不bù饱bǎo,力lì不bù足zú,才cái美měi不bú外wài 见xiàn,且qiě欲yù与yǔ常chánɡ马mǎ等děnɡ不bù可kě得dé,安ān求qiú其qí能nénɡ千qiān里lǐ也yě?策cè之zhī不bù以yǐ其qí道dào,食sì之zhī不bù能nénɡ尽jìn其qí材cái,鸣mínɡ之zhī而ér不bù能nénɡ通tōnɡ其qí意yì,执zhí策cè而ér临lín之zhī,曰yuē:“天tiān下xià无wú马mǎ”!呜wū呼hū!其qí真zhēn无wú马mǎ邪yé?其qí真zhēn不bù知zhī马mǎ也yě!一、原文译文马说唐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韩愈《咋说》论说文《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马说-词语解释
马说-词语解释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示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马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承接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饲喂养,动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顿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真无马邪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其实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往,到--去
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以
不以千里称也用,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
以啮人如果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
也
不以千里称也表陈述语气
安求其能千里而食也表反问语气
是马也表停顿
其真不知马也表感叹语气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它,代词
其真无马邪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其如土石何放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字词解释: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执策而临之面对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一样。
【初中文言文阅读】韩愈《马说》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韩愈《马说》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韩愈《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 杂说》韩愈唐)或(韩愈文选)【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阅读训练]《马说》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2)流露作者怀才不遇之感和愤世嫉俗之意的句子是(不以千里著称的必然性)(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2、文中的千里马有怎么样的特征?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去识别千里马(即人才)?3、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它暗示了什么?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表达了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怎样的境遇?7、“一食或尽粟一石”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目的何在?8、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表达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感情。
2021古文《马说》拼音及解释整理
2021古文《马说》拼音及解释整理一、《马说》原文及拼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马说》解释整理1. 伯乐:传说中善于相马的人,这里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 千里马:原指能日行千里的马,这里比喻有才能的人。
3. 祗:只,仅仅。
4. 骈:两马并驾。
5. 枥:马槽。
6. 食(sì):同“饲”,喂。
7. 见(xiàn):同“现”,表现。
8. 策:马鞭,这里指鞭打。
9. 临:面对。
《马说》通过讲述千里马被埋没的故事,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愤慨和不满。
作者认为,虽然有伯乐这样的识马之人,但千里马却常常被埋没,不被赏识。
作者通过对比伯乐和千里马,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悲剧,呼吁统治者要善于发现、赏识、任用人才,使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马说》中的隐喻与象征在《马说》中,韩愈巧妙地运用了隐喻和象征手法,将千里马比喻为有才能的人,将伯乐比喻为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通过这种比喻,作者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愤慨和不满。
千里马象征着有才能的人。
在封建社会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埋没,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韩愈通过千里马的比喻,表达了对这些人才的惋惜和同情。
伯乐象征着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往往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赏识、任用人才。
韩愈通过伯乐的比喻,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批评。
四、《马说》的现实意义《马说》虽然是一篇古文,但其现实意义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在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韩愈《马说》原文翻译及解析
韩愈《马说》原文翻译及解析韩愈《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唐)或(韩愈文选)【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阅读训练]《马说》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2)流露作者怀才不遇之感和愤世嫉俗之意的句子是(不以千里著称的必然性)(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2、文中的千里马有怎么样的特征?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去识别千里马(即人才)?3、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它暗示了什么?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表达了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怎样的境遇?7、“一食或尽粟一石”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目的何在?8、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表达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感情。
古文《马说》拼音及解释整理之欧阳学创编
二、词句解释
马说
唐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韩愈《咋说》论说文
(01)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02)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03)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04)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
,。,。,,,,,,?
,,,,:“”!!?!
一、原文译文
马说
唐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韩愈《咋说》论说文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马说
时间:2021.03.03
创作:欧阳学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杂说四(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
《杂说四(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原文】杂说四(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多音字,做计量单位时读dàn)。
食(sì通“饲”)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通“饲”)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u)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唐)或(韩愈文选)【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死:并列而死。
4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书·律历志上》5食:同“饲”,喂养。
6故:因此。
7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所以。
虽:即使。
8于:在。
马说的汉语翻译
马说的汉语翻译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通过描写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
下面是这篇文章的汉语翻译: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完整版)《马说》
《马说》韩愈【文学常识】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原文】(附停顿)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注音】祇(zhǐ) 骈(pián)死槽(cáo)枥(lì)尽粟(sù) 一石(dàn)【解释词语】(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八年级下册《马说》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马说》知识点【第一节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节重点字解释】:常:经常。
而:可是,但是,表转折关系。
故:所以,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著名的、出名的。
只:只是、只能。
辱:受屈辱、埋没。
奴隶人:马夫,指喂马的人。
之:的。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以:用、把;因为。
称:著称、称呼;出名。
【第一节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第一节赏析】:该段阐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开篇点明中心论点,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所起的决定作用,突出识马的重要性,概括全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世上少有伯乐现象的愤慨之情。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不能重用人才的社会现象的愤懑不平之情,对被压抑、被埋没人才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杯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志难申的复杂心情。
(3)“辱”“死”,揭示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不幸命运的无限痛惜之情,对封建社会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强烈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4)“不以千里称也”中“也”字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第二节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第二节赏析】:该段阐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古文《马说》拼音及解释整理
古文《马说》拼音及解释整理(总5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mǎ说shuō韩hán 愈yù世shì有yǒu 伯bó乐lè,然rán 后hòu 有yǒu 千qiān 里lǐ马mǎ。
千qiān 里lǐ马mǎ常chán ɡ有yǒu ,而ér 伯bó乐lè不bù常chán ɡ有yǒu 。
故ɡù虽suī有yǒu 名mín ɡ马mǎ,祗zhī辱rǔ于yú奴nú隶lì人rén 之zhī手shǒu ,骈pián 死sǐ于yú槽cáo 枥lì之zhī间jiān ,不bù以yǐ千qiān 里lǐ称chēnɡ也yě。
马mǎ之zhī千qiān 里lǐ者zhě,一yì食shí或huò尽jìn 粟sù一yì石dàn 。
食sì马mǎ者zhě,不bù知zhī其qí能nén ɡ千qiān 里lǐ而ér 食sì也yě。
是shì马mǎ也yě,虽suī有yǒu 千qiān 里lǐ之zhī能nén ɡ,食shí不bù饱bǎo ,力lì不bù足zú,才cái 美měi 不bú外wài 见xiàn ,且qiě欲yù与yǔ常chán ɡ马mǎ等děnɡ不bù可kě得dé,安ān 求qiú其qí能nén ɡ千qiān 里lǐ也yě策cè之zhī不bù以yǐ其qí道dào ,食sì之zhī不bù能nén ɡ尽jìn 其qí材cái ,鸣mín ɡ之zhī而ér 不bù能nén ɡ通tōnɡ其qí意yì,执zhí策cè而ér 临lín 之zhī,曰yuē:“天tiān 下xià无wú马mǎ”!呜wū呼hū!其qí真zhēn 无wú马mǎ邪yé其qí真zhēn 不bù知zhī马mǎ也yě!一、原文译文二、词句解释。
马说 节奏划分+重点字注音+重点文言词解释+译文+课文主旨
马说① 节奏划分+重点字注音+重点文言词解释+译文韩愈世有\伯bó乐lè②,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③辱于\奴隶人④\之手,骈pián 死⑤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⑦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⑧或⑨尽粟\一石dàn ⑩。
食sì11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12.,且13.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①\不以其道②,食sì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④,执策\而临⑤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⑥?其真\不知马也!文体“说”“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写法灵活,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某一个道理。
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的一种体裁,往往托物寓意。
作家作品简介,文言字词解释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②〔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③[祗zhǐ] 同“衹(只)”,只、仅。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 并列.⑥〔槽枥lì)马槽。
⑦〔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⑧〔一食〕吃一次。
⑨〔或〕有时。
⑩〔石〕容量单位,十斗为11.[食sì]同“饲”,喂。
下文“而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12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13.〔且〕犹,尚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译文注释一、词语解释二、通假字三、古今异义四、一词多义五、实词六、虚词七、词类活用八、特殊句式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章出处整体感知层次划分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qí)真无马邪(yé)?其(qí)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这样的人),在这以后才有了千里马。
能日行千里的名马经常有,可是伯乐(这样的人)却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u)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特长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鞭子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注释一、词语解释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
祗:通“只”,只是。
辱,受屈辱。
之:的。
奴隶人:仆役。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以,凭借,因为。
称,著称。
千里:日行千里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
或尽粟一石: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dàn)。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十斗为石。
7、食(sì):同“饲”,喂养。
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显现。
12、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竹制的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驱使。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道:方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同“才”,才能。
16、鸣:马叫,之:助词,凑足音节,无意义。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7、执策:拿着马鞭。
执,握。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到(它)跟前。
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真无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难道,表反问语气。
下句的“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
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其:可译为“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通常,平常。
二、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三、古今异义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四、一词多义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故虽有名马:即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恐怕”【表示判断、猜测】五、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辱——辱没骈——一两马并驾称——著称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是——这种,作代词策之——用鞭子打马执策——马鞭子道——方法尽——竭尽材——通“才”,才能鸣——鸣叫通——通晓执——拿着临——面对知——识别,了解六、虚词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或——有时其——代“千里马”安——怎么(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凑足音节,无意义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七、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辱没。
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鞭策,驱使。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行千里。
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八、特殊句式1. 其真无马邪?反问句2.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省略句4.策之不以其道省略句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
《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
本文收录于人教版八上语文书中的23课。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文章出处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
《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
本文收录于人教版八下语文书中的23课P175-176页、苏教版八下语文书第4课和长春版七年级下册的第十七课P91-P92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
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二、问题研究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
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