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地震反射地层解释(第二讲)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地震相的地质解释就是把地震相转为沉积相,恢复 其古地理面貌。转相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充分利用已有的钻井、测井、古生物资料,尤其是 岩芯分析资料,同地质相分析和测井 相分析相互配合 (2)首先解释具有特殊反射结构和外形的地震相,它们 往往代表盆地中的骨架沉积相,如前 积地震相,丘形 (3)可先对有井区或过井剖面进行分析,确定地震相所 (4)考虑各地震相的古地理位置(可结合地层等厚图)及 各地震相的组合关系,以沉积相共生 组 合和沉积体系 理论为指导,恢复盆地内沉积体系类型及展布 .
(4)
振幅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直接有关。振幅中包括反 射界面上、下层岩性,岩层厚度,孔隙 度及所含流体性 质等方面信息,可用来预测横向岩性变化和直接检测烃类 。振幅的标准包括 强度与丰度标准
(5)
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和地质因素有关,如反射层间距、层 速度变化等。频率可按波形和排列疏 密程度分为高、中 、低三级。频率横向变化快说明岩性变化大,属高能环境 ;
⑥空白或无反射结构
无反射是由于缺乏反射界面造成的,这表明地层或地质体是均 质体,如快速堆积的厚层砂岩 或泥岩、厚层碳酸盐岩、盐丘、泥丘 、礁、火成岩体等可造成无反射。这些岩层或岩体的顶 底界常有强 反射。
②席状披盖
它的特点是反射单元的上下界面是平行的,但整体呈弯 曲状披盖在下伏不整合沉积表面上, 内部结构也常由平 行反射组成。它反映了静水环境中的均一垂向加积,一般 沉积厚度不大。 礁体、水下古隆起等古地貌单元之上常 出现席状披盖。
.S型前积
其特点是总体为中间厚两头薄的梭状,前积反射层呈S形,近端 整 一或顶超,远端下超,一般具有完整的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 ,振幅中到高,连续性中到 好。它意味着较低的沉积物供给速度及 较快的盆地沉降,或快速的水面上升,是一种代表较 低水流能量的 前积结构,如代表较低能的富泥河控三角洲或三角洲朵状体间沉积
③楔形
楔形常具发散结构。主要特点是在倾向上其厚度向一个 方向逐渐增厚,向相反方向减薄,在 走向上则是席状的 。楔形往往出现在滨浅湖、陆棚、陆坡及海底扇等环境。
④滩状
它是楔形的变种,一般出现在斜坡区或水下隆起边缘。
⑤透镜状
它的主要特点是呈中部厚两侧薄的双凸形。常具有S形 前积或乱岗结构。河道充填,沿岸砂 坝、小型礁等可形 成透镜状反射。
年代地层剖面
该图是上图的年代地层剖面,从地层单元11到地层单元19之间的 地 质时期 间隔,即该层序的年龄。 编制与地震剖面相应的同一地区的年代地层图可 有效地了解盆地 内所有层序的充填历史。
3
地震层wk.baidu.com的划分
层序之间的接触关系有两大类,一类是整合或整一,指上下地层 之间没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或 侵蚀作用,是连续沉积的;另一类是不 整合或不协调,指上下地层间存在明显沉积间断,甚至有构造运动 造成的侵蚀作用。不整合又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地震层序划分: 利用地震剖面,依据反射终端特征来确定不整合面 的位置,找出剖面中两个相 邻的不整合面,分别追踪到整合处,则 在两个不整合面之间的地层就是一个完整的沉积层序 。
反射连续性与地层本身的连 续性有关,它主要反映了不同 沉积条件下地层的连续程度及 沉积 条件。一般反射连续性好 表明岩层连续性好,反映沉积 条件稳定的较低能环境;反之 ,连续 性差代表较高能的不稳 定沉积环境。
.连续性的标准
衡量连续性的标准包括长度标准和丰度标准: ①长度标准:连续性好(同相轴连续长度大于600米);同 相轴连续性中等(同相轴长度接近300米);连续性差(同相 轴长度小于200米) ②丰度标准:连续性好(上述连续性好的同相轴在一个地 震相中占70%以上);连续性差(连续 性差的同相轴占一个 地震相的70%以上);连续性中等(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迭瓦状前积(续)
迭瓦状倾斜反射
④乱岗状结构
它是由不规则、连续性差的反射段组成,常有非系统性反射终止 和同相轴分叉现象。常出现 在丘形或透镜状反射单元中。它代表分 散性弱水流沉积。
⑤杂乱状结构
它是一种不规则、不连续反射。它可以是高能不稳定环境的沉积 作用,如浊流沉积;也可以 是同生变形或构造变形造成。滑塌、浊 流、泥石流、河道及峡谷充填、大断裂及褶皱等均可 造成这种反射 结构。另外,许多火成岩体、盐丘、泥丘、礁等地质体,也可由于 其内部成层 性差或不均质性造成杂乱反射。
(6)
3
地震相命名
一般采用突出主要特征的复合命名法。在地震相参数中 ,反射结构和外形最为可靠,其次为 连续性和振幅,频 率可靠性最差。因此,在地震相命名时,应以结构和外形 为主,辅以连续 性、振幅、频率等。
.
(1)分布较局限,具特殊反射结构或外形的地震相,可单 独用结构或外形命名,如充填相、 丘 状相、前积相等。 也可以将连续性、振幅等作为修饰词放在前面,如高振幅 中连续前积相。 (2)分布面积较广,外形为席状,反射结构为平行亚平行 时,可主要用连续性和振幅命名, 如高振幅高连续地震 相。
反射层呈水平延伸或微微的倾斜。它们往往出现在席 状、席状披盖及充填型单元中,它们反映了均匀沉降的 陆棚、滨浅湖或盆地中的均速沉积作用
②发散反射结构
反射层在楔形 体收敛方向上常 出现非系统性终 止现象(内部收敛 ),向发散方向反 射层增多并 加厚 。它往往出现在 楔形单元中,反 映了由于沉积速 度的变化造成的 不均衡沉积或沉 积界面 逐渐倾斜 ,分布在盆地边 缘.
⑥丘形
丘形与透镜状的区别是 具有平底,它的顶部突起 ,周围反射常从两侧向上 赶覆。丘形反射常 出现在 海(湖)底扇、扇三角洲、礁 、火山锥、盐丘、泥丘等 沉积环境或岩体中。
⑦充填形
它又称凹地充填,指低洼凹地中充填沉积物形成的各种 反射。按沉积环境可分为河道或峡谷 充填、盆地充填、 斜坡充填。
(3)连续性
.斜交形前积(续)
平行斜交既无顶积层:又无底积层,具有高角度下超。两种斜 交 形前积反射的视倾角为5°~20°,振幅中到高,连续性中到好 。它们都代表沉积物供
.迭瓦状前积
它表现为在上下平行反射之间的一系列迭瓦状倾斜反射,这些斜 反射层延伸不远,相互之间有部分重迭,它代表斜坡区浅水环境中 的强水流进积作用,是河 流、缓坡三角洲或浪控三角洲的特征
4
在地震剖面上一般先分析地震相的几何参数,识别 各地震相所处的不同沉积环境,弄清各时 期沉积物的来 源方向。然后分析地震相的物理参数,找出反射特征横向 变化规律,把各种地 震相的具体界线在地震剖面上划出 来。
.地震相图的编制(续)
进行平面分 析对比,并把 它投到测线平 面图上,相邻 测 线地震相单 元经测线闭合 后,就可以把 相同的地震相 单元在平面上 连接起来,编 制出一张地震 相平面图。
(1)
内部反射结构
反射结构是指地震剖面上层序内反射同相轴本身的延伸情况及同 相轴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 揭示总体地震相模式或沉积体系最可靠 的地震相参数。根据内部反射结构的形态划分为平行与亚平行反射 结构、发散反射结构、前积反射结构、乱岗状反射结构、杂乱反射 结构和无反 射结构等六类。
①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
第四章 评价油气储集类型的 地震地层学的分析方法
地震地层学是一门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和沉积相的学科,主 要内容是依据常规地震剖面 上反射波组产状及外形、振幅、连续 性等肉眼可定性识别的特征,划分不同类型的地震相, 进而研究 地层宏观特征,包括地层层序及其分布、沉积相或沉积体系类型与 展布和预测有 利油气聚集带等。
(一)地震层序分析
划分地层是一切地质研究的基础,同样,划分地震层序是地震地 1 沉积层序是指一个地层单元,它由一套整一的、连续的、成因上 有联系的地层组成,其顶底 是以不整合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 界。地震层序是指能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的沉积层序, 也即沉积
2
一个沉积层序是层序顶底界均为整合面处的一定地质时期内沉积 而成的,这一地质时期称为 层序的年龄。因此,层序具有年代地层 意义,同样地震层序也具年代含义。如图4.2a 有25个地层单元。A 、B两个界面由不整合面过渡为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A、B之间的 全部地层构成一个沉积层序。
③前积反射结构
该结构是一种向深水方向扩展的反射结构,即在水流向 深水推进时,由斜坡地形的前积作用 产生的。它表现为 一套倾斜的反射层,每个反射层代表某地质时期的等时界 面并指示前积单 元的古地形和古水流方向。在前积反射 的上部和下部常有水平或微倾斜的顶积层和底积层, 常 见近端顶超和远端下超。它往往代表三角洲沉积。
地震层序划分实例(续1)
据该层序划分,并结合古生物、古地磁及放射性年龄等资料便可 恢复它的年代地层 格架
地震层序划分实例(续2)
绘制各地震层序顶底界面的反 射终止 平面 分布图 采用编码方式表示各种接触关 系。具体可用分式,分母表示 层序上界面之下的接触关系, 分子表示下界 面之上的接触关 系。分别把该层序顶底界面具 有相同接触类型的范围用线圈 定出,便得到两 张反射终止分 布图
.地震相的地质解释(续)
(三) 利用地震相分析识别各种成因类型的储集体
不同成因类型的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及其内部结构是不相 同的,在地震分辨率高的前提下,可 利用地震相分析来 识别不同成因类型的储集体,本节讨论常见的储集体的地 震反射特征。
1
冲积扇一般发育于盆地形成的初期或盆地衰退期,沿山 麓呈裙带状或朵状分布。它是一种近 源堆积,以间歇性 洪水沉积为主。常分布在断陷盆地陡岩一侧,剖面形态呈 楔形或透镜状。 冲积扇可划分扇根、扇中和扇端三个亚 相带,其中扇根以泥石流沉积为主,成层性差,地震 剖 面上为无反射或杂乱短反射特征;扇中以漫流和河床充填 沉积为主,分选好,由大套砂泥 岩互层组成,地震反射 连续性中等到好,振幅中到强,反射结构为平行亚平行; 扇端以漫流 形成的薄砂泥岩互层为主,表现为高频、中 到低振幅,连续性中到低的反射。
不整合四种接触关系(续2)
②下超则是一套地层沿原始 沉积界面向下超覆,又称远端 下超。它代表向水流的前积作 用, 意味着较年青地层依次超 覆在较老的沉积界面上。它常
上超和下超是无沉积作用或 沉积间断的标志,而不是侵蚀 间断的标志。
不整合四种接触关系(续3)
③顶超是一个沉积层序中上界 面处的超覆尖灭现象,它和削蚀 可共存。它是局部基准面太低 的 情况下沉积物过路作用的结果, 表明无沉积作用或水流冲刷作用 的沉积间断,常出现在三 角洲沉 积的近岸侧。
不整合
不整合(续)
不整合反射特征
各类地层不整合的地震反射特征 : AU:角度不整合; D: 平行不整合; LU 局部不整合
不整合四种接触关系
在地震地层学中,把不整合分为削蚀、顶超、上超和下超四种接 触关系,上超 和下超又统称为底超 .
不整合四种接触关系(续1)
①上超是一套水平(或微 倾斜)地层逆着原始倾斜沉 积界面向上超覆尖灭。它代 表水域不断扩 大时的逐步
.S形—斜交复合前积
它以S形与斜交形前积反射交互出现为特征,顶积层常不 发育, 底积层发育,振幅中到高,连续性好。它是由物源供给充足的高能 沉积作用与物源供 给减少的低能沉积作用或水流过路冲刷作用周期 性交替造成的。该种前积结构代表的水流能 量高于S形,但低于斜 交形。
.斜交形前积
包括切线斜交和平行斜交两种。切线斜交无顶积层,只保留底积 层,具有低角度切线状下超;
不整合四种接触关系(续4)
④削蚀是侵蚀作用造成的地层侧向中断,代表由于构造运动(区 抬升或褶皱运动)造成的剥蚀性间断。
地震层序划分实例
据底部上超和下超可将此划分为四个地震 层序,17—13层为层序 A;12—8层为层序B;7—4层为层序C;3—1层为层序D。这些层序 又可进一步划分亚层序。如层序B中,12—10层为亚层序B1,9—8 层为亚层序 B2。
(二 )
1 地震相是由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空间中的地震反射单 元,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 体的地震响应。它是地震层序或亚层序 的次级单元,一个层序或亚层序中可包括若干种地震 地震相分析是根据一系列地震反射参数确定地震相类型,并解释 这些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相 和沉积环境。
2
地震相参数
地震相参数是识别地震相的标志。在区域地震相分析 中,最常用的标志包括内部反射结构、 外部几何形态、 连续性、振幅、频率、层速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