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区域气候分析

西藏地区区域气候分析
西藏地区区域气候分析

实验二:区域特征分析

第一部分:实验分析与设计

一、实验内容描述(问题域描述)

本次实验主要是对西藏地区的气候进行分析,根据老师所给的西藏地区的是个县的已有的数据(包括降雨量,蒸发量,大风数等)分析这些因素在西藏地区的差异,时间以及空间的分布规律。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1.1摄氏度,增温速率为0.22摄氏度/10a.而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特殊的热动力和动力循环而形成的天气气候系统对我国、亚洲乃至全球气候产生的重要的影响。本实验将主要也将通过青藏省安多等十个县市的气候数据,对青藏部分地区1966至1999年的气温、降水、大风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对气候要素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出西藏地区的各个要素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得出自己的分析的结论并且分析自己的结论,探讨形成的原因。

二、实验基本原理与设计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包含冰川、积雪、冻土、森林、草原、荒漠和湖泊等多种自然景观。它深刻的影响了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环境的演化,被视为南极和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级”。青藏高原,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西部以及云南省部分地区,西北青海省的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省部分地区。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地区面积辽阔,地势高,气候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种多样。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可以概括为:气温低,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压低;温度、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西北部风大沙多。

西藏高原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面积 122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大致地理坐标为北纬26°52′—36°32′、东经78°24′—99°06′。东临四川,西连克什米尔高原,北靠昆仑山—唐古拉山脉,南部横亘着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西藏被众多巨大的山脉所怀抱,奔流着无数湍急的江河和湖泊,由于地形复杂形成了各区域独特的气候类型。西藏地区气候区域大致分为5个,分别为西藏北部、阿里地区、西藏东南部、西藏中部、西藏的南部边缘地区。

根据提供的西藏省十个县市(包括安多、班戈、波米、昌都、改则、贡嘎、拉萨、林芝、芒康、日喀则等)1966-1999年的历年大风日、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等数据(年蒸发量数据拉萨地区没有,故没作为选择要素),选取上述三个要素作为气候分析的因子。由于部分地区数据不全,故在空间分布规律分析时选取1980-1999这20年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

本实验将主要完成以下内容:

1.分别分析1980-1999年(20年间)间各县市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年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

特征。

2.对1966-1999年各县市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大风日数进行时间变化趋势分析,总结变

化规律。

3.利用提供的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大风日数以及蒸发量等气候要素进行相关分析,探讨

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spss,Arcgis软件,计算机

第二部分:实验步骤与结果分析

一、实验具体步骤

1.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1.1将改则先等十个县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中,数据要是自己以后分析会用到的,可以

对数据进行求平均值等,我是求的二十年的数据的平均值,分别选取了降雨量,气温和大风日数作为主要因素,并取了平均值作为后面实验用的数据。

1.2我在百度地图中分别找出十个县市的大致点坐标,并且把这些县的坐标数据和我第一

步求的的属性数据连接在了一起。

1.3打开Arcgis,加载1.2步骤生成的表,右击显示X、Y。为图设置好坐标系之后并导出

点图层。如图1

图1 西藏省各县市分布地图

1.4加载刚生成的点图层,右击属性->符号,在选择图表下面的柱状图,选择要显示的要素,我选择的是大风日数,并且渲染显示,得到了结果。如图2

图2年大风日数空间分布图

1.5重复1.4,选择年均降水量数据字段进行柱状图显示,以得出年均降水量在1980-1999年间的大致空间变化趋势。结果如图3

图3年均降水量空间分布图

1.6重复1.4,选择年均气温数据字段进行柱状图显示,得出了年均气温在1980-1999年间的大致空间变化趋势。结果如图4

图4年均气温空间分布图

2.气候要素的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为了分析气候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我以西藏省改则县为例分析其在1966年-1999年的气候变化趋势。

2.1:将改则县1973-1999年的年大风日数数据整理后,绘制大风日数随时间的变化线图,并以5

阶移动平均法绘制趋势线,得到大风日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线图,如图5

图5改则县1973-1999年大风日数变化图

2.2:将改则县1973-1999年的年均降水量数据整理后,绘制年均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线图,并以

5阶移动平均法绘制趋势线,得到年均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线图,如图6

图6改则县1973-1999年均降水量变化图

2.3:将改则县1966-1999年的年均气温数据整理后,绘制年均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线图,并以5阶

移动平均法绘制趋势线,得到年均气温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线图,如图7

图7改则县1973-1999年均气温变化图

3.对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大风日数以及蒸发量等气候要素进行相关分析

3.1我选取了改则县的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大风日数以及蒸发量等气候数据,汇总到一张表里,将其导入spss数理统计软件中,准备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全部是通过老师所给的数据进行汇总的得到的,导入到spss后中的截图如下图所示:

图8 导入到spss中以后

3.2对导入到数据表进行变量的正态性检验,样本数量小于50,进行SW检验方法,结果如下表1,sig 值都大于0.05,故都服从正态检验。

3.3由于

4.2通过了正态检验,故选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2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

1.由上图2的结果,可知大风日数在空间上按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变化趋势,改则县、班戈县、安多县三个县的大风日数较为多,而林芝县,波米县,康盲县、三个县的大风日数较少,并且在1980-1999年区间,大风日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西藏区各地年平均风速整体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增的分布规律,其中那曲地区中西部风速最大;我区南部边缘地区次之;林芝地区大部、昌都地区大部年平均大风日数稍低;沿雅江一线大风日数较少,但贡嘎至泽当一带较多。

2.由上图3的结果,可知年均降水量在空间上按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变化趋势,并且在1980-1999年区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西藏自治区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干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显,而且多夜雨。年降水量自东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渐向西北递减到50毫米。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至20%;从5月至9月,雨量非常集中,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近几十年的降雨量变化为:(1)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近20年大气可降水量呈逐渐减少趋势且年际变率相对较小,还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即夏季大气可降水量最大、冬季最小;多、少雨年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西藏地区的空中水汽含量相对稳定,有利于空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降水转化率在那曲中东部和西藏东南部最高、西藏西北部最低;近20年西藏地区降水转化率呈逐渐增加趋势且年际变率较大,其季节变化与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规律一致;降水转化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年为多(少)雨年。(3)西藏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和实际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接近,但其时间变化趋势与同期降水量增加的趋势正好相反;大气可降水量转化率与实际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降水转化率的升高(降低)对应着降水量的增多(减少)。

3.由上图4的结果,可知年均气温在空间上大致按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变化趋势,并且在1980-1999年区间,年均呈上升趋势,但不显著;气温偏低,年较差小,日较差大西藏高原位于中低纬度地带,相当于我国东部亚热带,但因地势高,温度条件逊于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尤其高原面上年均温大多在0℃以下,普遍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低10℃以上,似乎将西藏自治区的纬度北移了近20多度,几乎到了寒温带。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各地气温差别很大。年均温等于0℃的等值线,大致沿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分布,此线以北和以西的广大地区年均低于0℃,大部分地区1月均温低于-12℃,7 月份均温多在10℃,尤其昆仑南麓高寒地带最暖月均温还不到6℃,终年有冰冻现象,为西藏自治区最冷的地区;此线以南的雅鲁藏布中游谷地年均温5-8℃,最暖月温均15℃,为全自治区暖区,东喜玛拉雅主脊线以南,年平均温大于10℃,边境线一带高达18℃以上,为全自治区最暖区。西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一般较东部同纬度地区小,狮泉河镇是西藏年较差最大的地方达26.1℃,但同纬度的徐州为28.5℃。气温的月季变化具有升温早而快,最大升温出现日期较迟,秋季降温晚,最大降温日出现早,降温急等特点。藏北高原升温早但较迟缓,降温则十分急剧;雅鲁藏布中游谷地升温早而急,降温早但较慢,藏东南气温的月际变化较缓慢。气温

的日较差比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大得多,年均日较差11.1-16.1℃,区内东南比西北高原除藏东南以外,按气候均温标准来划分四季,没有真正的夏季,7月份平均最高气温最低的区域。除藏北高寒地带外,冬季并不阴冷,如拉萨、日喀则、林芝等地最冷月均温在-4-2℃,气温具有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冬无严寒,春秋无酷暑的特点。

4.由上图5,图6,图7的趋势线,也应证了上述1-3中1980-1999的气候变化结果,即大风日数明显随时间下降,而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则呈上升趋势。说明青藏地区已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气温将逐渐回升;全球温室效应是最主要的因素,也与大气环流趋势变化有直接联系。作为剧烈隆起的最年轻高原,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印度洋季风和环流的变化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臭氧层的变化也是导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夏季存在显著的臭氧损耗增强过程,臭氧洞的出现使西藏气温上升。由于气温升高,西藏降水出现了增加的趋势。过去降雨主要发生在夜间,20世纪80年代初西藏曾有“七时雨”现象,即夏季每晚七时下雨,以后下雨时间逐渐推迟到夜半之后。近年来,又有“晨雨”、“午雨”,进而出现连日阴雨天。进入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上升,过程频繁,全区偏涝。

5.由上表2的结果可知,就显著性水平看,通过显著性水平的有3个。其中年大风日与均气温都呈正相关;年降水量与年增发量成负相关。说明气温的回升,可以使冰川消融,使气候向暖湿转型,从而使得大风现象减少。按理论讲,气温上升,将导致冰川消融,从而降水增加,蒸发增加,但数据结果表明气温与降水和蒸发不相关,且降水与蒸发成负相关。原因可能是气温上升不明显,使影响不大;也可能是降水和蒸发的变化还与城市人口增加、工业发展啊、城市建筑面积增加等有一定的关系。

三、实验小结、建议及体会

通过本实验结果,我学会了对某个地区的气候记性较为基本的分析,这个实验是是以西藏为例,从这个实验中我也了解到了青藏气候在空间区域和时间的变化趋势规律。西藏地区的大风日数在空间上按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变化趋势,西藏地区的年均降水量在空间上按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变化趋势,西藏地区的年均气温在空间上大致按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变化趋势,由于全球变暖驱动的复杂的水循环变化,使得青藏地区的大风日数明显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使沙尘暴日数减少,植被有所改善。青藏高寒气候向暖湿型气候转变将对其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本次的实验不仅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际动手分析的能力,将自己课堂上所学的东西用于实际的分析中去,收获很多。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浅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作者:旦增格桑曲古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财富。可是近几年来,由于科学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很多资源濒临灭绝。这一点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科技的发展,对人类来说当然是好事,可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减少;动植物的灭绝;对环境的破坏……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势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 政府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加强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同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西藏生态环境的现状

(1)西藏高原气候寒冷、干旱、缺氧,90%以上国土处在高寒下,自然环境严酷导致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易变性等脆弱性特征。 (2)西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由于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且地域差异很大,形成了从热带到寒带、从低山谷地到高原高山等多样性生态环境。 (3)西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生态安全阈值幅度窄,环境人口容量低,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甚至成为荒漠、裸地。 (4)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 呈现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显著、土地退化形势严峻、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威胁加大与珍稀生物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等。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冰川的集中分布区,冰川储量5590立方千米,近30年冰川消融明显,面积减小15%以上;西藏全区沙漠化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沙化与潜在沙化土地达2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8.1%和36.1;2西藏的草原总面积12.44亿亩,其中一半以上的草场严重退化,1/10的草场明显沙化,西藏全区已经退化而不能放牧的草场面积达1.7亿亩3。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公路铁路等交通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二、保护生态环境对西藏建设的重要性

西藏气候概述

西藏气候概述 佚名阅读次数:57 总体特点 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据推算,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年均温降低0.57℃,纬度每升高1度,年均温降低0.63℃,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四季不明。大部分地区的最暖月均温在15℃以下,1月和7月平均气温都比同纬度东部平原低15-20℃。按气候分类,除东南缘河谷地区外,整个西藏全年无夏。年总辐射量值高达5850-7950兆焦耳/平方米,比同纬度东部平原高0.5-1倍。 冬半年的主要气候特征 冬半年的主要特点是寒冷,干燥,降水稀少,多大风。西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1月平均气温,除藏东南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翼地区外,其他地区均低于0℃,极端最低气温大部分低于-20℃,海拔4507米的那曲还出现过-41.2℃的低温。 由于高差悬殊,使得低温持续时间的长短差异甚大。西部和北部地区从10月到翌年4月的月平均气温大都低于0℃,海拔低于4000米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月平均气温低于0℃的也有2-3个月。极端最低气温≤0℃的日数,在西部和北部地区高达250-280天以上,雅鲁藏布江地区约在100-200天,东南部地区则在100天以下。 冬半年降水稀少,空气干燥。除喜马拉雅山南麓和东南部外,11-4月降水量小于80毫米,不到全年降水量的12%,有的低于5%。相对湿度也很低,大部分地区都在30-40%之间,为全国最小值地区之一。喜马拉雅山南麓和东南部雨雪较多,降水量可达150-300 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0%以上。 受高空西风气流的影响,冬半年多大风。除东部横断山区之外,大部分地区全年≥8级的大风日数在50天以上,西部和北部地区可高达100-165天,风日多集中在冬半年。高原上空气密度小,在风速相同的条件下,风压较小,一般只有平原地区的60-80%。 夏半年的主要气候特点 是日照充足,气温凉爽宜人,降水集中,多夜雨和冰雹。 西藏空气稀薄干洁,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都比同纬度地区大得多。如拉萨平均年日照时数为3007.7小时。年平均总辐射7784.2光焦耳/平方米,故有“日光城”之美称。由于西藏高原海拔高,夏半年又正值雨季,最暖月平均气温大都在18℃以下,所以气温不高,凉爽宜人。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下的东南隅和雅鲁藏布江河谷为10-18℃,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羌塘高原地区在10℃以下,而海拔低于1000米的喜马拉雅山南翼的外缘低山地区,则全年平均气温≥10℃。 降水高度集中于夏半年,一般占全年的80-90%。东南低地一般从3月开始雨量增大,藏东和藏北部5月中、下旬雨季开始,雅鲁藏布江流域则从6月上、中旬进入雨季,日喀则西部地区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才开始进入雨季,阿里降水少,无明显雨季。 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迎风面,降水量多达1000毫米以上,其北麓和雅鲁藏布江之间的一狭长地带,年降水量却少于300毫米,为“雨影区”。 “高原夜雨”和多冰雹是西藏夏半年气候的又一特色。如位于宽阔河谷的拉萨和日喀则,由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20号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7月2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 2013年7月25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障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构筑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西藏,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兴办企业等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方针,鼓励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严禁引进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产业和项目,严禁引进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 第四条资源开发、生产性项目建设应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保护水平,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资源消耗量,严格环境准

入和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 第五条生态环境保护实行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本辖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负责人负直接领导责任。 第七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审批,依法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统一发布环境监测数据和环境信息。 发展改革、国土、交通、水利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二章保护与开发 第八条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依据自治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红线,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底线。 第九条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应当与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效调控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矿产、水电、旅游等资源开发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项目审批机关不应审批、核准,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金

西藏地区区域气候分析

实验二:区域特征分析 第一部分:实验分析与设计 一、实验内容描述(问题域描述) 本次实验主要是对西藏地区的气候进行分析,根据老师所给的西藏地区的是个县的已有的数据(包括降雨量,蒸发量,大风数等)分析这些因素在西藏地区的差异,时间以及空间的分布规律。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1.1摄氏度,增温速率为0.22摄氏度/10a.而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特殊的热动力和动力循环而形成的天气气候系统对我国、亚洲乃至全球气候产生的重要的影响。本实验将主要也将通过青藏省安多等十个县市的气候数据,对青藏部分地区1966至1999年的气温、降水、大风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对气候要素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出西藏地区的各个要素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得出自己的分析的结论并且分析自己的结论,探讨形成的原因。 二、实验基本原理与设计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包含冰川、积雪、冻土、森林、草原、荒漠和湖泊等多种自然景观。它深刻的影响了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环境的演化,被视为南极和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级”。青藏高原,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西部以及云南省部分地区,西北青海省的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省部分地区。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地区面积辽阔,地势高,气候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种多样。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可以概括为:气温低,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压低;温度、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西北部风大沙多。 西藏高原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面积 122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大致地理坐标为北纬26°52′—36°32′、东经78°24′—99°06′。东临四川,西连克什米尔高原,北靠昆仑山—唐古拉山脉,南部横亘着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西藏被众多巨大的山脉所怀抱,奔流着无数湍急的江河和湖泊,由于地形复杂形成了各区域独特的气候类型。西藏地区气候区域大致分为5个,分别为西藏北部、阿里地区、西藏东南部、西藏中部、西藏的南部边缘地区。 根据提供的西藏省十个县市(包括安多、班戈、波米、昌都、改则、贡嘎、拉萨、林芝、芒康、日喀则等)1966-1999年的历年大风日、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等数据(年蒸发量数据拉萨地区没有,故没作为选择要素),选取上述三个要素作为气候分析的因子。由于部分地区数据不全,故在空间分布规律分析时选取1980-1999这20年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 本实验将主要完成以下内容: 1.分别分析1980-1999年(20年间)间各县市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年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 特征。 2.对1966-1999年各县市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大风日数进行时间变化趋势分析,总结变 化规律。 3.利用提供的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大风日数以及蒸发量等气候要素进行相关分析,探讨 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spss,Arcgis软件,计算机

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

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 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 西藏日报20030326第2版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土地总面积120多方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l/8为中国第二次省区。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拥有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有着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西藏不仅是我国、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我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全球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一、西藏的生态环境特征 西藏的生态环境具有鲜明、突出的地方特色,其原始性、多样性、特殊性、地域差异性、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性在我国乃至世界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由于地处高原,我区的生态环境也存在脆弱性、干燥性和不稳定性等劣势。 (一)西藏生态环境的优势 l、西藏生态环境的高原性与特殊性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质历史最年轻和海拔高度最大的特点,是世界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单元。由此而形成的特殊的生态与环境的组合体,使得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高原性,产生世界上所没有的许多特殊的优势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为西藏高原特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 2、西藏生态环境的原始性 西藏幅员辽阔,人口密度低,是我国地广人稀,面积最大的一个地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许多地方迄今仍是人迹罕至的处女地,生态环境处于原始状态;还有不少地方,虽有人类活动,但活动强度小,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生态环境的原始性有利于建设国家级和世界级水平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 3、西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西藏地势变化明显,地貌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地域差异很大,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和形形色色的生态环境类型,既有从热带到寒带的生态环境类型,又有从低山谷地到高原高山的生态环境类型,同时还有多样性的人工生态环境类型和原始状态下的自然生态环境类型。多样性的生态环境类型为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类型和多样性生物物种资源的形成与发育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条件,为西藏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4、西藏特殊自然生态环境与特殊人文环境的融合性。 西藏的高山自然神奇风光与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和文化胜迹的有机融合,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人合璧的壮丽而又神秘的旅游瑰宝,为建立具有世界水平的旅游圣地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也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5、西藏生态环境资源的地域差异性 复杂的地形和强烈的地理分异,使西藏生态环境资源(主要为农、林、牧)的地区差异明显。耕地集中在藏中南部地区的河谷地带,而广大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形成了几乎清一色的牧业;东部和东南部山地区是林地集中分布区。这种强烈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地区反差有利于地区专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在自然分异基础上形成完善的劳动地域分工。这种生态环境资源地域差异性是西藏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 此外,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高原强光照和强太阳辐射形成有利于植物和作物生长的“热岛效应”,表现为西藏高原温度、积温有效性和太阳有效辐射等比同纬度东部地区相同高度高,其结果有利于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的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高达1.5万kg/hm2,森林平均生长量达4.46m3/hm2·a,这些现象均为其它地区所少见。

浅析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浅析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西藏的生态环境一直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一些违背自然生态法则和浪费资源的人为活动的产生,致使西藏的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分析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影响西藏生态环境的因素,提出了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西藏;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一、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西藏位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目前,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持了良好的状态。西藏目前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工业废水的排水量不大,工业废气的排出标准在国家控制的范围内,全区没有发生过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江河湖泊大多仍处于原始状态。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第一,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相继制定颁布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草原法实施办法》、《野生动物保护实施办法》、《森林管理条例》、《土地管理实施条理》、《关于贯彻国务院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西藏自治区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与国家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规章。与此同时,还加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检查力度。促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全区的贯彻落实,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 第二,强化管理制度。西藏自治区建立了严格的管理体制,由各级人大监督,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认真履行环保审批权,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等管理制度。同时还加大了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彻底清理城镇街巷、集贸市场、居民区卫生死角、流动人口聚居区、沟渠、河道等重点区域的生活垃圾和废弃杂物。健全垃圾收运体系,逐步淘汰敞开式垃圾中转和运输方式,实现垃圾收集运输密闭化:集中整治企业周边环境和生产噪声扰民,规范排污行为。在全区范围内全面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 第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西藏自治区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采取统一规划,合理采伐,遏止了乱砍滥伐,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进行了大面积人工造林、改良草场、兴修水利,减少了植被破坏,改善了生态环境,风沙明显减少。同时,加强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截至2010年,西藏自治区共建立各级各类自

西藏气候特点

西藏氣候特點 西藏獨特的高原氣候,空氣稀薄、含氧量少、氣壓低是其特點。就是由於高原氣壓低、空氣稀薄、含氧量少,所以初來西藏的人,常有頭痛、胸痛、心跳快、氣喘、呼吸困難等高山反應,一般經過一定時間的適應,高山反應才會逐漸緩解或消失。且由於海拔高,所以空氣稀薄潔淨、塵埃和水氣含量少、大氣透明度高。陽光透過大氣層時,太陽輻射能量損失少,所以光照充足、輻射量大,是全國太陽輻射量最多的地方。西藏氣壓低、溫度年變化小而日變化大。全年平均溫度,藏北高原在零下2 度左右,藏南谷地在8 度左右,藏東南地區在10 度左右。西藏由於冬季不太冷、夏季氣溫不高,故年溫差不大。而氣溫變化大,不少地方在30 度以上,所以有" 一年無四季、一日見四季" 的諺語來形容氣溫年變化小而日變化大的高原氣候特色。 西藏高原複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形成了獨特而且複雜多樣的高原氣候。除呈現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總趨向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和明顯的垂直氣候帶。“十裏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等諺語,即反映了這些特點。 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含塵量和水汽含量少,空氣乾淨清潔,大氣透明度高,是西藏高原氣候的重要特徵。在攝氏零度氣溫條件下,海平面的空氣密度是每立方米1292克,標準氣壓是1013.2毫巴,而海拔3650米的拉薩市區,空氣密度是每立方米810克,年平均氣壓652毫巴。平原地區每立方米空氣中含氧氣250—260克,而西

藏高原每立方米空氣中氧氣含量只有150—170克,相當於平原地區的62%至65.4%。因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這種變化,初臨高原者的身體機能尤其是心肺功能會出現一系列應急反應,肌體這一調適過程的外在症狀,就是人們常說的“高山反應”,醫學界稱之為為高山適應不全症。其常見症狀包括胸悶氣短,心跳加快,頭重腳輕,頭痛耳鳴,噁心嘔吐,咽喉不適,口唇發紺,鼻腔乾燥,易流鼻血,失眠或淺睡等。高山反應的時間長短、程度輕重,因各人身體健康狀況、肌體自我調節能力而異,與年齡長幼、身體胖瘦似無明顯的直接關係。大多數初次到高原者,經過短時休息便會逐漸適應,最多三五天后反應即可基本消失。有過高原生活經歷者,反應相對較輕,適應期也相應縮短。反應略重者經過靜臥、吸氧多會好轉;少數人則需到醫院接受治療。吸氧氣有助於暫時緩解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症,西藏一些旅行社、賓館、旅館、醫院多有氧氣瓶或供氧、充氧服務。 西藏是中國太陽輻射能最多最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多一倍或三分之一。西藏的日照時數也是中國的高值中心,太陽總輻射值居中國之冠。拉薩市每平方米地面全年接受太陽輻射19500千卡,相當於230—260公斤標準煤燃燒時所產生的熱量。拉薩市全年日照時數達3021小時,故有“日光城”之稱。由於太陽輻射強,所以紫外線也特別豐富。拉薩太陽輻射紫外線波段(小於400毫微米)的絕對通過量是平原地區的2.3倍。在強烈的紫外線輻射下,平原地區許多常見的病菌在這裏難以生存、繁殖,生活在西藏的人患皮膚病和傷口感染的很少。

西藏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43544036.html, 西藏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作者:达琼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05期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2008年至2014年西藏雷暴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对西藏地区的雷 暴气候特征以及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西藏地区是我国雷暴日数较多的地区,通过本次调查显示,该地区年均雷暴日数在56.3d左右,尤其是那曲地区年均雷暴次数已经超出80d,在夏季雷暴气候对西藏地区的农业、航空、通讯、交通等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对此,作者主要通过对西藏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可以对预防雷暴危害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西藏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变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23-01 近些年来,雷暴危害受到诸多国家的重视,而且,雷暴危害也被列为严重自然灾害之一,对很多行业的发展以及正常运行都造成极大的影响。雷暴主要是局部地区的强对流天气所产生,经常伴有暴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天气灾害,危害性极大。为了对雷暴危害的预防和控制,很多专家主要针对一些高原地区、西北地区等进行了雷暴气候的研究,并从多个角度认识雷暴气候。作者主要利用2008年至2014年西藏地区雷暴观测资料的调查,来对西藏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 一、西藏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分析 根据西藏地区雷暴气候的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2008年至2014年)主要对西藏地区划分为四个区域(如图1所示),再对每个区域的雷暴情况进行详细划分[1]。Ⅰ区主要为强雷暴区域,主要包括那曲、江孜、浪卡子、当雄、索县、安多等,主要以那曲地区为主,平均每年的雷暴日数已超出80.5d;Ⅱ区主要为多雷暴区域,主要包括日喀则、班戈、隆子、嘉黎、丁青、加查、拉孜、泽当、申扎、拉萨等,主要以拉萨为主,平均每年的雷暴日数超出50.8d;Ⅲ区主要为中雷暴区域,主要包括昌都、改则、南木林、尼木、定日、芒康等,平均每年的雷暴日数超出32.4d;Ⅳ区则是与其他三个区域相比,雷暴日数相对较少的区域,平均每年的雷暴日数不超过24.1d,该区域主要以南部边缘地区、阿里大部、左贡、林芝地区东南部、波密等,其中波密是平均每年雷暴日数较少的区域,自2008年至2014年,波密的雷暴日数年均6.8d。 二、西藏地区雷暴的气候变化规律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 张庆奎200621059 气象学2班 一、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干洁,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程较短,所以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太阳总辐射量高居全国之冠,年总量在5000-8000MJ/m2。较同纬度东部地区大2000-3000MJ/m2。年总辐射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增多,藏东南地区小于5000MJ/m2,为低值区,藏北高原、阿里地区、柴达木盆地的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MJ/m2,为高值区。 太阳总辐射力入射到水平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青藏高原直接辐射年总量在3000一6000MJ/m2之间,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较高出2000-3000MJ/m2其在高原分布趋势与年总辐射量一致,藏东南为低值区;青海的柴达木盆地、藏北高原和阿里地区为高值区。尤为突出的是,在青藏高原多次观测1249.IW/m2、1259.5W/ m2等非常大的直接辐射强度值,这种现象在东部平原地区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大气干洁,水滴、气溶胶、火山尘埃等少,因此晴天条件下,散射辐射值较东部平原地区小,其年总散射辐射量1700-2900MJ/m2。散射辐射量的分布形式不同于年总辐射量和直接辐射量,这主要是因为散射辐射量大小除取决于纬度、高度外,与大气干洁状况、云量的多少等有关,所以散射辐射量的高值区出现在戈壁荒漠多风沙的柴达木盆地和阴云天较多的那曲、玉树,而低值区出现在海拔高、干燥少雨的阿里地区和藏北高原。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三个波段。概括起来说,达到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其中仅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与品质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高原农耕措施和管理水平都很低,但冬小麦和青棵的单产能创全国最高纪录,可能与高原的橙红光、紫蓝光的辐射通量的百分比和辐射强度都高于其它地区有关。另外,通过计算表明,波长较短的波段,海拔越高时,其红外波段的能量越低。高原的紫外和可见波段的相对通量高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地区,尤以紫外波段更甚,而红外波段的相对通量低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地区。就各波段的绝对量而言,高原比东部平原要高得多,以紫外、可见、红外三个波段的能量为例,西藏高原分别是苏州的2.9、l.6和1.1倍。从太阳辐射资源来看,红外、可见光和紫外各波段太阳辐射4至9月的总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的67%。也就是说太阳辐射资源主要集中在春末至秋初,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季节同步,这对作物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紫外到辐射虽然在太阳辐射的总通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藏北、阿里地区观测到紫外辐射及其与总辐射的比值,与其它地区相比,都是较大的,那曲(海拔4500米)观测到晴天正午紫外辐射瞬时值达70W/m2,神仙湾(海拔5300米)为99W/m2,表明晴天时高原地区大气对紫外辐射的消光能力很弱。从总的趋势来看,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各波段辐射强度均有所增大,但各波段辐射强度占总辐射强度的百分比的变化则不一样,紫外波段将上升,可见光波段略下降,而红外波段将下降较多。 二、气温低、日较差大、年变化小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低,构成了青藏高原气候主要特征。位于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的可

西藏主要地市气候

西藏天气气候 西藏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藏北草原海拔4500-5000米,藏东南谷底低至海拔1000米以下),西藏天气气候总的来说,呈现西北干燥寒冷、东南湿润温暖的气候趋势。 拉萨天气气候: 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有“日光城”的美誉。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冬春两季比较干燥,有大风,每年3-10月比较温暖湿润。夏天最高气温28℃,冬天最低气温-14℃,但冬季白天太阳出来时通常仍有10多度的气温。日夜温差较大。 在旅游旺季的5-10月,一般衬衣加一薄外套就已足够,怕冷者再加一件保暖衣或毛衣。冬季由于晚间冷,所以要备件厚的外套。 那曲天气气候: 藏北草原牛羊遍地,对人类来说却是西藏天气气候条件最为严酷的地区之一。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干旱、热量不足,属典型亚寒带气候。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3月,是干旱刮风期,延续时间很长,气温低下,缺氧风沙大,下雪后很容易造成雪灾。5月到9月气候相对温和温暖,阳光明媚,全年主要降雨也集中在这段时间。 青藏铁路开通后,游客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过乘坐火车浏览到那曲藏北草原的风光。但适合游客到那曲旅游的时间是在每年5-10月左右草原相对风平日丽的季节。那曲在最热的7月白天温度也多只有10几度,且昼夜温差大,游客应该准备棉服、羽绒服类衣物保暖防风。 山南天气气候: 山南是西藏高原上比较温暖的地区,属于典型的藏南谷地,温带干旱性气候,全年日照时间2600-3300小时,夏季短且凉爽,冬季长且干旱。风大频繁,风期主要集中与12月到第二年3月。雨季为每年6-9月,多有夜雨。 山南地区一年四季皆可旅行,冬季无严寒。昼夜温差大需注意加减衣物。此外,由于荒漠化现象,春秋两季傍晚时分雅鲁藏布江河谷一段会风沙漫天,最好准备上防风的衣物。 日喀则天气气候: 日喀则地区气候比较温和、阳光充足,年均日照3300小时。每年10月到来年4月干旱多风,5月到9月为雨季,多夜雨,多雷暴冰雹,空气气较湿润。 日喀则地区昼夜温差大,旅行时应注意加减衣物,到珠峰一带旅游应备羽绒服之内厚衣物。日喀则、江孜等地一年四季都可以旅游,不过夏季更显生机盎然。但10月至来年4月天气严寒,不适合在珠峰一带旅行。7、8月为雨季,烟雨蒙蒙不容易看到珠峰身影。此外,对登山爱好者来说,4-6月是攀登雪山的好季节。 昌都天气气候: 昌都地区总体说来西北、北部严寒干燥,东南部温和湿润,日照时间长,冬春两季多风干冷,夏季温和湿润,5-9月为雨季,多夜雨。由于地区内高山深谷纵横,形成有“一山有四季”气候特点。 昌都地区帮达机场一带一年四季都可旅游;其它地方因多高山峡谷,11月至第二年年3月大都大雪封山,7、8月雨季泥石流、塌方较多;到昌都旅游的黄金季节为5、6、9月 阿里天气气候: 阿里地区是著名的大风区,大风频率达8级以上,每年大风日数在149天左右。阿里地区降水量非常少,雨季为每年5-9月。气候寒冷干燥,每日温差极大,即使在夏天,中午在阳光下可以穿单衣,但清晨和傍晚则需要穿羽绒服。 7、8月为阿里雨量最多的时候,旅行时易见到彩虹,但车陷泥泞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易使行

精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2).docx

保护生态环境 - 建设美丽西藏

浅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作者:旦增格桑曲古 地球是我共同的母,大自然是我以生存的境,而丰 富的自然源是大自然我的富。可是近几年来,由于科学的 速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生境的破坏,使很多源。 一点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科技的展,人来当然是好事, 可是在一定意上来,也是生境的破坏。自然源的减少;植 物的;境的破坏??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地高峻,地理特殊, 野生植物源、水源和源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 之称。里不是南、南地区的“江河源” 和“生源”,是中国乃至半球气候的“启器”和“ 区”。 政府高度重西藏的生建与境保,加西藏的生建与 境保,促西藏、社会可持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量,做 出了巨大的努力。半个多世以来,西藏的生建与境保作西 藏代化建的一重要内容,与展、社会步、人民生活的提高 同步推,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西藏生境的状

( 1)西藏高原气候寒冷、干旱、缺氧, 90%以上国土处在高寒下,自然环境严酷导致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易变性等脆弱性特征。 (2)西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由于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且 地域差异很大,形成了从热带到寒带、从低山谷地到高原高 山等多样性生态环境。 (3)西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生态安全阈值幅 度窄,环境人口容量低,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甚至 成为荒漠、裸地。 (4)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 综合影响 , 呈现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 问题 , 突出表现为 : 冰川退缩显著、土地退化形势严峻、水土流 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威胁加大与珍稀生物资源减少、自 然灾害增多等。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冰川的集中分布区,冰川储量5590 立方千米,近 30 年冰川消融明显,面积减小 15%以上;西藏全区沙漠化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沙化与潜在沙化土地达 21 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达43 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区总 土地面积的18.1%和 36.1 ;2 西藏的草原总面积12.44 亿亩 ,其中一半以上的草场严重退化,1/10 的草场明显沙化,西藏全区已经退化而不能放牧的草场面积达 1.7 亿亩 3。随着工 业化进程的推进、公路铁路等交通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 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 ,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二、保护生态环境对西藏建设的重要性

西藏的旅游气候

西藏的旅游气候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西藏的旅游气候 近年来,西藏的旅游事业发展很快, 2004年西藏接待海内外游客约120多万。为了使气象工作更好地配合西藏旅游事业的发展,帮助海内外游客选择旅游地点和旅游时间,本文将对西藏地区各地不同的旅游气候特征作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 西藏高原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面积122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大致地理坐标为北纬26°52′―36°32′度、东经78°24′―99°06′度。东临四川、西连克什米尔高原,北靠昆仑山―唐古拉山脉,南部横亘着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西藏为众多巨大的山脉所怀抱,有着无数的江河湖泊,由于地形复杂形成了各区域独特的气候类型。 西藏地区气候区域大致分为5个,以下为5个气候区域分布图―― 西藏北部也是藏北一线(那曲、安多、申扎、班戈、当雄)属于高原亚寒带,平均海拔高度为4500米左右,西藏最主要畜牧业生产基地,冬季寒冷,夏季不热,干湿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在320~460毫米左右,最大年降水量达685毫米(出现在当雄1974年),最少降水量176毫米(出现在申扎1994年),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雨季开始一般在6月初。这里又是一个多冰雹区,冰雹日数之多,不但是全国之冠,而且是北半球同纬度地

带冰雹最多地区。那曲,年冰雹多达35天,最多出现在1954年64天,是世界上罕见的多雹区,多冰雹也算是这里的一个气候特色。 年平均气温~℃;夏季(5~9月)平均最高气温11~17℃,平均气温在1~12℃;极端最高~℃,出现在6月;平均最低气温-7~-9℃、极端最低气温-30~-38℃(出现在1月份)。 藏北地区的年日照时间数在2400~3200小时以上,空气中杂质少,空气洁净、天空状况好,光能资源丰富,为旅游极目遥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夏季是藏北草原的黄金季节,这期间气候温和,风和日丽,降水量占全年的80%,相对湿度可达50~75%,绿色草原生长期全年约为150天左右,全部集中在这个季节,这时的草原一片青绿,广阔的草原令人赏心悦目,人欢畜旺,四周有终年积雪山峰,确实别有一番风光。我国的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纳木错就在当雄县境内,在藏北高原东南部,属藏北地区气候。 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之间,是干旱刮风期,这期间气候干燥,气温低,气压偏低,风沙大。 阿里地区年平均降水量75~164毫米之间,没有夏季,特别是狮泉河和普兰,月降水量最多30毫米,普兰,最多降水出现在3月和8月,其他时间降水不足20毫米;改则降水相对多一些,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浅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作者:旦增格桑曲古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财富。可是近几年来,由于科学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很多资源濒临灭绝。这一点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科技的发展,对人类来说当然是好事,可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减少;动植物的灭绝;对环境的破坏……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势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 政府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加强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同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西藏生态环境的现状 (1)西藏高原气候寒冷、干旱、缺氧,90%以上国土处在高寒下,自然环境严酷导致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易变性等脆弱性特征。

(2)西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由于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且地域差异很大,形成了从热带到寒带、从低山谷地到高原高山等多样性生态环境。 (3)西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生态安全阈值幅度窄,环境人口容量低,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甚至成为荒漠、裸地。 (4)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 呈现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显着、土地退化形势严峻、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威胁加大与珍稀生物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等。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冰川的集中分布区,冰川储量5590立方千米,近30年冰川消融明显,面积减小15%以上;西藏全区沙漠化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沙化与潜在沙化土地达2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和;2西藏的草原总面积亿亩,其中一半以上的草场严重退化,1/10的草场明显沙化,西藏全区已经退化而不能放牧的草场面积达亿亩3。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公路铁路等交通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二、保护生态环境对西藏建设的重要性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进一步明确了西藏发展的战略定位,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在和谐、共处、互利、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背景下,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美好景象。西藏因特殊的历史地理因素,经济社会较我国内地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尽快摆脱落后面

西藏天气情况

西藏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藏北草原海拔4500-5000米,藏东南谷底低至海拔1000米以下),西藏天气气候总的来说,呈现西北干燥寒冷、东南湿润温暖的气候趋势。 拉萨天气气候: 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有“日光城”的美誉。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冬春两季比较干燥,有大风,每年3-10月比较温暖湿润。夏天最高气温28℃,冬天最低气温-14℃,但冬季白天太阳出来时通常仍有10多度的气温。日夜温差较大。在旅游旺季的5-10月,一般衬衣加一薄外套就已足够,怕冷者再加一件保暖衣或毛衣。冬季由于晚间冷,所以要备件厚的外套。 那曲天气气候: 藏北草原牛羊遍地,对人类来说却是西藏天气气候条件最为严酷的地区之一。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干旱、热量不足,属典型亚寒带气候。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3月,是干旱刮风期,延续时间很长,气温低下,缺氧风沙大,下雪后很容易造成雪灾。5月到9月气候相对温和温暖,阳光明媚,全年主要降雨也集中在这段时间。青藏铁路开通后,游客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过乘坐火车浏览到那曲藏北草原的风光。 但适合游客到那曲旅游的时间是在每年5-10月左右草原相对风平日丽的季节。那曲在最热的7月白天温度也多只有10几度,且昼夜温差大,游客应该准备棉服、羽绒服类衣物保暖防风。山南天气气候:山南是西藏高原上比较温暖的地区,属于典型的藏南谷地,温带干旱性气候,全年日照时间2600-3300小时,夏季短且凉爽,冬季长且干旱。风大频繁,风期主要集中与12月到第二年3月。雨季为每年6-9月,多有夜雨。山南地区一年四季皆可旅行,冬季无严寒。昼夜温差大需注意加减衣物。此外,由于荒漠化现象,春秋两季傍晚时分雅鲁藏布江河谷一段会风沙漫天,最好准备上防风的衣物。日喀则天气气候: 日喀则地区气候比较温和、阳光充足,年均日照3300小时。每年10月到来年4月干旱多风,5月到9月为雨季,多夜雨,多雷暴冰雹,空气气较湿润。日喀则地区昼夜温差大,旅行时应注意加减衣物,到珠峰一带旅游应备羽绒服之内厚衣物。日喀则、江孜等地一年四季都可以旅游,不过夏季更显生机盎然。但10月至来年4月天气严寒,不适合在珠峰一带旅行。7、8月为雨季,烟雨蒙蒙不容易

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下的西藏饮食文化

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下的西藏饮食文化 古代社会,科学技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不论是哪个民族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个民族的饮食习惯是在自己的生存发展历史,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实际上人们所熟知的主要是农耕民族饮食和游牧民族饮食。而藏区居民是介于游牧民族饮食和农耕民族饮食之间。① 一,西藏地区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下的食物来源 西藏处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都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成为地球上非常特殊的地理区域。高原边缘高山环绕,高原内部纵横着许多巨大的山脉,山,构成了高原的主体地貌。高原山地使土壤发育中物理作用强烈,生物化学作用弱小,只有1%的土地为种植业可耕地。同时,高原具有典型的高原干旱,寒冷气候特征,平均气温低。②。但是西藏地区的水资源还是很丰富,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河流发源于这,高原上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等。这里地高天寒,人口稀疏,耕地大多数集中在雅鲁藏布江等江河谷地,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据所处于的自然地理环境,遵循着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选择种植只适宜在高寒地带生长的青稞,除青稞以外,并有小麦,马铃薯,玉米,豌豆等作物。 据文献记载:吐蕃时期藏族其稼有小麦,青稞麦,荞麦,豆(《新唐书.吐蕃传》)《隋书.附国传》也载:其土高,气候凉,多风少雨,土宜小麦,青禾梁(青禾梁《北史.附国传》作青稞)青稞的形状像大麦,只是颗粒比较小,它具有耐寒旱。成熟期较短等特点,是适应性强,耐低温,在海拔高度为4650米以下,年平均温度为0℃-12℃,年降水量为160-1000毫米的地区都可生长青稞。因此,对于生活在世界屋脊上的藏族人民,它成了最适宜的农作物。 而藏北高原却是片不可耕的土地上,游牧是唯一的出路。游牧则是牧民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游牧生活相对封闭,自成体系。所有的生活资料都取自牛羊;吃牛羊肉,喝牛羊奶,穿羊皮衣,羊毛鞋,住牛毛帐篷。③由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藏民的食物来源植物和动物有其独特的特点,即除青稞以外,并有小麦,马铃薯,玉米,豌豆等作物,而最大的食物来源是游牧的牛羊肉及其奶制品。 二,西藏特殊的饮食文化 人们获得食物的两个来源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分布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各有不同。同时,不同的生存条件也决定了人们饮食需求,饮食心理,烹饪方法和进食方式的不同。 在西藏的传统饮食藏餐就是酥油,糌粑,青稞,牛羊肉,并且不加任何辛辣调味的日常简单饮食模式。这种特殊的饮食文化是由于西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生存条件所决定的。由于西藏处于高海拔地区,气候恶劣,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低,其饮食方面较为特殊。《太平寰宇记.吐蕃传》载:其国风雨雷雹,每隔日有之,盛夏节气如中国暮春之月,山有积雪,地有瘴气,令人气急(按,非瘴气,实为高原缺氧反应)不甚为害&&无器物,以手捧酒而饮之&&俗养牛羊,取乳酪供食,兼取毛为褐而衣焉。不食驴马,以麦为面④因此,在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下,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就需要大量的热量,而大部分时候人们需要出门游牧就需要简单快速的烹饪方法和方便易携带的食物。 1,糌粑:把青稞或豌豆过水澄清晾干,上炒锅炒得开花时过筛,然后磨成粉状,这就是糌粑。根据口味,磨成粗细不等,也可去麸皮磨成精制糌粑。糌粑可分为青稞糌粑,豌豆糌粑,蚕豆糌粑和混合糌粑几种。以青稞糌粑为上品,一般是节日食用,或招待客人⑤。而糌粑也被誉为揣着口袋里的美食,关于这还有个很美丽的故事,据说有位聪明贤惠的妇女,她丈夫以放牧为主,守在一群牛羊在茫茫的草原上,每天清晨就出去,天黑后才能回到家中,而这一整天基本上没有什么可吃的,妇女十分心疼丈夫,想了很久,经过多次实践,终于发明了便于携带的糌粑。这虽然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但也说明了在西藏,藏族居民因西藏草地资源,十分适宜游牧生产,农区的面积相对较小,游牧是主要的生产方式,人们的饮食习惯

西藏矿产资源开发及对环境的影响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矿产资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重 要的能源基础和矿物原料基础,在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是世 界上矿产生产大国,但是由于工业化起步晚、人口基数大,我国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特别 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 求也与日俱增,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部分能 源如石油等已出现了供给瓶颈。最近中日关 于东海石油的归属权的分歧、东部沿海地区 大面积缺电等一系列问题更是引起了人们对 于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的关注和重视。 而我国西部地区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各种 矿产资源的储备丰富,其中煤、天然气、石 油储量分别占全国的38.6%、83.9%、12%, 铬铁、锌、镍、汞储量分别占到全国的72.6%、44%、88%和86%。矿产资源开发又处于西部 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基础和支 柱性地位。作为西部重要省份的中国西藏自 治区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且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西藏的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截止1999年底,全区累计发现矿产100种,矿产地(矿床、矿点、矿化点)1891处。铬、铜、硼、锂等矿产储量大,资源优势明显。同时,西藏由于“高”、“寒”等自然条件的原因,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便难以恢复,如2005年7月,西藏自治区矿业开发总公司将崩纳藏布砂金矿区地区的采矿权擅自非法转让,造成1000多名采金人员涌入申扎县, 致使资源、环境遭到破坏3。21世纪初,西部大开发、国家矿产资源战略重点西移、中国四大跨世纪工程之一的青藏铁路修建的背景下,西藏矿产资源的开发具有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那么,西藏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如何?西藏矿产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何?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首先试图从西藏矿业现状、成矿地质背景、矿产资源的开采现状和储备优势四个方面对西藏矿产资源开发状况进行分析;然后本文探析了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 破坏性影响,最终提出可持续发展、经济效价值与生态价值统一的结论。2 西藏矿产资源开发状况 2.1 西藏矿业现状 西藏自治区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 《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 年计划纲要》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藏医药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品业、农 畜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矿业、建筑建 材业六大特色支柱产业。从表一可以看出: 1995年,矿产资源在六大西藏六大产业在 GDP的比重中位列第三,次于建筑建材业和 旅游业;而2002年,矿产资源在六大西藏六大产业在GDP的比重中将至第四,不但次于建筑建材业和旅游业,还被医药业迎头赶上。矿业增长速度基本比较平稳,但从1998年到1999年,2001年到2002年却出现了负增长。而且,从1995年到2002年,六大产业中增长最快的是藏医药业,平均为50.10%,矿业平均增长速度为10.05%,仅比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的-3.07%高,仅位列第四位。由此可见,说明西藏矿业近几年处于徘徊之中。表1数据来源:西藏统计年鉴,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2 西藏矿产资源的开采现状截止到2003年底,在西藏范围内发现矿种101种,矿产地2000(矿床、矿点、矿化点)余处。目前投入开发的矿种有 22 种,主要为金、铬、铜、锑、硼、地热、矿泉水、建材等。铬铁矿采掘业是西藏矿业的重点之一,截止 1999 年为止,全区累计开采铬铁矿石155.1 万吨。1999 年全区铬铁矿产量 16.209 千吨,产值为 1.2亿元左右。黄金生产(以砂金为主)是西藏矿业的另一个重点, 1999 年西藏全区砂金保有储量居全国第十位,产量为 882.417 千克,产值近7000万元。2.3西藏矿产资源的储备优势西藏矿产资源开发的主要优势在于其矿产资源储量优势明显。在西藏发现的100种矿产中,根据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的多少在全国进行排序,储量在全国排序前十位的有18种(见表2)。7探明储量的矿产41种,勘查矿区131个,其中大型30个、中型33个、小型68个。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认为,目前在西藏,除位于全国前七位的优势矿产有铬、铜、硼、锂、地热等17种矿产外,金、铅锌、钼、锑、铁、铂族金属以及矿泉水等非金属矿产也都具有广阔的勘查前景。根据《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对2010年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论证》,西藏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在6000亿元以上。 3 西藏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西藏自治区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自然条件十分特殊。由于受“高”、“寒”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便难以恢复。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 西藏矿产资源开发及对环境的影响 刘增 邹建业(北京大学 100871) 摘 要:21世纪初,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修建,这对于西藏这样一个矿产资源大省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笔者首先从西藏矿业现状、矿产资源的开采现状和储备优势三个方面对西藏矿产资源开发状况进行分析;然后揭示了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三大破坏性影响,最终提出可持续发展、经济效价值与生态价值统一的结论。关键词:西藏 矿产资源 开发状况 环境影响中图分类号:P53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07)01(b)-0222-02 注:①“高原特色生特产业和绿色食品业”统计指标为食品为工业、饮料制造及食品制造 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统计指标为皮革、毛皮及其制造业与木材加工及竹、棕草制品业:“矿业”统计指标为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 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及其他矿采业:“建筑建材业”中只包括建筑业。 ②“建筑建材业”中,1995年、1996年的数据为国有建筑企业总产值。 表1 西藏六大特色支柱产业的产值及所占全区GDP比例 (下转22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