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系列四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引言:《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在1925年夏天写的一首诗,为纪念他在长沙的革命活动而作,这是一首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感人诗篇,成为了一代人的情感记忆,也成为了教育者传播毛泽东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本篇文章即将以《沁园春·长沙》为引子,分析其种种丰富内涵,进而设计高中必修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诗篇背景诗中所提到的沁园,指的是1925年夏天毛泽东在长沙居住的房子,该房屋原名沁芳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如今已经成为陈毅故居里的一部分,备受游客欢迎。

二、诗篇内容《沁园春·长沙》共五十四句,由四十多个平行结构的片断组成,抒发了作者对革命信念、人民疾苦、国家前途、民族与国家命运的无比热爱和坚定追求。

其中,每一句都描绘了长沙的美景和人民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对革命的热切期望。

整篇诗歌以沁园为主线,融合了对政治、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回忆和思考,抒发了作者对新生事物的困惑和向往,可谓是一篇感人肺腑、别开生面的诗篇。

三、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文学教育者,我们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读好这首诗,然后再让他们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最后引导他们通过分析、理解和感悟,深入探讨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在此基础上,教学目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原因,深入理解诗歌形式和风格特点;2.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多重内涵,从而增强他们对科学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理解和感悟;3.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讨论、解释等方式,加深他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理解和思考,明确自己的思想信仰。

四、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毛泽东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创作、发展和意义;2.讲解诗歌形式和意义:详细讲解诗歌的韵律、结构、语言和形式特点,配合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技巧,加深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3.分析诗歌内涵:对每一句诗歌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多重内涵,让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含义,从而加深他们对社会时代和人民疾苦的认识;4.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启发学生思考现代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加深他们对和谐社会、民族复兴、文化传承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沁园春长沙》

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沁园春长沙》

教案高中人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覃兴坤文学院08级5班18号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把握诗词的意境。

2.体会毛泽东诗词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3.背诵并体会诗词的情感,品味精彩词语的意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变革社会、除弊陈新的雄心壮志。

教学环节:1、制定教学目标2、准备需要的材料3、实施课堂教学4、课后练习及反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范读录音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沁园春•雪》)我们在初中时,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这首词中,我们曾经随诗人一起领略了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之冬的壮丽景色,诗人面对如此多娇的江山,抒发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

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诗人是如何描绘深秋湘江的景致,又抒发了怎样的豪情壮志。

(展示《沁园春•长沙》课题、板书)2.整体感知:(1)听录音,感受诗词强烈的抒情气氛。

(放录音)(2)学生齐读,勾画断句,熟悉课文内容。

(课件展示断句)3.知识拓展(课件展示同步进行)(1)关于词的常识。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2)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毛泽东,湖南湘潭人。

字润之。

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新中国的伟大领袖。

同时,他还是一个豪气冲天,才华横溢的诗人。

1925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确立了统一战线,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农民运动蓬勃开展。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 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 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1.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分析意象,理解意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3.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1.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2. 意象对诗歌的作用【教学难点】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1. 单元简介提示学习重点:意象的分析。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

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者心中的物象。

说白了,就是诗歌中出现的带着作者感情色彩的描写对象。

2. 从意象角度理解《沁园春·长沙》①诵读:有力、激昂②解析: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得到的信息:时间、地点提问:喜欢哪一句?答案:“独立寒秋”,“寒秋”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意境。

→气魄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眼前之景,即意象出来了。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山是万山,是红遍,林是层林,是尽染。

秋天来的时候,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红地毯,不平整,有褶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看,湘江碧绿澄净。

透:a.透明,湘江清澈;b.达到饱满、充分的程度;eg.熟透了整条湘江都是碧绿澄净的。

百条大船,千帆竞争,百舸争流→壮观“鹰击长空”仰望;击,很强力度的动作“鱼翔浅底”翔,轻快、自由“万类霜天竞自由”: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的自由自在的舒展着C.学生体验:闭眼想象该图景D.与前人写秋之作对比“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

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

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沁园春长沙》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沁园春长沙》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沁园春·长沙》。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并能简要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来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美和人生理想的感悟与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词中意象的寓意和修辞手法,理解毛泽东的革命情怀。

2.难点:深入领会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革命精神。

三,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①通过展示长沙秋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词中描绘的情境。

②简短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及《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探究词中情感的兴趣。

2.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革命热情和豪迈情怀。

3.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晚秋,当时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4.整体感知《沁园春•长沙》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单元导语提示“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

”课文后面的学习提示也说明“阅读时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

要反复阅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

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5、赏析课文。

(1)上片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来自于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课,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的第一节语文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鉴赏的一些常识和术语。

2学情分析初中对于诗词只需要背诵,不需要鉴赏,所以学生没有诗歌鉴赏的储备。

我要求学生利用早读时间在课前熟背全词,用心感悟诗人的情感,把自己的感悟与同学分享。

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背经典的诗词。

2、掌握诗歌鉴赏的意象、意境,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评价。

(二)过程和方法:1、学生自学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2、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启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感动于作者乐观积极的精神。

4重点难点1、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2、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5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本节课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反复背诵中体悟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2、在诗歌鉴赏的意象和意境分析上让学生合作探究。

6新设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前熟背全词,并明确如下背诵要求1、学生个人背诵。

要求背诵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不超过25秒。

2、学习小组背诵。

要求背诵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节奏紧凑,不超过30秒。

3、课上给学生展示背诵的机会7新设计贴近生活,深入浅出。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意象与意境的概念,我把“婚礼”比作一首诗,那么喜糖、盛宴、欢快的音乐、幸福的新郎和新娘等就是意象。

而这些意象所营造的喜庆、幸福的氛围就是意境。

8新设计针对本词的上阕写景的特点,设计了写景诗的常见诗歌鉴赏题型。

题干如下: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这首诗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手法?选取了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戴复古的《淮村兵后》等诗。

9教学过程 9.1第一学时9.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导学案《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 长沙 教案(系列四)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 长沙 教案(系列四) -

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词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什么是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的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

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2、教学难点: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关于词的常识1、产生时间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明而又重振于清。

2、名称“曲子词”(曲词、曲子)《敦煌曲子词》;“诗余”《草堂诗余》、《名儒草堂诗余》;“长短句”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刘克庄《后村长短句》;“琴趣”欧阳修《醉翁琴趣》、黄庭坚《山谷琴趣》、朱彝尊《静志居琴趣》;“ 乐府” 《中州乐府》、张孝祥《于湖乐府》、元好问《遗山乐府》。

3、词牌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沁园春长沙 高中语文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 高中语文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高中语文课教案课题:沁园春·长沙一、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背景和写作意图。

分析诗人林则徐对长沙的热爱与思考。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其表达效果。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分析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诗歌反思和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情感与认识。

二、教学材料:林则徐的《沁园春·长沙》原文。

相关的诗歌分析资料、文献或研究成果的摘录和介绍。

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

三、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引用《沁园春·长沙》的开头部分,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引发学生对长沙的了解和认知,提出问题,如“你们对长沙有什么印象?为什么诗人会写长沙?”讨论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期待和疑问,引入本课的主题。

《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写作意图(15分钟):介绍林则徐的背景和历史地位,解释他写作《沁园春·长沙》的动机和目的。

分析诗中对长沙的热爱和思考,探讨林则徐对家乡的情感和责任感。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15分钟):解读《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景物描写、对比和排比等。

分析这些手法对表达诗人情感和塑造形象的作用。

诗歌欣赏与文学分析(20分钟):分段解读《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诗歌的美感和表达方式。

分组讨论和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从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情感等方面进行文学分析。

与个人经验的联系(10分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和认识,与诗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和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家乡对个人成长和人生意义的影响。

总结与延伸(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表达对《沁园春·长沙》的喜爱和思考。

提供相关的延伸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探索诗歌和家乡的关系。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首与家乡相关的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并撰写一份相关的读后感或文学评论。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篇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篇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慷慨激昂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忆事三、鉴赏课文(一)赏析词的上片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水、船、鹰、鱼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沁园春长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词鉴赏能力,但对于较为深奥的古典诗词,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在学习《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时,学生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对诗歌背景、作者了解不够深入,影响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2.对古典诗词的韵律、对仗等基本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导致对诗歌形式的鉴赏能力有限。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诗词内容、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内涵。
4.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全班交流,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3.重视诵读,培养语感: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互评等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培养良好的语感。
4.精讲精练,突破难点:针对教学难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巩固知识。
5.拓展延伸,提高素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其他毛泽东诗词,了解近现代历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诗词朗诵、角色扮演、创作分享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强化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新教材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第1课《沁园春·长沙》目录一、素养目标二、学习资源三、教学素养四、预习任务五、作者背景常识六、鉴赏活动七、文本研读八、文本联读第1课《沁园春·长沙》一、素养目标人文主题——青春激扬树立伟大革命抱负,理解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语文素养1.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

2.感受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特殊方式,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

3.尝试诗歌写作,增强语言表现力。

二、学习资源1.一首词:《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意象活泼灵动,意境丰盈深邃,炼字选词精妙;饱含着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了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2.四首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这四首现代诗歌,意境壮阔,塑造雄奇的形象,表达澎湃的激情,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励人们以全部的生命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

3.两篇小说:《百合花》《哦,香雪》这两篇小说风格相近,都不以情节取胜,也没有什么激烈的矛盾冲突,有散文化的味道。

《百合花》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圣洁的情感,以及普通人的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哦,香雪》赞美了“香雪们”对山外文明的美好追求,体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摆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文明的痛苦与喜悦。

三、教学素养1.品读诗词的形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青春情怀。

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诗人,“战地黄花”“残阳如血”“红装素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的诗词里满是激动人心的篇章。

通过学习这首《沁园春·长沙》,我们来一起追寻伟人的足迹,走进领袖人物崇高的心灵世界,感悟诗人浓郁的家国情怀。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质教案篇一第1课时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酝酿情感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能欣赏诗的人,他决不会感到人生是干枯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板书课题:沁园春长沙]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1、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2、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情境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泛读。

出示毛泽东该词手迹,欣赏。

(设计依据:范读用以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及情感把握的分寸;手迹用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4、鉴赏,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并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请两名同学读自己的鉴赏记录。

5、评价,同学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引导、点拨。

6、老师总结陈述(作为一种意见供学生参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远望层层叠叠的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竞相行驶。

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令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同许多同学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风采迸发,才华横溢,意气奔放,遒劲有力,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7、再读,把握词的脉络。

《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时是《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的教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本诗歌的背景与内容,领悟内容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本诗歌的背景与内容,领悟内容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掌握该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并且能够进行初步的文学鉴赏。

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以及对于古典诗歌语言风格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课的内容主要是《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

首先,老师应简要介绍该诗的背景和作者。

随后,老师提问方式探究学生对于长沙的认识和对于水乡文化的感触。

接着老师阅读并讲解每一句诗歌的意义,让学生重点注意诗歌韵律、构思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歌词。

接下来,老师带领学生讨论本诗歌的思想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以及通过诗歌反映的作者的人生态度。

最后,学生自己朗读、理解和赏析该诗歌,并根据感悟,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估与实践:评估的方式应该是以开放性的调研问卷来进行的,考核思想的质量和严密性,关键性的内容的熟练掌握程度,以及艺术的领悟。

本课的实践应该以实际参观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形式来实施,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先辈的艰苦奋斗和创造。

同时,教育学生通过劳动来感受劳动的最高境界,了解劳动的伟大。

在实践中,老师可以选取一些学生的观点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共同探索真理,分享感悟,提高思考的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古典诗歌的美妙和深刻,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同时,在实践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和劳动的伟大,从而感受劳动的快乐和价值。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讨论和探索为主,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获取知识和体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一、课题《沁园春·长沙》二、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基本知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 让学生通过诵读和分析,体会词中描绘的壮阔秋景,理解作者的壮志豪情和革命精神。

3.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1.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诵读技巧,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分析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景与情的关系,把握作者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四、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讲授法:讲解词的基本知识、创作背景和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秋天在你们的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呢?是金黄的稻田,还是飘落的枫叶?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毛泽东笔下的秋天,看看他眼中的秋天有什么不一样。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2.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毛泽东离开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三)诵读感知1.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3. 请几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四)整体把握1. 提问: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主要写了湘江秋景,下阕主要写了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以及抒发壮志豪情。

2. 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关键词句,如“独立寒秋”“看万山红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等。

《沁园春长沙》的教案(6篇)

《沁园春长沙》的教案(6篇)

《沁园春长沙》的教案(6篇)《沁园春长沙》的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第三,了解词语结构及相关知识,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教学时间:1课时。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十世纪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

他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板书课题)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1、诵读欣赏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一. 教学目标1.了解毛泽东的生平、理论和文学成就。

2.掌握《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情感、语言和艺术特点。

3.会欣赏、鉴赏、评价和喜爱《沁园春•长沙》这首优秀的文艺作品。

二. 教材分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一首诗,写于1925年秋,在离开湖南后的上海所作。

这首诗是毛泽东做了湖南临时省政府主席之后,以湖南为背景,以描写湖南古代英雄、名胜古迹为载体,表达自己的革命理想和爱国情感的一首诗。

三. 教学过程第一课前置知识导入1.让学生就湖南的历史、文化、特产和名胜古迹了解一些相关背景知识。

2.给学生一些“三湘四水”的名句,如“岳阳楼,群山四绝,钟灵毓秀……”,让学生感受湖南的奇山异水,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给学生一些《长江之歌》、《黄河之歌》等诗歌,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第二课课文导读1.听录音,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音、旋律和语气,了解诗歌的情感、语言和特点。

2.带领学生了解《沁园春长沙》的结构、内容、风格和体裁。

3.戏曲和音乐的韵律统计和对比,让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音乐和节奏有更深的理解。

第三课文本分析1.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研究诗歌的言外之意。

2.运用修辞手法解读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3.分析诗歌的意蕴,理解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和革命理想。

第四课鉴赏评价1.引导学生分析《沁园春长沙》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2.让学生欣赏《沁园春长沙》的其他版本,了解到不同版本的艺术表现和氛围气氛。

3.让学生自由发言和评论《沁园春长沙》,交流感受和体验,展示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水平。

第五课复习总结1.梳理自己的思路和认识,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

2.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自由陈述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想。

3.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提高。

《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写的一首诗,写的是长沙的春天景色。

该诗的语言简洁明了,表现出作者深切的感受和强烈的思想情感。

本文旨在设计一份《沁园春·长沙》的教案,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一、教学目标1.了解毛泽东的写作背景与社会背景。

2.读懂《沁园春·长沙》的文本。

3.掌握描写技巧和表达方式。

4.了解诗歌的内在含义和价值。

二、教学准备1.课堂配备投影仪及ppt2.课件中包括诗歌原文3.黑板和彩色粉笔4.处置学生作业的本子5.高一生活汇总册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先向学生介绍毛泽东的背景,告诉他们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

然后展示一些相关图片,并让学生看看毛泽东的诗歌《沁园春·长沙》。

通过展示图片和学生的讨论,学生对毛泽东和他的诗歌稍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教学过程(40分钟)(1)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份诗歌原文。

(2) 教师让学生阅读诗歌原文,用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解释。

(3)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例如比喻、夸张等等。

(4) 教师为学生提供技巧,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诗歌原文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分析句子,并识别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5) 教师为学生提供写作技巧。

例如,教师可以教授写作规则,例如如何使用修辞、如何使用抒情语言等。

(6) 教师讲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例如,教师可以解释诗歌中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

(7) 教师为学生提供写诗技巧和表达技巧。

作业教师布置以下作业:1.给出各式各样的沁园春长沙写作情境,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写作,写一篇相关的小作文,如在海边、在森林等等。

2.要求学生为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某个句子或一句话写一篇200字的议论文。

四、教学收尾(1)教师对课上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2. 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3.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必修一的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的是现代新诗。

所以首先要给学生介绍诗词的相关概念,明确新诗新在何处,使学生了解新诗的概念和特征;其次,要向学生介绍学习诗歌的意义以及怎样鉴赏诗歌,即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同时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因此以美读诗、以情赏诗就成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读之后,通过对诗歌语言、意象的赏析来学习怎样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情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意境。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写的一首美词,在格式上仍属于旧诗,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方便学生明确新诗与古典诗词的区别。

二、学情分析作为刚升上高一的新生,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比较旺盛,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可,字音和词义应无大碍,此外,学生初中已学习过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对诗歌的鉴赏有一定了解。

所以本课的拓展延伸尤为必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美读诗,以情赏诗,以诗写情。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词的相关概念,明确新诗的概念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分析诗歌意象,学习以意象为切入点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情感与价值:感受革命先辈的博大情怀和凌云壮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理想。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分析诗歌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难点:分析诗歌意象,学习以意象为切入点鉴赏诗歌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点拨法、讨论法、问答法六、教学时数:2课时七、教学流程第1课时(一)导入著名主持人董卿曾在《中国诗词大会》的开场白中这样说道:“中国是一个爱诗的国度,中国人是一个爱诗的民族。

”的确,自古以来,中国便是诗歌的国度。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早已流进了我们的血脉。

正如那位充满诗情画意的老人(海德格尔)所说的:“生命中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词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什么是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的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

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2、教学难点: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关于词的常识1、产生时间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明而又重振于清。

2、名称“曲子词”(曲词、曲子)《敦煌曲子词》;“诗余”《草堂诗余》、《名儒草堂诗余》;“长短句”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刘克庄《后村长短句》;“琴趣”欧阳修《醉翁琴趣》、黄庭坚《山谷琴趣》、朱彝尊《静志居琴趣》;“ 乐府” 《中州乐府》、张孝祥《于湖乐府》、元好问《遗山乐府》。

3、词牌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天净沙·秋思》《沁园春·长沙》。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4、分类按长短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片数分:单调、双调、三调5、词的流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浑厚。

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清丽含蓄,婉转缠绵。

代表作家柳永、秦观、李清照二、课文相关知识1、沁园春沁园春,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之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后人作诗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

长沙,是词的标题。

2、毛泽东1910年毛泽东脱离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

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水池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出声。

”充分表达了17岁少年的远大抱负。

后来他还写出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常常在一路纵论世界大事、社会和人生题目,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本人,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窗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挚友。

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常常与同窗去湘江游泳,写下了“信心十足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

“五四时期”毛泽东参加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活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3、写作背景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

事后作了此词。

三、诵读、背诵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全班课内美读成诵。

2、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3、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四、学生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词上下片各自写了什么内容?2、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明确:1、上片主要写景,写眼前景和心中所思。

下片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理想。

2、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五、分析四幅图画,学会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

(一)独立寒秋图1、开头三句语序正常不?2、如何体会这个“独立”的“独”字,你想到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明确:诗人是一位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着傲视天下,雄视六合的大无畏气概的革命家。

(二)湘江秋景图1、一个“看”字管到哪里?2、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3、在描绘湘江秋色图的词句中,你最喜欢那个字?为什么?明确: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有何特点?明确:生机勃勃,壮阔明丽5、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明确:毛泽东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

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

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六、练习:比较阅读比较课文中独立寒秋图和柳宗元的《江雪》独钓寒江中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江雪【背景】此诗作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时。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毛是胸怀博大的革命伟人;柳是决不妥协的封建士大夫。

第2课时一、抽背二、继续分析图画,抓住意象,把握内容大意。

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峥嵘岁月图1、“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过渡作用2、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四)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有何深意?明确:形象地表明,我们年青一代有能力掌控中国的命运。

三、总结全文1、用语形象生动“万”写出了山之多“遍”写出了红之广“染”拟人手法,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美女妙手染成一样,十分壮美;生动地展现了枫叶重叠、满山皆红的自然景色,并且渲染出一种火红的热烈气氛;化静为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漫”写出了江水之盛“透”写出了江水之清“争”写活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突出鹰“飞”得猛、劲以及搏击长空的矫健英姿“翔”突出鱼“游”轻、快、悠然自得的情态2、写壮景,抒豪情这首词写的事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伤感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真知灼见是活泼、美好、壮丽的。

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3、思路立—看—怅—问—忆—记4、立意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及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表现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比较阅读参看课本第5页附录的三首毛主席诗词。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七律·长征》、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五、作业试比较毛泽东的《虞美人·枕上》与《沁园春·长沙》在写景和抒情上的异同。

虞美人• 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六、板书设计万山意象湘江看作者:“立”于“寒秋”万类峥嵘岁月忆同学少年精神中流击水战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