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心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总结

一、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3.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4.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5.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6.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反应动作和活动。

7.★学习——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

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8.强化——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

9.★正强化——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的出现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10.★负强化——是指由于某个刺激的消除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11.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12.同化——即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13.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14.★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叫记忆性知识。

学习陈述性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语义。

15.★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其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心理学行为矫正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行为矫正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行为矫正的名词解释心理学行为矫正是一种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来改变和调整个体不适应或有害行为的方法。

它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干预手段,通过对个体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分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改变负面行为模式以实现个人发展和满意的生活。

1. 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心理学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之一是行为主义学派的条件反射理论。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环境刺激下形成的心理反应。

通过建立良好的环境刺激和奖励制度,可以训练和增强个体积极健康的行为反应。

另一原理是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它关注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和思维过程。

通过帮助个体重新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可以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

行为矫正还包括对情绪和欲望的管理,控制环境激励和加强,以及建立自我监控的技能。

2. 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心理学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广泛。

在临床心理学中,行为矫正被用于治疗各类心理疾病,例如抑郁症、焦虑症、进食障碍等。

在教育心理学中,行为矫正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在组织心理学中,行为矫正可用于改善员工工作表现和提升组织的绩效。

此外,行为矫正还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和社会工作,帮助个体建立自信、改善人际关系、戒除不良习惯等。

3. 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需要对被矫正的个体进行评估,了解其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和相关因素。

其次,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的行为矫正计划。

这包括明确目标、设计行为改变的策略和方法,并制定具体的技术和程序。

然后,开始实施矫正计划,通过识别和记录问题行为,应用相应的技术和策略,引导和增强正面的适应行为。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测和评估矫正的效果,并根据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最后,继续跟踪和支持个体的行为改变,确保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持续维持积极的行为模式。

4. 行为矫正的效果评估:行为矫正的效果评估是确保矫正计划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的行为观察和量化分析,可以客观地评估个体的行为改变情况。

《教育心理学》分章强化题三: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分章强化题三: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分章强化题三: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可以归入到学习中的现象有()。

A。

事故后体会到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B.疲劳时记忆力下降C.乳儿抓住碰到的东西D.青春期少年的嗓音变化2.新生渐渐知道铃声代表上课,这属于( )。

A。

信号学习B。

辨别学习C。

概念学习 D.言语联结学习3。

各种动作技能的学习,都离不开()。

A。

连锁学习B。

言语联结学习 C.解决问题的学习 D.信号学习4.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属于( )。

A.认知策略B.言语信息C.动作技能D.智慧技能5.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这符合( )。

A.练习律B.准备律 C。

效果律 D.联结律6.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是( )。

A。

正强化B。

负强化C。

消退 D.惩罚7.一个学生上课讲话,老师要他写“我上课讲话,真丑”1000遍,这属于().A.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替代强化8.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的学说为( )。

A.认知—结构学习论 B。

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C.完形-顿悟说 D。

建构主义学习论9.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的提出者是( )。

A.苛勒B.布鲁纳 C。

斯金纳 D。

奥苏伯尔10.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的学习是( )。

A。

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

机械学习 D。

意义学习11。

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的理论为(或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的力量是)()。

A。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 B。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C。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说 D。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2.认为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建构成的理论为(或学习布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的理论是)()A。

1第一章 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1第一章 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四、问题行为

2、问题行为的特征 (1)问题行为是异常行为
异常行为是指个体的某项行为异于常态, 即偏离年龄和教育水平相近的人的平均值。 这种偏离表现为过渡、不足或不适当。

四、问题行为

正常和异常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级,多数儿 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异常表现。
正常和异常的区分:测量并与常模对比, 如果测量结果与常模(平均数)的差值超 过某个临界值(也叫离差),就算异常行 为。到底超出多少时是标准,不同的心理 学者之间有不同的观点:有80%的;有90% 的;有95%的。我们倾向于90%。
2岁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抽动症
一名天津市某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父亲,总结 生活经验,认为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经受严峻的生存 考验,与妻子商量之后,决定让保姆每天把孩子送 到离家500米远的一个建筑工地,接受噪音和混乱环 境的锻炼,让孩子每天听两个小时的打桩、搬运、 吵闹的噪音。孩子仅接受了20天熏陶后,就出现了 挤眉弄眼和耸鼻子之类的抽动现象,到医院就医, 得知是惊吓、混乱导致了儿童出现抽动症。
四、问题行为

(3)学校及社会因素 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等。
社会所主导的价值观。电视、电影、过渡 追星、网络等。
第二节:行为矫正的含义与特点
一、 二、 三、
行为矫正的基本含义 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 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
一、行为矫正的基本含义
(一)代表性观点 ◆ 行为矫正(behavior modification),是一种 客观而系统地处理行为的有效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实验心理学(尤其是学习心理学 与社会心理学)的行为原理与技术,并注重处理效果 的验证程序,以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增进人类的适 应功能。(陈荣华,1986)

心理学考研知识重点:行为治疗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心理学考研知识重点:行为治疗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学习。

为大家整理了“2019心理学考研知识重点:行为治疗的主要步骤及过程”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行为治疗的主要步骤及过程:⑴建立治疗关系。

在治疗关系中,治疗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取得来访者的尊重,这更有利于对来访者的指导,并促其行为上的改变。

⑵澄清问题行为。

⑶对问题的分析。

⑷确立治疗目标。

⑸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指具体的实施治疗计划。

⑹对治疗进展的检测与评估。

⑺治疗的结束。

也可概括为:⑴确定治疗目标及方法。

⑵行为矫正过程。

⑶对治疗效果及进程的评定。

行为功能分析是指在进行行为矫正前,对引发来访者的问题行为的起因、所带来的后果以及来访者在此方面的动机与需求等作出评估,以便对症下药,确定来访者的问题行为和治疗的目标与方法。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2019心理学考研知识重点:行为治疗的主要步骤及过程”的相关信息,预祝同学们都能顺利的考试!另外,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年集训营、乐学面授班、名校推免精品班系列备考专题,考研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与每年的大纲进行深入并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考研答题万能模板1.知道用什么原理作答,但不会写原理?第一种情况:考查辩证关系的,A和B的辩证关系。

适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等。

写作模板:A和B是辩证统一的,A和B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既要看到A,也要看到B;只看到A看不到B是不行的,只看到B看不到A是不行的,必须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

只有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反之,则遭遇失败。

例如:必然性与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既要看到必然性,也要看到偶然性;只看到必然性看不到偶然性是不行的,只看到偶然性看不到必然性是不行的,必须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只有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反之,则遭遇失败。

心理治疗(心理学资料)

心理治疗(心理学资料)

心理治疗一、心理治疗的概念以一定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或咨访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病人的认识、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二、心理治疗的原则1、治疗关系建立的原则单向性、系统性、正式性、时限性2、心理治疗的原则真诚原则、保密原则、计划原则、中立原则、回避原则三、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问题探索阶段:了解问题行为的表现、病因分析认识阶段:通过测量和记录、功能分析等手段治疗行动阶段:选择具体治疗方法、指导并开展。

疗效评价阶段:经过一定的过程,要及时评估疗效,结束巩固阶段四、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1、精神分析治疗基本技术手段(1)自由联想:发掘病人压抑在潜意识内的致病情结或矛盾冲突,把它带到意识领域,使病人对此有所领悟,并重新建立起现实性的健康心理。

(2)移情:病人将过去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在对现实进行反映时总是不可避免地夹杂有过去的经验和情感。

移情的作用:使病人潜意识中的冲突、痛苦得以重现,是医生了解病人潜意识的重要线索,是医生治疗病人的重要手段。

反移情:医生讲自己过去的情感转移到病人身上,反映了医生潜意识中的问题。

(3)梦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梦乃做梦者潜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分析者对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

2、行为主义治疗(1)行为治疗的概念:又称行为矫正法或学习疗法,是根据行为学习及条件反射理论,消除和纠正异常并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和行为的治疗方法。

(2)行为治疗过程:确认来访者的不良行为——制定治疗目标——选择治疗技术和方法——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记录靶行为的基线水平及变化过程——评价治疗过程(3)行为治疗基本技术1系统脱敏法应用:来访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

原理:交互抑制或反条件作用原理。

在引发焦虑的刺激物出现的同时,让病人做出抑制焦虑的反应,这种反应就会削弱、最后切断刺激物与焦虑反应之间的联系。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重点整理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重点整理

行为矫正第一章1、行为(名词解释):指的是个体任何可观察到的或者可测量的动作或者活动包括个体外部的动作和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个体外部的动作。

2、行为矫正(名词解释):依据学习的原理来处理问题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

行为改变:个体行为在本质上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和客观环境影响在随时改变。

3、问题行为的类型:虽然问题行为在生活中表现繁多,范围很广,但大体都可归为以下三大类:①行为不足,人们期望的行为(良性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五岁儿童很少与同伴交流;②行为过度,人们所不期望的行为(不良行为)发生太多,儿童上课时经常侵犯把别人;③行为不当,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下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

10岁儿童叫爸爸为“老兄”;4、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为:①问题行为是习得的,其完全是个体后天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②各个问题行为是分别习得的,其分别是在其特定环境中,进行了某种特定学习的产物;③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其是在不良的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了某种不恰当的学习的结果;④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行为矫正的实质就是指导个体重新学习,以使问题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5、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通过对学者的概括和总结,行为矫正有以下五个特点:①行为矫正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②行为矫正有明确的学习理论基础;③行为矫正强调环境和学习的作用;④行为矫正重视专业和生活的结合;⑤行为矫正强调对行为的测量;第二章1、行为的获得律和消退律(课本17-18)获得律: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建立起来的。

消退律: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变的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进本规律(填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3、影响观察学习的主要因素?(简答)①榜样与示范;②观察与模仿;③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4、替代强化:观察者如果看到榜样成功(被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加产生同样行为倾向;如果看到榜样失败(被惩罚的)行为,就会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因此,对榜样行为的强化,便可以替代性的影响观察者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习题:一、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二、简答题1、教育、学习和发展之间的关系1、教育与发展: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

2、学习与发展:1)学生身心发展为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2)学习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3、教育、学习、发展: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的。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的科学第二章学习理论名词解释:1、学习: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强化:强化是伴随者行为之后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

3、操作性条件反射:这种先由动物作出一种操作反应,然后再受到强化,从而使受强化的操作反应增加的现象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

4、观察学习: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行为结果而简介的产生学习。

5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即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独立地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

6、意义学习: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7、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联系。

8 、认知结构:简单来说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9、替代强化:学习者本人没有受到直接强化,而是观察到榜样作出某些行为后受到直接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类似于强化的效果。

简答1、如何理解学习的概念?学习者必须产生某些变化,我们才能作出学习已经发生的推论。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练习题答案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练习题答案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练习题(一)答案一、名词解释1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通过特殊的人际关系,帮助来访者提升和改善心理机能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有助于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提高适应能力,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心理发展。

2共情指体验别人内心的世界的能力。

包括三方面含义:(1)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2)借助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3)运用咨询技巧,把咨询员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3潜意识个体不能知觉的精神活动,它由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之后的多种欲望构成,这些内容由于得不到社会通行的标准的认同,只好被压抑到潜意识中。

4强化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

(1)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指使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用前者强化后者。

(2)在操作条件反射中,指正确反应后所给予的奖励(正强化)或免除惩罚(负强化)。

5自动负性想法即抑郁者的消极认知,自动地反复出现,表现在对自己、周围世界和未来三方面的消极评价,称为抑郁三联征。

例如,“我是一个失败者”,“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等。

自动负性想法是功能失调性假设的产物,因而个体一般能清楚觉知,只不过它与某些重大事件和行为的相互联系使个体觉得它有一定的道理。

6发展性心理咨询发展性心理咨询主要是指导来访者确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自我能力、素质方面的认知,帮助他们认识和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7摘要摘要是指咨询员把来访者所表达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综合,并以提纲的方式表达出来.8投射是把自己真实存在的但若承认就会引起焦虑的愿望和动机转嫁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

9观察学习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10脚本分析分析一个人成长的背景及历史。

教学课件:第一章-行为矫正概述

教学课件:第一章-行为矫正概述
行为矫正在技能培训中用于帮助学员纠正操作技能、工作态度和职业习惯等方面的偏差,以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例如,纠正操作工人的操作技能、服务行业从业者的服务态度等。
团队合作
在职业培训中,行为矫正还用于培养学员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合作效果。例如,培养学员 的沟通技巧、领导能力等。
特殊教育领域
行为矫正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未来展望
行为矫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从最初的动物行为学实验逐渐发展成 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 应用,行为矫正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 为更多人带来福祉。
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心理学理论的 不断完善,行为矫正也在不断发展, 新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
05 行为矫正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
挑战与问题
挑战
行为矫正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如个体 差异大、治疗方法单一、缺乏科学依 据等。
问题
当前行为矫正实践存在一些问题,如 治疗周期长、复发率高、治疗效果不 稳定等。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发展方向
未来行为矫正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多元化 治疗,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和实证。
变其行为反应。
行为矫正的方法
正强化
负强化
惩罚
消退
给予个体喜欢的刺激或 奖励,以增加良好行为
的频率。
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 来增加良好行为的频率。
给予个体不愉快的刺激, 以减少不良行为的频率。
停止对某种行为的强化, 使该行为逐渐消失。
行为矫正的应用
教育领域
心理咨询领域
教师可以使用行为矫正方法来帮助学生克 服学习困难、改善课堂纪律等。
04 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
教育领域

【精品】大学生心理学之行为矫正PPT课件(消退、厌恶疗法、系统脱敏疗法、习惯扭转疗法)

【精品】大学生心理学之行为矫正PPT课件(消退、厌恶疗法、系统脱敏疗法、习惯扭转疗法)

考试焦虑学生害怕的等级层次
序列
事件
1 考前一周想到考试时
20
2 考试前一个晚上想到考试时
25
3 走在去考场的路上时
30
4 在考场外等候时
50
5 进入考场
60
6 第一遍看考试卷子时
70
7 坐在考场中进行的考试时
80
松弛反应训练
通过自我调整训练,由身体放松进而 导致整个身心放松,对抗由心理应激 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紧张反应,从 而达到消除紧张的行为训练技术。
1 3岁女性,一见男性就产生可能要与他谈恋爱、结婚的想法。
预先在患者左手腕上套一橡皮圈,当见到男性或经过商店而出现上述强迫性思想 时,就用力拉弹橡皮圈,务必要有痛感,并计算所弹次数,直到强迫性思想 消失为止,每日作记录。
第1周,每天出现上述强迫性思想3~6次,每次拉弹橡皮圈在最初3天是30~50 次才消失,以后3天拉弹3~5次即可消失多第2周,每天出现强迫观念2次, 拉橡皮圈2~5次消失;第3~8周,每天有1次强迫性思想出现,拉橡皮圈5~ 10次即消失;从第9周的第3天开始,强迫性思想不再出现,橡皮圈亦脱掉, 偶有轻微关于性的想法,能很快自控而消失。
有些智障的孩子,经常伤害自己,老师就会让其休息,不用学习了。如何消退这 种自我伤害行为?
小明写家庭作业时,总是大哭大闹,妈妈嫌烦,就让他等会儿再写作业。如何消 退小明的这种行为?
小明在小卖铺向他妈妈要钱买糖果,被拒绝了,小孩就又哭又闹,最后,他妈妈 还是给他买了糖果,他也停止了哭闹。如何消退小明的这种哭闹行为?
注意
① 开始之前,向当事人介绍系统脱敏的特点。 ② 对于想象脱敏成功的某个情境,方可进入真实情境。 ③ 每步脱敏之后,应给予强化;但是,在想象过程中,不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一、选择题:1.从广义上来讲,发展心理学是研究( )A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 B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C个体心理与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 D动物心理的发生发展2.人类心理的特点是( )A有意识B社会性C语言功能D个体性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的问题是( )A有关心理发展原理的理论问题B有关心理起源的问题C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D有关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的问题4.下列有关年龄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B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C年龄特征的划分是以生理发展为标准D既指心理整体发展特征,又指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特征5.科学儿童心理学创始人是( )A霍尔B普莱尔C华生D何林渥斯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行为主义学派率先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B精神分析学派率先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C荣格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D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7.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是( )A普莱尔的《儿童心理学》B霍尔的《衰老:人的后半生》C古德伊洛弗《发展心理学概论》D何林渥斯《发展心理学概论》二、名词解释:1.发展心理学2.社会化3.关键期答案:一、选择题:1.C 2.ABC 3.AC 4.ABD 5.B 6.BD 7.D二、名词解释:1.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2.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3.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二、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自测题一、选择题:1.弗洛伊德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是( )A智力 B性感带 C自我 D心理年龄2.艾里克森认为儿童早期的主要任务是( )A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D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3.华生指出,初生儿只有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 )A爱、恨、兴趣 B爱、怒、兴趣C爱、怒、怕 D兴趣、怒、怕4.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 )A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B应答性行为和反应性C操作性行为和反应性 D操作性行为和非操作性行为5.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遵循的原则是( )A小步子前进原则 B学生主动参加原则 C及时反馈原则 D奖罚结合的原则6.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即( )A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动机过程B注意过程、思维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动机过程C感知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动机过程D感知过程、思维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动机过程7.班杜拉认为强化可分为三种( )A连续强化、自我强化、直接强化 B连续强化、偶然强化、直接强化C直接强化、自我强化、替代强化 D连续强化、间歇性强化、固定强化8.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 )A成熟 B物理环境 C社会环境 D平衡9.物体永存性的概念是在以下哪个时期形成的(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10.皮亚杰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访谈法 C测验法 D临床法11.维果斯基提出的高级心理机能包括( )A知觉 B观察 C冲动性意志 D抽象思维12.维果斯基认为心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是( )A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 B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高级化C形成以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二、名词解释:1.操作性行为2.替代强化3.最近发展区三、简答题:1.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说2.简述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3.简述维果斯基对教育的主要贡献四、论述题:1.试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2.D 3.C 4.A 5.ABC 6.A 7.C 8.ABCD 9.A 10.D 11.BD 12.ABCD二、名词解释:1.操作性行为:操作行为是由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

教育心理学名词总结

教育心理学名词总结

名词解释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迁移:一种情境中的学习对他在其他情境中的学习和行为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

学习定势:也称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学习者在以往的学习中形成的愿望、态度、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等都能构成其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使后继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学习测评:一个完整的测评过程包括测量和评定两方面。

测量主要是搜集资料数据的过程。

评定则是对学生的反应行为和已有的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

信度:指该测验测量其所要测量的东西前后一致的程度,测验的信度指标通常以相关系数表示,称为信度系数。

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有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也就是项目的效度。

常模参照测量:通过抽样测验确定常模,区分学生的成绩水准。

标准参照评定:内容是由课程、教材以及学习目标决定的,它评定学生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到标准的程度。

强化:在条件作用中,影响刺激—反应联接强度,或增强条件反应出现频率的一切程序,就是强化正强化:任何导致我们以后进行该行为的可能性增加的结果。

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负强化:就是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撤消或减弱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

行为矫正:行为矫正是根据强化理论的原则改变人们不正常行为或不良性行为的一种技术和方法。

普雷马克原理:是用来帮助教师选择最有效强化物的一种方法,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塑造:也称连续渐进法,它通过强化每一个小的进步来达到预期行为目标的有效方法。

顿悟学习: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是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心理咨询与治疗试卷

心理咨询与治疗试卷

一.名词解释。

(共5小题,每题4分,总分20分)1.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建立一个具有治疗功能的良好关系,协助有心理问题或困惑的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以维护其心理健康,促进个人成长过程。

2.咨询关系。

咨询关系也称治疗关系,是存在于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与能给予这种帮助的人之间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达到心里改善的效果。

3.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是指咨询师不以评价的态度对待当事人,不依据当事人行为的好坏来决定怎么对待当事人。

4.反映性倾听。

反映性倾听是指接受当事人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信息,不仅注意外显的内容,更把握到说者内隐的思想和感受。

5.系统脱敏。

系统脱敏是指通过使当事人在放松状态下接触实际的或想象的恐惧对象来克服焦虑。

二.简答题。

(共4小题,每题6分,总分24分)1.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相同点。

(1)目标相同,都在寻求求助者的积极改变和进步。

(2)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相同,都是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行为主义理论与技术以及人本主义理论与技术。

(3)过程相同,都是出诊接待---评估---目标确定---方案实施---结案。

(4)依据的人际关系性质一致,都强调良好的救助者与求助者之间的关系。

(5)对专业人员的伦理要求一致:保密、真诚、尊重。

2.弗兰克关于各种治疗的共同功能的观点。

(1)激起和维持当事人的获助期望。

(2)唤起当事人的情绪。

(3)提供新的学习经验。

(4)增强当事人的“主宰感”或自我效能感。

(5)提供机会,使当事人能够内化并维持治疗收获。

3.需要—价值结构的影响。

(1)影响着人的认知过程。

(2)影响个体的情感体验。

(3)制约着人的行为,决定着人做什么,追求什么。

(4)不仅是认识人的正常行为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解个人问题,困难的重要参考系。

4.结构家庭治疗的特点。

(1)治疗针对的对象是整个家庭的界限与互动。

(2)以系统的眼光看待家庭现象。

(3)结构家庭治疗带有较强烈的指导色彩。

心理学中的行为塑造或矫正的方法

心理学中的行为塑造或矫正的方法

心理学中的行为塑造或矫正的方法行为塑造和矫正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训练,以达到改变和塑造其行为的目的。

本文将从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行为塑造行为塑造是指通过逐步引导和奖励来增强和巩固个体的特定行为。

在行为塑造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所要塑造的目标行为,并明确目标行为的具体要求。

为了有效地进行行为塑造,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 分解目标行为:将目标行为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步骤或阶段,便于逐步引导个体达到目标。

2. 确定奖励方式:制定奖励方案,明确个体完成每个步骤时所获得的奖励,以增强其对目标行为的兴趣和动力。

3. 逐步引导:从最简单的步骤开始,逐步引导个体完成每个步骤,确保其能够逐渐掌握和表现出目标行为。

4. 提供反馈:及时给予个体关于其行为的反馈,包括肯定和鼓励,以及对不正确行为的纠正和指导。

5. 奖励递减:随着个体逐渐掌握目标行为,逐渐减少奖励的频率和强度,使其逐渐形成自我激励的行为模式。

通过行为塑造,可以帮助个体养成积极的行为习惯,提高其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效果和质量。

二、行为矫正行为矫正是指通过引导和训练,纠正个体存在的不良或问题行为,以达到改变和调整其行为的目的。

行为矫正常常应用于儿童教育、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服务等领域。

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规定行为标准:明确要求个体应该具备的行为标准,以及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

2. 提供替代行为:帮助个体发展和培养正向的替代行为,以取代不良行为。

3. 设定目标:与个体合作,设定可实现的目标,逐步引导其逐渐改善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4. 提供支持:提供个体所需的支持和资源,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实际支持,以帮助其顺利完成行为的矫正过程。

5. 提供反馈:及时给予个体关于其行为的反馈,包括正向的肯定和鼓励,以及对不良行为的纠正和指导。

通过行为矫正,可以帮助个体纠正不良行为,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试卷及答案

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试卷及答案

核试卷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A 卷)(闭卷)课程性质:必修考核方式:考试专业:应用心理学 年级:2004级本科1班本卷满分10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1. 爱德华·桑代克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对以下哪一方面进行了描述。

() A. 反应性条件反射 B. 条件情绪反应 C. 效果定律 D. 操作性条件反射2. “任何时候马克把手指放在嘴里并把牙齿咬合在指甲上、表皮上或指甲周围的皮肤上”这一描述是“咬指甲”这一行为哪方面的描述。

() A. 归类 B. 判断 C. 类别名称 D. 行为定义3. 一位老师在记录一个孩子上课时间每15分钟是否有扰乱课堂的行为,这位老师让定时器每15分钟响一次。

当扰乱行为出现时,老师在数据单相应的地方做一记录。

当一个间隔上已经做子记录后,老师就不用观察这个孩子或记录他的行为了,直到下一个间隔开始。

这是以下哪一种记录方法。

()A. 成果记录B. 间隔记录C. 连续记录D. 时间样本记录 4. 在科学研究中,可以接受的最低观察者间信度值是多少。

() A. 60% B. 70% C. 80% D. 90%5. 以下哪一种设计不是真正的实验设计,因为它没有重复。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A. A-BB. A-B-A-BC. 多基线跨行为D. 改变标准6. 王老师在对一个孩子说“请”和“谢谢”的行为记录。

在一周的基线期之后,王老师开始使用强化来增加说“请”的行为。

两周基线期之后王老师又用强化来增加说“谢谢”的行为。

王老师使用的是什么研究设计?()A. 多基线跨行为设计B. 多基线跨被试设计C. 多基线跨环境设计D. 改变标准设计7. 小冉是一名电话销售员。

他通过电话来销售产品。

他不知道谁会买他的产品。

但他知道大约平均打13个电话就有一个人买。

行为改变技术期末知识总结

行为改变技术期末知识总结

行为改变技术期末知识总结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一、名词解释1行为是指有机体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即机体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反应、运动或行动,以及人的头脑里所进行的各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环境两者互动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行为大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2学习是指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3行为改变技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旨在减少、消除个体不良行为,塑造、增进个体良好行为的各种原理、方法。

4非条件反射是指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

5行为评估:行为评估是心理评估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用于行为问题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实践工作中。

在行为改变技术中,对目标行为的测量可以叫做行为评估。

6目标行为是指行为改变过程中所要处理的某项特定行为7强化物:指那些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为人们所喜欢的、能够产生愉快结果的刺激物,它能提高行为或反应的发生频率。

8正强化:指在一定的情境或刺激的作用下,某一行为发生后,立即有目的地给予行为者以正强化物,那么,以后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将会提高。

9负强化:当个体正在承受厌恶刺激时,一旦个体表现出期望的良好行为,便立即撤除其正在承受的厌恶刺激,那么以后在同样的情境下,该行为出现次数就会增加10正强化定义:一个行为的发生,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刺激的增加或刺激强度的增加,导致了行为的增强,负强化定义:一个行为的发生,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刺激的消除或刺激强度的降低,导致了行为的增强。

11代币制的含义:积累起来交换其他原级强化物的次级强化物叫做代币。

代币制是一种运用代币作为正强化物的行为改变程序。

12渐隐是指个体逐渐变化某项能引起特定反应的刺激,而令个体对于部分变动,或有重大变动的刺激,仍可保持与原来相同的反应。

即刺激变化,而反应不变13我们把通过对刺激—反应链的正强化而建立终点行为的训练方法叫做链锁。

成瘾心理学与行为矫正

成瘾心理学与行为矫正

成瘾心理学与行为矫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环境下,一些人逐渐陷入了成瘾的行为中,导致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工作等方面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成瘾心理学与行为矫正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成瘾心理学的概述成瘾是指个体在反复使用某些物质(如酒精、药物、赌博等)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这种物质的强烈渴求和依赖。

这种依赖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影响正常生活。

成瘾的心理机制比较复杂,可能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自我认同、情感表达、应对压力等方面的问题有关。

成瘾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包括:1.成瘾是一种疾病,需要从医学角度来研究和治疗。

2.成瘾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问题,需要综合治疗。

3.成瘾具有遗传、环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需要多学科合作研究。

二、行为矫正的方法成瘾行为矫正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有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家庭治疗等。

其中认知行为疗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减少成瘾行为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常用的方法包括逐步减少法、暴露疗法、系统脱敏法等。

此外,一些新的技术如神经反馈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等也在成瘾行为矫正中得到了应用。

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一些针对特定成瘾行为的矫正方法,如赌博成瘾的认知行为疗法、网络成瘾的行为矫正计划等。

这些方法都是在个体自我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具体的行为矫正计划,逐步减少成瘾行为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从而达到戒除成瘾的目的。

三、如何预防成瘾的发生除了治疗成瘾外,预防成瘾的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成瘾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的运动等,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减少成瘾的风险。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得到支持和帮助,减少孤独感和无助感,从而降低成瘾的风险。

3.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个体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理性对待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和挑战,避免陷入成瘾的陷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Glossary)AB设计(AB design)是将行为观察数据图形化的最基本方法。

AB指的是该方法的两个不同阶段:(1)A代表基准态阶段,而(2)B是干预态阶段。

在A阶段,基准态资料被收集并记录下来。

一旦稳定的基准态趋势被确立,我们就划上一道垂直线,并引入干预,这就意味着B阶段开始。

在这一阶段,我们收集并记录干预的数据。

拿B阶段的数据趋势与A阶段的行为观察数据相比,教师便能够测评干预成效。

利用这样的信息,能帮助我们决定,是继续,修正还是终止某个干预。

AB设计的主要缺点是,对于干预期间其它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该设计无法排除。

ABAB设计(ABAB design)通常也称为反转或撤回设计,其中包含了暂时撤除干预的过程,以便测评其对学生行为的效能。

目的是要测评干预效应是否可以重复呈现。

如果该效应可以重复,我们就已经建立起行为与干预之间的功能性关系。

如果不能重复,行为的改变就应该归因于某些与干预无关的变量。

A-B-C分析(A-B-C analysis)是持续记录某学生的先行事件,行为和后果的过程。

目的是为了确定问题以及引起和维持问题的条件。

准确性(Accuracy)是一种效能水平,它仅仅聚焦于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完成任务。

调适(Adaptation) 是一种生态学过程,当有机体改善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态系统的其余部分时,调适便发生了。

归属(Affiliation)是与其他人结合从而形成一个群体的过程。

后果断言(Affirming the consequent)是一个逻辑错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观察到一种效应后,才给它找一个原因。

奇异生态龛(Alien niches)是一个用于描述偏态范畴(标签)的名词,诸如情绪骚动,行为障碍,或精神疾病,它们为社会提供了某种位置或角色,处在此种状态下的个人,可以在不干扰社会主流的情况下自行其是。

交替处理设计(Alternating treatment design)是将行为观察图形化的方法。

它使我们能够分析针对同一目标行为的两种以上干预的不同效能。

它不象变条件设计那样,连续地使用一种干预,现在不同的干预方法可以很快地交替地使用,有时候用一次就换一次。

肛门期(Anal stage)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性心理发展的第二阶段。

始于生命的第二年,这时肛门成为满足感的主要获得区。

这段时期再度被区分为两个亚期:(1)肛门排泄亚期,这时孩子通过排便获得更大的满足感,然后是(2)肛门滞留亚期,这时孩子通过保留和控制排泄物获得更大的满足感。

模拟(角色扮演)评估法(Analogue (role-play) assessment)用来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某种前提性行为技能。

它在有意安排的场合下对学生表现目标行为的能力进行测评。

之所以称为模拟评估,是因为开展观察的场合是精心安排的。

分析性的(Analytic)该术语用来描述应用性行为分析的一个侧面。

在这个侧面我们看到干预与目标行为之间的功能性联系可以明确显示出来的。

先行事件(Antecedents)是在行为发生之前存在于环境中的某些情况。

先行事件可以是,也可以不是诱发行为的线索。

期望设定(Anticipatory set) 是关于一系列活动的陈述。

我们用这一套陈述向学生介绍这堂课的内容,帮助他们认识到重点,并且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动力。

针对性刺激的应用(Application of contingent stimulation)有时候称为I 型惩罚,即在某种行为之后,紧跟着某种刺激。

孩子被打屁股,或学生受到老师的批评,就是应用针对性刺激的例子。

应用性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是一种系统的,以表现为基础的,自我评估的转变行为方法,它应用了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的干预。

应用性的(Applied)这个术语用来描述应用性行为分析的一个方面,它彰显了要加以改变的行为的社会重要性。

求助卡(Assistance cards)在学生单独独立完成作业期间以无干扰的方式求得帮助的方法。

求助卡置于学生桌子上,用来向教师发出希望在作业上得到教师帮助的信号。

归因重训练(Attribution Retraining)是一种认知-行为矫正的干预。

它基于以下理论:学生对于自己表现好坏的原因如何解释,影响其行为的坚持;对于未来表现的期待;以及对于成功和失败的情绪反应。

归因重训练的目标是增强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行为坚持性。

自动性(Automaticity)表示一种熟炼性水平。

达到自动性者能够在相应场合下以极高速度从事任务。

平均持续时(Average duration)是持续时的一种记录形式,它只能产生一个可以用来标在图上的数字。

运用此种方法时,将每次行为的持续时加在一起,再除以行为发生的次数。

回避性条件反射(Avoidance Conditioning)作为一个回应,是为了预防惩罚的发生。

它增加了原本发生率较低的回应,并使这种回应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回避性条件反射原理表明,如果某个行为预防了惩罚的出现,它就会有更高的发生率。

储备强化品(backup reinforcers)指的是可以用条件反射强化品来购买的物品和活动。

逆向链”(backward chaining),是教授刺激-回应链的一种方式。

在运用逆向链时,正强化物的强化力(呈现在链条的末端)沿着链条向回传递,影响到区分性的刺激,使它们逐一地加到链条上。

这个方法极为有效地发挥了正强化在建立坚强链式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基准态(Baseline)用来描述干预前收集到的关于行为观察的数据。

通过对干预前后行为发生率的比较,基准态数据可以帮助教师确定干预的有效性。

基准态逻辑(Baseline logic)是基准态趋势的一种水平或一致性,它为教师提供了运用归纳法的基础。

行为(Behavior)这个术语仅仅指个体所作的事——即他们的能观察得到的行动。

行为可以是言语性或非言语性的。

行为也可以是教学目标的4个要件之一,它表明学生能够采取某些行动来显示他们具备了内容方面的知识。

行为协变(Behavior covariation 又称回应协变) 是一个行为学术语,用来描述当某一种不当行为被排除后,就出现了另一种不当行为的现象。

行为矫正(Behavior modification)是通过以应用性行为分析原理为基础的干预,来转变行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对特定的行为进行确认、定义和测评。

行为观察图(behavior observation chart)在这张观察记录图的纵向栏目上,我们列举了学生在一天中涉入的各种任务和活动。

在横向栏目上则是某些类型的适当和不适当行为。

当我们在任务/活动与行为交叉的某些空格内打上x时,就浮现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先行事件模式,正是这些事件诱发了某些行为的发生。

这样的观察图为教师提供了在功能评估的假设检验阶段有可能加以操纵的变量。

行为合同(Behavior contract)是一个书面文件,具体规定了特定行为的完成与特定强化物的接触和给出之间的关联性联系。

行为合同明确了两人或更多人相互之间需要针对他方采取的行动。

在这里,某个人的行为取决于另一人的行为。

行为意图(behavioral intent)这个词来描述行为与合意的后果之间的关系。

当学生采取行动时,他们是为了达到某个结果,即便其行为被别人认为是不适当的。

合乎学生意愿的结果或后果,就可以被看作行为的意图或功能。

反过来看,行为意图也会影响行为用以实现合意后果的表现形式。

行为模式(Behavior model)根据这一模式,学生通过获得强化性或惩罚性后果来学习行为,这里包括合适和不合适的行为。

生物机体模式(Biophysical model)用神经学的,生物化学的,身体缺陷或功能不良,以及疾病来解释学生的不良行为。

奖金回应代价(Bonus response cost)在这种安排中,我们发给学生额外而且与表现无关的强化物。

当他们表现不当时,我们就收掉一定数量的奖金强化。

变条件设计(Changing Conditions Design)是一种将行为观察数据图形化的方法。

用来确定对目标行为发生积极影响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干预的效能。

A在这里指的是基准态,而B 则是指干预。

C是指第二种干预。

在变条件设计中,我们接连地落实不同的干预,从来不会回到基准态。

有时候这种设计被称为ABC设计。

变标准设计(Changing Criterion Design)是一种将行为观察数据图形化的方法,用来测评学生表现水平的缓慢而有序的增高或降低。

在这种设计中我们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改变学生据以接受干预的标准。

认知-行为矫正(Cognitive-behavior modification)是一个含意相当丰富的术语。

它既包括认知活动,也包括行为要素:例如示范、角色扮演以及行为关联。

认知-行为矫正法基于以下3个假设:(1)认知活动影响行为,(2)认知活动可以被察觉,被改变,而且(3)认知的转变可以引起合乎意愿的行为转变。

认知缺失(Cognitive deficit)指的是控制行为的反省性思维的缺失。

例如,某个学生也许因为没有学会从自己的行为储备库中选择适当行为的策略,结果未能维持自己与伙伴的交谈。

认知歪曲(Cognitive distortion)是适应不良或功能不良的思维模式,它会引起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行为回应。

诸如轻易做出结论;看问题的对立化方式(即全对或全错思维);以及灾难化(即将小土堆当成大山),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认知重构(Cognitive restructuring)是一个用来描述认知-行为矫正法技术的含义广泛的术语。

它的聚焦点是:确认和转变个体的非理性观念和消极的自我陈述或想法。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是为了治疗抑郁症而发展起来的多步骤的方法。

第一步是让个人找出自己的某些破坏正常功能的想法和不适应现实的假设,这些想法和假设可能会导致痛苦情绪。

第二步是使用几种技术来消除这些自我致残的想法和破坏功能的假设。

第三步是让个人完成家庭作业,作业聚焦于对适当想法和行为进行操练。

补偿性课程(compensatory curriculum)为接受特殊教育的中学生(更多的是6-9年级)讲授各种非传统的技能,包括:职业技能,学校生存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生活技能,以及自助技能,因为这些残障学生也许永远都不能在传统课程上赶上他们的同龄伙伴。

为这些学生提供技能培训的目的是补偿传统学业领域的不足。

效能课程(competency-based curriculum)将聚焦点放在确保学生在学习更复杂内容之前熟练掌握某个具体内容。

同步性测评(concurrent assessment)是一个描述认知测评技术的术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