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合集下载

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关系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维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以下是对货币政策诸目标间关系的探讨。

首先,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物价稳定可以理解为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在短期内保持稳定,避免过度的价格波动。

物价稳定不仅关系到微观经济的运行,也关系到宏观经济的稳定。

如果物价不稳定,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进而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其次,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另一个重要的目标。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产出在长期内持续增长。

经济增长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政府税收等好处。

因此,货币政策应该促进经济增长,以实现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

然而,货币政策在追求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这两个目标时,可能会产生冲突。

例如,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可能会提高利率或减少货币供应量,这可能会减缓经济增长。

反之,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中央银行可能会降低利率或增加货币供应量,这可能会加速通货膨胀。

此外,货币政策还需要考虑其他目标,例如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易保持平衡,避免过度的贸易逆差或顺差。

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在面对各种冲击时能够保持稳定,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在实践中,货币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来权衡和取舍。

例如,在面对通货膨胀压力时,中央银行可能会优先考虑物价稳定,而在经济衰退时,可能会优先考虑经济增长。

此外,货币政策还需要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协调,例如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以实现最优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总之,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维的,需要货币政策制定者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来进行权衡和取舍。

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等都是货币政策需要考虑的目标,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因此,货币政策需要灵活、适时地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实现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

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就业率、汇率稳定等。

这些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

1. 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是正相关的。

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时,需求超过供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当经济增长放缓时,供给大于需求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因此,货币政策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需要兼顾保持物价稳定。

2. 就业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

当经济增长放缓时,就业率可能下降,对经济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货币政策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关注就业率的稳定。

3. 汇率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汇率的变动会影响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货币贬值有利于出口,鼓励经济增长;而货币升值可能对出口造成压力,削弱经济增长。

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兼顾汇率的稳定,以维护经济的平稳发展。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各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需要在不同目标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摘要充分就业是基础,财富是由人在工作中制造的,只有保证就业才能保证一定数量的人充足的物质生活也就保证了物价的稳定。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

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也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

由于各种经济体系内外因素的影响,一个经济中出现周期性波动是正常的,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

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

要根据资源和技术进步来确定适度增长率,并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问题。

关键词: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腹有诗书气自华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摘要充分就业是基础,财富是由人在工作中制造的,只有保证就业才能保证一定数量的人充足的物质生活也就保证了物价的稳定。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

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也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

由于各种经济体系内外因素的影响,一个经济中出现周期性波动是正常的,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

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

要根据资源和技术进步来确定适度增长率,并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问题。

关键词: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一、背景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经济复苏和增长对就业有拉动作用,但未必会带来就业增长。

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四)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经济交易 自主性交易 调节性交易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自主性交易平衡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间的关系
(一)统一: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1%,可吸纳就业人口130—150万
(二)冲 突 物价与就业 物价与经济增长 物价与国际收支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等
(三)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观点: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多重目标论 中国人民银行法:“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
依此促进经济增长”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大关键数据 1.GDP增长6.5 % --7%左右; 2.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3%左右; 3.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 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5. M2控制在13%;
6. 赤字率提高到3%; 7. 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 8.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亿多 ; 9. 取消和下放311项行政审批事项; 10.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772万套, 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601万套,农村危房改造432 万户。
三种类型的失业 − 非自愿失业 − 摩擦性失业 − 自愿失业
充分就业即通过货币政策减少或降低非自愿失业
(三)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商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
由总供给变化引起的收入长期增长
2006—2007年,年均经济增长10.7%; 2008年,GDP比上年增8.9%; 2009年,GDP比上年增8.7%,人均GDP突破了 3600美元,已处于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临界线 2010年,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左右。经济总量跃 居世界第二。
2011年,47万亿元,人均GDP达到5500美元 2012年,52万亿元,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 2013年,57万亿元,人均GDP达到6920美元 2014年,64万亿元,人均GDP达到7805美元 2015年,67万亿元,人均GDP达到8375美元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1)货币政策目标的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这些政策目标,有的可以兼容协调,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现充分就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有助于充分就业;但其他各个目标之间则更多地表现为矛盾与冲突。

(3)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即物价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此涨彼消的关系。

(4)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从长期来看具有一致性,从短期来看理论界有不同看法,政府多倾向于利用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

(5)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同时实现。

(6)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性,经济增长率高可能会带来国际收支的逆差。

(7)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通常认为具有一致性,经济增长率越高越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与短期调整

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与短期调整

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与短期调整货币政策是国家政府通过调控货币供求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政策工具。

它既具有长期的宏观调控目标,也需要进行短期的紧密调整。

本文将分析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与短期调整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对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主要包括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

这些目标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共同构筑起稳定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基础。

首先,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

通货膨胀是物价不稳定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通货膨胀过高,将会严重影响人民的购买力和经济活动的进行。

因此,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时需着力控制通货膨胀率,保障人民币的购买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以我国为例,央行设定的适度增长的物价指数就是为了实现物价的稳定。

其次,货币政策还需要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通过调控利率和信贷政策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求,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经济增长。

当经济增长欠佳时,央行通常会采取放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而当经济过热时,央行则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抑制通胀压力,维持经济的稳定。

最后,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还包括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稳定是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石,经济体系中的金融机构和市场都需要保持正常运作,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

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金融市场的情况,合理引导金融机构的行为,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货币政策的短期调整货币政策的短期调整是为了适应经济的动态变化,对外部冲击做出及时反应。

短期调整往往在长期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以维护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货币政策短期调整的主要手段包括调整利率、信贷政策和货币供应量。

央行通过降低利率和宽松信贷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利率和收紧信贷政策以遏制通胀。

此外,在金融危机等动荡时期,央行可能会采取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来增加货币供应量,提供流动性支持,并稳定金融市场。

下列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关系的表述

下列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关系的表述

下列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关系的表述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着香港的整体经济状况、价格水平、金融市场和人民生活等方面,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在实现各个子目标的同时具有相互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对于货币政策执行的成功至关重要。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主要包括保持物价稳定、维护货币稳定、保持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

其中,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目标。

如果通货膨胀率太高,购买力下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消费信心,也会导致企业投资意愿减弱;但如果通货紧缩,则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明显负面影响,各个生产部门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失业率会上升,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也会间接影响经济增长。

因此,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通货膨胀率被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稳定物价水平是关键。

同时,保持货币稳定是货币政策的另一个目标。

货币稳定是指货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保持货币供给的稳定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稳定,维持人民币的国际信誉和信任。

因此,货币政策的执行需要关注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合理掌握外汇供给和需求的情况,避免过度干预和贬值。

货币政策需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调整货币供应和政策利率,确保货币供应的稳定性,这对实现其他货币政策子目标也具有积极影响。

除了维持稳定物价和货币供应外,货币政策还需要关注经济增长和就业,这两点是经济中的基本目标。

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率和充分就业是每一个政府的重要责任。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通胀率和货币稳定等目标的实现往往会与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产生一定的牵连和矛盾。

例如,在经济萎靡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政府可能会通过增发货币和调降基准利率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但这种操作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和货币不稳定的风险,因此货币政策在执行时需要考虑到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优先考虑最为紧急和最重要的目标。

总的来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为了实现各个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应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和各个子目标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措施,化解各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学号:0905010234 姓名:陈逸山班级:工商管理本科2班摘要货币政策市一国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和信用的控制和调节来变动总需求,并进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管理政策。

[1]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一般价格水品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国际收支的变化等。

[2]本论文着重就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概述。

关键词: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1.1货币政策目标与最终目标制定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货币政策的方向和所要打到的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goal of monetary policy)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

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成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但是,中央银行并不能对这些目标加以直接控制,而只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它们施加间接的影响和调节,使之进入中央银行的目标区。

由于这个工程具有较长的时滞,如果中央银行等到这些影响和效果在最终目标上反映出来后再对政策进行修正,可能已经为时太晚,因而其错误也将是难以挽回的。

因此,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和控制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效果,中央银行需要有一套便于决策和控制的中介指标,将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联系起来。

1.2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1.2.1 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普遍信奉“自由放任”原则,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架可以自动调节的机器,能够自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

当时西方社会普遍存在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维持金本位制度,是稳定货币的基础。

因此,维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及物价稳定是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20世纪30年代师姐经济大危机震撼了世界。

在这场大危机仲,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20%,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了31%,失业率高达22%。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关系的表述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关系的表述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关系的表述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同时保持物价的稳定。

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率、国际贸易等。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宏观经济稳定和物价稳定。

宏观经济稳定是指经济增长率、就业率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稳定。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当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

当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来抑制经济增长。

物价稳定是指通货膨胀率的稳定。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率。

当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水平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

当通货膨胀率低于目标水平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来刺激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果货币政策只关注宏观经济稳定而忽视物价稳定,通货膨胀率可能会上升,从而导致物价波动和经济不稳定。

相反,如果货币政策只关注物价稳定而忽视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下降,从而导致就业率下降和国际贸易不平衡。

因此,货币政策需要在宏观经济稳定和物价稳定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稳定。

总之,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同时保持物价的稳定。

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率、国际贸易等。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需要在宏观经济稳定和物价稳定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稳定。

货币政策四大目标间的关系及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四大目标间的关系及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两者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如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不正确,比如以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暂时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但最终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如果经济迅速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加快进口贸易增长,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而要消除逆差必须压缩国内需求,而紧缩货币政策又同时会引起经济增长缓慢乃至衰退。
论述货币政策四大目标间的关系及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四个最终目标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此消彼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因此,要维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就要牺牲一定的物价稳定;而要维持物价稳定,又必须以提高若干程度的失业率为代价。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பைடு நூலகம்供给,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反之,略,一样。
总之,实际经济运行中,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非常困难,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是,要根据国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与央行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与央行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与央行货币政策在经济学中是指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

央行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具体来说,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控制通货膨胀、维护汇率稳定、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等。

这些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央行可能会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但这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和就业。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央行通过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

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调控、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

利率调控是央行通过调整短期市场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等金融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

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以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来备付借款。

三、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对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货币政策通过调节利率水平来影响投资和消费需求。

利率的上升会抑制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货币政策还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央行在经济过热时会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

最后,货币政策还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央行通过调节利率差异,来影响货币流动和汇率变动。

四、央行的角色央行在货币政策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央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负责制定和调整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同时,央行还负责监管和监控金融体系,确保金融稳定和市场的正常运行。

央行还与政府其他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在经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制定和执行合适的货币政策,央行可以对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了解和分析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和影响,对于理解经济运行和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9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编著)第3版ppt课件可编辑)精选全文

9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编著)第3版ppt课件可编辑)精选全文
观测货币政策的效力并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在货币政策工具和最终目 标之间插入的一些过渡性指标。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一)中介目标的含义及其选择标准
2、选择标准 可测性: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能够迅速获取 可控性: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接受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相关性:两者之间必须存在密切、稳定和统计数量上的相关性
体保持稳定,不发生明显的波动,也就是要求既要防止物价上涨,又要 防止物价下跌。
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将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幅度控制在一定范 围内,以防止通货膨胀。从各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操作来看,一般要求物 价上涨率应控制在5%以下,以2%~3%为宜。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2、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 都能在较合理的条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
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 中央银行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途径发挥作用: ①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余额,从而调控其信用规模。 ②通过影响存款乘数,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
2.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中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其政策效果表现在: ①通过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量,即使调整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 动; ②即使法定准备金率不变,也会限制了存款机构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③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如提 高法定准备金率将冻结一部分超额准备金。
货币供应量代表了一定时期的有效需求总量和整个社会的购买力,对最 终目标有直接影响,由此其与最终目标直接相关。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三)远期中介目标

关于货币政策目标内容有哪些

关于货币政策目标内容有哪些

关于货币政策目标内容有哪些关于货币政策目标内容有哪些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标,这种目标就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货币政策目标内容有哪些,欢迎阅读!货币政策目标的层次货币政策目标包含终极目标和中间目标。

(1)终极目标。

指中央银行实行一定货币政策在未来时期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货币政策的实质是正确处理经济进展与稳定货币的关系,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紧要是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2)中间目标。

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其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测和调控的指标。

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1)稳定物价稳定物价,又称稳定币值,这一目标的含义是指社会一般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以内大体保持稳定,不发生明显的波动。

一般来说,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物价上涨率应控制在5%以下,以2%-3%为宜。

(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反映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是通过失业率高低来体现的。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把充分就业目标定位于失业率不超过4%为宜。

(3)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一般以剔除价格上涨因素以后的国民出产总值的增加来作为衡量指标。

对这一目标不能用量化的统一标准去衡量,只能根据本国的经济实际与本国的以往某一时期经济增长的经验数据为依据,合理确定本国的经济增长幅度。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基本持平。

因为各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区别较大,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和处于经济调整阶段的国家,其国际收支状况各不相同,所以应根据国家所处的进展阶段来确定并选择国际收支平衡的标准。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矛盾可能是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或通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可能会出现经济增长缓慢的物价稳定或通货膨胀率较高的经济繁荣。

(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可能会出现本国通货膨胀(别国相对物价稳定)下的国际收支逆差或本国物价稳定(别国相对通货膨胀)下的国际收支顺差。

0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

0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

第三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本章介绍货币政策的特征与功能、货币政策备选目标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等内容。

学习本章的目的是理解货币政策的功能,掌握货币政策目标及其选择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概述一、货币政策的概念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与信贷总量,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促进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二、货币政策的特征1.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主要是由产业政策等来完成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而产生影响。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货币的供给形成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能力,货币对商品和劳务的追逐形成社会总需求;利率水平通过对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调节而影响到社会总需求;汇率的变化将通过对进出口贸易、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形成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

3.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间接性。

货币政策的运行主要是通过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利率水平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对经济行为主体产生间接作用的。

4.货币政策目标的长期性。

货币政策是一种结合短期性与长期性,运用短期性的政策调节措施来达到长期性目的的工具。

三、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实现政策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等问题。

四、货币政策的功能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社会总供给来是经济发展长期累积的结果,影响总供给的因素在短期内是比较稳定的。

因此,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主要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来完成。

社会总需求的最终表现形式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购买能力,货币供应量同社会总需求发生关联,并成为决定社会总需求的一个主要因素。

因此,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成为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着力点,这也构成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

2.确保经济的稳定。

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
金融学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及其内容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
广义的货币政策包括国家及其相关职能部门 所有关于货币方面的法规和一切关于影响货 币供给数量的行为措施。
狭义货币政策是指:一国的中央银行为实现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所采取的控制货币供给, 调节利率、汇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
返回
货币政策容
货币政策通常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货币政策的目标; 二是货币政策工具; 三是货币政策的效用。
货币政策目标
二、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 (一)物价稳定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 基本稳定,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
(二)经济增长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
(三)充分就业
是指凡是愿意工作,并且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在合理条 件下的就业机会。
(四)国际收支平衡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与世界其 他国家或地区之间产生的全部国际交易的收入和支出基本 平衡,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
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1.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 3.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目标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其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而设置的中 间性或具有传导性的金融变量。
(一)中介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是决定中央银行能否达到其终极目 标的关键。 1.可测性 2.可控性 3.相关性
货币政策目标
(二) 主要中介目标
1.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比较 到底是以利率作为中间目标好还是以货币供应量作 为中间目标好,这要取决于对经济的冲击是来自于实体 部门还是来自于货币部门。如果经济冲击是来自于实体
部门,应当以利率作为中间目标;如果经济冲击是来自
于货币部门,那就应当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间目标与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
最终目标 中间目标 操作目标 政策工具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物价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利率
基础货币 准备金 再贷款 短期利率
法定准备金率
货币供应量
信贷规模
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操作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基础货币
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在货币乘 数一定或变化可测的情况下,通过调节基础货币就可以
控制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可以从它的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基础货币的 准确数据。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基础货币
货币供应量公式: Ms=m×B 根据定义:B=C+R,Ms=C+D Ms C+D (C/D) + 1 m = — = ——— = —————— B C+R (C/D)+(R/D) (C/D) + 1 Ms = ——————×B (C/D)+(R/D) 其中:C=现金;D=存款;R=准备金;C/D=现金与存款比率; R/D=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3)多目标论。货币政策应以稳定物价为首要目标, 同时兼顾其他目标。经济高涨时期,物价稳定应是目标; 通货紧缩时期,则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就应成为相对重点; 而在国际收支失衡、汇率波动、金融动荡时期,国际收支 平衡、汇率稳定和金融稳定就应成为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对 重点。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互相关系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互相关系

我国的货币政策
在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在实际中有两 种主张,一种是单一目标,以稳定币值作为 首要的基本目标;另一种是双重目标,即稳 定货币和发展经济兼顾。从各国中央银行货 币政策的历史演变中来看,无论是单一目标、 双重目标或多重目标,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经 济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所面临的最突出的基本 矛盾。但货币政策要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和连 续性,政策目标不能偏颇和多变。
货币政策目标包括终极目标和中间目标。 终极目标:指中央银行实行一定货币政策在 未来时期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中间目标: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其货币政策 的终极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测和调控的指标。
这里我们只介绍终极 目标。
内容
货 币 政 策 目 标
稳定物价:又称稳定币值,这一目标的含义是指社会 一般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以内大体保持稳定,不发生 明显的波动。 经验表明,物价上涨率应控制在5%以 下, 以2%-3%为宜。 充分就业:反映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是通过失业率高 低来体现的。一般来说,中央银行把充分就业目标定 位于失业率不超过4%为宜。 经济增长:一般以剔除价格上涨因素以后的国民生产 总值的增加来作为衡量指标。 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对其他国家的全部 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基本持平。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矛盾性。 防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 紧缩的信用政策 生产规模受限 对经济增长不利 要刺激经济 物价上涨 促进信贷,增加货币发行
中央银行要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 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某一适当的组合点。
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存在矛盾性。 本国物价稳定,别国通货膨胀 进口减少 国际收支顺差 本国通货膨胀,别国物价稳定 进口增加 国际收支逆差 本国出口增加,
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各个目标之间是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

从长期来看,这些目标之间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经济增长是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物价稳定是经济平稳运行从而持续增长的前提;充分就业就意味着资源的充分利用,意味着企业更乐于进行资本设备投资以提高生产率,从而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国内物价稳定,有利于国际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扩大了国内的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增长,也有利于金融市场利率和汇率的稳定;金融市场与金融体系的稳定,能为国内生产和投资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高就业,同时增强进出口能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但从短期来看,这些目标之间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一)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发表了一篇题为《1861—1957年英国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的论文,画出了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得出结论: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得关系。

图中,纵轴代表名义工资上升率或通货膨胀率,横通轴代表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一个国家要实现充货分就业,就必须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税率,增加财政膨支出,以刺激总需求的增加。

而总需求的增加,在一定胀程度上必然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相反,要降低物价率上涨率,就必须缩减货币供应量,提高税率,削减政府支出,这又会导致失业率的提高。

因此,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只能有三种选择:一是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失业率分就业;二是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三是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两级之间的组合。

显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只能是在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进行的相机抉择。

(二)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各国的实践表明,经济增长常常伴随着物价的上涨。

在经济衰退时期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失业,但这常常造成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相对过多,导致物价上涨。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也通常要牺牲经济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学号:0905010234 姓名:陈逸山班级:工商管理本科2班摘要货币政策市一国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和信用的控制和调节来变动总需求,并进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管理政策。

[1]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一般价格水品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国际收支的变化等。

[2]本论文着重就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概述。

关键词: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1.1货币政策目标与最终目标制定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货币政策的方向和所要打到的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goal of monetary policy)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

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成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但是,中央银行并不能对这些目标加以直接控制,而只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它们施加间接的影响和调节,使之进入中央银行的目标区。

由于这个工程具有较长的时滞,如果中央银行等到这些影响和效果在最终目标上反映出来后再对政策进行修正,可能已经为时太晚,因而其错误也将是难以挽回的。

因此,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和控制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效果,中央银行需要有一套便于决策和控制的中介指标,将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联系起来。

1.2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1.2.1 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普遍信奉“自由放任”原则,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架可以自动调节的机器,能够自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

当时西方社会普遍存在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维持金本位制度,是稳定货币的基础。

因此,维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及物价稳定是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20世纪30年代师姐经济大危机震撼了世界。

在这场大危机仲,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20%,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了31%,失业率高达22%。

各国政府及经济学家开始怀疑金本位的自动调节机制,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度。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系统地提出了国家调节经济的理论,以解决失业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就业法案,正式将充分就业列入经济政策的目标。

从此,充分就业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后,各国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状况也日益恶化,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实力削弱,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亿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受到严重威胁。

此期间,美元出现了两次大危机。

在许多国家密切注意这种态势的发展,相应提出了平衡国际收支的经济目标。

在此期间,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国家广泛流行,许多国家为了保持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纷纷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也相应的发展成四个,即:稳定币值、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2.1]1.2.2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具体含义(1) 稳定物价稳定物价,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波动,以维持国内币值的稳定。

由于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物价波动,总体呈上升趋势,因此,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将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防止通货膨胀。

至于物价水平控制的范围,各国国情不同,所设定的如需幅度也有差异,但从各国的货币政策的实际操作来看,大都比较保守,一般要求物价上涨率在2%~3%以内。

(2)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使之有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合适的工作。

此时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是的失业率,即称“自然失业率”。

由于对自然失业率的衡量及估计一直存在分歧,因此,人们通常用平均失业率来估计自然失业率。

从各国实际的执行情况看,对自然失业率的标准也是灵活掌握的。

(3)经济增长关于经济增长,经济学界至少有两种理解。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就是国米生产总值的增加,即一国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

与第一种观点相比,后一种观点更强调增长的动态效应。

世界各国由于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不同,在增长率的选择上往往存在差异。

大多数发展中国国家、较发达的国家更偏好高的经济增长率,也因此对货币政策提出了相应要求。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持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

由于国际收支状况与国内市场货币供应量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对于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而言,一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有效性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总结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体系,但实际上,各目标并非同时产生,各目标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后,由于就业问题十分严重,各国货币当局基本上将其政策目标锁定在“充分就业”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增长成为紧迫问题,于是“经济增长”就成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由于张起施行保证就业和促进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物价开始上升,先是“温和”地上涨,继而“奔腾”起来,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滞涨局面。

这种严峻的环境,自然迫使货币当局将“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20世纪79年代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各国的国际收支都出现剧烈动荡,并对国内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

这种状况,又促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成为货币政策目标之一。

[3]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相互关系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但要同时实现,则是非常困难的事。

在具体实施中,以某项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经常会干扰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或者说,为了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措施很可能与实现另一货币政策目标所应采取的措施相矛盾。

因此,除了研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以外,还必须研究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及其缓解矛盾的措施。

2.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冲突事实证明,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若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人数,就必须增加货币工资。

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少,对充分就业目标就无明显促进作用;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多,致使其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必然造成物价与就业两项目标的冲突。

如西方国家在70 年代以前推行的扩张政策,不仅无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反而造成“滞胀”局面。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关系可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

1958 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根据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勾划出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

由于货币工资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这条曲线又被西方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

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非此即彼的相互替换关系。

也就是说,多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低;相反,少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高。

因此,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只可能有以下几种选择:(1)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2)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3)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的两极之间实行组合,即所谓的相机抉择,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作出正确的组合。

2.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冲突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2.2.1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势头。

一般而言,劳动力增加,资本形成并增加,加上技术进步等因素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总支出的增加。

由于生产率是随时间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也是随生产率而增加的。

只要物价稳定,整个经济就能正常运转,维持其长期增长的势头。

这实际上层供给决定论的古典学派经济思想在现代经济中的反映。

2.2.2 轻微物价上涨刺激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轻微的物价上涨,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因为,通货膨胀是经济的刺激剂。

这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学派认为,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之前增加货币供应,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而物价上涨比较缓慢。

并认定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中运行,因此轻微的物价上涨会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美国的凯恩斯学者也认为:价格的上涨,通常可以带来高度的就业,在轻微的通货膨胀之中,工业之轮开始得到良好的润滑油,产量接近于最高水平,私人投资活跃,就业机会增多。

2.2.3 经济增长能使物价稳定。

这种观点则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价格应趋于下降,或趋于稳定。

因为,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生产的增长,一方面意味着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

所以,稳定物价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并不矛盾。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马克思在100 多年以前,分析金本位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的情况时所论述的观点。

2.3 稳定物价与平衡国际收支的冲突在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会遇到两个问题:2.3.1经济增长引起进口增加。

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及支付能力的增加,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要。

如果该国的出口贸易不能随进口贸易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必然会使得贸易收支状况变坏。

2.3.2引进外资可能形成资本项目逆差。

要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就要增加投资,提高投资率。

在国内储蓄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于外资,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以此促进本国经济。

这种外资的流入,必然带来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差额。

尽管这种外资的流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贸易逆差而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但并不一定就能确保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齐头并进。

其原因在于:(1)任何一个国家,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能够引进技术、设备、管理方法等,一方面决定于一国的吸收、掌握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决定于国产商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和外汇还款能力。

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一国所能引进和利用的外资是有限的。

如果把外资的引进完全置于平衡贸易收支上,那么外资对经济的增长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此外,如果只是追求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增长,而忽视国内资金的配置能力和外汇还款能力,那么必然会导致国际收支状况的严重恶化,最终会使经济失衡,不可能维持长久的经济增长。

(2)在其他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或国内经济衰退的条件下,用于矫正这种失衡经济形态的货币政策,通常是在平衡国际收支和促进经济增长两个目标之间做合理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