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学号:0905010234 姓名:陈逸山班级:工商管理本科2班

摘要

货币政策市一国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和信用的控制和调节来变动总需求,并进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管理政策。[1]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一般价格水品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国际收支的变化等。[2]本论文着重就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概述。

关键词: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1.1货币政策目标与最终目标

制定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货币政策的方向和所要打到的目标。货币政策目标(goal of monetary policy)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成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但是,中央银行并不能对这些目标加以直接控制,而只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它们施加间接的影响和调节,使之进入中央银行的目标区。由于这个工程具有较长的时滞,如果中央银行等到这些影响和效果在最终目标上反映出来后再对政策进行修正,可能已经为时太晚,因而其错误也将是难以挽回的。因此,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和控制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效果,中央银行需要有一套便于决策和控制的中介指标,将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联系起来。

1.2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1.2.1 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普遍信奉“自由放任”原则,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架可以自动调节的机器,能够自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当时西方社会普遍存在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维持金本位制度,是稳定货币的基础。因此,维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及物价稳定是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20世纪30年代师姐经济大危机震撼了世界。在这场大危机仲,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20%,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了31%,失业率高达22%。各国政府及经济学家开始怀疑金本位的自动调节机制,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度。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系统地提出了国家调节经济的理论,以解决失业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就业法案,正式将充分就业列入经济政策的目标。从此,充分就业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在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后,各国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状况也日益恶化,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实力削弱,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亿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受到严重威胁。此期间,美元出现了两次大危机。在许多国家密切注意这种态势的发展,相应提出了平衡国际收支的经济目标。在此期间,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国家广泛流行,许多国家为了保持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纷纷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也相应的发展成四个,即:稳定币值、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2.1]

1.2.2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具体含义

(1) 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波动,以维持国内币值的稳定。由于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物价波动,总体呈上升趋势,因此,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将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防止通货膨胀。至于物价水平控制的范围,各国国情不同,所设定的如需幅度也有差异,但从各国的货币政策的实际操作来看,大都比较保守,一般要求物价上涨率在2%~3%以内。

(2)充分就业

所谓充分就业,使之有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合适的工作。此时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是的失业率,即称“自然失业率”。由于对自然失业率的衡量及估计一直存在分歧,因此,人们通常用平均失业率来估计自然失业率。从各国实际的执行情况看,对自然失业率的标准也是灵活掌握的。

(3)经济增长

关于经济增长,经济学界至少有两种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就是国米生产总值的增加,即一国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与第一种观点相比,后一种观点更强调增长的动态效应。

世界各国由于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不同,在增长率的选择上往往存在差异。大多数发展中国国家、较发达的国家更偏好高的经济增长率,也因此对货币政策提出了相应要求。(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持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由于国际收支状况与国内市场货币供应量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对于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而言,一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有效性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总结

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体系,但实际上,各目标并非同时产生,各目标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后,由于就业问题十分严重,各国货币当局基本上将其政策目标锁定在“充分就业”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增长成为紧迫问题,于是“经济增长”就成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由于张起施行保证就业和促进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物价开始上升,先是“温和”地上涨,继而“奔腾”起来,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滞涨局面。这种严峻的环境,自然迫使货币当局将“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20世纪79年代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各国的国际收支都出现剧烈动荡,并对国内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种状况,又促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成为货币政策目标之一。[3]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相互关系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但要同时实现,则是非常困难的事。在具体实施中,以某项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经常会干扰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或者说,为了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措施很可能与实现另一货币政策目标所应采取的措施相矛盾。因此,除了研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以外,还必须研究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及其缓解矛盾的措施。

2.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冲突

事实证明,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若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人数,就必须增加货币工资。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少,对充分就业目标就无明显促进作用;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多,致使其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必然造成物价与就业两项目标的冲突。如西方国家在70 年代以前推行的扩张政策,不仅无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反而造成“滞胀”局面。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关系可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1958 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根据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勾划出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由于货币工资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这条曲线又被西方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

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非此即彼的相互替换关系。也就是说,多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低;相反,少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高。因此,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只可能有以下几种选择:

(1)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

(2)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

(3)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的两极之间实行组合,即所谓的相机抉择,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作出正确的组合。

2.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冲突

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2.2.1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势头。一般而言,劳动力增加,资本形成并增加,加上技术进步等因素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