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经济
形势与政策——文化产业 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问题近年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认真研究、总结、探索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经验和基本途径,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意义。
提高文化软实力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前提和基础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
“软实力”是相对于一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资源实力等“硬实力”而言的。
“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
在他看来,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改变他方的行为、从而使己方得偿所愿的能力;构成软实力的有三种主要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
从这个意义上说,软实力体现为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外交策略等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通过文化来体现。
因此,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
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
文化既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又成为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
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催生了文化经济。
当前,文化经济及其影响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生产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大力发展文化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发展文化产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成为一种产业化的力量。
在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相互作用中,文化生产逐步走向专业化、标准化、批量化和联合化,形成了文化产业。
文化生产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突破
文化生产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突破文化生产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文化生产力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概念,它强调以文化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但是,文化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资源分配不均衡。
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一些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欠发达地区缺乏优质文化资源,从而影响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不够深入。
文化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完善,上游的文化研究、文化艺术创意等环节发展不够成熟,下游的文化推广、文化消费等环节发展不够深入,使得文化产业发展难以扩大。
三是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文化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一些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较猛,但缺乏良好的社会服务保障,使得文化产业发展难以持久;另一些文化产业发展较慢,但却拥有良好的社会服务保障,使得文化产业发展难以实现优势。
四是文化产业竞争力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较差,文化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业融资难度大,文化产业市场营销缺乏特色,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突破(一)加强文化资源的均衡分配。
要加强对欠发达地区文化资源的投入,完善文化资源分配机制,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均衡分配,使每个地区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文化资源投入。
(二)深化文化产业链条发展。
要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链,加强文化研究、文化艺术创意等上游环节的发展,并加强文化推广、文化消费等下游环节的发展,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深入。
(三)完善文化产业结构。
要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振兴一些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还要改善一些发展较慢的文化产业,保障文化产业发展持续稳定。
(四)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要加强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改善文化产业融资环境,加强文化产业的市场营销,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使文化产业发展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之,文化生产力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要想实现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努力突破这些问题,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
龙源期刊网
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
作者:
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01期
★★★★
干部2028票民众2482票综合得票率40.13%
评点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罗贵权
上榜理由:十七届六中全会聚焦文化改革发展,首次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应树立文化建设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观念。
文化生产力在当代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即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能力。
当今世界,各国在不断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等硬实力的同时,都在努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生产力。
打造文化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文化产业。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2009年7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力较小,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国际竞争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
除了进一步按照中央部署做好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落实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工作外,必须重视文化经济学理论研究,努力掌握文化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领域的规律,从而提高文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这次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文化产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一支既懂文化发展规律又懂文化经济与市场经济规律、并善于经营管理文化企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试论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的的构成和要素
试论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的的构成和要素【摘要】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的构成和要素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文化生产力的定义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其构成要素,包括技术生产力、劳动力生产力和管理生产力。
技术生产力指的是科技水平和生产工具的发展,劳动力生产力指的是劳动者的技能和效率,管理生产力指的是组织和管理的能力。
文章还探讨了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性,指出其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影响。
文章展望了未来社会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强调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良好的管理机制对于推动社会文化生产力不断提升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会文化生产力、构成要素、技术生产力、劳动力生产力、管理生产力、重要性、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社会文化生产力的构成及要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文化生产力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精神生产力和文化领域的生产力正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
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社会文化生产力的构成和要素是多方面的。
技术生产力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它代表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劳动力生产力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于社会文化生产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而管理生产力则是整个社会运转的关键,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效率是推动社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的构成和要素是多方面的,技术、劳动力和管理的协调发展是推动社会文化生产力不断提升的关键。
只有不断完善现有的文化产出机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率,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社会文化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社会文化生产力的定义和特点社会文化生产力是指在社会文化领域中,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的各种因素和要素的总和。
它包括了技术生产力、劳动力生产力和管理生产力。
社会文化生产力的特点在于其涵盖了各种社会文化领域的要素,如教育、文化、艺术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
约翰菲斯克把文化的生产力分为哪三类
约翰菲斯克把文化的生产力分为哪三类
分为三类: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文本生产力。
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迷具有创造力和生产力,着迷行为刺激他们去生产属于自己的文本。
他将“迷”的生产力划分为三类:符号生产力,从文化商品的符号资源中创造出能够体现社会认同和社会经验的意义;
声明生产力,当符号生产力创造出来的意义被言说,并通过口语文化等方式为大众所分享时形成的公共形式,包括语言、发型、化妆、服装或饰物等;文本生产力,在原始文本的基础上生产出新的文本,或直接参与到原始文本的架构当中,从而将商业化的叙事或表演转化为大众文化。
扩展资料:
费斯克曾提出,“迷"的这种“生产者式”的行为并非是单向性的、自上而下的,而是一种开放式的、面向内心和个人的社会行为,是一种民主的权力。
由此可见,在新媒体语境中,“迷”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有时可以扩展至更大的范围。
他们生产出的文本足以与原初文本相匹敌,或拓展了原初文木甚至彻底改写原初文本。
布尔迪厄将资本分为三种形态:经济资本,可以立即并直接转换为金钱,以财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文化资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换为经济资本,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社会资本,以社会义务组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换为经济资本,以某种高贵头衔的形式被制度化。
其中,文化资本既可以表现出一种具体的状态,比如人的精神、修养等方面,也可以用图书、照片等客观具体的商品形式来呈现。
曾经有经济学家说文化就是生产力
曾经有经济学家说:“文化就是生产力。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看完?多彩贵州风?说:“这台节目,精彩、精湛、精致,民族特色浓郁,从舞美到服饰让人耳目一新。
贵州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好好开发成文化产业,培育市场主体,推向文化市场。
〞“多彩贵州〞这一品牌,直接催生了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迎着阳光一路走来,已成为多彩贵州的一张国家名片。
从2005年10月1日以来,?多彩贵州风?已成功商演400多场次,海内外观众逾50万人次。
实现了文艺演出与市场的成功对接,成为文艺演出对接市场的成功范例。
据贵州省旅游局副局长傅迎春介绍:“多彩贵州〞系列活动连续性、强刺激的对外宣传声势,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旅游业,最直接的表达是游客大幅度增长,甚至到了传统淡季不仅没有淡下来,反而出现了需求很旺的现象;旅行社有组织接待应接不暇,三星以上酒店接待入住率达80%以上。
在11月份,贵州依旧出现了会议、散客团、自驾车游客有增无减的景象,一些重点景区,旅游巴士、自驾车穿梭不停,令人兴奋。
预计全年旅游接待将突破4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40%以上。
“宣传带来人气,人气带来财气。
〞旅游人数的增长,拉动了文化产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如交通、娱乐、餐饮甚至房地产业的开展。
换句话说:“文化就是生产力。
〞没有“多彩贵州〞系列活动大手笔、高起点的宣传运作,就没有贵州旅游业的大开展,也就不可能有效促进贵州社会经济的良好开展。
大力开展以民族民间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和革命历史文化为主的红色旅游,提升各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将是我省文化旅游业下一步着手打造的重点。
据省文化产业办有关人士介绍,“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力争使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以20%以上的速度实现递增,到“十一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到达2.3%,其规模水平可同铝及铝加工业、酿酒等媲美,成为新的增长点。
“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以24%以上的速度递增,力争到达28%,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在新质生产力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文化产业在新质生产力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增长,还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文化产业在新质生产力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一、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形态,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文化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了众多青年人才。
其次,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也为国家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另外,文化产业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条,推动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文化产业对文化传承的促进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动力。
通过文化产业的运作,古老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同时也为当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平台。
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产业,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载体。
三、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活跃的产业领域,对于社会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可以促进人们的文化消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同时,文化产业还可以促进城市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吸引力。
四、文化产业对国际交流的促进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输出和输入,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
这种跨文化的互动不仅可以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还可以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
五、文化产业对教育的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教育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文化产业的活动和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拓展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教育培训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推动整个教育产业向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
六、文化产业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因此也能够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在文化产业的生产和营销过程中,需要不断研发和推出新产品,满足市场和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内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二,知识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是高技术与高文化相结合的经济;当今时代,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劳务,不仅具有高技术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提高商品和劳务的文化含量同提高其技术含量同样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中,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创造出具有我国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务,不仅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可以扩大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在消费其他国家的商品和服务时,也就潜移默化地受到浓缩其中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的主体性问题同样将在商品和服务的贸易中突显出来;文化产业是当代人类社会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形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文化产业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产业现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扩大对外贸易的主导型产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有的人认为,“文化投资即是就业投资,因为投资与就业之间的最佳途径就是文化;”积极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已成为新的经济文化增长点,高科技成果对文化产业的渗透和改造越来越明显;向数字媒体转移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为经济资源的必要步骤,实质上是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条件,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当今,跨国文化产业集团的影响日益增大,渗透力越来越强,跨国文化资本的全球流动和在资源配置分工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文化产业格局的变动、世界文化市场的走向、国际文化秩序和文化关系重组的重要力量;面对这种形势,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中国文化是一个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上层建筑是不断随时代的发展的需要而变动的,我们是有能力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产生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概要:可以说,现代经济是个“怪物”,无论用传统经济学理论还是现代新经济理论,目前还没有哪一个经济学家或哪一门经济学流派能对当今世界扑朔迷离的经济现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而文化又是无所不在的混沌之物,任何事物都可冠之以文化;现在没有哪个企业不谈企业文化,许多企业不景气甚至倒闭的原因很多,但企业文化必定是其中之一;虽然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在今天却同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一文化与经济从来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从这个角度说,今后的经济是文化经济;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强大;如果只谈经济,不谈文化,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就一个国家而言如此,就一个企业来说也如此;实际上,文化经济的阶段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很多人在具体工作中还没意识到;现在许多企业都在谈企业文化,但我至今尚未听哪个老总说,在录用员工时要考量其是否孝敬父母;中国有句俗话:“忠臣出于孝子之门”,不敬父母的人怎能跟周围的职工和平相处呢因为在中国人眼里,家就是放大了的国,国就是缩小的家;如果我们的企业文化都能把家放大成企业,把企业缩小成家,我看企业和职工都会不一样;当然,企业老总要像爱护自己的弟妹或孩子一样爱护职工,这是相互的;人可以创造物质,也可以将其毁掉,“9·11”就是一例;只有文化,特别是底层文化所涉及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的关系、现实与未来的关系等观念,是任何武器都摧不毁的;只要有人在,那些物质的东西完全可以复兴;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无科技,无以强国;无文化,足以亡种”;二文化渗透于经济的全过程;从经济活动中的人到对经济活动的处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产品的交换以及使用,无不渗透着文化,因为经济的全过程都是人的活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人主动地采取一种行动,用它来改变人和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也是在劳动当中产生的;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风行世界,这既会给各国带来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带来文化一体化的问题;有人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有计划地推广它的文化,即价值观;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具有本质的区别;列宁曾经说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看到物与物的关系,马克思经济理论则看到了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因为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要揭示这一本质,而资产阶级或者是认识不到,或者有意掩盖;现在,我们谈经济时对文化注意不够是很危险的;中国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最近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在世界银行理事会上很客观地称赞中国经济的发展,他看到那么多贫困人口得以脱贫,认为只要是领导集体坚强而能干,人类很多地方的脱贫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他毕竟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看不到深层的东西;实际上中央在决策过程和操作方法上渗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在思维方式里包含了很多中华文化,这些是外国人无法看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不仅看到物与物、实际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更看到了中国社会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单就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几个字,就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四文化自觉之后应注意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当人们对文化有了自觉意识之后,就会注意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透视它、体现它;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应该包括文化的各个层次;人们通常所说的企业文化是亚文化中的一支;现在企业提倡的所谓文化,基本上只来自经济本身,甚至是企业本身的需要;这个问题比较普遍;比如“客户是上帝”,这个口号对不对暂不去追究,起码对于职工来说它是外贴的,是企业的决策层根据企业的发展定出来硬让员工接受的;包括“团结创新”一类的口号都是领导层定的,不是企业职工的心声;只有把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环境相结合,才是骨子里的文化;现在我们已处在一个文化自觉的时期,千万个家庭已经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体会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改善,青少年的成长、文化市场当中的垃圾问题都亟待解决;“三个代表”理论中关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问题的阐述,正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为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因此,可以这样预言,在人类最先进思想的引导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一定会产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这一文化的成熟之日,就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之时;文化并不是随经济亦步亦趋地发展;文化有自己的独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对稳定性;文化除受经济的根本作用外,还受历史积淀、传统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过去经济发达,后因多种因素落后了,其文化影响力仍可能因惯性持续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先进的文化造就发达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随着贫困的经济;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市场经济绝不是没有主体的单纯经济运作过程,而其主体就是具有健全的经济理性和道德约束的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定的经济土壤必然生长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代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一环,虽属第三产业,但又依托一、二产业,具有极大的经济潜力,对于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当今世界正逐步进入文化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化与经济已经密不可分,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已成为重要的全球趋势,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大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小到企业生产管理和名牌产品的创立,既是经济活动也是非常复杂的文化活动,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都凸出相当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经济建设课题,也是社会科学文化建设课题;没有文化的协调发展,经济伦理和经济规范确立不了,经济建设就难以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建立不起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文化经济,就是知识化经济,就是文化知识作支撑的经济;发展文化经济,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产业结构的文化层次和品位,已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重要途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必须十分注重经济增长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挥文化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经济发展质量,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文化和经济的关系
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文化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它们不仅相互影响,而且也相互依赖。
本文将会从几个方面探讨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文化是经济的先导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
作为一种思想理念、道德规范和审美价值,文化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先导。
一方面,文化对生产力和企业经营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普及文化和科技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文化的先导作用可以通过许多案例进行佐证。
以互联网经济为例,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而网络技术又反过来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在当今生产力日新月异的时代,文化的优越性值得企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借鉴。
经济繁荣与文化的共同体文化和经济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互动和共同体的关系。
在一个社会中,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有对人才、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化,这些优化都需要依赖于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另外一个方面,文化的繁荣也需要在经济比较繁荣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实现。
例如,以东亚四小龙为例,三十年代时,台湾、韩国、新加坡都是贫穷的农业社会。
但由于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
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这证明了文化和经济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
文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性作用,更加重要的是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的传承可以增加生产力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工艺和产品质量,从而增加生产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文化的普及可以增强市场规范化,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从而促进市场的流通和交易。
第三,文化的推广可以促进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促进技术和生产要素的创新与发展,拓展经济发展的新领域和方向。
综上所述,文化和经济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先导,经济的繁荣也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生产力的提高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还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生态环境。
因此,深入分析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指导和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生产力的概念和构成生产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能够得到的生产成果的总和。
生产力的构成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其中,劳动力包括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而生产资料则包括土地、机器、资金等。
在当今社会中,科技成果的贡献日益凸显,具体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地颠覆和重构着旧的生产方式,逐渐形成全新的生产力。
在“新基建”背景下,各种互联网+的应用系统和设备正在大力推广,一系列传统生产业领域的标杆企业,如传统制造、金融、地产等已经被逐渐被各自的互联网公司所颠覆。
二、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历史上,生产力的发展曾经带动了农业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
就当前而言,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剖析:1. 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我们能够越来越快地生产大量的商品,突破了物质财富的瓶颈限制,进而推动了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同时也带来了工业文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社会问题。
2.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产业升级和转型。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同时也推进了经济结构方面的重大改变。
优化经济结构是兴旺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改善,原本注重技术含量的行业,如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优势产业已成为重点扶持行业。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独特内涵,对于我们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自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文化已成为直接的生产力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形式则演变为思想、理论、信念、信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意识形态,以及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非意识形态;文化活力则呈现出观念形态、教育、科学技术、人文精神以及由科技转化的产品、工具和手段等形态。
文化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途径。
生产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生产力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力。
生产力,从内涵方面说,是指人类生存与生产的能力;从外延方面言,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和精神(科技)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无疑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代,文化更是如此。
文化产业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经济力量。
自1996年以来,美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就超过航空航天工业,成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
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
我国文化产业也是一个正处于高速增长期的新兴产业。
全国“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
2010年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23.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6.3%。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助推湖北社会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建设文化强省的动力因素和重要引擎。
文化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尖锐复杂。
浅析文化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性作用
浅析文化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性作用作者:丁洁来源:《消费导刊》2015年第10期摘要:当代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深入,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流向研究却稍显滞后。
本文从文化生产力这一微观视角出发,探讨经济发展与文化流向间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生产力经济发展文化流向影响1.文化生产力作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时代的呼唤,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文化流向恰恰是从宏观层面具象地体现出文化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在我国“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则是指事物性质或形态的改变,“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是指“以文教化”的意思。
但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文化”一词,并不是我国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文化”,现在所使用的“文化”是19世纪末从西方国家引进来的。
“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itu ra”和“culture”,原意是土地耕作,后来被引申到精神和意识领域,有培养、教育、尊重等多种含义。
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文化的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楼宇烈认为,“文化,是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由此看来,我们应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认识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和各种制度等。
本文中所研究的文化特指狭义上的文化。
3.文化的基本经济功能。
(1)文化对经济发展基本方向的导向功能。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主要是指作为一面旗帜,文化对社会经济的整体目标的正确导向,对经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的积极引导。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对经济的导向不仅趋向于抽象目标,而且面对现实未来;不仅是一种经济性价值取向,而且是对经济的调节与融合;不仅是对经济的选择过程,而且是对经济的探索过程。
结合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和发达国家提升软实力的做法,谈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谈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有雄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潜力,但它并不一定必然会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
这就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有一种文化新思维,有一番国家、社会、人民大众的共同创业之举。
一、树立文化新思维文化有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
它不仅仅是现实物质世界的简单反映,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相互交融渗透,具有强大的作用力。
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的灵魂与尊严。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我们要全面领会十七大精神,树立文化新思维,从战略高度理解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树立文化新思维,就要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
在认知方式上,需要借助空间向度,解决好传统与现代、全球与地方的关系。
在价值选择上,需要“双重批判”,以西方现代化批判中国过去的专制政治及其文化,也要以传统为镜鉴,批判西方的“工具理性”及其破坏性后果,踏上融合中西的康庄大道。
在行动目标上,需要落实为中国文化的重建,包括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文化创造力的培育,文化软实力的辐射等。
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在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
而且,它不仅生产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和丰富社会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将文化优势转化精神能源,转化为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文化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二、 充分发挥 文化生产力 , 协调 发挥社会 、 经 济效益
文化是人类社会独有的历史现象 , 是社会存在 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旦文化被列人生产性经营活动的范畴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3 0 【 作者简 介】魏剑英( 1 9 6 4 一 ) , 男, 甘肃 张掖人 , 张掖医学高等专科 学校政 治学副教 授、 副校长 , 研 究方向 : 中共党史 。
文化 生产 力对经济增 长 的推动作用
魏 剑 英
( 张掖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甘肃 张掖 7 3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 0 )
【 摘 要 】 现 阶段 , 文化、 经济 、 政治三者具有相辅相成 的重 要关 系。文化作为非物质生产力 , 对社会、 经济 的高速 发展做 出 了无 法替代 的贡献。文化生产力的高低 直接 影响着人们素质涵养 的高低 , 是决定物质生产水平与经济增长效率 的关键 因素。同时, 文化作 为现代经发展 的重要 生产力 , 也是协调社会效益 与经济效益的重要工具, 对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
4
其便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基础 。 这种文化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有着密不可分 的联系 , 两种生产力都必须严格遵守 统治 阶级的指令 , 必须适应社会 、 时代发展的需要 , 不断推 陈出新 , 以最优的方式为社会 、 经济发展做 出最大的 贡献 。 因此 , 文化生产力在迈 向行业生产环节的过程 中, 应该 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 完美的平衡两者之 间的关系 , 既要坚持“ 一个 中心 , 两个基本点” 的理论方针 , 牢牢把握正确的政策路线 , 又要不断为改革开放与现 代化建设提供重要 的智力支持 , 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 明建设全面展开 , 统筹协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 那些只关 注经济增长速度 , 而不考虑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效率 的做法 , 只会 阻碍文化生产力发挥积极 的功 效, 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 最终产生堕落 、 腐朽的落后文化 , 严重危害社会健康 、 稳定的发展。例如 , 有些地区贩毒 事件此起彼伏 , 给我们正常的生产 、 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 也危害着人们 的身心健康 。再如 , 局部地区纵然赌 博恶 习的产生 , 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 , 也给有关部 门维护地区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与此 同时 , 那些只在乎社 会效益 , 不计较经济效益的做法也违反了社会主义市场秩序 , 同样会制约先 进文化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 导致文 化多功能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 浪费地区大量的人力 、 物力 、 财力。 例如 , 我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 曾经对各 类文化行业实行“ 包干” 政策 , 并要求所有的文化都要严格服务于政治发展 , 在文化领域不停进行各类不科学的 运动 , 最终导致该阶段 的文化停滞不前 。 文化生产力发展最主要的 目的便是创造出高效的社会效益。 文化虽然不是政治生活的产物 , 但其对文化的 发展方 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 , 我国实行社会 主义制度 , 所有的文化行业 的发展都应该为社会 的发展 而服务 , 并 为时代的发展提供多样化 、 健康和谐的文化指导 , 使全体公 民都能 同时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和物质生 产需求 , 通过健康 、 向上的文化生产力去推动社会 的进步 , 不断感化人类 、 塑造人类 、 教育人类 。例如 , 相关部门 可以利用各类文化活动不断宣扬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 、 政策 , 让全体人民能够平等的接受思想教育 。 与此同时 ,相关文艺工作人员还可 以定期组织组织文艺娱乐活动 ,让更多有特殊才艺的人员有机会发挥其技 能, 在充分激发群众学习、 参与热情 的同时 , 抓住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的机会 , 通过多元化的渠道不断提高全体人 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 帮助他们优化劳动生产力 , 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服务。 此外 , 我国各项文化事业还应该 积极 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 在建立文化服务市场 的过程 中, 应该着眼于整体局势 , 树立远大 的目光 , 从 国家 和民族兴旺发达的角度出发 , 将社会 主义精神文 明同经济建设想联系 , 帮助全体人 民养成正确 、 健康 、 科学 的世 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 , 坚决 同社会恶势力做抵抗 , 坚持真善美 , 抵制假恶丑 , 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 的同时 , 本着对人 民、 社会 、 国家负责的态度 , 创造 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 不断提升人 民群众 的科学文化素质。 文化事业 的另一个推动者便是经济发展 , 文化的繁荣与昌盛与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有着密不可分 的联系。 随着 改革开放 的 日渐深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的逐步完善 ,文化市场和产业 的形成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 经济的高速发展 。经济与文化生产力 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其一 , 文化对社会经济建设 的介入而产 生的经济效益 ; 其二 , 文化事业部 门通过建立各项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收入。 文化在社会经济 、 总体建设 中的参与所取得 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 的。例如 , 随着红色文化等旅 游娱乐项 目的开展 , 给某些红色根据地带 来 了丰厚 的经济收入。政府 、 企业 、 私人 、 外资依 旧各类行业组织对文化 的大量投入 , 产生了多样的商业娱乐活 动。 同时 , 随着经济 的高度发展 , 人们对衣食住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 饮�
《将文化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将文化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艺术家和企业家对接,让需求精准定位在商会举行的形式各异的活动中,邀请艺术家参与其中助阵已经成为商会圈中的常事,无论是一年一度的年会,还是大大小小的商务活动,艺术家的参与总是能让商会活动锦上添花。
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抓住了艺术家与商会企业家的需求共通点,开全国商会之先河,成立了首家异地商会艺术委员会,不仅壮大了商会队伍,扩大了商会影响力,也让商会企业家和艺术委员会成员之间的需求进行良好的对接,让艺术家的作品精准地找到市场,也让有艺术需求的企业家更便捷、更有效地找准自己的艺术定位。
齐秦、殷秀梅、刘和刚、陈红、汤潮、杨光、李双江、金铁霖……这不是某台大型晚会的演员名单,而是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艺术委员会成员名单,在这份名单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国家一级美术师关玉良,著名画家孙为民、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等人的名字。
“黑龙江差不多有五十多万人在北京生活、工作,除了企业家群体外,黑龙江人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能说、能唱、能写、能画。
”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秘书长徐维新通过与艺术家和企业家的沟通得知,艺术家与企业家的需求是有交集的:“比如,画家的作品需要市场,而企业家正是艺术品的购买主体,与此同时,企业家购买书画作品,也说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文化和艺术的熏陶。
”如何将两者很好地进行对接,让艺术找到市场,让需求精准定位是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考虑的问题。
202x年8月15日,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文化艺术委员会筹备会议在龙商会馆举行,前来参加筹备会议的除了商会会长田在玮、龙商会馆馆长康维海、商会秘书长徐维新等人,多位演艺、书画界代表也出现在了会场。
经过一番讨论和斟酌,202x年9月22日,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艺术委员会成立仪式暨“情系龙江”大型文艺晚会在北京世纪剧院隆重举行。
“1700个座位全坐满了,台上演出的是黑龙江人,台下看的也是黑龙江人,晚会刚好赶上中秋节,因此,整场晚会让乡情更浓了。
第一生产力第二生产力第三生产力分别是什么
第一生产力第二生产力第三生产力分别是什
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是第二生产力,管理是第三生产力
1、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一旦转化为生产力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其作用大大超过了资金、劳动力对经济的变革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一个筹码和大国地位的象征。
2、文化: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管理:管理即管护料理。
本文所言“管理”是狭义的。
狭义的管理即作为生产力直接要素的管理,是指在社会物质生产领域“从共同的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的管理职能”(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69页。
)。
包括微观经济中谋划、经营、组织、协调、指挥、监督、决策和反馈调节等总体控制活动。
管理是一种最重要的生产力。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生产力的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生产力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生产力的认识1. 前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生产力的认识,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涵盖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生产力的认识,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2. 家庭农业的重要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农业被视作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古代中国的家庭农业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载体,而这种生产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发展模式。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农业生产力的认识十分重视,强调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3. 手工业与商业的兴盛除了农业之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对手工业和商业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古代中国,手工业和商业一直都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们生产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商品的流通也更加便捷和有效。
这些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手工业和商业被视作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4. 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生产力的认识还体现在对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上。
古代中国非常重视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在医药、农学、工艺等方面。
这些技艺的传承不仅扩大了生产力的范畴,更带动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
古代中国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尊师重教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之一。
通过培养优秀的人才,古代中国为生产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也为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5. 个人观点与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生产力的认识是全面的、深刻的。
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重视,以及对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关注,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力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在古代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在当代具有启示意义。
高中政治(第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3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期,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的持续增长有力拉动了文化产业发展;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重要支撑;直接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放宽市场准入和简化行政审批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这说明①经济、政治的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②一定的文化能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④文化对经济、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突出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答案】A【解析】政府和金融机构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这说明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揭示的是文化的反作用,不符合题意。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意义越来越重要。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2)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文化消费日益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经济化,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1)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
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包括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思想文化等内容。
政治文明的发展受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文化素质影响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
随着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水平提高了,人们受到的教育、接受的信息就越多,活动的领域就越广,民主法治和权利意识就越强,这些都影响人们的民主素质和民主水平,使人们更好地进行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
文化力经济力生产力——论民本岳阳发展目标之“文化繁荣”
地 域文化特 色, 是一项 四维的 、 立体 的思想理论成果 , 六大发展 目标之 一 的“ 其 文化繁 荣” 与地域 经济及其 生产
力的发展 密不可分。岳阳文化 、 经济建设 等领域 的成就就是 “ 文化繁 荣” 民强市 目标 实施的最好体现 。 富
关键词 :民本岳 阳 ; 文化繁 荣 ; 文化 力 ; 经济 力 ; 生产 力
用 数字 说话 ,我 们 可 以列举 一 长 串的数 字 和事 例 :
民族共 有 精神 家 园 。众 所周 知 , 阳的地 域文 化体 ” 岳
现 的实 际上是 中华 民族 传 统文 化 的精髓 、 湖湘 文化
收 稿 日期 : O 1 0 - 3 2 1 - 5 2
作 者 简 介 : 华( 9 3 ) 男 , 段 1 5 一 , 湖南 华 容 人 , 阳职 业 技 术 学 院 院 长 , 岳 国家 一 级 作 家 。 主 要研 究方 向 : 等 职 业 教 育 、 域 经 济 高 地
民族 传 统 文 化 的精 华 ; 条 江 , 淌 的 蓝 墨水 就是 一 流
中华 文 明的源 头 。而作 为 拥有 国家 历 史文 化名 城 、
之 忧而 忧 , 后天 下之 乐而 乐 ” 到 无产 阶级 革命 家 任 ,
弼时 的“ 做 人 民 的骆 驼 ” 以及 何 长 工 的 “ 民 的 甘 , 人
重 和 敬 仰
正 因为 这 种 “ 忧 后乐 ” 民 本 意识 对 民本 理 先 的
胡锦 涛 同志提 出 :要 弘扬 中华 文 化 。 设 中华 “ 建
念 的继 承 和发扬 , 给岳 阳 民生改 善 、 文化 建设 、 济 经 环 “
与文 化 。
第4 期
段
华 : 力 经济 力 文化
文化强国的意义
1、你如何理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
1、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独特的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2、在当今世界,文化是“软实力”,文化生产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竞争;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3、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文化是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陶冶人情操;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加强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经济金元浦马克斯·韦伯曾把近代思想的发展轨迹概括地总结为“世界的脱魅”,以之来描绘近代数百年人类精神发展的历程。
它代表着人类告别神祈时代,走向追求公认智慧的客观知识的长久探索。
在社会科学中,它吁求人们不要假借现存权力结构的名义而去改写历史。
而近年,普里果金与斯登杰斯则倡导“世界的复魅”。
世界的复魅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要求,它并不是在号召把世界重新神秘化,而是意在更进一步地解放人们的思想,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人为界限,使人们认识到两者都是通过时间之箭而构筑的宇宙的一部分。
因此当代开放的社会科学在方法论上的重要难题,是如何消除19世纪以来出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三个假想的自律领域之间的人为分离,是如何打通固有的社会科学的分科界限,寻找更适应当代现实的跨学科研究途径。
当代市场条件下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人类开始迎接第三代生产力。
这就是电子时代的智能生产力。
第三代生产力的显著标志是文化与经济崭新关系的建立。
如果说以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及工业大生产为代表的第二代生产力是以经济生产与文化艺术的对立、分离为特征的话,第三代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便是“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以及由之产生的当代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的文化含量。
所谓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人产业,文化中渗透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将文化的商品属性解放出来,这就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进人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如果在20年前,有人说唱歌、跳舞、音乐、体育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如果有人提出以文化旅游业为地方经济的龙头产业或支柱产业,也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在今天,以音乐磁带、激光唱盘、MTV、电影、电视、录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拳王争霸赛、世界杯足球赛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已堂而皇之地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的新兴产业。
文化经济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践。
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据报道,90年代,国际旅游已同汽车工业、石油工业一样,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性产业。
而且,国际旅游正以迅猛发展的势态成长为全球效益最大的行业。
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及其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宣告知识经济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
资料显示,仅在过去一年内,新经济已成为美国140万“知识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
如今,新经济已占据美国GNP的70%,加拿大GDP的60%。
1997年世界超大企业500强中,科技、文化、信息产业越来越多,娱乐产业迪斯尼,其产业规模及赢利稳人世界前十强。
近年风靡世界的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创下十几个亿美元的票房价值,仅一部影片即可与我国几大产业的利润相敌,美国《读者文摘》已发展成年收人25亿美元的国际性大企业。
至于高科技高文化附加值的计算机信息产业,更是来势如虹,在1997世界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独占鳌头,数家企业跻身世界前十强。
据称,美国的视听产品已经成为仅次于航空航天的主要换汇产品。
文化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工业”。
毫无疑问,文化产业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而文化产业也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所谓经济的文化化,是说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农业经济的时代,全社会95%以上的人在为基本的生存条件粮食而工作,现在发达国家仅有2%一3%的人口从事农业,便可满足社会的需要。
从日本的就业人员构成比来看,其第三产业就业者占总人数的百分比逐年上升;1920年23.8%,1930年30%,1%5年43%,1970年46.5%,1975年52%,到八九十年代这一比率又大大提高。
工业经济的时代,数百万、上千万的人从事钢铁、机械、轻工等加工业,现在发达国家已把大多数加工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总结出两句格言:“增长不等于发展,富裕不等于幸福”,很形象地说明了人们需要的变化。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肯德克在1980年“美国竞争力大会”上对1929一1980的美国经济做了数量分析。
他测出,在这50年美国生产力的增长中,40%是由知识和技术创新获得的,有12%是由于劳动力的知识文化素质的提高获得的。
在工业发达国家,高科技、高文化大量进人文化,使当代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中的知识、科技、文化因素已日益跃居重要地位。
而脑力劳动者的数量则迅速增加。
到1970年,美国“白领”职工与“蓝领”工人的就业结构比已为5:4,到1980年,美国第一产业即农业和矿业中的从业人员仅占总比例的2.9%,第二产业即各种制造业降到31.6%,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已上升到65.5%。
而在第一、第二产业中的科技管理人员也超过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
无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自然要将重心转移到服务、知识、信息等第三产业方面。
经济的文化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
在基本的物质层次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
因此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极大增加,比如人们对书籍、音像、影视、艺术产品的需求,对娱乐服务、旅游服务、信息与网络服务的需求。
即使物质层次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地文化化了。
比如穿衣,不再讲究结实、耐穿、耐用,而更多地关注审美、时髦、品牌与流行等服饰文化的当代特征。
70一80年代以后,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人们提出将第三产业中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进行划分,将其中的脑力劳动部分称为第四产业,一般称其为知识信息产业。
这一命名历时近20年,才为我国经济所瞩目。
进而当代服务业的异军突起,人们又将第四产业中的满足人类心理感觉的服务业分出来,称其为第五产业。
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人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
在商品世界中,不仅娱乐业,而且日用品行业也在产品中加人想象、故事和情感。
他断言,在未来25年里,人们从商品中购买的主要是故事、传奇、感情及生活方式。
贫穷将被重新定义为“无力满足物质需要以外的需求”。
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资需要转移到精神需要,从科学和技术转移到情感和逸闻趣事。
他甚至预言,未来收人最高的人要数那些“故事大王”,一个产品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他们给产品所编的内容。
这只要看看今日席卷全球的世界杯足球浪潮,就一目了然了。
所以有学者提出,随着人类对服务业、娱乐业、旅游业、影视业、信息业、网络业的日益增加的需求,未来的经济学将让位于心理学。
当然这是指中心地位的出让,而不是指经济学的消亡。
实际上,今日的经济学已在大力关注知识、信息、文化、乃至人的心理,因此,未来的发展不是心理学取代经济学,而是经济学与文化学、心理学的双向交融,是经济文化学或文化经济学取代今日的经济学。
由此,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就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向。
文化与经济双向交互作用,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反相承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发展的过程。
研究和探讨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经济学,离不开对当代世界文化经济的发展态势的考察,也离不开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初步发展的现实的基本估价。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产力理论,对现实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是当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发展文化经济学的要求。
重新认识马克思的文化生产力理论实际上,经典马克思主义早就对精神生产力问题作过精辟论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对文化生产问题进行过细致研讨。
9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重新认识马克思提出的精神生产力的问题。
主要从政治经济学发端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经济思想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发现,这就是它的大生产力观和精神生产力理论。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人借助生产资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技术和思维能力,在与劳动对象的结合中进行的,没有生产力的生产不是存在的。
文化也是生产力,它合理地内含着这一当代世界的第一生产力。
我国当代文化经济产业的生产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分,也必然具有一种内在的生产力,它维系着推动着当代文化一经济活动的进行。
人类总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发展的。
如同马克思所言,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人类总是在以往既有的生产力水平上从事生产活动的。
文化的生产虽然有着与人类社会同样悠久的历史,但文化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则总是与不同的历史阶段相适应的。
马克思主义一贯关注文化生产力问题,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就曾指出,由于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生产的某种新的方式和生产的某种对象就会产生,他指出,“宗教、家庭、国家、道德、法、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①。
马克思在这里讲了这样几层意思:一是说艺术是在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定条件下产生出来的,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是整个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是把艺术与宗教、法、道德、科学等归为不同于一般生产的另一类生产;三是指出这类生产虽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但却是特殊的。
其后,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论述艺术风格形成的条件时指出,“社会组织”、“当代分工”以及与当地有交往的世界各国的分工等,对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生产者有较大的影响。
他特别强调文化的生产要“受到他(艺术家)以前的艺术所达到的技术成就—条件的制约”②,并把它放在诸种条件的首位。
“艺术所达到的技术成就”,实际上是指构成文化生产者从事文化生产的技术的、经济的、生产水准等与那一时代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制约因素。
在这里,虽然马克思尚未明确提出文化生产力概念,但已对此作了深人的思考。
马克思在写(哲学的贫困》时,也把人类“文明的果实”称作“已经获得的生产力”③。
“文明的果实”自然包括文化生产力的成果。
很显然,马克思以人类文明的成果为所指的生产力观念是一种大生产力观念。
马克思到晚年写作《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时更明确地提出了“两种生产力”的概念:……平原和山区的差别,沿河流域、气候、土壤、煤、铁、已经获得的生产力(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语言、文学、技术能力等等……④在这里,马克思把他的大生产力观念作了种类的区分,他认为存在着两种生产力,除了物质方面的生产力之外还明确提出“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并把语言、文学、科学技术包括在这种生产力之中。
马克思的这种观点是一贯的。
与他早年提出的“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张完全一致。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解,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就是生产自然界与生产人类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