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 .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从代议民主制走向行政集权民主制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自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建立“议会至上”的代议民主制以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议会民主制作为资产阶级理想的政府形式经过了从兴到衰的发展历程。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每个国家都把建立议会作为自己的战利品。正是这样,继英国建立“议会至上”的代议民主制后,议会开始走向世界各国。但是,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从代议民主制走向行政集权民主制的趋向。产生这种趋向的原因,一方面是代议制本身的问题,如普选过程中出现的贿选等腐败现象,以及由于政党制度的引入,造成议会权力的虚化,议会传统权利不同程度被弱化,议会往往只是通过政府的议案而已。同时议会本身的决策模式不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议会无法满足决策所要求的效率原则和及时原则。另一方面,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国家只是“守夜人”的角色,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采取放任的态度,由市场来调节。所以说,那时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由于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固有矛盾,导致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严重的危机。在这一背景下,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干预理论成为各国政府的指导理论。为缓解危机,政府必须扩大职能,增强对经济的干预,增加政府开支,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垄断资本主义极为注重对资源的掠夺和控制,这就推动行政特别是行政首脑进一步高度集权。
与行政集权独裁制相比,行政集权民主制仍保留议会,且议会仍发挥它的作用,只是弱化了许多;仍实行普选制,并继续扩大公民的普选权。行政集权民主制实现了民主制内部权力的再分配,实现了权力重心的转移,即权力中心从议会转移到行政,行政集权,行政首脑专权构成了它的特点。
二战后,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西方国家政治上的权力的到进一步扩大,但这些发展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统治的实质。另一方面,国家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扩张,国家对社会经济事务进行普遍干预。正是这方面因素的作用下,行政集权民主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当然,行政集权不可避免的引起行政机构和管理人数的膨胀以及行政开支的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又导致职能交叉并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在行政权力不断扩张、官僚机构和人员不断膨胀的同时,现有的监督机制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如此一来,行政集权民主制下的民主就陷入了危机,行政官僚弊端严重,政治腐败普遍存在,政治丑闻频频曝光。
只要现代社会发展还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管理,行政集权民主制就不会发生动摇。
(二)走向体制外的政治发展:团体政治和社群主义应运而生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名义上是“主权在民”,历来都宣称自己是全民国家,但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诞生之初就是资产阶级统治。选举制度是民主实现的保证,而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对选举实行限制,人民的权力根本无法实现。19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行业、职业和人群的利益在分化,与此同时,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的管理中附带了自己的偏好,因而不可能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利益格局的细分和利益表达要求的高涨导致“利益集团”的出现,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这些集团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力图影响政府做出
有利于自身的决策,利益集团演变成影响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
利益集团一般指具有共同的政治、经济或社会利益的人组成的团体。依据所维护的利益对象,可分为特殊利益集团和公共权力利集团。利益集团对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选举的影响。可以通过提供资金、设备、广告宣传等来支持代表本利益的候选人参加竞选。第二,对公共舆论的影响。通过演讲、示威、游行等来引导舆论走向,从而影响决策。第三,对立法机关的影响。主要通过院外活动的方式,通过与立法者进行直接交流、信件、电话以及资助等策略进行游说。第四,对司法机关的影响。大量诉讼案都由利益集团提出或受到利益集团的支持。第五,对行政机关的影响。如通过与官员结成亲密的私人关系对决策施加自己的影响。
利益集团对决策的影响是不均衡的。利益集团的影响力不仅反映在利益集团的规模上,而且反映在集团的活动能力和活动强度上。此外,利益集团的成员构成也对利益集团的影响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拥有较高政治、经济地位成员的利益集团拥有更多地的资源来施展本集团的影响。
作为新自由主义对立面的社群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兴起,它强调重建社群,以维护和保护市民社会基础不被动摇。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说,它也表现了走向体制外政治发展的特点。“社群主义”通常又译作“共同体主义”、“社区主义”。一般的说,“社群”通常是指拥有某种共同观念、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的,建立在同一性基础上的一部分人的群体。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社群也可以是阶级,也可以是以族群、国家、团体等为分野的一部分人的集合。
“社群”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当代的社群含义源于亚里士多德。“社群”今天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有着深刻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出于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道德的工具性滥用的批评,而且是出于对国家急剧扩张的担心,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社群的界线模糊了,人们尽管更自由了,但却丧失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在资本主义社会拥有特权的是资产阶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群主义才应运而生。因此,它实质上是在实现政治制度之外的一种理想的政治诉求。
(三)公民权利制度的发展和公民的政治冷漠
二战后不久就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从此揭开了两大阵营对立的历史。资本主义国家把反共与反对公民争取民主权利联系起来。这种“冷战”思维导致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对公民争取民主权利运动进行压制。1950年美国通过“麦卡锡法案”就是明显的例子,它不仅仅迫害共产党人,而且破坏公民自由结社的民主权利。
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逐渐取消了对公民权利的种种限制,公民的权利有所扩大。不过,这不应该看作资本主义国家对人们的恩赐,这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斗争而争取来的。公民权利的发展本身也是与人类社会进步分不开的,这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任何阶级和集团也无法改变和阻止。
公民权利指的是公民不因种族、性别、信仰等的差异而平等享有的权利。公民权利包括社会权、经济权、文化权等方面的权利。公民权利的首要原则是公平的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把这些权利作为公民权利列入宪法的是德国的“魏玛宪法”。二战后,人们的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形成比较现实、普遍的权利制度。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民权利制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人们不仅在争取平等的选举权、结社权、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