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新 二轮复习 第6讲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八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__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pptx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八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__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pptx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1f87b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43.png)
对点演练1 (1)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开设银行,但数量有限;甲午中日战争后,开 设的银行越来越多,一大批中外“合办”银行出现,银行纷纷给予清政府大量 借款。这些银行的设立( B ) A.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 B.说明西方侵略中国的方式有所改变 C.解决了民族工业的资金问题 D.加剧了中国的通货膨胀
(2)1903年,梁启超在《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中提到“所谓帝国主义 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 材料反映出梁启超( D ) A.对帝国主义本质有初步认识 B.强调与外国人进行商业争夺 C.认为海权决定海上商业发展 D.意在强调海权对国家的重要性
解析:根据材料“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 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可知梁启超强调的 是海权关乎商业势力进而影响国家实力,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海权与中 国前途问题,重点不在于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海权的 重要性,与同外国人进行商业争夺无关,排除B项;材料“商业势力之消长,实 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不能等同于海权决定海上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
解题思路:①找题眼:“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②核选项,辨正误:材料对比了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国和日本的舆论宣传, 在日本刻意“包装”、误导欧美舆论的情况下,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说明清 朝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外交的功能,故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的进程取决于 战争双方,欧美舆论无法左右,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利用舆论进 行“包装”是为了掩盖其侵华罪行,不是为了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故B项错 误;材料主旨之一是强调西方媒体认可日本的宣传,支持日本侵华,并非鼓 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C
知识点二 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fcb87111fad6195f312ba65e.png)
”。
(3)内容: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同盟会纲领
内容
暴力革命,推翻 清王朝的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核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 制,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 的财富重新分配问 题,平均地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鼓舞了亚洲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
所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为什么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局限性:
(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任务.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 辛 丑 条 约 》
赔 设 拆 惩 改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义和团运动(1899—1900)
◆口号:“扶清灭洋”
◆活动: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性质: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
◆失败原因
主观: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积 极 作 用
①直接粉碎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狂妄企图。 ②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 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 朝的灭亡。
所以,我们说辛亥革命失败……
经济: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初步发展
时间: 19世纪末(甲午战后) 原因 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使自然经济 进一步瓦解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总投资1200多万元 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概况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短暂的春天”
高考复习资料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二编 第6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觉醒与探索
![高考复习资料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二编 第6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觉醒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b6375721cc7931b765ce157b.png)
第二编第六讲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觉醒与探索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长春市高三质量监测)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 )A.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B.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C.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D.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解析:在1895年4月以后,之所以“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引发了国人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考,开始意识到不能只学习技术,更要学习制度,故B项正确;《申报》报道的是“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说明国人不是关注日本的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申报》一种媒体,不能说明“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5·北京市东城区高三第二学期综合练习)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
”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析: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不符合材料“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故A项错误;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新文化运动,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可以判断。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5·山东省临沂市高三5月模拟考试)“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0a16bc15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3a.png)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高三科目:历史授课人:课题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第 2 课时考纲要求1、辛亥革命;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重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心发言人李兴万难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教具多媒体等课型复习课课时安排6 课时教法点拨引导等学法合作探究等个人主页教学过程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概况: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各界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概况: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英、法、美、日、俄、德、奥、意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于1900~1901年发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1.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2)斗争: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
(3)口号: “扶清灭洋”,具有抗击侵略的爱国性与对先进文明的排他性。
2.辛亥革命(1)条件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
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过程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建立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③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④革命失败: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db55d2d68762caaedc33d42b.png)
潍坊一中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1.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甲午战争以后①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②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③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④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B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甲午战争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施君主立宪制政体,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③④两项的表述正确;甲午战争后,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得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的阶段,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故第②项的表述正确;第①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早于题目中的时间“甲午战争”,故排除。
本题应选B 项。
2.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
这反映出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C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比以前显著增加,说明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C正确;“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不能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排除AD;B表述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故选C。
3.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c543c3017375a417866f8fa4.png)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
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二轮·历史
(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代表人物有张謇、荣 宗敬、荣德生等。 (3)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 速);短暂。
(6)总趋势上:从封闭到开放;从繁琐到简约;从愚昧到文明;从传统性到 世界性。 (7)实质上: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二轮·历史
视角整合
1.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在华势力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1)英国独霸:鸦片战争以来,英国长期处于优势地位。
(2)列强纷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俄国、德国、美国在华势力迅速
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阶级条件。
(3)思想方面:它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近代的 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增长,形成列强联合瓜分中国的格局。 (3)美日争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在华势力削弱,美日势力迅速
增长,矛盾日渐加剧。
(4)美国独霸:抗日战争以后,日本战败,美国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2.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甲午中日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 争”。其依据是什么? 提示:中华民族尚未觉醒,民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清政府单纯依靠李鸿章 的嫡系部队与日军作战,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
一方面,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 政治 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 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一方面,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进入到以资本输出 表现 经济 为主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获得初步发 展,在一战期间,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先后成为 思想界的主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 服饰、礼仪、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07731a67011ca300a6c39055.png)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2.共和思想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 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民主、科学思想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 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 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等。 (3)文教:废除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遣留学生;准许民间 办报;设译书局等。
(4)军事:建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等。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3.评价
(1)爱国性: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民族危机加 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揭露了帝国主 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激发了中国人 民的爱国热情。
下一页 末页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一、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
1.深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 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 主义的代理人。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与生活
专题五_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专题五_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443f612e580216fc700afdd6.png)
归纳总结
“西学东渐”对中国政治变革的影响
五、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维新变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法期间
社会生活 的变迁
辛亥革 命时期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 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中山装受 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交通事业的 进步 通讯工 具的变迁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 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 一步发展
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列强侵略的大本营 ,是 “国中之国”
列强控制了京津地区 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 朝廷”
设使馆界 拆沽京炮台 惩反帝官员,禁反帝斗争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戊戌变法(1898.6—9) 1、起因: 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2、内容: 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 编练新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 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3、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 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日本:
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蓄谋侵略中国
国际:
帝国主义列强的默许 直接:
朝鲜东学党农民起义的爆发
3.结果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 危害 割三地 破坏领土主权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二亿 加剧清政府财政危机和人民负担, 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开四埠 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 设工厂 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阶段,严 重阻碍中国民族资义的发展 免征税 4、影响: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刺激了日本侵华野心 促进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高三二轮历史 复习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
![高三二轮历史 复习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db275adf76eeaeaad1f330e3.png)
阶段特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 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异常活跃
侵华战争 时间 甲午中日 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原因
条约
影响
事件
义和团运 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时间
阶级
指导思想 评价 或口号
阶段
产生 初步发展(19 世纪末) 短暂春天(一 战期间)
较快发(1927—
—1936) 日益萎缩 (1937—1945) 陷入绝境 (1945—1949)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 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7分)
(2)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 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 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7分)
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角度提示:产生、 结构、分布、设备技术管理、企业产生发展全过程)
2、(2013· 宁波市模拟题)从《南京条约》 到《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的签订, 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侵华国家的不断增多 B、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对外侵略特征 C、中国通商口岸开放的不断深入 D、资本主义商品输出的侵略要求
考点二: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
1、(2013· 安徽省示范高中联考卷)1935年林 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 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 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 灰。”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2、(2013· 海南单科· T27)(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 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 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 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 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 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 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 表。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二 中国近代史 第6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二 中国近代史 第6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https://img.taocdn.com/s3/m/d814963e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8f.png)
第6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考点一民族危机的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救亡(一)列强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②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X围内抢占殖民地。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抗争与探索1.戊戌变法(1)背景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2)内容①政治: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
②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③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
④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
(3)评价①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②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③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④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2.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某某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辛亥革命(1)过程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某某在某某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课堂PPT)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374ec851524de518974b7d4d.png)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关键信息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__
迁移知识 近代中国的重大政治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各阶层的探索。一般而言,现
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经
(1)列强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 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 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4)学习内容:向西方学习由“器物”转向“制度”和“思 想”。 (5)民族觉醒(革命力量):甲午战败暴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救亡 图存运动掀起高潮,如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 政”、辛亥革命等。 (5)国际关系。甲午中日战争也是一场改变东亚政治格局 的国际战争,日本崛起、清政府国际地位衰落,帝国主义在5
基础。②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
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③辛亥革命解放了思想,创造了中共诞生的思想
条件。
2、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拉近海峡两岸的距离。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中
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继承
人。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辈的功绩,正确阐释辛亥革命
势日益高涨
2017版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课时1 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件
![2017版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课时1 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7fce1aba1aa8114431d9c4.png)
起战争。
2.过程
(1)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端。
(2)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 (3) 黄海大战 后,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4)日军进攻辽东、山东半岛,攻占大连、旅顺、威海卫等地。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割 辽东半岛 、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 重庆 、苏州、杭州为商埠。
主题二
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及影响
[解读史料]
史料一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真欺天,
不敬神佛忘祖先。 „„ 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 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 ——义和团揭帖一则 导读 史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
略,一方面反映了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另一
视角一
创设新情境,考查列强侵华的结果和影响
1.(2015· 四川文综,5)右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
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
解析
图片中有美国的星条旗,然后判断选项反映的哪一战事
有美国参加。A项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美国没
主题三
戊戌变法的背景、措施、影响及失败原因 [解读史料]
史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 „„ 臣累上书,
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导读 史料说明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
危机加深。
史料二
维新派提出的官制改革主张,在百日维新中,大大打
专题五_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分析
![专题五_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dc5181eb52acfc789ebc924.png)
②把救亡图存与思想改造相结合。
辛亥革命 (1)背景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 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2)过程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建立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 时大总统。 ③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革命失败: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 篡夺,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 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列强侵略的大本营 ,是 “国中之国”
列强控制了京津地区 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 朝廷”
设使馆界 拆沽京炮台 惩反帝官员,禁反帝斗争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戊戌变法(1898.6—9) 1、起因: 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2、内容: 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 编练新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 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3、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 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特别提醒
维新派基本上是由受过严格儒家思
想教育的知识分子构成的,这对他们的思想有
着重要的影响,表现一:他们借助孔子的权威来
宣传维新思想;表现二:他们发动维新变法不仅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37691f5a6bd97f192279e9a7.png)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
索
本网收集了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希望你抓住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
资讯请及时关注更新。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2.2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前
![2.2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前](https://img.taocdn.com/s3/m/23ae911d2af90242a895e5d4.png)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三民主义内容的理解判断。解答本 题关键是回忆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分析选项的含义进行判
断。解题如下图:
答案:A
【即时点拨】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命题多是围
绕对三民主义内涵的理解。预计今后将会从三民主义思想内
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结合表格中其他行业企业的数量, D
项最为符合。 答案:D
【即时点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特征、成因 和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几乎每年都有考题,且非选择
题命题较多,主要利用图表材料,考查对其阶段特征的理解
认识。复习时应注意梳理每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概况、 特征及成因,综合分析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道路。
2.经济上 (1)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 厂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
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的建立极大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
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 的春天”。
3.思想上 (1)维新思想。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 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 君主立宪制,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这是中国近代一次 思想解放的潮流。 (2)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一个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
(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 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 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持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 展的动力与力量的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拓展延伸: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总述:从清帝退位到东北改旗易帜(1912~1928年),主要 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个阶段 政治:(1)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接受 日本“二十一条”,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动了一 系列革命运动; (2)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北伐基本上推翻 了北洋军阀统治,1928年东北改旗易帜,北洋军阀退出历 史舞台; (3)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义和团运动 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1)背景:19世纪末,_________ (2)概况:提出“_________”口号 ,在天津、北京东交 扶清灭洋 中外反动势力 联合 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被_____________ 绞杀。 瓜分中国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 _________的阴谋;体现了中 反侵略 的英勇斗争精神。 国人民_______
专题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第6讲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4~1919)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建时空坐标 · 知识定位更准来自 ]时段特征概览总述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高峰期,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 动,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答案】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思想,成为五四运动产 生的思想基础; (2 分) 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 得到发展,无产阶级力量 壮大,为五四运动提供阶级 基础。 (2 分)
视角2: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辛亥革命深远影响
1、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 义进一步发展,促成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共的诞生奠定了阶级 基础。②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 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③辛亥革命解放了思想,创造了中共诞生的思想 条件。 2、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拉近海峡两岸的距离。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中 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继承 人。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辈的功绩,正确阐释辛亥革命 的历史,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增进两岸同属一 个中国的共识,拉近两岸民间的距离,增强台湾岛内反独促统的思想意 识和力量凝聚,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正面的意义。 3、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动员广大华侨华人共同支持祖国的建设事业。 海外华侨华人曾经以极大的热情和行动支持了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 对于今天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团结香港和澳门同胞共同建设祖国, 完成振兴中华的伟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4、孙中山构想的国家建设蓝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孙中山胸怀建设中 国的伟大理想,制定了“振兴中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初步蓝图。他 设计的国家现代化建设蓝图,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思想文化
对外 关系
社会生活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 服饰、礼仪、交通、通信、大众传媒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考点一: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政治) (一)列强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 明治维新 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 (1)原因:_________ 紧对外扩张。 黄海大战 (2)过程:1894年在丰岛日本挑起战争,_________中国 失去黄海制海权。 马关条约 (3)结果: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_________》。 (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 瓜分中国 的狂潮。 掀起了_________ 2、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 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1)原因:___________ 辛丑条约 》。 (2)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_________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3)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___________________ 清政府成为____________ 帝国主义 在华的代理人。
【 解 析 】 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 影响。根据题干中提及的“请开铁路”“银行”“商局”等内容 可知,属于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这是19世纪末列强对华经济侵 略的特征。而列强的对华资本输出是在《马关条约》的签订后, 故选D项。
(一)列强侵华 (二)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1、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政治 (1)______ 1895 年_________ 运动。 政治领域 的 (2)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_________ 近代化开始启动。 思想启蒙 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 (2)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_________ 动的高潮。
(3) 制定约法: 1912 年 3 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 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 任内阁制 (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 覆灭;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意义 (1)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 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 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 命的发展。 (3)思想上:辛亥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 入人心。 (4)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资 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 展。 (5)社会生活: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 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4、结果: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促使人民不断反抗,革命 形势日益高涨
“预备立宪”(1905-1911年) 1、“预备立宪”目的: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 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2、过程:
1)五大臣出洋考察 2)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6年,清廷上谕,“预备仿行立宪”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限期立宪 1910年,成立各地谘议局和中央资政院,缩短预备立宪期 1911年,成立皇族主导的“责任内阁”
(1)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先后 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新文化运动后期,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1)《辛丑条约》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中央机构进一步半殖民地 化,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形成日本暂时 独霸中国的局面
视角 4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考查辛亥革命等的 影响 【典例 2 】 (2016·北京卷)一种名为“人造自来 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 1 和图 2 分别是 1911 年 10 月和 11 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 【解析】 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依 的变化折射出( )
3、辛亥革命
(1)条件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1905 年,全国性的资 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2.过程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 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主题一 民族危机的加深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典例 1】 (2015· 四川卷)右图是法国某报刊登 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 A. 《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 《辛丑条约》签订
[立意] 本题以图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 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 [思路] 观察图片信息,图中有美、英、日、 法的国旗 ( 美国星条旗、英国的米字旗 等 ) , 即可判断出此战争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明显 显示的侵略国家包括英、法、美、日等国,可 判断这次“战事”应该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繁荣局面,随 后陷入萧条,社会物质、习俗生活快速发展变化。 思想文化: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开展,马克思主 义传播并逐步中国化。
视角3 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考查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典例 2】 (2013· 课标全国Ⅰ,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 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视角 1 从通史视角考查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影响
变 式 训 练 (2014·山东文综,18,4分)“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 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 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 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关键信息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__ 迁移知识 近代中国的重大政治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各阶层的探索。一般而言,现 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经 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 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 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 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B项。
视角2: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辛亥革命深远影响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 如 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 不 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 奔腾 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 还十 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 加上十 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 迎来了五 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 可以说没有 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园 地》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 有五四运动”?(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