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ppt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说课课件(共29张PPT)
• 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 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 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 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以 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老师讲授:东坡哲思
•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 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 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出狭 小的范围,摆脱主观偏见。 反思一下,人们 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 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吗 。要从中学习呀!
• 苏轼之所以成为千古一人,就是因为他的达 观和智慧。“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 高层”。
写作背景
苏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 (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 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 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 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体现情感 满怀激情
老师讲授:古诗释义法
六、说教学过程
学古诗思路
1.知诗人 3.解诗题 5.入诗境
2.读诗文 4.明诗意 6.悟诗情
从诗人到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 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 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书法善于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 四家; 他本是宰相之才,却谪贬四方。无论走到哪里,他都 是心怀天下,造福一方。
老师讲授:东坡哲思
•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 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 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出狭 小的范围,摆脱主观偏见。 反思一下,人们 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 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吗 。要从中学习呀!
• 苏轼之所以成为千古一人,就是因为他的达 观和智慧。“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 高层”。
写作背景
苏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 (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 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 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 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体现情感 满怀激情
老师讲授:古诗释义法
六、说教学过程
学古诗思路
1.知诗人 3.解诗题 5.入诗境
2.读诗文 4.明诗意 6.悟诗情
从诗人到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 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 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书法善于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 四家; 他本是宰相之才,却谪贬四方。无论走到哪里,他都 是心怀天下,造福一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
学习任务三
感受全貌,领悟道理
领悟道理
诗人身在庐山中,为何反而看不清它的真面目?
由于诗人身处庐山之中, 视野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 局部景象,无法领略其全貌。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领悟道理
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观察角度不同,所得结果自然也各 不相同。看待事物需保持客观,方 能全面了解真相。
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有《东坡易传》
苏轼
《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传世。
读懂题目
题
思考: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
西
西林寺
林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墙壁
壁 诗歌的题目既揭示了诗人创作的场所,也指明了诗人游览的目的地。
学习任务二
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听读古诗,然后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理解诗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
1.哪两个字体现出了作者的观察角度?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横——岭
侧——峰
理解诗意
远近高低各不同
1.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一样吗?
远看
近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题西林壁
shì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yuá n
只缘/身在/此山中。
学习生字
yuá n
结构:左右
偏旁:纟 笔画数:12
书写提示:“纟”的两个撇折平行; “彖”整体紧凑,头部略小,中横 稍长,下部三撇平行、均匀。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是因为……
因为……所以……
想一想: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写作背景:
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 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积极 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战败后,遭到朝廷中 投降派的排挤打击,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 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 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他在农村生活 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 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
绍兴市)所作。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 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 2.足鸡豚(tú 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 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 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 叠叠。 •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你从中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诗情
• 当我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 懊恼的时候,爸爸轻轻的一句提示,真是
• 当我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正打 算放弃的时候,突然我想到了一步好棋, 这真是
宋· 苏轼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是因为……
因为……所以……
想一想: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写作背景:
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 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积极 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战败后,遭到朝廷中 投降派的排挤打击,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 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 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他在农村生活 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 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
绍兴市)所作。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 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 2.足鸡豚(tú 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 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 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 叠叠。 •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你从中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诗情
• 当我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 懊恼的时候,爸爸轻轻的一句提示,真是
• 当我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正打 算放弃的时候,突然我想到了一步好棋, 这真是
题西林壁ppt课件
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 就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和历史背景
宋朝的文化背景和历 史背景
课程目标
理解题西林壁的诗词内容和意境 掌握苏轼的诗词风格和特点
了解宋朝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02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 作者介绍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变法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哲宗元祐元年才结束。
04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 思想分析
主题思想概述
诗词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题在 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表达了 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 。
诗词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和苏轼 的感受,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 的抒发,展现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和对人生的理解。
主题思想解读
人生感悟
苏轼在诗中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即 人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视角和 经验,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
03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 解析
第一句诗词解析
内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解析
这句诗描述了庐山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景象。横看和侧看, 远看和近看,高看和低看,庐山都有着不同的面貌。这表达了观察角度不同, 看到的事物也会不同的道理。
第二句诗词解析
内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解析 •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思想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
目录
CONTENTS
• 题西林壁诗词的创作风格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影响与价值 • 题西林壁诗词的实践应用与启示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和历史背景
宋朝的文化背景和历 史背景
课程目标
理解题西林壁的诗词内容和意境 掌握苏轼的诗词风格和特点
了解宋朝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02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 作者介绍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变法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哲宗元祐元年才结束。
04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 思想分析
主题思想概述
诗词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题在 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表达了 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 。
诗词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和苏轼 的感受,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 的抒发,展现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和对人生的理解。
主题思想解读
人生感悟
苏轼在诗中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即 人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视角和 经验,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
03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 解析
第一句诗词解析
内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解析
这句诗描述了庐山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景象。横看和侧看, 远看和近看,高看和低看,庐山都有着不同的面貌。这表达了观察角度不同, 看到的事物也会不同的道理。
第二句诗词解析
内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解析 •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思想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
目录
CONTENTS
• 题西林壁诗词的创作风格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影响与价值 • 题西林壁诗词的实践应用与启示
《题西林壁》PPT课件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 ︳ ︳各不同。
远
近
高
低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 ︳ ︳各不同。
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 穷。雾浓时,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 汇成一片汪洋大海。云海茫茫,波 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 上, 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 一层飘逸的外衣。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职,与其父苏洵,其弟 苏辙并称为“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庐山︳ ︳真面目 只缘︳ ︳身在︱此山中。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欣赏了刚才几组庐山的图片,同 学们认为庐山怎样?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更多全套免费课件下载地址:六十铺中小学教育网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 题西林壁 PPT课件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七言绝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省庐山脚下。 壁:墙,墙壁。 题西林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岭:山脉。
横看成岭侧成峰, 峰:高而尖的山头。
横、侧、远、近、高、低:
说明作者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
远近高低各不同。 都仔细地观察、欣赏,地点、角度 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
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两句写的是庐山的景色。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知道,认得,能辨别。 真面目:真实面目。 缘:因为。
课后作业
说一说你对诗句“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理解。
古诗《题西林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为“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
主要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等。
诗意: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
在庐山之中。
这两句写的是蕴含的深刻哲理。
课文结构
写景 题西林壁
明理
横看 成岭 侧看 成峰 远近高低 不同
不识 真面目 只缘 此山中诗紧紧扣住游山写出自 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美景,用通俗的 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了哲理,通过借景说 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 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部编人教版《题西林壁》PPT课件
49
不同点
代表性的景物
题目
写法
情感
《暮江吟》 江水 露珠 弯月 借物抒情 喜爱 赞美
《题西林壁》
庐山
借物喻理 赞美 启智
《雪梅》 雪
梅
借物喻理 情趣 理趣
50
51
9
《题西林壁》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1
题西林壁
〖宋〗苏轼
2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 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 府》等传世。
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 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任黄州、 就职汝州时,途经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பைடு நூலகம்
峰
左窄短,右宽长。“夆”捺画舒展。
庐
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相互对应。
yuán
缘
左窄右宽。右部捺伸展。
缘由
45
整体回顾
课
文 回
熟读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顾
46
47
48
相同点
三首诗描写的都是 自然景物 ,诗人在 细致 观察后,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出自己 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以写景为主,后两句 以抒情为主。
远近高低各不同。
22
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那么诗人描绘得准确吗?
23
让我们通过视频从不同的角度去 现场感受一下气势磅礴的庐山
24
FLASH动画
远近高低各不同
点击下一页
25
通过观看视频,你能用自己 的话说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同点
代表性的景物
题目
写法
情感
《暮江吟》 江水 露珠 弯月 借物抒情 喜爱 赞美
《题西林壁》
庐山
借物喻理 赞美 启智
《雪梅》 雪
梅
借物喻理 情趣 理趣
50
51
9
《题西林壁》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1
题西林壁
〖宋〗苏轼
2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 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 府》等传世。
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 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任黄州、 就职汝州时,途经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பைடு நூலகம்
峰
左窄短,右宽长。“夆”捺画舒展。
庐
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相互对应。
yuán
缘
左窄右宽。右部捺伸展。
缘由
45
整体回顾
课
文 回
熟读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顾
46
47
48
相同点
三首诗描写的都是 自然景物 ,诗人在 细致 观察后,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出自己 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以写景为主,后两句 以抒情为主。
远近高低各不同。
22
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那么诗人描绘得准确吗?
23
让我们通过视频从不同的角度去 现场感受一下气势磅礴的庐山
24
FLASH动画
远近高低各不同
点击下一页
25
通过观看视频,你能用自己 的话说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词PPT
第二部分
基本内容
古诗词的内容: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 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 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基本内容
诗词原文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基本内容
字词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 西面看. 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 寺里墙壁上的。
完结
演讲人: 演讲时间:
第四部分
诗人典故
古诗词的内容: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 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 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诗人典故
程苏结怨
程颐是与苏轼同时代的理学大家,但因政见不合,结下 了嫌怨。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当日大臣们 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 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有言“是日 哭则不歌”,意为参加为典礼后不能立刻去吊丧,众人 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 不哭”,苏轼还嘲笑程颐,这是汉代枉死市上的叔孙通 制订的礼法。后来某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前往到相国寺 祷佛,用餐时程颐要求食素,苏轼便说,程颐你不是不 喜欢佛教吗,怎么要求吃素食呢。程颐则说,忌日是丧 事的延续,礼法规定守丧不可食酒肉。苏轼却唱反调偏 要吃肉,于是秦观、黄庭坚等苏轼的好友也一道随苏轼 吃肉,支持程颐的范祖禹等人随他吃素。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16张PPT)
深度学习
➢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 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到诗人苏轼是一个
怎样的人?
课堂小结
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 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 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的人生哲理。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的前两句, 想一想前两句写了什么?
连绵起伏的山岭 巍然耸立的险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侧
ImNaoge
高耸入云 连绵起伏
的山岭 的山峰
深度学习
➢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பைடு நூலகம் ➢ 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到诗人苏轼是一个
怎样的人? ➢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人、看事、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朗读古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重音 有节奏
横
ImNaoge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找出诗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岭:相连的山。特点是: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是:坡度大,细长高耸,孤 立。
看问题?
苏轼不仅正看,侧看,还怎样看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深度学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 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 处在庐山之中。
深化体会
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 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 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 扣住游山,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4张PPT)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知人论世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 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 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 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 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 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
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不识庐山真面目, 侧:侧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各不同: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远近高低各不同。 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感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
解题
《题西林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01 注意生词 02 注意语音语调 03 感受诗人的情感
朗读指导
目录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谢谢观看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 远近高低各不同。 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不识庐山真面目,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 只缘身在此山中。 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宋代·苏轼
知人论世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 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 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 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 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 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
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不识庐山真面目, 侧:侧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各不同: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远近高低各不同。 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感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
解题
《题西林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01 注意生词 02 注意语音语调 03 感受诗人的情感
朗读指导
目录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谢谢观看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 远近高低各不同。 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不识庐山真面目,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 只缘身在此山中。 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中国经典故事成语故事题西林壁PPT
不断完善,追求卓越品质
PPT制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要 持续关注并收集反馈意见。
追求卓越品质,注重细节和用户体验 ,让PPT成为展示自己专业能力和魅 力的有力工具。
对于每一次的演讲或展示,都要认真 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优化PPT的内 容和形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检查、修改及反馈收集
仔细检查每一页内容准确性
确保文字、love片、love表等信息准确无误,避免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等低级失误 。
核对数据、引用和事实来源,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检查每一页的排版、字体、颜色等视觉元素是否统一,保持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邀请他人审查并提供意见反馈
邀请同事、朋友或专业人士审查 PPT,从他们的角度获取宝贵的
04
幻灯片设计技巧
简洁美观幻灯片样式
选择简洁的模板
避免使用过于花哨的模板,选择简洁、大方的样式,突出内容主 题。
配色方案
采用和谐的配色方案,注意色彩搭配和对比度,使幻灯片更加美观 。
字体选择
选用易读性强的字体,避免使用过小或过大的字体,确保文字清晰 可读。
恰当使用love表和数据展示
love表类型选择
。
与主题相关love片
选择与演讲主题相关的love片, 增强观众的理解和记忆。
创意性love片
尝试使用具有创意和艺术感的 love片,为PPT增添亮点和吸引
力。
love文结合增强视觉效果
love表和love示
利用love表、love示等直观方式展示数据和关系,便于观众理解 和分析。
配色方案
选择合适的配色方案,使文字和love片在视觉上更加和谐统一。
构建清晰的逻辑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入云的山峰。
远
各 不
近
高
同低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庐山的样子都不同。
不识庐因为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放放飞飞想想象象::
横 横着着看看,, 庐山庐山山岭绵山延岭不绵绝延不绝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 隐( ) 绿( ) 稳( )
侧( ) 峰( ) 测( ) 锋( )
侧着看, 庐山 山峰高耸入云
从 侧远着处看望,, 庐山庐山遮天蔽山日峰高耸入云 从 从近远处处看望,,庐山庐山危崖险遮岩天蔽日
从 从高近处处俯看视,,庐山庐山深沟幽危壑崖(险hè)岩
从 从从低高低处千处处仰姿仰俯望,望视百庐,,态山庐庐山山重变峦叠深重化嶂沟峦万幽叠千壑嶂(hè)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明背景
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苏轼47岁时所 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 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 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 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自学提示:
注释: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这
题西林壁
[宋]苏轼
就 是 走 过 了 所有通 向失败
题西林壁
庐山西林寺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鄱阳湖, 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 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自古享 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庐山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以 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 、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 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历 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 篇佳作。
2016高 考 冲 刺 励 志座 右铭 1.苦 海 有 涯 。而学 无涯, 志者战 高考, 惰者畏 高 考 。 2.辛 苦 一 年 , 受益一 生。 3.决 战 高 考, 改变命 运。屡挫屡战,笑傲 群 雄 。 4.人 生 能 有 几 回搏? 现在不 搏更待 何时? 珍惜机 遇吧, 让金色 的年华 碰 撞 出 更 加 灿烂的 火花! 5.没 有 目 标 就没 有方向 ,每一 个学习 阶段都 应该给 自 己 树 立 一 个目标 。 6.平 日 从 严 , 高考坦 然。 7.更 快 、 更高、更强。领先 就 是 金 牌 。 8.高 考 是 比 知识 、比能 力、比 心理、 比信心 、比体 力的一 场综合 考 试 。 9.学 习 不 一 定 成功, 不学习 一定不 能成功 。 10.最 难 的 题 , 对你而 言 , 并 不 一 定在于 最后一 道。 11.模 拟 的 成 绩一定 不要成 为包袱 ,成为阴影。 12.越 接 近 考 试 ,往 往越要 在坚实 上下功 夫。 13.如 果 我 们 想要更多的玫瑰花, 就 必 须 种 植 更多的 玫瑰树 。 14.即 使 爬 到 最 高的山 上,一 次也只 能脚踏 实地地 迈 一 步 。 15.空 想 会 想 出很多 绝妙的 主意, 但却办 不成任 何事情 。 16.很 多 事 先 天 注 定 ,那是 “命” ;但你 可以决 定怎么 面对, 那是“ 运”! 17.再 长 的 路 , 一 步 步 也能走 完,再 短的路 ,不迈 开双脚 也无法 到达。 18.成 功 是 什 么?
的道理。
思考:要想看清
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 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 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诗句运用: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
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 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 (苏轼)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小组讨论: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 这首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悟诗情
测一测:
1、“不识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初读古诗 题 西 林 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 (1037-1101)宋代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 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 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 坡七集》等。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不识\庐山\真\面目, 有感情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解诗意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自学提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