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设计方法概述

合集下载

软件工程中的系统设计方法

软件工程中的系统设计方法

软件工程中的系统设计方法在软件工程领域中,系统设计是开发高质量软件的关键步骤之一。

它涉及到定义系统的结构和组织,并确保软件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为了有效地进行系统设计,软件工程师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术来指导他们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系统设计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践。

1. 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方法(SA/SD)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方法是一种传统的系统设计方法,旨在通过将系统分解为不同的模块来帮助软件工程师理清软件的逻辑结构。

在SA/SD方法中,软件工程师使用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来描述系统的功能和数据流动。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够构建出一个层次化的系统结构图,从而更好地理解系统的各个部分。

2. 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方法(OOAD)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方法是一种现代的系统设计方法,它将系统视为由对象组成的集合。

在OOAD方法中,软件工程师使用用例图、类图、时序图等工具来描述系统的需求和行为,并通过面向对象的概念来设计系统的结构。

相对于SA/SD方法,OOAD方法更加注重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复用性,因为它通过面向对象的封装和继承机制来实现代码的模块化和重用。

3. 基于组件的设计方法基于组件的设计方法是一种将软件系统看作由可独立部署和替换的组件构成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软件工程师将系统分解为不同的组件,并定义它们之间的接口和依赖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系统可以更容易地进行扩展和维护,因为每个组件都可以单独开发、测试和部署。

此外,基于组件的设计方法还促进了软件的可复用性,因为组件可以在不同的系统中重复使用。

4. 面向服务的设计方法(SOAD)面向服务的设计方法是一种将系统拆分为一些可独立运行的服务的方法。

每个服务都提供特定的功能,并通过网络进行通信。

在SOAD方法中,软件工程师使用服务描述语言(如WSDL)来定义各个服务的接口和数据格式,并通过服务总线(如ESB)来协调和管理这些服务。

软件工程 软件设计方法

软件工程 软件设计方法
13
限制和确定各个数据设计决策的影 响范围 若需要与操作系统或调度程序接口 所必须的控制表等数据时,确定其 所必须的控制表等数据时, 详细的数据结构和使用规则 数据的保护性设计
防卫性设计: 防卫性设计:在软件设计中就插 入自动检错, 入自动检错,报错和纠错的功能
14
一致性设计: 一致性设计: 保证软件运行过程中所使用的数 据的类型和取值范围不变 在并发处理过程中使用封锁和解 除封锁机制保持数据不被破坏 冗余性设计:针对同一问题, 冗余性设计:针对同一问题,由两 个开发者采用不同的程序设计风格 不同的算法设计软件, 不同的算法设计软件,当两者运行 结果之差不在允许范围内时, 结果之差不在允许范围内时,利用 检错系统予以纠正, 检错系统予以纠正,或使用表决技 术决定一个正确结果。 术决定一个正确结果。
27
① 模块:模块用矩形框表示,并用 模块:模块用矩形框表示, 模块的名字标记它。 模块的名字标记它。
28
② 模块的调用关系和接口:模块之 模块的调用关系和接口: 间用单向箭头联结, 间用单向箭头联结,箭头从调用模 块指向被调用模块。 块指向被调用模块。
29
③ 模块间的信息传递:当一个模块 模块间的信息传递: 调用另一个模块时, 调用另一个模块时,调用模块把数 据或控制信息传送给被调用模块, 据或控制信息传送给被调用模块, 以使被调用模块能够运行。 以使被调用模块能够运行。而被调 用模块在执行过程中又把它产生的 数据或控制信息回送给调用模块
11
3. 处理方式设计
确定为实现系统的功能需求所必需 算法, 的算法,评估算法的性能 确定为满足系统的性能需求所必需 的算法和模块间的控制方式 周转时间 响应时间 吞吐量 精度 确定外部信号的接收发送形式

软件工程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软件工程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系统结构设计定义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是软件开 发的核心步骤,在设计步骤中,建立软件主要成份之 间的关系。合理的模块划分可以降低软件开发的复杂 度,同时也能提高软件的可重用性。
•过程设计则是把结构成份转换成软件的过程性描述。
•界面设计是对系统边界的描述,用户界面是用户和 系统进行交互的工具,人机接口直接影响软件的寿命。
ClientA
ClientB
ClientC
ClientD
第三级

户 机
business logic node(商业逻辑结点)
Security
(安全)
Event
(事件)
Search
(搜索)



Database management node
(数据库管理结点)
第二级 第一级
软件工程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现在越来越多的应用采用多层结构,以适应不断 变化的用户需求。
软件工程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四、分布式对象结构(Distributed Objects Architecture)
在C/S模型中,客户和服务器在服务/请求上的差别,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采用分布式对象结构 :
“对象(Object)”——提供服务的系统组件(System Component)。
② 安全性:网络环境面临着各种威胁,如病毒、 木马、非法访问,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③ 可管理性:开放性造成异构性,造成管理困难 ④ 不可预知性:系统响应时间受网络负载等网络
环境的影响。
软件工程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三、 客户机/服务器模型(Client/Server Architectural Model) C/S结构是一种分布式模型,采用发请求、得结

软件工程之系统设计概述

软件工程之系统设计概述

软件工程之系统设计概述1. 引言系统设计是软件工程的重要阶段之一,它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软件系统进行总体架构设计和详细设计的过程。

系统设计的目标是定义系统的功能、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方面的要求,确定系统的组成部分和模块间的接口,为软件的实现和测试提供指导。

2. 系统设计流程系统设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2.1 需求分析和需求规格说明书在系统设计开始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工作。

需求分析的目标是理解用户的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需求规格说明书。

需求规格说明书包括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界面需求等方面的要求。

2.2 总体架构设计总体架构设计是系统设计的第一步,它确定系统的整体结构和模块间的关系。

在总体架构设计阶段,需要定义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和模块,并确定它们之间的接口和通信方式。

2.3 详细设计详细设计是系统设计的核心部分,它针对总体架构设计给出的模块和接口进行详细的设计。

在详细设计阶段,需要定义每个模块的功能、数据结构、算法、接口等细节,以及模块间的通信和数据流程。

2.4 用户界面设计用户界面设计是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交互方式。

在用户界面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心理需求,设计出符合用户期望的界面布局、操作流程和交互方式。

2.5 数据库设计如果系统需要使用数据库来存储和管理数据,那么在系统设计阶段还需要进行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包括确定数据模型、数据表结构、数据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3. 系统设计原则和方法在进行系统设计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和方法,以确保设计的质量和可行性。

3.1 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将系统划分为相互独立、具有明确功能的模块的过程。

模块化设计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在模块化设计中,需要考虑模块的耦合度和内聚度,使得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尽量低,模块内部的内聚度尽量高。

3.2 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设计是一种以对象为中心的设计方法。

软件工程中几种常用软件设计方法的概述研究

软件工程中几种常用软件设计方法的概述研究

软件工程中几种常用软件设计方法的概述研究【摘要】在软件开发时期中,设计阶段是最富有活力、最需要发挥创造精神的阶段。

本文通过对常用几种软件设计方法的研究,对软件的开发有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也能通过对比得出哪些设计方法对某一软件的开发有更大的优势,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实践。

【关键字】软件开发、常用设计方法一、引言在软件开发时期中,设计阶段是最富有活力、最需要发挥创造精神的阶段,软件设计方法对软件的开发以及投放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软件工程设计方法有Parnas方法、Jackson (JSP/JSD) 方法、问题分析方法(PAM)、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OO)、形式化方法、可视化方法、软件重用。

下面对这几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二、Parnas方法最早软件开发方法是由D.Parnas在1972年提出。

由于当时软件在可维护性和可靠性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因此Parnas提出的方法是针对这两个问题的。

首先,Parnas提出了信息隐蔽原则:在概要设计时列出将来可能发生变化的因素,并在模块划分时将这些因素放到个别模块的内部。

这样,在将来由于这些因素变化而需修改软件时,只需修改个别的模块,其它模块不受影响。

信息隐蔽技术不仅提高了软件的可维护性,而且也避免了错误的蔓延,改善了软件的可靠性。

现在信息隐蔽原则已成为软件工程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Parnas提出第二条原则是在软件设计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种种意外故障采取措施。

软件是很脆弱的,很可能因为一个微小的错误而引发严重的事故,所以必须加强防范。

如在分配使用设备前,应该取设备状态字,检查设备是否正常。

此外,模块之间也要加强检查,防止错误蔓延。

Parnas对软件开发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遗憾的是,他没有给出明确的工作流程。

所以这一方法不能独立使用,只能作为其它方法的补充。

三、Jackson (JSP/JSD) 方法1975年,M.A.Jackson提出了一类至今仍广泛使用的软件开发方法。

软件工程 软件设计方法

软件工程 软件设计方法

引言概述:软件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软件开发的各个方面。

软件设计是软件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软件系统的整体架构、模块设计以及算法设计等方面。

软件设计方法是指在软件设计过程中,采用的一系列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完成设计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软件设计方法,并对每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详细分析。

正文内容:1.结构化设计方法1.1功能分解1.2数据流图设计1.3控制流图设计1.4层次化设计1.5模块化设计结构化设计方法是一种将软件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层次的方法,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可管理的模块。

其中,功能分解是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功能模块的过程,数据流图和控制流图则用于描述模块之间的数据流和控制流。

层次化设计则是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并通过接口进行层次间的通信。

模块化设计则是将系统分解为相互独立的模块,可以独立实现和测试。

2.面向对象设计方法2.1类图设计2.2对象图设计2.3继承和多态设计2.4设计模式应用2.5UML建模面向对象设计方法是一种以对象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强调对象之间的关系和交互。

在面向对象设计中,类图和对象图是常用的设计工具,它们用于描述系统中的类和对象及其之间的关系。

继承和多态是面向对象的两个重要概念,可以提高代码的复用性和扩展性。

设计模式是一套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设计经验总结,可以解决软件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UML是一种常用的面向对象建模语言,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可视化建模。

3.原型设计方法3.1快速原型设计3.2用户界面原型设计3.3迭代设计方法3.4用户反馈和迭代改进3.5原型与最终产品之间的转换原型设计方法是一种通过创建可演示的原型来快速验证设计想法的方法。

快速原型设计是一种快速搭建出系统原型的方法,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快速了解用户需求和系统交互。

用户界面原型设计则着重于用户界面的设计和交互效果的展示。

迭代设计方法是一种逐步完善和改进设计的方法,通过用户反馈和迭代改进,逐步推进系统的发展。

软件工程 软件设计方法(二)2024

软件工程 软件设计方法(二)2024

软件工程软件设计方法(二)引言概述:软件设计方法是软件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软件系统架构、模块设计、接口设计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着重介绍软件设计方法的五个主要方面,包括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模块划分、接口设计和可重用性。

正文:1. 需求分析- 确定用户需求:通过与用户沟通,明确软件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

- 业务流程分析:了解用户的业务流程,以便设计出符合实际业务需求的软件。

- 数据模型设计:根据需求对数据进行建模,定义数据实体、属性和关系。

2. 系统架构设计- 划分子系统:将整个软件系统分解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负责特定的功能。

- 确定系统层次:定义子系统之间的层次结构和依赖关系,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 选择适当的架构风格:根据软件系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架构风格,如客户端-服务器、分层或微服务等。

3. 模块划分- 确定模块功能:根据系统需求和架构设计,将系统功能划分为不同的模块。

- 设计模块接口:定义模块之间的接口规范,确保模块之间的协同工作和信息交互。

- 模块详细设计: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内部数据结构和算法的设计。

4. 接口设计- 定义接口规范:确定模块之间的接口规范,包括输入输出参数、数据格式等。

- 接口协议设计:设计合适的接口协议,包括数据传输格式、访问控制等。

- 接口测试和验证:进行接口测试,确保接口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5. 可重用性- 模块复用:设计和实现可重用的模块,以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和质量。

- 组件库开发:建立组件库,将常用的功能模块抽象为可重用的组件,方便后续开发过程中的重用。

- 框架设计:设计通用的框架,提供开发的基础设施和通用功能。

总结:通过本文对软件设计方法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在软件工程中,软件设计方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模块划分、接口设计和可重用性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可以设计出高效、可靠、可维护的软件系统。

软件工程 软件设计方法

软件工程 软件设计方法

软件工程软件设计方法软件工程: 软件设计方法软件设计是软件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将软件需求转化为可执行的软件系统的过程。

软件设计方法是一系列的原则、技术和工具,用于指导软件设计过程,并确保最终的软件系统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软件工程中最经典的软件设计方法之一。

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一系列的阶段,如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

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且顺序逐步推进。

瀑布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清晰的项目计划和可控的进度管理。

它的刚性顺序和缺乏反馈机制可能导致需求变更成本高昂,并且无法快速适应变化。

2. 敏捷方法敏捷方法是一组迭代和增量的软件设计方法,强调团队合作、灵活性和持续反馈。

敏捷方法包括Scrum、XP和Kanban等。

与瀑布模型相比,敏捷方法更加适应需求变化和快速迭代的工作环境。

它注重通过短周期的迭代开发来快速适应客户需求,也强调开发团队之间的协作和透明度。

,敏捷方法也存在一些挑战,需要高度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以及对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

3. 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设计是一种以对象为核心的软件设计方法。

它将软件系统看作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对象组成,并通过定义对象之间的属性和行为来描述系统的功能。

面向对象设计提供了一种结构化和模块化的方法来组织软件系统,使得系统更易于理解、扩展和维护。

它还提供了封装、继承和多态等特性,使得系统更具灵活性和可重用性。

4. UML建模UML(统一建模语言)是一种常用的图形化建模语言,用于描述软件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UML提供了一系列的图形符号和标记,如用例图、类图、时序图和活动图等。

使用UML进行软件设计可以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和沟通需求和设计方案。

它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表示方法,使得不同开发者可以共享相同的设计语言和视图。

5. 设计模式设计模式是在软件设计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解决方案模板。

它通过提供一系列的设计模式,如单例模式、观察者模式和工厂模式等,来解决常见的设计问题。

软件工程 方法和工具

软件工程 方法和工具

软件工程方法和工具软件工程是将工程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软件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许多方法和工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软件工程方法和工具:1. 需求工程:用于识别、分析和定义软件系统的需求。

常见的需求工程方法包括面谈、问卷调查和原型设计等。

工具方面,常用的有需求管理工具、用例建模工具等。

2. 设计方法:用于将软件需求转化为软件系统的具体设计。

常见的设计方法包括结构化设计、面向对象设计和系统建模等。

工具方面,常用的有UML建模工具、设计模式工具等。

3. 编码方法:用于将软件设计转化为可执行的程序代码。

常见的编码方法包括结构化编程、面向对象编程和敏捷开发等。

工具方面,常用的有集成开发环境(IDE)、版本控制工具等。

4. 测试方法:用于验证软件系统的正确性和质量。

常见的测试方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等。

工具方面,常用的有测试管理工具、自动化测试工具等。

5. 配置管理:用于管理软件系统的各个版本和配置。

常用的配置管理方法包括版本控制和变更管理等。

工具方面,常用的有代码版本控制工具、配置管理系统等。

6. 项目管理:用于规划、执行和控制软件项目。

常见的项目管理方法包括敏捷开发、瀑布模型和SCRUM等。

工具方面,常用的有项目管理工具、进度跟踪工具等。

7. 质量保证:用于确保软件系统的质量。

常见的质量保证方法包括代码审查、自动化测试和性能测试等。

工具方面,常用的有代码审查工具、性能测试工具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软件工程方法和工具,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方法和工具可供选择,根据具体的项目需求和开发团队的喜好,可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和工具来支持软件工程的实践。

浅谈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设计方法

浅谈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设计方法

浅谈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设计方法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设计方法是当前软件工程最成熟,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设计方法,将复杂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功能模块,模块化软件构件,同时将这些构件进行简单的连接组织,最终实现软件系统控制功能。

近年来,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设计已迈入新阶段,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满足系统的功能,还需对系统性能进行优化,领域工程是典型的代表,能极大的提高可设计构件的复制性,减少开发工作量。

标签:软件工程结构化设计在最初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用户需求调查、设计时间耗费的时间占整个软件开发的时间比重较高,约70%的软件错误是发生在这个阶段。

面向过程的分析与设计,只考虑功能函数的编写,系统由算法以及数据结构、子程序组成,封装对象是函数,一定程度提升了软件的灵活性。

但随着构件的出现,系统开始成为构件以及连接件组成,极大的缩短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结构设计开始成为软件工程中软件开发的主要方法。

一、软件结构化设计方法概述结构化设计方法是当前软件工程最成熟,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设计方法,基本指导思想是从顶向下进行功能的抽象、分解,逐步求精。

软件设计开发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种需求满足的工程,特别是当前软件与市场需求、机械工程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软件系统功能的结构化趋向也越来越明显,为结构化设计推广创造了条件。

结构化设计将复杂系统共分解为若干个子功能模块,模块化软件构件,同时将这些构件进行简单的连接组织,最终实现软件系统控制功能。

结构化的方法最简单的实现过程中是树状结构图表述,顶端是程序的主模块,第一层为模块1,2,……,n子模块,以此类推。

程序运行时,主模块调动从属模块,直至最低层。

接口实现各个模块之间的数据输入输出,实现程序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交换,从而实现连续、完整的控制功能。

结构化的设计方法已基本成熟,主要包括面向数据流图的数据流方法,盒子与箭头为模型元素的IDEF0方法,LCP方法,Jackson 方法等。

结构方法适合功能比较明显的软件系统,以实现功能需求为立足点,功能明显也是当前许多中小型软件系统的重要特征,这也是结构化设计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

软件工程中的设计模式

软件工程中的设计模式

软件工程中的设计模式设计模式是在软件工程中,为了应对常见的设计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可重用的解决方案。

设计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复用性。

设计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创建型、结构型和行为型。

一、创建型模式创建型模式主要关注对象的创建过程,主要有以下五种模式:1.单例模式(Singleton):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

2.工厂方法模式(Factory Method):定义一个接口用于创建对象,但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个类。

3.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提供一个接口,用于创建相关或依赖对象的家族,而不需要明确指定具体类。

4.建造者模式(Builder):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其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5.原型模式(Prototype):通过复制现有的实例来创建新的实例,而不是通过构造函数创建。

二、结构型模式结构型模式主要关注类和对象之间的组合,主要有以下七种模式:1.适配器模式(Adapter):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端期望的另一个接口,使得原本接口不兼容的类可以一起工作。

2.桥接模式(Bridge):将抽象部分与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可以独立地变化。

3.组合模式(Composite):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使得客户可以统一使用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

4.装饰器模式(Decorator):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而不改变其接口。

5.门面模式(Facade):为一组复杂的子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使得子系统更容易使用。

6.享元模式(Flyweight):运用共享技术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的对象。

7.代理模式(Proxy):为其他对象提供一个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三、行为型模式行为型模式主要关注对象之间的通信,主要有以下十一种模式:1.职责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了请求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

软件工程顶层设计方法与经验总结

软件工程顶层设计方法与经验总结

软件工程顶层设计方法与经验总结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工程顶层设计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决定了软件的整体结构和组织,还规划了软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特征。

因此,合理的顶层设计方法能够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下面将从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模块设计以及验收和维护等方面总结软件工程中的顶层设计方法和经验。

首先,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顶层设计的第一步。

在进行需求分析时,开发团队需要与需求方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需求的具体细节和优先级,明确开发目标。

在分析需求时,可以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将实体和行为进行抽象,形成不同的类和类之间的关系。

同时,需求分析还需要辨识出不同的功能和非功能性需求,如安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等,以便在后续设计过程中加以考虑。

其次,系统架构设计是软件工程顶层设计的核心环节。

在系统架构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和模块划分。

例如,常见的系统架构模式有客户端-服务器、分层架构、微服务架构等。

在制定系统架构时,需要考虑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架构设计还需要进行技术评估,选取适当的技术和工具来支持系统的实现和运行。

第三,模块设计是软件工程顶层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

在模块设计中,需要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并确定它们之间的接口和依赖关系。

模块设计旨在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减少模块之间的耦合和依赖。

常见的模块设计原则包括单一职责原则、开闭原则、依赖倒置原则等。

此外,还可以利用设计模式和重构技术来改善模块设计的质量。

设计模式提供了一套经过验证的设计解决方案,而重构技术则用于改善现有代码的结构和质量。

最后,验收和维护是软件工程顶层设计的最后两个关键环节。

在验收阶段,需要和客户一起验证软件是否满足其需求,并进行性能测试和安全性测试等。

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验收标准和流程,确保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在维护阶段,开发团队需要对软件进行修复和升级,改进软件的性能和功能。

软件工程 软件设计方法

软件工程 软件设计方法

软件工程软件设计方法
软件工程软件设计方法
软件设计方法是软件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通过采用一定的方法论和技术,对软件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

1. 结构化设计方法
结构化设计方法是指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定义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以实现系统的功能需求。

典型的结构化设计方法包括层次设计、数据流图和结构图等。

2. 面向对象设计方法
面向对象设计方法是基于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的软件设计方法,它以对象作为软件开发的基本单位,通过定义对象之间的关系和交互,实现系统的功能需求。

常用的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包括UML建模和设计模式等。

3. 原型设计方法
原型设计方法是通过快速构建系统原型来验证和改进需求,从而指导软件的设计和开发过程。

原型设计方法可以快速获取用户反馈,识别和修复潜在问题,缩短开发周期和降低开发风险。

4. 数据驱动设计方法
数据驱动设计方法强调以数据为中心进行软件设计,通过分析和理解数据的结构、特征和关系,设计出合适的数据模型和处理逻辑,以实现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5. 敏捷设计方法
敏捷设计方法是一种迭代、协作和自适应的软件设计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响应变化、积极交付和持续改进。

敏捷设计方法通常采用迭代开发模式,强调团队合作和高效沟通,以快速、灵活地满足用户需求。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软件设计方法,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场景下有其适用性和优劣势。

软件工程师需要根据具体项目需求和团队情况,选取合适的设计方法,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不断改进和优化。

软件工程项目方案概述

软件工程项目方案概述

软件工程项目方案概述一、项目概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软件工程已然成为各行各业的必备技术之一。

软件工程项目方案作为软件开发项目的基础,对于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实施非常重要。

本软件工程项目方案概述将会对一个虚拟的软件项目进行详细的规划和描述,以便于实际软件工程项目方案的制定。

本项目将以开发一个在线购物商城的平台为例,详细描述项目的进程和实施计划。

二、项目目标1. 构建一个方便用户使用的在线购物平台,提供便捷的购物体验。

2. 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支付系统,保证用户的资金安全。

3. 提供个性化的商品推荐系统,提高用户体验和购物效率。

4. 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扩展性,确保系统能够应对未来的业务扩展。

5. 提供全面的售后服务支持,使用户可以在购物后得到良好的售后服务。

三、项目实施计划1. 项目前期准备在项目开始之前,团队需要进行充分的规划和准备工作,包括项目需求分析,团队组建,技术选型等工作。

同时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预案以应对可能的风险。

2. 系统架构设计根据项目需求和技术选型,团队将会设计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系统模块划分,数据库设计,技术选型等工作。

同时,需要确保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

3. 系统开发根据系统设计,团队将完成系统的开发工作,包括前端界面的开发,后端逻辑的实现,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等工作。

同时进行代码审查和测试工作,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质量。

4. 系统测试完成系统的开发后,进行系统测试。

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阶段,确保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符合项目需求。

5. 系统部署完成系统测试后,将系统部署到生产环境中。

包括服务器的配置,数据库的部署,系统环境的搭建等工作。

并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和监控,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6. 系统上线完成系统部署后,将系统上线并提供给用户使用。

同时对系统进行全面的监控和维护,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四、项目团队本项目的团队包括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架构师,设计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等。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总结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总结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总结软件架构设计是软件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定义了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决定了软件系统的性能、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等关键因素。

在软件工程的实践中,有多种软件架构设计方法可供选择,下面将对几种常用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进行总结。

1. 分层架构(Layered Architecture)分层架构是一种常见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它将软件系统分为若干层次(或模块),每一层(或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

通常,分层架构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等。

这种架构设计方法具有结构清晰、易于扩展和维护的优点,使得不同层次的逻辑和功能相互隔离,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重用性。

2.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是一种常见的分布式软件架构设计方法,它将软件系统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部分。

客户端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和展示,而服务器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数据处理。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具有高可扩展性、易于维护和部署的特点,适用于需要处理大量并发请求和数据交换的情况。

3. 模块化架构(Modular Architecture)模块化架构是一种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模块的设计方法。

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接口。

这种架构设计方法可以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使得系统易于修改和扩展。

同时,模块化架构也能够促进团队协作,每个开发人员可以独立负责一个或多个模块的开发和维护。

4.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将软件系统拆分为多个独立的小型服务的设计方法。

每个微服务都具有独立的开发、部署和运行环境,并通过轻量级的通信协议进行通信。

微服务架构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独立部署和维护的优势,适用于需求频繁变化和需要高度弹性的场景。

5. 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面向服务架构是一种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可重用的服务的设计方法。

软件工程概要设计

软件工程概要设计

软件工程概要设计软件工程概要设计1. 引言本文档旨在概述软件工程的概要设计目标和原则,以及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方法。

软件工程概要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描述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和模块间的关系,为详细设计提供了基础。

2. 设计目标软件工程概要设计的主要目标是确定系统的整体架构和主要模块的功能划分,以满足用户需求和系统的性能要求。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功能划分在软件工程概要设计中,需要对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划分和组织,以便在后续的详细设计和编码过程中更加清晰和高效地实现各个功能模块。

2.2 性能要求概要设计阶段需要对系统的性能进行初步评估和规划,确定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性等性能指标,以确保最终的软件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和预期的性能要求。

2.3 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在软件工程概要设计中,需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使得系统能够方便地进行功能扩展和维护升级。

通过良好的设计,可以降低后续维护和扩展的成本。

3. 设计原则在软件工程概要设计中,可以借鉴以下几个设计原则:3.1 模块化模块化是将系统划分为相互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

模块化设计的好处是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3.2 高内聚低耦合高内聚低耦合是指模块内部的元素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而不同模块之间的耦合度较低。

这种设计原则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维护性。

3.3 适应用户需求软件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概要设计中需要充分理解用户需求,并根据需求进行系统的功能划分和设计。

4. 设计过程软件工程概要设计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4.1 需求分析在需求分析阶段,需求工程师与用户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收集用户需求,并对需求进行分析和整理。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系统的总体功能和性能要求。

4.2 架构设计架构设计是概要设计的核心内容,它描述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和模块间的关系。

在架构设计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架构模式和设计模式,并将系统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定义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接口。

软件工程的设计方法与应用

软件工程的设计方法与应用

软件工程的设计方法与应用一、引言软件工程是指应用计算机科学中的原则、方法和工具来开发、维护和管理软件。

软件工程的实践中,设计是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设计方法与应用则是软件工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软件工程的设计方法与应用,帮助读者了解设计在软件工程中的作用。

二、设计方法软件设计过程就是将问题映射到计算机世界中的过程,包括静态设计和动态设计两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个方面的设计方法。

1.静态设计方法静态设计方法是指软件结构的设计,包括模块划分、接口定义、数据结构设计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模块划分,本文以下详细介绍模块划分的过程。

模块划分是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负责实现一个或多个功能,模块之间通过接口进行交互。

模块划分时要遵循几个原则,包括高内聚、低耦合、模块独立等。

高内聚指模块内部的元素尽可能密切相关,低耦合指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尽可能少,模块独立则指每个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可以单独编译、测试、维护和升级。

2.动态设计方法动态设计方法是指软件行为的设计,包括流程设计、状态转换设计、调度算法设计等。

下面重点介绍流程设计。

流程设计是指将一个系统功能划分成多个流程,每个流程负责实现一部分功能。

流程设计时要遵循几个原则,包括流程的粒度要适中、流程内部要简化、流程之间要明确划分等。

流程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软件的性能和可靠性。

三、设计应用软件设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需要与其他环节紧密配合,才能实现高效优秀的软件。

下面将从需求分析、编码、测试、维护等方面介绍软件设计的应用。

1.需求分析从需求分析开始就要考虑到设计。

需求分析可以为设计提供依据和指导,同时也可以反过来检验需求的合理性和完整性。

同时,需求分析中识别出的软件特性也为后续设计提供了方向和灵感。

2.编码设计结果必须要实现,编码是将设计转化为程序代码的过程。

如果设计不合理,编码很难保证其正确和高效。

编码时,程序员可以依据设计文档实现代码,避免在实现过程中脱离设计,减少代码出错的可能性。

软件工程 系统设计

软件工程 系统设计

软件工程系统设计软件工程是一门涉及软件开发、测试和维护的学科。

在软件工程的开发过程中,系统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软件系统的架构和功能。

本文将就软件工程中的系统设计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常用的系统设计方法。

一、系统设计概述系统设计是指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对整个软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规划和安排的过程。

在系统设计中,需要确定软件系统的整体架构、模块划分以及模块之间的关系。

系统设计需要根据软件系统的需求和要求进行,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因素。

二、系统设计过程系统设计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的第一步是进行需求分析,明确软件系统的功能和特性。

通过与用户的沟通和需求调研,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并将其转化为详细的需求文档。

2.架构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

架构设计决定了软件系统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和通信方式,同时也考虑到资源管理、性能优化等方面的要求。

3.模块设计:根据架构设计的结果,对系统进行细化划分,确定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接口。

在模块设计中,需要定义每个模块的输入、输出以及内部逻辑,并设计相应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4.接口设计:在模块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模块之间的接口设计。

接口设计需要明确各个模块之间的通信方式和数据交互方式,并确保接口的兼容性和扩展性。

5.数据设计:在系统设计中,也需要进行数据设计,确定系统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设计需要考虑数据的存储方式、数据的访问方式以及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等问题。

三、常用的系统设计方法在软件工程中,有很多常用的系统设计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1.面向对象设计(OOP):面向对象设计是一种以对象和类为基础的系统设计方法。

它将系统分解成各个独立的对象,通过对象之间的交互实现系统的功能。

面向对象设计具有模块化、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等优点。

2.结构化设计:结构化设计是一种以模块和结构为基础的系统设计方法。

软件工程概述及设计模式

软件工程概述及设计模式

软件工程概述及设计模式
软件工程是一门关于通过系统化、规范化和可度量化的方法,对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进行管理的学科。

它涉及到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一系列活动。

软件工程的目的是保证软件开发过程的可控性,以提高软件的质量、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需求分析:确定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将其转化为软件功能需求和约束条件。

2. 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软件系统的结构和组成部分,确定软件的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和交互方式。

3. 编码:根据设计文档,进行实际的软件编码工作。

4. 测试:对编码完成的软件进行测试,验证软件的功能、性能和健壮性。

5. 维护:在软件投入实际使用后,持续对软件进行修复漏洞、改进功能等工作。

设计模式是软件工程中一种常用的设计思想,它提供了一套经
过验证的设计方法和解决方案。

设计模式以一种可复用、可理解和
可拓展的方式,解决了软件开发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它能够在特定
的情况下,提供一种优雅、可靠的解决方案。

常见的设计模式包括:
1. 创建型模式:包括单例模式、工厂模式、原型模式等,用于创建对象的模式。

2. 结构型模式:包括适配器模式、装饰器模式、代理模式等,用于定义类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和组合方式。

3. 行为型模式:包括观察者模式、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等,用于定义对象之间的通信和协作方式。

设计模式能够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测试性,使得软件系统更加灵活和易于理解。

设计模式也提供了一种共享的设计语言,使得开发人员能够更好地沟通和协作。

软件工程 软件设计方法(一)

软件工程 软件设计方法(一)

软件工程软件设计方法(一)引言概述:软件设计方法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到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模块划分、算法选择等内容。

本文将介绍五种常用的软件设计方法,包括结构化设计、面向对象设计、面向服务设计、领域驱动设计和反应式设计。

正文内容:1. 结构化设计方法a. 分层设计:将软件系统划分为不同层次,每个层次有明确的功能和职责。

b. 模块化设计: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并规定它们之间的接口和依赖关系。

c. 自顶向下设计:从整体系统开始,逐步细化设计,直到最底层模块。

2. 面向对象设计方法a. 类与对象设计:将问题领域中的实体和行为抽象为类和对象,通过定义它们的属性和方法来描述系统。

b. 继承与多态:利用继承和多态特性来复用代码和增强系统的灵活性。

c. 封装与信息隐藏:通过将数据和行为封装在类中,隐藏内部实现细节,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3. 面向服务设计方法a. 服务识别:识别问题领域中的服务,并定义服务的接口和功能。

b. 服务组合:将不同的服务组合在一起,构建出完整的软件系统。

c. 服务管理:管理服务的生命周期,包括发布、部署、监控和维护。

4. 领域驱动设计方法a. 领域建模:通过理解和分析问题域,抽象出核心业务概念,构建领域模型。

b. 截获和解决领域问题:通过与领域专家的紧密合作,识别并解决领域中的问题。

c. 持续迭代和验证:与领域专家和用户不断进行交流和改进,保持领域模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5. 反应式设计方法a. 异步编程:利用事件驱动和回调机制来处理并发和高响应性的问题。

b. 高可伸缩性:通过采用集群和分布式系统设计来应对大规模用户和复杂系统的需求。

c. 容错性设计:考虑系统的容错机制,包括数据备份、故障恢复等。

总结:软件设计方法在软件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构化设计、面向对象设计、面向服务设计、领域驱动设计和反应式设计是五种常用的软件设计方法。

不同的设计方法具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场景,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来构建高质量和可维护的软件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师授课教案课程名称:软件工程课程代码:0310040学分: 3课程类别:选修课开课单位: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授课班级:计科07-12授课教师:赵培英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务处制第四章设计•软件设计原则•软件体系结构设计•部件级设计技术•人机界面设计•设计规约与设计评审一、软件设计工程概述•软件设计的任务•软件设计的目标•软件设计的过程1.软件设计的任务•设计过程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把软件需求变换成软件表示的过程,主要包含两个阶段:➢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概要设计)➢部件级设计(详细设计)•根据用信息域表示的软件需求,以及功能和性能需求,产生➢数据/类设计➢体系结构设计➢接口设计➢部件级设计1)数据/类设计•类模型=>类实现(数据结构)•在类和由CRC(类-责任-协作者)中定义的数据对象和关系以及数据字典中描述的详细数据内容提供了数据设计活动的基础2)体系结构设计•定义软件的整体结构•由软件部件、外部可见的属性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

•体系结构设计表示可以从系统规约、分析模型和分析模型中定义的子系统的交互导出。

3)接口设计•描述软件内部、与协作系统之间、与人之间如何通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设计模块间接口➢设计外部接口➢设计人机接口4)部件级设计•软件体系结构的结构性元素=>软件部件的过程性描述。

•在编码步骤,根据这种过程性描述,生成源程序代码,然后通过测试最终得到完整有效的软件。

•部件设计的基础:从类为基础的模型、流模型、行为模型中得到的信息2.软件设计的目标1)设计必须实现分析模型中描述的所有显式需求,必须满足用户希望的所有隐式需求。

2)设计必须是可读、可理解的,使得将来易于编程、易于测试、易于维护。

3)设计应从实现角度出发,给出与数据、功能、行为相关的软件全貌。

3.软件设计的过程1) 制定规范2) 体系结构和接口设计3) 数据/类设计4) 部件级(过程)设计5) 编写设计文档6) 设计评审4.软件设计原则(1)抽象化•软件系统进行模块设计时,可有不同的抽象层次。

•在最高的抽象层次上,可以使用问题所处环境的语言概括地描述问题的解法。

•在较低的抽象层次上,则采用过程化的方法。

•包括过程抽象和数据抽象1) 过程的抽象:在软件工程中,从系统定义到实现,每进展一步都可以看做是对软件解决方法的抽象化过程的一次细化。

❒需求分析阶段,用“问题所处环境的为大家所熟悉的术语”来描述软件解决方法。

❒从概要设计到详细设计的过程中,抽象化的层次逐次降低。

❒当产生源程序时到达最低抽象层次。

•2) 数据抽象:在不同层次上描述数据对象的细节,定义与该数据对象相关的操作。

(2)逐步求精•将软件的体系结构按自顶向下方式,对各个层次的过程细节和数据细节逐层细化,直到用程序设计语言的语句能够实现为止,从而最后确立整个的体系结构•逐步求精与抽象是一对互补的概念(3)模块化•模块化:指整个软件被划分成若干单独命名和可编址的部分,称之为模块。

这些模块可以被组装起来以满足整个问题的需求。

•把问题/子问题的分解与软件开发中的系统/子系统或系统/模块对应起来,就能够把一个大而复杂的软件系统划分成易于理解的比较单纯的模块结构。

•模块化的理论根据-“分而治之”(P66)(4)信息隐藏•每个模块的实现细节对于其它模块来说应该是隐蔽的。

即:块中所包含的信息(包括数据和过程)不允许其它不需要这些信息的模块使用•通过信息隐蔽,可使错误局部化(5)模块独立•模块独立:是指软件系统中每个模块只涉及软件要求的具体的子功能, 而和软件系统中其它的模块的接口是简单的•一般采用两个准则度量模块独立性。

即模块间耦合和模块内聚:•内聚(cohesion)是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耦合(coupling)是模块之间互相连接的紧密程度的度量•模块独立性比较强的模块应是高内聚低耦合的模块。

1)内聚•内聚性分七种类型①.功能内聚(Functional Cohesion):模块中各部分都是完成某一具体功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②.顺序内聚(Sequential Cohesion):一个模块完成多个功能,各个功能必须顺序执行。

③.通信内聚(Communication Cohesion):一个模块内各功能部分都使用了相同的输入数据,或产生了相同的输出数据。

④.过程内聚(Procedural Cohesion):一个模块完成多个任务,这些任务必须按指定的过程进行。

⑤.时间内聚(Classical Cohesion):模块的各个功能的执行与时间有关,通常要求所有功能必须在同一时间段内执行。

例如初始化模块和终止模块。

⑥.逻辑内聚(Logical Cohesion):这种模块把几种相关的功能组合在一起,调用时,由传送给模块的判定参数来确定该模块应执行哪一种功能。

⑦.巧合内聚(Coincidental Cohesion):巧合内聚又称为偶然内聚。

模块内各部分之间没有联系,或者即使有联系也很松散。

2)耦合•模块间的耦合方式①.非直接耦合(Nondirect Coupling):两个模块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它们的联系完全是通过主模块的控制和调用来实现的。

②.数据耦合(Data Coupling):模块间仅通过参数表传递简单数据参数(不是控制参数、公共数据结构或外部变量) 交换信息。

③.标记耦合(Stamp Coupling):模块间通过参数表传递一个数据结构的一部分(不是简单变量。

④.控制耦合(Control Coupling):如果一个模块通过传送开关、标志、名字等控制信息,明显地控制选择另一模块的功能,就是控制耦合。

⑤.外部耦合(External Coupling):一组模块都访问同一全局简单变量而不是同一全局数据结构,而且不是通过参数表传递该全局变量的信息,则称之为外部耦合。

⑥.公共耦合(Common Coupling):若一组模块都访问同一个公共数据环境,则它们之间的耦合就称为公共耦合。

公共的数据环境可以是全局数据结构、共享的通信区、内存的公共覆盖区等。

公共耦合的复杂程度随耦合模块的个数增加而显著增加。

若只是两模块间有公共数据环境,则公共耦合有两种情况。

松散公共耦合和紧密公共耦合。

⑦.内容耦合(Content Coupling):如发生下列情形,两个模块之间就发生了内容耦合:a)一个模块直接访问另一个模块的内部数据;b)一个模块不通过正常入口转到另一模块内部;c)两个模块有一部分程序代码重迭(只可能出现在汇编语言中);d)一个模块有多个入口。

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能否使用重复的体系结构模式,即能否达到体系结构级的软件重用•软件体系结构风格是描述某一特定应用领域中系统组织方式的惯用模式。

1.软件体系结构的风格(1)仓库风格体系结构•以数据为中心,有两种不同的构件:中央数据结构说明当前状态,独立构件在中央数据存贮上执行,仓库与外构件间的相互作用在系统中会有大的变化•例子:数据库,黑板系统(2)数据流风格的体系结构•输入数据被一系列的构件变换成输出数据。

•构件被称为过滤器,连接件为管道•过滤器必须是独立的实体,它不能与其它的过滤器共享数据,而且一个过滤器不知道它上游和下游的标识•例:编译程序(3)调用和返回风格的体系结构•非常容易修改和扩充的体系结构。

•包含:主程序/子程序风格体系结构和远程过程调用风格的体系结构•在这里要了解几个概念:➢程序结构的深度:程序结构的层次数称为结构的深度。

结构的深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程序结构的规模和复杂程度。

➢程序结构的宽度:层次结构中同一层模块的最大模块个数称为结构的宽度。

➢模块的扇入和扇出:扇出表示一个模块直接调用(或控制)的其它模块数目。

扇入则定义为调用(或控制)一个给定模块的模块个数。

多扇出意味着需要控制和协调许多下属模块。

而多扇入的模块通常是公用模块。

(4)面向对象风格的体系结构•系统部件封装数据表示和数据操作。

•部件之间通过消息来交互和协调。

(5)层次式风格的体系结构•定义不同的层次,每一层为上层服务,并作为下层客户二、评估可选的体系结构•同一软件需求,不同设计方法,导出不同的软件结构。

•同一问题的不同软件结构:体系结构权衡分析法(A TAM,architecture trade-off analysis method)•在进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时,可以参考如下规则:(1) 改进软件结构提高模块独立性(2) 模块适当的深度、宽度、扇出和扇入(3) 模块判断作用范围应在其控制作用范围内(4) 力争降低模块接口的复杂度(5) 设计单入口单出口的模块(6) 模块功能应该是可以预测的模块大小适中(7) 一般一个模块包含的语句在30~50条左右较好。

(8) 一个设计好的软件结构,通常顶层扇出比较高,中层扇出比较少,底层有高扇入。

三、部件级设计技术•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1.部件级设计技术在部件级设计阶段,主要完成如下工作:•为每个部件确定采用的算法,选择某种适当的工具表达算法的过程,编写部件的详细过程性描述;•确定每一部件内部使用的数据结构;•在部件级设计结束时,应该把上述结果写入部件级设计说明书,并且通过复审形成正式文档,作为下一阶段(编码阶段)的工作依据。

2.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定义:➢“如果一个程序的代码块仅仅通过顺序、选择和循环这三种基本控制结构进行连结,并且每个代码块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则称这个程序是结构化的”。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自顶向下,逐步求精➢随着面向对象和软件复用的发展,更现实、更有效的开发途径可能是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

3.部件描述方式•图形表示:程序流程图,N-S图,PAD•表格表示:判定表•语言表示:PDL四、人机界面设计1.人机界面设计中人的因素•人对感知过程的认识•用户的技能和行为方式•用户所要求完成的整个任务以及用户对人机界面部分的特殊要求2.人机界面设计中涉及的模型•设计模型(design model):软件工程师创建的,整个系统设计模型包括对软件的数据结构、体系结构、界面和过程的表示。

界面设计往往是设计模型的附带结果。

•用户模型(user model):人机工程师创建的,用户模型描述系统终端用户的特点。

设计前,应对用户分类,了解用户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实际能力(physical abilities)、教育、文化和种族背景、动机、目的以及个性。

•用户的模型(user´s model)或系统感觉(system perception):终端用户主观想象的系统映象,描述了期望的系统能提供的操作。

•系统映象(system image):系统实现者创建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的外在表示(界面的观感)和用来描述系统语法和语义的支撑信息(书、手册、录像带、帮助文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