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高分子化学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2

合集下载

高分子化学第三章

高分子化学第三章

①Fe2+为还原剂的引发体系

活化能

220 kJ/mol 40 140 125 50 50
特点:上述反应属双分子反应,1分子氧化剂只形成1个 自由基。如还原剂过量,将进一步与自由基反应, 使活性消失,因此还原剂用量一般较氧化剂少
②亚(硫代)硫酸盐与过硫酸盐反应
两个自由基
③高锰酸钾与草酸反应
反应在10~30℃下进行,活化能低达39kJ/mol
偶氮类 过氧类 油溶性引发剂 本体、悬浮、溶液
3)无机过氧类引发剂
过硫酸盐 水溶性引发剂
K2S2O8 (NH4)2S2O8
乳液、水溶液聚合
离子自由基 自由基离子
S2O 2SO
2 8 电离 4
4)氧化-还原引发体系(redox initiating system) 许多氧化-还原反应可以产生自由基,用来引发聚合 这一体系优点:活化能低(约40~60kJ/mol)
高温高压苛刻条件 “自” 特殊络合引发体系 “配” 高压PE 低压PE
2)供电子基团
有利于阳离子聚合
烷氧基、烷基、苯基、乙烯基
使单体C=C电子云密度增加,有利于阳离子 进攻和结合 作 用 供电基团可使阳离子增长种共振稳定
烷基供电性和超共轭效应均较弱
只有1,1-双烷基烯烃可进行“阳” 可阳离子聚合的单体有: 异丁烯、烷基乙烯基醚、苯乙烯、 异戊二烯等
离子特征
不能自由基聚合
2)乙烯基单体π键
自由基聚合
离子聚合
3. 取代基对乙烯基单体的选择性影响
取代基电子效应对聚合性能有影响
乙烯基单体取代基的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能改变双键 的电子云密度,对所形成的活性种的稳定性有影响, 因此决定着自由基、阳离子、阴离子聚合的选择性

高分子化学课件第三章 自由基共聚合

高分子化学课件第三章 自由基共聚合

m1= d[M1] = k11[M1*][M1] + k21[M2*][M1] (i)
m2 d[M2]
k12[M1*][M2] + k22[M2*][M2]
第三章 自由基共聚合
(3)假设共聚反应是一个稳态过程,即总的活性中心的浓 度[M1*+M2*]恒定,[M1*]和[M2*]的消耗速率等于[M1*]和 [M2*]的生成速率,并且 M1* 转变为M2*的速率等于M2*转 变为M1*的速率;
二元共聚合的理论研究较系统深入,而三元及三元以上共 聚合复杂,理论研究很少,但实际应用的例子颇多。ABS, SBS
三元以上聚合,一般以两种单体确定主要性质,另外单体 改性。
二元共聚物根据两单体单元在分子链上的排列方式可分四 类:
第三章 自由基共聚合
(1)无规共聚物(random copolymer) 两种单体单元的排列没有一定顺序,A单体单元相邻的单
第三章 自由基共聚合
四种竞争链增长反应:
k11 M1* + M1
k12 M1* + M2
k21 M2* + M1
k22 M2* + M2
M1* R11 = k11[M1*][M1]
M2* R12 = k12[M1*][M2]
M1*
R21 = k21[M2*][M1]
M2* R22 = k22[M2*][M2]
若含一段A链与一段B链,如~AAAAAAA-BBBBBBBBBB~, 称AB型二嵌段共聚物;如果是由一段A链接一段B链再届一 段A链,如~AAAAAA-BB~BBB-AAAAAAA~,则称ABA型 三嵌段共聚物;若由多段A链和多段B链组成,则称(AB)n型 多嵌段共聚物。
第三章 自由基共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 链转移反应前后,自由基的数目未变。
35
1. 向单体转移
· ~~CH2-CH + CH2=CH Cl Cl
· ~~CH=CH + CH3-CH Cl Cl
• 注意CH2=CHCl单体
36
2. 向溶剂或链转移剂转移
X ~~CH2CH · + YS X ~~CH2CHY + S ·
• 溶剂:
• 链转移剂:有较强的链转移能力的化合
1 2
[I ]
1
2
[M ] (3—35式)
注意本方程的适用范围
73
二、温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
• 阿累尼乌斯公式:K=Ae–Ea/RT
其中:K=kp(kd/kt)½ 则:Ea=Ep+Ed/2–Et/2
74
一般情况下: Ep≈29kJ•mol–1, Ed≈126kJ•mol–1 Et≈17kJ•mol–1
10
一、 聚合的可能性
• 主要取决于双键上取代基的空间 效应
11
1.烯类单体: CXY=CMN
(1)一取代( CH2=CHX)
可均聚合
12
(2)二取代
(CH2=CXY、CHX=CHY) (a)1,1——二取代:一般不考虑空 间位阻效应,可均聚合。
注意:CH2=C(Ar)2只能形成二聚体
13
(b)1,2——二取代
54
2.半衰期
[I] ln = Kd t [I0]
• 60℃
ln2 t½ = K d
(3—17)
t½ >6h,低活性引发剂 1h< t½ <6h,中活性引发剂 t½ <1h,高活性引发剂
55
3. 引发效率

高分子化学 3-自由基聚合

高分子化学 3-自由基聚合

1第三章自由基聚合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3.1 加聚和连锁聚合概述3.2 烯类单体对聚合机理的选择性3.3 聚合热力学和聚合-解聚平衡3.4 自由基聚合机理3.5 引发剂3.6 其它引发反应3.7 聚合速率3.8 动力学链长和聚合度3.9 链转移反应和聚合度3.10 聚合度分布3.11 阻聚和缓聚3.12 自由基寿命和链增长、链终止速率常数的测定3.13 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33.1加聚和连锁聚合反应概述连锁聚合反应:通过单体和反应活性中心之间的反应来进行的聚合反应。

这些活性中心通常并不能由单体直接产生,而需要在聚合体系中加入某种化合物,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生成聚合反应活性中心,再通过反应活性中心与单体加成生成新的反应活性中心,如此反复生成聚合物链。

引发剂(Initiator ):在反应体系中加入的能产生聚合反应活性中心的化合物。

引发剂(或其一部分)在反应后成为所得聚合物分子的组成部分。

引发剂与催化剂?4根据引发活性种与链增长活性中心的不同,连锁聚合反应可分为自由基聚合(Free Radical)、阳离子聚合(Cationic)、阴离子聚合(Anionic)和配位聚合(Coordination Polymerization)等。

引发剂分解成活性中心时,共价键有两种裂解形式:均裂和异裂。

均裂的结果产生两个自由基;异裂的结果形成阴离子和阳离子。

R R 2R ABA+B5I R R +MR M RM +M RM 2RM 2+MRM 3RM n-1+MRM n RM n 死聚合物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初级活性种)(单体活性种)(活性链)聚合过程中有时还会发生链转移反应,但不是必须经过的基元反应。

自由基连锁聚合的各基元反应-链引发、链增长和链终止:6连锁聚合反应的基本特征:a. 聚合过程一般由多个基元反应组成;b. 各基元反应机理不同,反应速率和活化能差别较大;c. 单体只能与活性中心反应生成新的活性中心,单体之间不能反应;d. 反应体系始终是由单体、聚合产物和微量引发剂及含活性中心的增长链所组成;e. 聚合产物的分子量一般不随单体转化率而变。

3高分子化学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2

3高分子化学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2

19
链引发反应
引发剂分解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遵循阿累尼
乌斯(Arrhenius)经验公式。
kd
A e Ed/RT d
(3—18)

lnk d lnA d Ed /RT
(3—19)
不同温度测得某一引发剂的多个分解速率常数,作lnkd1/T 图,得一直线,由截距求得Ad,由斜率求Ed。 由于Ed 为正值,从式可知,随温度升高, kd增大。
RCH2 CH + CH2 CH
X
X
RCH2CHCH2CH XX
RCH2CH [ CH2CH ]n CH2CH
X
X
X
两个基本特征: (1)放热反应。 (2)链增长反应活化能低,反应速率极高。
5
自由基聚合机理
自由基聚合反应中,结构单元间的连接存在“头- 尾”、“头-头”(或“尾-尾”)两种可能的形式,一般 以头-尾结构为主。
诱导分解实际上是自由基向引发剂的转移反应。
O
O
O
O
Mx +
COOC
MxO C
+
CO
整个过程中自由基数量没有增加,但消耗了一个引发剂分子,
从而使引发剂效率降低。
过氧化物容易发生诱导分解。
Mx + ROOH
MxOH + RO
25
(2)笼蔽效应(cage effect) 当体系中引发剂浓度较低时,引发剂分子处于单体或溶 剂的包围中而不能发挥作用,称为笼蔽效应。 偶氮二异丁腈在笼子中可能发生的副反应:
HO OH 2HO
过氧化类引发剂的典型代表:过氧化二苯甲酰(dibenzoyl peroxide , BPO)。
BPO的分解分两步,第一步分解成苯甲酰自由基,第二 步分解成苯基自由基,并放出CO2。

武汉大学高分子化学 第三章自由基链式聚合反应2

武汉大学高分子化学 第三章自由基链式聚合反应2
kp1 RM1 . kp2 R RM2 .
I CH2 CH + H2C CH X X M kp3 RM3 . R
...
kpn R
RMn. ( CH2 CH ) X
Rp = -d[M]/dt =kp1[M][M1•]+ kp2[M][RM1•] + kp3[M][RM2•] + • • •+ kpn[M][RMn•]
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剂优点: 50~80℃均匀分解,分解速度受溶剂影响小;
只形成一种自由基; 便于制造、运输和储存,使用安全,成本不高。
8
3.4.2 过氧化物引发剂
常用的过氧化物包括无机过氧化物和有机过氧化物。 无机过氧化物由于分解活化能高,较少单独使用。 常用的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有:
[M]*
[M]* +Z
R1• + R2•
常用的光敏剂有二苯甲酮和各种染料。
30
3.5 聚 合 速 率
3.5.1 聚合反应速率方程
链引发
I I kd 2I ki I CH2 CH X M
+ H2C CH X
速率控制反应:引发剂分解 Ri = d[M•] / dt = 2fkd[I]
31
(2)链增长
32
自由基等活性假定:
链自由基的活性与链的长短无关,即各步链增长速率
常数相等。 Rp = -d[M]/dt =kp [M]([RM1•]+ [RM2•]+ [RM3•] + • • • +[RMn•])= kp [M] [M•]
33
(3)链终止
ktc
偶合: 2
CH2 CH X CH2 CH X
CH2 CH CH CH2 X X CH2 CH2 X CH CH X

高分子化学第四版3-自由基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四版3-自由基聚合

根据聚合方法选择引发剂类型
a. 偶氮类和过氧类油溶性引发剂:适用于本体、悬 浮和溶液聚合。 b. 过硫酸盐一类水溶性引发剂或氧化—还原引发体 系;适用于乳液聚合和水溶液聚合。

根据聚合温度选择引发剂
选择活化能或半衰期适当的引发剂,一般选择半衰期 与聚合时间同数量级或相当的引发剂。
聚合温度高,选用低活性或中等活性的引发剂。
引发剂的分解速率,决定聚合反应速率。
以 lnI I 0 对t 做图,由斜率可求得分解速率常数 kd 。
半衰期:对于一级反应,常用半衰期来衡量反应速率 的大小,其是指引发剂分解至起始浓度一半时所需 的时间,用t1/2 表示。
引发剂的半衰期愈短,其分解速率常数愈大,引发 剂的活性愈强。一般: t1/2>6 小时,为低活性引发剂; 1<t1/2<6 小时,为中活性引发剂; t1/2<1 小时,为高活性引发剂。

引发剂浓度:浓度大易诱导分解;������
单体的相对活性: AN、St 等活性较高的单体,能迅速与引发剂作用引 发增长,引发效率高。 VAc 等低活性的单体,对自由基的捕捉能力较弱,


使引发效率降低。
笼蔽效应:
在聚合体系中,引发剂的浓度相对很低,引发剂分子 处于单体或溶剂的笼子包围中,初级自由基形成后, 像处在笼子中一样,而自由基在笼子内的平均寿命
2. 光引发剂引发:光引发剂吸收光后,分 解成自由基,而后引发烯类单体聚合。
例如:AIBN、BPO
3. 光敏剂间接引发:光敏剂吸收光能后,
将光能传递给单体或引发剂,而后引发
聚合。
光引发聚合的特点:

选择性强,某一物质只吸收一停止产生,因此易控制,
重现性好;可利用光照、光灭使自由基及时生灭来测

第3章 自由基聚合

第3章 自由基聚合
C O O C O O 2 C O O 2 + 2 CO2
3. 无机过氧类引发剂
过硫酸钾(K2S2O8)和过硫酸铵[(NH4)2S2O8]。
O KO S O O O O S O OK 2 KO O S O O O 2 O S O + 2K O
水溶性引发剂,主要用于乳液聚合和水溶液 聚合。分解温度:60~80℃,解离能109~ 140kJ/mol。
S2O82
例如: 过氧化氢:220kJ/mol; 过氧化氢+亚铁盐:40kJ/mol 过硫酸钾:140kJ/mol; 过硫酸钾+亚铁盐:50kJ/mol 异丙苯过氧化氢:125kJ/mol; 异丙苯过氧化氢+亚铁盐:50kJ/mol
2+
HO + Fe
HO
+ Fe3+
S2O82 + SO32 S2O82 + S2O32
( 1)首先根据聚合方法选择引发剂类型。
(2)根据聚合温度选择活化能或半衰期适当 的引发剂,使自由基形成速率和聚合速率适中。
( 3)根据产品要求 ( 4)其他
自由基聚合研究的两项重要指标是:聚 合速率和分子量,而引发剂浓度和聚合温度 是影响聚合速率和分子量的两大因素。
引发剂浓度,单体重量的1/1000-5/1000。
[I ] ln kd t [I ]o
( 2-2-a)
[I ] kd t e [I ]o
( 2-2-b)
[I]0—引发剂的起始浓度,单位为mol/L。 [I] —时间为t时的引发剂浓度,单位为mol/L。
(2)半衰期
半衰期— 指引发剂分解至起始浓度一半所 需的时间,以t1/2表示,单位通常为h。
(二)引发剂分解动力学

湖北大学高分子化学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总结

湖北大学高分子化学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总结

Ⅱ 聚合初期 恒速期
Ⅲ 聚合中期 加速期
Ⅳ 聚合后期 减速期
总 结
Ⅰ 诱导期
聚合反应速率
特 征:Rp = 0 产生原因:体系中存在杂质 利 弊:净化体系,可缩短甚至消除诱导期 Ⅱ 聚合初期 特 征:恒速期 动力学方程:
RP fk d kP k t
1/2
[I]1/2 [M]
歧化终止(D): Xn = γ = Rp/Rt
二种终止均有:Xn= γ /(C/2 + D) = Rp/Rt(C/2 + D)
扩散控制终止
kt = 106 ~108 L/mol· s [M] = 1~10 mol/L [M· ] = 10-7~10-8 mol/L
速终止
有转移

二、引发剂 1、主要类型

引发剂
偶氮类引发剂 热分解型引发剂 过氧类引发剂
自由基引发剂 水溶性 氧化-还原型引发剂 油溶性 混合型


引发剂
A. 热分解型引发剂(中、高温度使用)
聚 合 度 控 制
总 结
一、自由基寿命、动力学链长
ν = Rp/Ri = Rp/Rt τ= [M·]/Rt
聚合度控制
kP [M] 1/2 1/2 (2kt ) R i
_
引发剂引发

_
kP [M] 1/2 1/2 2(fk d k t ) [I]
二、无链转移反应
偶合终止(C): Xn = 2 γ = 2 Rp/Rt
[ I] kd t e [ I]0
选择高活性引发剂
kd
Ed
t1/2
[I]/[I]o

D. 引发剂效率 f

自由基聚合2017

自由基聚合2017
25
2)自由基偶合反应:这是一种自由基终止反应; 3)自由基歧化反应:这又是一种终止反应;
26
4)自由基分解反应: 5)自由基转移反应(链转移反应):
27
7、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
(1)链引发反应
链引发反应是形成单体自由基活性种的反应。 引发剂、光能、热能、辐射能等均能使单体生 成单体自由基。 • 链引发反应受引发剂分解过程控制, • 活化能较高,速度较慢。
◎具有较强共轭效应的自由基具有较大的稳定 性,即活性较低。
◎极性基团使自由基活性降低,吸电子基团的 影响更大一些。
◎体积较大的基团可妨碍反应物的靠近,将使 反应活性降低。
24
6、自由基的反应性
1)自由基加成反应:这是自由基聚合反应的开始, 生成的叫单体自由基,单体继续一个又一个加成上去 成为链自由基,这连续的加成反应称为链增长反应;
两步基元反应:引发反应和增长反应。
R


d[M] dt

Rp

R][M. ]
R

k p [M](
Ri 2k t
)1/ 2
R

kp
(
fk d kt
)1/2 [I]1/2 [M]
综合各种因素,聚合总速率可表达为:
Rp K[I]n[M]m
一般情况下,n = 0.5~1.0,m = 1~1.5(个别
34
8、引发剂和引发作用
(1)一般要求
分子结构上有弱键,容易分解成自由基 的化合物。键的解离能100~170kJ/mol,分 解温度40~100℃。
35
(2)偶氮类引发剂
代表品种:偶氮二异丁腈(AIBN)。使用温度: 45 ~ 65℃,解离能105kJ/mol。

高分子化学3 自由基聚合(共161张PPT)

高分子化学3 自由基聚合(共161张PPT)
10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名称 乙烯 丙烯 正丁烯 异丁烯 丁二烯 异戊二烯 氯丁二烯 苯乙烯 α-苯乙烯 氯乙烯 偏二氯乙烯
表2—1 常见烯类单体的聚合类型
单体 分子式
CH2=CH2 CH2=CHCH3 CH2=CHCH2CH3 CH2=C(CH3)2 CH2=CHCH=CH2 CH2=C(CH3)CH=CH2 CH2=CClCH=CH2 CH2=CHC6H5 CH2=C(CH3)C6H5 CH2=CHCl CH2=CCl2
CH2=CHF CF2=CF2 CF2=CFCF3 CH2=CF2 CH2=CH—OR CH2=CHOCOCH3 CH2=CHCOOCH3 CH=C(CH3)COOCH3
CH2=CHCN CH2=C(CN)2 CH2=CHNO2
自由基 ⊕ ⊕ ⊕ ⊕
⊕ ⊕ ⊕ ⊕
聚合类型 阴离子 阳离子

+ + + ⊕ ⊕
6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1,1取代的异丁烯分子中含有两个甲基,推电子能力大大增强
,可进行阳离子聚合,但不能进行自由基聚合。
含有烷氧基的烷氧基乙烯基醚、苯基的苯乙烯、乙烯基的丁 二烯均可进行阳离子聚合。
结论:
含有1,1-双烷基、烷氧基、苯基和乙烯基的烯烃因推电子 能力较强,可进行阳离子聚合。
7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2)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也是聚合热降低。苯乙烯(-69.9kJ/mol)、丁二烯(-
72.8kJ/mol)、异戊二烯(-74.5kJ/mol)、丙烯腈(-72.4kJ/mol )都是共轭单体,因此聚合热都降低。
丙烯酸(-66.9kJ/mol)、丙烯酸甲酯(-78.7kJ/mol)也有一定共 轭效应,聚合热也有所降低。

高分子化学课自由基聚合2

高分子化学课自由基聚合2

2、笼蔽效应(cage effect)
笼蔽效应— 引发剂分解产生的初级自由基,被 单体分子、溶剂分子所包围,在未扩散出来时, 发生结合,形成稳定分子,使引发剂效率降低 的现象。
• 聚合体系中引发剂浓度很低,初级自由基常被溶剂分子 所形成的“笼子“包围着
• 初级自由基必须扩散出笼子,才能避免相互再反应 • 自由基在笼子内的平均寿命约为 10-11~10-9秒
(1)水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氧化剂:过氧化氢、过硫酸盐、氢过氧化物等; 还原剂:无机还原剂(Fe2+、Cu+、NaHSO3、 NaS2O3等)和有机还原剂(醇、胺、草酸等)。 过氧化氢体系
还原剂过量
过硫酸盐体系
亚硫酸盐和硫代硫酸盐与过硫酸盐构成氧 化还原体系:形成两个自由基
(2)油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3、无机过氧类引发剂
代表物:无机过硫酸盐,如过硫酸钾K2S2O8 和(NH4)2S2O8,这类引发剂能溶于水,多 用于乳液聚合和水溶液聚合。
4、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过氧类引发剂加入适量还原剂,通过氧化还原 反应,生成自由基而引发聚合的氧化还原体系。
特点:活化能较低(约40~60kJ/mol),可 在较低温度(0~50 ℃)下引发聚合,具有较 快的聚合速率。多用于乳液聚合。
类水溶性引发剂或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2)根据聚合温度选择
选择t1/2与聚合时间同数量级或相当的引发剂。
聚合温度高,选用低活性或中等活性的引发剂。 聚合温度低,则选用高活性的引发剂。
引发剂使用温度范围
(3)在选用引发剂时,还需考虑 引发剂对聚合物有无影响 有无毒性 使用储存时是否安全等问题。
自由基向引发剂转移的结果是自由基数没有增减,徒然 消耗一引发剂分子,使得引发剂效率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Mx + O O MxO C + O C O
C O O C
整个过程中自由基数量没有增加,但消耗了一个引发剂分子, 从而使引发剂效率降低。
过氧化物容易发生诱导分解。
Mx + ROOH MxOH + RO
25
(2)笼蔽效应(cage effect)
当体系中引发剂浓度较低时,引发剂分子处于单体或 溶剂的包围中而不能发挥作用,称为笼蔽效应。
例 苯乙烯60 oC在苯中聚合,以BPO为引发剂,在60oC时BPO的 kd=2×10-6s-1,在80oC时BPO的是kd = 2.5 * 10-5 s-1 。求: (1)求BPO在60oC 和80oC下的半衰期; (2)求分解活化能 解:(1) BPO在60°C和80°C下的半衰期分别为: (t1/2)60= ln2/kd=0.693/2×10-6=346574s=96.27h (t1/2)80= ln2/kd=0.693/2.5×10-5=27720s=7.7h (2)分解速率常数与分解活化能间符合Arrhenrius式,即:
自由基聚合机理
3)链终止反应 链自由基失去活性形成稳定聚合物的反应。可以分为偶合终 止和歧化终止。 偶合终止:两个链自由基头部的独电子相互结合成共价键, 生成饱和高分子的反应。
CH2 CH + CH CH2 X X CH2 CH X CH CH2 X
歧化终止:链自由基夺取另一个自由基上的氢原子或其他原 子而相互终止的反应。
12
第五节 引发剂
3.5.1 引发剂种类( initiator ) (1)偶氮类引发剂 代表品种:偶氮二异丁腈(azodiisobutyronitrile, AIBN)。
(CH3)2C N N CN C (CH3)2 CN 2 (CH3)2C + N2 CN
13
(2)有机过氧化类引发剂
最简单的过氧化物:过氧化氢。活化能较高,220 kJ/mol,一般不单独用作引发剂。
回顾练习
下列烯类单体适于何种机理聚合?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 合还是阴离子聚合?并说明原因。 CH2=CHCl , CH2=CCl2 , CH2=CHCN ,
CH2=C(CN)2 , CH2=CHCH3 ,
CH2=CHC6H5 , CF2=CF2 , CH2=C(CN)COOR ,
CH2=C(CH3)-CH=CH2
(3—19)
不同温度测得某一引发剂的多个分解速率常数,作lnkd1/T 图,得一直线,由截距求得Ad,由斜率求Ed。 由于Ed 为正值,从式可知,随温度升高, kd增大。
20
高分子化学
另外,式(3-19)可变为:
1 1 kd 2 Ed log =- ( ) 2 . 303 R T2 T1 k d1
O O [2 O C O] [ O C O + + CO2 ] C O O C
O [2 C O + CO2 ]
[2
+ 2 CO2 ]
[
+ 2 CO2 ]
引发剂效率与单体、溶剂、体系黏度等因素均有关。
27
3.5.5 引发剂的选择 (1)根据聚合工艺要求 本体、悬浮和溶液聚合宜采用偶氮类或过氧化类油溶 性引发剂,乳液聚合和水溶液聚合应采用过硫酸盐、氢过氧 化物或氧化还原引发剂。 (2)根据聚合温度,半衰期和聚合时间相配 (3)根据产品要求 对产品色泽要求较高时,不宜使用过氧化类引发剂。 (4)其他 过氧化类引发剂易燃易爆,贮存和使用时的安全要求 较高;偶氮类引发剂的毒性较大,作为医用材料时不易采用。
28
3.6 其他引发反应 (1)热引发 无引发剂,直接在光照下聚合。如苯乙烯的热引发聚 合。 (2)光引发 (i)直接光引发 用波长较短的紫外线直接照射单体引起的聚合。 (ii)光敏引发 在有光敏剂存在下经光照后引起的聚合。 (3)辐射引发 以高能辐射(α、β、γ、X射线)引发单体的聚合。
R
CH COR ⑦烷基酮基
CH3
带吸电子取代基,比较稳定
⑧三烷基 ⑨二烷基
带推电子取代基,活泼自由基 H 空间位阻提高稳定性, ⑩烷基 11苯基 12 甲基 13 氢原子
C6H5
3
第四节 自由基聚合机理
3.4.2 自由基聚合机理 1)链引发反应 引发剂引发时,由两步反应组成: a. 初级自由基的生成
(3—17)
分解速率越大,或半衰期越短,表示引发剂的活性越大。
实际应用时,常选择半衰期与聚合时间相当的引发剂。
19
链引发反应
引发剂分解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遵循阿累尼 乌斯(Arrhenius)经验公式。
k d Ade

E d /RT
(3—18)
lnk d lnA d E d /RT
[I] ln k d t [I] 0

[I] e k d t [I] 0
(3—16)
18
链引发反应
半衰期(half life period) :引发剂分解至起始浓度的一半所需 的时间,用t1/2表示。根据这一定义,式(3—16)可变形为:
t1 / 2 ln 2 0.693 kd kd
I 2R
引发剂分解(均裂)形成自由基,为吸热反应, 活 化能高,反应速度慢。 b. 单体自由基的形成
R + CH2 CH X RCH2 CH X
由初级自由基与单体加成产生,为放热反应, 活化 能低,反应速度快。
4
自由基聚合机理
2)链增长反应 链引发反应产生的单体自由基具有继续打开其它单体π 键的能力,形成新的链自由基。
高分子化学
3.4
自由基聚合机理
3.4.1 自由基的稳定性
自由基稳定性顺序由大到小
活泼自由基可引发单体进行自由基聚 合;稳定自由基为自由基聚合阻聚剂
O CH2 CH CH2
C
CH2
HO
带共轭取代基,稳定
①三苯甲烷
②苄基
③对苯二酚
④烯丙基
R CH COOR R CH CN ⑤烷基酯基 ⑥烷基睛基
R3 C R2 CH R CH2
8
自由基聚合机理
3.4.3 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特征 (1)可分为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等基元反应。 各基元反应活化能相差很大。其中链引发反应速率最小,是 控制聚合过程的关键。 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 (2)只有链增长反应使聚合度增加。从单体转化为 大分子的时间极短,瞬间完成。不存在聚合度递增的中间状 态(图3—1)。聚合度与聚合时间基本无关。
1.30 个引发剂残基。假定无链转移反应,试计算歧化终止 与偶合终止的相对量。
解:设歧化终止的分率为x,歧化终止产生的 大分子中引发 剂残基含量为x,偶合终止的分率为1-x,偶合终止的产生的 大分子中引发剂残基含量为2(1-x),则有:
2(1-x)+x=1.30 x=0.7
• 作业2: • P117 4
CH2 CH + X CH X CH2 CH2 CH2 + CH X X CH2
终止方式与单体种类和聚合条件有关。
7
自由基聚合机理
4)链转移反应 链自由基从单体、溶剂、引发剂、大分子上夺取原 子而终止,而失去原子的分子成为自由基,继续新的增长, 使聚合反应继续进行的过程,称为“链转移反应”。
CH2 CH X + YS CH2 CHY +:过氧化二苯甲酰(dibenzoyl peroxide , BPO)。 BPO的分解分两步,第一步分解成苯甲酰自由基,第 二步分解成苯基自由基,并放出CO2。
C O O C O O 2 C O O 2 + 2 CO2
14
(3)无机过氧化类引发剂 代表品种为过硫酸盐,如过硫酸钾(K2S2O8)和过硫 酸铵[(NH4)2S2O8]。水溶性引发剂,主要用于乳液聚合和水溶 液聚合。
O O OK O 2 KO S O O O 2 O S O + 2K O KO S O O S O O
15
3.5.2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1)水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氧化剂:过氧化氢、过硫酸盐、氢过氧化物等。 还原剂:无机还原剂
(Fe2+、Cu+、NaHSO3、Na2SO3、Na2S2O3等)、
有机还原剂(醇、铵、草酸、葡萄糖等)。
3
ln(0. 925 * 10-19)= -146.5*103/8.314 T T= 409K= 136°C 所以,此引发剂使用的温度范围为:136~159°C
3.5.4 引发剂效率(efficiency of the initiator) 用于引发聚合的引发剂占所消耗的引发剂总量的分率称为引 发剂效率,用 f 表示。 (1)诱导分解( induced decomposition) 诱导分解实际上是自由基向引发剂的转移反应。
k d Ae
k
Ed RT
1nkd =lnA-Ed/RT
log
d2
kd1

Ed 1 1 ( ) 2.303R T2 T1
Ed 2.510-5 1 1 log - ( ) -6 2.010 2.303 8.31 353 333
Ed=123373. 9J=123. 4kJ
23
例:过氧化二乙基的一级分解速率常数为1. 0 1014exp(-146.5103/RT),在什 么温度范围使用才有效?当引发剂的半衰期在1~10h内用时,引发剂较为有效。 解: 根据题意kd =1. 0 1014exp(-146.5103/RT), 当令tl/2为1h时: 0.693 1.0 10 14 e ( 146.510 / RT ) 3600 ln(0. 925 * 10-18)=-146.5*103/8.314 T T= 432K= 159°C 0.693 14 ( 146.510 3 / RT ) 1.0 10 e 当令t1/2为10h时: 36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