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效应_集聚效率与城市规模分布变化_高鸿鹰

合集下载

我国聚集经济效应下的城市化进程

我国聚集经济效应下的城市化进程

我国聚集经济效应下的城市化进程【摘要】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国研网财经数据提供的数据,对1949—2004年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进行合理划分,分析了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及现阶段的发展状况。

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已步入中期快速发展阶段,并已由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小城市大规模发展的趋势转变为以大城市的快速发展为主。

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差距正逐步缩小,表明我国城市聚集效应对城市化的作用正在日益增强。

【关键词】聚集经济城市化聚集经济一般是由于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及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益或效用增加的现象。

聚集效应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空间性。

聚集效应是因为企业和居民在空间上彼此靠近而获得的。

第二,外部性。

聚集效应是空间上集中的企业和居民,通过外在因素在客观上互相为对方提供利益而使经济效果增加或费用减少的效应。

第三,规模性。

聚集经济效应以一定的规模为前提,通过微观主体的内在规模经济来实现,即只有取得自身的规模效益,才能使外在利益得以转化为现实的利益。

因此,聚集经济的本质是由厂商或居民集中而带来的规模经济和正外部性。

聚集经济利益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城市化的决定性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行,生产要素逐渐按市场原则寻求最佳的行业组合和空间配置。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不仅原有的城市以其巨大的聚集优势吸引了大量生产要素的进一步聚集,扩大了规模,而且还在一些特定地点因人口、资源的聚集而形成新的城镇,聚集经济效应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及特点根据图1显示出的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可以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我国城市化的过渡阶段。

这一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工业化推进,在“重点建设,稳步前进” 方针的指导下,新建6个城市,大规模扩建20个城市,一般性扩建74个城市。

从1949年到1957年这8年间,我国城镇人口年均增加523万人,年均增长率达到9.07%,城市化由10.6%提高至15.4%,平均每年增加0.6个百分点。

2020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考点专题07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高考押题)原卷版

2020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考点专题07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高考押题)原卷版

专题07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高考押题专练下图为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速度不同B.伴随工业化水平提高,城市集聚效应不断增强C.城市集聚效应决定了城市规模结构D.超过临界点后,城市规模发展一定会形成都市圈2.城市集聚效应达临界点后,将可能出现()A.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大城市的郊区,寻找就业机会B.郊区工商业功能明显增强,逐渐演变为中小型城市C.城市与农村的分离更加明显,大都市圈逐步形成D.人口迁移以城市之间的相互迁移为主新加坡被誉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制定了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

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5个人口约100万的大区,5个大区再分为25个卫星镇,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相应等级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最终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如下图所示),这种做法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

据此回答3~5题。

3.新加坡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的主要目的是()A.分散中心城区人口B.加强城市管理力度C.疏解城市中心职能D.促进关联产业集聚4.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是为了()A.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B.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减轻城市就业压力C.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D.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化的水平5.推测位于新加坡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是()A.交通枢纽B.绿地公园C.医疗中心D.批发市场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选取人口(非农业户籍人口)、经济(人均GDP)、土地(市辖区建成区面积)、社会(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个特征要素来研究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下图示意1985-2012年京津冀地区城市化整体年均增长率统计。

读图回答6~8题。

6.此时期,京津冀地区城市()A.人均GDP波动下降B.第三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C.非农业户籍人口呈上升趋势D.城市建成区面积2004年达到最大值7.京津冀地区城市主要特征要素在某些时段发生突然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可能是()A.基础设施完善B.技术水平提高C.生态环境改善D.国家政策实施8.根据四个特征要素的年均增长率差异判断,京津冀地区的城市()A.非农劳动力过剩B.土地供应紧张C.居民购买力停滞D.交通快速发展人口城镇化分为“城化”和“镇化”两部分,人口“城化”是指人口向各类城市的城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而人口“镇化”是指人口向小城镇的镇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

城市聚集效应与经济集聚效应的分析

城市聚集效应与经济集聚效应的分析

城市聚集效应与经济集聚效应的分析城市聚集效应和经济集聚效应是当下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对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分析城市聚集效应和经济集聚效应的概念、原因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聚集效应指的是城市内各类资源以及人口的聚集程度。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其聚集效应体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是人口规模的聚集效应。

人口规模越大,城市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规模经济效应就越明显。

大量人口的聚集带来了更多的消费者和市场需求,推动了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其次是人口结构的聚集效应。

城市人口结构更加多样化,劳动力分工更加明确,职业种类更加丰富。

这促进了城市内各类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最后是各类资源的聚集效应。

城市聚集了各类资源,包括土地、资本、科技、文化等。

这些资源的集聚使得城市的发展具备了更强的内在动力。

经济集聚效应是城市聚集效应的核心内容,也是经济学领域对城市发展进行分析的重要角度。

经济集聚效应是指在城市内各类经济活动的聚集程度,包括产业集聚效应、人才集聚效应和创新集聚效应等。

首先是产业集聚效应。

城市作为产业聚集的平台,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投资者。

不同产业的公司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和合作,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协同发展。

其次是人才集聚效应。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他们的集聚为经济创新和产业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再者是创新集聚效应。

城市所聚集的企业和人才的创新能力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创新循环,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城市聚集效应和经济集聚效应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为城市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形成了强大的经济规模,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活动的协同发展。

其次,它们推动了城市的创新和产业升级。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了良好的研发创新环境,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情。

不断的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最后,它们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集聚效应、人口流动与城市增长

集聚效应、人口流动与城市增长

集聚效应、人口流动与城市增长杜旻;刘长全【摘要】认识驱动城市增长的经济力量是发挥市场在城镇化与城镇体系优化中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本文在集聚效应框架下,构建包含技术外部性与货币外部性影响的单区域和多区域人口迁移模型,使用2000~2011年26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引入衡量不同来源外部性的集聚因素,检验并确认了集聚效应在中国城市增长中的作用。

研究发现:以城市人口规模衡量的技术外部性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但是大多数城市处于曲线的左侧,城市增长率因城市规模增长而下降;以城市人口密度衡量的技术外部性与城市增长率之间表现出的倒“U”型曲线关系在统计上不显著;新经济地理理论所强调的货币外部性是驱动中国城市增长的重要力量;传统人口迁移理论中决定收入预期的工资和失业率对城市增长也有显著影响。

%To learn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cities’ growth is fundamental for market mechanism to play decisive role in urbanization and urban systems optimization. This paper first constructs singleregion and multiregion urban growth models incorporating technological and pecuniary externalities, then to check and verify the effect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on China’ s cities growth by usinga panel data of 261 cities between 2000 and 2011. Results show, technological externalities measured by city population have Ushape relation with the growth rate of urban population, but most cities li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curve, which means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go down while cities grow larger; technological externalities measured by city population density have a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inverse Ushape relationwith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pecuniary externalities measured by market potential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growth rate of urban population;wages and unemployment rate, which decide the expected income in traditional migration theorie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ity growth.【期刊名称】《人口与经济》【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13页(P44-56)【关键词】集聚效应;城市增长;新经济地理;技术外部性;货币外部性【作者】杜旻;刘长全【作者单位】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0一、引言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转变的载体。

集聚效应、人口流动与城市增长

集聚效应、人口流动与城市增长

集聚效应、人口流动与城市增长【摘要】集聚效应、人口流动与城市增长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本文首先从定义和概念、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三个方面入手,引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

接着分析了集聚效应对城市增长的影响和人口流动对城市增长的影响,探讨了城市增长的驱动因素和城市增长模式。

最后论述了集聚效应、人口流动与城市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从互动关系、未来研究方向和政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本文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集聚效应、人口流动与城市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对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集聚效应、人口流动、城市增长、影响、驱动因素、模式、关系、互动关系、未来研究方向、政策建议1. 引言1.1 定义和概念集聚效应是指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聚集产生的正向效应。

这种效应可以促进资源的集中利用,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的经济增长。

在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中,集聚效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城市成为经济增长和创新的中心。

在城市增长的背景下,集聚效应可以通过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进入城市,形成经济、人口和资源的集中,从而提高城市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这种集聚效应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良性循环。

在实践中,集聚效应可以通过城市规划、产业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来推动。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引导产业集聚,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集聚效应是城市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集聚效应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城市增长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建议和战略方向。

1.2 研究背景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这使得集聚效应和人口流动成为影响城市增长的重要因素。

集聚效应是指在同一地区内,大量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等)汇聚在一起,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效益,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

应用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美国地。

Club中关于演讲技巧的资料并不仅此识管理中的集聚效应也是这种正反馈效应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就我们上面的例子而言,一旦有几个人阅读并回复了这份IBM的资料,它就有可能进入点击和回复排行榜,同时在论坛资料排列中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然后就容易被更多的人发现并阅读回复,自然在排行榜中的位置就会更加显著,然后又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和回复,在这种正反馈作用的不断强化之下,就出现了我们前面所描述的结果,这份资料获得了比同类资料更多的关注率,甚至连跟贴评论也一块跟着沾光了。

反过来,如果一开始的几个人是阅读并回复了李开复博士的资料,那么可能获得高关注率的就不是来自IBM而是来自微软。

原因知识管理中集聚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而且在不同的知识管理活动中,也可能有不同的原因。

在类似于AMT Club这样的知识社区中,就存在着多种促成集聚效应的因素。

首先就是资料的排序,无论使用哪种知识社区软件,知识资料都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存储并显示给知识社区成员的,排在前面的内容肯定可以更容易地为大家看到和关注,很多软件可以让社区成员自己定义显示顺序,如回复靠前或者是发表时间靠前等等,但是大多数访问者会使用系统的缺省排序,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会使用相同的显示顺序,这就给产生集聚效应创造了条件。

其次是知识社区的资料推荐和索引,如新贴一览,精华资料,首页推荐,知识地图,电子杂志,搜索排序等,通过这许多不同方式的组合,可以使特定的资料更容易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且关注,通过这种关注又进一步强化了其地位,并获得更为有利的位置,形成正反馈效应。

比如,在新贴一览中受到较多关注的知识可以成为精华,而受到大家欢迎的精华又可以获得首页推荐,让每个访问者在一进入社区就看到,这种不断强化的优势就会其集聚很多人的关注。

第三种因素是知识社区的各种排行榜,比如点击率排行榜,回复排行榜等等,前面IBM的例子我们已经对此有了分析。

城市化发展中的聚集效应和空间分布研究

城市化发展中的聚集效应和空间分布研究

城市化发展中的聚集效应和空间分布研究在当今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下,城市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

城市化的背后是一系列的聚集效应和空间分布规律,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趋势。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发展中的聚集效应和空间分布研究。

一、聚集效应聚集效应是指同类或相关事物在特定地理空间中的集聚现象。

城市作为重要的经济总量和创新中心,可以吸引大量的人口、企业、资源和资本的集聚,这种聚集效应为城市化的推进提供了基础。

城市中的经济活动和人口密度、文化活动和人群数量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效应。

1. 人口聚集效应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聚集是城市空间分布的重要特征之一。

城市人口的聚集效应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常住人口密度高。

由于城市集聚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加上城市化进程中的“溢出效应”,城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从而尤其引发了劳动力的大规模居住和聚集。

(2)城市中流动人口增多。

城市是人口流动的重要聚集地,尤其是在发展中的城市中,由于经济、技术和政策的因素,流动人口比例较高。

这也增加了城市人口的总量和聚集效应。

(3)城市人口结构多元化。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人口结构也越来越多元化,尤其是在大城市和特定的行业、领域、社会群体中,人口的聚集程度越来越高。

2. 资本聚集效应城市中的人口聚集效应不仅影响城市的人口总量和结构,也同时引发了资本的集中和流动。

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政策、要素和机制,都会影响资本市场和投资行为,从而形成不同的聚集效应。

(1)城市中的金融机构。

城市往往是金融机构的重要集聚地,各种金融服务可提供更全面到位的服务。

这些金融机构创造并流入大量的资本,从而增强了城市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2)城市中的创新驱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对于科技和科学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创新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城市中的发展,不仅为城市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带动了投资的流入和扩大规模。

用“集聚效应”原理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类型图(人教版)

用“集聚效应”原理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类型图(人教版)

用“集聚效应”原理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类型图(人教版)牛民吉;曹召顺【期刊名称】《地理教育》【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2页(P12-13)【作者】牛民吉;曹召顺【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北校 277000;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教育局277000【正文语种】中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基础,显性知识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隐性知识是“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隐藏在教材的编排结构中,折射着编者的学科素养和学科理念。

一般来说,同一类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一致的,导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空间上出现分化,并在集聚效应的影响下分别发育成不同的功能区。

如教材编者用第19页图2.2“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a)和低级住宅区(b)”展示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位置差异和特征,而图文资料的编排却在潜意识地引导读者探究这两类住宅区分化而又各自集聚的原因。

再如商业区和工业区,教材分别用图2.3“纽约的CBD曼哈顿”、图2.4“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和三段文本内容展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有着不同的集聚条件。

因此,集聚效应是本节课的“灵魂”性知识,判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图幅时应多思考一下“集聚效应”。

从知识结构体系(图1)看,集聚效应处于核心位置,各功能区的形成均根源于此。

集聚效应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功能区成型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基本因素(图2)。

从区域内部看,以商业区为例,市中心较高的人口密度和交通通达度对商业网点有较强的吸引力,导致区域内商业网点向市中心集聚,进而引起金融、餐饮、娱乐和交通等同步集聚和发展,直至发育成规模较大的CBD。

而企业则由于地价、环境等问题纷纷搬离市区,集聚到合理区位的郊外,形成工业区。

城市集聚产生的结构效应

城市集聚产生的结构效应

城市集聚产生的结构效应
城市集聚产生的结构效应是指在城市中出现的一系列特定的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现象。

这些效应可以分为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空间效应。

经济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规模经济效应:城市集聚可以带来生产规模扩大效益,例如企业在城市中可以更容易地获得资源、劳动力和市场等,从而实现更高效的生产。

2. 创新和知识溢出效应:城市集聚汇聚了大量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促进了知识和创新的交流和传播,从而加速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3. 产业集群效应:城市集聚可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不同企业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供应链和价值链,提高了整个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社会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才集聚效应:城市集聚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形成了人才密集型的经济活动和创新研发中心。

2. 教育和文化效应:城市集聚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和文化资源,包括高水平的学校、艺术机构和文化活动,提高了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

3. 社会交往效应:城市集聚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交网络和机会,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的形成。

空间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扩张效应:城市集聚促使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土地的开发利用,形成城市的扩张效应,从而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岗位。

2. 区位优势效应: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网络使其具有区位优势,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商业机会。

3. 城市景观效应:城市集聚形成了特定的城市景观,包括建筑、公共空间和文化遗产等,对城市形象和认同感产生影响。

“集聚效应”理论的实践价值分析_集聚效应的理论

“集聚效应”理论的实践价值分析_集聚效应的理论

“集聚效应”理论的实践价值分析|集聚效应的理论【摘要】产业集聚可以有效地实现产业布局的集中优化,形成规模效应,继而产生辐射效应,成为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对“集聚效应”的理论分析和“中国光谷”的实证分析,探讨产业集聚的优势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不同定位。

【关键词】集聚效应,产业集聚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都创造出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它在提升产业竞争力,并从整体上提升区域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以集聚效应理论为基础形成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一、“集聚效应”的基本内涵对集聚效应理论的关注和研究始于十九世纪末期,经济学家马歇尔关注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他描述到:“当一种工业已选择了自己的地方时,它是会长久设在那里的。

因此,从事同样的需要技能的行业的人,互相从邻近的地方所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

”他进而又分析了这些积聚在一起的企业的机械使用效率和劳动者生产技能的利用率更高,据此,马歇尔提出了“外部经济”的理论,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不仅依靠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组织制度和经营效率等因素,也要依赖于企业的区位因素。

区域经济学家强调外部经济源于相关资源的相对集中,由此可以发展和改进一定集聚企业生产的有利环境,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可见,集聚效应既是一种规模经济的外在表现,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其实质是空间上的企业外部规模经济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效应。

总的来说,“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

产业集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成本的边际递减现象。

由于一定的企业集聚区域内,企业相互临近或同时处于生产链的某一个环节,随着产业集聚程度提高,集群内企业减少了原料购置和产品销售的运输成本,降低了相关信息的收集成本和劳动力的搜寻成本,使产品平均生产成本逐渐降低,企业呈现出收益递增的态势。

中国社科院、南开大学专家研究认为我国城市产业集聚效益亟待提

中国社科院、南开大学专家研究认为我国城市产业集聚效益亟待提

中国社科院、南开大学专家研究认为我国城市产业集聚效益亟待提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产业集聚效应愈加凸显。

如今,城市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其中城市产业集聚作用更是显著。

然而,城市产业集聚效应虽然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亟待提高城市产业集聚效益。

本文将从城市产业集聚的概念、产业集聚的条件、影响及提高效益方面进行探讨。

1.城市产业集聚概念城市产业集聚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各行业的企业或者组织因同样的基础设施、市场、人才等吸引条件集聚在一起,并通过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方式形成高度互动、相互依存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过程。

城市产业集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可以实现城市规模效益、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产业集聚的条件产业集聚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例如:(1)政府支持:政府应该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从资源配置、税收政策、市场规则等多方面加强支持。

(2)人才资源:高素质的人才是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因此部分地区为进行产业升级,采取了鼓励人才集聚现象的政策。

(3)产业链完善:支持创新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并加大对产业链的扶持力度,增强了产业链的连锁效应,并在市场中逐渐形成以知识为核心的产业集聚。

3.产业集聚的影响城市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提升城市经济效益:生产流程便捷高效,减少经济成本,并可高效地组织生产活动,增加经济产出。

(2)促进就业:产业集群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

(3)塑造城市形象:通过产业聚集的形式塑造城市的发展形象,增强城市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4)带动环境效应:产业集群的形成能够形成良好的环境效应,比如,绿色产业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对环境贡献积极,同时也满足了民众对环境的需求。

4.提高城市产业集聚效益为了提高城市产业集聚效益,应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项目审核和审批,减少政策障碍,降低投资风险。

城市集聚的经济效应

城市集聚的经济效应

密度经济效应
高质量的人力资本
城市集聚通常会吸引更多高技能、高素 质的人才,形成高质量的人力资本。
信息交流便利
城市集聚有利于信息、知识和技术的 交流和传播,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
技术溢出效应
由于人才聚集,城市成为新技术、新 思想的发源地,技术溢出效应使得城 市保持领先地位。
提高城市知名度
城市集聚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 力,有利于吸引投资和拓展市场。
城市集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资源高效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集聚区通过资源整合和集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资源浪费:城市集聚区有更好的条件进行资源回收和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城市集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社会可持续发展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城市集聚区有更好的条件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如 教育、医疗、文化等。
03
产业链完善
杭州的电商产业链完善,从产品采购、仓储物流到销售、售后等环节都
具备高度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杭州还具备了较为完善
的电商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城市发展需求的变化也会促使城市空间结 构的调整,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变化 需要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05
城市集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集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绿化建设
城市集聚区通过加大绿化投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 境,提升城市生态水平。
污染防治
城市集聚区有更好的条件进行污染防治,通过集中处理污水和垃圾,减少环境 污染。
城市集聚的特点
人口密集
城市集聚区的人口数量远远超过周围 地区,人口规模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 扩大。

要素集聚_规模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要素集聚_规模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人口迁移、户籍政策的逐步松动, 我国劳动力流动规模越来越大,
且从总体上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呈加速增长之势; 二是人口和劳动力流动的流
向总体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集聚; 三是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呈现扩大趋势。根据 五普 ! 资料, 全
国流动人口为 1 2亿人, 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 4242万人。其流向特点主要表现为: ( 1) 从距离上看, 以
0 264
1998
196
387
151
53
1998 0 696
0 211
0 092
0 397
0 339
0 264
1999
196
384
152
53
1999 0 692
0 215
0 093
0 396
0 341
0 263
2000
199
389
155
54
2000 0 691
0 216
0 093
0 398
0 341
然会成为国内外投资的重点。因此, 人口和劳动力流动仍然会维持由中、西部省份流向东部地区、由农村
流向城镇的基本格局。笔者计算了 1997- 2006十年间我国省级层面劳动力分布情况, 见表 1和表 2。
表 1∀ 1997- 2006年全国及各地区就业密度 ∀ 表 2∀ ∀ 1997- 2006年全国三大地带就业集中度指数
25 6% 。从目前的趋势看, 我国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向在 2020年前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张 昌彩, 2004) [ 9] 。虽
然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同时也于 2009年批复了 ∃关中 # # # 天水经济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聚集效应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聚集效应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聚集效应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其中最普遍的问题便是聚集效应。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人口大规模聚居,聚集效应随之而来。

这就引起了人们对聚集效应的研究,以便更好地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一、聚集效应的定义聚集效应是指随着人口和企业规模的增加,产生的集聚效应。

当人口向城市聚集,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密度越来越高时,会产生一种非线性的效应。

这种效应是指,大量人口的聚居会带来更多的产业和服务企业进入城市,产生规模经济和聚合效应,提高城市的经济增长率和竞争力。

二、聚集效应的类型聚集效应有以下三种类型:1、人口聚集效应人口聚集效应是指人口的聚居会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越多,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就越高。

同时,人口增长也能提高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城市的创新和竞争力。

2、企业聚集效应企业聚集效应是指,企业在同一地区聚集会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企业聚集效应可以促进行业繁荣,形成良性的产业生态循环。

3、创新聚集效应创新聚集效应是指,创新和科技人才在同一地区聚集,形成创新生态圈,推动城市创新和经济增长。

当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相互促进时,将会形成产业转型和升级,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三、城市发展策略和聚集效应城市发展策略是制定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

当城市规划与聚集效应相结合时,可以促进城市发展的持续和稳定。

以下是几种策略:1、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城市和周边城镇、农村之间形成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关系。

当城乡区域共同发展,形成合理的城市聚集带和产业带,可以更好地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

2、深入推进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关键是产业升级。

当城市拥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生产的产业时,可以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优势,并带来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城市。

3、构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对于城市发展非常重要。

当城市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更好地吸引人才和企业到城市,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经济

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经济

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经济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经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趋势也日益加强。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可以看到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不仅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汇聚,还产生了诸多的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

城市的聚集效应指的是城市中大量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的聚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产业聚集效应、人才聚集效应和文化聚集效应等。

其中,产业聚集效应是最为明显的。

在城市中,由于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和资源共享,同行业内的企业往往会集中在某个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

这种产业集群会带来成本优势、技术共享和供应链的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例如,深圳作为全球知名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吸引了大量的电子企业进驻,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使得整个产业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最终产品的出口都能够实现成本优化和高效率生产。

另外,人才聚集效应和文化聚集效应也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中汇聚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前来发展,形成人口聚集效应。

对于企业来说,吸引和利用优秀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人口聚集效应会促进高端人才的集聚,进而对本地区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硅谷就是一个典型的人才聚集区,吸引了全球最优秀的科技人才,并孕育出了多个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

相信对于许多人来说,文化聚集效应也是很熟悉的。

城市中的文化吸引力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够在文化产业上实现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

例如,发达国家的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相当成熟,其成果并不仅停留在运动品牌和体育产业上,更广义上的健身、休闲和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例如,英国的伦敦就是全球知名的文化名城,吸引了大量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公司进驻,在文化、旅游、艺术和娱乐等领域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

对于城市发展来说,规模经济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规模经济指的是一种生产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在城市中,由于人口、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集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大规模生产和高效率生产。

城市化、集聚效应和经济发展(PDF)

城市化、集聚效应和经济发展(PDF)

城市化、集聚效应和经济发展Urbanization,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约翰·奎格利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07年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世界城市化水平将在随后二十年里迅速提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该报告指出,目前有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同样是在2007年,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一份报告突出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当中存在的贫民窟现象以及恶劣的居住条件。

该报告声称,在很多情况下,城市移民的经济状况甚至不如居住在农村的农民。

联合国在2003年对其成员国政府作过一次调查,目的是了解成员国政府对城市化的态度。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成员国政府希望城市移民迁回农村并阻止城市化浪潮。

城市化真的对发展不利吗?如果城市居民发现城市里的生活要比他们原居地更糟,那么按常理推断他们将会离开城市。

如此一来,还有必要对城市化和发展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吗? 本文收集了有关城市能提高经济效率的各种机制的证据,并考察了城市在促进经济产出以及增加城市居民消费机会方面的记录。

这类证据和记录大多数源自对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的观察,但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来自对发展中国家的分析。

所有这些证据都明确支持如下结论,那就是无论是在穷国还是富国,城市都是经济增长、生产率提高和收入增长的重要推动者。

促进而非抑制城市化的政策很有可能会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

本文经过分析还给出了很多能够改进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并提高其收入水平的政策建议。

为什么是城市? 为什么人们和企业都愿意落户城市呢?人口在空间上的均衡分布会减少区位竞争从而降低居民和企业所支付的租金,这样各方都能受益(Starrett,1974)。

但如果住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并心甘情愿为此支付租金成为居民和企业的理性选择,那说明城市区位一定给他们带来了补偿性收益:成本下降、产出提高以及效用增加。

城市化带来的效用收益一直都是非经济学家推测和分析的主题。

2021版地理导学大一轮人教考点规范练19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

2021版地理导学大一轮人教考点规范练19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考点规范练19 城市化考点规范练第38页城市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下图示意城市集聚效应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

读图,完成第1~2题。

1。

伴随工业化水平提高,城市集聚效应( )A。

逐渐增强B.逐渐减弱C。

先增强后减弱D.先减弱后增强2.城市集聚效应达到M点后,将可能出现( )A。

逆城市化现象B.工业化水平下降C。

城市规模萎缩D。

农业人口增加答案:1。

C 2.A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伴随工业化水平提高,城市集聚效应先增强后减弱.C项正确。

第2题,城市集聚效应达到M点后,工业水平继续增加;城市集聚效应开始减弱,城市规模增加速度放缓;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但不是城市人口转为农业人口。

A项正确。

2018年我国成立农业农村部,进一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下图是我国农村“空心化”的成因与演进机制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

与农村“空心化"出现关联性最小的是()A.第一产业效益低B.第一产业产值下降C.农村劳动力剩余D.农民经济条件改善4.针对农村“空心化"现象要()A。

严格禁止农民进城B.转化农民的生活方式C。

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D。

发展机械化农业答案:3.B 4。

C解析:第3题,第一产业效益低,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迁入城市,导致农村“空心化”的出现;农民经济条件改善,收入增加,在村外建房,也促使农村“空心化”的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第一产业比重会减小,但产值不一定下降。

故选B项。

第4题,严禁农民进城是不现实的,A项错;农村“空心化”现象与农民的生活方式无关,B项错;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出现,使得一些房屋闲置与废弃,浪费了土地资源,故应加强宅基地管理,C 项正确;发展机械化农业,会加剧农村“空心化”,D项错。

故选C项。

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六大洲城市化水平变化统计图。

技术密集与产业集聚:基于技术能力视角的分析

技术密集与产业集聚:基于技术能力视角的分析

技术密集与产业集聚:基于技术能力视角的分析
高鸿鹰;武康平
【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
【年(卷),期】2009(028)002
【摘要】在新型工业化中,技术密集产业往往更加倾向于空间集聚发展.本文从技术能力的视角,分析技术密集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应用内含技术能力的Cobb-Douglas 生产函数,论证技术密集程度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循环累积关系,并阐述循环累积的传导机制;结合知识系统的组织性和开放性,探讨技术密集深化对产业集聚系统演进的推动作用.
【总页数】5页(P83-87)
【作者】高鸿鹰;武康平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北京,101149;清华大学,北京,100084;清华大学,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03.3
【相关文献】
1.产业集聚、创新网络与集群企业技术能力——基于绍兴市14262份问卷的调查与分析 [J], 陆立军;于斌斌
2.湖南利用FDI质量的实证分析及对策——基于技术密集型产业、R&D活动的视角 [J], 傅元海
3.组织承诺对研发人员流动意向的影响模式研究——基于技术密集型企业视角分析
[J], 陈洪权
4.组织承诺对研发人员流动意向的影响模式研究——基于技术密集型企业视角分析[J], 陈洪权
5.湖南利用FDI质量的实证分析及对策--基于技术密集型产业、R&D活动的视角[J], 谭伟生;傅元海;刘武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集聚效应 ;积聚效率 ;城市规模分布 中图分类号 :C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4565(2007)03 -0043-05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 Agglomeration Efficiency and the Change of City Size Distribution
类 ;在图 2 中 , 50 万人 口规模以上的城市被区分为 50 —100 万人口规模和 100 万人口规模以上城市两 类。
图 1 描述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 三 种城市规 模分布的变化 趋势 :50 —100 万人口规模 城市的比重 ,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小幅震荡之后快速 下降 ;100 —200 万人口规模城市和 200 万人口规模 以上城市的比重 ,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小幅震荡之后 快速上升 ;100 —200 万人口规模城市的规模分布变 化与 200 万 人口规模以 上城市大 体上相似 。 由于 100 —200 万人口规模城市和 200 万人口规模以上城 市的规模分布变化相似 , 将其整理合并 , 合并后的趋 势见图 2 。由图 2 可见 , 100 万人口规模以上城市的 比重经历小幅震荡下降之后 , 明显呈现出快速上升 的趋势 , 与 50 —100 万人口规模城市的规模分布变 化趋势形成鲜明的对照 。
(二)城市最优规模
当城市达到最优规模时 , 城市的经济产出总量
与城市集聚成本的差值达到最大(Arnott 和 Stiglitz , 1979 ;Arnoti , 2004)[ 6 , 7] , 可 以表 示为最 大化 问题 式
(4):
Max{F[ L
K
, EX (L)]
-C(L)}
(4)
其中 :C(L)为集聚成本函数 , C′(L)> 0 。于是 , 最
经济活动的城市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必将产生集 聚效应 , 集聚效应进一步吸引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 , 从而形成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由于存在经济集聚效 应 , 城市单个厂商生产函数和总量生产函数都包含 集聚效应 。经济活动的集聚及其变动 , 决定了城市 规模及其分布的变化 。
(一)城市厂商生产函数与总量生产函数 城市厂商的生产函数是包含集聚效应的生产函 数(Kanemoto 、Ohkawara 和 Suzuki , 1996)[ 1] , 集聚效应 主要来 源于 外部性 和合作 效率 。 (1)根 据马 歇尔 (1920)的观点 , 城市经济中的集聚外部性包括 :由于 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大而导致的外部经济 , 例如伴随 着城市发展而出现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共享的附属 产业 、完善的基础设施等 ;由于城市内部厂商的空间 接近 , 降低了彼此之间的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 ;城市 内部具有较强的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效应 , 特别是在
显著提高 。1995 —2004 年间 ,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平 均每年增加了 1.2 个百分点 , 50 万人口规模以上城
of Economics and Stati stics, 1987 , 69 :503— 510 . [ 4 ] Holland D , Cookes S C .Sources of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Washington
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士生 。 (责任编辑 :石庆焱)
·4 4·
统计研究
2007 年 3 月
市的数量由 73 座增加为 225 座 , 平均每年增加 15 座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 , 城市规模分布也发生 了结构性变化 , 用图 1 和图 2 描述了 1995 —2004 年
注 :资料来源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6 — 2005 年)。
参考文献 [ 1 ] Carter A P.Changes in input-output structure since 1972[ J] .Data
Resources Interindustry Review , 1980, Summer :111— 117 . [ 2 ] Feldman S J , Palmer K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
changing input-output coeff icients[ J] .Business Economics , 1985 , 20 (1):38 — 54 . [ 3 ] Feldman S J , McClain D , Palmer K .Sources of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63 — 1978 :an input-output respect ive[ J] .The Review
① 城市经济集聚效率是指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与由城市集 聚 成本所导致的公共支出的比值 。
第 24 卷第 3 期
高鸿鹰 武康平 :集聚效应 、集聚效率与城市规模分布变化
·4 5·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 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效应 尤为显著 。[ 2] (2)近期关于城市发展研究的文献[ 3 —5]
(1)
其中 :l 为劳动力投入 ;k 为资本投入 ;E 表示集聚效
应函数 , 函数 E 的形式取决于城市发展水平(鉴于
科技进步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本文特意列出
科技进步要素 X), E′X (0)>0 ;L 表示城市劳动力总
规模 。
由于厂商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方面具有完全竞
争关系 , 根据式(1), 城市厂商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均
economy:an input-output perspect ive[ 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 cience, 1992, 26 :155 — 170 . [ 5 ] Wang E C.A multiplicat ive decomposition method to identify the sectoral changes in various developmental stages:Taiwan, 1966 —1991 [ J] . Economics Systems Research , 1996 , 8(1):63 — 79 . [ 6 ] 李景华 .用相对行标尺 量模型分析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 J] .系 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 , 23(10):43 — 47. 作者简介 唐志鹏 , 四川成都 , 1978 年 出生 , 男 , 中国 科学院 数学 与 系统科学研究院 2005 级博 士生 , 研 究方向 为投 入产 出技 术 与经济预测 。 王志标 , 河南汝州 , 1980 年 出生 , 男 , 中国 科学院 数学 与 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士生 。 祝坤福 , 江西上饶 , 1979 年 出生 , 男 , 中国 科学院 数学 与
衡条件可以表示为 :
f l =w 和 f k =r
(2)
其中 :w 为城市劳动力均衡工资 ;r 为货币市能够得到城市经
济的集聚效应 。 测度城市集聚效应需要从单个厂商
的生产函数推导出城市总量生产函数 , 并在此基础
上推导出城市经济 集聚效应的估 算公式 。 根 据式
优城市规模条件可以表述为 :
F EX (L)
EX (L)= L
C L
(5)
城市最优规模既取决于边际集聚效应又取决于边际
Key words:agglomeration effect;agglomeration efficiency ;city size distribution
一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 , 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 城市化水平
信设备制造业部门的产业规模扩大应给予鼓励 , 并 充分扩大其产业波及效应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 第三产业中除金融保险业部门外 , 其他部门直接产 品消耗系数持续增大 , 但增加值结构系数却有所降 低 , 应调整和改善产业内部结构 , 提高服务质量以增 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竞争力 。列标尺量模型 的应用 , 为经济决策者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时提供 了合理有效的参考依据 。
是什么原因推动了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变化 ? 本文从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和集聚效率 ① 的视角 做出理论解释 。 在此基础上 , 笔者应用包含集聚效 应的 Cobb-Douglas 形式生产函 数 , 构建 了城市总量 生产函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 对比分析集聚效率指 数对城市规模分布变化的影响 。
二 、经济集聚与城市规模分布
图 1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模分布的结构性变化(1)
注 :资料来源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6— 2005 年)。
图 2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模分布的结构性变化(2) 间我国的城市规 模分布变化 。在图 1 中 , 50 万人口 规模 以上 的 城市 被区 分为 50 —100 万人 口 规模 、 100 —200 万人口规模和 200 万人口规模以上城市三
第 24 卷第 3 期 2007 年 3 月
统计研究 Statistical Research
Vol .24 , No.3 Mar .2007
集聚效应 、集聚效率与城市规模分布变化
高鸿鹰 武康平
内容提要 :本文从城市集聚效应的视角 , 分析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结构性变化 的机制 , 在此基础 上构建了包 含 集聚效应的城市总量生产函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 然后应用 OLS 方法估算我国不同规模等 级城市的 平均集聚效 应 指数 和平均集聚效率指数 , 并对比分析其对城市规 模分布 变化的 影响 。 本文 的实证 结果表 明 , 平 均集聚 效率指 数 的高低与城市规模分布比重的增减相一致 。
(1), 由于单个厂商的生产函数满足资本和劳动投入
的规模报酬不变性 , 可以得到城市的总量生产函数
为:
Q =mf[ l , k , EX (L)] =F[ K , EX (L)] (3)
其中 :m 表示单 个厂 商的数 量 , K = mk , L = ml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