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及处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共济失调。Benedikt综合征:同侧动眼神 经麻痹和对侧不自主运动和震颤。 4)大脑后动脉深穿支闭塞:丘脑穿动脉闭塞 产生红核丘脑综合征,表现为病灶侧舞蹈样 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小脑性共济性失 调和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丘脑膝状体动脉闭 塞产生丘脑综合征(丘脑的感觉中继核团梗 死),变现为对侧深感觉障碍、自发性疼痛
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的5条血管交叉部 ,即有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和 基底动脉顶端组成一个“干”字形结构。各 种原因引起该区域血液循环障碍,使幕上和 幕下的脑组织同时受累,包括丘脑、丘脑下 部、中脑、桥脑上部、小脑、枕叶、和颞叶 的梗死,即构成TOB综合征。临床上以眼球 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为主
顶、颞交界区。 3)皮层下型:见于大脑前、中、后动脉皮层 支与深穿支分水岭区脑梗死或大脑前动脉回 返支(Heubner动脉)与大脑中动脉豆纹动 脉分水岭梗死,病灶位于大脑深部白质、壳 核和尾状核等。 (4)出血性脑梗死:是由于脑梗死灶内的动 脉自身滋养血管同时缺血,导致动脉血管壁
损伤、坏死,在此基础上如果血管腔内血栓溶 解或侧枝循环开放等原因使已损伤血管血流 得到恢复,则血液会从破损的血管壁漏出, 引发出血性梗死,常见于大面积脑梗死。 (4)多发性脑梗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 供血系统脑血管闭塞引起的梗死,一般有反 复多次发生脑梗死所致。
辅助检查
1、血液和心电图: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 流变、血生化(血脂、血糖、肾功、电解质 )。 2、神经影像学: CT:可直观显示脑梗死范围、部位、血管分 布、有无出血、病灶的新旧等。早期检查24 小以内可不显示病灶,但可排除脑出血。CT 检查缺点是对脑干、小脑部位梗死及较小病
状(眶动脉及额极动脉闭塞)。 4)深穿支闭塞:导致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上 下肢近端轻瘫。
(4)大脑后动脉闭塞的表现:主干闭塞症 状取决于侧支循环。 1)单侧皮质支闭塞: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 上部视野较下部视野受累常见,黄斑区视力 不受累(黄斑区的视皮质代表区为大脑中动 脉、后动脉双重供应)。优势半球受累可出 现失读(伴或不伴失写)、命名性失语、失 认等。 2)双侧皮层支闭塞:可导致完全性皮质盲,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定义:脑血栓形成是脑脑梗死常 见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是在各种 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基础上,脑动脉主干 或分支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 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中断,使脑组织缺血、 缺氧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 征。
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动脉硬化:是本病基本病因,特别是动脉粥样 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常伴高血压病,两者互为因果, 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可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2、动脉炎:如结缔组织病、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及 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均可导致动脉炎症,使管 腔狭窄或闭塞。 3、其他少见病因: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蛋白 C和蛋白S异常、脑淀粉样血管病、烟雾病、肌纤 维发育不良和颅内外夹层动脉瘤等。
3)深穿支闭塞:最常见的是纹状体内囊梗死, 表现为对侧中枢性均等性轻偏瘫,对侧偏身 感觉障碍,可伴有对侧同向性偏盲。优势半 球病变出现皮层下失语,常为底节性失语, 表现为自发性言语受限、音量小、语调低、 持续时间短暂。
(3)大脑前动脉闭塞的表现:
1)分出前交通动脉前主干闭塞:可因对侧动 脉的侧支循环代偿不出现症状,但当双侧动 脉起源于同一个大脑前动脉主干时,就会造 成对侧大脑半球的前、内侧梗死,导致截瘫、 二便失禁、意志缺失、运动性失语综合征和 额叶人格改变等。 2)分出前交通动脉后大脑前动脉远端闭塞: 导致对侧的足和下肢的感觉运动障碍,而上
脑血栓形成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 2、病理生理:局部脑缺血由中心坏死区
及周围脑缺血半暗带组成。坏死区中脑细胞 已死亡,缺血半暗带由于存在侧支循环,尚 有大量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能在短时间内迅 速恢复缺血半暗带血流,该区脑组织损伤是 可逆的,神经细胞有可能存活并恢复功能。 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一个主 要目的;而恢复缺血脑组织的供血和对缺血 脑组织实施脑保护是挽救缺血性半暗带的两
位于脑桥下部基底部外侧。症状:a、同侧外 展神经周围性瘫痪(外展神经髓内纤维损 伤);b、同侧面神经周围性瘫痪(面神经核 及髓内纤维损伤);c、对侧痉挛性偏瘫(锥 体束损伤);d、对侧躯体痛、温度觉消失 (脊髓丘脑侧束损伤);e、对侧触觉、位置 觉及振动觉减退(内侧丘系损伤)。 3)脑桥腹内侧综合征(Fovile syndrome):
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1、一般特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死多见
于中老年,动脉炎性脑梗死以中青年多见。 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病例有TIA前 驱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局灶性体征 多在发病后10余小时或1~2日达到高峰, 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
·2、不同脑血管闭塞的临床特点:
(1)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 差异较大,主要取决于侧支循环状况。颈
百度文库
、感觉过度、轻偏瘫、共济失调、手部痉挛 和舞蹈-手足徐动症等。
\
(5)椎-基底动脉闭塞的表现:血栓性闭塞 多发生于基底动脉起始部和中部,栓塞性闭 塞通常发生在基底动脉尖。基底动脉或双侧 椎动脉闭塞是危及生命的严重脑血管事件, 引起脑干梗死。出现眩晕、呕吐、四肢瘫痪、 共济失调、肺水肿、消化道出血、昏迷和高 热等。脑桥病变出现针尖样瞳孔。 1)闭锁综合征:基底动脉的脑桥支闭塞致
灶分辨率差。 MRI:可清晰显示早期脑缺血性梗死、脑干、 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灶T1呈 低信号,T2呈高信号,出血性梗死时T1加权 像有高信号混杂。MRI弥散加权像(DW1) 可早期显示缺血病变(发病2小时内),为早 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血管造影DSA、CTA和MRA可以发现血管狭
肢和肩部的瘫痪轻,面部和手部不受累。可 以出现尿失禁(旁中央小叶受损)、淡漠、 反应迟钝、欣快和缄默等(额极与胼胝体受 损),对侧出现强握及吸吮反射和痉挛性强 直(额叶受损)。 3)皮层支闭塞:导致对侧中枢性下肢瘫,可 伴有感觉障碍(胼周和胼缘动脉闭塞);对 侧肢体短暂性共济失调、强握反射及精神症
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
郑州颐和医院急诊医学科 王光亮
脑梗死定义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病因所 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部组织缺血、 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 临床综合征。 脑梗死依据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的机制 可将脑梗死分为三种主要病理生理学类型: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血液动力学所致的脑 梗死。
原因:基底动脉短旋支与旁正中支阻塞,病 变位于脑桥基底部和被盖部。症状:a、病灶 侧外展及面神经麻痹(外展神经核、外展神 经及面神经损伤);b、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 (外展神经副核损伤);c、对侧偏瘫、包括 中枢性舌瘫(椎体系损伤)。 4)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基底动脉尖部是指以基底动脉顶
有时可伴有不成形的视幻觉、记忆受损(累及 额叶)、不能识别熟悉面孔(面容失认症) 等。 3)大脑后动脉起始段的脚间支闭塞:可引起 中脑中央和下丘脑综合征,包括垂直性凝视 麻痹、昏睡甚至昏迷;旁正中动脉综合征 (Weber综合征):表现为动眼神经交叉瘫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偏瘫)。Claud综 合征: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小脑
死,多因血流动力学原因所致。常呈卒中样 发病,症状较轻,纠正病因后病情易得到有 效控制。可分为以下类型: 1)皮层前型:见于大脑前、中动脉分水岭脑 梗死,病灶位于额中回,可沿前后中央回上 部带状走形,直达顶上小叶。 2)皮层后型:见于大脑中、后动脉或大脑前 、中、后动脉皮质支分水岭梗死,病灶位于
2)皮层支闭塞:(1)上部分支闭塞可导致 病灶对侧面部、上下肢瘫痪和感觉缺失,但 下肢瘫痪较上肢轻,而且足部不受累,头、 眼向病灶侧凝视轻,伴Broca失语(优势半球) 和体象障碍(非优势半球),通常不伴意识 障碍。(2)下部分支闭塞较少单独出现,导 致对侧同向性上四分之一视野缺损,伴 Wernicke失语(优势半球),急性意识模糊 状态(非优势半球),无偏瘫。
要特征,可伴有记忆力丧失、对侧偏盲或皮 质盲。中老年卒中,突发意识障碍并较快恢 复,出现瞳孔改变、动眼神经麻痹、垂直凝 视麻痹,无明显运动和感觉障碍,应想到该 综合征可能,如有皮质盲或偏盲、严重记忆 障碍更支持。CT及MRI显示双侧丘脑、枕叶 和中脑多发病灶可确诊。
5)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erg syndrome):原因: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 供应延髓外侧的分支闭塞所致。症状:a、突 发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前庭神经 损伤);b、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失音、饮 水呛、病灶侧软腭低下及咽反射减弱或消失 (疑核损伤);c、同侧面部痛、温觉减弱或 消失(三叉神经脊束核损伤);d、对侧偏身 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脊髓丘脑束损伤);e 、
双侧脑桥梗死。双侧皮质脊髓束核皮质脑干 束均受累。患者意识清醒,因运动传出通路 几乎完全受损而呈失运动状态,眼球不能向 两侧转动,不能张口,四肢瘫痪,不能言语, 仅能以瞬目和眼球垂直运动示意与周边建立 联系。 2)脑桥腹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 syndrome):基底动脉短旋支闭塞引起,病灶
脑血栓形成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伴轻度肿胀,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内皮细呈明显 缺血改变。 ( 3)坏死期(24~48小时):大量神经细胞脱失, 胶质细胞坏死,中性粒细胞及内皮细胞呈明显缺血 改变。 (4)软化期(3日~4周):病变脑组织液化变软。 (5)恢复期(3周~4周)液化坏死脑组织被格子 细胞清除,脑组织萎缩,小病灶形成胶质瘢痕,大 病灶形成中风囊,此期持续数月~2年。
脑血栓形成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个基本治疗途径。有效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 织的治疗时间,称为治疗时间窗(TTW)。目 前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时 间窗一般不超过发病6小时,机械取栓治疗时 间窗不超过8小时。如果血运重建的治疗方法 超过TTW,则不能有效挽救缺血脑组织,甚至 可能因再灌注损伤和继发脑出血而加重脑损 伤。
同侧小脑共济性失调(小脑下脚、脊髓小脑 后束损伤);f、呃逆(网状结构的呼吸中枢 损伤)。
特殊类型的脑梗死
(1)大面积脑梗死:通常由颈内动脉主干、 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或皮质支完全性卒中所 致,表现病灶对侧完全性偏瘫、偏身感觉障 碍及向病灶对侧凝视麻痹。病程呈进行性加 重,易出现明显的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征象 ,甚至发生脑疝死亡。 (2)分水岭梗死:由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 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导致,也称边缘带脑梗
脑血栓形成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1、病理:脑梗死发生率在颈动脉系统占80%,椎-基 底动脉系统约为20%。局部血流中断引起的脑梗死 多为白色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常可继发红色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缺血、缺氧性损害表现为神经 细胞坏死和凋亡两种形式。 病理分期: (1)超早期(1~6小时):病变脑组织变化不明 显,可见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星形胶质 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空化。 ( 2)急性期(6~24小时):缺血区脑组织苍白
内动脉闭塞常发生在颈内动脉分叉后,慢性 血管闭塞可无症状。远端大脑中动脉血流供 应不良,可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 碍和(或)同向性偏盲等,优势半球可伴有 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有体象障碍。体检 可闻及颈动脉搏动减弱或闻及血管杂音。 常见3中颈内动脉梗死模式:见下图
(2)大脑中动脉闭塞的闭塞的表现: 1)主干闭塞:导致三偏症状,即病灶对侧偏 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三偏),伴头、 眼向病灶侧凝视,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完全性 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受累出现体象障碍,患 者可出现意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