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教案
《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
3. 培养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2.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血液3.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4. 血液循环的途径5. 血液循环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2. 教学难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血液循环的相关内容。
2. 利用模型、挂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心脏的结构。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3.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展示心脏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心脏的结构。
4. 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展示血液循环图,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5.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血液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实践活动成果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血液循环相关问题,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能绘制血液循环图,能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第二节《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
第二节《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讲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设计思路〗1.情形切入:血液循环的发觉使学生领会到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艰巨曲折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生命隐秘的欲望。
2.活动:观看小鱼尾鳍的血液流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淌产生感性认识。
3.演示实验:通过改进,进一步直观反映人体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
4.自我介绍和游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邯郸市一所热门学校,学校教学设备较先进,每个教室都配有一台电脑和一台实物投影仪。
学生素养相对较高,学习热情高,探究能力强。
〖教学设计〗情形切入:Flash动画。
一个人安静状态时心脏每分钟跳动70次左右,1小时由心脏泵出的血液达245千克,24小时由心脏泵出的血液可达58??8吨。
质疑:如此大的血量是从哪儿来的呢?生1:来自食物、饮水。
生2:静脉中所储存的。
生3:这不可能,因为一个人每天的食物全然没有这么多,体重也不可能这么重。
师:16世纪,英国大夫哈维在否定了许多假设之后,大胆提出了一个设想:血液可能是在体内循环的。
这与当时流行的言论格格不入,因此便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他被认为是疯子,他开的私人诊所也由门庭假设市而变得冷冷清清。
哈维最后在贫困和孤独中去世。
后来的事实证明,哈维的理论与现代的研究完全吻合。
那么血液在体内是如何循环的呢?活动:观看小鱼尾鳍的血液流淌。
教师提示:血液实际流淌方向与显微镜下观看到的情形一致吗?生:正好相反。
因为显微镜下观看到的像是倒像。
学生开始活动,按课本提示进行,5分钟后大屏幕展现:动画〝三种血管的血液流淌情形〞。
咨询题:你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哪种血管,是如何样区分的?学生小组讨论:血流速度快,逐步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慢,逐步汇合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一篇: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一、目标: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二、教学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学习目标。
生:看学习目标。
师:下面同学们来才一个谜语,胸中有台发动机,保证人人有精力,血液流畅营养足,干活学习创奇迹。
(打一人体器官)生:心脏师:下面就来看一下胸中发动机的结构。
教师圈画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的范围;以及(圈画出左心室)与左心室相连的主动脉;(圈画出右心室)与右心室相连的肺动脉;与右心房相连的上下腔静脉;与左心房相连的肺静脉,保证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的瓣膜。
师:下面来看一下有关的练习。
生:C 师:很好,请坐。
生:A 师:不错,请坐。
师:通过下面几个练习,我们来小结一下心脏的结构。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心脏的结构,心脏是如何工作的?如何完成血液循环的?师:下面我们来看本节的第二个问题:血液循环的路径。
师:学习血液循环的路径时,我们应该搞懂这两个问题:1、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2、血液循环的路径以及两条循环途经中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师: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同学们来看这两幅图片: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血——动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静脉血。
师:下面再来看一下第二个问题:血液循环的路径。
血液从左心室射血入主动脉,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到毛细血管网,进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把二氧化碳给血液,血液把氧气给组织细胞)血液成了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在流经各级静脉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右心房流到右心室,右心室射血入肺动脉,到肺泡的毛细血管(进行肺泡的气体交换:血液把二氧化碳给肺泡,肺泡把氧气给血液这是血液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流回左心房,左心房再流到左心室,完成整个循环途径。
生理学教学设计血液循环系统
06
临床相关疾病介绍与案例分析
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发病机制
高血压病主要是由于心脏输出量增加、血管阻力升高或血容量增多等因素导致 。具体可能涉及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原因。
治疗方法
高血压病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如利尿剂、ACE抑 制剂等,非药物治疗则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减轻精神 压力等。
心脏节律性调控因素
• 心脏节律性调控概述:心脏的节律性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自主神经 系统、体液因素和心脏自身调节等。这些调控因素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心脏的 正常节律和适应性变化。
• 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的调控:自主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 进行双向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 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乙酰胆碱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这种 调节有助于心脏适应不同的生理需求。
传递免疫信息
白细胞中的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具有传递免疫信息的功能,能够将抗 原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并激活免疫反 应。
04
心脏生理与调控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要点一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概述
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 性等基本电生理特性,这些特性共同 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泵血功能。
要点二
心肌细胞膜电位与离 子通道
生理学教学设计血液循环系统
汇报人:XX
2024-01-17
• 引言 • 血液循环系统基本概念 • 血液成分与功能 • 心脏生理与调控 • 血管生理与调控 • 临床相关疾病介绍与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和器官,同时清除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因此,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医学 、生物学、护理学等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与能量供给第二节血液循环(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观察、自学、实验,并利用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活动:某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是什么?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心脏结构图,提问:①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并让学生描述血液流动情况。
设问:鱼的体内血液流动是按着一定的路线流动的,那么人体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自学与思考有关问题。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的图血液循环示意图,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教师活动: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
小组成员合作写出血液循环途径(名称间用“→”连接)。
教师活动:教师呈现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分析为何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会不同。
分析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3. 掌握血液在人体循环中的运输过程。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教科书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血液样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1. 引入话题:你知道血液在人体中起到什么作用吗?
2. 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二、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0分钟)
1. 展示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2. 介绍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
三、介绍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15分钟)
1.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及功能。
3. 介绍人体的双循环系统。
四、实验操作(20分钟)
1. 学生观察血液样本。
2.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3. 学生进行血压测量实验。
五、总结与讨论(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 学生展开讨论:血液循环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疑惑。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完成相关习题。
2. 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血液的运输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生物课《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课《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1篇:初中生物课《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 特点:管壁厚,**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 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 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血液循环”一节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1.1 对教材的认识“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液、血管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血管的跳动,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更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
教材将“血液循环”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血液循环系统的完整“路线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1.2 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血液循环的概念;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视频,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①重点: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②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4 课型与时间①课型新授课②时间一课时2. 学生分析2.1学生一般特征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心理上较不成熟,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对不足,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
教师的指导需要具体化,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以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
2.2学生特殊特征分析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和血管以及心脏的结构普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
可采用多媒体指导其观察。
本节应有足够时间用在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的学习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3.教学策略3.1教学方法以实验法、问题法和讨论法为基本方法。
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前导,提问、讲解、演示、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3.2教具和媒体应用视频资源、PPT课件等。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
3. 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学会用血压计测量血压和脉搏。
4. 培养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5.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3.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4.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5.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讲解血液循环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3.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通过图示、动画等方式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血液循环的流程。
4.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讲解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成分变化,使学生了解血液成分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5.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介绍血压和脉搏的定义、测量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测量血压和脉搏。
6.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通过视频、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本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7.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的实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的理解。
2. 实操考核:评价学生在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实操中的表现。
3.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动画、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直观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2. 血压计、脉搏计等实践器材:用于学生实操练习。
3. 相关医学资料:用于学生课后自学和作业。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目标: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血液在身体内
循环的过程。
一、引入
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人体内有一种特殊的液体,它会在身体各处流动,帮助
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运送废物和二氧化碳吗?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血液循环”。
二、学习内容
1. 血液循环的定义:血液在人体内不断流动、输送养料、氧气和排除废物的过程。
2. 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它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收
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连接心脏和全身各部位,传递血液。
3. 血液在身体内的循环过程:心脏通过心脏循环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
器官,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送回心脏。
三、实践操作
1. 观察心脏和血管的模型,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2. 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心跳板模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观察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3. 完成填空题或选择题,巩固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四、总结
1. 简单总结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提醒学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促进血液循环健康。
五、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血液循环的知识。
六、拓展
1. 邀请医生或专业人士到班级进行血液循环相关话题的讲解。
2. 观看相关视频或参观医院或科技馆,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奥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同年级和学生的需求。
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谢谢!。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主要器官。
学习目标:
1. 了解血液循环的定义和功能;
2. 掌握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了解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心脏、血管和血液之间的关系、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解剖模型、血液循环相关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对人体
的重要性。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血液循环的定义和功能。
2. 分别介绍心脏、血管和血液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老师进行实验演示:用解剖模型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关系,同时模拟血液在人体内的
循环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四、互动讨论(10分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提出问题。
五、总结回顾(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并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写一份关于血液循环的总结报告。
扩展延伸:鼓励学生主动了解更多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可以阅读相关课外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
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对血液循环相关知识有深刻理解。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大班教案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大班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知识,知道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发展其观察、分析、判断及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生命的情感,认识血液对人体的作用,知道定期验血的必要性。
二、活动准备:1. 材料准备(1)课件《人体血液循环》(2)人体血液循环图(3)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小豆豆旅行记》(故事配套操作材料)2. 经验准备(1)家长协助幼儿了解有关人体血液循环方面的知识。
(2)幼儿对心脏和血液的基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过程:(一)以课件导入,引导幼儿感知、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1. 观看课件《人体血液循环》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人体里有哪些器官?它们和血液有什么关系?2.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与幼儿交流,并出示人血液循环图。
提问:血液在人体里起什么作用?人体里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二)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1. 启发幼儿回忆自己打预防针时的情景,谈谈自己对验血、打针、吃药的感受。
提问:你打过预防针吗?打针时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打针?吃药又是怎么回事?吃药是不是把病从血液里赶走?为什么打针吃药能治病?2. 小结:打针吃药是为了把病菌消灭或赶走,使身体重新恢复健康,而血液就是病菌被消灭的“运输队”,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血液。
(三)引导幼儿讨论如何保护血液及人体的其他器官。
提问:我们如何保护我们的血液和其他器官?小结:我们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偏食、挑食;还要有健康的生活规律,早睡早起,充足的睡眠;还要定期做体检,预防疾病;情绪稳定、不生气也是对身体器官的一种保护。
(四)幼儿阅读操作材料《小豆豆旅行记》,进行操作活动。
教师指导幼儿阅读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人体器官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3)了解血管的类型和功能。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 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3. 血管的类型和功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心脏和血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2. 新课讲授(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讲解心脏的四个腔室、瓣膜、心肌等结构,以及心脏的泵血功能,使学生了解心脏的基本知识。
(2)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以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为引导,讲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过程和功能。
(3)血管的类型和功能介绍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使学生了解血管的类型及其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健康的血液循环。
5.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收集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撰写一篇短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2.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对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3. 课后作业设计多样化,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2.讨论主题:以“血液循环与人体健康”为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分享与总结: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分享,总结讨论过程中的关键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知识梳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血液循环知识,概括重点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生活,培养环保意识。
3.学习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相关知识,提高生物学素养。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选择题:关于心脏结构、血液循环途径、血细胞和血浆功能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填空题:设计血液循环流程图的填空题,让学生动手绘制流程图,加深对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
3.问答题:针对血液循环的重点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观看科普视频:推荐同学们观看有关血液循环的科普视频,如纪录片、专家讲座等,以拓展知识面,增强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7.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探讨血液循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并在下节课上汇报讨论成果。
4.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健康生活,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血液循环的两个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心脏结构与功能、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氧气和养料交换。
《心脏的工作(血液循环简单了解)》教学设计
《心脏的工作(血液循环简单了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幼儿能了解心脏是一个重要的器官,知道它在不停地工作。
初步理解心脏通过跳动推动血液在身体里循环的概念,认识血液循环的简单路径。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心脏的工作和血液循环对身体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画演示、模型展示、故事讲解、互动游戏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神奇,提高对身体内部运作的认知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身体奥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增强幼儿爱护心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让幼儿明白心脏的工作就是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身体里流动。
2.使幼儿理解血液循环的大致路径,如血液从心脏出发,流经全身再回到心脏。
(二)教学难点1.帮助幼儿在简单易懂的基础上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不涉及过于复杂的生理知识。
2.引导幼儿认识到保护心脏对血液循环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运用心脏模型、血液循环动画、人体血液循环图等,向幼儿展示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
故事教学法: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将心脏的工作和血液循环的知识融入其中,帮助幼儿理解。
游戏体验法:设计与心脏和血液循环相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和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教学法:组织幼儿讨论心脏和血液循环相关话题,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四、教学准备1.心脏模型、血液循环动画视频、人体血液循环图、简单的管道和液体模拟血液循环教具(可选)。
2.制作代表心脏、血管、血液的头饰或卡片若干。
3.制作“心脏小专家”奖励贴纸。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有节奏的心跳声音频,问幼儿:“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呀?对啦,这是我们的心脏跳动的声音。
我们的心脏每天都在不停地工作,那你们知道心脏是怎么工作的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
第2节 血液循环 教学设计
北师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教学设计血液循环重庆市万州区高峰初级中学冯长权【教学课题】第9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2节血液循环【重要概念】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3)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4)了解血压和脉搏。
2.能力目标(1)学会止血包扎的方法。
(2)尝试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
(3)进行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观察实验并描述血液流动情况。
(4)运用探究方法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3.情感目标(1)认同止血包扎的方法。
(2)认同体育锻炼可能强健心脏。
(3)确立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4)认同运动与脉搏有直接关系,加强运动能够促进心脏功能。
【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及血液成分变化情况。
4.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学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3.阐明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学习者特征分析】七年级学生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逻辑推理能力较差,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理性认识不强。
因此,必须通过演示、实验等直观方式,让学生建立起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帮助其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准备】1.相关实验或活动器材的准备。
2.有关血管的结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演示课件及血液循环的演示动画。
【内容要点】(板书设计)第二节血液循环一、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1.动脉:血液从心脏到身体各部位。
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
2.静脉:血液从身体各部位到心脏。
壁较薄,弹性小,血液速度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4)——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
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观察、讨论、实验,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上一节课的“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报告,查阅到的有关哈维的资料;教师制作课件,一杯凝固的猪血,两根止血带、听诊器、血压计。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心脏结构图,提问:①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
整合点一:将书P8图14-8插图直接应用于课件,用白板中“注释——工具——幕布”功能,省去制作课件的时间,方便快捷。
2、导入
教师活动:请各个实验小组的学生代表展示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报告(通过白板实物展示台展示),并挑有代表性的部分作简要讲评。
设问:鱼的体内血液流动是按着一定的路线流动的,那么人体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
展示哈维研究血液循环的资料(学生提供),进一步提出问题:心脏为何不停的跳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协作完成书本P18的两个讨论和课堂练习(一);②带着问题,观看哈维研究血液循环的资料,并模拟哈维的实验;③血液循环的概念。
整合点二:实物展示台便于展示学生的作业,且便于批改,让学生印象深刻。
3、新课
活动一
教师活动:出示血液循环图片。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P17的图14-13血液循环示意图,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活动二
教师活动:
资料1显示: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资料2显示:在心脏的结构中,左心室壁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的功能相适应。
展示血液循环动画,结合书本P17图,指导学生观察,记录血液流动的路径,体循环和肺循环各自的路径,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及发生部位。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
小组成员合作写出血液循环途径(名称间用“→”连接)。
整合点三:对于人体的血液循环学生无法观察活体的循环过程,借助于动画,课件结合白板,便于学生反复观看,便于教师讲解时进行圈点。
活动三
教师活动:教师呈现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分析为何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会不同。
分析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组织细胞
氧气↑↓二氧化碳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利用复习提问②解释,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反之则分离。
毛细血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利于气体扩散。
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
鲜红的动脉血→暗红的静脉血。
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学生活动:学生尝试分析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肺泡
二氧化碳↑↓氧气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动脉血。
变化部位: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
通过电子白板让学生尝试将体循环肺循环连接起来,并用红蓝箭头描出体、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再次播放血液循环动画,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判断: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
②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一先一后的进行的吗?③血液循环有何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学生总结回答:①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不能根据血管的名称来判断血液的名称,即动脉中不一定流动脉血,静脉中不一定流静脉血。
②血液是循在一个密封的系统中循环有序地不间断的进行着,不分先后。
③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活动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8关于血压的内容,了解血压的相关概念,如何测量血压的相关知识,并教给学生在网页上通过输入关键词搜集资料的方法,俩学生演示操作测血压。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并交流对血压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利用白板上网搜集①高血压的起因、症状及如何预防的资料;②了解正常血压、高血压及低血压的具体数据,如何测量血压;③根据出血现象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及该如何止血。
使学生认识到如何拥有健康的身体。
整合点四:安排在拓展部分让学生上网查阅收集资料,做到现查现用。
4、总结练习
教师活动:总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血液循环的意义,以及和血压有关的知识。
让学生体会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多么的幸福,使他们懂得要利用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保养身体。
学生活动:回顾本课所学习内容,完成课堂练习。
一、请你帮帮小鱼:
血管类型血流速度血管粗细分支情况流动方向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二、请绘制血液循环图(用红、蓝两种颜色彩笔):
三、知识拓展
小明在开学大扫除中不小心弄伤了自己的脚,脚趾严重发炎,需要静脉注射消炎药(俗话所说的挂盐水),你能说一下消炎药到达脚止的路线吗?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了解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情况。
)
课外拓展:
1、关爱家人的健康:你的血压————( ), 你家人的血压————( ),( ),( )
2、上网收集知道何为冠脉循环。
如何预防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六、板书设计
(一)血液循环
全身毛细
组织O 上下腔
CO 细胞2营养物质静脉
细血管网CO 2
O 2肺泡
2废物
(二)、 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七、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将学生观察实验安排在前一课完成,是为了让学生对鱼的血液循环有个初步了解,为学习人体血液循环作个铺垫。
鉴于初二学生对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关,而他们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课时的学习。
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理解,并辅以练习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电子白板使用中与学生互动环节少,而且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对此本人还要继续加强对电子白板的钻研。
还有就是在课堂上还应更多的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题目要力求做到精简有梯度。
本节课如此安排是否可行,能否完达到教学目标,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