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1优质课件: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高中地理必修1优质课件: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3.位于北纬30°的气压带是( B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解析 位于北纬30°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4.下列各风带的风向,由低纬吹向高纬的是( C ) A.东北信风带 B.东南信风带 C.中纬西风带 D.极地东风带 解析 信风带、极地东风带都是由较高纬度吹向较 低纬度,西风带是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
解析 由图可知,此时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北 半球应是冬季。A地是盛行西风带,风从较低纬吹 向高纬,降水较多;B地是东北信风带,风从较高 纬吹向低纬,温度不断升高,难以成云致雨。C是 来自30°S附近副热带高压的暖轻气流,所以遇到来 自极地的冷重气流D时向上爬升。C与D之间形成副 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2)①②③如下图
(3)极地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 极 地东风 (4)太阳直射点 北
【反思归纳】 1.单圈环流的形成(简单的热力环流) 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则在极地与赤道 间会形成单圈环流,如下图:
2.三圈环流的形成(考虑到地球自转) 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 三圈环流,如下图:
师生互动 共同探究
探究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探究活动】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赤道吹向两极的高空气流,为什么没有形成如 下图所示的单圈环流?
(2)请动手绘图、填图: ①用箭头表示出三圈环流的方向。 ②在图中适当位置填出四个气压带的名称。 ③用箭头表示三个风带的方向。
(3) 各 气 压 带 中 , 少 雨 的 是 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 极 锋 是 ____________ 带 和 ____________带的气流交汇而成的。 (4)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将随______________的移 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向________移动。 答案 (1)现实中的高空风除了受气压梯度力影响外, 还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赤道吹向两极的高空气流受 地转偏向力作用在纬度30°附近逐渐偏转成平行于 等压线的西风,从而不能继续向两极移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件(共16张PPT)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件(共16张PPT)
带、风带〔风向〕
[小组合作]
观察气压带和风带 的分布图,发现气压带 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例如:数量、分布、盛行风 的风向……〕

个南
气北
压 带
对 称 、
和相
六间
个 风
分 布

[问题探究3]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冬至日 春分日、秋分日 夏至日
北纬90°
66°34′
23°26′ 0° 23°26′
冷(高压)
〔低压〕
[问题探究2] 三圈环流的形成
考虑:上下纬之间受热不均 +
地转偏向力
[小组合作]
〔以北半球为例〕 讨论低纬环流圈 的形成: ①赤道上空的风 为什么不能一直流 向极地上空? ②副热带高气压 带是如何形成的? ③低纬度近地面 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请画〔粘贴〕出南半球气压 是什么风向?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
秋分日-冬至日
60° 66.5ºN 30°
23.5ºN
0° 0º 30° 23.5ºS 60°
移 动 规 律
90° 极地高冬压至日带-春分日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
冬至日-春分日
60° 66.5ºN 30° 23.5ºN
B.乙地位于300N附近 D.②是冷性气流
图2为“某日南半球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 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 带,完成3-4题。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
请画〔粘贴〕出南半球气压带、风带〔风向〕
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发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讨论低纬环流圈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北半球冬、
北半球气压带特征 南半球气压带特征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北半球冬、
北半球气压带特征 南半球气压带特征
带状分布 带状分布
原因: 原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活动
1.(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 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低,空气 冷而重。 (2)夏季大陆会形成低压, 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高,空气 暖而轻。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北半球冬、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
2、季风环流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作用: 1. 作用:
①调整了全球水热分布 ②是形成天气和气候的
夏季: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北半球冬、 块状分布 块状分布 北半球气压带特征 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 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且海陆 相间分布。 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亚洲高压( 一 亚洲高压(又称 阿留申 高压 月 蒙古西伯利亚高 低压 压) 亚洲低压( 七 亚洲低压(又称 夏威夷 低压 印度低压) 月 印度低压) 高压 带状分布 带状分布 南半球气压带特征 原因: 原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大西洋 冰岛低 压 亚速尔 高压
东 亚 季 风
④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东亚季风
风向 气候 类型 气候 冬寒冷干燥 冬温和少雨 特点 夏炎热多雨 夏炎热多雨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高中地理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优秀课件

高中地理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优秀课件

右(南半球向左)偏转
西北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 北半球东北
0°~30° 气压带的气流,北半球向右 风;南半球
(南半球向左)偏转
东南风
热力 性质 冷干
温湿
干热
跟踪训练
读“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答复1~2题。
1.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跟踪训练
2.以下图为“三圈环流的局部图〞,图中甲、乙 两风带分别对应的是 A.甲——①,乙——② B.甲——③,乙——④ C.甲——②,乙——④ D.甲——①,乙——③
偏成东北风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到北纬30度上空偏 转成西风,气流无 法北上在此堆积
被 迫 下 沉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答案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气压带、风带会跟随太阳
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
40˚ 30˚
移动
赤道低气压带
夏半年偏北
冬半年偏南 30˚
40˚ 纬度30°到40°
冬季:盛行西风带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
三圈环流形成的根本原 因是上下纬的热量差异。 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地 面热量状况发生变化,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 之变化。
解析 从图中可知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应为北半球冬至日, 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 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3-2气压带和风带(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1)

3-2气压带和风带(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1)
60°N 副极地低气压带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0° 赤道低压带
盛行西风带
相互碰 撞抬升
90°S
寒冷堆 积下沉
30°S 副热带高气压带
60°S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大气环流的组成
2.三圈环流
4)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
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每个气压带约占10个纬度, 每个风带约占20个纬度
1.单圈环流(理想状态) N
1)形成条件(假设)
①地表均匀(无海陆之别、地势 高低之分)
②地球不自传(无地转偏向力)
③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S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大气环流的组成
1.单圈环流(理想状态) 2)成因:
地表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
垂直方向 赤道地区:上升气流 两极地区:下沉气流
高空北上气流右偏成西南风 北纬30度上空
①赤道低压带 (热力原因)
②副热带高压带 (动力原因)
南风 赤道上空
形成副热带高压
③东北信风带
赤道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近地面赤道形成低压
到北纬30度 上空偏转成西 风,气流无法 北上在此堆积 (动力不足) 被 迫 下 沉
北纬30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大气环流的组成
1.三圈环流 2)中纬环流
①盛行西风带
②副极地低压带
被 迫
(动力原因)
下 沉
极 锋
被迫 爬升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冷气团 北纬60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纬30度
近地面气流右偏成西南风——盛行西风带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考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

(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

(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

(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3.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1)若各气压带分别被0°、30°、60°纬线平分,则为春、秋分。

(2)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北),则为北半球夏至。

(3)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南),则为北半球冬至。

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

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

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考点: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应用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提醒:在赤道南北两侧的地区都会有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现象。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如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图中甲、乙表示风带,丙 表示气压带。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风带的风向一定不同 B.甲、乙中有一支一定属于西风带 C.甲、乙可能同属一个风带 D.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移动
(2)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风带为低纬信风带 B.受乙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 C.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D.乙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4)两气压带之间是风带。
1.下图为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 (2)题。
(1)图示 M 气压带所在半球与名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B.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2)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
【提示】 不对。因为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而移动,只是移动的范围没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大;而北半球 夏季太阳直射点可能南移(7 月以前),也可能北移(7 月以后),所以 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可能南移,也可能北移;只是相对于春 秋分日位置偏北,同样,冬季只是相对于春秋分日位置偏南,所以, 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关于气压带、风带位置与季节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按照如 下思路理解掌握。
(1)气压带的宽度大约跨 10 个纬度,即由中间位置向南北两 侧各跨 5 个纬度。
(2)春秋分(春秋季)时,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 极地低气压带的中心位置大致是 0°、30°、60°。
(3)各气压带向南(北半球冬季)或者北(北半球夏季)最大移动 幅度相对于春秋分时的位置大约移动 5 个纬度。例如春分或秋分 时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大致位于北纬 25°-35°,夏季最 北位置大致位于北纬 30°-40°,而冬季最南位置大致位于北纬 20°-30°。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特点:全球性、规律性和长时期平均状态等特点;
成因: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意义:促使大气不断运动,输送交换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和促使水汽循环;
2、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
1)单圈环流
对位置。
春秋分时:南北纬25° —— 35 °之间;
夏季:南北纬30 °——40°之间;
冬季:南北纬20 °——30 °之间;
自学:请再尝试写出其他气压带和风带夏季和冬季时的纬度相对位置。
总结:
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2)气压带表现为高压、低压相间分布;
3)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相同;
(1)冰岛位于()
A极地高压带
B西风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点拨:根据图中冰岛的纬度位置,及气压带的移动范围即可作出正确判断。
4、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分析
掌握背景: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密切相关。因此,明确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对于分析和掌握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分布等十分重要。
南半球:东南风;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原因: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有规律的周期性移动。
规律: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具有整体性,相对位置不变;一年中的移动幅度大约为5 °;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偏,冬季南偏。
聪明的你,尝试一下移动规律,尝试写出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和冬季时的纬度相
①为什么赤道地区的空气会上升?赤道低气压带是如何形成的?
因为赤道地区受热多,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从而导致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赤

气压带风带形成原因

气压带风带形成原因

气压带风带形成缘由
气压带由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热空气北与南下的极地高气压带冷空气相遇而形成;风带是随着气压带的产生而产生的。

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知道低气压带,空气向高纬流淌,随高度气温降低而变重,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除气压带由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热空气北与南下的极地高气压带冷空气相遇而形成;风带是随着气压带的产生而产生的。

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知道低气压带,空气向高纬流淌,随高度气温降低而变重,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除此之外还有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半球各一半都有。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

因此气温的上下也随bai纬度而变化,同时气压也跟着变化。

辐射越强,气温越高;辐射越弱,气温越低。

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气温越低,气压越高;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大气总是由气压高的地方,吹向气压低的地方,从而在地球上形成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

在忽视地表上下起伏、海陆分布差异的状况下,由于三圈环流,在气压带之间形成的全球性大气环流。

全球性大气环流分布在不同纬度位置,形成了不同性质的大气程度运动地带,叫做风带。

风带共有六个,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南)信风带,南北半球相像。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②夏季,大陆增温较快,为热源,气温比海洋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 形成低气压中心;海洋气温相对较低,是冷源,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近海面形 成高压中心。如下右图(以北半球为例)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1)一月 陆地高压切断低压
空气冷却收缩下沉 —冷高压
冰热海岛低洋低压压
副 极蒙(大古地亚陆-洲西冷低)伯高高利气压压亚压 带 阿热留海低申洋压6低0N压
副高弱→夏季风弱→雨带推移速度慢→南方 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降水多→南涝北旱
季风气候不稳定 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典型例题]1.当气压分布如图 所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B 处是大西洋,此时受低压控制 B.1 月份时,北半球海陆气压分布呈图中所示 C.此时 A 处吹东北风,C 处吹西北风 D.图中海陆之间的气压差异是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造成的
低气压
低气压带空气上升, 水汽冷却容易凝结, 气候比较湿润。
高气压
高气压带空气下沉, 水汽受热难易凝结, 气候比较干燥。
风从低纬吹向高纬, 60°N 水汽冷却容易凝结, 30°N 气候比较湿润。
30°N 风从高纬吹向低纬, 水汽受热难易凝结,
0° 气候比较干燥。
冷干 冷湿
干热
湿 干燥
暖湿 干冷
※规律 ①风带呈小于号(北撇南捺) ②风由中间向两侧吹为高气压带,否则相反
盛行西风
30°N附近形成高压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近地面气流右 偏成东北风
东北信风带
赤道附近形成低压 0° 赤道低气压带
以北半球为例
2.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主要因素
热力因素 动力因素
热力原因:冷却收缩下沉 动力原因:冷暖气流辐合 上升 动力原因:聚积下沉 热力原因:受热膨胀上升

高考地理中的气压带和风带

高考地理中的气压带和风带

高考地理中的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与风带是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以及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①概念: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② 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的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

③ 意义: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节全球的水热分布;影响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三圈环流①单圈环流的概念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引发和影响大气环流的唯一因素就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所形成的赤道和两极之间简单的热力环流的大气运动形式,即单圈环流。

②三圈环流的概念假设地面是均匀的(无海陆差异),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时,所形成的大气环流状态。

由于它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三个部分组成,所以称为三圈环流。

③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形成的前提条件:假设地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A、低纬环流:赤道附近,空气上升,气压下降,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暖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在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成西风,不能继续向北。

赤道源源不断流来的空气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

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圈。

B、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形成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气压带和风带2022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气压带和风带2022

分布
季节 风向
南亚
东亚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我国东部、日本、
我国西南
朝鲜半岛
1月(冬季) 7月(夏季) 1月(冬季) 7月(夏季)
东北风 西南风 西北风 东南风
性质
冬:寒冷干燥,风力强劲
夏:温暖湿润,多降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
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 的差异
学生探究
气候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
1.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气压带)的影响
位 置
影响气 压分布 的因素
时 间
被切断的 气压带
气压中心的变化
亚欧大 陆
太平洋

海陆热
1月
副极地低 压带
半 力性质

的差异
7月
副热带 高压带
冷高压 保留副极 (块状) 地低压带
热低压 保留副热
(块状)
带高压带
南 气压带基本上呈 带 状,因为 海洋 面积
半 占绝对优势 球
气流垂直运动与天气状况 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
90
极地高气压带
80
极地东风带 70
冰原气候 全年少雨 苔原气候 全年少雨
寒全 冷年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少雨且集中于夏季


50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
盛行西风带
40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全年多雨 地中海气候 冬季多雨
大陆性气候 全年少雨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少雨
2022高三一轮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8讲 气压带和风带
高三地理备课组
考点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高中地理-2.1.4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高中地理-2.1.4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④③ ② ⑦



⑤ 东北信风带 ⑥ 盛行西风带 ⑦ 极地东风带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是以太阳直射赤道为前提的。实际 上,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 由此产生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现象。
夏至日
春分日
秋分日 次年春分
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问:“马纬度”是怎么形成的?
在南、北纬30度附近海面,风不经常来 做客,这可苦坏了古代航海的商人。因为 他们不得不把准备运往美洲大陆的马匹放 在船上,等待顺风的到来,结果由于经常 等不到风,致使大批马匹因缺少草料而死 亡,大量马匹也只能命丧大海。人们因此 给这个令人苦恼的无风带起了一个非常古 怪的名字—马纬度。
气压带风带的性质
地表各地在各气压带风带的控制下,气流运动方向主要有两种性质。一是风带中气流 的水平运动,二是气压带中的垂直运动,性质如下:
名称 赤低 副高 副极低 极高 信风
西风
东风
方向 上升 下沉 上升 下沉 高纬-低纬 低纬—高纬 高纬—低纬
性质 湿热 干热 温湿 干冷 干热
温湿
干冷
北半球
① 赤道低气压带 ② 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 副极地低气压带 ④ 极地高气压带
2.1-4 大气环流 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的概念 二、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三、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一、大气环流的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海陆间、山谷间,城郊的热力环流
局地环流
二、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假设情景一:
只考虑:高低纬间的热量差 ①假设地表均一 ②假设地球不自转(即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各气压带和风带的干湿状况

地球上为什么会形成气压带和风带?

地球上为什么会形成气压带和风带?

地球上为什么会形成气压带和风带?
地球上形成气压带和风带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的不均匀加热造成的。

主要原因如下:
1.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导致了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的自然对
流循环。

由于地球自转,赤道区域相对于极地区域具有较
高的线速度。

这导致了自由大气层中的气体在纬度方向上
产生水平运动,并形成了气压带和风带。

2.太阳辐射:太阳的辐射不均匀地加热了地球表面,使得赤
道区域相对于极地区域得到更多的日照和热量。

由于赤道
区域受热强烈,空气通过对流上升,形成了低气压区。


极地区域则相对较冷,空气下沉形成了高气压区。

3.库仑力和科里奥利力:库仑力和科里奥利力是由于地球自
转而产生的惯性力。

库仑力使得风在移动过程中偏离直线,并垂直于压力梯度力的作用方向。

科里奥利力使得风在北
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这些力的作用导致风
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动,形成了气压带和风带。

综上所述,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不均匀加热共同作用,导致了纬度不同地区气压和风向的分布。

这种分布形成了各种气压带和风带,包括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高压带等。

这些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和天气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教学课件)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教学课件)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亚欧大陆上 太平洋上的 被切断的气压带
的气压中心 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 阿留申低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利亚高压
夏季 陆地:热 陆地:低压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海洋:冷 海洋:高压 印度低压
北半球气压带块状分布
南半球的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印度低压
南亚
东 亚
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降水多→北涝南旱 • 副高弱→夏季风弱→雨带推移速度慢→南方
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降水多→南涝北旱 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二、气压带和风带 形成——假设条件: • 地表面性质均一 • 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 • 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固定

1.0 理想模式——单圈环流
二、气压带和风带
形成——假设条件:
• 地表面性质均一
• 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 • 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固定
风向绘制:在等压线图中画某点的风向
北半球近地面风向
北半球高空风向
单位:hPa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弯曲等压线图上:
低A 风向
910920 90 0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 在等压线图中把距离最近的一条等压线平移过来,过该点做等压线的切线
• 做切线的垂线,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 确定南、北半球后,判断是高空或近地面
°
°
盛行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
东北信风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
盛行西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
极地 高压 带
地 东 风 带
副极 地低 压带
行 副热带 西 风 高压带

南 信 风 带
赤道低 压带
东 300N
北 信
副热带
风 高压带

盛 600N 极 900N
行 副 极 地 极地
西 地 低 东 高压
风 带
压带
风 带

11
读以极地为中心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箭头表示风向),判断1~2题。
A.甲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
B.乙点位于30°N D.②盛行西南风
缺少移动的练习题目
20
图中: A为(赤道低气压带)带, B为( 东北信风带 )带。 此时: 甲为( 夏 )季, 乙为( 冬 )季。
低压
高压
21
1、图中风带⑥是( AC )[双选]
A.北半球西风带 B.南半球西风带 C.呈逆时针方向 D.呈顺时针方向
俯视图中看气压带风

432
1
7
2.图中⑤处的盛行风向是( A )
6
A.东北风 B.西北风
5
C.东南风 D.西南风
12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90°
夏至日-秋分日
60° 66.5ºN 30°
23.5ºN
0° 0º 30° 23.5ºS 60°
16
移 动 规 律
90° 秋极分日地-冬高至压日 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6.5ºN 30°
23.5ºN
0° 0º 30° 23.5ºS 60°
师生共同完成此图,学生自己画出 南半球的(注意南半球地转偏向力 不同)
高纬环流 中纬环流 低纬环流
极地高 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6
高空 高压 地面
30°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7
高空 高压 地面
90°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60°副极地低气压带
17
90°
冬至日-春分日
极地高压带
冬至日-春分日

气压带和风带的副极季地低节气压移带动规律60:° 66.5ºN
气压动带风带随太阳直射副点热带的高南气压北带 移动,作30周° 期23性.5ºN
的季规节移动。

赤道低气压带

大致律北半球的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 23.5ºS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第二章第一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风带 的形成
1
热力环流
小尺度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大气环流
大尺度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
假设:1、地表均匀 2、地球不自转
考虑: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
3
单圈环流
北极
赤道
赤道
南极
4
假设:地表均匀 考虑 :1、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
2、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
5
三圈环流

副热带高压带
盛行
西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冷却收缩下沉
热力作用
冷暖气流辐合上升
动力作用
聚积下沉
动力作用
受热膨胀上升
热力作用
思考:同为高压,极 地高气压带和副热带 高气压带在成因上有 何区别?
13
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温和多雨 高温少雨 高温多雨
寒冷少雨 寒冷少雨 温和多雨 高温少雨
14
考虑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90° 极地高压带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春 分日-夏至日)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
春分日-夏至日 60° 66.5ºN
30°
23.5ºN
0° 0º 30° 23.5ºS 60°
15
移 动 规 律
90° 夏极至日地-秋高分日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90°
18
1.下面四个风向中,表示南半球西风带风向的 是( )
A、
B、
C、
D、
2.从哪个日期开始气压带和风带整体偏北半球(
始气压带和风带开始向北移动( )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从哪个日期开
19
3.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中纬西风带
30°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三圈环流
8
9
总结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N
盛行西 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N
东北信风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S
盛行西 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
60°S
极地高气压带
10
900S 极 600S 盛 300S 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