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望庐山瀑布案例
《望庐山瀑布》教案15篇

《望庐山瀑布》教案《望庐山瀑布》教案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庐山瀑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望庐山瀑布》教案1活动目标:1、理解古诗内容,学习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诵古诗。
2、喜欢诵读古诗,并萌发幼儿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活动准备:瀑布的图片或光盘活动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瀑布吗?今天老师带来了瀑布的光盘,我们一起来看看瀑布吧!提问:你们觉得瀑布像什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唐朝诗人李白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古诗《望庐山瀑布》。
你们听听诗人觉得瀑布像什么?(二)学习《望庐山瀑布》一、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提问:1、这首诗是谁写的呢?2、你们听到诗中写了什么?二、逐句解释古诗含义。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明确:远看。
“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
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
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
多美啊!(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远远看去。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
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
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导入1.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一场秋雨过后,华夏大地进入了深秋,到处都是迷人的秋色。
美丽中国的秋天画卷向我们徐徐展开。
接下来,老师就带着大家坐上“幸福号”直升飞机去祖国大地领略一番。
提问:看完这些景色,你想说些什么呢?2.不光我们喜欢美景,喜欢旅游,我们有位老朋友他也特别喜欢游览名山大川,游览之后他会写一首诗把美景记录下来,他的诗飘逸脱俗、清新洒脱,他的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人们称为“诗仙”,大家猜猜他是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齐读课题。
从课题当中,我们知道了李白要做什么事情?(望/庐山瀑布)提问:①“望”是什么意思?谁能做“望”的动作?②这里为什么要用“望”而不用“看”呢?(可查字典找意思)(“望”是远远地看。
)(同学们看:(PPT)登上高处,看得更远,叫→登高望远;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就吓跑了,叫→望风而逃。
)所以,一个“望”字准确地写出了作者观看庐山瀑布的位置,是在远方看,远远地看。
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
3.学古诗,让我们先扫清字词障碍。
①先来看这个字:“照”zhào注意这个字的结构,我们一起在田字格中写一下:先写日,日要窄一些,再写召,召要写得宽一些,刀在左上格,口在右下格,口的顶部在横中线上,“灬”上合下开。
学会了吗?我们找两个同学上黑板来写一下。
其他同学写在自己的书上。
(来回循看学生书写并指导)(点评上黑板的同学的字,奖励红旗)②我们来看这两个字:“炉”“庐”,它俩都读作lú,它们是什么字?(形声字)同学们看图片,这是“炉子”“火炉”。
烧火炉就会产生“烟”,所以“炉”和“烟”都是(火字旁)。
我们找同学把这几个词语读一遍,(其他同学跟读两遍)。
4.皓月当空,月色如洗,客居他乡的李白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将月光比喻成冰冷的霜。
那么李白的笔下,又会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庐山瀑布呢?一起来看。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分析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分析《望庐山瀑布》分析——引感悟入诗境悟诗情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理的解感悟表达出来,在读中熏陶感悟,在读中潜移化,在读中沉淀积累。
一、解读课题,引发感悟师:我们来齐读课题。
生:望庐山瀑布。
师:读课题不但要读正确,而且要有讲究,看谁能够按老师的要求读好。
怎么读能够看出李白到庐山干什么?生:望庐山瀑布(生强调“望”字)。
师:怎么读,能够看出诗人望的是什么?生:望庐山瀑布(生强调“瀑布”二字)。
(反思:学习语文不用概念说话,语文是感性的,用轻重缓急作答。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悟同一个句子中,重音位置的不同形成的不同意义。
)二、品读诗句,进入诗境师(出示图片1):请同学们边朗读第一行诗边观察图片,看看图里缺了什么?生:缺了“日照”与“紫烟”。
师(课件出示图片2):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缭绕着紫色的烟雾。
师:谁能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来朗读,让大家感受紫烟缭绕的美景?生:日照香炉生紫烟。
(生读“生紫烟”时,语气很重。
)师:我怎么感觉香炉峰在冒着滚滚的烟火?生:日照香炉生紫烟。
(生读“生紫烟”时,声音轻轻的,柔柔的。
)师:再轻柔些。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
(生读“生紫烟”时,眯着眼睛,陶醉在紫烟里。
)(反思: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装。
通过课件展示香炉峰的两幅图片,通过对比,使学生在“读、看、思、品、诵”中感悟诗句的意境美。
朗读时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读中感悟,吟中入境,学生自然做到“情动而辞发”。
)师:(课件出示庐山瀑布的录像):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庐山瀑布飞泻直下的壮观景象吧。
生:我看到了瀑布从山上飞快地起直冲下来,流了很长。
生:我听到瀑布流下来时发出轰轰的声响,真是震耳欲聋。
师:谁能够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瀑布流得很快,流得很长?生: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朗读时能够突出“飞”、“直”两个字,但语速较慢。
用情赏,用心悟——《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精选16篇)

用情赏,用心悟——《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精选16篇)用情赏,用心悟——《望庐山瀑布》篇1作者:广东中山菊城小学潘芸转贴自:广东中山菊城小学点击数:82用情赏,用心悟——《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望庐山瀑布》是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
诗人游览了庐山,为庐山瀑布激荡磅礴的气势所激发,以其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描绘了庐山瀑布奇丽雄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强烈的热爱之情。
品读感悟,体味诗情1、(课件播放:静止的瀑布画面),你能看着这幅画,再读读这首诗吗?2、请你做小小诗歌评论家,李白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词写得特别好,你特别欣赏?(在学生的欣赏中指导美读)对于三年级学生,理解诗歌并不是惟一的目的,让学生真正进入诗境,就必须让学生去用情赏,用心悟。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启发引导。
生:把在红日照射下变成紫色的云雾描写成仿佛从一个顶天立地大香炉里燃起的缕缕烟雾,化静为动。
生:“挂”,通过一个挂字告诉我们瀑布犹如白布静静垂挂在山前。
师:你们真了不起!还有要补充的吗?生:最后两行的想象真奇,长长的瀑布飞一样从山上直泻而下,足有三千多尺,这壮观的景象,莫不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落下来的?对于学生的鉴赏,只要是经过他们深思的,带着他们感悟的,教者都应该予以肯定,让他们评价开去,这样学生精彩的理解才会多元呈现。
4、由瀑布到银河,这是李白的一种奇特的联想。
李白站在这美景面前他可能还会想到些什么?说些什么?生:李白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已经深深陶醉了,他被震撼了,在大自然的美景面前他无话可说。
生:他可能在想:这仙境般的景色怎么会在人间出现。
生:他可能在想:人间居然有如此神奇的美景。
生:他可能在想:庐山你好美,我好爱你。
……开放的问题,引来学生多元的思考、多元的答案。
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同时,他们已经体味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更加体会到诗人李白写这首诗的感情及心理。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及赏析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及赏析《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及赏析《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望庐山瀑布》首句从香炉峰写起,阳光照射下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美。
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
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字字珠玑。
结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一个“疑”字,显得意味深长。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庐、瀑、炉、疑”4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背诵并默写。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一)揭题:理解诗题,知晓诗人。
1、谈话激趣:师:同学们,大家肯定知道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号称“诗仙”,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2、揭题:指课题,齐读。
谁知道诗题的意思?①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瀑布是冲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象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
“瀑”字是什么结构?齐读:“瀑布”。
②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
庐山的瀑布更是举世闻名。
现在就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随着诗仙李白一起去庐山游览一番吧!(二)初读:疏通句读,初知诗意。
想游览啊,老师这里有个要求,如果能把古诗正确的读出来,就马上带小朋友们去!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或书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②认识生字:相机区别“庐、炉”③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④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
(如“烟”“川”“天”)谁能把这首诗再读一遍。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全文赏析(精选10篇)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全文赏析〔精选10篇〕篇1: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赏析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赏析《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写的是庐山瀑布的远景,每一联都是从大处着手,不仅写其形貌,更重在传其风神。
如今一起来赏析《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这首诗吧!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赏析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
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
“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那么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
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
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
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
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
庐山有景如此,无怪乎自古就赢得”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了。
第三联意在描绘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来的奇幻风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转写瀑布的色彩和声响。
瀑布本如素练,但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宏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
诗人绘声绘色,以自己独到的感受营造出那亦真亦幻、瑰丽迷人的美妙画面。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5篇)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5篇)《望庐山瀑布》及评析篇1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十分注意古诗教学,她教得活,教得巧,例如《望庐山瀑布》,她只花了十分钟就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让我们来看实录作评析,从中获取教益。
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
背了《静夜思》《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师: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
(板书:望庐山瀑布)点评: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大有益处: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
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效果当然不同。
另外学生能一下子背出李白的许多诗,证明霍老师平时多有补充,教得扎实。
师:谁来讲课题的意思?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的,远远地看去像一块白布。
师:是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生:是垂挂着的白布。
师:对,这样说就准确了。
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
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
注意“瀑”字怎样写?生:“瀑”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是暴雨的“暴”字,合起来念“瀑”pù。
生:把“暴”字加上三点水,就念瀑布的“瀑”。
师:说得对。
齐读“瀑布”。
(学生齐读。
)师: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生: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点评:教者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带出全题的意思;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字正音;最后明确庐山的地理特点。
这样解题,由字及词及地,序次井然;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瀑布”引出“垂挂”“倾泻”,与高山挂起钩来,不仅使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还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收一举数得之效。
《望庐山瀑布》教案分析

《望庐山瀑布》教案分析《《望庐山瀑布》教案分析》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望庐山瀑布》是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来赞美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的古诗。
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1. 激发学生学诗兴趣。
导入部分先是使用了多媒体来介绍庐山的风景,接着播放庐山瀑布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对庐山瀑布有一个直观印象,并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结合图片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
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生字,还给生字找了一些课外的朋友。
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入情入境地计,而要读得入情入境,只能从图片、录像上感受,或是联系生活实际,在老师的情境语言中读。
我也寻找了大量的资源引导学生读,《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名句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带着孩子们看了课件高山瀑布的景象,让他们感受到了“飞流直下”的感觉、领略了“三千尺”的高度和寓意,就有个别学生感言,真的“像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
但是最终还是没能达到预设的效果,反思自己,发现:只有放慢教学速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读起古诗来才会更有味道。
在枯燥的课文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向导,有了教师正确的指引,学生的思维大门就会打开,一切看似疑难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3.注重积累,拓展知识。
教学任务完成后,我布置学生查找李白的关于山水的古诗来阅读,安排学生收集瀑布资料,交流资料。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拓展的目的。
学生们都积极参与了活动,他们了解了一些课外知识,有的说知道了著名的黄果树瀑布,有的知道了九寨沟瀑布等。
“ 纸上得来终觉浅,熟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只有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才会学到更丰富的知识。
《望庐山瀑布》教案分析这篇文章共2314字。
教学案例分享:小学二年级《望庐山瀑布》教案

优秀教学案例分享:小学二年级《望庐山瀑布》教案引言望庐山瀑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教育中,教授这首诗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本文将分享一份优秀的小学二年级《望庐山瀑布》教案,希望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一、教学目标1.了解《望庐山瀑布》的主旨和作者。
2.学习用“望”这个词串联起一堆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文学的认知。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个黄山瀑布的图片。
2.制作一张诗句卡,上面写着:“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思君令人泪欲垂,别恨千千万万情。
”3.准备一套反义词卡片和描述天气的卡片。
三、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教师展示一张黄山瀑布的图片,问学生看到这幅画,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一遍《望庐山瀑布》,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这首诗歌,并向他们解释《望庐山瀑布》的背景。
2.学习方法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怎么描述一个地方的风景呢?学生可能会说用“美丽”、“宏伟”等形容词来形容景物。
教师告诉学生,诗人杜甫在写《望庐山瀑布》时,用的是“望”这个词。
她可以用“望东海”、“望太行”等词句来串联景物,让读者感受到景物的美丽和壮观。
3.识别反义词教师出示反义词卡片,让学生讲解出反义词的意思,并让学生自己组成相应的搭配。
比如:“高矮”,“大小”等。
4.描述天气教师让学生拿出描述天气的卡片,让他们讲解卡片上写的词的意思。
教师会向学生发出一些让学生用这些卡片描述天气的问题。
5.理解《望庐山瀑布》教师拿出诗句卡片,让学生先朗读诗句,询问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示,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主题,诗人为什么呼唤君子。
6.学习做读后续记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读后续记的撰写。
对于其他学生的读后续记,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阅读,并进行交流。
四、总结本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了用“望”这个词串联景物的方法,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望庐山瀑布》案例

---------------------------------------------------------------范文最新推荐------------------------------------------------------
《望庐山瀑布》案例
课堂是个缤纷的世界,是令人难以预料的,有时稍不留神,就会令咱老师十分尴尬,处理不当时可能会影响孩子情绪。
记得那天我上《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
时,就又遇上了:
学生:老师,挂前川什么意思?
这问题很好,但怎么说好呢?____是简单的告诉他们:山前像挂着一条河?还是
啊呀,这瀑布怎么一下子变成山上的一条河啦?!
我把挂图横过来一放,吸铁石还没放稳,学生就高叫起来!
是呀,你看,这就是李白的想法呀!
1/ 3
学生:老师,我发现原来李白是这么聪明!
学生:老师,我觉得不能光说是李白的聪明,应该是想象力丰富!
我也这样觉得!!!学生们纷纷议论。
学生:老师,我现在发现,这首诗我以前会背与现在背不一样。
老师:是吗?
学生:以前,我是多读多读会背的。
今天我在背的时候,感觉读着读着,眼前就出现了一条白白的瀑布,真像是仙女倒下的水
我也是!我也是!教室里又一阵骚动
哦,教学,需要机智
---------------------------------------------------------------范文最新推荐------------------------------------------------------
3/ 3。
教学实践鉴赏望庐山瀑布(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描写庐山瀑布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我决定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望庐山瀑布》的教学实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3)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4)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背诵、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2. 提问:你们认为这首诗描绘的庐山瀑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二)分析诗歌内容1. 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2. 分析诗歌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3. 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课堂讨论1. 诗歌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意境?2. 诗歌中的“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 诗歌中的“瀑布”与“银河”有什么相似之处?(四)课堂小结1. 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2. 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大自然。
(五)作业布置1. 背诵《望庐山瀑布》;2. 拟写一首以“瀑布”为主题的诗歌。
四、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2.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如图片展示、朗读、背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4.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介绍瀑布是自然界中壮观且美丽的景观之一,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能为人们提供水资源。
其中,庐山瀑布是中国著名的瀑布之一,位于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
庐山瀑布群以其陡峭的山峰和壮丽的瀑布景色而闻名于世,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本教学案例将以望庐山瀑布为背景,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研究瀑布的形成原理、水循环过程以及瀑布所扮演的生态角色,进一步了解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瀑布的形成原理及其与地质、气候的关系;2.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瀑布的形成;3.掌握瀑布所扮演的生态角色和重要性;4.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感。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引入引导学生观看庐山瀑布的相关图片或视频,鼓励他们描述瀑布的形态、景色和特点。
同时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你们知道瀑布是怎么形成的吗?”第二步:知识讲解1.讲解瀑布的形成原理:通过地质作用,岩石断裂导致地层的垂直变化,使水流形成瀑布。
2.讲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以及瀑布在水循环中的位置和作用。
第三步:案例研究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瀑布案例,通过研究案例,了解瀑布的形成过程,并用Markdown文本记录研究成果。
2.学生汇报:每个小组轮流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和意见。
第四步:分析与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瀑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包括水资源的供给、水质净化、生物栖息地和旅游景点等方面。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让学生对课程进行总结,并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集体讨论和小组研究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学生提交的研究成果和Markdown文本的质量;3.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总结和评价。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实地参观瀑布,进一步感受瀑布的形态和气势,加深对瀑布形成原理的理解;2.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瀑布景区的保护与管护措施,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望庐山瀑布教学纪实与评析

《望庐山瀑布》教学纪实与评析执教者:牡丹江市朱永丽评析者:牡丹江市左琳一、听乐赏画初识意境感受全诗师:,同学们喜欢音乐画画吗?这节课我们就先边听音乐边看老师画画好吗? (老师配乐板画瀑布)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生:有高高的山峰,层层的云雾。
生:一条瀑布从高出流下。
生:一轮火红的太阳照射着山峰。
生:……师;整个画面给你什么感受?生:美、壮观………师;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游览庐山时见到这等美景仅用了四句话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这首七言律诗。
(板书课题,多媒体演示瀑布实景,教师范读古诗。
)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
(评析: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画面,渐入情境。
初步感受到古诗描写的意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中求悟再创情境赏析全诗师:关于李白你都知道些什么?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学过的一些古诗……(师强调浪漫主义涛人,有诗仙之美称。
)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首诗。
生;指明名读,齐读,师:看了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说的?生:我知道作者是在庐山看瀑布,……生:望是指远远的看,……师:请你快速自读一遍诗文,从诗歌中找出一个与课题中“望”字相近的词。
生:遥看。
师:同学们也很有仙气,现在我们就来遥望一下瀑布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翻开书,因为不读不知道书中有奥妙!(评析: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在激励性评价中鼓励学生寻找探究问题,由自主学习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讨论学习)1、粗读明义:(1)自明诗义:师;请大家用几分钟的时间读读这首诗,试着理解它的意思,可以求助于字典,同学,课后注释……生:交流学习(教帅巡视,提醒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
)(2)集中交流:师:你都读懂了什么?生:随机说出“疑,银河,九天,香炉”等词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师:对照画面你能说说诗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表达。
生;齐读,再来体会一下诗的意思。
2、细读品味师:如果我们把学习这首古诗,当成是在吃一盘菜的话,刚才的过程只是我们从外观看了看它,用筷子拨了拨它,看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分析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分析案例描述《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这首诗写的是李白在庐山旅游时所看到的壮观的瀑布。
这首诗以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神秘和奇特。
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部分,该诗被广泛地使用于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年级的教学中。
通过学习这篇诗歌,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理解《望庐山瀑布》的意义和背景2.学习诗歌分析的基本方法3.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在掌握中国文化方面可以收获颇丰。
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可以了解一些中国历史和地理信息,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其次,这首诗的艺术成就非常高,所以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可以分析诗歌的结构,体会诗人的意境以及如何运用大自然来表现人们的情感。
教学方法分析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这些方法包括:1.阅读教学法:学生通过阅读这首诗来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意义和背景。
2.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版本的李白诗歌和不同译本的诗歌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交流教学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诗歌的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媒介分析适当的教学媒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些媒介包括:1.课件:可以使用PPT或其他课件来展示诗歌的分析和解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视频: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能够更好地展示庐山瀑布的景象,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步骤1.预习: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背景资料来了解李白、庐山和瀑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2.导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庐山瀑布的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教师可以热身讨论和分析其他诗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分析和解读。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
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审美力以及陶冶他们优美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古诗进行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汲取我国古代文明中的灿烂精华,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
《望庐山瀑布》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古诗给我们展现了庐山瀑布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片断:
一、导入新课。
(播放庐山风光片)
[学生观看时,窃窃私语,被庐山的优美景致所吸引]
师:你们觉得庐山美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庐山的美?生:云雾缭绕、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山清水秀……。
《望庐山瀑布》讲解教案

《望庐山瀑布》说课材料一、说教材:《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结合教材的特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解释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是:认识9个生字,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说教法:三、说学法:本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并把自己的好方法告诉大家。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主动质疑,积极释疑,品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思维的空间,自主感悟、体验。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有:做游戏读词、同桌评价、朗读、小组讨论、想象等。
四、教学过程:(见教案)五、说板书:板书设计:挂图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望庐山瀑布案例
导读: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赏析:望庐山瀑布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赏析《望庐山瀑布》,故事两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