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区位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五、杜能理论的评价 2、采用孤立化研究方法,为 后来的区位论研究开辟了 道路,至今仍有一定的现 实意义。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五、杜能理论的评价 3、农业圈层不同,集约化程 度不同的理论,在今天仍是 农业区划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六、其他因素对杜能圈的影响
1、若孤立国内有一条可 以通航的河流,则同心圆 模式成为沿着河流伸展的 狭长型分布模式。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
区位论产生于产业革命后的资本主 义时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早期区位论思想 二、古典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成为区 位论的奠基著作。 2.工业区位论 劳舍发表了《决定工业诸部门适当区位的自 然法则的研究》,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研究了 工业区位论。韦伯于1909年发表了《工业区位 论》,标志着经典区位论的建立。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 圈层结构示意图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
1、自由式农业圈,生产容易腐 烂、难以运输的农产品。 2、林业圈,以生产木材为主。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
3、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 把土地分为六个区。 4、谷草式农业圈,为七区轮作。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韦伯提出运费和劳动费两个 一般区域性因子,再加上集 聚因子和分散因子,就构成 了由运费、劳动费、集聚 (分散)三个区位因子组成 的一般区位因子体系。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2.其它工业区位理论行为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2.其它工业区位理论行为区位论

第四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ord Palander)于1935年完成学位论文《区位理论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区位理论。

帕兰德在区位论研究中,把不完全竞争1的概念引入区位论研究中,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同时他在运费分析上,提出了远距离运费衰减的规律,是对区位论发展做出的一大贡献。

(一)区位与市场地域研究的问题:在不完全竞争(只有两个竞争者)的条件下市场地域如何划分。

即假定有一直线市场,只有两个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如何划定其市场地域界线。

分析与结论:如果某地的价格等于生产地价格加上到消费地的运费,即:商品价格=出厂价格+运费,那么该地方价格(运费与距离呈比例时)将随着离生产地的距离增加,在所有的方向都会同样增加。

用几何学来说,地方价格的高低呈漏斗状,漏斗的下端部就是生产地。

在所有的竞争地,其地方价格都呈漏斗状。

在这些漏斗相交的地点价格相等,而与购入地无关。

这样等竞争线可看作是两个漏斗相交部在平面上的投影线,该线就是这两个竞争地(即企业)的市场地域分界线。

(图3—11)1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在这种市场结构中,存在着众多规模都很小的生产企业,生产和销售无差别的同类产品。

这种市场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价格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任何市场主体都是既定价格的接收者。

这是理想状态下的市场结构。

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

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包括三种类型:垄断竞争市场:是指许多企业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是一种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处于一家企业所控制状态的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企业控制了一个行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产品的供给,而且每家企业的产量都占有相当大份额的市场结构。

图3-11 帕兰德的市场地域分割图示:不同条件下两个企业市场地域的划分(二)运费与区位理论1.基本问题:运费如何影响区位2.相关概念与分析思路(1)基本概念:等费用线、等送达价格线、等距离线、等时间线、等商品费用线和等运送费线等。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其他工业区位理论-行为主义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其他工业区位理论-行为主义

经济地理学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韦伯 工业区位论
韦伯 工业区位论
1.假设前提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一致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一致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且不能移动,各地劳动力的
成本是固定的,且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 限供应
韦伯 工业区位论
2.韦伯分析了如下区位因子 (1)一般因子 在一般成本因素中(相关场所土地费、固定资产、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劳 动力成本、物品运输费、资本利率、固定资产折旧率)提炼出3个一般区位因子: 原料燃料费、劳动力成本、运费 (2)特殊因子 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水质。 (3)积聚因子和分散因子 它们决定了工业区位格局的偏移
概念:原料指数 区位重量
原料指数:原料指数是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盛昌单位 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量/产品重量
区位重量:整个生产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它等于生产每 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原料指数+1
多自给型农业 (3)理性经济人假设有局限性 (4)现代交通技术和保鲜技术使运输距离的制约变小 (5)在孤立国中只考虑的农业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城市周围
土地的其他利用方式
杜能 农业区位论概念
7.评述其意义 (1)在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对农业区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同时还提出了两个重 要原理:一是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二是距离市场越近,布局单位 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 (2)在经济学上的意义 1)杜能在研究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对现 代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说 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第03章 区位理论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050831

第03章 区位理论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050831

2、工业区位论 (1)影响生产成本费用的区位因素——运输费用、 劳动力费用和集聚因素。 (2)三因素分别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见图3-3): ①运输费用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②劳动力费用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③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集聚因素可以产生“集聚效应”。集聚效应是指 某些工业部门向某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一种大于所追加 的运费或劳动力费用从而使产品成本降低的效果。 韦伯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首次提出“区位因素” 概念,并对“集聚效应”进行了分析,这在当时是杰 出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线及网络 (1)线路的内涵——主要包括交通线路、通讯线路、 能源供给系统、供排水系统等,其中交通线路最重要。 (2)网络的内涵——指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结合体。 其中,节点是网络的核心,线路是构成节点之间、节 点与域面、域面与域面之间功能的联系通道。 3、域面 (1)域面的内涵——域面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础。 域面与区域不同,它不包括节点和网络。在实际经济 生活中,域面就是指广大农村。 (2)域面研究的意义——域面的发展水平越高,经 济规模越大,其节点就越多,网络就越密,空间结构 就相对合理,功能就越完善;相反,区域经济社会就 不发达。因此,研究域面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 重大意义。
2、市场区位论 (1)市场最佳区位选择的假设条件及其目的。 (2)市场区位发展的三个阶段——①单个企业 的市场区形成;②潜在市场区的形成;③多个企 业的市场区即市场网络的形成。 (3)经济景观——市场网系统按照经济规律形 成的经济空间分布的等级序列。经济景观是廖什 的首创,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国区域经济的实践。 廖什是寻求经济区域内经济系统平衡的第一 位学者,他的“市场区位论”开辟了近代区位理 论向现代区位理论过渡的通道。

04 经济地理学 第三章第三四节

04 经济地理学 第三章第三四节

帕兰德的市场地域分割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运输费用理论
1.运费结构 2.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3. 运输费用理论的意义
胡佛认为:
运费最根本的问题是随着距离的 增长,运费缓慢的增长,每单位产 品运输单位距离的运输价格与距离 增加不是按比例增长,而是随着距 离的增加而递减,即运费率递减, 形成这个规律的原因是运费结构。
• 勒施的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
三、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廖什是研究工业区位理论的市场学派的代 表人物。 (一)背景
进入20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由自由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市场问题作 为工业区位的重要影响因素越来越成为首要 问题,为适应这种转变,西方工业区位论也 由原来以韦伯为代表的成本区位思想,变为 以廖什为代表的市场区位研究。
( 2 )在生产地、竞争条件、工厂费用和
运费率已知的情况下,价格如何影响生产者 的产品销售地域范围。
(一)生产区位布局
等时间线、等商品费用线和等运送费线等的基
在探讨等费用线、等送达价格线、等距离线、 础上,重点关注了运费率与等费用线的关系。
运费率与等费用线间的关系分为运费率恒 定和运费率随距离递减两种情况,生产布局不 一样。 最佳的生产地应该是生产的所有费用的总 和最小的区位。
性的理论主要有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和普
雷德的行为矩阵。
◆问题:经济人与满意人。 传统经济区位理论的观点:从事经 济活动的人是经济人,即完全掌握了环
境的一切信息,并且具有稳定地、正确
地选择所有事物的能力的人。
◆实: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是满意人。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一) 研究思路与基本原理 研究思路:在工业区位论研究中,韦
出分散的倾向。

理论篇-03区位理论.ppt.Convertor

理论篇-03区位理论.ppt.Convertor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概述工业区位论区位理论的新发展区位理论概述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

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的空间理论,即研究经济行为与空间关系问题的理论。

区位主体:人类活动内容或实体,称之为区位主体。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也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区位主体已知,选择合适的空间);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空间已知,选择适合的主体)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可划分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商业服务区位论三大类。

其中,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分别是各类区位理论的代表作。

工业区位论最低成本学派运输费用学派市场区位学派社会行为学派最低成本学派最低成本学派是最早的区位论学派,其理论核心是根据企业生产成本最低,确定企业的最优区位。

杜能的农业区位,已将农业生产者的成本作为最重要因素考虑,但它只讨论了产品由产地到市场的运输成本,未涉及燃料原料及劳动力问题。

最早的成本学派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龙哈德(unhardt),后由韦伯发展成系统学说。

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龙哈德于19世纪后半叶提出“区位三角形”,他以钢铁工业为样本,以K表示产品市场,M1表示铁矿石的产地,M2表示煤的产地,于是可找出一点P,在该处建厂最经济,即成本最低;又假设各点距P之距离分别为r1,r2,rk,于是区位三角形如下图。

如以F代表运费率,生产一吨产品需铁m1吨,煤m2吨,于是,要使P点生产成本最低,必须使总运费F(m1r1+m2r2+rkk)最小。

这就是龙氏的区位三角形的朴素形式。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首先,他提出了影响工业布局区位因素的概念,即在地理上能对工业企业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各种因素,并通过连续舍弃法推导出一般性的区位因素仅为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集聚力三项;其次他认为运输费用对工业基本定向起最有力作用。

3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3)第三第四节

3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3)第三第四节

图3.22
胡佛的制造业规模与市场末端送达价格线
三、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一) 假定命题 廖什认为:
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 市场地域。 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 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
而市场地域与价格、需求均有关。
(二) 假定条件
第一,在均质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 条件都相同;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 均等分布。 第二,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农业人口, 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 为相同。 第三,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 术知识,所有的农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 第四,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它因素都 可不考虑。
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 以生产地的需求量PQ为轴,将需求曲线QF旋转 一周,得到一圆锥体,即廖什的需求圆锥体。 圆锥体积即啤酒厂的总需求量。 圆锥体的底面,以PF为半径的圆形地域为啤酒 生产的市场区。其边界为啤酒生产的市场边界线。
2.市场区体系的形成机制
图3.25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
(引自:最近的地理学,p.48,图1-20 )
第四节 区位的行为主义分析
问题:“经济人”与“满意人”。 传统经济区位理论的观点: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是“经济人”,即完全掌握 了环境的一切信息,并且具有稳定地、正确地选 择所有事物的能力的人。 现实: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是“满意人”。即在某种满 足的目标下行动的人。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一)基本假定命题与研究思路 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假定命题:
结论1:
总收入和总费用的空间变化能够形成收益的空
间界限,即超过此界限就不可能得到利润。
在收益性空间界限内能形成最佳区位(利润最

第三章 区位理论

第三章 区位理论

❖ 二、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 1、区位与市场地域 ❖ 2、运费与区位理论
图 帕兰德的市场地域分割
❖ (二)胡佛的交通区位理论 ❖ 1、假设条件 ❖ (1)运费由场站作业费用和线路运输费用组成; ❖ (2)使用同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和一个销售市场; ❖ 2、主要观点 ❖ (1)若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止
第三章 区位理论
第一节 农业区位论
❖ 一、农业区位理论的产生 ❖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 ❖ 1、杜能对“孤立国”的理论假设条件 ❖ ①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
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 ❖ ②“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
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 ③“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
图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 第二、杜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 ❖ ①自由式农业圈:蔬菜和牛奶等易腐难运的鲜活农产品;
这一农作区在经营方式上突出的特点是集约化程度很高。 ❖ ②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和木炭等; ❖ ③轮作农业圈:主要种植谷物和饲养牲畜,农牧结合,
合理轮作是其主要特点。采用轮栽作物制,无休闲地, 六区轮作。 ❖ ④谷草式农业圈:谷物、牧草、休耕轮作地带;其特点 是经营较粗放,在轮作中增加了牧草的比重,而且出现 了休闲地。 ❖ ⑤三圃式农业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谷作物粗 放;这一区处在整个谷物种植区的最外围,农业经营粗 放,土地大量休闲。 ❖ ⑥畜牧业圈:生产谷物用于自给,生产牧草用于养畜, 畜产品供应城市市场。 ❖ 此圈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这种圈状分布, 常被称为杜能圈或农业圈。

3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2)第二节

3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2)第二节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
(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一) 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 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
1 .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面粉、葡萄酒、乳品、
制糖、造纸、水泥、钢铁等) 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啤酒、饮料等)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炼油、机械组装等)
间机制。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一) 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 使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比在其他地 点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即费用节约的因子。
韦伯将其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2、一般因子与特殊因子 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 例如运费、劳动力、原料等。 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
例如空气湿度。
图3.10
范力农构架(Varignnon Frame)
即在给定生产 1T 供应市场( C )的产品, 需要原料产地 1(M1)供应3T原料,原料产地2 ( M2)供应 2T原料的区位三角形中,运费最小 点是M1、M2和C的重力中心。
即最小运费点是区位三角形或区位多边形 的重力中心。
图3.11 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
3、集聚与分散因子 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场所集中而获得 成本下降的因子为集聚因子。 使工业企业为了避免由于集中所导 致的成本上升而离开集中地的因子称为 分散因子。
(二)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韦伯的基本思路: 从工业生产的区位条件中找出与所有工业相关的一 般成本因素。 再从一般成本因素中找出与区位有关的成本因素。
(二) 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
韦伯测定了当时德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
业的劳动费指向程度。
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
(3)杜能农业区位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 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经济学意义:
(1)、杜能农业区位论对经济区位研究而言,其孤立化 的研究思维方法,最具重要意义。 (2)、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 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不仅仅用此原理可说明农业土地利用,
区位三角形与多边形
范力农构架(Varignnon fram)
综合等费用线。综合等费用线是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c)劳动力成本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 劳动力指数:动力系数=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
劳动力指数:动力系数=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
一、帕兰德(Tord Palander)区位理论——不完全竞争
(1)假设: 一、假定原料的价格和分布地以及市场的位置已知,生
产在哪里进行的问题? 二、生产地、竞争条件、工厂费用和运费率已知,价格 如何影响生产者的产品销售地域范围? (2)生产区布局——所有费用总和最小的区位。 等距离线:从某一地点开始距离相同的点的连线。 等时间线:从某一地点开始运送时间相同点的连线。 等商品费用线:某商品所需要的费用相同地点的连线。 等运送费线:特定商品的运费相同地点的连线。
二是根据运输方式不同运输率不同的原理,给出了降低运费
的手段。按照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距离通过选择运输方式降低。
(二)送达价格、市场地域与区位选择
假设条件:在生产者(或消费者)存在着完全竞争、生产要 素具有完全的可移动性——研究运费和生产费对区位的影响。 送达价格:采掘费和运费的和 采掘工业的市场地域:采掘费一定,运输价格就是变量。采 掘工业的特点是随着市场地域的扩大,平均费用也伴随着生产 的增加而上升。
(2)、理论假设与步骤

第三章 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

第三章 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

第三章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我们要了解地租理论的历史沿革、了解住宅区位的主要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和城市地租理论、地租对地价的影响,熟悉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以及土地区位对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城市地租理论、地租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土地区位对房地产业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地租理论的历史沿革、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住宅区位的主要理论第一节地租理论概述第二节城市地租第三节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第四节区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五节土地区位的利用一、地租的基本含义二、地租理论的历史沿革三、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一、地租的基本含义是由农业或其他产业中的直接生产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和反映。

地租产生的基础是存在着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且两者处于分离的状态。

任何社会制度下,只要这一社会形态存在,就必然存在地租。

根据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公式c+v=c+v+m,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地租反映的是奴隶主、地主对奴隶和农民的全部剩余物甚至必要生产物(指维持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的那部分劳动产品)的占有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地租反映的是农业资本家为了获取地主阶级的土地使用权,而交给地主阶级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而不再是由农民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地租是国家土地所有权或集体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地租与租金的区别。

租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农业资本家向地主缴纳的全部货币额。

租金除了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地租外,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土地上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和利息;2.租金中有时还包含着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3.租金中有时还包含着一部分农业工人的工资。

二、地租理论的历史沿革(一)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早期地租理论。

第三章西方主要区位理论

第三章西方主要区位理论
Optimal agricultural land uses based on transport costs to market
假设前提 一个国家:孤立国 一个城市:城市即市场 运输费用的假定:运费与运输距离和农产品的质量
成正比,由农业生产者承担,运费低于农产品价 格 价格的假定:城市中每种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是一定 的
6.第六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 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 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 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 距城市51~80km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 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
发展和应用
城市蔓延下的农业土地利 用模式
逆杜能圈(Sinclair,1967) 离城市越近,投机预期导
区位地租的计算
由于各地的生产成本是相同的,因此 区位地租只与运费有关:R=E(P-a)-Efk
其中:R—区位地租 E—单位面积产量 P—单位产品的价格 a—单位产品的生 产费 f—产品的运费率 k—距城市的距离
杜能圈:为求地租收入极大化,农场经 营随着与城市距离远近成同心圆式的空 间配置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
假定条件:
1、原材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是既定的
2、产品的销售地与规模是既定的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且不能移 动
4、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劳动力可无 限供给
区位因子 一般区位因子 特殊区位因子 集聚因子 分散因子
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 区位因子;劳动力;运费;市场;集聚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发展与完善
第二圈:林业
第三圈:轮作(不休耕)
第四圈:谷、草、休耕轮作
第五圈:三圃式(距城市最远、最粗放)
第六圈:畜牧(距城市51-80(250)公里 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知识总结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知识总结

第三章农业与⼯业区位理论第⼀节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的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时代。

19世纪德国乃⾄整个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复杂,⽣产⼒状况呈现⼤变⾰的趋势,企业型农业开始成⻓。

杜能,他本⼈是⼀个农业资本家,(德)1783-1850,以下简称杜能)于1826年出版了《孤⽴国》⼀书,⾸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的:农业⽣产⽅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泰尔:合理农业论——以轮作式农业⽣产⽅式全⾯取代三圃式农业⽣产⽅式(⿊⻨区、⼤⻨区、休闲轮作区)杜能:圈层式农业区位理论——不同地⽅对中⼼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着不同地⽅农产品纯收益或“经济地租”⼤⼩,将形成以城市为中⼼,由内向外呈同⼼圆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1、理论前提(“孤⽴国”的假设条件)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个城市;不存在可⽤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是唯⼀的交通⼯具;⼟质条件⼀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城市的⻝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矿⼭和⻝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追求利益最⼤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形成机制地租收⼊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R——地租收⼊;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农产品的⽣产成本;Q——农产品的⽣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两点结论:(1)在“杜能条件下”同⼀产品的地租只与Kt(运费)有关;(2)运费不能⽆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式(R不能为负)地租曲线当地租收⼊为零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因⽽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点。

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条地租曲线,其斜率⼤⼩由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般斜率较⼤,相反则较⼩。

经济地理第三章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第三章区位理论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
经济区位理论
3.综合等费用线
பைடு நூலகம்
经济地理学 ecnu
◆概念1: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概念2: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综合等费用线示意图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三) 劳动费指向论
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L
1.概念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经济区位理论
农业生产的特点
经济地理学 ecnu
1、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经济再生产:人们按一定的经济目的,通过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作用 于它的生物体和它和环境条件,促进自然物质转化为人类所需的各种 产品,这样一个人类干预的过程。
自然再生产:生物有机体通过同它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 转化而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
2、对土地有特殊的依赖性。
土地既是生产资料又是劳动对象,不仅是劳动空间,更是劳动生产资 料。 土地的位置、质量优劣、面积大小都会影响到农业生产。
3、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
4、强烈的地域性
经济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理论
农场主选择生产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从而形成了 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三)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1.基本原理
• 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是生产易于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给其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3、商品服务范围:
上限指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 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是由对中心商品的 需求所限定的。
下限指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必须到达消 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是从供给角度所规 定的边界。又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 量。
往往容易和中心辐射范围混淆
4、中心地的等级:具有高级中心地职 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 低级中心地。
第三章 区位理论
一、农业区位论 二、工业区位论 三、中心地理论 四、零售业区位理论
本章重点: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的 提出者、假设前提和基本理论。
零售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普劳德伍特的零 售业空间分布类型,霍伍德和博伊斯德中 心边缘模型;引力模型、断裂点模型
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通道 扩张、邓宁折衷理论;多部门企业空间扩 张规律以及空间演变四种模型的区别和相 同点。
运费地点)处劳动费低3个单位。
如果单位产品的劳动费用大,则工厂从最小 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大;
如果劳动费和区位重量之比即劳动系数越大, 则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越大,劳 动系数越小,运费指向越强。
3、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 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工厂区位选择有时也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 工业区位出现了新的指向型,如临空型、临海型
和高智能型等区位类型
运输与集中的矛盾
工业区位论强调运输费用最小和集聚效益最大都 是最优区位。表现为运输成本下降后,集中带来 的成本节约大约运费增加时,公司会在一些地方 集中布局,以实现生产或运输成本的规模经济。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此处可以看成是利润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假设只有一个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 农产品的运费率。
城市,生产全 部被消费
r=P-C-Kt
r 单位农产品的地租收入
某农产品在平原上能够布局的最远 距离是 地租收入为0 时,即r=0,
4、促进了地理学的计量革命, 推动了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和 区域规划等研究工作的发展。
补充阅读: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1、廖什推导出的单一职能的中心地模型与克里斯塔勒的模 型非常相似。
2、在50年代末,贝利和加里森相继发表了三篇论文,论述 了中心地的等级性、商品供给的范围和中心职能的成立过 程。他们首次采用计量手段来研究中心地,并且提出了门 槛人口,对中心地理论给予新的解释。
B、到达范围的下限缩小,上限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和人口 密度不断增加,交通条件也相应改善,从而刺激了消费者需求的增 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但下限仍然大于上限,商品供给者还必须采 取巡回销售的方法
C、下限和上限的差进一步缩小,巡回点数减少,移动距离也大幅度 缩短。
D、当消费者需求进一步增加或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上限超过下 限时,商人就可得到超额利润,这就是第四种类型。随着超额利润 的增加,其它商人也将在此布局店铺,到了这一阶段,店铺的发展 过程就完全与廖什中心地模型一致。
逆杜能圈
合 肥 农 业 圈 层 分 布
(五)农业布局原则
1、农业布局:又称农业配置。是农业各部 门(农、林、牧、渔业)和各部门内部各 种生产门类及其种类和数量在地域空间上 的分布和组合。
2、农业布局的意义:由农业生产特点决定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 农业生产具有综合性。 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
油茶、板栗、蚕桑、 柑橘、吊瓜及用材林,
优质粮油、生猪、蛋鸡、 牛等养殖、绿色蔬菜种植
蟹、龙虾特色水产品、 无公害水产养殖、休闲
国家级优质棉花和 油菜生产示范基地。
(六)我国农业布局日趋合理
一方面恢复和加强了原有合理的农业基地 另一方面,逐步开辟和建设了一大批全国
性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在大中城市和工矿区,建设大批围绕城市 需求的蔬菜、肉、禽、蛋、奶、淡水水产 品商品基地。
1、中心地:为周围地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 中心城市或城镇。
2、中心性: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 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公式如下:C=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 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中心性即中心地供给自身中心商品后的剩余,也即从中心地
第三章区位理论 一、农业区位论
(一) 提出者:
杜能(von Thunen,1783—1850),1826,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 《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历史背景:德国农业制度改革后出现以农业企 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经营,农业 的合理经营成为实践需要。
0=P-C-Kt ; 又因为P-C=常数M
M=Kt; K=M/t
2、农业的空间分布还需要比较分 析,在远离城市的某一点,究竟布 局那种农产品需要进行各种农作物 利润的比较 。
林业圈层为什么 布局在第二圈层, 和现在我们的感
觉不一样
(四)农业圈层理论的发展
相邻城市存在对圈层的影响 河流存在对圈层的影响 土壤质量的差异对圈层的影响 作物价格的高低对圈层的影响 逆杜能圈
三、中心地理论
(一)提出者 :
克里斯塔勒,德国地理学家。 1933年发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关于具有
城市职能聚落的分布与发展规律的经济地理学 研究》(中译本《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
中心地理论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决定城市的数 量、规模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 又是怎样的规律”
(二)基本概念
3、农业布局的原则
①按自然、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 ②发挥地区优势; ③充分、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④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合理的农业布局要求农业各部门和作物尽可能 分布在条件最优越的地区,而每个地区内的农 业各部门又保持着合理的比例,能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克氏考虑三种影响空间分布的因素
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3的空间模型
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比其低一级的中心地市场区域大3 倍。
也就是说等级m(m>1)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内包含着3个等级 m-1中心地的市场区域。
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 心地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
高级中心地-上海
次级中心地-南京
低级中心地-合肥
更低级中心地—水湖镇
高级中心地职能意指能够提供大量商品 服务范围较大的商品。
(三)假设前提
1、均质的平原。
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 都相同。
2、通达性一致。
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 离成正比。
(三)工业区位理论内容 1、运费指向论
运费主要取决于重量和运距,在原料地 和消费地已知的情况下,运费就只和原 材料及产品的重量有关。为此,韦伯提 出原料指数的概念。
原料地
工厂
消费地
原料指数(material index)= 局地原料重量/ 产品重量
(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 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四)对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再认识
三种指向对工厂区位的影响不符合实际选址时的 考虑。比如运输与集中的矛盾
交通发达,使得运费在产品价格中的比重越来越 小;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区位选择时的指向类 型,特别是一些尖端技术工业布局受地域束缚极 小,因此区位选择的空间余地扩大 。------那么企 业将如何选择空间呢?
3、中心地理论在许多国家的区域规划中得到了积极的应用。
低地之国荷兰,根据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进行造地城镇空间安 排,取得良好效果。
4、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 斯坦将商品到达范围的下限和上限的组合分为四种类型
A、下限比上限大很多:消费者移动能力有限,而且消费需求极小, 因此,商品供给者为了确保销售量会采取巡回销售的方法
3、消费者都就近购买。
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 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
(四)理论分析过程
1、中心地尽 量布局于少数 中心地, 并 满足所有居民 的要求,单一 中心商品构成 的中心地呈正 六边形布局
2、多种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在空间的布局
当商品服务半径小于已经形成的中心地商品服务 半径时,仍然依靠原来的中心地供应则某些地区 得不到该商品,在相邻的中心地市场间出现空白, 这时空白区就会出现一个次一级的中心地。以此 类推,空间上形成一个规模递减的多级正六边形 的网络模型(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 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 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2、劳动费指向论
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 指向条件是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 加的运费。( 见图解)
劳动费指数=劳动费/产品重量
P为运费最小地点,劳动力低廉地为L1、L2, 如果在L1、L2处布局工厂,分别比P(最小
一个m级中心地包括2个m-1,6个m-2, 18个 m-3,…,[2*3(i1)]个m-i(1<i<m)个中心地。
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4的空间模型 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7的空间模型
我国 城镇 体系 空间 分布
我 国 双 核 心 结 构 城 市 体 系
(五)中心地理论的意义
随着运输的现代化和信息传输的飞速发展,距 离在经济区位选 择中的作用日益减弱。企业 选择余地大,而相应的城市和区域面临着吸引 资本和劳动力以促进经济增长的艰巨挑战。
在“滑溜溜”的生产空间中,具有一定 粘 结”性的区位,便是企业选择的可能区位。
新产业区就是这样一类吸引资本劳动力的区位。 在我国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传统产业聚 集区 就是新产业区的初级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