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绪论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绪论)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绪论)

细菌的耐药性与抗感染治疗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
细菌耐药性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质粒、转座子、基因突变等。其中,质粒是一种能够编码细菌耐药性的小型DNA分子,可以在不同细菌之间传递和复制。
抗感染治疗面临的挑战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加,抗感染治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变得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新型抗生素的开发和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速度。
03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02
01
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的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和繁殖。
病毒的增殖方式
病毒的培养通常在动物模型或细胞培养中进行。
病毒的培养
病毒的遗传和变异主要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实现。
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病毒的生长与繁殖
真菌可以以菌丝或孢子的形式进行生长和繁殖。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真菌的生长特点
xx年xx月xx日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绪论)
CATALOGUE
目录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测与鉴定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抗感染治疗
01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微生物种类、特性、致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的一门科学。
真菌耐药性的分类和特点
真菌耐药性的传播
抗感染治疗面临的挑战
其他微生物的耐药性分类和特点
其他微生物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其他微生物抗感染治疗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其他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抗感染治疗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真菌的耐药性与抗感染治疗
真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与细菌相似,可以通过质粒、转座子等途径传播。此外,真菌还可以通过产生孢子和菌丝等生殖方式传播耐药性。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课件ppt文档全文免费预览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课件ppt文档全文免费预览
用和耐药性。
抗菌药物
针对细菌感染,如青霉素、头 孢类等,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选用敏感药物,避免滥用导致 耐药问题。
抗真菌药物
针对真菌感染,如氟康唑、伊 曲康唑等,需注意药物肝毒性 等副作用。
抗寄生虫药物
针对寄生虫感染,如青蒿素、 吡喹酮等,需根据寄生虫种类
和感染程度选用合适药物。
06 现代医学微生物 学发展趋势和挑 战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特异性 免疫细胞通过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或细胞毒性作用来清除病原体。
免疫记忆
免疫系统在初次感染后形成免疫记 忆,再次遇到相同病原体时可迅速 启动免疫反应,有效防止感染。
05 微生物感染诊断 与防治原则
常见感染类型及临床表现
病毒感染
如流感、艾滋病等,表 现为发热、头痛、乏力
02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定义及特点
• 微生物定义: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 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低等生物。
微生物定义及特点
微生物特点 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生长繁殖快,数量多。
微生物定义及特点
分布广泛,环境适应 能力强。
遗传变异迅速,容易 产生抗药性。
代谢类型多样,代谢 强度高。
微生物分类与命名
等症状。
细菌感染
如肺炎、脑膜炎等,表 现为高热、寒战、咳嗽
等症状。
真菌感染
如念珠菌病、曲霉病等 ,表现为皮肤损害、呼
吸困难等症状。
寄生虫感染
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表现为肝脾肿大、贫血
等症状。
诊断方法选择和应用
01
02
03
察病原体形态、 染色特性等,进行初步诊断。
免疫学检查
条件致病菌引起感染条件及预防措施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PPT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PPT课件
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 中不存在; 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 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 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该病原 菌纯培养。
25 25
李斯特 Joseph Lister
(1827~1912)
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创 用石炭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 手术用具,以防止术后感染, 为防腐、消毒,以及无菌操 作奠定了基础。
21 21
微生物学奠基人:
法国科学家
巴斯德 Louis Pasteur (1822~1895) 发现微生物与人、动物 和植物疾病的关系。
22 22
1)首先实验证明有机物质发酵和腐败是由 微生物引起,而酒类变质是因污染了杂 菌所致,从而推翻了当时盛行的“自然 发生说”。
2)巴氏消毒法 3)成功研制了炭疽、鸡霍乱疫苗、狂犬病
17
二、医学微生物学
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致病性微生物的生 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 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 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细菌学
真菌学
病毒学
bacteriology virology
mycology
18
发展简史:
微生物学经验时期 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19 19
1)微生物学经验时期
古代人类虽未观察到具体的微生 物,但早巳将微生物知识用于工农业 生产和疾病防治之中。
古代人早已认识到天花是一种烈 性传染病。我国八世纪的唐代开创了 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是我国预防 医学上的一大贡献。
20
2)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微生物的发现:
17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 (Antony Van Leeuwenhoek)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

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1μm = 1/1000mm球菌:直径1μm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螺形菌:2~3μm 或3~6μm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医学意义: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课件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微生物 可分为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 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 体等八大类。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免疫性、 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等。
医学微生物学的任务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促进元素循环等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微生物与动植物共生关系
许多微生物与动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对宿主的生长、发育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人体正常菌群及其生理意义
人体正常菌群的种类和分布
01
人体正常菌群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广泛分布于皮肤、
口腔、呼吸道、胃肠道等部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课件
目录
• 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 微生物的生理与代谢 •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 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 • 微生物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01
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的定义
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 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真菌细胞膜的结构与功 能:磷脂双分子层、膜 蛋白等
真菌的繁殖方式:无性 繁殖、有性繁殖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01
02
03
04
病毒的基本形态
球形、杆状、砖形、蝌蚪形等
病毒的结构
核酸(DNA或RNA)、蛋白质 外壳(衣壳)、包膜(囊膜)
病毒的复制周期
吸附、注入、脱壳、生物合成、 组装与释放
病毒的变异与进化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课件

01 Chapter医学微生物学定义医学微生物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与内容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030201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02 Chapter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微生物的结构与组成细菌的结构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其中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是病毒的组成物质。

病毒的结构真菌的结构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繁殖方式03 Chapter染色显微镜观察将样本染色后置于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直接显微镜观察将样本直接涂抹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是否存在微生物。

特殊显微镜观察使用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特殊设备观察微生物的超微结构和特征。

显微镜观察技术培养基分离鉴定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测序PCR技术基因芯片04 Chapter诊断医学微生物学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例如,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可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种类,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治疗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多种手段。

例如,针对病原菌的抗菌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基因治疗等。

此外,医学微生物学还为疫苗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病原菌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为政府和卫生部门提供疫情预警和防控策略。

同时,医学微生物学还为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控制医学微生物学为控制传染病传播提供了有效手段。

通过对病原菌的检测和隔离,以及对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监测和控制,有效遏制了传染病的扩散和传播。

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新药筛选药物改造05 Chapter基因组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基因组学技术发展01病原菌基因组研究02基因组编辑技术03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免疫疗法疫苗研发免疫应答机制03药物筛选新型抗菌药物与医学微生物学01新药研发02联合用药06 Chapter医学微生物学定义总结绪论的主要内容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医学微生物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新兴病原体的发现与鉴定免疫防御机制研究抗微生物药物研发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THANKS。

医学微生物课件__绪论

医学微生物课件__绪论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PREFACE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Hong-Xi Gu, Prof. 问题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包括哪些种类?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学简史微生物学现状与远景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众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种类:(三型八大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立体次体、螺旋体、衣原体、放线菌非细胞结构型微生物:病毒微生物与寄生虫的区别相似:形态微小,需显微镜下观察区别:微生物以单细胞为单元,没有器官;而寄生虫是多细胞生物,有组织和器官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行有丝分裂。

本书只介绍真菌,包括单细胞的酵母和多细胞的霉菌。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仅有原始的核,无核仁和核膜。

胞浆内无完整的细胞器,如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螺旋体。

非细胞结构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由核心和蛋白质核壳组成。

核心中只有RNA或DNA一种核酸,包括病毒以及结构更简单的亚病毒。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有益:工业应用、体内正常菌群(Vb)有害:致病,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bes)。

?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只研究对人类致病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只涵盖了微生物学的很小一部分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1600 1700 1800 1900 1677: Observed "little animals" Antony Leewenhoek (1632-1723) 1796: First scientific Small pox vaccination Edward Jenner (1749-1823) Edward Jenner (1749-1823), after training in London and a period as an army surgeon, spent his whole career as a country doctor in his native county of Gloucestershire in the West of England. His research was based on careful case-studies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before scientists could explain the viruses themselves. So successful did his innovation prove that by 1840 the British government had banned alternative preventive treatments against smallpox. "Vaccination," the word Jenner invented for his treatment (from the Latin vacca, a cow), was adopted by Pasteur for immunization against any diseas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before Jenner, smallpox was a killer disease, as widespread as cancer or heart diseas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ut with the difference that the majority of its victims were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n 1980, as a result of Jenner's discovery, the World Health Assembly officially declared "the world and its peoples" freefrom endemic smallpox. 1850: Advocated washing hands to stop the spread of disease Ignaz Semmelweis (1818-1865) Ignaz Semmelweis, a young Hungarian doctor working in the obstetrical ward of Vienna General Hospital in the late 1840s 1861: Disproved spontaneous generation Louis Pasteur (1822-1895) 1862: Supported Germ Theory of Disease Louis Pasteur 1885: First Rabies vaccination Louis Pasteur: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Rabies Louis Pasteur discovered the method for the attenuation of virulent microorganism that is the basis of vaccination. He developed vaccines against chicken cholera, anthrax and swine erysipelas. After mastering his method of vaccination, he applied this concept to rabies. On July 6, 1885, Pasteur tested his pioneering rabies treatment on man for the first time : the young Joseph Meister was saved. 1867: Practiced antiseptic surgery Joseph Lister (1827-1912) Joseph Lister has contributed much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of disease. He was born in 1827 in Upton, England. He attended London and Edinburgh Universities. He accepted a position at the Glasgow Royal Infirmary after gradu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his career he studied the coagulation of blood in injuries and surgical wounds. He noted that there was a very high incidence of infection in wounds, in spite of efforts to keep rooms clean. In his efforts to reduce bacteria, he began to spray carbolic acid on surgical instruments, on wounds, and surgical dressings. He reduced surgical mortality to 15% by the year 1860. His work with antiseptics met with initial resistance in the medical community but were soon widely accepted. He was made a baron by Queen Victoria in 1897. Lister died in England in 1912. 1876: First proof of Germ Theory of Disease with B. anthracis discovery Robert Koch (1843-1910) 细菌固定培养法细菌染色法发现结核杆菌、炭疽芽胞杆菌、霍乱弧菌提取旧结素及应用郭霍法则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05 "for his investigations and discoveries in relation to tuberculosis" 1881: Growth of Bacteria on solid media1882: Outlined Kochs postulates Robert Koch (1843-1910) German bacteriologist was the first to cultivate anthrax bacteria outside the body using blood serum at body temperature. Building on pasteur's "germ theory", he subsequently published "Koch's postulates" (1884), the critical test for the involvement of a microorganism in a disease: The agent must be present in every case of the disease. The agent must be isolated and cultured in vitro. The disease must be reproduced when a pure culture of the agent is inoculated into a susceptible host. The agent must be recoverable from the experimentally-infected host. This eventually led to:Development of pure culture techniques Stains, agar, culture media, petri dishes 1882: Developed acid-fast Stain Paul Ehrlich (1854-1915) 1884: Developed Gram Stain 1884: Christian Gram (NOTE: First publication for the Gram stain method) Gram, C. 1884. Ueber die isolirte Farbung der Schizomyceten in Schnitt?und Trockenpraparaten. REFERENCE: Fortschritte der Medicin, Vol. 2, pages 185?189. "(I WISH TO THANK HERR DR. RIESS, Director of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Berlin for the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to perform the following studies). The differential staining method Koch and Ehrlich for tubercle bacil。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绪论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绪论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原始核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
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
微生物的分布广泛:空气、水、土壤、人体和动植物体内外,上至几百公里的高空下至最深的洋底。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而且有些是必需的。有少数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物、植物的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致病微生物或病原微生物。五个方面:农业;工业;医药;污水处理;分子生物学;氮素循环,碳素循环;
5.Cell:新研究成功构建出一种由100多种细菌物种组成的合成肠道微生物组,有望开发出微生物组疗法治疗一系列疾病
6.Cell:新研究揭示高糖饮食中的糖破坏肠道微生物组,使哺乳动物易患肥胖、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
2.通过对微生物学界的历史名人学习,让学生树立爱科学和爱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难点及其
解决方案
重点:医学微生物的慨念和分类
【解决方案】:结合现实生活来讲解,使用大量图片让学生在很段时间内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发展历史。
参考
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李凡、徐志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07
《医学微生物学》案例版(第3版)黄敏、张佩主编,科学出版社,2020.01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微生物的发现与免疫学的兴起
1.荷兰人列文虎克
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自然发生说的否定,巴氏消毒法
3.德国学者郭霍(Robert Koch,1843~1910):创用固体培养基、Koch’s postulates
–特殊的病原菌在同一疾病中察见,健康人中无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绪论)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绪论)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绪论)xx年xx月xx日•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目•医学微生物学与抗生素的应用•医学微生物学的前沿与发展录01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微生物是只包括一个细胞或一个细胞器的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定义微生物分为真核微生物和原核微生物两大类,其中真核微生物有真菌、原生动物和藻类,原核微生物有细菌和古生菌。

微生物分类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医学微生物学定义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其在宿主中分布、感染与致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医学学科。

医学微生物学重要性医学微生物学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可以发现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与重要性经验医学阶段人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有关微生物方面的经验,如“病从口入”、“伤风感冒”等。

分类学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分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学研究,并对各种微生物进行了详细描述。

分子生物学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微生物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了许多有关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形态学阶段19世纪中叶,随着显微镜的应用,人们开始对微生物进行形态学研究,发现了细菌等微生物的存在。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02医学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病原微生物的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人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及机体抗感染免疫机制病原微生物引起人类疾病的基本过程医学微生物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医学微生物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现代医学中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与防治现代医学中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现代医学中预防接种措施的应用03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它们共同参与防御外来病原体入侵。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朊朊粒粒((pprionn))
比病毒更小 库鲁病,克雅病 疯牛病,羊瘙痒病 1997年,Prruussiinneerr获获诺诺贝
尔 贝奖尔奖
羊瘙痒病PrPC与PrPSC分子的三维结构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方面
进入分子和基因水平,对于病原菌的外毒素、内毒素的 致病机制、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以及调控基因有了 新的认识。
病原微生物
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和动、 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
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是 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这类微生物称为机会 致病性微生物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 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特异性诊断、防 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 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 水平的目的。
衣原体
螺旋体
立克次体
真核细胞型: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 染色体。有完整的细胞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 线粒体等细胞器。例如真菌(酵母菌和霉菌)。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单细胞型真菌——酵母菌
多细胞型真菌——霉菌
非细胞型:个体最小,无典型细胞结构和产生能量的 酶系统,只能生活在活细胞内;例如病毒和噬菌体。
肠炎
人类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出血性肠炎等
毛细胞白血病 莱姆病 艾滋病
肺炎衣原体病
病原微生物
幽门螺杆菌(H.pylori) 日本斑点热立克次体
阮粒(prion) 人疱疹病毒-6型(HHV-6)
戊型肝炎病毒(HEV) 丙型肝炎病毒(HCV)

医学微生物绪论y

医学微生物绪论y
也称机会性致病菌(opportunitistic pathogen)
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在某些条 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 致病的条件 1.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变 2.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3.菌群失调
病原微生物:少数微生物可引起人或动植 物的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 病原微生物。

新发现30余种病原微生物
1.1967-1971年相继从KURU病、CJD病、FFI病,羊骚痒病,及疯 牛病体内分离到类病毒、拟病毒或朊病毒,1983年国际会议上正 式统称为亚病毒,后改名为朊粒。
2.1965年我国学者首次从新疆巴慧县农村患者中分离出新疆出血 热病毒。 3.1978年韩国首次分离到肾综合征(HFRS)的病原体汉坦病毒。 4.1974年从莱姆病患者的硬蜱体内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 5.1982年从慢性胃炎患者体内分离到幽门螺杆菌,后证明它与溃 疡病有关。 6.1982~1983年法国人及美国人相继从AIDS患者体内分离出HIV1型病毒,其后又在西非分离到 HIV-2型病毒。 7.1989 年9月正式将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分为丙型肝炎病毒(HCV) 和戊型肝炎病毒(HEV)。
2. 种类繁多,数量极大;
3. 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4. 分布广泛, 营养源多。
分布
江、河、湖泊、海 洋、土壤、空气,以 及人类、动物和植 物的体表、与外界 相通的腔道中,都 有数量不等 、 种 类不一的微生物存 在。
微生物的种类
非细胞型 微生物 区 无细胞结构, 别 无产生能量酶
,一种核酸
原核细胞型 微生物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绪论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绪论

目录•绪论•微生物概述•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医学微生物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医学微生物学的挑战与展望绪论地位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定义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人体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致病机理的一门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与地位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遗传变异等。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微生物在人体内的生存、繁殖、死亡以及与人体细胞、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微生物引起疾病的机制,包括病原体的侵入、繁殖、毒素产生以及机体的免疫反应等。

微生物的致病机理研究微生物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微生物的诊断与防治古代时期人们通过观察和经验积累,认识到一些疾病与微生物有关,如瘟疫、疟疾等。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们开始观察到微生物的存在,对微生物的研究逐渐深入。

19世纪巴斯德、科赫等科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某些微生物是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奠定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

20世纪至今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对微生物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微生物概述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微生物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八大类。

微生物的特点01体形微小,比表面积大,代谢旺盛;02生长繁殖快,数量巨大;0301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具有多样性和变异性;02可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和生态作用。

微生物的功能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如分解有机物、促进土壤肥力等;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碳、氮、硫等元素的循环;与人类关系密切,如食品发酵、医药制造、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01020304微生物的特点与功能01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02在食品制造中,如酿酒、制醋、面包发酵等;在医药制造中,如生产抗生素、维生素等药品;02在环境保护中,如处理污水、净化环境等。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医学微生物学教材的绪论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对象和内容、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2. 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难点: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医学微生物学在临床应用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张医院消毒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微生物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对象和内容。

3. 分类与特点: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4. 医学微生物学:讲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微生物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以及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实例。

6.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的医学微生物学病例,讲解微生物的检测和防治方法。

7.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微生物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预防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六、板书设计微生物学:定义、发展历程、研究对象、内容医学微生物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应用领域微生物分类: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特点: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代谢类型多样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微生物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

2. 列举三种微生物,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3. 解释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并举例说明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答案:1.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生态等方面的科学。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古典微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和系统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绪论课件(2024)

医学微生物绪论课件(2024)
细菌的分类
根据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2024/1/29
细菌的繁殖方式
主要通过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常见致病细菌
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
20
病毒
病毒的基本结构
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病毒的繁殖方式
在宿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自身。
病毒的分类
常见致病病毒
根据核酸类型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
26
未来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 宏基因组学和病原性微生物组学:未来医学微生物学将更加注重宏基因组学和病原性微生物组学的研究,通过 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病原性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
• 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交叉研究:免疫学在抗感染免疫、疫苗研发和免疫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未来 医学微生物学将与免疫学进行更加紧密的交叉研究,探索新的抗感染策略和治疗方法。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生长曲线
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生长繁殖,经历 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代谢类型
微生物的代谢可分为发酵、好氧呼吸 和厌氧呼吸等类型。
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可分 为自养型、异养型和兼性营养型。
2024/1/29
9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2024/1/29
遗传物质
01
2024/1/29
27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9
28
2024/1/29
25
医学微生物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24/1/29
挑战
医学微生物学面临着来自病原性微生物的多样性、变异性和抗药性的挑战。同时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模式的转变,医学微生物学还需要不断适应新的诊 疗方法和策略。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医学微生物学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藉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种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病毒属之。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较低,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核仁。

细胞器很不完善。

DNA和RNA同时存在。

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

如真菌。

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同的腔道黏膜中的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细菌为主,称正常菌群。

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条件下不致病,而在特定条件下可引起疾病。

正常菌群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寄居部位发生改变机体免疫力低下菌群失调菌群失调: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产生的病症。

菌群失调时可引起二重感染。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及防治等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微生物学经验时期;实验微生物学时期;现代微生物学时期荷兰列文虎克:1676年,创造了一架能放大266倍的原始显微镜。

法国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

开始了微生物的生理学时代;巴氏消毒法英国人,李斯特(Joseph Lister,1827~1912)首创用石炭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用具以防术后感染,为防腐、消毒以及无菌操作奠定了基础。

德国学者,郭霍(Robert Koch,1843~1910),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三、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一)经验时期 4、关于预防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指出患者的衣服蒸过之后再穿就不会感染疾病,表明已有消毒的记载。 明代发明了人痘 接种-预防天花。
实验微生物学时期(七个里程碑) 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巴斯德证实了微生物的作用 李斯特创用了外科手术无菌术 郭霍三大发明一法则,将微生物推入 黄金时代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微生物概念与种类
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绪 论
一、微生物概念与种类
(一)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 1. 概念 微 ………………………………………生物。
一大群 体形微小,结构简单, 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 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 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 的微小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单击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结构
绪 论
细 菌 学 总 论
02
细 菌 学 各 论
病 毒 学 总 论
病 毒 学 各 论
05
真菌学
目录
CONTENTS
01
绪 论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2
掌握: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熟悉:微生物类群的特点及其代表微生物 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条件致病
1、依细胞结构、分化程度和化学组成
① 绝大多数有益----- 正常菌群 有利:对宿主有营养、免疫、生物拮抗作用 有害: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有致病性 ------条件致病菌
1.与自然物质循环的关系:分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Introduction 绪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微生物种类及其与机体的关系
(一)种类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人类凭肉眼无法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后,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在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以及遗传变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根据微生物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不同,将其分为三大类。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们仅有原始核,无核膜和核仁,不能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等。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们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能进行有丝分裂。

如真菌。

3.非细胞型微生物是一类不具备细胞结构,只能在易感的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的微生物。

如病毒。

(二)与机体的关系
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人类与自然环境接触密切,因此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腔、消化道以及泌尿生殖道),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人体无害,为人体正常的微生物群,统称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正常菌群与人体之间,以及菌群内部的不同细菌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种相对的微观生态平衡。

在这种平衡状态下,正常菌群对机体发挥着营养、免疫、生物拮抗、抑制肿瘤、促进生长和衰老等生理作用。

但是当条件发生改变时,如细菌寄居部位的改变、机体免疫力下降以及菌群失调等,正常菌群与机体间的生理平衡被打破,原来在正常时无致病性的微生物也可以致病,这类微生物称为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或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例如,大肠埃希菌进入泌尿道或通过伤口进入腹腔、血液,就会引起泌尿道感染、腹腔感染及败血症。

当机体大量应用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或接受放射治疗后,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常出现一些正常菌群引起的自身感染(如真菌感染),出现各种感染病症,有的甚至导致败血症而死亡;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体内正常菌群因受到不同的抑制而发生菌群失调,未受抑制的或外来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引起机体的二重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最为多见。

此外,自然界中还有一小部分微生物,可引起人类与动植物发生疾病,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例如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结核病,霍乱弧菌引起霍乱,肝炎病毒引起病毒性肝炎等。

二、病原微生物性疾病的现状
人类绝大多数的感染性疾病都是由细菌、病毒和真菌引起的。

细菌通过侵犯人体和释放毒素而致病,常见的有毒血症、菌血症和败血症。

例如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破伤风,肉毒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均属毒血症。

伤寒杆菌可由局部侵入血流,播散到体内的其他组织器官再进行繁殖,称为菌血症。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鼠疫杆菌常引起败血症,患者出现高热、皮肤黏膜出血,肝脾大等症状。

病毒感染会造成细胞破坏,并引起机体发生免疫病理反应。

现有资料证明,人类传染性疾病约75%是由病毒引起的。

有些病毒的传播能力很强,在短期内可造成局部甚至全球内的大流行,如1918-1919年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全球流感大流行。

1955年首次在印度暴发的戊型肝炎大流行;有些病毒进入人体后,侵犯重要器官,病程长,病死率高,如乙型肝炎病毒(HBV)可引起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有些病毒的持续感染是造成肿瘤的直接原因,如EB病毒(EBV)可引起鼻咽癌,人乳头瘤病毒(HPV)可引发宫颈癌等;有些病毒则直接侵犯人体免疫细胞,引起免疫系统的损伤或功能异常,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靶细胞为CD4+T细胞,可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功能异常,患者往往因继发感染或肿瘤而死亡。

近年来发现一些新型病毒,大多为基因重组后的呼吸道病毒,可在人与人之间、甚至动物与人之间迅速传播。

如1997年在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中国内地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流行的甲型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2002-2003年暴发的SARS冠状病毒世界大流行,2009年春起源于墨西哥并迅速蔓延至世界许多国家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

患者发病急,病死率高。

另外,有一些病原菌以动物为传染源,可引起动物和人共同患病,即人畜共患性疾病。

如布氏杆菌可在牛、羊、猪等家畜以及人群中进行传播引起布氏菌病;鼠疫杆菌是鼠类病原菌之一,亦可经带菌鼠、蚤叮咬人类发生人类鼠疫;炭疽杆菌主要引起草食动物炭疽病,也可传给人类和肉食动物,引起人类炭疽病。

动物源性的病毒如狂犬病病毒,可由受染的犬科动物传染给人,引起狂犬病,病死率达100%。

1984年4月在英国首先出现的疯牛病,则是由一种特殊蛋白朊粒(即朊病毒),引起的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真菌引起的皮肤感染是常见疾病,当人体抵抗力低下时,真菌也会感染全身各个组织引起全身真菌感染甚至诱发肿瘤。

第二节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与展望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基础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可以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于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达到保障人民健康的目的。

一、发展简史
医学微生物学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有助于我们总结规律,寻找正确的研究方向和防治方法,进一步发展医学微生物学。

(一)经验微生物时期
古代人虽然未观察到微生物,但已不自觉地将微生物知识运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疾病防治中。

公元前,就有仪狄造酒的记载。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载了制醋方法。

北宋末年,刘真人提出痨病由虫引起的观点。

明朝隆庆年间人们学会接种人痘来预防天花。

清朝乾隆年间,师道南所作《死鼠行》中,对鼠疫流行特点已有清楚的记载。

但是,人类还没能证实这些传染性生物的存在,直到显微镜的问世,传染性生物学说才逐渐被确立。

(二)实验微生物时期
1676年荷兰人Leeuwenhoek,用自制的能放大40~270倍的显微镜,在雨水、河水、污水、腐败肉汁中观察到一些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的微小生物,这从客观上证实了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存在,标志着实验微生物时期的开始。

但此时对微生物的研究还停留在形态学上,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仍没有得到认识。

直到19世纪,法国的Pasteur和德国的Koch开始阐明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及其重要性,微生物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892年,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首先发现烟草花叶病,其是由一种能通过细菌滤器、在一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致病物质引起的,这种致病物质后来被命名为病毒。

1901年美国科学家Walter Reed首先分离到黄热病毒,这是第一个被证实对人类具有致病性的病毒。

随着现代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对人类致病的病毒不断被发现并成功分离,病毒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现代微生物时期
近30年来,由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显微镜、色谱分析、组织化学、细胞培养、免疫标记、核酸杂交、基因图谱分析等新技术的建立和应用,新的病原微生物不断被发现。

自1973年以来,新发现的病原微生物已有30多种,其中主要有嗜肺军团菌,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O157∶H7血清型,霍乱弧菌O139血清群,肺炎衣原体、伯氏疏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疱疹病毒6、7、8型,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汉坦病毒,轮状病毒,以及比病毒更简单,没有基因结构的病原因子——朊粒。

二、展望
虽然人类在医学微生物学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与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旧的传染病被消灭,新的传染病又会出现,对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尚未完全认识,对某些疾病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

但人类在与传染性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得到了锻炼,也总结了许多经验。

目前,对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认识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

对细菌的鉴定和分类,过去以表型为主,现在侧重于遗传学特征。

今后要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研究,建立快速、灵敏、特异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在预防传染病方面,要研制新疫苗,改进原有疫苗,提高防治效果;要加强微生物感染与免疫方面的研究,寻找、合成能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物质;要加强基因工程的研究,制备用于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生物学制剂,建立一些与微生物感染有关的遗传病的基因疗法,以早日控制和消灭传染病。

(赵富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