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民间习俗

合集下载

丰城风俗作文

丰城风俗作文

丰城风俗作文《丰城的独特风俗》丰城,那可是有着不少有趣风俗的地方呢。

先说过年的风俗吧。

一到腊月,整个丰城就像是被注入了特殊的活力。

每家每户都忙碌起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做冻米糖那事儿。

我每年都眼巴巴地盼着这时候呢。

得先把糯米蒸熟了,就见奶奶把洗好的糯米小心翼翼地放到木甑子里,架在大锅里蒸。

那锅冒出的蒸汽啊,整个厨房都雾蒙蒙的,感觉像在澡堂子似的。

糯米蒸熟之后,再把它倒出来晾凉,这时候的糯米颗颗晶莹剔透的。

然后啊,就是把糯米放到油锅里炸,“刺啦”一声,就像给这平静的糯米来了个大变身。

炸完后的糯米变得蓬松又香脆。

我在旁边啊,像个馋猫似的,总是想偷偷捏几块吃,可每次都会被奶奶笑着拍开手。

接着就得熬糖稀了。

这糖稀可不好熬,火候得掌握得极好。

爷爷就在那小炉灶前,眼睛死死盯着锅里的糖,时不时地搅一搅。

终于熬到能拉丝的时候,把炸好的糯米和着花生芝麻等各种配料往锅里一倒,迅速搅拌均匀。

然后倒到一个模子里压实了,等稍微凉一点的时候切成小块儿。

那咬上一口,又香又甜又脆,满满都是过年的味道。

再说到端午节,那也是有讲究的。

丰城人会在门口挂上艾草菖蒲,我小时候可好奇这玩意儿是干啥的了,老是拿着艾草菖蒲在手里晃悠,还闻它的味儿。

家里的女人们就包粽子,那粽子的种类可多了。

有三角粽、四角粽。

粽叶是新鲜采来的,那股子清香就往鼻子里钻。

包的过程可复杂了,看着大人们熟练地把粽叶折成一个形状,装上米和肉或者红枣等馅料,然后三两下就包好了一个,我也学着包,可是我包出来的不是漏米就是形状怪异,最后只能在旁边看着流口水。

在丰城啊,这些风俗习惯就像是生活中的调味料,让平淡的日子添了不少滋味儿,也让每一个节日和特殊的时候都变得更加难忘。

《丰城婚俗真有趣》丰城的婚俗那可是相当的有特色。

参加表哥婚礼的时候,可真让我开了眼界。

迎亲那天,新郎官可不能闲着。

天还没大亮就得起来准备,穿上那崭新的西装,打扮得像个超级明星,可他紧张的样子看起来有点滑稽。

迎亲队伍也很壮观呢,一串儿的车,都贴着大红的喜字。

[整理]丰城民间习俗

[整理]丰城民间习俗

丰城民间习俗(一)婚俗1.婚嫁“合八字”封建社会里,男女青年订婚必须事先“合八字”,这是旧时订婚的一个程序,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

男性成年后,娶媳妇要事先托媒人(多为已婚妇女)向女方提亲,并求取“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辰,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等,叫年庚八字,一旦对方有意,即将之写在红纸上。

若女方认可,就会送上庚贴,庚帖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八字”;男方获得这份庚贴后,又请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阴阳之说,推算男女双方的寿、夭、福、祸、通、穷、得、失,是“相生”,还是“相克”,若相生即好,相克则不好。

还有些地方有属相上不合婚的说法,如“白马怕金牛,鼠羊不到头”、“蛇见猛虎如刀锉,猪见婴猴泪长流”等。

如果“八字”合上了,男方就将写好的双方年庚八字红帖置于祖宗神位面前,三天之内,如果白天家里没有摔坏东西,晚上也无异常动静,家人又没有发生口角,就表示佳偶天成,否则作罢。

一旦八字相合,男方就要再次委托原媒人去女方家上门正式说合,并下礼金,男女双方相互交换信物,婚约缔结方定。

封建社会里,男女婚姻大都父母作主。

在包办婚姻习俗下的青年男女,无法自由恋爱,只能托亲友到女家窥女子相貌而定,或在亲友的带领下,按事先约定的地点双方见面,这就叫“相亲”。

视其相貌俊丑,以议婚约。

这种相貌礼仪形式,在丰城民间一般大同小异,而且普遍流行。

今天的男女相亲,从内容到形式均与旧时有所不同,则须另当别论了。

2.母女哭嫁哭嫁,即女子出嫁时的哭诉过程,为丰城民间传统婚嫁习俗。

哭嫁有多种形式,有一人独哭,也有姐妹哭、兄嫂、父母、亲友同哭,有低声哭、放声大哭等,哭诉内容一般都是诉说对共同生活了十几、二十年的父母、兄妹、姐弟等亲人的离别之情。

女儿向父母亲哭诉,以谢养育之恩。

母亲要说“娘在东来女在西,不比女儿在边里”、“凡事自己要小心,上楼下梯要注意”等之类的话;还有向兄嫂哭诉帮助关照之情,向弟妹哭说多年相处情谊,嘱咐今后要听从父母长辈教诲等;母亲也会向女儿哭喊:“女儿到婆家后,要安分守己,勤俭持家,教敬公婆,团结妯娌,体贴丈夫,夫妻和睦”等礼教之言。

丰城传统文化(丰县特色文化)

丰城传统文化(丰县特色文化)

丰城传统文化(丰县特色文化)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丰城传统文化,以及丰县特色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社火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是什么?2、江西省丰城地区习俗3、要江西丰城乡下的民俗文化4、丰城有什么红色文化景点吗?社火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是什么?社火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如下:南方的丰城社火是江西省丰城河西地区的江右民系传统民俗活动,已申报为省级文化遗产。

“社火”是源于人们对菩萨、历朝文臣武将的祭祀而来。

社火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

中国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可见其延绵之久。

每当严冬已尽、冰雪初融、春暖花开、大地复苏之时,先民们就杀猪宰羊,用自己获得的劳动果实,祭祀“神灵”,祭祀祖先。

此时,终年劳累的原始先民有了歇息的机会,他们欣喜若狂,就把自己“打扮”一下,在脸上涂上朱砂,把鸟羽扎缚在头上,大喊大叫,狂蹦乱跳。

这便是人类最早的社火。

另据梁中元《陇东采风·社火》记载,陇东民间社火和全国各地社火一样,从内容和形式上有共同的特点,产生的年代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那时候人们为了祈福消灾、驱恶避邪,“击器而歌,拊掌而舞,祈于天地,以其吉也”(《风俗通义》)。

社火这一活动千秋万代地流传下来,但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演变,其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时代赋予社火以新的内容。

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火这一传统民间娱乐活动才得到恢复。

现时,社火从根本上不再是表达人们对“神”的崇拜,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

社火的表现形式:每队社火都有一个仪程官,西北地区也叫“春官”(民间称为说诗的),如春节到到单位或居民家中拜年时,仪程官就随着锣鼓点子说4句一首的祝辞,一般都是因单位性质职能不同或居民家庭的情况不同而现编现说。

社火队的主要项目有:高跷,民间称高拐子,一般用椽材制成长约3尺或4尺的长方形柱体木腿,在上半部约1尺的地方安装一长条(以脚宽为宜)横板,脚踩在横板上,上半部的木腿绑在人体的小腿上。

丰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丰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丰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先辈创作并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亦包含了大量发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深藏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民间古老的文化记忆,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个性与特征,凝结了丰城人祖祖辈辈的智慧与精神,为今天丰城的繁荣和谐增添了隽永独特的文化魅力。

丰城岳家狮--丰城的百姓为纪念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而创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

它起源于宋代,延续至今已有1000多年。

岳家狮是丰城狮子邓家村的邓子龙将本地字门拳与岳家硬门拳(岳家拳、岳家掌、岳家手)有机地揉为一体,把岳飞阵法、书法、武学巧妙地移植于民间舞狮中,充分展示岳派武艺的威、雄、险文兼武备的特征和“还我河山”的豪迈气概,用拳术展示书法,舞艺体现剧情的一种群体性艺术表演。

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艺术玄机,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既能强身健体,又能鼓舞人们的意志,具有较大的文化价值。

丰城岳家狮于2006年省政府批准确立为江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钗锣鼓--在丰城俗称“吹打锣鼓”,萌芽于明代,正式形成于清朝,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它属于民间乐队,几乎每村一个乐队,全市覆盖面达百分之百,深受群众喜爱,长期成为百姓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民俗文化活动。

由旋律(唢呐)和打击乐两部分组成,乐队一律是七人十件乐器,其曲调部分由两支唢呐演奏。

花钗锣鼓的传统曲牌有109个,分单首牌子和套曲两类,其套曲的大部分段落粗犷悲壮。

而单首牌子适合热闹场合演奏。

凡民间婚丧喜庆、传统节日、龙灯社火、朝佛敬神等民俗活动,均有花钗锣鼓演奏助兴。

2008年被列入江西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溪梅烛--起源于唐朝贞观年间,俗称板凳龙。

板凳长龙在夜间烛光点点,状若梅花,故称梅烛。

取“梅占花之魁、烛乃光之源”之义,古老而典雅。

我为家乡丰城点赞

我为家乡丰城点赞

我为家乡丰城点赞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我的家乡丰城历史悠久,自古以“宝气所钟,人文筱萃于豫章”而称之为“江右壮邑。

”疆域广袤,人口繁茂,物产丰饶,文化深博,历来位列于江西大县。

它有俊伟奇特的名山大川;有历史悠久的古风书院;有颇具风情的传统戏剧;更有各领风骚的名人烈士。

丰城名山大川座座青山秀华夏。

丰城地大物博,山川秀丽。

可谓“山川风物铸锦绣,江湖美景耀中华。

”其中玉华山,位于丰城东南部荷湖乡境内,以一千一百六十九米的海拔而独冠群山,远远望去,飘然在九霄云间,巍峨壮观。

周边有升华山,昭明山,千岁山等十二座山峰拱卫,玉屏环叠,竞相争高,玉华山为丰城市最高点,该山又名“著棋峰”,似二山对弈,十二个山峰为在旁边观望,栩栩如生。

“玉华山仙踪”成为丰城十大景观之一。

在玉华山风景区内,可谓是无石不奇,这些石头形状有别,体型不一,千奇百怪,难于尽述。

其中颇负盛名的有“月亮石”“官印石”“风功石”“马嘴石”“鸳鸯石”等,这些形形色色的石景,丰富着游客的想象力,使得人们的游乐妙趣横生。

我要为我的家乡丰城美景点赞。

丰城古代书院书声琅琅翰墨香。

朱熹有诗言“一道荣光碧光,天风吹雨度云关,树浮空翠名村坞,泉落飞鸣泻石湾。

赤岭豹栖朝气隐,剑漂龙起夜光寒”。

说的正是丰城龙光书院。

龙光书院,在丰城西南部荣塘乡境内,即丰城古县治之地,龙关书院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年,毁书院改学堂,名为国立学校,长达八百余年的办学历史。

它是县级最高学府,是培养科学人才的主要场所之一,在丰城教育史上具有很高地位,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宋至清代,多有文人学士,达官名流游学,讲授于此。

清代陈其璋在《续修族谱序》中云:“吾祖字府公,相他宜耕地创义学,置义田,敦请名儒敷教,四方来学者甚多。

”陈自府其人,首继父志,致力于办学,讲学不倦。

清代杨锡钹在《荣塘陈氏族谱序》中有言:“自府公豪举于邑基创院,高宗綀匾降以龙光,而一时人文蔚起。

从宋名人杰出,甲第相望。

丰城市人文古迹有哪些

丰城市人文古迹有哪些

丰城市人文古迹有哪些丰城市位于中国江西省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城市。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探索人文古迹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丰城市的一些著名人文古迹,带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的魅力。

一、丰城古城墙丰城古城墙是丰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于明朝时期,是江西省现存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古城墙呈四方形,全长约3千米,高约12米,由青石砌成。

登上古城墙,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美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二、文庙丰城文庙是古代尊崇孔子的场所,也是丰城市的重要人文景点之一。

文庙始建于明代,历经多次重建和修缮,现在成为丰城的文化名片。

文庙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琳琅满目的石刻和雕塑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轨迹,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古镇古村丰城市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镇古村,这些地方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给人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生活和传统习俗的机会。

其中,最有名的是出水古镇和平江古镇。

出水古镇是丰城市的历史文化古镇,有着千年历史,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和古老的街道是游客们追溯历史的绝佳场所。

平江古镇则是一座古老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青石板路、古民居等元素构成了它独特的韵味,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宁静祥和的氛围。

四、历史遗迹丰城市还有一些重要的历史遗迹,如古代建筑、石刻、碑碣等。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文昌阁,是丰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被誉为“丰城文华之源”。

文昌阁建于明代,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是诵读圣贤书籍、祈求文运的场所。

阁内收藏了许多古代书籍和文物,是了解丰城的历史和文化重要窗口。

五、古老宗教寺庙丰城市还拥有一些古老而庄严的宗教寺庙,如钟山寺、报恩寺等。

钟山寺建于唐朝,是丰城市最大的佛教寺庙,千年来一直是信仰之地。

报恩寺则建于明代,是一座重要的道教寺庙,寺内有大量的名胜古迹和文物,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以上所述只是丰城市人文古迹的一部分,这座城市还有许多值得一探的地方。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二批)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张巷镇白马寨村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二批)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张巷镇白马寨村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二批)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张巷镇白马寨村江西省丰城市张巷镇白马寨古村建于南宋咸淳九年(公元 1247 年),至今已有 700 余年历史。

丰城白马寨紧邻丰(城)抚(州)公路,交通便利,它四周通临川、崇仁、乐安、清江、高安、南昌等市、县,离丰城市20华里。

早在2003年7月就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自此,络绎不绝的游人慕名来到这里。

白马寨现有人口2000余人,主要以杨姓为主。

白马寨建村的开基祖叫杨桂。

据白马寨的《杨氏族谱》记载,古村所在地原名桕塘,西晋之时,王凝云、郭璞和浮丘公三位仙人骑白马到此游览,乡人视为瑞兆,因而在附近山上建造了白马寺,又名白马庙,把这座山称做是白马山,山前的村子就是白马村。

南宋时,村子命名为“白马寨”,并一直沿用至今。

明末,村里出了一个名宦杨应祥,不仅官至奉政大夫、尚宝司卿,为皇帝保管金印,还是一位著名的堪舆家。

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皇帝召见他,问及有关天文地理之事,他侃侃而谈,并将家乡风水的位基图展示给皇帝看。

皇帝看后不禁拍案叫绝,御笔亲点,因此村名曾改为“上点村”。

白马寨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其南面的鸡公脑山,易进易退、有山有水,便于粮草供应。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大战清太史吴嘉宾率领的建武军时在此扎过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也重兵驻扎白马寨。

所以,这白马寨就成了名符其实的“寨”了。

白马寨古村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紧凑合理,保存完好,既强调外观性,又强调实用性,具有典型的江西本土建筑风格。

若从空中俯瞰,会发现白马寨大到巷道设置,小到宅地规划,都是依据八卦图有序“布阵”的。

古村中共有明清建筑 126幢、街巷 64 条,纵横交错,隐含着64卦相,并且没有一条巷子是直通村外的。

白马寨除了崇文、重商外,重风水的的风气也十分浓厚,所以他的建筑风格也和风水有关,较其它地方相比更为奇特。

古宅布局别出心裁,所有古建沿着巷道而“走”,构成了奇特的八卦图。

丰城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

丰城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

丰城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在我的家乡丰城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

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菖蒲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在中秋节,我国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放等等。

重阳节也是尊老、敬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下面就让我介绍一下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每当春节一到,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粘上红红的春联,个个都满面春风的,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就先说除夕夜吧。

一家人都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边看春节联欢会边聊天。

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烟花的外面尽情地玩,而大人也会聚在一起打打牌、看看电视、聊聊天的。

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

有的大人还守年岁的呢。

还有,在我们这里除夕夜要放“关门炮”的。

这鞭炮一放要放到年初一早上,持续不断地,这是“开门炮”。

中国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

我最喜欢过春节了,不仅可以尽情吃,尽情玩,可以穿新衣服,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我的口袋便变得鼓鼓的,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亲戚给的压岁钱。

据说我们得到这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

你们家乡的风俗是怎样的呢?相信你们一定也有自己也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走近科学丰城五百钱

走近科学丰城五百钱

走近科学丰城五百钱在丰城民间流传着一种神秘的点穴神功,俗称“五百钱”,能伤人于无形之中,一旦出手,被点穴者非死即伤。

“五百钱”原名为“擒拿封闭”,因其清朝康熙年间开传之时,徒弟先交五百文铜钱学点死(下手),后交五百文铜钱学点生(也称收手),故名“五百钱”。

因为“五百钱”高手五个指头功力神奇,劲猛似铁,也被人形象地称为“五把钳”。

“五百钱”在丰城民间也被称为“小手”,即以阴柔内劲点摸对方穴位,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中招,伤敌于无形。

“这门功夫百分之百有,可以说是丰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丰城,只要你提到“五百钱”,就可以听到很多绘声绘色的描述和有关五百钱的传说。

其中有一个传说的是八十年代初有一个年轻人,慕名到丰城小港的师傅那么学“点穴”,功成以后走路回家。

一想到自己从此就拥有了传说中的绝技,可以惩恶除奸就飘然若仙。

但是,他还从未在人身上试验过,不知道灵不灵验。

将信将疑中,他发现前面有一个白发的驼背老者蹒跚而来。

年轻人想,这老人总该八九十岁了,如果死了也不算遗憾。

正盘算着,老人家突然一个趔趄,像要摔倒,年轻人一看机会来了,上前一步伸手扶起老人顺手向老人的“血头”点去,但白发老人漫不经心地拂开年轻人的手说:“不用你扶!”老人站起来,佝偻着腰继续往前走。

年轻人发现不对劲,不敢出声,老头忽然回过头来说:“学点穴是惩恶扬善的,不许用人来试手,看你的手法不过是初学,这么狠毒,本来就此除去,免去一害,但是我老了,希望积德。

三天以后来找我,超过晚上十点就不要来了”年轻人本想再说什么,但看着老人生气的神情,只好沮丧地回家。

第二天年轻人开始卧床不起,第三天开始大口吐血,家里人终于知道事情原委以后,立即抬着他去找那位老者。

最后到达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任怎么叫喊都无人应声,全家人嚎啕大哭,因一念之差而惹祸的年轻人吐血而亡。

传说中高手通常以借火点烟,拍肩问路下手,一旦被点中穴位,被点人往往不治身亡。

这些有关“五百钱”的街谈巷议、酒桌茶余之谈已无从考证,但是丰城人至今流传着的一些习俗中似乎可以印证,比如:丰城老辈人不允许别人随便拍自己的身体。

丰城民间丧葬风俗

丰城民间丧葬风俗

丰城民间丧葬风俗丰城民间丧葬风俗1.走人丰城丧葬文化礼俗丰厚,农村有人故去了,还得请族下老于世故的人来协助办理丧事,否则乱了礼套,会得罪亲友族客,还会连累村上挨骂名,说村上不懂道理,家间没有人。

一般在乡村自己屋里正常死去的人(在村外死去的人不准进屋),儿子孙辈一定要守在身边守着长辈落气,人一落气,先看时辰。

接着马上就要响爆竹,爆竹的声音会通晓全村的人,某人现在去世了。

乡里作兴红喜事请上门,白喜事赖上门。

村里的人听见爆竹响,同一房族的人马上就会上门问怎样安排,需要那些人做那些事。

同一宗族的人也会作好要做八仙的准备(抬棺材的八个人,有时葬地路远,还得用双八仙,十六个人轮着抬)。

放了爆竹过后,就得马上将死者的手脚牵直,把手足头脸摆正来,否则死去的人的手脚马上会僵硬了就不好弄。

接着就要穿了拖地的长袖白褂,用水壶到村里的水井里提一壶水来为死者净身。

以上这些事是孝子必须在死者身体尚未冷却之前做好的事。

2. 族人理事待将死者的身子抹干净了以后,家人就会帮着给死者穿好贴身的寿衣,并用丝线穿了一块银子放在死者的口里,丝线的二个线头往外挂在口角,这个寓意是为后辈人都能开口说话。

在这个时间里,族房下善于理事的人也早就来了,便着手吩咐写字贴,比如孝子不想把丧事搞得很大,就在大门上贴张:‘寸草片纸不敢领受’的白纸条,远房的族人与亲友知道贴了这样的字贴,便不会送丧礼上门。

如果在大门二旁贴上:思亲千年难忘、驾鹤西去、赴王母会、升天成仙等舒瑞的字样,亲友就会送来丧礼,不是同一房族的本族人也会合起来送财礼。

3.道士进门接着就是请道士算时辰,那个时辰下榻、破土,那个时辰上棺,那一日喃材,那个吉日能出殡,那段良辰能下葬,死者的生死时辰与在生的人有那几个时辰里的冲突,这些人在那几个时辰里不宜站在死者的棺材旁等等。

道士会把这些有关本次丧事的禁忌画上一个符图,贴在壁上,理事的则会按照符图上注明的日期安排其体事宜,告知某时辰出生的人应该回避某项仪式。

江西丰城资料

江西丰城资料

丰城市,江西省县级市,江西省试点省直管市。

丰城市位于北纬27度42分-28度26分,东经115度25分-116度26分,居江西省中部,赣江中下游地区,鄱阳湖盆地南端。

东临抚州临川区、南昌进贤县、南临抚州崇仁县、乐安县、吉安新干县,西接宜春樟树市、高安市,北连南昌新建区、南昌县。

全境南北长70.5公里,东西宽74公里。

全市辖域总面积为2845.07平方公里,市域南北长74.4千米,东西宽57.5千米,常住人口148.77万人(2014年末),多为汉族江右民系。

丰城市东临临川区、进贤县、南临崇仁县、乐安县、新干县,西接樟树市、高安市,北连新建区、南昌县。

浙赣铁路、京九铁路、沪昆高速、赣粤高速、105国道、赣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

有国家大型统配煤矿丰城矿务局和江南大型的火力发电厂丰城发电厂。

198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丰城市为江西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丰城市是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誉。

2014年5月28日起,丰城市正式被确定成为江西省试点省直管市。

[1] 2015年8月22日,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揭晓,丰城市排名全国第78位。

中文名称丰城市外文名称Fengcheng City别名剑邑行政区类别县级市、直管市所属地区江西省宜春市下辖地区5个街道、20个镇、7个乡政府驻地河洲街道电话区号0795邮政区码331100地理位置江西省中部,赣江中下游面积2845平方公里人口148.77万人(2014年末)方言赣语气候条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著名景点丰城孔庙、玉华山、洪州窑遗址、丰水湖公园、玉龙河湿地公园机场南昌昌北国际机场火车站丰城站、丰城东站、丰城南站车牌代码赣C院校江西洪州职业学院行政代码360981著名人物徐孺子、熊佛西、杨文军等地区生产总值392亿元(2015年)历史沿革编辑隶属沿革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丰城境内就有人类劳动生息。

商周时期,村落逐渐形成,定居地有桥东乡席家山、荷湖乡凤形山、秀市乡螺蛳山、荣塘乡沂塘和河州乡壶嘴街等,先民开始烧造和使用陶罐。

隍城甘家村:千年民俗“还头儿”

隍城甘家村:千年民俗“还头儿”

隍城甘家村:千年民俗“还头儿”丰城甘姓近三万,皆由唐都钤辖甘从矩发脉而来。

甘从矩字方平,南唐进士,才勇兼全,大约在吴王杨隆演武义年间(919-920)由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丹阳县)迁任丰城令。

后唐长兴二年(931),授征南将军,官都钤辖(统兵武将),敕封“丰城伯”。

此后,以官为家,落籍骊塘(今秀市骊塘),成为丰城甘氏鼻祖。

甘从矩之孙甘宗生子十人,号称“十令”,迁播繁衍,各居一方。

其八子令文自骊塘迁居水西乡侯塘前村堆,令文十世孙祥仲(字瑞轩),于元元贞二年(1296)自水西乡徙居八十三都隍城,祥仲之孙仲文(字天章,号松庄)“览佛楼之胜,爱其山水明秀地脉丰厚,乃由隍城迁于是”,时间推断为元末明初(约1370年左右)之际。

仲文成为佛楼甘姓始祖。

佛楼,即是现在隍城镇甘家村的旧称。

关于佛楼这个名字的来历,《佛楼支谱序》中称:“先是皆蓁莽也,过是墟者,往往于林树云烟之际如闻梵音。

延眸睇又隐隐有佛阁之象结于空中,因曰'佛楼’。

”也就是说,以前这里都是一片杂草丛生的废墟,但是从这里路过的人都能够听到梵音,又隐约可见到空中有佛阁出现。

所以就有了“佛楼”这个名字。

仲文公曾经“披荆棘、辟草莱,去其芜秽,以求声光之所自起”,却什么也没有看到。

于是就有人说,以前看到的也不是佛,而是天地钟灵之气,是预示甘姓族人繁荣兴盛、人才辈出的先兆。

有一位佛楼的外孙也曾经考究过这个名称的由来:“斯村赐姓曰甘,命名佛,意居是村者,累代慈仁济世,变如佛子渡苦海”。

就是说,住在这个村庄的甘姓后人,世世代代都要怀有仁慈、济世、孝悌之、礼让之心,这样才能渡过苦海,进入极乐世界。

看来,仲文公择居这里之后,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引导是早就有考虑的,借用一个“海市蜃楼”的故事,用“佛楼”两个字,就将传世家风规划完成,可谓用心良苦,亦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之奥妙所在。

甘姓定居佛楼后,三传有旭州、瀛州二公,旭州公仍居佛楼,瀛州公迁居于筠阳之清湖(今属高安市东方红乡)。

盐城的传统习俗

盐城的传统习俗

盐城的传统习俗
1、摸秋习俗: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
2、祭灶神:这是先秦以来重要祭祀之一,到了除夕晚上还要将灶王爷接回来,称迎灶或接灶。

盐城境内城乡居民,旧时称腊月二十三是“送小灶”,二十四是“送大灶”,祭灶这天会在灶台摆放贡品,焚香点烛;
3、庙门朝北:土地庙的庙门都是朝南的,而唯独建阳镇的土地庙庙门都朝北,据传这与当地人怀念陆秀夫有关。

4、开船习俗:满载会与满载酒。

旧时,渔民们在汛期出海之前,要举行贡会,贡会的宗旨是龙王保佑,满载而归。

因此又叫满载会。

5、三月踏青:农历三月,平原水乡已是草长莺飞,水和土柔。

丽日春风之下,桃花绿水之间,度过了严冬的人们纷纷来到郊外田野,嬉戏闲游,踏青漫步。

6、爆谷卜年华:相传这是一个泊来品,由洪武赶散时,从江南传入境内的。

7、端午节吃红萝卜:东台民间有端午吃红萝卜的习俗,此习俗源于清同治元年的端午节农民起义,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胜利,把此习俗保留至今;
8、清明门前插柳枝:盐阜农村历史上曾流传着清明门前插柳枝的习俗,相传此习俗源于唐代。

9、扫尘:从腊月下旬起,家家户户都会大扫除,寓意除新年之晦气;
10、过冬:就是冬至到来,早上会好圆子,中午办酒肴,乡村有烧纸祭祖的习俗;
11、喝腊八粥:在腊八节,会喝腊八粥,以杂粮、麦面、黄豆、花生等食材煮成;
12、过中秋:盐城人特被重视中秋节,早上会吃圆子,中午吃雄鸡或者雄鸭,晚上吃月饼。

我的家乡丰县600作文

我的家乡丰县600作文

我的家乡丰县600作文首先,我来介绍一下丰县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丰县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人居住。

丰县曾是大贵族戚氏的封地,因此又称戚城。

唐代,丰县属赐姓氏,名称消失。

宋代重新设县,称“丰州”。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丰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为丰县,属阳羡道。

1950年设丰县。

漫长的历史岁月孕育了丰县独特的历史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如观音阁、千年古树、文庙等。

其次,丰县的风土人情是我骄傲的。

丰县是一个美丽而祥和的地方,这里居住着勤劳善良的丰县人,他们热情好客、助人为乐、心系家乡。

在这里,清晨的菜市场上,农民们挑着自己种植的时蔬水果前来市场上摆摊,一早就生机勃勃。

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这里透露着一种农村独有的淳朴、自然的气息。

在家门口的田埂上,老大婶正在为小孩点菜,用土锅里的稻渣子生火煮午饭,轻松愉快。

接下来,我想介绍一下丰县的文化特色。

丰县的土地养育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这些文化遗产传承至今。

丰县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特色的地方,留下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习俗。

其中最著名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县皮影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至今仍然保留着完整的皮影戏剧团队。

此外,丰县还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民歌、民间舞蹈等。

这些文化特色不仅丰富了丰县的文化底蕴,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最后,我想介绍一下丰县的旅游资源。

丰县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着大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

其中最著名的是丰县狮子山风景区,这里风光旖旎,山清水秀,被誉为“小黄山”。

另外,丰县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如戚氏故居、古城墙、古桥等,这些古迹见证了丰县古老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丰县还有许多乡村景点,如中堂、上塘、萧店、下石等,这些景点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

总之,我的家乡丰县是一个美丽而祥和的地方,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家乡徐州丰县的民俗文化

家乡徐州丰县的民俗文化

家乡徐州丰县的民俗文化民俗,本就是一方风情的展现,一方水土的精魂。

无论你生在哪里,长在哪里,每个人的身上都脱离不了民俗的影子,人的一生都注定离不开家乡文化的熏陶与浸染。

我一直认为,家乡的民歌和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们抑扬顿挫的叫卖声,是一方水土、一方乡里最重要、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标志。

小时候,听换破烂的小贩拉着平板车吆喝,“破烂换碗啦,酒瓶报纸拿来卖啦”,那一字三调,千回百转的叫卖,曾引起我无限的遐想;溜街卖麻油的大爷总是骑着一辆自行车,车把上放了一个木头梆子,一边走一边有节奏的敲,人们一听到规律的“梆梆梆,梆梆梆”,不用看就知道是麻油师傅来了……家乡的声音,家乡的印迹,或许就是文人们所常说的乡土情结,那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文化之根。

我并非生在什么民俗文化丰富且留存完好的地方,但是我的家乡江苏徐州丰县,仍有许多足以供我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供我在异乡回味的风俗与民间艺术。

或许这些风俗不仅仅是家乡有,在临近的其他省份的城市和乡村也有相近甚至相同的风俗和艺术,但是,家乡的记忆对我而言,就永远都是属于我的家乡的。

丰县,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汉时为皇室重要的封地,因此也拥有许多汉墓和颇具汉风的文化遗存。

另外,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丰县,在民俗与文化方面更是兼容了许多毗邻地区的传统风俗。

首先介绍一下丰县最为著名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户部山古民居。

在历史上,对徐州丰县影响最大的两种灾害,一为战乱,一为水患。

公元 1194年,也就是南宋绍熙五年,黄河改道,夺泗入淮,从此水患成为对百姓威胁最大的灾害。

至清咸丰五年的600多年间、黄河多次泛滥淹城.平地成渠几为常事。

甚至大水数年不退。

仅以清康熙元年至二十一年间为例。

在南到睢宁、宿迁,西到萧县、汤山,东至邳州的范围内竞发生黄河决口事件16次。

其中康熙十四年“河决徐州又决宿迁,是年河又决睢宁花山等处”,一年之中数处决口,徐州境内一片泽国,百姓流离,苦不堪言。

明代北京的供给依赖南方输送,运河漕运是惟一的官方运输方式,扼南北水陆交通咽喉的徐州更成人漕运的重要枢纽,永乐十三年,户部在徐州丰县设立专司漕运的分司,漕运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当时的徐州乃至丰县舟车塞道,贸易兴旺。

国家非遗丰城花钗锣鼓价值解读

国家非遗丰城花钗锣鼓价值解读

比裱2空【论坛]Forum国家非遗丰城花钗锣鼓价值解读■周颖(华东交通大学)主城花钗锣鼓是江西地区鼓吹乐器乐乐种,击流行于江西赣中丰城。

它是丰城历史悠久且流传广泛的一种以喷呐演奏与打击乐器演奏并重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丰城花钗锣鼓入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

这不仅得到了音乐文化界对丰城花钗锣鼓的关注,还引起了政府、机构等对它的重视。

同年,笔者跟随丰城市文化馆馆长何顺清等一行人来到孙渡镇对花钗锣鼓进行采风,近距离地观看了他们的演奏,不禁让人感叹其丰富多彩的节奏及慷慨激昂的演奏风格。

其中,我们遇上镇里某户人家办喜事,村民们听到啖呐和锣鼓声响起时,纷纷赶来观看并表示祝福,随后围着哼唱。

那么,村民们是真正的“欣赏者”吗?丰城花钗锣鼓为什么能够在纷乱的历史长河中保留其仪式、曲牌、演奏形式,并获得好评呢?下面,笔者对它的价值进行了解读分析。

■丰城花钗锣鼓的历史价值史料记载:“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乡绅陈瑞在龙泉、太阿宝剑出土地建了一所龙光书院,除教授学生诗文外,还传授练习音乐。

朱熹在《龙光书院心广堂记》中说’植丛篁以供吟啸,疏莲沼以纵游赏,诵诗读书以识圣贤之指趣,弹琴鼓乐以歌先王之风化'。

每年旧历三月初三,是宝剑出土纪念日,龙光书院中的雷焕祠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庆典活动。

这一天,书院鞭炮齐鸣,鼓乐喧天,龙光书院成了集中展示各类民间音乐的舞台,它们在此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丰城花钗锣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清乾隆年间,丰城市民间喷呐演奏家熊海元将龙光书院演奏曲目记录整理,形成了丰城花钗锣鼓最早的宫调、乐队等音乐构架的雏形,并起名为“花草锣鼓”。

清光绪年间,拖船蛟湖的徐莹甫为谋营生周游四方,汇各方艺人之所长,融南腔北调为一体,回乡后广带徒弟进行传授,在促进丰城民歌和民间戏曲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丰城花钗锣鼓曲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从丰城方言的避讳语看赣地的避讳文化

从丰城方言的避讳语看赣地的避讳文化

从丰城方言的避讳语看赣地的避讳文化曾莉莉【摘要】方言作为民族语言的地方变体,既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丰城方言是汉语赣方言的一个分区,属赣语宜浏片。

丰城方言中关于死亡、疾病、性、孕育、污秽之事、不齿之事、数字等八个方面的避讳语,很有地方特色,亦有赣方言的通性,同时也能反映赣文化的某些特征。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taboo words about death,disease,sex,birth,dirty things,bad things,digital and other eight aspects in Fengcheng dialect,Jiangxi province.Then discusses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reflec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Jiangxi province's taboo culture.【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4)003【总页数】4页(P64-67)【关键词】丰城方言;避讳语;避讳文化【作者】曾莉莉【作者单位】宜春学院,江西宜春3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7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方言作为民族语言的地方变体,既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

各地区人们在进行内部交流时,大都使用本地方言,自然各地的风俗习惯、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婚姻制度、宗教禁忌、文明程度等都会在方言中得以反映。

通过方言我们可以窥探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丰城方言是汉语赣方言的一个分区,属赣语宜浏片。

丰城市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下游、鄱阳湖盆地南端,东临进贤、临川,南连崇仁、乐安、新干,西接清江、高安,北毗新建、南昌,总面积为2844.69平方公里,人口有一百多万,是江西大县之一。

丰城人大多使用本地方言进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城民间习俗(一)婚俗1.婚嫁“合八字”封建社会里,男女青年订婚必须事先“合八字”,这是旧时订婚的一个程序,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

男性成年后,娶媳妇要事先托媒人(多为已婚妇女)向女方提亲,并求取“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辰,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等,叫年庚八字,一旦对方有意,即将之写在红纸上。

若女方认可,就会送上庚贴,庚帖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八字”;男方获得这份庚贴后,又请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阴阳之说,推算男女双方的寿、夭、福、祸、通、穷、得、失,是“相生”,还是“相克”,若相生即好,相克则不好。

还有些地方有属相上不合婚的说法,如“白马怕金牛,鼠羊不到头”、“蛇见猛虎如刀锉,猪见婴猴泪长流”等。

如果“八字”合上了,男方就将写好的双方年庚八字红帖置于祖宗神位面前,三天之内,如果白天家里没有摔坏东西,晚上也无异常动静,家人又没有发生口角,就表示佳偶天成,否则作罢。

一旦八字相合,男方就要再次委托原媒人去女方家上门正式说合,并下礼金,男女双方相互交换信物,婚约缔结方定。

封建社会里,男女婚姻大都父母作主。

在包办婚姻习俗下的青年男女,无法自由恋爱,只能托亲友到女家窥女子相貌而定,或在亲友的带领下,按事先约定的地点双方见面,这就叫“相亲”。

视其相貌俊丑,以议婚约。

这种相貌礼仪形式,在丰城民间一般大同小异,而且普遍流行。

今天的男女相亲,从内容到形式均与旧时有所不同,则须另当别论了。

2.母女哭嫁哭嫁,即女子出嫁时的哭诉过程,为丰城民间传统婚嫁习俗。

哭嫁有多种形式,有一人独哭,也有姐妹哭、兄嫂、父母、亲友同哭,有低声哭、放声大哭等,哭诉内容一般都是诉说对共同生活了十几、二十年的父母、兄妹、姐弟等亲人的离别之情。

女儿向父母亲哭诉,以谢养育之恩。

母亲要说“娘在东来女在西,不比女儿在边里”、“凡事自己要小心,上楼下梯要注意”等之类的话;还有向兄嫂哭诉帮助关照之情,向弟妹哭说多年相处情谊,嘱咐今后要听从父母长辈教诲等;母亲也会向女儿哭喊:“女儿到婆家后,要安分守己,勤俭持家,教敬公婆,团结妯娌,体贴丈夫,夫妻和睦”等礼教之言。

出嫁之日,新娘“开脸”着嫁衣,头插两朵花。

到了婆家,将一朵戴在婆婆的头上,表示今后婆媳关系融洽。

临行前,向长辈跪辞拜礼,披上罗头红纱,叫“披兜纱”,由兄弟背上轿马或车子。

淘沙一带的姑娘出嫁时,上轿之前,父亲要坐到灶前柴火边“守财”。

相传,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女儿把娘家的财气带走。

出嫁路上,不准回头看娘家,意在到了婆家对丈夫永不变心、反悔。

许多人家的姑娘出嫁时,娘家要给女儿特置一对红漆大木箱,放置娘家陪嫁的贵重物品和女儿平时挣下来的钱,叫“压箱钱”,或心爱之物。

不落锁,由亲兄弟押箱,到交给男方后,才把锁落下,取出钥匙,表示新娘子今后管家会“细水长流”。

罗山一带山区姑娘出嫁头天晚上就要哭嫁,叫“起嫁”。

首先是烧香化纸,接着点燃烛拜祖宗,母女两人边哭边互相哭诉,母亲唱“哭嫁歌”,内容多是慰语。

民俗以为不哭嫁会不吉利,老鼠会咬嫁箱。

目前,这种出嫁习俗仍在丰城民间流行,但母女哭嫁之俗渐趋淡薄。

(二)年节习俗1.初一开财门开财门,就是农历“元旦”、今称“春节”的时候第一次打开门户。

历书春节的这一日都注有“元旦”开门时刻。

据说这是预卜一家一年休咎的关键,人们对此极其慎重,无论贫富,都须事前贴门神、年画、春联、挂签等,把房屋大门打扮一新,迎接新年的来临。

同时备好俗称“符盘”的供品和香烛鞭爆,在子夜到初一凌晨的这段时间内,户主必得首先换好衣服,关照子女(主要是男性),然后诚心诚意地于祖宗牌位前摆上供品,燃香烛,烧纸钱,放鞭炮,并于鞭炮声中大开门户,接着率领男性亲属,携带香烛等物,走到村前禾场上,依照历书上注明的大利方向毕恭毕敬地烧香拜揖。

段潭地区百姓在这天开财门后,多向东方“拜太阳”,俗称“出方”,之后,返回家中再敬天地,拜祖宗,虔诚地祈求神灵保佑来年全家老幼平安,生财发福。

是日三餐食素,如吃发糕、米古、甜果、青菜等,取“清清吉吉”、“甜甜蜜蜜”、“一定发财”之意,又寓卫生于节日之中。

1949年以后,“出方”一俗已基本消失,但开财门的习俗仍盛行不衰。

2.清明“挂青”清明“挂青”,是清明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重要习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故名。

是日有扫墓、踏青之俗,凡坟墓皆于此日祭扫。

丰城民间各氏族或宗友,历来都有“清明会”,有会产或田、山、店等,其收入主要用于清明扫墓。

届时,清明会均要备办祭品,即鸡、肉、鱼等,叫“符盘”;配备好香、烛、纸、爆竹和纸旗,聚集本族之男性成员同到祖宗基地,摆设祭品、点烛、燃香,铲土培坟,插上三角小白旗或长条白旗于坟堆上;再烧钱化纸,放鞭炮,虔诚拜揖,追念祖宗恩泽,默诉报答意愿。

这个时候,长辈一般都会叮嘱晚辈,不要忘记祖辈的葬地所在,说要缅怀死者在生的品德、恩典,并永铭在心。

扫墓拜祭完毕后,到祠堂会餐。

是日大部分地区兴吃“水银米古”,即“水银子”野菜的粘米粉做成的米团子。

河西圳头一带,昔日各村各姓都有清明祭祖会。

是日主管人用会产基金备好祭品,上午组织“男丁”先到无后人的祖坟上进行草吊。

下午则各自分别去自家祖坟吊祭。

河东段潭一带地区村族各姓祭祖会,是日将会田收入买好祭品,以备扫墓。

剩余的钱又照人口分发。

有的宗族清明会还会备好猪肉,按学历不同分发:大学生每人三斤肉,中学生二斤,小学生一斤,以示鼓励后生奋发读书。

3.端午插蒲艾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即农历五月五日,因正值端阳之时故名。

始于春秋战国之际,相传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来。

是日,丰城城乡家家户户门口插新艾,挂菖蒲。

传说艾为旗,故又叫“旗艾”;另说艾枝是刀,蒲为剑,故又叫“蒲剑”或“菖剑”,以示驱妖祛邪,保障平安;又说艾蒿味辣,是日人们采艾插于门口,可禳除毒气。

菖蒲,又名“剑水草”,“乃蒲类之昌盛者,故名”。

其茎可作香料,有提神、通窍、杀菌之功效,人们习惯每逢端午,挂于门户,以示合家之人健康昌盛之意。

端午之日,有吃粽子、面包子、熟鸡蛋、熟大蒜头,喝雄黄酒以去五毒、挂长命缕、赛龙舟等习俗。

河西泉港、董家、圳头一带的村民,端午日喜吃包子、发糕、蒸蒜头,午餐时全家喝雄黄酒,小孩额头和两腮各涂抹一点雄黄酒,胸前挂一个用红绿线编织的小网袋,装上红色染过的蛋,以表吉祥。

这一天,亲友之间还会相互走访看望。

下午,男女老少穿上新衣后,就去看龙舟赛,享受节日的欢乐;个别地方还有早晚向祖先烧香化纸钱的习俗。

河东地区段潭、袁渡一带,各家各户都要在房屋堂前四周、房间、猪、牛栏等地,洒上雄黄酒,消毒驱虫害等,素有“过好春节上半年好,过好端午节下半年好”之说。

4.中秋祭月中秋,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与元宵、端午并称三大传统节日。

这一天,丰城民间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之俗。

所谓祭月,属祭祀祖先的又一种形式。

是夜月圆之际,每户人家设好案几,并于其上摆好月饼、瓜果等,并将之放置屋堂门前,待月升起,清光照入门户,便燃香祭月,以求家人在外平安,早日完聚,合家团圆。

祭月又含祭嫦娥之意。

传说嫦娥偷吃升天药,长住月宫,素有永葆青春的能力。

故中秋之夜,妇女们为了能与嫦娥一样永葆青春,多会设案,供奉瓜果、糕饼,烧香祭之。

在丰城乡间,人们多以月饼、西瓜和柚子为主要供品。

是日,将西瓜切成莲花瓣形,供于月下,或雕成牛形,取“西牛望月”之意。

有“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开错,瓣刻之如莲花”之说。

还把“月”与“饼”连在一起,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次为赏月活动,这是待月东升之时,合家集于院中、楼台上,摆上月饼、柚子,有的还摆芋头、花生等,赏月谈趣,通宵不散,有的孩童则连宵嬉戏。

5.冬至祭祖祭祖,是民间传统习俗的一种。

祭祖又叫“祭冬”、“拜冬”。

形式有两种:一是室外祭奠,二是室内祭奠。

室外祭奠,指的是在祖父、或者父亲的坟墓举行祭奠活动。

过程有:先给坟墓添土,俗叫“上土”,传说是给死者的房屋加固,使之不受冷冻,实为防雨水冲击,有“只能冬至日上土,他日不准添坟土”之俗;也有“只能是日竖碑石,他日不能竖墓碑”的说法。

添土竖碑后,在墓顶压几张纸线,有的还插上三枝香,并于墓前摆好符盘,点烛、燃香、烧纸、放鞭爆,向祖先默哀拜揖,缅怀功德。

室内祭奠,主要由族长组织在家祠进行。

自冬至日头天晚上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

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由族长立祭,领全族男丁,按辈分长幼、地位尊卑顺序,在鸣爆声中,依次拜祭。

大姓族祭奠,要设三牲(猪、羊、鸡) 而祭,行三献礼,读祭祖文。

由族长、士绅或新科秀才、举人、进士等分担主祭、分献、陪献等,凡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要参加。

两种形式都有会餐之习,有的吃肉炒面,有的设酒席等。

张巷一带村族的冬至多在总祠举行,而且分别是冬至日头天晚和次日早上,分两次进行。

凡六十岁以上者可吃两餐正酒。

七十岁以上老人除此之外,又可以领得猪肉一斤半,八十岁以上的得三斤,九十以上的六斤,百岁老人则特别优厚,可领得一头猪和一只羊,以表尊崇老人之意。

白土、袁渡、段潭一带,每逢冬至日,各姓宗祠大门均要打开,在祠堂中摆设事先准备好的三牲,请具有秀才以上功名的人士和族长参加祭祖。

由功名最高、官位最高者主祭,按仪式程序团体拜祖。

祭事完毕,用膳一餐。

同时,是日各户家主上三盅满饭,一敬天地,以求神灵保佑;二敬灶神,以求房屋免遭火灾;三敬祖先,以求子孙兴旺发达。

并分别在三处插上三枝香,作三个揖,向祖先祷告,祈求全家福寿康宁。

这一天,又是弘扬先祖功德的大好时机。

如淘沙槎村、上郊等村的范氏,这天大开堂门,绅士耆老云集,祠堂门上写道:“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一门三进士,半里两翰林”,以彰扬范氏祖先是显官名宦旺族。

然后扛着活猪、活羊、敲锣打鼓到始祖“风吹罗带”墓地祭吊,缅怀功德。

亦有竖碑碑基不能高于坟堆之俗,又说坟墓不准封项,一旦封了顶的话,则已故之人不能投胎转生等等。

是日,又是家家户户男丁“上谱”、死亡男丁“注谱”的重要日子。

时至今日,室内祭奠形式渐已消失,室外祭祖活动则仍在进行。

(三)其它习俗1.做寿庆礼做寿,又叫“祝寿”,是祝福老人长寿的习俗。

丰城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三十无人晓,四十无人知,五十做一做,六十摆宴席,七十大庆贺,八十无消息,九十、百岁大贺喜。

”而在乡村不兴做八十寿。

民间传说,古时某君的做八十大寿的时候,恰逢家里既遭火灾,又遇强盗抢劫,寿星也被打得半死,所以说做八十不吉利。

后来小辈挨了打或遇到不吉利的事,也叫“满八—卜”。

丰城人做寿一般从五十岁开始做起,但不多见。

通常做六十岁寿。

六十寿,叫“花甲年”;七十寿,叫“古稀年”。

且在岁满头一年举行祝寿,故有“做九(酒)不做十”之说,如六十寿,则在五十九岁做,取天长地久之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