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认识五脏六腑共44页文档
黄帝内经脏腑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
黄帝内经脏腑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中药的归经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中指出,五色、五味归五脏,即为归经。
该野生森林虫草,来自我国西部高海拔原始森林灌木丛中,由于该地气候、环境更有利于冬虫夏草的生长,因此虫体油光饱满,经药用真菌分析检测权威机构中科院广东省分院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及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检测临床结果表明,其有效成份含量比其它地方所产的要高出许多,具有调和阴阳平衡虚实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等功效。
性平、味腥、甘、微苦。
许多专家学者对该公司的野生森林虫草色与性及形态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虫草新鲜时在幼虫的体表上覆盖有黄色菌丝体,幼虫头部显淡赤色,虫体皮肤为黑色,折断后肉体为白色。
该虫草集五色为一身,尤其以黑色为主,这正是该虫草之所以能如此神奇迅速排除性功能障碍,增强性兴奋,对于高压力快节奏事业繁忙的您保持健康、充沛的体魄是您再创辉煌的保障!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分别对不同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养生。
中医认为五行对应养体内的器官,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水为肾,就保健治疗而言,五色《即青(绿)、赤、黄、白、黑》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对人体的五脏有不同的滋补作用。
青色对应五行为木,入肝能增强脏腑之气。
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对应五行为火,入心能增强心脏之气,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流感及各种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
黄色对应五行为土,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对应五行为金,入肺,可增强肺腑之气,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虚劳咳血。
黑色对应五行为水,入肾,能增强肾脏之气,治阳痿遗精,腰腺酸病,补亏损及久病不复者。
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对生殖排尿系统大有好处。
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认为的脏腑功能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认为的脏腑功能黄帝内经中认为的脏腑功能【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1),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2)出焉。
肺者,相傅(3)之官,治节(4)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5)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6)者,臣使(7)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8)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9)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10)之官,化物(11)出焉。
肾者,作强(12)之官,伎巧(13)出焉。
三焦者,决渎(14)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15)之官,津液藏焉,气化(16)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17),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18)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19)乎哉,消者瞿瞿(20),孰知其要!闵闵(21)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
余闻精光(22)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吉日,不敢受也。
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注释】(1)十二脏之相使:十二脏,指心、肺、肝、脾、肾、膻中、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十二脏器。
十二脏之相使,即十二脏腑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
(2)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3)相傅:古代官名,辅助君主而治国者,如相国、宰相、太傅。
(4)治节:治理、调节之意。
(5)中正:不偏不倚之义。
(6)膻中:此指心包络。
(7)臣使:即使令之臣。
(8)仓廪:贮藏粮食的仓库。
(9)传导:转送运输。
(10)受盛:指小肠承受容纳胃传来的食物的功能。
(11)化物:指小肠变化物质将饮食物分清别浊的功能。
(12)作强:指精力充沛,作用强力,偏指体力活动。
(13)伎巧:伎,同“技”,多能之义。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阐述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阐述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对于五脏六腑的功能有着详细的阐述,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进行介绍。
一、五脏功能阐述1. 心脏:黄帝内经认为心主血脉,主宰人体的血液循环。
心脏的功能是将气血推动到全身,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心脏还与神志相关,控制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2. 肺脏:肺主气,主宰呼吸。
肺脏的功能是吸入新鲜空气,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排出体内的废气二氧化碳。
肺脏还与皮肤相关,通过排汗调节体温。
3. 肝脏:肝主疏泄,主宰气机的调节。
肝脏的功能是疏泄气机,保持气血的顺畅运行。
肝脏还与情绪相关,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保持心情舒畅。
4. 脾脏:脾主运化,主宰消化吸收。
脾脏的功能是将食物消化成营养物质,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脾脏还与肌肉相关,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
5. 肾脏:肾主藏精,主宰生殖和生长发育。
肾脏的功能是储存精气,控制生殖功能和性发育。
肾脏还与骨髓相关,调节骨髓的生成和血液的生成。
二、六腑功能阐述1. 胆囊:胆囊主疏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是消化脂肪的重要物质,胆囊的正常功能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2. 胃:胃主受纳,主要功能是接受和储存食物。
胃腑的功能是将食物分解成小颗粒,与胃液混合,形成食糜,为后续的消化吸收做准备。
3. 大肠:大肠主传导,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粪便。
大肠腑的功能是将消化道中的残渣物质排出体外,维持排泄功能的正常运行。
4. 小肠:小肠主吸收,主要功能是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小肠腑的功能是将食糜分解成更小的颗粒,与肠液混合,使营养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
5. 膀胱:膀胱主藏尿,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
膀胱的功能是将肾脏产生的尿液暂时储存起来,当膀胱充盈时,通过排尿将尿液排出体外。
6. 三焦:三焦主温煦,主要功能是调节水液代谢。
三焦腑的功能是将水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体内水液平衡。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ppt课件(2024版)
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 五华:爪 面 唇 毛 发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泪 汗 涎 涕 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 五音:角 徵 宫 商 羽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 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
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
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 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 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
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 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
(《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最全的五脏五行详解!《黄帝内经》重要总结,读完大有裨益!
最全的五脏五行详解!《黄帝内经》重要总结,读完大有裨益!1.五行意义:这是基础理论,一定要记住滴。
表现: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2.五味所入意义:五种味道归脏的偏好之分,主次之分,先后之分。
指导正确使用药疗及食养(所谓的投其所好)。
表现: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3.五气所病意义:反推过来确定生病部位,指导治疗。
表现:心为嗳气,肺为咳嗽,肝为多言,脾为吞酸,肾为呵欠和喷嚏。
4.五恶意义:反过来理解就是对其最伤害的因素,指导研究五脏病因。
表现: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5.五脏化液意义:即五脏与五液的对应关系,反推从五液情形确定生病部位,与五气所病一样。
表现: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6.五禁意义:遣方用药时的禁忌,否则会有害,指导开方用药。
表现: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肺);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心);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肾);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脾);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肝)。
7.五脏病发意义:内脏发病的时间或部位,指导诊治。
表现:心病发于血液,肺病发于夏季,肝病发于冬季,脾病发于肌肉,肾病发于骨骼。
8.五邪所见意义:即异常的脉象,也是不治之症的脉象。
表现:夏见石脉(正常是钩脉),秋见钩脉(正常是毛脉),春见毛脉(正常是弦脉),长夏见弦脉(正常是濡脉),冬见濡脉(正常是石脉)。
9.五精所并意义:五脏精气乘虚并入一脏,导致该脏邪实所发生的情志病变(正常情况是各藏其脏,各守其职)。
表现: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
10.五藏意义:人的情志活动正常与否与五脏盛衰有密切关系。
表现:心藏神,为生命活动的主宰;肺藏魄,体现形体动作的反应能力;肝藏魂,体现精神意识的感应能力;脾藏意,体现人的思想活动能力;肾藏精与志,精能化髓,髓通于脑,脑为志所居,体现人的记忆能力。
11.五主意义:即对应的分工管理,反推可以来诊治得病部位。
五脏六腑位置图
五脏六腑位置图五脏六腑位置图黄元御气机升降图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膈]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黄帝内经》脏腑五行对应表
《黄帝内经》脏腑五行对应表《黄帝内经》五行天象对应表《黄帝内经》脏腑五行对应表《素问·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素问·六微旨大论第六十八篇》亢则害,承乃制。
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决气第三十 359页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有,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痹,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五行相克:金木土水火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黄帝内经》——“六腑”功能
《黄帝内经》——“六腑”功能一、“肺合大腸,大腸者,傅道之府。
”(《靈樞·本輪》)具体来说,肺为脏,属于阴;大肠为腑,属于阳。
二者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在生理功能上,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而大肠传导通畅则有助于肺气清肃下降。
因此,肺和大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是通过经络之间的联系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
二、“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
”(《靈樞·本輪》)心为脏,属于阳;小肠为腑,属于阴。
心主血脉,小肠主液,二者经脉相通,互为表里。
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则小肠的分泌和吸收功能也会正常。
同时,小肠的功能也会影响心的功能。
如果小肠受盛功能异常,会导致津液代谢失常,从而影响心的功能。
三、“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
”(《靈樞·本輪》)肝为脏,胆为腑,两者通过经络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在生理功能上,肝主疏泄,胆主通降。
肝疏泄气机,使气机畅达,胆汁排泄顺畅;同时,胆汁排泄正常也有助于肝疏泄功能的发挥。
此外,肝藏血,调节血量;而胆储存胆汁,参与消化。
因此,肝和胆的生理功能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脾合胃,胃者,五穀之府。
”(《靈樞·本輪》)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完成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输布过程,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胃主受纳水谷,为“五谷之府”,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将食物消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传输到全身各脏腑器官。
脾与胃相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转化为水谷精微,并输送到全身各脏腑器官。
五、“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
”(《靈樞·本輪》)肾为脏,属于阳;膀胱为腑,属于阴。
肾与膀胱通过经络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在生理功能上,肾主水,膀胱主津液。
肾气对膀胱具有气化作用,控制着膀胱的气化活动,从而调节尿液的生成和排出。
膀胱通过贮存和排泄尿液来维持人体的水液代谢平衡,同时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也受到肾气的作用和控制。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
调五脏,养六腑,百病从此不再生(1)五脏六腑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本源,无论是养生还是疗疾都无外乎是对五脏六腑的调养。
比如说季节养生强调“顺四时适寒暑”,治病疗疾依靠药物性味的寒热温凉,最终落在实处,所调的养的还是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关系着人的生、长、壮、老。
凡是人体有了病,无论大小,不管轻重缓急,都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
无论是风邪外感,还是情志内伤,只要殃及脏腑令其功能失调,疾病也就随之上身。
人的健康是由里及表的,只有脏腑平衡,气血精津才能充盈畅达,身体才能健康安泰。
中医之脏腑不同于西医,是指广义上的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几大系统。
一脏与一腑相对应,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
五脏的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与化生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容纳水谷与传化糟粕。
只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才能确保气血精津运输畅达,水液糟粕各行其道。
要想调养五脏六腑就应该真正了解其好恶,而不能只缘其在此身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和神志,是五脏六腑之主,心神明则脏腑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心的功能正常则气血健旺、精神饱满、神清志明;小肠主化物而分清泌浊,其功能运行正常,能将水谷所化的精微物质上达于脾进而运输周身,将无用的水液和糟粕下输于膀胱和大肠。
心与小肠相表里,二者经脉相连,气血相通,所以二者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同调,相互兼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保持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掌管着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分配,有“血海”之称。
若肝脏功能异常,就会导致血液调配失常,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所以养肝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
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阴,是里主内;胆为阳,是表主外,故治胆的病要调肝,肝病同样也要利胆。
脾与胃相表里,二者同为人的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脾主运输和消化,一方面将水谷精微运输全身以维持生命,另一方面也管理着体内水液的运输。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理论与中医诊疗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理论与中医诊疗《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五脏六腑理论是《黄帝内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中医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五脏六腑的概念、功能以及与中医诊疗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五脏六腑的概念与功能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在《黄帝内经》中,五脏六腑被视为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1. 心:心主血脉,主宰血液循环,掌管着人体的情绪和意识活动。
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心悸、失眠等症状。
2. 肝:肝主疏泄,调节气血运行,保证气血的顺畅。
肝的功能失调会导致情绪不稳、头晕目眩等症状。
3. 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谢。
脾的功能失调会导致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4. 肺:肺主呼吸,掌管着人体的气机运行。
肺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咳嗽、气短等症状。
5. 肾:肾主藏精,调节水液代谢和生殖功能。
肾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腰膝酸软、遗精等症状。
6. 胆:胆主疏泄,帮助消化和排泄。
胆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胆囊炎、胆结石等症状。
7. 胃:胃主受纳,负责消化食物。
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
8. 大肠:大肠主排泄,负责排除体内废物。
大肠的功能失调会导致便秘、腹泻等症状。
9. 小肠:小肠主吸收,负责将食物中的养分吸收到体内。
小肠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腹泻、腹胀等症状。
10. 膀胱:膀胱主排尿,负责排除体内废物。
膀胱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尿频、尿急等症状。
11. 三焦:三焦主调节水液代谢和体温。
三焦的功能失调会导致水肿、发热等症状。
二、五脏六腑理论与中医诊疗的关系五脏六腑理论是中医诊疗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五脏六腑功能状态,判断疾病的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 诊断: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了解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
比如,若患者面色苍白、舌苔白腻、脉象沉细,中医师可以判断为脾虚气滞,进而制定补脾理气的治疗方案。
黄帝内经-认识五脏六腑
行血气,从而使血液循环和呼吸之间维持
协调平衡。
a
8
(三)心与肝的关系
• 心与肝主要表现在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和 调节情志方面。心主血,肝藏血,心之行 血功能正常则肝有所藏,肝的藏血充足则 心有所主,二者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工作。 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 相关的.二者共同完成人的情志活动。
《黄帝内经》到底是一本什么书 呢?
道
《黄帝内经》是本讲道的书。世间万事万物都逃不开天道——自然之道。它是以人 体为课本来剖析分解,天道运行的法则与规律。
a
4
《黄帝内经》脏腑养生
• 有屁不放,憋坏五脏吗?
•
我们通常有这样的经历,为了避免让
人笑话,有屁也要憋着。这样对身体好吗?
要想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屁。
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血液能正常运行
a
10
(五)肺与脾的关系
• 肺与脾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输布代谢两 个方面。机体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的呼 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肺通调水道和脾 的运化水液功能在津液的输入代谢中存在 着相互利用的关系。
a
11
(六)肺与肾的关系
• 肺与脾主要表现于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 个方面。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 主水,为水脏,共同完成机体的水液代谢。 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 能,主要是呼吸的深度,需要肾的纳气功 能来维持。所以有“肺为气之主,肾气之 根”的说法。
肾精之间存在着同源互化的关系,而且肝
a
15
(十)脾与肾的关系
•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两者
首先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
脾主运化水液,肾为主水之脏,脾肾的关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五脏之象-中医课件
脾、胃、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者,仓廪 之本,营之居也,名 曰器,能化糟粕,转
比喻脾胃受纳 运化饮食水谷
的功能。
口唇四周的白肉
味而入出者也;其华 即 从 阳 位 到 达 阴
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位 。 脾 居 中 焦 ,
其味甘,其色黄,此
位于上焦阳位与 下焦阴位之间,
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脾 主 长 夏 , 长 夏
(5)“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上述脏腑均与饮食物的受纳、贮藏、消化吸收、传导 排泄有关。 •饮食物被摄入后,必须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 输布,小肠的分清别浊,大肠的传导变化,三焦的气化 作用,膀胱贮藏与排泄等,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对饮食 物消化吸收排泄的全过程。 •既能受纳腐熟水谷,又是化生精微(营气)之处,所 以称之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张景岳:“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 藏象。”
藏象学说是中医的人体观和生理学说, 其从象来概括藏,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 系中把握生命的活动规律。
[主要内容]
讨论了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功 能特点
论述了五脏六腑之间及其与其他组织器 官之间的关系
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论述了脏腑随 自然环境和四时阴阳的变化而相应变化 的规律
[学习要点]
掌握藏象的概念 掌握五脏的功能及与四时的通应关系 掌握五脏与五体、五华的关系 了解“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的理论
[原文分析]
一、以阴阳作为基本理论,论藏象的具体问题
按部位划分
确定脏腑阴阳的标准
按功能划分
心肺(阳) 肝脾肾(阴) 心肝(阳) 肺脾肾(阴)
充养的器官或 组织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 曰:心者,生之本,神 之变也;其华在面,其 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 阳,通于夏气。
《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六腑的最精华部分,值得珍藏
《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六腑的最精华部分,值得珍藏展开全文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五脏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十二经络流注】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子时:23:00——1:00胆经: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思维导图《黄帝内经》精华五脏六腑养生
思维导图《黄帝内经》精华五脏六腑养生
X
【黄帝内经】精华,请背下来 2013-10-21 健康你
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