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中历史优质课教案(获一等奖)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历史的定义和意义;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内容;认识历史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资料的价值。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研究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历史?2. 知识讲解(15分钟)a) 历史的定义和意义:讲解历史的定义、历史对人们的意义以及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b) 历史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历史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内容。
c) 历史研究方法:讲解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重要性。
3. 案例分析(20分钟)根据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
示范分析案例,如:为什么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属于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和研究青铜器?4. 学生讨论(15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讨论问题可以包括:你心目中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历史学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历史研究的方法有哪些?5. 深化学习(20分钟)a) 探究历史的意义:带领学生进一步思考历史的意义:历史给人们带来什么启示?历史对于塑造个人和国家的意义是什么?b) 延伸阅读:推荐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视野。
6.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总结历史学习的重点、方法和意义,并鼓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短文,阐述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字数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明确的提高。
《长征》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长征》的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长征》这一重要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长征的经过、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体会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长征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掌握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理解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长征的起因和背景- 国内外形势导致中国工人和农民运动的兴起;- 中共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 长征的经过- 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 中央红军经过陕甘、四川等地的艰苦跋涉;- 遵义会议和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确立。
3. 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共产党从军队转变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强化了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 长征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标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呈现长征的片段,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对长征有什么了解?你认为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意义是什么?2. 学习任务(30分钟)- 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取一个长征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研究;- 小组成员自主分工,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所选事件或人物的意义和影响;- 小组成员互相讲解学习成果,并互相补充和讨论。
3. 总结互动(15分钟)学生代表汇报小组研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评论,共同总结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4. 拓展延伸(20分钟)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探究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启示和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鼓励学生开展辩论,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历史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历史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烛之武退秦师》故事背景及相关历史事件-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及其意义- 探讨《烛之武退秦师》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及其历史价值- 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学审美素养教学内容1. 《烛之武退秦师》故事背景介绍2. 分析和理解《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及其意义3. 探讨《烛之武退秦师》对历史人物塑造方式及其历史价值的影响4. 学生自主创作或演绎相关人物或情节的作品教学方法1. 阅读分析法: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自己的见解。
3. 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塑造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创作和演绎:鼓励学生根据小说内容自主创作相关人物或情节,并进行演绎展示。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简短的故事引入《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
2. 研究:学生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小说,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及其意义。
3. 分析: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自己的见解。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塑造方式及历史价值。
4. 探讨: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烛之武退秦师》对历史人物塑造方式及其历史价值的影响。
5. 创作和演绎:鼓励学生根据小说内容自主创作相关人物或情节,并进行演绎展示。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评估1. 口头表达:学生通过讨论和演绎展示,展示对《烛之武退秦师》的理解和分析。
2.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以小说中的人物或情节为创作素材,写作相关文章或进行相关创作。
教学资源1. 《烛之武退秦师》小说2. 图片、视频等引入故事背景的辅助资源。
罗斯福新政(河南省高中历史第十届优质课一等奖课件)(焦作市第一中学李静)
一
路在何方
一、法西斯之路
材料一:‚如果美 国什么时候需要一个 材料二:我们应该 墨索里尼的话,那就 材料三:经济危机 组织起来,像苏联人 是现在。……宁可受 爆发后,记者问胡佛 民那样建立社会主义 独裁者的统治,也不 政府将采取什么措施, 政府,杀死你们这帮 要国家瘫痪。‛ 胡佛直截了当地说: 魔鬼。 ‚政府将不采取任何 行动干预市场。‛
二
方 金 工 农 社 福
路在脚下
面 措 施 融 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 业 加强计划指导,制定工业复兴法 业 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会 “以工代赈”,社会保障 利
1933年,国家给遵守全国复兴署制定法规 的企业颁发蓝鹰徽章;罗斯福用“炉边谈话” 的方式争取人民支持。于是人们只购买有蓝 鹰标志的产品,这反映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 鼓动美国人民购买本国产品 B. 限制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C. 国家干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D. 市场经济主导,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政府干预
一 二 三
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表现和原因 措施和特点
作用和影响
路在延伸
借鉴和启示
建言献策
虽然罗斯福新政已过去了 半个多世纪,美国的国情和我 国也大不相同,但其对解决当 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现实 问题,仍有借鉴之处。请你为 我国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写一 篇三百字的历史小论文。
lijingpop@
敬请指导
一、恢复了美国经济 二、维护了资本主义 减少了400万 民主制度 三、保障了百姓的最 增加了50% 低生活,缓和了社会 矛盾 材料三:
失 业 保 险 卡
三
路在延伸
材料一:二战后,‚政 府干预经济‛的举措在主要 西欧国家风靡一时。 材料二(2008年危机以来): 美国政府通过7000亿美元的 救市计划。 日本国会通过了1.8万亿日 元的紧急振兴方案。 中国政府将在两年内投资4 万亿元人民币扩大内需。
高中历史人民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的主要特点和教育理念;2. 掌握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3. 学会有效地运用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观和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针对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内容主要包括:1. 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内容;2. 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内容;3. 世界近代史的教学内容;4. 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5. 中国现代史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侧重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包括:1. 讲授法:通过讲述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2.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就特定的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视听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音频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课外拓展法:鼓励学生参加历史研究、文化活动等,扩展他们的历史知识和视野。
四、教学步骤本教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设计:1. 引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事件或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2. 讲授:通过讲述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特定的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4. 视听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音频和视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6. 课后作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资源本教案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1.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2. 多媒体设备,包括电视、投影仪、电脑等;3. 相关历史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4. 学生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包括:1. 布置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2. 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组织历史研究、文化活动等,评价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4. 考试和测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水平。
《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案例精选
《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案例精选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案例精选1. 案例一:《党的领导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该案例以《党的领导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党的领导的理解和认同。
2. 案例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人民群众的抗争》该案例以《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人民群众的抗争》为主题,通过展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群众的抗争斗争,激发学生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对抗争精神的认同。
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分组研讨和实地考察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3. 案例三:《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辉煌》该案例以《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辉煌》为主题,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和文明的辉煌,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教师通过实例解析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4. 案例四:《世界历史与中国发展》该案例以《世界历史与中国发展》为主题,通过对比世界历史与中国发展的差异和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历史思维。
结语以上是《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案例精选,这些案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和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同,达到了优秀的教学效果。
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教师借鉴和推广,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河南省第12届优课比赛高中历史第16课洛阳抗日战争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郝梦龄(1892——1937) 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 1937年山西忻口战役总指挥
二、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中国工农红军 主力
国民革命军 第八路军
南方八省红军 游击队
国民革命军新编 陆军第四军
苏维埃政府
陕甘宁边区政府
﹙2﹚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3﹚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
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4﹚反法西斯同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宝 贵的人力物力支持。
我为抗战精神点赞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2.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3.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4.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团 长 战 死
参 谋 长 代
副 师 长 战
以 副 师 长
如 果 师 长
本 师 长 立
之死代战
遗
之死
嘱
在
三、我们万众一心走向民族复兴
1、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抗战胜利的意义
(1)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 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亲爱的荷馨: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即缅甸同古城)。 因上面请大思计考未:定这,封其家后书方写联于络哪过一远年,?敌人 行动又为滇快何缅,开战现辟场在滇的孤缅抗军战战奋场有?何斗作决用以?全部牺牲, 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安澜
民国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先
各 级 皆 然
以 此 类 推
营 长 代 之
(2)对世界: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 地位得到提高。
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一课时:向古代文明致敬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2.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卓越成就;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欣赏和敬仰之情;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教学重点:1.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2.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卓越成就。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欣赏和敬仰之情;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出示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意义。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和思维。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通过讲解,介绍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古代文明等。
2.针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卓越成就,介绍相关内容,如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三、学习活动(25分钟)1.学生分组,自主学习相关资料,并讨论古代文明的卓越成就。
2.每组学生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组内的学习成果。
四、练习与讨论(20分钟)1.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意义。
2.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现实生活,思考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或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古代文明的了解与思考。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个人见解,进行课堂互动。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关于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意义。
2.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鼓励他们对历史学习的深入探索与思考。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组织小组活动时,观察学生对古代文明的了解和分析;3.关注学生的问题和观点,引导他们更好地表达和思考。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主了解古代文明的其他方面,如艺术、建筑、文学等;2.推荐相关历史书籍和影视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明的丰富多样性。
高一历史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全面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2.掌握古代世界各大文明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进行比较和分析。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等。
3.各大文明的比较分析: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4.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观察、分析和判断。
三、教学重点1.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的了解和理解。
2.各大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掌握。
3.对各大文明进行比较和分析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难点1.对各大文明的比较研究。
2.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1.板书法:精简而重点的板书,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讲解法:通过讲解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讨论法:以小组或全班形式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4.案例法: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六、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意义和普遍性。
2.知识传授(20分钟)教师讲解古代世界各大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等。
重点介绍各大文明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科技进步等方面内容。
3.比较和分析(25分钟)教师以小组或全班形式展开讨论。
要求学生就所学的各大文明进行比较和分析,着重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科技进步等方面进行对比。
4.历史思维能力培养(2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
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进行推理和评判。
5.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同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和要求。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历史课程,主题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任务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时代背景,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探究历史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面向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历史课程,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
但由于高中历史课程的要求更高,学生需要在知识和能力上有所提升。
此外,学生在心理和认知方面逐渐成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此基础上,教师将通过本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探索历史奥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以下历史知识:a. 了解历史重要事件、人物及时代背景;b. 掌握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规律;c. 熟悉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以下能力:a. 提高历史阅读理解能力,能准确提取历史信息;b.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c. 学会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进行史料搜集、整理和分析。
2、过程与方法(1)过程目标:通过以下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a.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b.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c.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方法目标:让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a. 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挖掘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b. 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年表等工具,提高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c. 学会自我评价和反思,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a. 增强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b. 形成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正确评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c. 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引言:高中历史必修一是我国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旨在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社会发展的研究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分析思维和批判思维。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设计一节有趣、富有挑战性和互动性的历史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 理解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包容不同历史观点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如夏、商、周的建立与衰落、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等。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启发式教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分组探讨等方式主动参与课堂;- 鼓励学生面对历史事件和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利用问题与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案例分析法:- 将历史事件转化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找出事件的本质和影响;-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理论分析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 安排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成员负责分析研究不同的事件或问题;-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流程:1. 预习:- 分发预习资料,引导学生预习相关章节内容;-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导入:- 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或相关图片等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引导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思考和猜测。
3. 知识讲授:- 以讲解、示范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基础知识;- 结合实际案例和故事,生动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高一历史人教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一历史人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高一历史人教版教材内容和重要知识点;-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读历史事件。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珍视历史文化,热爱祖国;-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的高一历史人教版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
1. 原始社会- 了解人类原始社会的特点、生活方式和文化成果;- 学习原始社会的产生和消亡原因;- 理解原始社会对后续社会的影响。
2. 奴隶社会- 了解奴隶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 学习奴隶制度的起源和演变;- 分析奴隶社会对后续社会发展的影响。
3. 封建社会- 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历史进程;- 学习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 分析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原因。
4. 资本主义社会- 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特点和政治制度;-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三、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共同研究历史事件和问题,交流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从所学的历史知识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知识网络和思维图谱。
3. 问题导入法:设计问题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4.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电子教案、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 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每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 准备教学课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教案。
2. 课堂导入:- 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学习目标;- 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思考和探究欲望。
河南省第12届优课比赛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第7课 开封: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2)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经常 主持内阁会议
罗伯特·沃波尔 Robert Walpole 乔治一世 George I
保守党首相
英国现任首相卡梅伦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沃波尔既得到国王信任,又是 下院多数党领袖。他于 1721 年经常 ①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 主持内阁会议,1742年从政府辞职, 同还是反对?为什么? 形成了下院通过对首相不信任案时 赞同。集体负责,共 首相必须辞职的惯例,即首相必须 同进退。 要对下院负责。 ②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如 材料二: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首相亨 果反对,卡梅伦会不会 利〃配兰的提案,导致配兰率全体 为此而撤兵?为什么? 阁员集体辞职。……国王只好请配 不会。首相掌握行政 兰复职。由此开创内阁成员与首相 大权,不对国王负责。 共进退的先例。 ③议会中大多数极力反 材料三:1783年,英国首相(年仅24岁)对,结果又会如何? 威 廉 〃 小 皮 特 遭 下 议 院 不 信 任 提 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 案。……(他)提请国王解散下院 任案,要求内阁下台; 提前大选。结果,新选出的下院支 持小皮特,其内阁得以留任,首相 内阁:要么下台,要么 位置得以巩固,这开创英国首相解 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散下院的先例。
14世纪以后: 两院制 上院(贵族院) 下院(平民院)
新兴资产阶级 和新贵族 联合限制王权
签署《大宪章》 古老的议会
一、生存之争——议会夺权的斗争
(二)自由之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詹姆士一世 James I
议 会
1688年 “光荣革命”
查理一世 Charles I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一等奖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一等奖第1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一等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价值。
3、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2、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相关历史图片了解韩朝日交往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汉代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1、丝绸之路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教学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授课类型】新课【课时】1课时【教具】教学挂图【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导入)两汉时期,中国以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向外传播。
同时,中国也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自己。
那么,中国与世界是通过哪条商业通道来实现的呢?(学生回答“丝绸之路”),(老师肯定)对,在两汉时期,中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的,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世界有哪些交流?“丝绸之路”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老师导课)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
一、丝绸之路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老师讲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由于在这条商路上,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2、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其实“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辟的。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历史必修三《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历史必修三《老人与海》教学设计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对《老人与海》的教学,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意识、阅读与写作能力,并促进其对人生奋斗和坚韧不拔的价值观的思考。
教学大纲- 第一课:介绍《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及其作品背景;- 第二课:分析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情节;- 第三课:研究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第四课: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第五课:引导学生进行个人写作,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心得;- 第六课:展示学生的个人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
教学重点- 历史背景和情节的分析;- 重要人物形象的研究与讨论;- 主题和价值观的理解与思考;- 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研读: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不同方面,提升合作研究能力和阅读能力;- 基于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和探索的兴趣;- 视听辅助教学:使用影视片段、音频等辅助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 个人写作:通过写作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学生展示与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分享个人作品,互相评价和反思。
教学资源- 《老人与海》原版小说及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影视片段、音频资源等辅助教材;- 学生笔记本和写作工具;- 学生作品展示的媒介设备。
教学评价- 学生小组讨论和合作的参与度;- 学生个人写作作品的质量和思考深度;- 学生对小说主题和价值观的理解;- 学生对历史背景的认识。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海明威的作品,以及其他与历史相关的文学作品;-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历史研究和写作比赛,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和写作能力;- 引导学生参观相关历史遗址或博物馆,深入了解历史文化。
高中历史优秀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中历史优秀的教案导言: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重要环节。
教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和组织工具,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历史教案应当具备以下特点:明确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优秀的教案进行探讨和介绍。
一、教案名称:《中华文明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2. 掌握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汉字的发明与发展;2. 中华文明的特点和成就;3.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教学过程:第一节:汉字的发明与发展1. 通过PPT介绍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阶段;2. 分组讨论,探讨汉字的独特魅力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 学生展示各组调研成果,进行合理的表达和互动。
第二节:中华文明的特点和成就1. 分析中华文明的特点,如儒家思想、礼仪文化等;2. 通过带有辩证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展开小组互动讨论;3. 结合历史事件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
第三节: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1. 分析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如丝绸之路的开辟、科技发明的传播等;2.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剧本、图片等形式,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3. 学生进行观点交流和评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PPT和图片等形式,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2.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3. 合作学习法: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评价:1. 及时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适时的指导和辅导;2. 自我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进行个人总结和评价,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案;3. 全班评价:通过小组展示和学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全班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河南省高一历史教案范文
河南省高一历史教案范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河南省高一历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河南省高一历史教案1《明朝的统治》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
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河南高中历史教案
河南高中历史教案河南高中历史教案1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转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教学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运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教学过程一、袁世凯专权明确指出: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但在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况。
北方各省基本上处于袁世凯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下。
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且派人刺杀宋教仁,从而导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
二、二次革命1912年8月,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是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
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
但是这一行为,阻挠了袁世凯的独裁。
因此,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以阻止国民党组阁,扑压革命势力,并派北洋大军南下,从而导致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武装斗争,它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但是由于革命党人力量涣散,北洋军阀力量强大而失败。
三、袁世凯称帝袁世凯称帝采取了哪些手段?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两面派手法,唱拥护共和的高调,行独裁专制之实。
政治暗杀手段,武力镇压,先发制人,镇压二次革命。
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
独断专行,解散国民党、国会,废《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使其独裁专制披上合法外衣。
通过上述分析进而归纳袁世凯称帝的原因是什么?可概括为:袁世凯掌握强大的北洋军;帝国主义的支持(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为例,目的在于换取日本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复古尊孔”,为复辟大造思想舆论。
四、护国运动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恢复了中华民国的国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护国运动胜利了。
【人教+高中历史】美苏争霸(郑州市优质课一等奖)
畅想空间
结合现实,畅想未来的太空 提示:是成为人类争夺的武器库?
还是成为人类太空的家园?
谢谢指导
电子邮箱:lfy2188@
古 巴 导 弹 危 机
话题二:龙争虎斗显狰狞
北极熊——苏联 美洲狮——美国
阶段 50年代中-60年代初 60年代后-70年代末
80年代
领苏
导
人美
基本 态势
重大 事件
赫鲁晓夫
肯尼迪 既有缓和又有紧张
优势在美
结束对奥占领 苏承认西德 赫鲁晓夫访美 柏林墙事件 古巴导弹危机
勃列日涅夫
尼克松
苏攻美守
美从越南撤军 尼克松访华 苏在亚非扩张 入侵阿富汗
美美国国
苏苏联联
各抒己见
1、美苏争霸产生了什么影响?
2、美苏争霸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3、美苏争霸时,中国采取了什么灵活外交 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影 响:
对美国:
对苏联:
对世界:①消极影响 ②客观进步性
启示: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要大力发展经济
3、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走科教兴国之路。 4、承认世界的多元化,尊重各国人民自己 的选择
戈尔巴乔夫 里根
美攻苏缩
苏从阿富汗撤军 美推行“星球大
战”计划
对 苏 推行霸权主义
军事威胁
中苏关系正常化
华
政 美 孤立、禁运、封锁 逐步实现正常化 策
加强合作
赫鲁晓夫
肯尼迪
1972年尼尼克克松松访苏签署《反弹道勃导列弹日条涅约夫》
里根
戈尔巴乔夫
中国领导人接见戈尔巴乔夫代表团
话题三 :各抒己见,评“争霸”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教案课题名称:唐朝的开国和盛世人教版教材时间:2009.5.15-17地点:济源一中讲课人:河南省安阳市龙安高级中学余文国(注:本优质课获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讲课重点:贞观之治与封建盛世难点:武则天的评论、如何看待封建盛世讲课方式:师生共主课堂,探究性学习大唐印象-----唐朝的开国和盛世导课:(课前3分钟)先放鸡蛋首页,后点击“唐朝印象”,播放唐朝滚动图片师问: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愿意回到中国古代的哪个朝代?(课前引课,激发兴趣,拉近距离,奠定整节课堂基调)生:(如可让姓武、杨同学或较胖美女生回答)师:许多学生选择“梦回唐朝”,讲女学生喜欢唐朝的两大理由:胖为美(举例:杨贵妃1.64M,138斤);欣赏一代女皇武则天女强人形象,男尊女卑思想压抑上千年的中国女子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当时不是女子半边天,而是一个女人一手遮天。
看这唐朝印象,我们至今依然能够感受到大唐流韵,盛唐气息,让我们感叹我中华文化泽被后世,恩波四海。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唐王朝,看那:大唐印象-----唐朝的开国和盛世好,上课!唐朝的开国时间:2分钟(播放图片,师讲述为主)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国号唐,定都长安;624年,基本统一全国谐音记忆:“李渊见糖留一把”(李渊建唐618)开创大唐盛世290余年伟业,对唐朝建立有开创之功,庙号“高祖”。
玄武门之变师:概括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秦王破阵居功至伟,秦王府人才济济,与太子李建成矛盾加剧,争夺皇位如箭在弦,不得不发,政变在所难免!6月4日,玄武门,当秦王一箭封喉射向李建成的时候,分明听到了锁骨断裂的声音!当箭射出去的一霎那,骨肉亲情在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面前都已化为乌有,即玄武门之变。
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权力的颠峰,那年只有29岁。
李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一个属于他的全新时代即将开始,那便是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封建治世之楷模)(一)背景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师问:唐太宗君臣都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亲历隋朝灭亡,继位之初,注重总结隋亡教训,他们君臣总结:隋为何二世而亡?生:隋炀帝暴政师:放隋炀帝图片与文字说评,举例说明:后世道不尽的京杭大运河,隋朝那段伤心往事。
天生旅行家,在位14年,呆在京师时间不足一年,“多动症”,走到哪折腾到哪。
师:且看后世对其评定,即“盖棺定论”:炀字。
该字含义:《史记.谥法解》说:"好内远礼,逆天虐民,去礼远众"之意。
历史上只有三人得此谥号,隋炀帝就是其中最著名的那一个。
表哥李渊封其此号,讽刺!一句话:瞎折腾,最后把自己也给折腾死了,为天下笑。
唐太宗怎么做呢?“为君之道,必须存百姓,若损百姓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论君道第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概括:反对暴政,倡导仁政,居安思危、存百姓思想,奠定治国基调。
一句话:不折腾。
接下来,就看唐太宗宗君臣怎样在存百姓思想指引下,来施展他们的政治抱负了!(二)政绩放图片:唐太宗与文字介绍,注:贞观之治(公元627-649年);另有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
课堂设计:师生互动,站在执政者角度模拟唐太宗君臣论治国之道,鼓励学生创见与争议。
领略唐太宗领导才能,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能力,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问题:“存百姓”,只是治国的基本理念,治理国家千头万绪,如今天下初定,大家说说应首先从哪方面做起呢,治国关键又在哪里?又问:其政绩中给你留下印象中最突出一点是?师:可观学生不同对答,随机讲透该方面,并视其才任其为三省六部不同部门长官(可引导:人才、纳谏、制度、生产、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学生:争论治国之道,论及文治武功等诸方面。
课堂问题设计:精典案例: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乾元殿以备巡幸引发的争议张玄素上书谏阻:“……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
”上谓玄素:“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
”太宗叹:“我不思量,遂至于此。
”即为之罢役。
―――《贞观政要纳谏第五》认识:犯言直谏,“直臣”,屈已纳谏。
张玄素,玩儿的就是心跳!魏征“档案”节录魏征,河北巨鹿人,曾先后跟从李密、李渊、窦建德,后召进太子府,为太子洗马,最后成为贞观明臣。
太宗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征从容对:“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魏征以“国士”自居,誓言做良臣不做忠臣,以事天下高于事一人,“耻君不如尧舜”。
魏征在政治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敢于犯言直谏,其“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
分析:1、“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2、用人标准?(如运用:魏征为何屡屡逆龙鳞,触圣听呢?其所供职:门下省谏议大夫)3、封建社会怎样的君臣关系才算和谐(进谏与纳谏、明君与良臣)课堂模拟师生对答,问学生评价,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深化:国家治理好,用人是关键。
如:用人不避仇怨,量才受职,贞观一朝人才济济。
这是治世的明显表象。
如果换成另外的皇帝,“死佞头”的魏征下场又将如何呢?所以魏征更应感谢唐太宗,有容人之量,帝王气度!成就一段明君与良臣的千古佳话!魏征病重间,一日唐太宗晚上梦见魏征来告别,醒来时有人禀报魏征去了。
君臣关系和谐如此又有几个朝代可比拟呢!“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结论:(1)、知人善任,任人唯贤(2)、虚怀纳谏,从善如流君臣和谐,同心同德(3)、革新政治,完善制度用什么样的制度才能把国家这台机器玩得转呢?不能靠皇帝一个人蛮干,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高效的制度与机构来维持运行。
如完善三省六部制,以制度管理国家,相互分工,制约,加强君主专制。
观隋朝皇帝之死因,大致可分为两类:累死的(隋文帝,“独”,勤劳思政,事必亲为,有时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饭,隋朝天下,就他一个人忙活,自己累死的)、玩死的(隋炀帝)总结:(4)、经济方面:一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一是戒奢从简。
“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贞观政要务农三十确立经济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即人本(民本)思想,鼓励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对比隋:藏富于民――藏富于国!594年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政府却不准开仓放粮,隋皇帝只爱粮食,不爱百姓。
批判成语:国富民强,应为民富国强才对!(5)文化方面:唐太宗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科举制度得以完善。
重视人才选拔(与炀帝妒才相反!)“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君临天下,帝王风范!概括其领导才能:1 用人(关键)2 纳谏(标志)3 制度(保障)4 人本(根本)5 文治(长远)三、贞观之治概念生: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出现了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之为“贞观之治”。
(封建社会的和谐社会)四、原因师生分析出现原因?1、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隋朝大搞建设,谁知都为他人做了嫁衣裳!隋朝落了个骂名,唐朝捡了个崩枣儿)如京杭大运河更是“损在当代,利在千秋”。
如对比:隋建义仓,结果灭亡五十年了,唐朝还没吃完。
2、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存百姓如探讨共性:为何封建治世局面一般都在王朝统治初期出现?与民休息。
3、个人作用重要因素注意区别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区别!4、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基础五、评价(一句话)封建治世之楷模注:治世不完全等于盛世,另有阶级性。
武则天的统治――(一句评语:“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一把折扇来引出武则天,并最后以此扇设计例题。
放图片:武则天威仪天下图片课堂组织方式:学生看书、资料提供4分钟,分成四组讨论,各找代表填写“无字碑”文。
武则天统治――功耶?过耶?留与后人说!学生各抒己见,老师一一点评,允许争议与无结论的结果。
应讲清三点:一、武则天当皇帝的背景与所处时代有关,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地位上升。
二、三点政绩1、政治上,推行改革,打击士族势力,引用庶族参政,扩大统治基础,顺应历史潮流选官上破格用人,首创自荐求官制度2、经济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最大一点贡献)3、科举上,发展科举制度,首创殿试和武举看政绩效果:执政期间,唐朝国势继续上升,社会继续发展,科举取士人数多了一倍,户口人数从唐太宗时380万户上升到650万户。
三、客观评价也有负面影响人物:滥杀无辜,任用酷吏,广修庙宇,晚年奢侈腐化。
评价标准:推动生产力发展为主要依据,应基本肯定人物。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句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另类类评语:做女人,难,做名女人,难,做名老女人,难!课堂训练:(以折扇为题)从中反映出(AD)A 该佛像脸部浑圆,双肩宽厚,更有中年女性丰满之美,说明唐代佛雕艺术已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充分展示出大唐雄风。
B 武周时大兴佛教,佛教成为唐朝国教C 武则天重视文化教育事业D 武则天大搞造神运动,树立自己权威知识补充:1、例题:史学家陈寅恪(quer)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
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2、武则天资料:武则天(624-70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汉族。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唐高宗时为皇后(655年—683年)、唐中宗时为皇太后(683年—690年),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705年),705年退位。
武氏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14岁入后宫为才人(正五品),唐太宗赐名媚,人称“武媚娘”。
高宗时上尊号为“天后”。
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
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改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后世通常称武氏为“武则天”或“武后”。
3、千古一女皇(史上唯一女皇帝,至尊红颜!最雷人皇帝)武则天心迹:(文学心理描述!)才人――皇后――天后――二圣――皇帝14326067武则天四个儿子:李弘、李贤、李显(唐中宗)、李旦(唐睿宗)李旦主动申请改姓武氏才幸免于难。
据说武则天一共造了十九个字,她的名字“曌”字。
(我最雷人的学生司文军,自己造字:)重视人才,如狄仁杰等、《讨武檄》,欣赏骆宾王之才。
政治手腕:重用贤臣与利用酷吏的两手政策开元之治――(一字评语:玄!)一、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找学生答,师点即可)1、选贤任能,革新吏治举例:如自照镜子看日渐消瘦的脸:“吾貌虽瘦,天下必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