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

2024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

《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科学概念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探索自然世界的一种方法,它包括了观察、实验、发现和理解事物的运行规律。

科学家们使用各种工具和技能来解答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问题,并由此发现新知识,发明新技术。

什么是“儿童的科学”儿童的科学是指“儿童对自然界中事物和现象的认识”。

儿童的科学不同于成人科学,带有主观性和经验性,是处于萌芽状态的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初级看法和解释。

儿童的科学主要是面对现实世界,是直接的经验,是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感知、观察、操作和思考。

他们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与成人科学家有着根本的区别,科学家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是间接的,主要依赖文字或符号的描述。

然而,儿童的科学教育也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发展价值,它能使儿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界,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小小科学家》是一节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的科学课。

通过这堂课,学生们能够初步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并通过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在《小小科学家》的课堂上,学生们要回顾自己曾经的经历,了解自己经历过的观察、种植等是一种和科学家一样的行动——对大自然的探究,进一步交流和观察,他们还会了解到科学家里有研究动物的、研究植物的、研究地质的、研究天文的等等。

他们的工作包括观察、实验、记录等,这些都是为了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这样的介绍旨在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在课堂上,学生们会进行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

比如,他们可以像科学家一样,通过滚小球实验来探索物理现象。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可以观察到小球在不同条件下的滚动情况。

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小小科学家》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

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

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

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胡久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100875支瑶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100032 摘要: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对各种过程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按照“研究教学内容的知识脉络——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设计建构概念的问题——提供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证据”这一基本思路完成教学设计。

此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学生认识方式的建构,创设形成概念认识的学习情境,以及提供多样认识建构的学习活动等。

关键词:科学概念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科学概念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本质地认识事物与现象,促进科学知识的系统化与结构化,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符合学习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的多样化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启迪学生思维,增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建构与理解水平,避免对科学概念的机械记忆。

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科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不能达到较高水平。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进行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

为了实现学生对科学概念认识的深层次理解,教学设计的思路与策略是什么?本文结合案例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

一、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理论怎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的科学概念理解?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科学概念认识。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对学习内容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来达到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获得的。

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学习,或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同化新知识或通过“顺应”、改造、重组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理解、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1.4让我们发现更多(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科学湘科版

1.4让我们发现更多(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科学湘科版
例题3:制作简易的热水壶
问题:请说明如何使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热水壶。
答案:可以使用一个金属罐子、木棒和棉花来制作简易的热水壶。首先,将金属罐子底部钻一个小孔,然后将木棒插入孔中,木棒上端绑上棉花作为过滤器。接下来,将金属罐子装满水,用火加热金属罐子,水会通过小孔和木棒过滤,从棉花中流出,这样就可以得到热水了。
例题4:探究大气压力
问题:请解释为什么吹胀的气球会变得坚硬。
答案:吹胀的气球变得坚硬是因为气球内部充满了空气,空气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大气压力将空气分子推入气球内部,使气球膨胀并变得坚硬。
例题5:观察植物的生长
问题:请描述植物从种子发芽到成熟的过程中的观察现象。
答案:植物从种子发芽到成熟的过程中,观察到种子吸收水分膨胀,破土而出,长出绿色的叶子和茎,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会不断生长,开出花朵,并结出果实。
3.科学现象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现象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科学现象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科学现象的多样性。
引导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思考这些科学现象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科学现象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科学现象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2024年小学科学上册教学计划(2篇)

2024年小学科学上册教学计划(2篇)

2024年小学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2024年小学科学上册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其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2. 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的发展历程a.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b. 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 科学实验基础知识a. 科学实验的定义和分类b. 科学实验的步骤和要求c. 科学实验中的安全措施3. 物质的性质a.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b. 物质的变化和反应4.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a. 动物的组织结构b. 动物的生长和变化c. 动物的适应环境的特点5.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a.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b.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c. 植物的适应环境的特点6.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a.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c.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三、教学方法:1. 活动导入: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等方式,引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 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组织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和实验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估:1. 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2. 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评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布置小组项目作业和个人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 定期进行单元测试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学期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课件:选择教材和课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

2. 实物模型和实验器材: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和实验器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docx

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docx

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熟悉科学教室的环境和规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安全意识。

通过互动活动,让学生认识新同学,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让学生了解科学教室的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难点如何让.年级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科学课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游戏法。

四、教学准备收集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视频和图片。

准备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气球、塑料杯等。

制作教学课件。

设计一些互动游戏的道具,如姓名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我介绍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科学老师[老师姓名]。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踏上奇妙的科学之旅,去探索这个充满奥秘的世界。

很高兴能认识大家,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能成为好朋友,一起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

引出主题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这些都是科学问题。

在这一学期里,我们将一起学习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做很多好玩的科学实验。

大家期待吗?(二)认识科学课播放科学小实验视频师:现在,老师给大家播放•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视频,让我们一起感受科学的魅力吧!(播放视频,如“会跳舞的盐”“神奇的气球”等)播放完视频后,提问学生:(1)你们看到了什么?觉得这些实验神奇吗?(2)你们想知道这些实验是怎么做的吗?介绍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师:在我们的科学课上,我们将学习很多有趣的知识。

比如,我们会认识身边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我们会观察天气的变化,知道如何预测天气;我们还会学习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探索科学的奥秘。

同学们,你们对哪些内容最感兴趣呢?(三)认识科学教室带领学生参观科学教室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参观一下我们的科学教室。

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 念转化的策略研究方案

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    念转化的策略研究方案

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的策略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根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科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的适切性研究------架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实施方案的要求,本子课题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借鉴、参照有关教育学理论,结合课堂教学,主要在“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的策略”方面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概念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

科学概念是人们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科学探究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

由中国和加拿大两国政府部门联合开发的“加强中国西部基础教育能力”项目在小学科学领域选择了“食物”“水”“植物”“声音”四个主题进行研究。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转化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他们将事实性目标转化成科学概念;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可以学习、教师能够把握的具体概念。

从教学目标表述的差异中,我们发现对科学概念的关注和研究是当代科学教育的一个特点。

科学概念包括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发展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比让他们掌握大量事实性的信息更受到重视。

概念是有组织的、有不同覆盖程度的、用抽象语言表达的、超越主题和事实的一些观念和思想。

概念是一种组织性的观念,是一种心理图示,具有永恒性、普遍性、抽象性和概念性。

“前概念”的提法最早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他将概念分成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两类:日常概念又称为前科学概念、错误概念,实质上是学习者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概念。

研究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方式、途径,从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达到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终目的。

三、理论依据: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大脑并非是一片空白的,他们对这些概念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种已有的认识和了解即为科学学习中的前概念。

湘教小学科学四级下册全册教案精选版

湘教小学科学四级下册全册教案精选版

湘教小学科学四级下册全册教案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湘教版小学科学下册教案(全册)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三、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整体学习兴趣高,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比较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们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第4课《让我们发现更多》教学设计湘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第4课《让我们发现更多》教学设计湘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

《让我们发现更多》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024)课程单元:第一单元《走进科学》授课课题:第4课《让我们发现更多》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观察是科学探索的重要方法,学会使用多种感官(看、听、摸、闻、尝,注意安全)进行细致观察,并能简单记录观察结果。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在观察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假设和初步验证假设的方法。

3. 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勇于尝试的科学态度;通过团队合作,增强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奇妙和未知?每当我们仔细观察,总会有新的发现。

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科学家,一起探索周围的世界,发现更多的秘密吧!活动:“神奇的盒子”——教师准备一个装满不同物品的神秘盒子,让学生闭上眼睛,依次通过触摸、摇晃等方式猜测盒子里的物品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乐趣和重要性。

(二)新课讲授(约15分钟)1. 观察的重要性(约3分钟)-讲解:观察是科学探索的第一步,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科学家就是通过仔细观察,才发现了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2. 使用多种感官观察(约7分钟)-示范:教师展示一个苹果,示范如何用眼睛看(颜色、形状)、鼻子闻(气味)、手摸(质感)、耳朵听(轻轻摇晃的声音,虽然苹果本身不发出声音,但可借此强调全面观察的概念)、甚至(在安全的前提下)舌头尝(味道,此处可改为教师描述或视频展示,避免直接让学生尝未知食物)。

-实践: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几种不同的物品(如树叶、石头、水等),要求学生使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3. 提出问题与假设(约5分钟)-引导:在观察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树叶是绿色的?”“石头摸起来为什么那么硬?”等。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观察结果,提出初步的假设。

(三)深入探究(约15分钟)活动:“小小侦探社”-任务: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校园里的植物”、“教室里的声音”等),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探究。

冀人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 学科学》教学设计

冀人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 学科学》教学设计

冀人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 学科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学科学》是冀人版(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开篇内容,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一)教材地位本单元是学生接触科学课程的起始,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

它开启了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让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二)教材内容教材主要围绕“什么是科学”“科学在哪里”“怎样学科学”等方面展开。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科学现象和实例,如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四季变化、简单的物理现象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方式去探索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例如,教材中可能会有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的活动,让学生记录植物的变化,从而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教材特点1. 贴近生活教材选取的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 注重探究强调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设置一些简单的实验或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方法。

3. 图文并茂配有丰富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说明,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图片可以直观地展示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小学阶段,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周围的世界有了一定的观察和感知。

他们可能知道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如太阳升起落下、天气变化等,但对于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并不清楚。

(二)认知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善于观察具体的事物,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需要通过直观的体验和生动的教学方式来学习知识。

例如,在学习科学概念时,需要借助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来帮助他们理解。

关注概念关联,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概念转变

关注概念关联,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概念转变

关注概念关联,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概念转变概念关联是指不同概念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关系,通过关注概念关联,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深度。

优化教学设计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过程和内容的设计和调整,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概念转变是指学生由原有的概念转变为新的概念,这是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概念关联非常重要。

概念关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当学生能够将新学的概念和已有的概念进行关联,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将其融入到已有的知识框架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学习语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相似概念进行比较和关联,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关注概念关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常常面临各种问题,而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学生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果学生能够意识到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就能够更快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化教学设计对于促进学生概念转变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优化教学设计可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合理设置学习任务和活动,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地发现和探索概念之间的关联,促进概念转变的发生。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转变相关的科学概念。

优化教学设计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帮助学生掌握概念转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各种具体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如数学模型、计算机软件等,激发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兴趣和理解,促进概念转变的发生。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转变所需的技能和策略。

2024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小小科学》教学设计家

2024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小小科学》教学设计家

新授课课时教案讲授新课一、认识科学家的工作1.李四光研究了地下的岩石找到了埋藏在地下的石油2.法布尔研究了昆虫的生活发现昆虫的许多秘密3.李时珍研究的中草药的药性撰写了本草纲目4.牛顿通过研究苹果落下的奥秘,提出了万有引力。

二.“滚小球”实验1.四百多年前,有位科学家也曾在斜坡上滚过小球,他发现了:球越滚越快2.我们也做科学家:实验准备:有刻度的绒布、小球、斜坡提出要求:请记录好每一实验操作中,坡度的高度和小球滚得距离。

举例科学家从小到大对周围事物保持好奇心线的例子。

借助视频帮学生们理解1.看故事,想一想,是这样的吗?2.做一做:(1)调整高度,先让小球从绿色标记的地方滚下。

(2)然后让小球从红色标记的地方滚下。

先熟悉实验的器材,然后动手做一做,让学生在“做中学”,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好习惯学会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和归纳像科学家那样做实验,知道我们就是小3.哪一次滚得远呢?归纳总结:小球离桌面距离越高,滚得距离就越远三、科学家从事不同方面的研究1.科学家从事的工作涉及到很多的领域,他们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研究呢?出示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植物领域:你知道这位老爷爷是谁吗?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

3.展示交流:从绿色刻度滚下时,滚得距离较远;从红色刻度滚下时,滚得距离较近1.看图说话,认识科学家观察、实验、记录、发现等方式2.想一想,说一说(1)图中的老爷爷是袁隆平,他是一位研究水稻的科学家小科学家。

让学生看图说话,把问题的难度降低,更符合小学生的心智特点知道科学家涉及到的研究领域很广泛,激发学生学科学,做小小科学家的兴趣。

步步引导学生思考,表达,充分发挥学生(2)动物领域:追问:科学家是怎样研究这些大型的危险的动物的呢?(3)星空领域(4)研究火山2.科学家从事的工作真的很神秘、很伟大,那你知道哪些科学家呢?他们在研究什么出示图片图中的科学家学生不太熟悉,但是能说出是和动物互动说一说,通过摄像机、无人机等拍摄这些大型猛兽认识伽利略,阅读星空知识的探索的主观能动性,从材料介绍中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是要付出心血的,让学生知道任何知识的获得都不是偶然科学是伟大的,也是神秘的,但是只要肯动脑筋,我们也是小小科学家科学家是长大了的儿童,儿童是没长大的科学家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麻雀也有两条腿他们走路的方式和人一样吗到户外观察一下。

2024年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轻松打造高效课堂

2024年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轻松打造高效课堂

2024年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轻松打造高效课堂在教育领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不断升级和改进是不可避免的。

2024年的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不仅需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内容更新,还需要考虑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一、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必须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

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水平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

1、关注实用性实用性是教学内容设计的重点之一。

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理论和实践应该同时重视。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注重实用性,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2、重视思辨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应该注重思辨,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中应该包含一些真实场景的案例,鼓励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学习知识。

3、注重综合性科学知识并非孤岛,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内容应该充分体现这种联系和依存关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综合性思维。

二、教学方式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只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途径,教学方式的设计也是不可忽视的。

以下是几种推荐的教学方式: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可以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一些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研究和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2、启发式学习启发式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去发现、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自己探索获取答案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项目学习项目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实际任务中运用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项目,如制作简单的风力发电机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以高效的整合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有效形成——《山脉的变化》教学设计点评

以高效的整合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有效形成——《山脉的变化》教学设计点评

学环境分析等。 其中教学对象及教师自
我分析 的内容让教 学设 计 凸显 了针 对
性, 因为每一个教学 内容的优质实施 都是建立在对教学主体认 真分析的 基 础上的。 对教学环境的分析, 更让
信 息化 教学 的实施 有 了物质 与技术的 保 障。
样可以清晰明了地归纳、 呈现, 甚至给学
( } 细琢, 一)泪匡 } 优化实验材料 教材中第一个探究活动选用“ 普
器材易于准备, 学生操作简单。 这样让
学生更多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 在充
以高效的整合 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有效形成
— —
山脉的变化 教学设计点评
唐锦华 N C O 活动评委/ 江苏省苏 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小学
上开展 。 基于此, 我们设 计了学生能自 主
探究的替代实验——模拟雨水侵蚀。 用
白 醋模 拟雨水 , 管滴在石灰岩上模 用滴 拟雨水侵 蚀作用。 这个 实验效 果明显 ,
了学生的学习主动 , 又让他们学会如 何在网站中自 主获取知识, 解答自 己的疑 问。 这样将主动探究与概念构建巧妙地 结合起来。
内 容可通过采用挂图、 板演等方式来展 现, 就可以避免费尽心力去搜寻、 制作 信息技术资源。 苏州工业园区科学团队 采用电子白板软件及概念图软件呈现有 关山脉变化原因的因素, 在实际使用过 程中就可能会受到软件功能复杂及教
学设 备的限制。 事实上, 用精当的板书同
教学设计体现了科学性 教学设计中呈现了与传统教学设
裂的细微变化, 时在操作中确保学生 同
妄诠 。
( 活用教材, 二) 优化教学内 容
图3
教 材 中第 二 个 探 究 活 动 采 用石

2024年一年级开学科学教育教案

2024年一年级开学科学教育教案

2024年一年级开学科学教育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为2024年一年级学生提供全面且有趣的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通过简单的策略和互动性强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基础的科学知识。

教学计划第一学期1. 单元一:观察和描述- 学生将学习如何观察周围的事物,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

- 教师将组织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物体、动物和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 学生将通过绘画、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方式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2. 单元二:物体材质- 学生将学习不同物体的材质,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 教师将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和触摸材质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材质的质地和性质。

- 学生将制作一个简单的物体材质图册,记录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感受。

3. 单元三:天气和季节- 学生将学习不同的天气现象和季节变化。

- 教师将通过图片、视频和实地观察的方式介绍各种天气和季节,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描述它们。

- 学生将制作一个季节变化日记,记录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

第二学期1. 单元四:植物生长- 学生将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关键要素。

- 教师将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亲自种植植物,并观察其生长过程。

- 学生将记录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并撰写简单的观察报告。

2. 单元五:动物特征- 学生将学习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 教师将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模型介绍不同种类的动物,并帮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 学生将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物分类图表,记录他们对不同动物特征的观察结果。

3. 单元六:力和运动- 学生将学习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并进行简单的实验。

- 教师将引导学生通过推、拉、摩擦等实践活动,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 学生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总结力和运动的基本规律。

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 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记录- 学生制作的图册、日记和图表- 学生参与实验的表现和实验报告以上教案旨在简化教学过程,确保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实践。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4《电能和磁能》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4《电能和磁能》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4《电能和磁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电能和磁能》这一课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电能和磁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电能和磁能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于电和磁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但电能和磁能的转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能和磁能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电能和磁能的概念及其转化。

2.实验操作的技能。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磁铁、电池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电流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通过导线时产生的效应,引发学生对电能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介绍电能和磁能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电能和磁能。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磁铁在不同电流强度下的磁性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电能和磁能的转化。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巩固电能和磁能转化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电能和磁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电风扇、电磁炉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电能和磁能的转化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电能和磁能转化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8.板书(课后整理)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整理板书,便于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小学科学一上4-6 教案

小学科学一上4-6 教案
教学
后记
整合课教学设计表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一单元
备课者
课型
整合课
课题
我们离不开植物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1.认识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是有生命的;
4、如果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记录并尝试寻找解决办法。
出示各小组的观察区域,引导学生制定小组观察计划。
群学
阶段
依照观察计划,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地观察。
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共学
阶段
1.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并简述小组观察过程中的亮点以及感兴趣的问题。
2.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制定计划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重难点
收集证据,辨别植物是活的
教学
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二次备课
首学
阶段
观看视频、图片,判断动物、植物是不是活的,并说明自己的判断依据。
1.播放视频,同学们其中动物是“活的”吗,说一说你的理由(会动、会吃等)。
2.出示植物,追问植物是“活的”吗?为什么?(板书记录同学们的判断依据)
互学
阶段
同桌相互观察带来的植物,表述其特征,说一说自己如何照顾它的以及它的变化。
互学
阶段
各小组根据老师划定的观察区域,确定自己小组的观察目标,以及小组分工,强化小组纪律。
归纳活动规则:1.各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在划定区域展开活动,不乱奔跑;
2、观察过程中注意爱护植物,不采摘树叶,不踩草坪,对照自己画的树叶找出植物;
3、找出可能的植物,仔细对比,细心观察所照的植物还有哪些特征,并尝试记录(写、画均可);
学习
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024年一年级开学科学教育教案

2024年一年级开学科学教育教案

2024年一年级开学科学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 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 学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科学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科学的定义与特征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科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科学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实验和理论分析,以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2. 科学的基本特征:实证性、系统性、可重复性、可证伪性。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教师通过PPT或板书,讲解科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3. 互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4.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明确科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并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第二课时: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观察法:通过肉眼或仪器进行系统的感知和描述,以获取科学信息。

2. 实验法:通过设计和实施实验,控制和改变变量,以验证科学假设。

3. 分析法: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工具,对科学数据进行解释和推理。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讲解:教师通过PPT或板书,讲解观察法、实验法和分析法的定义和操作步骤。

3. 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过程。

基于新课标要求的初中科学“1234”教学设计策略

基于新课标要求的初中科学“1234”教学设计策略

基于新课标要求的初中科学“1234”教学设计策略【摘要】本节《解密84消毒液》专题复习课的教学设计,通过一个载体、二条主线、三个任务、四个层面解读84消毒液。

于生活中提炼知识,于知识中融入生活。

体现知识源于生活,理论用于实践。

通过“1234”教学设计,构建以生为本的学习共同体;在复习课中渗透德育内容,构建立德树人要求的课堂,让学生领会生命教育、学会实践创新、体验自主学习、发展多元素养,成为符合立德树人要求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初中科学新课标教学设计对于专题复习课的教学,老师们通常会把知识串珠连线、织线成网、构建知识网络。

这种做法确实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但是按照新课标要求来说,在能力方面的提升不够,在立德树人层面的提升欠缺。

如何新课标要求融入到初中科学专题复习课堂中?下面以初中科学专题复习课《解密84消毒液》为例,谈基于新课标要求的“1234”教学设计策略。

一、一个正面载体:关注生活情境,领会生命教育于生活中提炼知识,于知识中融入生活。

通过解读载体,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使科学知识落地。

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物为素材,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让学生触景生思,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与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

本节课结合社会热点新冠肺炎引入一个来自生活的正面载体84消毒液。

课堂伊始,播放视频:我国在防疫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由于学生对疫情比较关注,能感受到许多医生护士及科研工作者奋斗在疫情一线的艰辛和不易,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以及人生存的意义。

接着让学生谈谈关于新冠肺炎的系列问题。

通过社会热点、真实事物,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国际,“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二条逻辑主线:领悟科学本质,学会实践创新知识源于生活,理论用于实践。

在本节复习课教学中,设定二条主线,一条是学科逻辑线,另一条是生活逻辑线。

通过《解密84消毒液》的资料一,学生提炼出理论逻辑线:物质分类—物质结构—物质性质—物质制取—物质使用。

减少实验误差促进概念形成--《机械摆钟》教学反思与点评

减少实验误差促进概念形成--《机械摆钟》教学反思与点评

减少实验误差促进概念形成--《机械摆钟》教学反思与点评执教;马基法;点评;孙杰峰
【期刊名称】《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
【年(卷),期】2014(000)007
【总页数】2页(P81-82)
【作者】执教;马基法;点评;孙杰峰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 315400;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 315400;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 315400;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 315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寻求有效策略促进概念形成--“做中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策略[J], 李飞
2.以高效的整合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有效形成——《山脉的变化》教学设计点评[J], 唐锦华
3.关注概念形成深化概念理解--随机事件概率的教学反思 [J], 朱漫丽
4.促进数学概念域和概念系形成的教学设计——以映射和一一映射概念为例 [J], 郑庆全
5.单元视角找灵动,内涵挖掘求创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机械摆钟》教学反思 [J], 纪峥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文章来源:化学课程网胡久华支瑶(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100875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100032)摘要: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对各种过程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按照“研究教学内容的知识脉络——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设计建构概念的问题——提供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证据”这一基本思路完成教学设计。

此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学生认识方式的建构,创设形成概念认识的学习情境,以及提供多样认识建构的学习活动等。

关键词:科学概念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科学概念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本质地认识事物与现象,促进科学知识的系统化与结构化,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符合学习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的多样化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启迪学生思维,增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建构与理解水平,避免对科学概念的机械记忆。

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科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不能达到较高水平。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进行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

为了实现学生对科学概念认识的深层次理解,教学设计的思路与策略是什么?本文结合案例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

一、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理论怎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的科学概念理解?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科学概念认识。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对学习内容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来达到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获得的。

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学习,或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同化新知识或通过“顺应”、改造、重组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理解、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因此,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生的科学概念学习是建构性的,学生是科学概念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对各种过程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

因此,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科学概念的教学设计:首先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线索,确定教学的知识脉络;然后分析学生的已有认识与科学概念间的差异,确定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脉络;之后分析活动线索和STS线索,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探究能力,确定教学过程的问题线索;最后确定是否需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证据,以及以哪种方式向学生提供。

具体如下图所示:图1 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思路二、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策略1.重视认识方式的建构研究表明,在学生科学概念的学习中,在纷繁复杂的学生个人概念背后确实存在着认识方式这一上位因素。

科学概念和其相应的认识方式是相辅相成的,要想达到对科学概念的高水平理解,需要建立起相应的认识方式。

所谓认识方式是超越了科学概念本体,位于具体概念上位的概念,指的是学习者在思考和处理科学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倾向于使用某种思维模式或是从一定的认识角度来认识或解决问题的信息处理对策或模式。

重视学生认识方式的建构,更具体的说,就是改变原来科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过多关注具体概念辨析和概念的识记,忽视科学概念的认识功能和指导作用,导致学生记得具体的科学概念,不会应用概念分析、解释问题或现象。

因此,概念理论教学要重视学生观念的建构,重视概念在学生认识中的作用,即从具体知识的教学转化为关注认识方式的教学。

表1 关注具体性知识的教学与关注认识方式的教学的区别可见,关注认识方式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关注学生深层思维技能,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等综合思维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超越事实的思维方式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思考。

因此,科学概念教学不仅承担着具体科学概念的教学任务,还应该承担建构和发展学生认识方式的任务。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物质进入水溶液中将发生哪些变化?”、“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哪些微粒能发生反应?”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和动态观;可以利用稀释前后盐溶液的pH数据分析稀释对盐类水解平衡的影响,使学生学会用定量的观点分析问题。

2.创设形成科学概念认识的学习情境一些教师在进行科学概念的教学时,抛开具体的概念认识情境,就某一具体概念进行纯粹的启发讲解,导致学生知道具体概念的含义,但是不清楚这个科学概念存在于哪个具体的科学领域或科学主题,也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科学概念,它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解释哪种现象,自然当应用这个概念时,学生不会想到它。

这样的概念教学完全脱离了概念认识的学习情境,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停留在具体含义上,尚未达到理解水平与迁移应用阶段。

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设计时,要创设概念认识的学习情境,从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从自然现象的解释需要,从社会问题的分析需要等出发,在解决问题或分析现象的过程中建构科学概念,实现对科学概念的深层次理解,认识到科学概念的应用领域,从而实现概念认识功能与解决问题功能。

在创设学习情境时,教师要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使抽象的科学概念形象化。

教师应认识到科学概念的形成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是在这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所进行的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将有关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常见的直观教学手段有采用实验等手段进行教学的实物直观,又采用图像、数据、多媒体课件、录像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的模象直观。

如,在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时,可以分别将NO2—N2O4平衡球放入冷水和热水中,使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实验现象,获得感性认识。

而研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可以给出在不同压强下,同一反应体系达化学平衡状态时各种物质的浓度,使学生通过分析数据,进行探究,获得结论。

3、提供多样认识建构的学习活动在进行科学概念教学设计时,为了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需要设计多样认识建构的学习活动。

讨论活动在科学概念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参与对观念意义的交流,其中包括对疑点,假设以及论点的提出与评价,可以增进学生原先的科学概念理解。

如果学生对某领域的科学理论或观念把握有误或是错误的,那么最适当的纠正方法是引出他们的想法,然后使这些想法面对矛盾的证据。

这样学生不仅在自己谈论和思考一些现象方面有所进展,而且会在叙述这一领域中的一些特征的方式上变得更趋一致。

同伴间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建构,能够使学生进入高认知水平,使他们形成和发展关于科学现象的有意义的认识及观念。

设置问题和动手活动在科学概念学习中也非常重要。

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或活动能驱动学生思考?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或者学生对其具有一定的模糊认识,涉及到学生的已有经验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化学科学中“物质的量”概念时,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设置问题情境,如何利用宏观物质的质量确定微观粒子的质量,从而使学生明白引入“物质的量”的重要意义。

运用活动把对概念或理论的认识外显,如用最大的放大镜观察到的水的内部情况……这些都可以大大降低抽象程度,使其形象化。

总之,为了实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高水平认识,教师在进行科学概念的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脉络、科学概念的逻辑脉络、建构科学概念的问题与活动,支持学生概念理解的相关信息,以及利于学生建构理解的学习情境等,综合分析这些因素,从而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实现科学概念对学生认识的发展作用。

三、教学设计案例原电池是化学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关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现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为例,说明如何进行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

通过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整理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这一学习内容的知识脉络,即:图2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知识脉络图学生通过高一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知道化学能不仅能够转变成热能,还能够转变成电能,但不知道如何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因此,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将“电池(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作为学生认识发展的第一步。

由于向学生展现的原电池为最简单的铜锌单液原电池(如图3),学生会很自然地自主发展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认为“电解质溶液中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才能形成原电池,电池工作时电极材料要参加电极反应”。

针对学生的这一观点,利用实验事实让学生发生认知冲突,突破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建立更加科学的概念,即:形成电势差(原电池)后才发生电极反应,电极材料不一定参加电极反应;同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原电池是怎样工作的?”。

最后,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建立科学概念。

上述对学生的认知脉络的分析可以用下面的流程图表示:图4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认识脉络图确定了教学设计的知识脉络和学生的认知脉络后,在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如下问题,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问题线索。

图5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的问题线索图具体教学环节如下:溶液反应中的能量变化;(2)1.提出探究任务:(1)研究Zn与CuSO4若该反应能够释放能量,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将反应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化成电能。

2.师生互动,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验和微观图示,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原电池原理3.请学生根据原电池工作的微观图示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根据实验现象(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或与干电池进行对比实验)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

教师小结:1.原电池的负极及其电极反应;2.原电池的正极及其电极反应;通过设置驱动性问题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转变已有概念,建构科学概念1.质疑:(1)你认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2)请你通过实验确定下列装置能否产生电流?是否是原电池?2.学生交流实验结论及发现的问题3.质疑:指出上述原电池中的正、负极,并写出1、3的电极反应方程式发展、完结合拓展资料,启发讲解:原电池中电流产生的本质原因参考文献1.王磊.科学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肖红.高中生化学和新概念学习中认识方式的研究,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