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对哲学的扬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对哲学的扬弃

邓晓芒

《莱茵报》

内容提要 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写作时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时期、

写作时期这三个阶段中深入认识到:哲学在现实生活的批判

和能动的实践中日益意识到自身固有的实践性;哲学已扬弃

为不再是与现实对立的形而上学。这种哲学的扬弃是实现马

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惟一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 马克思 哲学的扬弃

作者邓晓芒,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众所周知,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最高阶段是艺术、宗教和哲学,在他那里,艺术在走向宗教的过程中衰亡下去了,宗教虽然在被哲学所超越时反过来使哲学成为了“理性宗教”,但实际上也落在了哲学后面,哲学(实际上是黑格尔自己的哲学)成为了最终的绝对真理。用马克思的话来说,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后环节就是“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地旋转”,是“在自身内部转圈子的抽象活动”①。显然,作为青年黑格尔派一员的青年马克思很早就意识到黑格尔哲学的这一封闭性,并试图寻找突破点和出路,酝酿着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超越,也即对一般哲学的超越。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131页。

 《学术月刊》2003年第3期

马克思对一般哲学的超越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博士论文时期(1839—1841年)

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时期就已经表现出对黑格尔哲学的极强的反叛性和批判性。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有关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原子论)的差异问题,这一选题本身已体现出对黑格尔无所不包的体系的超越。一般来说,黑格尔对伊壁鸠鲁的评价很低,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竟认为“他的学说并没有超出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的范围”①。即使对伊壁鸠鲁的独特的原子“偏斜”学说,黑格尔也不屑一顾,说它只是“一种极端任意的虚构”,“造成一种只是表面的、对于原子来说并不是本质的统一”,它使得“一切产生都是偶然的结合”;还说他的自然哲学中的个别性思想“本身很可怜,是一种各式各样的观念的无思想的混合,因此完全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思想”②。从这一角度来看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强烈批判精神便突现出来了。马克思称赞伊壁鸠鲁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③,因为他从感性的立场坚持了(个别的)“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④。通常人们把伊壁鸠鲁看作“仅仅是德谟克里特的一个剽窃者”⑤(也许是“为尊者讳”的缘故,他没有提黑格尔的名字,而只举出莱布尼茨作为这种意见的代表),马克思却从“对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等同起来所引起的困难”入手,论证了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超出德谟克里特原子论的重要的特殊意义,即只有偏斜运动才真正“表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抽象个体性的概念”,这是“贯穿于整个伊壁鸠鲁哲学”的一条超出决定论的解放原则⑥,所以“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说就改变了原子王国的整个内部的结构”⑦。其实我们也可以说,马克思本人正是试图借重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所表达的个别自我意识的自由,来打破黑格尔绝对精神王国的整个内部结构,冲出决定论的樊笼,展开哲学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或者说,让自由的哲学到现实世界中去干一番事业。

的确,马克思所揭示出来的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内在矛盾正是原子偏斜原则与客观存在(自然界)的矛盾,或者说,是“原子概念中本质与存在的矛盾”⑧(因为客观自然界也是由原子构成的)。当“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被设定为“绝对原则”时,它就与外部世界处于誓不两立的对抗和矛盾中,而不能容许自己被吸收进客观世界、成为“抽象的、普遍的自我意识”(像黑格尔体系中那样);然而,抽象的个别自我意识如果要摆脱其抽象性,成为具体的、实在的,它就也不能像伊壁鸠鲁那样仅仅停留在主观孤立的、自我封闭或者说“在自身中反映自身”的宁静之中,而必须把自己在现实的客观世界中实现出来;但“凡是伊壁鸠鲁的原理将得到实现的地方,则这个原理对于他便不再具有实在性了”⑨,反过来说,只有个别自我意识丧失自己的实在性而能动地投身于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它才能把自己实现出来;个别自我意识在其现实性上是一条自我否定的原则。

这正是青年马克思对哲学的理解。正如他在博士论文的注释中说的:“当哲学作为意志反对现象世界的时候,体系便被降低为一个抽象的整体……哲学体系同世界的关系就是一种反映的关系。哲学体系为实现自己的愿望所鼓舞,其余方面就进入了紧张的关系。它的内在的自我满足及关门主义被打破了。那本来是内在的光的东西,就变成为转向外部的吞噬性的火焰。于是就得出这样的结果: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的实现同时也就是

②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0、63—65页。

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2、241、197、214、217、223、241、258页。

它的丧失,哲学在其外部所反对的东西就是它自己内在的缺陷”⑩。但这时实现这一转化的还

只不过是“个别自我意识”,就连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也被归结为对个别自我意识的存在的证明①。马克思此时还只是通过突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即“个别自我意识”环节来摆脱黑格尔体系的束缚,他与布・鲍威尔的主体哲学基本上还站在一条战线上。不同的是,鲍威尔认为主体在实现自身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仍然保持自己为一种高高在上的“自我意识的哲学”,因而归根结底仍然停留在黑格尔哲学和一般“哲学”的范围内②,马克思则开始意识到,哲学的实现就是哲学的消亡,或者说,只有消灭哲学才能实现哲学。哲学应当是一团烧向现实的“火焰”,燃尽自己,改变世界。

二、从《莱茵报》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期(1842—1843年)

马克思在与《科伦日报》的179号社论论战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哲学是不是也应该在报纸上谈论宗教问题?”他实际上是问:哲学应不应该干预政治?马克思回顾说:“哲学,尤其是德国的哲学,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所有这些,一开始就使哲学同那种与它格格不入的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

的热情关心对立起来。”③然而,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

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那种曾用工人的双手建筑起铁路的精神,现在在哲

学家的头脑中树立哲学体系。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④,

“哲学首先是通过人脑和世界相联系,然后才用双脚站在地上;但这时人类的许多其他活动领域早已双脚立地,并用双手攀摘

大地的果实”⑤。而在今天,已经到来了这样一个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

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对于其他的一定体系来说,不再是一定的体系,而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这种哲学思想冲破了固定不变的、令人难解的体系的外壳,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

在世界上。”⑥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哲学从来都在干预着政治,但却保持着孤立主义的外表,他

的任务则是揭露哲学的这一实践性,从而达到哲学对自我否定—自我实现的自觉。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正式提出了“消灭哲学”的命题⑦,指出消灭哲学并不意味着取消哲学,而意味着“把哲学变成现实”;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消灭哲学,而不消灭哲学本身,也不可能使哲学变成现实;所以“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

学变成现实,就不能消灭自己。”

⑧这个时期的特点在于,马克思已经与青年黑格尔派和鲍威尔兄弟彻底分手,明确提出哲学在实现自身的现实实践过程中不仅是使自己受到“损失”,而且是要“消灭”自身,使自身成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无产阶级斗争的一个环节。这不仅是因为哲学本身所具有的自我意识的内在否定性和自我矛盾性,而且更是因为,哲学本来就不是一个独立产生出来的东西,而是现实生活的产物,哲学斗争和对哲学的扬弃本身是现实斗争的反映。

三、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期(1844—1845年)

继1843年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之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学术月刊》2003年第3期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0、120、121、121、459、467页。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7页。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8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