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道德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德育思想浅析

陶行知先生德育思想浅析马坝初中李必成陶行知先生是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
他一生追求真理,坚持教育救国并勤于实践,给后人留下丰富而宝贵的教育思想精神财富。
其出中尤其是先生对品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的真知灼见对今天的我们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依然有着莫大的启迪作用。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爱国是品德的灵魂陶行知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应以“德育为本”,学校应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
陶先生还帮我们剖析了品德的层次表现:“在德育上,公德和私德,都不可欠缺的。
”“一个集体能不能稳固,是否可以兴旺起来?就要看每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能不能顾到公德、卫护公德,来衡量它。
……我们在每一个行动上,都要问一问是否妨碍了公德?是否有助于公德?妨碍公德的,没有做的即打定决心不做,已经开始做的,立刻停止不做。
若是有助于公德的,大家齐心全力来助它成功。
”陶先生认为:最大的公德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他说:“国家是大家的。
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
我觉得凡是脚站中国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应当爱中国。
不过各人年处的地位不同,爱国的方法也不能尽同。
小孩们用心读书,用体力操,学做好人,就是爱国。
今天多做一分学问,多养一分元气,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分事业,多尽一分责任。
”“大德不能小于‘天下为公’。
人民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是人民的亲人,是必须近亲,打成一片,并肩作战。
”谈到爱国表现,他说:“个人爱国不爱国,只须看他对于公有财产之态度,只须看他对于公有财产有没有不愿取之精神。
”“损坏公物,不是公民应有的习惯,这种坏习惯如不斩草除根,让它蔓延出来,渐渐的可以盗卖国权。
做公民的一方面要自己爱惜公物,一方面对于损坏公物的人还要一致反对。
我们应当爱护公物如己物。
”这些观点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高度一致的。
陶行知教育理念

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许多人。
以下是他的几点教育理念:1以人为本:陶行知主张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智力和身体等方面,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2爱与关怀: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关怀和爱的行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情感,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人。
3体验式学习:陶行知主张学生应该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发现、探究和掌握知识,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生动和有效。
4责任与自由:陶行知认为,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负责,同时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让他们能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
5教育创新:陶行知主张教育应该不断创新,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注重不同学生的差异,以不同的方式去教育和帮助他们。
6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同时也需要让学生具备理论知识。
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实践技能。
7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陶行知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兴趣和特长,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8教育是终身事业:陶行知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的,而是一种终身事业。
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帮助人们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9教师的责任:陶行知认为,教师应该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负责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是一种奉献和责任感。
10面向未来的教育:陶行知主张教育应该面向未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发明能力,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这些教育理念都强调了教育的人本性、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的创新性,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1899-1946),中国现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作家,被誉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实施民主教育、注重学生思维发展、推动教育改革等理念而闻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包括“一切从儿童出发”、“德育为先,知识为辅”、“要给学生以自由,而不是束缚”等。
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之一是“一切从儿童出发”。
他强调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
他认为,教育要有针对性和个性化,不能一刀切,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陶行知主张“德育为先,知识为辅”。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德性和品格。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素养,提倡品格教育和人格塑造,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人格。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给予学生自由而不是束缚。
他认为,学生应该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他主张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他相信孩子天生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而教育应该激发他们的潜能。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还包括“教育就是生活”、“教和学要合二为一”等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脱离书本和课堂,贴近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教学相长,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倡导下,中国的教育开始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向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培养。
他的教育理念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和借鉴。
人们纷纷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理念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陶行知是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他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道德教育、学生自主学习和课程设置。
以下是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解析和对我们的启示。
一、道德教育陶行知强调道德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
要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并以积极、诚实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困难。
陶行知的思想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启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包括道德和品格的培养。
我们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品德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学会做一个良好的公民。
二、学生自主学习陶行知主张学生应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能力。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以兴趣为中心,而不是强制性地学习某些课程。
学生应该有权利选择他们所喜欢的学科,并且也应该有足够的自发能力来学习。
陶行知认为,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需求,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陶行知的思想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启示:学生应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能力。
我们应该倡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让他们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
三、课程设置陶行知主张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
他认为,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培养他们的各个方面能力。
除了学科之外,还包括艺术、体育、实践等综合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造力。
针对困难学生,陶行知更是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应强制让他们参加课程,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课程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陶行知的思想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启示: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合理安排课程,提高课程的质量。
陶行知简单总结教育思想

陶行知简单总结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中国民主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发展,提倡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的素质培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以简单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陶行知提倡的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的。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的兴趣、需求和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儿童的主动学习和创造力。
他主张给予儿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自主选择权,让他们在积极探索中学习和成长。
其次,陶行知强调培养儿童的身心健康。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关注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他主张通过体育、健康教育等方式,培养儿童的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以及通过情感教育等方式,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再次,陶行知主张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
他认为教育除了培养学科知识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他主张通过启发式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最后,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还应该与社会环境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联系。
他主张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让儿童能够了解社会,积累实践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发展,注重培养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倡导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摘要】陶行知是20世纪著名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一直为人们所推崇。
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家文化及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陶行知的教育宗旨是“爱、智、勤、仁”,注重爱心与智慧的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他提倡“以生为本,以教为辅”,强调尊重学生个性,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陶行知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倡导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提倡“德育为先,学习为本”。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渊源、宗旨、方法、价值观、实践、浅析、结论1. 引言1.1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教育思想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和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内在素质的培养,强调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追求人格完善。
陶行知强调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探究真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推动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体现了“爱与严”的教育理念,即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和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教育和生活教育,主张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体验和成长,通过生活的点滴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修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立足于传统文化、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实践与创新的综合性思想体系,对当今教育事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 正文2.1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渊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体系。
陶行知生于清朝末期,经历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动荡。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他深受儒家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范文3篇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范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一)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我体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陶行知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心智和品德,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他主张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纳入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一理念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仍然非常重要,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有不同的天赋和潜力,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方式。
其次,陶行知提出“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品德,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一观点非常重要,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十分重要,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素养,才能在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和发展。
再次,陶行知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注重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主张教育要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总结起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德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现代教育所需要借鉴和发展的地方。
通过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深刻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方式的改进的必要性,同时也受到启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二)陶行知教育理论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体系。
陶行知德育思想与思想品德教育

陶行知德育思想与思想品德教育一、于生活中开展德育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为小学德育生活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先生思想的指导下,我校德育工作贴近生活,积极创设生活化德育教育校园环境:每周一定时举行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深入人心,学生代表的德育讲解更能引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周一、三、五红领巾广播站按时播音,弘扬校园正能量之声;重点节日开展活动,主题鲜明紧扣时代主旋律;在课间管理、礼仪督查、营养餐发放等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服务的快乐,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幸福;联合学校、家庭、社会,创设三位一体德育教育模式。
只有将教育融入生活,将道德实实在在的融入到生活中去,才能促进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真正掌握。
二、于关爱中开展德育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
”如果教师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教育难以达到期望的效果。
作为农村学校,有着更多的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我们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以心暖心、以情动情。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创办知心姐姐工作室,重在倾听,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了解,及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干预与呵护。
二是成立回溯奖学金制度,每年奖励一批出类拔萃、品学兼优的学生,树立榜样,正面激励全体学生。
三是开展少年宫活动,重在参与,在彰显个性的年代,我们希望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锻炼能力,收获自信。
在充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的情况下,组建了二十八个具有浓郁校本特色或传统文化特质的艺体社团。
教育无小事,每次活动都蕴含着学校的殷切期盼,饱含着陶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
三、于实践中开展德育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历久弥新,在实践教育落实过程中,践行陶行知思想有了更肥沃的土壤。
陶先生非常重视“做”,教和学都应该以“做”为中心,离开了“做”,教和学都失去了内涵与活力。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生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宽泛的“生活主义”相比,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狭隘的“衣食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利群”为精神追求,即有利于公众或群体,而后者仅仅以生存为目的,追求“获取衣食”等外在需求,忽视了“乐业”这一内在需求,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诚如先生指出的那样,如果“教师为衣食教,学生为衣食学,无声无臭之中隐然养成一副自私之精神”,显然不利于师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成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全民教育”和“平民教育”思想,即面向全民,实行终身教育;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能力培养,追求“生利”价值,为平民服务,为平民子女健康成长服务,多方面体现教育的服务宗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学校,在生源质量严重“滑坡”的压力下,放弃了职业教育的全面质量标准,片面奉行“衣食主义”的职业教育,或一味地降低学校的育人标准,或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技能训练,几乎把技能及生存训练当作职业教育的全部目的,而忽视学生的精神成长,把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训练,忽视文化课对“人的精神成长”的不可替代作用,对照行知先生的“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观,显然是十分失策的,值得警醒;因此,职业教育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发展方针,把握“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的内涵,通过职业教育的学校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企业社区等多种途径,实现城乡劳动力转移和转化,促进有效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二、奉行“教人求真,教人生利”的教育准则职业教育奉行什么样的教育原则呢这将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共性和个性要求;对照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我们认为,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德性、培育“真人”为教育的首要追求,从而实现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一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及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的要求基本一致;对照“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我们认为光有德性还是不能“行之甚远”——要给予学生“生利”的本领,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同时,渗透“利群”“乐业”等职业情感,培育“爱业乐业敬业”之职业精神;两者结合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全面人才质量观;行知先生的学做一个人可以看作进一步的补充注解,在此他提出了培养“整个的人”的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才干,做事才有快乐,要成功就要有才干生利本领;这些对于职业教育的启示是,培养人要以“求真”“生利”为教育准则;为此不仅要关注学生具体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更要关注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要求和未来生活幸福;既要关注学生德性培养的首要要求,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做事生利的本领,强调实践能力、生活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思想的有机统一,培养“整个的人”;三、实行“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策略教育策略是指实现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宗旨、培养目标和教育准则呢“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指南;“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些话语的核心意思是强调“做中学”,具有多重含义:一是突出实践是认识的先导,只有“做”了,才可能有学习收获;二是学习要有情境,有个体体验;三是教学要根据“做的体验”进行反馈、调整和总结;四是教学要针对所要完成的任务,遵循工作逻辑主线,按照“做—学—教”的顺序实施教学;对当前的职业教育来说,“教学做合一”就是主张以工作任务为第一驱动力、以职业岗位实践要求为导向,按照工作程序或项目流程来组织教学,强调“动手做”,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加深或验证学习体验,突出实践第一的先导地位,突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建构教学的有效意义,颠覆传统教学按照知识逻辑主线组织教学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现实需求;值得指出的是,行知先生的“做”的内涵,不同于“只需做会,不求明理”之类似是而非的职教流行理论,自然也不同于由此派生的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机械的劳动操作等肤浅的教学实践,而是强调“劳力上劳心”: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行动的最终指向,是由从职业技能的形式训练,产生思想体验和学习后的新价值,目的在于提升劳动者的社会从属地位,提高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形成诸如技师类等智能型、高素质劳动者;这对当前职业教育中片面强调技能训练的、所谓“短平快”类的职业教育教学,显然意味深刻长远得多,值得深思;四、开发“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课程,规定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教材则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交流的平台;一切教育思想理念、策略方法,最终必须汇聚到这个平台上,否则,难以形成聚焦,难以整合实施;那么,如何编制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材,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呢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系统地阐述了编制教材的理论依据、方法、标准和体裁内容的组织结构,即依据“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主张,将现代社会的生活或该有力量生活力,一一列举出来,归类组成一个“整个的”生活系统,编写相应的生活用书系统;这种教科书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并有三种判断标准:一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是看它有没有产生新价值力量,有没有引导人精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在内容安排上提出十四项建议:一做的目标二做的材料三做的方法四做的工具五做的理论六从做这事想到做那事……十三在做上学的人引导他记载做的过程,做的结果,做上发生的问题与心得十四在做上教的人可引导他指示进行考核成绩;前四项和最后两项建议,正是项目教学的基本结构形式,而五六两项是实施项目教学的意义所在,是教学有效性的体现;因此,这些富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的论述,对我们编制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真实能力发展的课程与教材,具有直接的思想和方法论启迪;至于课型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系统教学的内在要求;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明确指出,职业课程应以生利为主,按事施教,采用小班制:“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来对照体会,行知先生其实提出了“项目教学”的理论主张和操作办法,即分析学生的职业技能生成的核心和基础,围绕生成或培养一种核心技能,对技能项目进行分解,循序渐进,学理与实习相结合,并采用小班化教学建制,给予学生更多的切磋、交流、指导和实践的机会,这些自然是符合教育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符合实践需要;这些深刻的论述和明晰的示例,对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是,在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时,应遵循全面发展质量观,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调研学生的就业市场,摸清岗位工种以及岗位技能基本要求,协同企业内部职业环境和外部的社会环境的文化影响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给予学生应对职业变动的迁移能力;要通过系统的课程内容配置,突出课程培养某种对应能力的核心优势,有效地组织课程资源,形成整体的课程优势,以利于微观领域的教学变革,从整体规划的角度,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整体发展;五、倡导爱的情怀智慧和实践创新精神教育是“培养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系统工作,是“继续经验的改造”杜威,需要爱的情怀智慧和实践创新精神,需要远大的教育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给我们最为突出的印象;陶行知以“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和孜孜以求的创新实验精神,在动荡罹乱的旧中国,致力于教育改造国民精神、改善大众生活的变革事业,并亲自创立了晓庄师范实验学校;他的“创造宣言”、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和民主教育等论断,显示出教育的博大情怀,是对教育实践者的思想启蒙;他不仅具有广博的学识视野,而且富有教育实践智慧,善于通过形象的说理,用浅易的生活语言,传达简约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如批驳传统教育“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强逼鸡吃米”案例、教育工友的“四块糖果”故事等,采用童谣和打油诗等形式来启发民众的做法,无不闪烁教育实践智慧;他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师资和实训设备的论述,以及“导生制”的学习方式,育才二十三常能、高级七常能的能力分层等,可以看作是对职业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具体的直接的指导,为实施城乡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综上所述,正因为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合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思想,继承并发扬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积极因素,以促进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力量的发育和发展为己任,比较好地将西方现代教育思想本土化,具有简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智慧,与当代职业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内在相通,并在实践策略以及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因此,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通过学习研究转化,实现教师的思想观念、策略方法手段的深层次转变,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结合,促进职业教育变革,必将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总结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总结陶行知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他提出的德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德育为基础”和“以自主发展为目标”等。
首先,陶行知强调“以人为本”,即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发展。
他提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关心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和身心健康。
其次,陶行知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品质和智力品质是教育的基本任务。
他主张通过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学生应当具备自律、自信、友善和正直等良好品质,以及善于合作、关心他人和积极参与社会等实践能力。
再次,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强调以自主发展为目标。
他认为学生应当成为自主学习、自主生活和自主发展的主体,而不是机械地接受外界的指导和约束。
他主张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发展个性和潜能。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能力。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是中国教育理论宝库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德育思想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德育为基础,以自主发展为目标。
这种德育思想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个体主义精神,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同时,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也在国际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积极的示范作用。
陶行知师德思想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陶行知师德思想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陶行知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思想体系涵盖了教育、文化、社会和政治等领域,而他以德育为教育的核心观念,成为了陶行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陶行知师德思想的特点以及其在当代的价值与作用。
一、陶行知师德思想的特点1.注重教育者的人格修养陶行知认为,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榜样和引领者,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他在其教育实践中,注重教育者的人格修养,强调教育工作者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展示出良好的榜样和人格魅力。
2.陶行知思想强调自由、民主、人道和爱心陶行知主张在教育中实行自由、民主、人道和爱心。
他认为学生应该是自由的,不应该受到刻板的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和限制,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意识。
同时,他主张倡导民主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重视对任职者的人才择优陶行知认为,教育工作者是整个社会的领袖和灵魂人物,其才干和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他主张在聘任教师时,要从全面考虑任职者的政治素质、德育水平、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教学策略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公正和科学的考核。
只有具备了优秀的素质与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
4.为学生情感生活注重塑造陶行知认为,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同时也要注重塑造学生的情感生活。
他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以知识为主,强调人文精神和人格培养。
在教育实践中,他注重融入课程创意、情感教育、奖励制度等措施,为学生的情感生活注入正能量,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
二、陶行知师德思想的当代价值与作用1.引领当代教育的发展由于陶行知思想注重教育者的人格修养、倡导自由、民主、人道和爱心,进而提出了以德育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该思想为当前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专业:国防教育与管理姓名:汪瑞燕学号:119012011043他的一生,是在人民生活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处于胁迫中度过的,但他却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赤诚之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服务,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就是我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的道德修养与教育思想给我们留下无穷的思考,对我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第一,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就是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下生生不已的活动。
因此可以说一切活动都是生活,教育也是生活。
第二,终身教育。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启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这是最彻底的终身教育观。
第三,手脑相长。
所谓手脑相长,就是手脑并用、手脑皆强。
从教育方面说要培养手脑并用,手脑双敲的人。
要劳力者劳心,劳心者劳力。
这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的问题。
第四,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用自己的知识结合起来,并贯彻到实践中去。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传统的教育思想有着极大的区别。
它的时代精神以及创新精神对现在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可以借鉴其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加以改造利用。
针对当前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得到以下借鉴。
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给予我们的启示(一)、针对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造成的问题逐渐把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比较推崇的教育方法,但是很少有学校能够真正做到素质教育。
我认为素质教育想要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过分强求,双管齐下。
首先,可以从一些小方面开始改革,比如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减去一些反复的作业,增加一些实践课程作业。
然后,可以在校园里多举办一些活动,比如歌唱比赛,文体节等。
这样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总结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总结陶行知,字明道,号陶渊明,山东东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九年。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书画家和思想家。
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家文化和道家哲学的影响,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教育以明德为先”的观点。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闲情偶寄》、《素书》和《读书通义》等著作中。
他提出的教育观点对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首先,陶行知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养成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灌输。
他主张“教育以明德为先”,强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人。
其次,陶行知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他反对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学习方式,而主张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并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教学。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潜能和需要,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第三,陶行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认为,传统的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最后,陶行知提倡实践教育和生活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紧密结合生活和实际,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智慧和实践技能,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求。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自我修养、道德养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倡导实践教育和生活教育。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民主战士。
他的教育思想被誉为“以人为本、全人教育”的经典之一,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论。
一、思想基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在他复古思潮和民主理念的启迪下形成的。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使个体能够全面发展,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成为有民族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人。
他反对机械的教育,主张实施自由、平等、民主的教育,奉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二、强调情感教育陶行知认为,情感培养是教育的基础。
他主张教育者应突破单纯的知识传授,将情感教育置于基础教育的首位,以身作则、化身说教,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心灵品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情感教育。
他主张,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教育要在情感上建立对学生的亲近感、信任感、帮助感和关爱感,塑造具有健康人格、丰富情感的个性。
三、实行全人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不仅要注重养成学生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
他主张实施全人教育,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理论学习、实践操作、集体协作、领导创新、自我提高等。
他认为,全人教育应当突出学生个性的独特性、自由发展和自主选择的权利,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倡导生命教育陶行知强调生命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格,使个体能够全面发展,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成为有民族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人。
他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反对机械化教育,主张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和对生命的尊重,强调生命的传承和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
在他看来,关注生命教育是一个社会人类教育趋向,是理性地教育人类的未来。
五、推崇“以生为本”陶行知提倡“以生为本”。
他认为,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以学生的生命和个性为出发点,用人的角度去探讨教育的本质。
陶行知师德思想总结语

陶行知师德思想总结语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师德思想是教师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是“爱、信、望”,即爱学生、信任学生、希望学生。
下面对陶行知师德思想进行总结如下: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是“爱”。
陶行知提倡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全面的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知识、智力的爱,更重视对学生的心灵、品格的培养。
他认为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的爱应该是无私的,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陶行知师德思想的第二个重要方面是“信”。
陶行知认为,教师必须对学生建立起信任和包容的关系,用信任来迎接学生的特长和不足。
信任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尊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他倡导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不要过分关注学生的缺点和问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陶行知师德思想的第三个要点是“望”。
他认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寄予希望,相信学生能够做到好,在学生身上发现他们的潜力,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
教师的希望可以给予学生信心和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实现未来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陶行知师德思想还强调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他主张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要守信用、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廉洁自律。
教师应该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楷模和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和品格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同时,他还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因材施教,做到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
总之,陶行知师德思想是教师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它强调了教师要爱学生、信任学生、希望学生,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注重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
这些思想观点对于培养优秀的人才和实现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陶行知师德思想,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和提升自己的师德境界。
陶行知简单总结教育思想

陶行知简单总结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精神三个方面。
下面将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简单总结。
首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理智、有情感、有判断力、有良好的品质和道德的人。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包括智力、体育、艺术等方面。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他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
他认为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主张教育要贴近生活,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倡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通过实践来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爱的教育和教育精神。
他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情。
他主张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互相尊重和理解。
他强调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榜样和行为来影响学生,传递正面的价值观。
他提倡教育要有高尚的品质和精神,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具有内涵和品质的人。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强调爱的教育和教育精神。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后来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中国,对世界范围的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培养有创造力和质量的新一代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实践

一、引言陶行知,原名陶知行,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他生于1891年,逝世于1946年,是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人民教育家”。
本文将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实践及其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 教育救国思想陶行知认为,教育是国家振兴的根本途径。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从而推动国家的发展。
在《中国教育改造》一文中,他明确提出:“教育救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使命。
”2. 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主张教育应与生活相结合,他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这一思想强调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使教育与社会、学校、家庭紧密相连。
3. 创新教育思想陶行知强调教育创新,他认为:“教育是创造的,教育者必须创造。
”他主张教育要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4. 重视师资培养思想陶行知认为,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
他主张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三、陶行知的教育实践1. 创办学校陶行知一生创办了多所学校,如晓庄学校、南京燕子矶小学等。
在这些学校中,他实行了生活教育、创新教育等教育理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2. 推广教育改革陶行知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主张。
他主张改革教育制度,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3. 培养师资陶行知重视师资培养,他主张教师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此,他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师。
四、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1. 提高教育质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提高了教育质量。
2. 促进教育改革陶行知的教育实践和思想推动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培养优秀人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康德在《教育论》中指出,教育一人类个 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 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的向善的倾 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
•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 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 德。”他认为教育最高和最基本的目的, 即道德。
(二)“追求真理做真人”是道德 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理想和信念教育
• 陶行知以“立大志,做大事”作为理想和 信念,“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三)法纪教育
• 陶行知非常重视通过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 来进行德育。把行为习惯上升为学校内部 之法纪,对学生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 最后达 到德育的目的和效果。
• 他在《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中指出: “依照政府规定升降旗;依照政府规定仪 式举行;依据民权初步,学习运用民权基 本原则……”
• 南京晓庄学院陈善卿等学者认为“今天, 我们要着重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需要的基本素质,如竞争意识、诚实 守信、公平竞争、成才意识、创新意识、 勤俭自强、乐于奉献等德性品格”。 • 胡锦涛主席在“八荣八耻”中所提倡的 “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 动”、“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价 值观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真人不谋而合。
• 在论述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时,他说:“私 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害公德的 人,所以一个人私德更是要紧,,一定社会的教 育为政治服务。
• 陶行知在《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中指 出:“育才学校的集体生活,在其总的意 义上来说便是一种政治生活。也就是说育 才学校的政治教育笼罩着整个集体生活。”
• 古希腊四大德:智慧、勇敢、节制、 正义。 • 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认为, 学校德育应该教会学生城市、尊重、 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七项 美德。
(三)道德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相 联系
•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 (四)道德教育应从文明礼仪、合 作分享等基本内容开始
• (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 之以行、持之以恒”
(三)自觉自治
• 在《育才十二要》中要求学生“要自觉遵 守纪律”。
• 在集体生活中,重视学生自治,他明确主 张“德育注重自治”,学校要“为学生预 备种种寄回”,让学生“结起团体来”, “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 他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指出 学生自治的好处:“第一,学生自治可为 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 学生之需要。第三,学生自治能辅风纪之 进步。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之 发展。” • “有个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小孩。七 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
(四)人格教育
• 陶行知在《新教育》中说:“道德是做人的根 本, 根本一坏, 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 也无 甚用处。并且, 没有道德的人, 学问和本领愈大, 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 把人格分为私德和公德两部分,认为私德是公 德的基础。
• 他在《育才十二要》中要求学生“要勇于为 公”。在《育才学习校歌》中激励学生“要贡 献、贡献、贡献,实现文化为公,天下为公”
(四)“做一个整个的人”
• 陶行知在《学做一个人》一文中提出: “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 命分式的人。” • 他认为不完整的人有五种: • 1.残废的 • 2.依靠别人的 • 3.为他人当做工具用的 • 4.被他人买卖的
• • • • •
5.一身兼管数事的 整个的人: 1.要有健康的身体 2.要有独立的思想 3.要有独立的职业
• 号召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习环境,共 同建设美的校园。在创建美的校园的过程 中“过艺术的生活,受艺术的教育。”
把艺术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育才学校的特 修可分为六组,即文学、音乐、戏剧、回 话、自然和社会。 • 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校外活动结合,使自然 美、社会生活美以及艺术美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
谈谈你会如何培养孩子和学生的 德育?
(四)集体生活
• 《育才学校教育纲要》中写道:“育才学 校全盘教育基础建筑在集体生活上。” • 什么是集体生活? • 他认为集体生活不仅仅是大家聚在一块过 日常生活。我们要想丰富集体生活在教育 上的意义,必须使它包含三种要素:(一) 为集体自治;(二)为集体探讨;(三) 为集体创造。
• 集体生活如何开展?
(一)求真知,说真话
• 他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说道: “第一流的教授要有两种要素:一,有真 知灼见;二,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 话。”
• 在《怎样做大众的教师》中指出:“第一, 追求真理……第二,讲真理……第三,驳假 话….
• 1940年底, 陶行知之子陶晓光到成都 的一个无线电厂工作,厂方要学历证 明书,陶晓光因为没有正规学历,便 向熟人要了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明 书。陶行知闻讯后立即要求陶晓光将 证明书寄回。
陶行知的道德教育思想
左晓媛
• 讨论:我国当前学校德育的现 状?
• • • • •
分为四部分: 一、德育目标 二、德育内容 三、德育途径与方法 四、陶行知道德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一、德育目标——培养真人,即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 • 教人求真——教师角度 • 学做真人——学生角度 •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人呢?
讨论: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陶行 知德育目标的看法?
• 二、德育内容——爱的教育、 理想和信念教育、法纪教育、 人格教育、政治教育
• (一)爱的教育——自爱、爱生、 爱国、爱民、爱天下
• 他认为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 • 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说:“晓庄 从爱力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 • 崇尚武训精神,“为了苦孩,甘为骆驼。 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 “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 人民之幸福。”“爱满天下”的情怀无不 体现其高尚的爱国爱民情怀。
• 那陶行知所说的知情意是指什么呢?
• “知”是指知识,“情”是指感情, “意”是指“意志”
(二)教学做合一
• 陶行知根据其理论总结出“教学做合一” 的方法,认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 学,怎样学就怎么样教。”
• 他在《教学做合一》中说:“教学做是一 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在做上教,在做 上学。”
• 思考:结合当前德育内容,谈谈自 己的观点?
• 三、德育方法与途径——知情意统 一、教学做合一、自觉自治、集体 生活、美育渗透
(一)知情意统一
在《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中,他说: “育才学校办的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中 国数十年来的新教育是知识贩卖的教育…… 知识教育与感情教育并不对立,同时知情 意三者并非从割裂的调练中可以获取……知 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知的教育 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 童的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情育不是培养儿 童脆弱的感情,……主要的是追求真理的感 情;在感情之调节和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 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 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 是意志教育。”
• 四、陶行知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 俗语:“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 道德教育不好出毒品。”
• 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 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 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 恶愈大。” •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 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 育、美育,其中公民道德教育是根本。
• 他在《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一文中提到: “真理离开行动好比是交际花手上的金刚 钻戒指。我们所追求的是行动的真理,真 理的行动。这种真理不是坐在沙发上衔着 雪茄烟所能喷出来的。行动的真理必须在 真理的行动中才能追求得到。”
• 在《社会大学运动》中说:“孔子大学之 道是,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现在时代不同了,我提议修改几个字,成 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 于人民之幸福’。” 将“明”改成“民”、 将“新民”改成“亲民”、将“至善”改 为“人民之幸福”,充分体现了陶行知为 民的思想。
谢谢!
• “育才学校的集体生活必须保持合理、进 步与丰富,而欲保持它的合理、进步与丰 富,则有两个重要的条件:(一)与社会 发展的联系,与整个世界的沟通。(二) 在集体之下,发展民主,看重个性。”
(五)美育渗透
• 陶行知重视美育感化的德育功能。他十分 重视环境美对学生精神状态、思想感情的 陶冶作用。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的校址都 颇具匠心,远离都市贴近乡村,具有大自 然的质朴美感。
(五)做一个创造的人
• 陶行知认为真人要有创造的精神。 • 他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说:“敢探为发明 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为开化的边疆, 即是开辟精神。” • 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 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 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 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最大的成功 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 时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二)“自主、自立、自动”
• 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说:“新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这种能力, 再概括起来,就是要养成‘自 主’‘自立’‘自动’的共和国民。” • 《自立歌》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 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 好汉。”
(三)实干、忘我、为民
•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 成。”,真人不仅要真知,更要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