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通史
中国戏曲研究阅读书目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王国维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元曲选校注》王学奇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关汉卿全集校注》王学奇等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汤显祖全集》徐朔方笺校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桃花扇》王季思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长生殿》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古代戏曲史论》赵庆元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戏曲发展史》廖奔、刘彦君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杂剧形成史》刘晓明中华书局2007年版
《全元戏曲》王季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苗怀明中华书局2005年版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谭帆、陆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吴梅戏曲论文集》王卫国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集》王季思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古典十大喜剧集》王季思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古典十大悲喜剧集》郭汉城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庄一拂上海古籍1982年版
《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吴毓华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戏曲源流新论》曾永义中华书局2008年版(增订本)。
中国戏曲史研究的书籍
中国戏曲史研究的书籍中国戏曲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源远流长,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
对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几本在中国戏曲史研究领域有重要地位的书籍。
第一本是《中国戏曲通史》。
这本书由著名学者王克敏所著,是中国现代戏曲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该书以清代戏曲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戏曲发展的全貌。
通过对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剧种的戏曲进行深入研究,王克敏详细叙述了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此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还对戏曲形式、演唱技巧、舞台美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戏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第二本是《中国传统戏曲史》。
这本书由戏曲学家唐之松主编,是对中国传统戏曲进行综合性研究的权威之作。
该书以目前已知的中国传统剧目为基础,系统地呈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历程与内外部变革。
从戏曲的历史背景、演出形式、剧目类型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案例,引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思考和思想碰撞。
此书既适合学术研究者,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传统戏曲有更全面的认识。
第三本是《近现代中国戏曲史》。
该书由戏曲学家周有光所著,集合了现代中国戏曲研究的重要成果。
该书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背景,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中国戏曲的发展与变革。
作者通过对历史文献、剧目和演出资料的细致梳理,还原了当时戏曲艺术的真实面貌,并对戏曲政策、观众反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此书对于理解中国戏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以上三本书籍,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著作在中国戏曲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比如《中国戏曲史述要》、《戏曲学》、《中国古代剧种史》等。
这些书籍不仅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剧种的戏曲发展史,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学术观点,为研究者和艺术爱好者提供了全面的参考。
总结起来,中国戏曲史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学术课题,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戏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文学必看书目
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生必读书目(中国古代文学)《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或金开诚选注北京出版社《先秦散文选》罗根泽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史记选》王伯祥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陶渊明集》录钦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古典文学教研室《杜甫诗选》山东大学中文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古典文学教研室《唐诗选》(上、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宋词选》胡云翼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宋诗选》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古典文学教研室《西厢记》王季思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牡丹亭》徐朔方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三国演义》罗贯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水浒传》(120回本)施耐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西游记》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红楼梦》(120回本)曹雪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桃花扇》王季思、苏寰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校注本《长生殿》徐朔方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或竹村则行,康保中州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成注本考研学习书目:《中国文学史》读2-3遍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文学史》读1遍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2遍张少康《古代汉语》2遍王力中华书局《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2遍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另外必须要把上述“必读书目”中的书读一下(平时的学习中有计划的阅读)。
学好外语(平时加强学习,多做练习)、政治(可在考研当年准备)。
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
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都刘平【摘要】中国戏曲何时成熟及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戏曲史研究的第一关键问题,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首次提出元杂剧始为中国“真正之戏曲”.后来因《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发现,学界多对王说提出质疑与反驳,认为南戏实在北杂剧之先,是中国第一种成熟的戏种.然也有学者对此新说表示异议,重建王国维的“北剧先熟论”.时至今日,这一论争仍悬而未决.而这个问题又必须回答,故而有对以往的研究作学术史的梳理的必要,这也是该文的目的及意义所在.【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7页(P32-37,88)【关键词】中国戏曲成熟;南戏先熟;北剧先熟;先后之争【作者】都刘平【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南戏与北杂剧孰先孰后即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戏曲史上的关捩问题,是戏曲史研究必须回答的课题。
这个问题由现代中国戏曲研究第一人王国维提出,他认为元杂剧是中国“真正之戏曲”的标志,王氏所说的“真戏曲”即后来戏曲学界所说的成熟戏曲。
随着《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发现,学界即对中国成熟戏曲究竟是元杂剧还是南戏争论不休,直至今日这个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本文拟对此纷争作全面系统的历史性梳理与观照,为这一戏曲史上的重要节点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基本文献。
初分“国内”、“海外”两大块,其中“国内”以“戏曲史”、“南戏研究专著专论”及“文学史”为序,所选著作均以具备代表性为准则;“海外”则选取台湾、日本、韩国及欧美等有影响力的学者的论著。
(一)戏曲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913)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研究作为一个现代学术门类的诞生。
他通过对古剧的系统梳理,认为南戏“渊源所自,或反古于元杂剧”。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第93页,第55页。
明代戏曲1
杜丽娘形象
对《诗·关雎》的思索,发 现圣人之情与自己的情怀相通; 游园,发现自己天然的爱好与 大自然的契合。这两个发现最 终促成对自己的发现,自我意 识的觉醒。由生而死,是对理 想的精神渴望;由死而生,是 对理想的实际追求。
杜丽娘性格的三度发展和升华
杜丽娘的爱情历程
爱情的萌芽:《言怀》至《惊梦》2——10 杜丽娘梦遇柳梦梅
南戏作品概述
一 元末“四大南戏”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
记》
二 高明的《琵琶记》 宣扬封建忠孝观念,赞美具有这些伦理道
德的人物 艺术特色:双线交错发展;深入人物内心
写戏;语言通俗而有文采
传奇
剧本分“出”并加出目 南北曲合套的形式普遍运用
集曲的广泛使用 曲律更为严格 脚色体制有了较大的发展
第二部 明代戏曲
主要参考书目
1.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版;《明代传奇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董康《曲海总目提要》,天津古籍书店1992年版 3.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古鲁译,商务印书馆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58年版 4.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 社1980年版,1992年新1版 5.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歌代啸》 《南词叙录》
(三)冯惟敏等杂剧作家
冯惟敏 汪道昆 杨慎 许潮
明后期杂剧
(一)徐复祚、陈与郊、王衡和孟称舜 (二)叶宪祖 (三) 吕天成和王骥德 《曲品》 《曲律》
第二章 明代传奇
一、传奇的渊源和体制 南戏 温州杂剧 永嘉杂剧
南戏产生的年代
祝允明《猥谈》:北宋“宣和之后,南渡之际” 《南词叙录》:南宋光宗朝 刘埙(xun)《水云村稿》:南宋咸淳年间,所谓“永 嘉戏曲”在江西南丰一带也已经很流行。
戏曲之起源
论中国戏曲之起源晚清大学者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堪称中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从王国维氏著述行世的晚清以后,研究戏曲起源者代不乏人.关于戏曲的起源主要有下列几种观点:一是中国戏曲起源于巫觋说.代表人物是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云: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巫指古代女巫,觋指男巫.巫、觋均是以歌舞娱神的职业,常扮演鬼神,后渐变为优,即演员.巫以乐神,优以乐人,后代的戏剧就是由巫、觋发展起来的.有人称之为宗教祭祀说.出现既早,认同者亦多.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此说侧重于戏曲中的表演因素.二是中国戏曲起源于歌舞说.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开篇云::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论者认为,人们在战事、畋猎等实践活动之后,为了宣泄感情,常常再现事件的过程,表演歌舞.其中有些片断具有叙事性质,可视为后代戏剧的前驱.而歌舞也是后代戏剧表演的主要因素之一.此说侧重于戏曲中的歌舞因素.三是中国戏剧源于优孟说.日本学者青木正儿主此说.他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认为:优孟衣冠故事:开滑稽剧发达之端绪 F.优,指优伶,古代从事表演的艺人;孟,是艺人的名字.据传春秋时楚国的国相孙叔敖死后,其子穷困不堪,求助于优孟.优孟心生一计,便穿上昔日孙叔敖的服装,模仿他的神态去见楚王,楚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活,想任用为相.优孟因势讽谏,请楚王推封其子.是为:优孟衣冠故事.此说侧重于戏曲中的情节因素.四是中国戏剧起源于:俳优(专司谐谑表演的艺人)或:倡优(专习歌舞表演的艺人)装扮人物而表演故事,进而结合其他艺术因素,构成综合的发展,这样逐渐形成后世的杂剧式南戏.而这些:俳优、倡优存在于百戏散乐之中.汉代角抵戏东海黄公则是中国戏剧的第一个剧目.中国著名的戏剧史专家周贻白力主此说.其中国戏剧的形成和发展对这一观点作了详细阐述.周贻白的戏剧起源于百戏说出现较晚,但由于着眼于综合性,所以很多人附和这一说,故影响较大.五是中国戏剧起源于傀儡戏说.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专家孙楷第=傀儡戏考源主此说.是说或持之有据,但同意者少,影响不大.六是中国戏剧源于印度梵剧说.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首倡此说.是说不谓无据,但认同者寥寥,影响甚微.七是中国戏剧起源于讲唱文学.论者认为,戏曲艺术是由多门类艺术综合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文学.小说、讲唱文学及戏剧都有叙事成分,其区别在于,小说、讲唱文学用第三人称叙事,而戏剧则以第一人称代言.在实际演出中,艺人常常由第三人称叙事转变为第一人称代言.于是,讲唱文学就演变成戏剧.这一说影响虽不大,但从戏曲与小说比较的角度来看,是有其研究价值的.上述诸说从戏曲的某一因素来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论者出于急于成功的良好目的,难免有意无意地对戏曲艺术中某一种因素作了或多或少的夸大或缩小.这样来考察整个戏曲的起源,就难免失之偏颇. 作为综合性很强的戏曲艺术,是由多种艺术因素融汇整合而成的.诸因素在戏曲中的作用并不是同一的,大致可分为本质因素与非本质因素.本质因素有三.一是戏剧冲突,即故事情节;二是表演因素,即舞台性,包括演员与观众两个方面;三是代言体,用第一人称,由演员担任生活中的某一角色.其他因素如歌舞、音乐、说白、技艺等皆为非本质因素.这不难理解,比如舞剧则可以用舞蹈语言、肢体语言表达思想,如此而已. 我们既不能把非本质因素过度夸大,并以之作为戏曲起源;也不能简单地用某一本质因素取代整体去加以研究;构成戏曲的诸要素最初是独立存在并不断发展的.戏曲构成的多元性规定了研究的复杂性.大致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讨论戏曲起源问题.一是考察各构成因素的起源.比如,歌舞因素起源于歌舞;表演因素起源于巫觋;情节因素起源于优孟,等等.二是着眼于综合性,即讨论三个本质因素综合形成为同一体的特征和时间.两个层次的缠杂不清必然会干扰研究的进程.:起源F 的概念本身并没有歧义,而研究对象内涵的含混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作为综合艺术的起源只有首先界定其内涵,才能有的放矢.二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一个产生和成长的过程,都经历着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阶段。
戏曲文献
戏曲文献一、戏曲作品王起主编:《中国戏曲选》(上、中、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王季思主编:《中国古典十大悲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王季思主编:《中国古典十大喜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郭汉城主编:《中国古典十大悲喜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顾肇仓选注:《元人杂剧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王学奇等校注:《关汉卿全集校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王季思校注:《西厢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周中明校注:《四声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王永宽等选注:《清代杂剧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钱南扬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俞为民:《宋元四大南戏读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黄天骥等选注:《李笠翁喜剧选》,长沙:岳麓书社,1984。
徐朔方校注:《长生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997。
王季思、苏寰中合注:《桃花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周妙中点校:《蒋士铨戏曲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
二、戏曲通史陈万鼐:《元明清剧曲史》(增订本),台北:鼎文书局,1974。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廖奔:《中国戏剧图史》,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修订本,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孟瑶:《中国戏曲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
[日]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著:《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日]田仲一成著,云贵彬等译:《中国戏剧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王永宽、王钢:《中国戏曲史编年(元明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5第四章 白朴、马致远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吕洞宾,河南人。儒生、兵马大元帅 东华帝君 钟离权(高太尉、老院公、樵夫、山中壮士) 骊山老母(王婆、山中道姑) 高翠娥、魏尚芦】 莫厌追欢笑语频,但开怀好会宾,寻思离 乱可伤神。俺闲遥遥独自林泉隐,你虚飘飘半纸功名进。 你看这紫塞军、黄阁臣,几时得个安闲分,怎如我物外 自由身。 【醉中天】 俺那里自泼村醪嫩,自折野花新。独对青 山酒一尊,闲将那朱顶仙鹤引。醉归去松阴满身,冷然 风韵,铁笛声吹断云根。 【金盏儿】 俺那里地无尘,草长春,四时花发常娇嫩。 更那翠屏般山色对柴门,雨滋棕叶润,露养药苗新。听 野猿啼古树,看流水绕孤村。 【后庭花】 酒恋清香疾病因,色爱荒淫患难根;财贪 富贵伤残命,气竞刚强损隐身。这四件儿不饶人。你若 是将他断尽,便神仙有几分。
“峨冠博带太常卿,娇马轻衫馆阁情,拈花摘叶 风诗性。得青楼薄倖名,洗襟怀剪雪裁冰。闲 中趣,物外景,兰谷先生。”(明•贾仲明《凌 波仙》吊词) “白仁甫之词,如鹏摶九霄,风骨磊瑰,词源 滂沛,若大鹏之起北溟,奋翼凌乎九霄,有一 举万里之志,宜冠于首。”(明•朱权《太和正 音谱》)
2、《梧桐雨》
“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 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汉宫秋》, 《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关老 齐肩。”(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 “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 《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 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 宜列群英之上。”(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马致远号东篱,元人曲中巨擘也。”(清 • 李调元 《雨村曲话》卷上)
2、《汉宫秋》
( 1 )《汉宫秋》的故事情节:在《汉书 · 匈奴传》、 《汉书· 元帝记》、《后汉书· 南匈奴传》等正史记载及 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再以虚构,把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 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 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事败 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 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 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 龙江投江自杀。这样,《汉宫秋》成了一种假借一定 的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
中国艺术研究院历届著名导师
梅兰芳 : ( 1894 年 10 月 22 日 —— 1961 年 8 月 8 日 )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
名澜,字畹华。
祖籍江苏泰州。
出生于梨园世家,主攻旦行。
民国初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在旦角的表演、服饰、头饰等方面作了大胆改革,形成了雍容华贵, 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 -- 梅派。
此外,在戏剧文化的国际交流方面,梅兰芳先生可以说是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他曾数次访问日本、美国和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
建国后,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研究生导师等职。
主要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桑园会》、《黛玉葬花》、《穆桂英挂帅》等。
程砚秋 : ( 1904年1月1日 —— 1958年3月9日 )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史学家。
满族,北京人。
原名承麟 (满族),后改汉姓“程”,初名程菊农,继改艳秋,字玉霜。
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
他11岁时初次登台,便以文武各功超群而崭露头角。
他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深研发声吐字、四声音韵,通过实践,创造了一种深邃沉郁、外柔内刚的唱腔风格——程派。
他主攻青衣,强调人物性格与表情、身段与唱念等技艺的高度融合。
尤其是他创造的水袖技法,大大丰富了旦角水袖的表现力。
建国以后,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导师等职。
主要代表剧目:《锁麟囊》、《荒山泪》、《春闺梦》、《梅妃》等。
周信芳 :( 1895年1月——1975年3月)京剧表演艺术家。
艺名麒麟童。
浙江慈溪人,生于江苏清江浦。
他七岁登台,主攻老生行,注重继承传统,又不受陈规旧套的束缚,创造出“唱念做打”融为一体的表演风格——麒派。
他的表演身段洗练洒脱,节奏感强,并善于用髯口、服饰及道具为塑造人物服务,因此一向被称为 “ 做派老生 ” 。
他始终把戏剧当作战斗的武器,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积极编演大量新戏。
建国后,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副院长、研究生导师等职。
(完整版)中国戏曲史2
《中国戏曲史》复习题1、先秦时期,宫廷就有以言语逗乐、讽谏的人员,称为俳优,后世戏曲扮演也因此称为优孟。
2、百戏,又称散乐、角抵戏。
3、乐籍制度起步于北魏(朝代),此籍中人多来自战犯俘虏以及他们的亲属、后裔自此,这些人被称为乐户。
3、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艺术,起初用于宣扬佛教经义,后来也涉及民间故事,叫作变文,又叫俗讲。
4、唐玄宗精通音律,其亲自教导的机构是梨园,自此,乐人伶工别称梨园弟子。
5、南戏过渡到明清传奇,须具备北曲化、文士化、昆曲化三个条件。
6、徐渭的《四声猿》是《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狂鼓史渔阳三弄》、《女状元辞凰得凤》四部短杂剧的。
7、“南洪北孔”指的是洪升和孔尚任。
8、京剧老生前三杰分别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京剧老生后三杰是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被尊为“伶界大王”。
9、“《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分别是《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
1、据目前可考,“戏曲”一词最早出现于下面那部文献(C)。
A、《西京杂记》;B、《水云村稿》;C、《南村辍耕录》;D、《猥谈》2、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戏曲史开山之作是(A )。
A、《宋元戏曲史》;B、《中国戏剧史长编》;C、《顾曲麈谈》;D、《中国戏曲通史》3、《琵琶记》的作者是(C )。
A、佚名;B、萧德祥;C、高明;D、汤显祖4、“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皆听《蔡中郎》”所描写的是(B )演出场景。
A、北杂剧;B、南戏;C、唱赚;D、大曲5、右图为一帧著名的绢画,所体现的是以下哪种演艺样式?(D )A、鼓子词;B、陶真;C、金院本;D、宋杂剧6、南戏第一出,一般由一个脚色上场敷陈情节、立意,称为(D )冲场。
A、苍鹘;B、参军;C、副净;D、副末7、在昆山腔演变的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者是(A )。
A、魏良辅;B、梁辰鱼;C、顾坚;D、沈璟8、戏曲道具叫作(C )。
A、守旧;B、砌末;C、行头;D、穿戴9、“江湖十二脚色”形成于( C )。
《中国戏曲文化》参考书
《中国戏曲文化》参考书一、戏曲(理论)美学类1、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版2、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苏国荣《戏曲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4、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5、郭汉城张庚《中国戏曲通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6、张庚《戏曲艺术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7、《焦菊隐戏剧论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二、戏曲发展演变类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3、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4、廖奔、刘彦君著《中国戏曲发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6、刘文峰《中国戏曲文化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7、徐振贵《中国古代传统戏剧统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8、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9、叶长海张福海《插图本中国戏剧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10、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11、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12、张正学《中国杂剧艺术通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13、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14、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京剧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15、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16、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必读书目100本
百部经典任你读——文学院本科生必读书目一、语言文字学1. 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3.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4.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5. 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6.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7.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8. 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修订本),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9.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修订本)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10. 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二、文艺美学11.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12.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13.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4.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15. [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6. 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7.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8.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9. 赵一凡等:《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三、古代文学20. 余冠英选注:《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1. 马茂元选注:《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22.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23.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24. 陈鼓应译注:《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25. 余冠英选:《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26. 王伯祥选:《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27.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28. 李白:《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29. 杜甫:《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30. 李商隐:《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31. 牛宝彤选:《唐宋八大家文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3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唐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34. 钱钟书选注:《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35. 苏轼:《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36. 辛弃疾:《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37. 王实甫:《西厢记》,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38. 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39. 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40. 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41. 冯梦龙:《三言》,岳麓书社,2002年版42. 汤显祖:《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3. 蒲松龄:《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44. 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45.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6. 洪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47. 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48. 刘鹗:《老残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49. 钱谦益等:《清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50. 夏承焘、张璋编选:《金元明清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5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52.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53.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7年版54. 陈伯海:《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四、现当代文学55. 鲁迅:《鲁迅小说精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56. 陈梦家编:《新月诗选》,上海书店影印版1985年版57. 茅盾:《子夜》,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58. 巴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59. 沈从文:《边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60. 老舍:《骆驼祥子》,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61. 曹禺:《曹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62. 艾青:《艾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63. 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64. 赵树理:《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65.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66. 柳青:《创业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67. 梁斌:《红旗谱》,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68. 杨沫:《青春之歌》,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69. 路遥:《平凡的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70. 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71. 王安忆:《长恨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72. 张炜:《古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73. 莫言:《红高粱家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74.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版75. 二月河:《雍正皇帝》,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76. 李扬:《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7.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78.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9. 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80. 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五、外国文学81. [德] 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82. [古希腊] 荷马:《荷马史诗》,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83. [意]但丁:《神曲》,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84. [英]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卞之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85. [法]莫里哀:《伪君子》,李健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86. [德]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87. [英]雨果:《悲惨世界》,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983年版88. [法]司汤达:《红与黑》,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89. [法]巴尔扎克:《高老头》,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90. [英]狄更斯:《双城记》,石永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91. [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92. [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索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93.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94. [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95. [日]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96.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普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年版97. [印]泰戈尔:《泰戈尔诗选》,冰心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98. [日]紫式部:《源氏物语》,叶渭渠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99. [阿拉伯]《一千零一夜》,纳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100.[奥]卡夫卡:《卡夫卡短篇小说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年版。
北师古代文学文学参考书目
唐代文学参考书目文献类:文苑英华【宋】李昉等中华书局1966 年影印本唐文粹【宋】姚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全唐文【清】永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影印本全唐诗【清】曹寅中华书局1979 年版河岳英灵集【唐】殷璠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唐人选唐诗新编本杂咏诗【唐】李峤佚存丛书本陈拾遗集【唐】陈子昂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 年版张说之文集【唐】张说文物出版社1982 年版李太白全集【唐】李白中华书局1977 年版钱注杜诗【清】钱谦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版杜诗详注【清】仇兆鳌中华书局1979 年版刘随州集【唐】刘长卿四部备要本刘禹锡集【唐】刘禹锡中华书局1990 年版元稹集【唐】元稹中华书局1982 年版白居易集【唐】白居易中华书局1979 年版白居易集笺校朱金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柳宗元集【唐】柳宗元中华书局1979 年版皇甫持正集【唐】皇甫湜四部丛刊初编本孟东野诗集【唐】孟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版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钱仲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李文公集【唐】李翱四部丛刊初编本吕衡州集【唐】吕温四库全书本樊川文集【唐】杜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版樊南文集【唐】李商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玉溪生诗集笺注【清】冯浩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版温飞卿诗集笺注【明】曾益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皮子文薮【唐】皮日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版禅月集【唐】贯休四部丛刊初编本罗隐集【唐】罗隐中华书局1983 年版韦庄集【唐】韦庄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版李太白年谱【清】王琦中华书局李太白全集附录本李白年谱安旗齐鲁书社1982 年版刘禹锡年谱卞孝萱中华书局1963 年版玉溪生年谱会笺【清】张采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杜牧年谱缪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版刘禹锡评传卞孝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柳宗元传论孙昌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年版唐宋八大家文钞【明】茅坤四库全书本旧唐书【五代】刘眴中华书局1975 年版新唐书【宋】欧阳修中华书局1975 年版通典【唐】杜佑中华书局1989 年版唐会要【宋】王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版贞观政要【唐】吴兢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唐鉴【宋】范祖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影印本唐方镇年表【清】吴延燮中华书局二十五史补编本长安志【宋】宋敏求中华书局1990 年宋元方志丛刊本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中华书局1983 年版大唐新语【唐】刘肃中华书局1984 年版唐国史补【唐】李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唐摭言【唐】王定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唐语林【唐】王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版诗话类:岁寒堂诗话【宋】张戒中华书局1983 年历代诗话续编本诸家老杜诗评【宋】王回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年版杜甫诗话校注五种本唐诗品汇【明】高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版唐音癸签【明】胡震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版艺苑卮言【明】王世贞中华书局1983 年历代诗话续编本诗薮【明】胡应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版艺概【清】刘熙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石州诗话【清】翁方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历代诗话【清】何文焕中华书局1981 年版今人研究著作:柳文指要章士钊中华书局1971 年版寒柳堂集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唐代政治史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版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中国思想通史候外庐人民出版社1959 年版唐代后期儒学张矅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隋唐史岑仲勉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年版唐人行第录岑仲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 年版隋唐五代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出版社1978 年版谈艺录钱钟书中华书局1984 年版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年版中国散文史郭预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版唐诗杂论闻一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唐诗学引论陈伯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 年版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忠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王运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版唐诗通论刘开扬巴蜀书社1998 年版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葛晓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大历诗风蒋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晚唐诗风任海天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唐诗史许总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唐诗体派论许总文津出版社1994 年版唐诗汇评陈伯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唐代诗人从考傅璇琮中华书局1979 年版唐才子传校笺傅璇琮中华书局1987 至1991 年版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辽海出版社1998 年版唐代文史论从卞孝萱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赵昌平自选集赵昌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唐代文学从考陈尚君中国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王维新论陈铁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杜甫评传莫砺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杜牧论稿吴在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牛李党争与中晚唐文学【台】傅锡壬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4 年版严耕望史学论集【台】严耕望联经出版公司1991 年版剑桥中国隋唐史【英】崔瑞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文镜秘府论【日】弘法大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版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美】杜维明三联书店1997 年版宋代文学参考书目(宋)宋祁:《景文集》,四库全书本。
中国艺术研究院70 年概述(1951—2021)
工作,带动全国戏曲研究的开展和其他艺术门类研究 机构的组建。[2]
1951 年 4 月 3 日,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梅兰 芳任院长,程砚秋任副院长,马少波任副院长兼党总 支书记,罗合如任副院长兼党总支副书记。成立大会 在北京前门外鲜鱼口街大众剧场举行。毛泽东主席亲 笔题写院名并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周恩来、 彭真、陆定一、郭沫若和茅盾等也分别题词。成立大 会上逐一进行了宣读和展示。
在成立中国戏曲研究院并展开工作的同时,还相 继组建了民族音乐研究所和民族美术研究所。
1949 年 11 月,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决定,吕 骥、李元庆、李焕之、李凌、缪天瑞、张洪岛等赴天 津筹建中央音乐学院,并设立研究室。1950 年 5 月, 研究室扩充为研究部,李元庆任主任。1954 年 3 月 27 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成立,李元 庆、杨荫浏任副所长。1958 年 5 月,文化部决定将 中央音乐学院附属的民族音乐研究所改为独立研究 机构,划归艺术局领导。1959 年 5 月,民族音乐研 究所更名为中国音乐研究所。[2] 1961 年 1 月,该所 重新划归中央音乐学院,3 月任命杨荫浏为所长。 1964 年,中国音乐学院成立,中国音乐研究所划
(二)文学艺术研究所(1975—1978) 1975 年 2 月 27 日,经国务院批准,艺术研究机
构正式定名为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3 月 29 日, 召开全所职工大会,袁水拍、朱德林、苏一平、罗光 达为所领导小组成员。
1975 年 6 月 4 日,中共文化部核心小组批准了 文学艺术研究所上报的《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的方 针任务》的报告。报告中拟定的建所方针为:以党在 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纲,坚持文艺为 工农兵、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的学风,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服务。其任 务为:认真、及时地完成中央负责同志和文化部交办 的各项任务;编写论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著作, 以及各类文艺理论;批判地总结文学艺术遗产;做好 文艺知识普及读物的编写工作;加强图书资料的科学 管理;培养造就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等等。文 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下设办公室、业务处、顾问室、 革命样板戏研究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组、 文学研究室、戏剧曲艺研究室、电影研究室、音乐 舞蹈研究室、美术研究室、编译室、文艺图书资料馆,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书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书目一中国古代文学1.《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2.《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3.《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4.《中国分体文学史》李修生,赵义山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5.《中国散文发展史》张梦新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6.《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陈兰村主编,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7.《中国诗史》陆侃如,冯沅君著,人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8.《中国诗史》[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9.《中国诗话史》蔡镇楚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10.《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杨义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1.《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美]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2.《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胡从经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13.《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著,中国戏曲出版社1987年版14.《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郭英德等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15.《中国主平点文学史》孙琴安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16.《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陈文忠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7.《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尚永亮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18.《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19.《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20.《中古文学史论著》王瑶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21.《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2.《宋元戏曲史》王国维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3.《明代小说史》陈大康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24.《中国诗学体系论》陈良运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25.《中国古代接受诗学》邓新华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6.《中国叙事学》杨义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7.《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8.《中国的神话世界》王孝廉著(台湾),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29.《中国神话论文选萃》(上下) 马昌仪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30.《中国神话哲学》叶舒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31.《先秦叙事研究》傅延修著,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32.《周易与中国文学》陈良运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33.《诗经的文化阐释》叶舒宪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4.《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孙作云著,中华书局1966年版35.《魏晋玄学新论》徐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36.《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刘跃进著,三联书店1996年版37.《唐诗学引论》陈伯海著,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38.《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霍松林,傅绍良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9.《大历诗人研究》蒋寅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40.《唐宋词通话》吴熊与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41.《宋代词学的审美理想》张惠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42.《迦陵论词丛稿》叶嘉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43.《迦陵论诗丛稿》叶嘉莹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44.《北宋文人与党争》沈松勤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45.《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著,中华书局1982年版46.《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美]甫安迪著,中国与平出版社1993年版47.《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张锦池著,华艺出版社1993年版48.《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廖可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49.《红楼梦哲学精神》梅新林著,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50.《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马积高著,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51.《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乐黛云,陈珏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52.《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夏康达,王晓平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名著选读”《山海经校注》袁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诗经今译今注》杨任之译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屈原赋译注》袁梅注,齐鲁书社1983年版《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庄子集释》郭庆藩辑,中国书店1988年版《先秦散文选》罗根泽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史记》(校点本) 司马迁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史记选》王伯祥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三曹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陶渊明集译注》魏正早译注,天津出版社1994年版《谢灵运诗选》叶笑雪选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搜神记》(晋)干宝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著,余嘉锡笺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唐诗鉴赏辞典》程千帆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唐宋诗举要》高步瀛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唐宋传奇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王维诗选》陈贻欣注,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李白选集》郁贤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白居易选集》王汝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出版《宋诗鉴赏词典》缪钺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宋话本选》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欧阳修选集》陈新,杜维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苏东坡传》林语堂著,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李清照集校注》王仲闻(署名王学新)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陆游选集》朱东润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金元明清词精选》严迪昌选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元曲选》(明)臧晋叔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关汉卿戏曲集》吴晓铃等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西厢记》(元)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年版《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容与堂本水浒传》(明)施耐庵著,凌赓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西游记》(明)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金瓶梅词话》(明)兰陵笑笑生著,戴鸿森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明)冯梦龙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著,章培恒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封神演义》(明)许仲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牡丹亭》(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明诗选》袁行霈选注,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石头记》(清)曹雪芹著,红楼梦研究所编定,中华书局1987年版《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聊斋志异选》(清)蒲松龄著,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水浒后传》(清)陈忱著,宝文堂书店1983年版《镜花缘》(清)李汝珍著,张友鹤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桃花扇》(清)孔尚任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长生殿》(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清诗选》福建师大中文系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清名家词》陈乃乾辑,上海书店1982年版《方苞,刘大槐,桃鼐》陈耀东选注,香港三联书店1990年版《袁枚诗选》周舸岷选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近代散文选注》靳代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近代诗选》靳代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著,张友鹤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活尧著,张友鹤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老残游记》(清)刘鄂著,戴鸿森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孽海花》(清)曾朴著,中华书局1960年版《柳如是别传》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二中国现当代文学1.《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本)唐0,严家炎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中国现代文学史》王嘉良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4.《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马良春,张大明主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5.《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6.《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本)杨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7.《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孙玉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8.《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田本相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9.《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陈晓明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10.《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林建法等编,时代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11.《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2.《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朱寨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13.《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4.《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四卷本)王晓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名著选读”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鲁迅《倪焕之》叶圣陶《沉沦》,《迟桂花》郁达夫《子夜》,《蚀》,《林家铺子》茅盾《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舍《激流三部曲》,《寒夜》,《憩园》巴金《在医院中》,《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丁玲《西柳集》吴组缃《边城》,《八骏图》沈从文《竹林的故事》废名《一本褪色的相册》萧乾《新感觉派小说选》施蛰存等《包氏父子》,《华威先生》张天翼《淘金记》,《代理县长》沙汀《南行记》艾芜《财主底儿女们》,《饥饿的郭素娥》,《洼地上的"战役"》路翎《围城》钱钟书《传奇》张爱玲《北极风情面》无名氏《啼笑姻缘》张恨水《虾球传》黄谷柳《李有才板话》赵树理《白洋淀纪事》孙犁《暴风骤雨》周立波《李双双小传》李准《保卫延安》杜鹏程《蝴蝶》,《布礼》王蒙《林海雪原》曲波《红旗谱》梁斌《红日》吴强《红岩》罗广斌杨益言《李自成》姚雪垠《班主任》刘心武《大墙下的红玉兰》丛维熙《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冯骥才《许茂与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灵与肉》,《绿化树》张贤亮《将军吟》莫应丰《人到中年》谌容《本次列车终点》,《小鲍庄》,《长恨歌》王安忆《芙蓉镇》古华《小巷人物志》陆文夫《高山下的花环》,《山中十九座坟茔》李存葆《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受戒》汪曾祺《你别无选择》刘索拉《西藏,隐秘的岁月》扎西达娃《拉萨河女神》马原《我是你爸爸》王朔《十八岁出远门》,《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狗日的粮食》刘恒《一地鸡毛》刘震云《障碍》韩冬《与往事干杯》陈染《马桥词典》韩少功《九月寓言》张炜诗歌《尝试集》胡适《女神》郭沫若《红烛》,《死水》闻一多《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徐志摩《微雨》李金发《烙印》,《罪恶的黑手》臧克家《孩儿塔》,《血字》殷夫《望舒草》,《我的记忆》戴望舒《给战斗者》田间《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艾青《礁石》,《双尖山》,《归来的哥》艾青《七月诗选》胡风等《九叶集》穆旦《马凡陀的山歌》袁水拍《王贵与李香香》李季《吐鲁番情歌》闻捷《回延安》,《雷锋之歌》贺敬之《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小草在歌唱》雷抒雁《回答》北岛《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中国》,《我们钥匙丢了》梁小斌《情侣》廖亦武散文《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周作人《剪拂集》,《语堂随笔》林语堂《踪迹》,《背影》朱自清《饿乡纪程》,《乱弹及其它》瞿秋白《缘缘堂随笔》丰子恺《画梦录》何其芳《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雅舍小品》梁实秋《有关大雁塔》韩东《燕山夜话》马南《社稷坛抒情》秦牧《荔枝蜜》杨朔《榆下说书》黄裳《文化苦旅》余秋雨戏剧《雷雨》,《日出》,《原野》曹禺《上海屋檐下》,《芳草天涯》夏衍《获虎之夜》田汉《一只马蜂》丁西林《升官图》陈白尘《白毛女》贺敬之等《茶馆》老舍《蔡文姬》郭沫若《关汉卿》田汉《于无声处》宗福先《丹心谱》苏叔阳《陈毅市长》沙叶新《小井胡同》李龙云《狗儿爷涅磐》刘锦云《屋外有热流》贾鸿源马中骏瞿新华《魔方》陶骏陈亮《桑树坪记事》朱晓平文艺学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著,齐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2.《西方美学史》(上下卷)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后收入《朱光潜美学文集》第4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3.《文艺心理学》朱光潜著,开明书店1936年正式出版(后收入《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4.《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下)王运熙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5.《美的历程》李泽厚著,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新1版(后收进李泽厚各种文集,较流行的读本如由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李泽厚十年集》第一卷,与《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合刊,俗称"美学三书")6.《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7.《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8.《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9.《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美]塞尔登著,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0.《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11.《小说修辞学》[美]布斯著,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2.《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美]杰姆逊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四外国文学1.《欧洲文学史》杨周翰,吴达元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外国文学史》朱维之编,南开大学出版社3.《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宋寅展,苏成全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4.《外国文学作品选》周煦良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5.《伊利亚特》,《奥德赛》荷马6.《神曲・地狱篇》但丁7.《堂・吉诃德》塞万提斯8.《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莎士比亚9.《伪君子》,《悭吝人》莫里哀10.《浮士德》歌德11.《唐・璜》拜伦12.《忏悔录》卢梭13.《失乐园》弥尔顿14.《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雨果15.《红与黑》斯汤达16.《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17.《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抒情诗选》普希金18.《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19.《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上下)契诃夫20.《母亲》高尔基21.《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22.《尤利西斯》乔伊斯23.《老人与海》海明威24.《变形记》卡夫卡25.《癌症楼》,《古拉格群岛》索尔仁尼琴26.《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米兰・昆德拉27.《诺贝尔文学奖文库》宋兆霖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8.《欧洲文论简史》伍蠡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29.《二十世纪的文学批评》[法]让・伊夫,塔迪埃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五古代汉语1.《广韵》(宋)陈彭年等著2.《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3.《尔雅》(汉)佚名4.《马氏文通》(清)马建忠著5.《古代汉语》(1―4)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9年版6.《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7.《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8.《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9.《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10.《中古汉语研究》王云路,方一新编,商务印务馆2001年版六现代汉语1.《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现代汉语》(本科)邢福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3.《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王均著,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4.《中国文学史》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5.《现代汉字学》高家莺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6.《现代汉语词汇》符淮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7.《现代汉语语法探索》胡裕树,张斌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8.《理论语法研究与比较》张先亮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9.《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10.《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11.《现代汉语语法》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2.《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范晓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3.《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袁晖著,书海出版社2000年版14.《汉语修辞学史纲》易浦等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七语言学1.《语言论》[美]萨丕尔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2.《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3.《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5.《语言学概要》刘伶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6.《国外语言学概述》赵世开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7.《现代语言学教程》[美]霍凯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8.《普通语言学概论》[英]罗・亨・罗宾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9.《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10.《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11.《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2.《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13.《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14.《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刘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八写作学与传播学1.《写作学高级教程》周姬昌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2.《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潘新与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3.《创作心理研究》鲁枢元著,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4.《写作》(修订本)王光祖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5.《新闻导论》李良荣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九中学语文教学论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张志公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3.《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吉保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4.《语感论》(增订本)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谈文学》朱光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学习)心理咨询业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热门职业,心理咨询师职业已于2002年纳入《国家职业大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
种类:狩猎、战争、农事祭典(“蜡”、“雩”)、节日舞、娱乐舞歌舞古代歌舞与古优特点:全民性;奴隶主贵族专用;国家祭典仪式之一。
时间:西周末年出现了由贵族豢养起来,专供他们声色娱乐的职业艺人。
古优 A.最早见于文献。
《国语·郑语》“侏儒、戚施皆优笑之人。
”代表 B.“优施”。
《国语·晋语》,优施劝里克杀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做太子。
戏 C.“优孟”。
《史记·滑稽列传》,楚国的优孟模仿孙叔敖。
曲 D.“优旃”。
同上,谏秦始皇勿扩大园林。
的 A.据说来源于与蚩尤有关。
[宋]陈旸《乐书》起发展过程 B.“角抵戏本六国时所造,秦因而广之······”同上。
源 C.进入宫廷,和俳优同演。
《史记·李斯传》角抵戏 A.汉初,《西京杂记·东海黄公》。
两个演员有了特定的服装和化妆;按故事的预定竞技;以打斗为兴趣。
B.角抵戏进入宫廷以后和优以及歌舞等结合起来,称“百戏”。
同台演出,并未融合;外表华丽;西域汉代角抵戏诸国的表演、杂技对于汉代优戏的影响。
①《拨头》民间艺术,成为专业艺术家的节目。
角抵戏与参军戏②踏摇娘。
从原先的“丈夫著妇人衣···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
”C.带有故事的歌舞。
主要在于夫妻殴斗。
“今则妇人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调弄又加典库,全失旧旨···或呼《谈容娘》,又非”——[唐]崔令钦《教坊记》A.最早记载。
《资治通鉴》③兰陵王。
“软舞”参军戏 B.安史之乱后,出场的人数不限于二人。
[唐]赵璘《因话录》C.“女优有弄假官戏···谓之参军桩”,戏中扮演的人物多样。
D.陆参军。
把歌唱和音乐拿到参军戏中间来表演。
A.当时的庙里除了讲经、俗讲之外,还有各种百戏杂陈。
①影响了市民、商人的趣味。
B.陆参军①②原来比较粗糙的市民艺术从中吸取了许多养料,并按照市民自己的趣味加以改造,创造陆参军。
从庙会到瓦舍③安史之乱后,市民艺术开始产生,萌芽期的艺术还不能拿市民作为主要对象,还必须为各地的封建割据势力和官僚服务。
C.北宋宫廷还设有自己的宫廷班头,到了南宋初,这种班子也取消了,就直接从瓦市②中挑出最好的节目来供奉。
戏曲总论:继承者唐代参军戏这个传统,又广泛地吸收了许多表演、歌唱技艺,并把他们进一步综合起来。
的 A.唐太和三年南诏攻略成都,掳去百姓,其中就“杂剧丈夫两人”——李德裕《李卫公》,《新五代史·伶形官传》成 B.唐、五代,指“百戏”,有时特指包括其中的参军戏。
宋杂剧“杂剧”考 C.北宋,“杂剧”的名称还没有严格的界限,有时也指傀儡,有时也指角抵一类的技艺,有时也特指那从参军戏一脉相承下来的滑稽戏。
D.南宋,“杂剧”的含义有了严格的范围,在各种技艺间成为首要的品类,杂剧的角色和演出程序、内容、风格等都也有严格的定制。
宋杂剧与金院本角色体制:《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杂剧中,末泥为色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末泥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
其吹曲破断送者,谓之把色。
大抵全以故事世务滑稽。
”固定的班设,“甲”,一甲就是一班,一班多可达8人,少的则有5人。
《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净,古谓之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鶻···一曰引戏(旦);一曰末院本泥;一曰孤装。
又谓之花爨弄。
”金院本和宋杂剧的分家,大概是在南北宋之交,宋室南迁的时候,主要的杂剧演员南迁临安,但是也有一些瓦舍中的演员留在北方,逐渐形成北方的杂剧即金院本。
①[唐]范捻《云谿友议·艳阳词》。
来处是“淮甸”,即扬州一带,它的剧团组织形式和后来的流动版社大致相同,是一个家庭班,完全是一个自负盈亏的商业性版社,是商业发达了都市产物。
②瓦舍出现的时间,《东京梦华录》“崇观来”汴京的瓦舍就很发达。
在脚本创作上,职业的作者“书会先生”,“书会”是他们的行会组织,南宋说话人口中的“书会先生”为“京师老郎”,南宋时期,书会的名称也出现了。
注:“拴搐”:拴束起来,捆起来的意思。
“拴搐艳段”:那些能和某些正杂剧联系起来的,有如“说话”中的“入话”。
“打略拴搐”:准备着为正杂剧演出中的各种任务和题材做介绍之用。
“院么”:冯沅君和胡忌都认为是元杂剧的前身,也可以成为“幺末”,或“幺麽院本”。
称“院麽”者,乃是“行院”所演“么末”之简称。
★为什么元杂剧能从金院本中发展创造出来,而南戏却不能直接从临安大的宋杂剧产生?1.十二世纪的北方,处于一种大动乱的状态。
中国的北方的农村在稳定局面被破坏了,而南方的农村却是稳定的、繁荣的,所以南方能在地方艺术的基础上产生戏曲,而北方不能。
2.北方在动乱中,不仅农村遭到破坏,城市也同样遭到破坏。
一些艺人南下,一些被掳至金国的后方,或流散各地,接触一些民间艺术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艺术,于是原来北宋瓦舍的杂剧就吸收了新的养分,后来北方稳定,流散的艺人逐渐聚集起来,艺术得到发展。
而南迁的艺人大体上仍是汴京的继续和发展。
3.北方多动荡。
北方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原有院本的形式已难以适应这种内容的需要,正是这种原因,使院本的形式被迅速地改造成北杂剧。
南方相对安定,只是分子站在通知阶级的一边,用戏曲来演唱不平的事,就只有农民自己来做,而他们所熟悉的艺术手段仍是民间艺术形式,因此,温州杂剧就形成了新的形式。
4.语言上的原因。
南渡之后,从北方迁到南方的宋杂剧,它的语言却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地方语言相差甚远。
★戏曲的起源很早,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汉唐直到宋金即十二世纪末期才算形成。
1.戏曲的发展需要艺人的职业化;2.都市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大量出现和艺术经验的充分积累是先决条件。
3.戏曲的产生需要有一个矛盾矛盾十分尖锐的现实和人们把这现实表现出来的迫切要求。
时间:北宋灭亡——金王朝灭亡,约有一百年。
第一阶段概况:宋杂剧及各种技艺开始南北分流,北杂剧和南戏分别在北方和南方形成,初步奠定了我国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
时间:蒙古灭金——元统治崩溃的前夕。
发展慨况第二阶段概况:北杂剧与南戏都出现了极为繁荣的面貌。
时间:元代末叶——明代初期第三阶段概况:南戏得到较突出的发展,而北杂剧却出现了衰落的趋势。
形成:在金院本的基础上逐渐形成。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分之。
”北形成和发展剧目:把金院本加以丰富或改编而成。
杂继承剧发展:广泛吸收其它伎艺的艺术成就。
如:诸宫调、北方民族的民间歌舞及各种百戏、伎艺的因素。
A.元代大都经济繁荣,元代初叶也是集中北方各地的各种伎艺与优秀的演员。
B.蒙古统治者对文人极不重视,因之不少具有正义感和富有才华的文人,便投身到杂剧剧本的创作中来。
繁荣 C.除去大批文人参加了杂剧剧本的创作之外,在杂剧舞台上,活跃着众多的杂剧演员。
D.广泛流传。
A.从社会方面,元统一南北后,由于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远比北方先进,从而对于北方各阶层的人都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
发展历程这种南移,固然扩大了北杂剧流传地区的广度,但却也打破了原来北杂剧作家和艺人都比较集中的有利条件。
随着作家和艺人的大量南移,也使北杂剧艺术离开了哺育它形成、生长的土壤,南移后的杂剧基本上停留在上层社会的圈子里。
衰落 B.元代末叶,北杂剧的策源地两河及大都周围地区,则相反地出现了很严重的灾荒和经济衰弊景象。
民间的戏曲活动自然要受到严重的影响。
C.文人的境遇发生变化,元中叶恢复科举,创作演出脱离群众。
D.政治决定北杂剧。
明初杂剧宫廷化,统治阶级对杂剧艺术的掠夺、利用和控制,明王朝也进一步加强了对杂剧艺术的控制垄断。
E.艺术方面的原因。
一套束缚过严的声律、体制的局限性;蓬勃发展而艺术又较多自由的南曲冲击作用;明中叶以后,用一戏谱一个故事的短剧,和用南曲谱写的“南杂剧”。
A.被南戏、特别是被后来的昆山、弋阳诸腔所继承、发扬它的特色。
流变B.更多地在山陕地区及河北的部分地区的农村和乡镇中,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爱护和保存,缓慢地向着新的体制和新的艺术形式演变——梆子腔。
[元]钟嗣成《录鬼簿》,作家152人,除去散去家,杂剧作家达80余人,作品450余本。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有所补充创作概貌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杂剧作家191人,作品560余本。
[明]李开先“洪武初年,亲王之国,必以词曲千七百赐之。
“前辈”,杂剧的第一期作家,活动金末至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作家分类①“方今”、“已亡”和“未亡”两类,第二期,元贞、大德以后至元亡。
北《续编》、《太和正音谱》、《百川书志》、《也是园书目》载元末、明初剧作家,可列为北杂剧的第三期作家。
杂地点:北京一带剧内容:反应了元灭金至南北统一前后的我国北方的社会现实。
作第一期特点:才人辈出;名作如林;北杂剧发展的鼎盛时期。
家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杨显之、张国宾、马致远、白朴、高文秀、石君宝、纪君祥、郑廷玉、武汉臣、尚忠贤、李好古、李直夫与康进之、李行道、孟汉卿、王仲文、戴善甫、石子章、孔文卿、狄君厚、张寿卿。
作地点:杭州品第二期特点:作家和作品,成就远逊于第一期。
代表作家:郑光祖、乔吉、杨梓、秦简夫、金仁杰、朱凯、萧德祥、曾瑞。
总论:活动在明初,这时,北杂剧已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舆论工具和娱乐手段,作家变成封建藩王和御用文人。
第三期代表作家:罗本、王子一、贾仲明、朱权、朱有燉。
总论:作家的成分复杂,包括了各种社会层面。
有不得志的文人和书会才人;有艺人;做卜医的;元朝的下级官吏;元代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
①[元]钟嗣成《录鬼簿》分杂剧作家为三类,即“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和“方今才人”。
总论:以关汉卿为代表的第一期作家,对被压迫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有足够的了解,对被压迫人民的遭遇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以杂剧艺术为武器,勇敢地、巧妙地同现实作斗争。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元代被压迫人民的斗争生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深重黑暗,表达了被压迫人民的强烈的愤怒和不甘屈辱的反抗精神。
1.暴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权豪势要”。
如:《鲁斋郎》,通过一系列下层社会被压迫、被剥削者的塑造,歌颂了元代人民的反抗。
第一期 2.控诉了吏治黑暗的作品,揭露官吏的贪赃枉法,以及他们施行的滥刑虐政。
如:《窦娥冤》。
3.通过婚姻问题、娼妓问题、家庭问题,表达了对封建重压下妇女命运和地位的关注和同情,反映了妇女所遭受的苦难,以及她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地位所做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