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

合集下载

川端康成的生平及创作历程

川端康成的生平及创作历程
• 从1923到1927年,川端康成相继写出了《篝火》 等一系列以美丽的少女千代为原型的自传性作品。
• 1927年《伊豆的舞女》发表,立刻引起日本文坛 的轰动。一向寂寞的川端康成,一夜之间成文坛 最引人注目的实力派新秀。
“新感觉派”
• “我们的任务是革新文艺”,“是对自然主 义最初的,也是正当的一个反动”,“是新 作家对老作家的一个挑战,可说是破坏现有 文坛的运动。” ——《文艺时代》发刊词。
• 川这端些康都成是成典功型地的找日到本了传东统西美方。文在化手和文学 的接法合上点,,川从端而则创借造鉴出了了西既方具现有代民主族义性, 又具如有意世识界流性、,心既理具分有析传等统方精法神,,融又合具有 现代到化气具小派有说的自的独己细特民 腻的族 笔文传 法学统 中。的 去散 。文化、诗
幽玄
▪表现了人文理想主义精神、 现代人的理智和感觉,同时 导入深层心理的分析,融会 贯通日本式的“物哀”精神 和“余情美”。
(二)川端文学的美学特色
• 川端康成的清寂、幽玄、和敬、蕴含了日 本文学自《源氏物语》以来的禅宗意识, 并与海岛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艺术风格。
• 1、自然美与人性美的结合。 • 2、崇尚女性美。 • 3、具有悲哀美 。 • 4、崇尚虚无美 。 • 5、表现颓废美。
东西合璧
• 如在果内说容,上西以方描文写学丽对女他怨的愫影和响恋多情在纠手法 技巧葛方、面心,理那抑么郁日或本变文态学为和主东,方在文情学调对他 的影上响则则追主求要一在贯精的神朦气胧质、方幽面玄。、清丽,
对那里的女侍、少女千代产生了爱慕之情,并订 婚,但后来千代突然毁约。 • 后来,结识了温柔贤慧的秀子,他决定结束自己 的感情流浪,于是便与秀子开始了共同生活。
恋爱情结

川端康成的文学特点

川端康成的文学特点

川端康成的文学特点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文学特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自然的热爱和刻画。

川端康成热爱大自然,对日本的自然美景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各种自然元素,如山、水、天空等,描写细致而精确。

他的写作风格中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善于通过自然景色来反映人物心灵的变化和情感状态。

二、注重日本传统文化。

川端康成尤其关注日本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髓,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以展示日本文化的特点。

例如,《雪国》、《伊豆的舞女》等作品,都突显出日本文化中的女性美。

三、对内心感受与情感的描写。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通常具有深刻的感情描写。

他能够准确地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通过语言和描写,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世界。

他的笔法追求精湛的构思和细致的描写,颇有诗意和哲学的思考。

四、重视哲学思考。

川端康成的作品既重视情感描写,也注重哲学思考。

他的作品中经常涉及人性、生命、时间等哲学性的题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来达到对人类存在的启示。

五、灰色思维。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矛盾的因素,人物的喜怒哀乐是复杂的、深刻的。

这样的写作风格往往可以更好地展示真实的人性和生活。

他的作品中也经常会出现故事的开放式结尾,让读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度思考。

综上所述,川端康成是一个重视内心感受与情感描写,融合日本传统文化和哲学思考的作家。

他的作品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深刻地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精神。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美而悲小说艺术的核心内容
• 小说中的女 性形象 • 女性形象的 美和悲 • 虚无与徒劳
形成“美而悲” 形成“美而悲”的小说艺术的原因
一、没落家世 二、孤儿遭遇 三、亡国末世之民观念 四、日本古典文学影响
冷艳悲美的雪国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 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这是《雪国》》(1935-1948)的开头,简单几 句话便把读者带入一种悲哀与冷艳的氛围中,然 后再以和缓、平静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已有妻室的 纨绔子弟岛村,在不到三年时间里三次来雪国与 山村艺妓驹子厮混的故事。 在这篇八万字的中篇里,意蕴朦胧又含蓄, 神秘冷艳又余情未尽。作品的结尾,岛村离开, 叶子死去,驹子留在命运无可改变的悲伤里,这 种仿佛不经意的情节安排,透露出对人生、对命 运的淡淡忧伤与无奈。
• just reading
蔡 清 2011年 2011年6月8日
美是生命之花 ——论川端康成及其小说艺术 论川端康成及其小说艺术
一、川端康成生平及小说概述
• 为什么中国作家始终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
二、“美而悲”的小说艺术
题材划分 核心内容 形成原因
三、冷艳悲美的雪国:拯救与净化
走近川端康成(1899~1972)
1、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 母双亡,一生漂泊。 2、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 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3、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4、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 推荐《雪国》(1935~1937) 《千只鹤》(1949~1951) 《古都》(1961~1962) 其他作品《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 (1931)、《山之音》(1949~1954)等。 5、研究专著:长古川泉的《川端康成论考》1964年 孟庆枢译 1993年 长江文艺出版社

川端康成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

川端康成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

川端康成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唯美主义重要代表作家,诺贝尔奖得主,1899年6月14日出生于大阪府大阪市北区此花町,父亲习医,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川端康成2、3岁时父母病故,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川端康成上学后,不幸又接踵而来,祖母、姐姐、祖父相继过世,此后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中学时他开始阅读对他后来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源氏物语》,虽仅仅是一知半解,但开始尝试自己写作;1915年一本杂志刊登了他的几首俳句,次年在当地的一份报纸《京阪新闻》上发表了几首和歌和杂文;中学毕业后,川端康成前往东京府旧制第一高等学校学习,在那里他接触到世界文学及日本文学中最精辟、最前沿的浪潮,1920年7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深造,对于写作风格不断探究,翌年在《新思潮》上发表《招魂节的一幕》,初步奠定其文坛地位,1924年毕业后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1926年川端康成一生唯一一部剧本《疯狂的一页》被拍成电影,并在同年发表《伊豆的舞娘》,1931年发表《针、玻璃和雾》,1934年开始写作《雪国》,连载3年后出了单行本,并获得第三届文艺恳话会奖;1936年川端康成因为反战而宣布停笔,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广泛参加反战活动,1940年参与成立日本文学会,1941年受关东军邀请访问满洲等地,访问结束后自费留在中国,并将妻子一同接到中国,两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回到日本,第二年编辑出版《满洲各民族创作选集》,1944年以《故园》等文章获战前日本最后一届菊池宽奖,1947年历经13年的《雪国》定稿,1949年他的另一部重要的小说《千羽鹤》开始连载,1952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歌舞伎,1961年前往京都写作《古都》,同年获得文化勋章;1968年10月17日川端康成以《雪国》、《千羽鹤》及《古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日本人,同时也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奖项的东方人;1969年4月川端康成旅行期间,与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一道被选为美国艺术文艺学会的名誉会员;1970年11月25日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川端康成很受刺激,曾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川端康成的价值观

川端康成的价值观

川端康成的价值观
摘要:
1.川端康成的生平简介
2.川端康成的文学价值观
3.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4.川端康成价值观的影响
正文: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现代日本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与他的价值观密切相关,了解他的价值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川端康成的文学价值观体现在他对文学的理解和创作实践中。

他认为,文学应该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揭示生命的真实。

他主张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心理分析,展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他的作品,如《雪国》、《伊豆的舞女》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价值观。

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主张美应该存在于自然的每一个角落,人类应该通过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来体验生命的价值。

他的作品中,经常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此来表现他对美的追求。

川端康成的价值观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以深刻的人性描绘和独特的美学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价值观,也对后来的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日本文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世界各国文学论坛的评 论家们, 论家们,对川端文学都 给予甚高的评价: 给予甚高的评价: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德纳尔·凯恩在他《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德纳尔 凯恩在他《川端和诺贝尔文 凯恩在他 学奖》一文中说: 川端实在是位优秀的小说家, 学奖》一文中说:“川端实在是位优秀的小说家,亦即是化了 十二年光阴,灌注心血在自己的艺术上, 十二年光阴,灌注心血在自己的艺术上,使保守住无意识的自 然趋势以及叙情美而写了二百页小说的作家。 然趋势以及叙情美而写了二百页小说的作家。川端又是能自由 驱使纤细度和暗示性的巨匠,他的作品中有热烈的表现, 驱使纤细度和暗示性的巨匠,他的作品中有热烈的表现,有时 又充满了激情。 又充满了激情。” 德国评论家彼特纳在《伊豆小歌女》 千羽鹤》 德国评论家彼特纳在《伊豆小歌女》、《千羽鹤》、《雪国 古都》德文合订本的《后记》中说: 》、《古都》德文合订本的《后记》中说:“现代日本文学家 川端所收到的成功是罕有的。 他也说,川端的小说“ 中,川端所收到的成功是罕有的。”他也说,川端的小说“与 其说是小说,勿宁说是近于吟诵”。 其说是小说,勿宁说是近于吟诵”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 从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中 , 理解作者崇尚自 、 从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中, 然美的观点,把握本文主旨。 然美的观点,把握本文主旨。 2、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 , 以小见大 , 深 、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 以小见大, 入浅出的写法。 入浅出的写法。
字词读音和写法
壁龛 kān 红釉 yòu 迥然不同 jiǒng 拙劣 zhuō 翌日 yì 拜谒 yè 邂逅 xiè hòu 陶冶情操 yě
因为人生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始终不断在追求。 因为人生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始终不断在追求。 虽然认定它是不会开放就衰微的花, 虽然认定它是不会开放就衰微的花, 但依然暗自在心中悄 悄地热切企盼花会开,向往中的花终于不肯屈服不愿妥协, 悄地热切企盼花会开,向往中的花终于不肯屈服不愿妥协, 努力挣扎盛放了。鲜活绽开的红花,那样温柔又那样坚持, 努力挣扎盛放了。鲜活绽开的红花,那样温柔又那样坚持, 令人珍贵和爱惜,仿佛世间的艰难都可以被克服。 令人珍贵和爱惜,仿佛世间的艰难都可以被克服。 不过一朵迟开的花,让我明白如果不要悲愁和怅惘, 不过一朵迟开的花 ,让我明白如果不要悲愁和怅惘,那么 面对挑战时不再轻言退却, 面对挑战时不再轻言退却,也让我感觉自己是世界上快乐和 幸福的人。 幸福的人。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2.描写童工、劳工、女艺人、乞丐、穷学生 等渺小人物的悲苦生活,表现对下层人物 的同情和哀怜。
如:《玻璃》、《海》、《结发》、《 母亲的眼睛》、《偷茱萸菜的人》
3.描写男女爱情,尤其是描写少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女之间 的纯情。
如:《树上》、《秋雨》、《少男、少女 和板车》
(二)小说特色
1.意境美 2.人物感情富有美的内涵 3.语言精练
川端康成(1899—1972)
一、生平
“参加葬礼的名人”

“新感觉派”的创办者“自杀而无遗书,是最
好不过的了。无言的
1.新感觉派:日本死第,一就个是现代无主限义的活。”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文学主流派 。
2.主张:主观即真实,文艺即表现自我;
1968年,以《感雪性国至》上、来《古否都定》理、性《;千鹤》
得的神品”
“精纯的珠玉之作”
“堪称绝唱"
创作多样化
后期 创作思想呈现不同的倾向性
主要作品:《舞姬》 《千只鹤》 《名人》 《古都》
三、掌篇小说
(一)小说内容
1.描写自己孤儿时期的生活和初恋的失 意,集中表露其孤寂的心灵和悲哀的 情绪。 如:《拾骨》、《向阳》、《母亲》 《走向火海》、《雨伞》

无言的死 三部代表表作现,与获感得觉诺即贝尔文文艺学之奖内容,
感觉是表现的方式
二、创作时期
早期: 《十六岁的日记》《参加葬礼的名人》
记录作家自己早年坎坷的人生经历
《浅草红团》《伊豆的舞女》
描绘生活在底层的妇女,包括艺妓、 女艺人、女侍者凄惨的生活境况
中期:以下层妇女及其生活命运为主题
《雪国》 “日本文学中不可多

著名诗人川端康成人物简介

著名诗人川端康成人物简介

川端康成文学纪念馆
• 在川端康成故乡建立了文学纪念馆
• 展示了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和生平事迹
川端康成研究学会
• 成立川端康成研究学会,研究川端康成的文学成就
• 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推动川端康成研究的发展
川端康成的研究与传承
01
川端康成作品的研究
• 研究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探讨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 对川端康成的创作背景、文学地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 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文学的思想和手法
川端康成的文学主题与思想
01
爱情主题
• 川端康成的作品以爱情为主题
• 通过描绘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来探讨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02
生死主题
• 川端康成的作品探讨了生死主题
• 通过描绘人物的生死经历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03
美学主题
• 川端康成的作品关注美学主题
优美的意境创造
• 川端康成的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
• 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心理来展现美的魅力
川端康成诗歌的主题与思想
爱情主题
⌛️
• 川端康成的诗歌以爱情
为主题
• 通过描绘各种各样的爱
情故事来探讨人性的复杂
和多样
美学主题

• 川端康成的诗歌关注美
生死主题
学主题
• 通过描绘美的自然景观
和人物心理来探讨美的意
Docs
• 翻译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 对日本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翻译活动的晚期
• 翻译作品数量减少,但质量依然很高
• 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川端康成与跨文化交流
与西方文学的交流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描述了发生在日本北国的一个故事,以一个 日本贵族青年的视角,描画了两位日本少女 的形象。驹子从小被卖为歌舞妓,生活坎坷, 曾在东京做过陪酒女郎,最终因为生活的作 弄沦为艺妓。 然而。。。
她却是一个纯洁干净、心地善良的女孩,偶 然地,她结识了这位贵族青年并不可救药地 爱上了他,艺妓的爱情注定是悲伤的,而她 却执著于这份没有结果的爱情,为了追求平 等纯洁的真正爱情,她在命运的深渊里苦苦 挣扎,而艺妓的身份常常给她以无情的嘲弄 与无尽的痛苦。
他的作品
十六岁日记》 名人》 高原》 《椿》 、《十六岁日记》 、《名人》 、《高原》 、《伊豆 之旅》 之旅》 伊豆的舞女》 いずのおどりこ いずのおどりこ) 《伊豆的舞女》(いずのおどりこ) 1926年,描写一个高中 年 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浅草红团》 《浅草红团》 1929年~1930年 年 年 水晶幻想》 《水晶幻想》 1931年 年 舞姫》 《舞姫》 雪国》 ゆきぐに) 《雪国》(ゆきぐに) 1935年~1937年 ,描写了雪国底层 年 年 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千只鹤》 《千只鹤》 1949年~1951年 年 年 山之音》 《山之音》 1949年~1954年 年 年 古都》 こと) 《古都》(こと) 1961年~1962年 年 年 《湖》
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 情,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 作品。 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 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 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 艺术的追求的作品
《雪国》以有钱有闲的舞蹈研究者岛村与 一位艺妓和一位纯情少女之间的感情纠葛, 为读者展现了一种哀怨和冷艳的世界。

川端康成简介

川端康成简介

川端康成简介川端康成简介日本小说家。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生平川端康成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0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

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处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

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

同年10 月,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

1927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

进入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疯狂推行战争政策。

川端大部分时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继续写作几乎与战争无关的作品。

由于在创作方面不断取得成果,川端在战后获得了多种荣誉头衔和奖金奖章。

1968年10月,瑞典决定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他,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精髓。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气自杀。

川端康成写作的居室创作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入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

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

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

《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

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招魂节一景》、《伊豆的舞女》、《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 川端式“佛典”文学特征
• 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
• 在悲哀中由于人们心灵的相互交流、相互抚慰而产 生的和谐、幸福的理想境界
关于川端康成的“孤儿”情结,在《油》里是这么写 的:
我很快就懂了,我当时一点也不了解什么是孤儿的悲 哀,而且,可以说当时的我不可能了解。父母活着会怎样, 不在又会怎样,清晰地理解其间的区别当然是孤儿的悲哀, 而实际上他们已经死了,他们活着将会如何只有上帝才会知 道。如果他们还活着,怎么能肯定没有更不幸的事发生呢? 既然如此,为脸都不记得了的父母的死流下温情的泪水,只 能是幼稚的感伤游戏。毫无疑问,失去父母是一种精神上的 创伤,这种创伤到自己老了回首以往时会开始明白。而在此 之前,它不过是对习俗或小说中悲伤情感的模仿。
古 都
• 物哀、风雅与幽玄 • 幸福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永久的 • 咫尺天涯,虽相见有期,却终难聚合
《古都》 こと
【为纪念山口百惠而拍摄 的2005年新版 】 导演:猪崎宣昭 主演:上户彩 ,小栗旬, 渡部笃郎 上映日期:2005-02-05
幽 玄
日本传统美的主流,重视“ 心”的表现,即精神的表现 ,以从中寻求空寂的内省, 保持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 这种幽玄的美,包含着神秘 、余情和幽艳三个要素,其 中心是余情,即重视气韵, 这是一种纯粹精神主义的审 美意识。
川端“添加式”文学形式
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中,微型小说很容易被人忽视甚至 淡忘,但实际上这是最能体现川端康成文学的一部分。 川端康成许多中长篇小说,也往往是在短篇的基础上, 不断添加连缀成的。像连歌一样以续写形式发展至长 篇。《千只鹤》最初是作为6个短篇陆续发表在3个不 同的杂志上的,直到三年后,才将这些短篇合起来出 了单行本。

雪国川端康成

雪国川端康成

雪国川端康成引言:雪国,是一片被晶莹的白雪覆盖的土地,是人与自然相互交织的地方。

川端康成以他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

他的作品《雪国》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川端康成和他的作品《雪国》。

一、川端康成的生平川端康成(1899年-1972年)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

他出生于日本北海道的一个小渔村,成长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川端康成在上京念书期间,开始发表诗歌和小说作品,并且很快就吸引了文学界的注意。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人性的独特洞察力而广受赞誉。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

二、《雪国》的背景《雪国》是川端康成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以北国的冬季为背景,描写了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之间复杂的爱情关系。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村庄,被深雪所覆盖。

主人公是一位东京的男人,他来到这个雪国小镇以寻找另一位女性。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位年轻的美丽寡妇,这引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冲动。

然而,这位寡妇的冷淡和神秘性,使得男主人公陷入了困惑和痛苦之中。

三、情感与冲突小说中的情感丰富而复杂。

男主人公对这位神秘寡妇的吸引力,体现了他对未知的向往和对禁果的渴望。

然而,这种欲望同时也暗示着痛苦和痛苦的可能性。

男主人公在爱情和责任之间犹豫不决,他迷失在雪国的美丽和寂寞之间。

在小说中,雪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元素。

作者运用雪作为一个隐喻,描绘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雪的洁白和无边无际的美丽,与人们的内心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川端康成通过这种方式传递了他对人性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四、川端康成的独特风格川端康成的写作风格独特而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象征主义和意象,将雅致的情感与细腻的描写相结合。

他通过对自然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日本文化和精神的独特之处。

川端康成的作品在描写细节上非常注重,他通过精确的语言和情感的细腻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他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简介资料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简介资料

“新感觉派”
• 川端康成主张: 新感觉派 作家要采取一种不同于以往 的思维方法。[1]

以前是把眼睛和蔷薇作
为两个东西分开写的,写为
“我的眼睛看到了红蔷薇”
。他则把眼睛和蔷薇合为一
体,写成“我的眼睛就是红
蔷薇”。
“孤儿习性”
• 孤儿体验,内向的性格,畸形的家 境,寂寞的生活,给川端留下了永 远挥不去的人生虚幻感。
பைடு நூலகம்
• 叶子是精神的、 非现实的美,则 始终是不可企及 的,最终还是归 于虚空。作者在 这里表达的是人 生无常、灭我为 无、虚无即是解 脱的思想。
《雪国》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最为突出的就是抒情 味浓郁,富有诗意,这是由于作家运用多种艺手 法,营造出一种优美的具有日本古典文学的“余
情美”特征的意境。[6]
《古都》在一 幅京都的风俗 画面的背景上 ,描写了一对 孪生姐妹千重 子和苗子悲欢 离合的故事。
《古都》不仅真实的放映 了由于贫富的悬殊所造成 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的 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在 对比中细腻地表现了两个 人物不同的精神状态和微 妙的感情波澜,而这些又 是与作品关于正在衰败中 的京都的景物的描写水乳 交融般地溶为了一体,突 出变现了传统美,自然美 和人情美的旨趣。[7]
川端文学“余情”之美
•川端康成在文学创作中总是力求以有限的文字表达无 限的意蕴。因此,他对短小的作品情有独钟,只有简 洁的语言和短小的篇章才能为余情提供存在的空间。 •川端康成在创作中有意无意地追求“文已尽而意有余” 的境界:他的小说似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戛然而止, 同时,任何一个结尾又都暗含着连接续章的空间,埋 伏着继续发展的可能。包括《千只鹤》,川端康成仍 然说:“至今这部作品也未写完。”“从来没有想过 要写首尾完整的作品。”

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

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

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川端康成(Kawabata Yasunari,1899—1972),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川端康成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0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

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外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

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

同年10月,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

1927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

1935年1月,担任文艺春秋社创设芥川奖、直木奖评选委员。

第一次评选,与落选的太宰治之间发生了龃龉。

1月,《雪国》开始分期连载。

3月,《浅草的姐妹》被改编拍成电影《少女时代的三姐妹》(东宝前身PCL电影制片厂出品),并让梅园龙子初次公演。

9月,赴新泻县汤泽收集《雪国》续篇的素材。

12月,近居镰仓,同月,赴上诹访,搜集写作《花之湖》的素材。

是年,发表了《雪国》(1月至翌年12月连载)、《纯粹的声音》(7月)等。

1936年1月,川端康成成为新创刊的《文艺恳话会》的同人,负责编辑了《日本古典文艺与现代文艺》特辑。

1月,前往伊东温泉搜集《花之湖》的创作素材。

2月,原作《谢谢》改编拍成电影《谢谢先生》并首映。

12月,参加刚成立的镰仓笔会(久米正雄会长)。

是年,发表了《意大利之歌》《花之湖》《花的圆舞曲》《芭茅花》《火枕》(《雪国》续章)《夕阳下的少女》《少女开眼)等。

1968年川端康成以《雪国》一书因其“以敏锐的感受及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名词解释

川端康成名词解释

川端康成名词解释川端康成是日本现当代著名小说家,也是亚洲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性,深刻地反映了日本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一、生平经历川端康成,本名川端康一,1899年6月14日出生于大阪。

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但在川端康一出生后不久就离世了。

他的母亲也在他很小的时候去世,导致他从小就处于孤独和贫困的环境中。

这些不幸的经历对他的性格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8年,川端康考入东京大学,开始接触文学和哲学。

在大学期间,他开始发表一些诗歌和散文,并逐渐展现出文学才华。

1924年,他从大学毕业,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二、文学作品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形式。

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性,深刻地反映了日本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川端康成的小说作品以描写人物情感和心理为主,他的描写细腻、真实,充满了诗意。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雪国》、《古都》和《千只鹤》等。

《雪国》描写了一个不幸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悲哀;《古都》描写了一对失散多年的孪生姐妹之间的情感纠葛,表现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千只鹤》则描写了一个茶道世家的兴衰变迁,表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

除了小说作品之外,川端康成的散文作品也非常出色。

他的散文作品以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为主,他的描写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性。

其中最著名的散文作品包括《我在美丽的日本》、《伊豆的舞女》和《故都》等。

《我在美丽的日本》描写了日本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表现了作者对日本文化的热爱;《伊豆的舞女》描写了一个年轻舞女和一个青年之间的情感故事,表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复杂;《故都》则描写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变迁,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三、文学成就川端康成是一位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文学的发展。

川端康成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性,深刻地反映了日本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李迪、钱舜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不仅限于花。最近我在书桌上摆上两件小青铜像,一件是罗丹创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玛伊约尔创作的《勒达像》。光这两件作品也能看出罗丹和玛伊约尔的风格是迎然不同的。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味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他们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
慨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中一点一滴的美都是难能可贵的,而人感受美的能力却是有限的。
美的获得:“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任何一件细小的东西都可能引发人的美感。
慨叹:“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忽视自然美,只去欣赏常常要逊于自然美的艺术美。自然的美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我们去亲近,去观察和欣赏,才能创作出美的艺术品。
[编辑本段]作家简介
川端康成 ( 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 Kawabata Yasunari )
(1899年6月24日—1972年4月16日)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川端康成的价值观

川端康成的价值观

川端康成的价值观
川端康成是一位日本作家,他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爱与孤独:川端康成的作品中,经常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孤独感和无法真正沟通的冷漠,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沟通是困难的,但是通过爱可以打破这种隔阂,带来真正的连接与理解。

2. 自然与生命:川端康成对自然界的描写充满了敬畏之情,他认为自然是神圣而不可思议的,任何对自然的破坏都将导致生命的失衡和人类不幸的命运。

他呼吁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敬畏和感恩之心。

3. 追求真实与自由:川端康成认为,人应该追求真实的自我,摆脱假面具和社会的束缚,寻找内心的真正声音和自由。

他鼓励人们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不随波逐流。

4. 生命的无常与哲学思考:川端康成经常在他的作品中表达对生命无常性的思考,他认为生命是瞬息万变的,人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瞬间,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作品往往带有哲学意味,引发读者对生命、死亡和存在的思考。

川端康成的价值观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也对后来的日本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性的探索和对内在世界的追求,给人们带来了关于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 物哀 隐忧 • 物哀使日本特有的美学概念,主要表达“同情共 感、优美纤细的吝惜之情”。其中对四时风物的 感念,对世事无常的喟叹,更带有悲伤哀婉的内 涵。在平安朝,他成为贵族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 ,也构成日本民族审美思想的基础。所以日本文 学普遍带有悲哀的意蕴,表现出一种悲剧意识。
• 禅宗 虚空 • 佛教禅宗提倡“本心即佛”,不求出家,但重内 在修行,认为外界的一切都是虚幻,只有内心的 宁静与宇宙融为一体才是人生的永恒。同时认为 ,人人生无常,只有死亡才是生命的解散,只有 死亡,才能达到涅磐。
我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里看到的是哲学,是宗教。川端康成曾经坦 言,他从不把佛教的经典“当做宗教教条来看,而是作为文学的幻想 来尊崇”,这就意味着,川端康成的文学自觉地负载着哲学与宗教的 使命,体现了对于人生的察看与审视。
1968年“由于他高超的叙 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
了日本人精神的物质”而获
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4月 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 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
死就是最高的艺术,死就是生。

1968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文 学奖授奖仪式上,川端康成作为获奖人所作的演讲“日本 的美与我”,已在无意之中表明:川端康成的一生,是发 掘“日本美”的一生;川端康成的文学活动,一直都在毫 不懈怠地表现着“日本的美”。
川端康成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1899 年6月14日生于大阪,代表 作有《伊豆的舞女》、《雪 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 川端康成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两 人相继自杀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 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 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国》、《千只鹤》等。
• 川端康成幼年丧父母、祖母,由外祖父、舅父抚养,在孤 独中长大。他的一生都徘徊在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和悲 哀中,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不断涌现在他的意 识里,最终以自杀(尽管他在随笔《临终的眼》中写道: “无论怎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 自杀的人想要到达圣境也是遥远的)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川作为日本“新感觉派”的中坚作家,作品有“高超的技 巧”(诺贝尔颁奖语),其中,深层心理学的原理渗透到 大量作品的创作,这种深层心理学除了西方弗洛伊德的精 神分析法、乔伊斯的意识流外,还有东方的精神主义—— 禅。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生平简介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生平简介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生平简介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作家,为日本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日本的一个传奇人物。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川端康成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川端康成简介川端康成,日本大阪人,生于一八九九年六月十四日,死于一九七二年四月十六日。

临终前四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在文学上有颇多造诣的近代文学家。

川端康成简介中指出,他幼年时十分不幸,命运坎坷波折。

它不仅自幼父母双亡,姐姐和祖父祖母也相继去世。

亲人的接连离去不仅对幼小的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使他养成了悲凉孤独的性格,这后来也成为了他的最重要最明显的文学风格。

通过川端康成简介还可以看出,川端康成是一个十分刻苦用功的人。

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决心进入了全日本最好的大学——东京大学读书深造,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很高的起点。

他在校期间手不释卷,废寝忘食,为自己日后写作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他一生的前期中期大多数时间都在创作中渡过。

川端康成简介中说,晚年的川端康成致力于围棋的研究。

据说他还和包括日籍华人吴清源在内的诸多日本围棋名人对弈过,并对围棋的“棋道”深有体会。

不幸的是,在一九六二年二月份的时候,他因出现了安眠药药物成瘾症状被迫在东大医院住院治疗,连着十天不省人事。

隔年之后,身体患病的川端康成为日本文学的发展还担任了日本的近代文学博物馆委员长一职。

他一直拖着病体在日本文坛上忙碌着,直到一九七二年四月十六日夜晚,他在极度忧郁和矛盾中打开了煤气罐,自杀身亡。

一代文学巨星就此谢幕。

川端康成作品作为近代日本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一直是日本文坛上最热门的话题,他毕生的三十五部作品在许多文人眼中是不可多得的巨著。

从川端康成作品中可以看出日本文学特有的理念和近代日本文坛的发展走向。

川端康成作品中多数作品的主题都是爱情,爱情是大多文学家创作的主旋律,但是川端康成笔下的爱情与那些传统的爱情题材有着明显的不同。

他既不偏重于那些花前月下,潇洒优雅的浪漫爱情,也不侧重于悲欢离合的伤感之情,而是在语言描述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清淡的爱情。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简介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简介
川か わ 端ば た や 康す な り 成
—— 心 灵 的 写 手
川端康成
(1899.6.14—1972.4.16) •1901年,2岁。父亲因肺结核病去世。 •1902年,3岁。母亲染肺结核病去世。 后跟随祖父,祖母生活。 •1909年,10岁。姐姐芳子因热病去世。 未能参加姐姐葬礼。 •1914年,15岁。祖父去世。 从此成为孤儿。 •1968年10月17日,69岁。以《雪国》 《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 •1972年4月16日,73岁。在荣获诺贝 尔文学奖三年之后,川端康成在玛丽娜 公寓的工作室里含煤气管自杀,没有留 下只字遗书。
• 叶子是精神的、 非现实的美,则 始终是不可企及 的,最终还是归 于虚空。作者在 这里表达的是人 生无常、灭我为 无、虚无即是解 脱的思想。
《雪国》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最为突出的就是抒情 味浓郁,富有诗意,这是由于作家运用多种艺手 法,营造出一种优美的具有日本古典文学的“余 情美”特征的意境。[6]
• 两个倩窦初开的男女之间那种似有似无、 若隐若现的爱情,犹如一曲悠扬飘渺的乐 曲,形成了如诗如画的意境。
• 那真是一幕清清淡淡 、影影绰绰的寻觅, 充满强烈的抒情色彩 。川端康成继承了日 本传统文学中的缠绵 悱恻的哀怨情调,借 旅途漂泊、萍水相逢 中的男女之情抒发了 人生的无常感。
川端式“佛典”文学特征
诺贝尔荣耀
• “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
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 。 “标举新感觉,写出传统美
”,以浓郁的日本传统文化为氛
围,小说贯穿始终有一种淡淡的
忧伤与凄凉的美丽 ,把以“物
哀”为代表的“余情美”的文学 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日本著名作家、“新感觉派双璧”之一的横光利一,在患绝症之前曾经说过,川端康成没见过母亲,所以他的作品中大量地流露出恋母情结。

后来,川端听到这一说法,感到非常震惊。

川端始终认为,自己对母亲既不怀有爱也不怀有其他感情,因为他完全不了解母亲。

所以对他来说横光的说法出乎意料。

事实上,尽管母亲的形象没有在川端的记忆中留下任何痕迹,然而母亲在理念的意义上对川端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他女性观的影响。

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十分隐蔽,因此川端本人并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他有意无意间在拒绝这种影响。

一、少年“心癖”川端3岁丧父、4岁丧母,惟一的姐姐也不曾与他共同生活。

因此他极少接触过青春洋溢、光鲜艳丽的年轻女性,他看到的只是苍老无力的祖父母,女性那光洁柔软的肌肤成为川端本能的渴望。

中学时代,在川端的人生中,第一次遇到了爱情,川端认为可以把它称为自己的初恋。

这是少年的川端与室友之间的同性恋爱。

川端在日记中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事件和心理。

光阴荏苒,当50岁的川端再次看到这些日记时,首先感到很有兴趣,继而多少有些吃惊,他没想到在十七、八岁的日记里会有如此露骨的表现。

室友叫小笠原义人,他自幼体弱多病,靠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活了下来。

母亲长期的爱抚使他的举手投足都带有女性的特征。

他的出现,仿佛在川端的生活中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

从他身上,川端似乎能触到一种遥远的幸福和安宁。

川端与小笠原同榻共眠,感受到贴着小笠原的肌肤流淌过来的温暖。

在川端有了记忆之后,这是初次接触到人体那柔润的青春的气息,初次体会到生命的感动。

他在《独影自命》中回忆道:“我在这次的爱情中获得了温暖、纯净和拯救。

甚至让我想到他不是这个尘世间的少年。

从那以后到我五十岁为止,我不曾再和这样纯情的爱相遇。

”(注:《独影自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川端从小几乎没有感受过肌肤之爱,这一缺憾似乎在小笠原那儿得到了短暂的补偿,连他本人也承认:“如果一旦缺乏了肉体的美,我对幻景的渴望和激情也会随之消失。

”小笠原给川端带来了“人生的新的惊喜”,成为川端的“救世主”和“守护神”。

在整个中学寄宿生活中,川端始终同小笠原保持着这种情人关系。

通过这种畸形的关系,川端多少拾回了一些他在幼年和童年时代遗失的爱。

也许是缺少女性的家庭使川端的性意识有不同寻常之处,他从小就时常“神游于淫放妄想”,特别是对于美少年有着强烈的奇异的倾慕。

川端在祖父还在世的时候,每天晚上都照例要去朋友家玩,那时他对那家的兄弟二人就有一种“思慕异性般”的感情,川端把这种拂之不去的情绪称作“心癖”。

是这兄弟二人而不是他们那温柔慈爱的母亲成为川端逃离囚笼世界的火把。

对他来说,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少年的魅力和诱惑更甚于少女。

当初在日记里记下的爱中掺杂着不纯的意识,而时过境迁之后追忆起来则成了一种纯粹的美。

回首往事,川端才恍然想起,比起对小笠原的爱,自己当时无疑是更企望着心灵上的转机。

与小笠原的这段感情非但没有给川端留下污浊的印记,反而给他带来了无比的愉快和温磬,使他得以暂时逃离自我嫌恶、自我摒弃的消极心态,跨越了对人的畏惧,满足了他对温情的需求,人生的希望之光就这样悄然投射到了少年的心间。

后来,川端以这段经验为基础,创作了小说《少年》,并使用了当时的部分日记。

小说完成之后,他将这部分日记原稿和小笠原的书信全部付之一炬。

大正七年(1918年)暑热尽消的时节,川端没有对任何人透露一丝消息,独自来到了有“风景画廊”之称的伊豆半岛。

在优美的大自然中,川端邂逅了流浪卖艺的舞女一行,并在旅途中有意追随,与她们结伴而行。

这是在没有女性的家庭中滋生的对女性的敏感以及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培养的对女性的泛爱使然。

一次,川端听见身后舞女的低声议论:“真是个好人啊。

”在川端看来,这言谈“纯真而坦率,很有余韵”,“这是天真地倾吐情感的声音”,连他本人也朴实地感到自己确是个好人,心情豁然开朗。

虽然只是淡淡的一句,但是就如同在烈日灼烧的沙漠中从天而降一口甘泉,使川端终身难忘,感激涕零。

这寻常的赞美,引发了川端的反思:“我已经20岁了,再三严格自省,自己的性格被孤儿的气质扭曲了。

我忍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才到伊豆来旅行的。

因此,有人根据社会上的一般看法,认为我是个好人,我真是感激不尽。

”(注:《川端康成文集·伊豆的舞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6页。

)伊豆之旅给了川端三大收获:首先是惬意的旅情,其次是迤逦的风光,第三是正直的好意。

这位美丽的舞女,就像一颗拖着亮尾的彗星,一直在川端的记忆中闪烁。

经过八个春秋的潜心酝酿之后,川端将这不灭的情愫倾注于笔端,写出了不朽的名著《伊豆的舞女》。

这篇小说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名作,也是川端自己深爱的作品。

日本文坛给予了这部作品以极高的评价,公认它是川端文学的里程碑,标志着川端独特的纤柔的抒情风格、心理独白的创作手法和古典传统的艺术个性的形成。

二、两位女性当川端对少年的思慕合乎常理地转化为对少女的爱恋时,那种对青春气息的朦胧感动也升华为对人性光辉的生命追求。

与邂逅舞女时隔三年,川端经历了“仿佛以遥远天空的闪电为对象”的真正意义上的初恋,然而在他心灵中留下的却是经年不愈的伤痛。

因此,他的《篝火》、《非常》、《霰》、《南方之火》、《她的盛装》、《海之火祭》等一系列作品所描写的都是这同一次恋爱,而且,由于这次恋爱的伤痛之深,川端一直不愿把这些作品收入作品集,直到50岁编写全集时才第一次平等面对它们。

那是川端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期间的事。

他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认识了一个16岁的女孩,名叫伊藤初代。

她在距帝大不远的一家咖啡馆当女招待。

在那间咖啡馆里,川端总是带着一如既往的沉默凝视着初代。

他在自己长久的盯视中恍惚发觉,初代的身上隐隐透着一种孤寂。

渐渐地,与初代的会面使川端感觉到全身心的亢奋,而与她的离别则使川端感到难耐的寂寞。

初代留下的并不是那种直截了当的痛苦,而是一种极端孤独的心境。

在天南海北的喧闹和川端落落寡合的静坐中,学生生活在咖啡馆里悄然流逝,谁也没有发现川端心中日渐炽烈的感情。

后来,当他去探望已移居岐阜的初代时,第一次从异性的爱慕之意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品尝到被依靠的快感。

川端心灵的荒原如沐春雨,爱的种子在这块伤痕累累的不毛之地上发芽了。

川端一回到东京就向朋友们宣布,他要和初代结婚了。

这突然的新闻如一石入水令大家惊诧不已。

半个多月之后,川端第二次奔赴岐阜,正式同初代订婚。

他简直不能相信,他就这样和心爱的姑娘订了婚,他仿佛“看见两个火球从空阔无垠的黑暗中掉落下来”,“世上的一切都如同远景,是无声的、渺小的”。

(注:《篝火》,《川端康成文集·伊豆的舞女》,第70页。

)他又千里迢迢远征东北乡村征得了初代父亲的允许,接着,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迎接婚礼的到来。

然而,在万事俱备之时,他突然收到初代一封“非常”的信,信中说发生了“非常”的情况,但无论如何不能向川端说明,并请川端忘了自己。

这封“非常”的信,对川端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他丧魂失魄,万念俱灰,怎么也无法理解初代的背叛。

从去岐阜订婚,到收到初代寄来的“非常”的信,前后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简单、短促、不明缘由的毁约,在川端的心中“留下了巨大的回响,数年之后仍旧余音缭绕”。

此次失恋之后,,尽管感情在理性的鞭挞下已成死灰,然而死灰之下深埋着的仍是一厢情愿的希望之火。

川端塑造了众多如同风花雪月般美好纯洁的少女形象,或多或少都流淌着初代的血液,映现着川端对初代不灭的憧憬。

川端究竟倾心于什么样的女性呢?他曾这样向父母的亡灵表白:“在和睦的家庭中成长的少女,她那朦朦胧胧的眼泪汪汪的媚态,实在让人魂牵梦萦,可是却引不起我的爱。

归根结底,对我来说是个异国人吧。

我喜欢这种少女:她同亲人分离,在不幸的环境中长大,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幸,并且战胜了这种不幸,走过来了。

这个胜利,后来在她面前横下一道无边的沦落的斜坡。

她性格刚强,不知道害怕。

这种少女具有一种危险性,我被它所吸引。

让这种少女恢复纯洁的心,自己的心也将变得纯洁,这似乎就是我的恋情。

”(注:《致父母的信》,《川端康成文集·伊豆的舞女》,第215页。

)初代就是这样一个在不幸的家庭中长大的少女,先后经历与母亲的死别和与父亲的生离,辗转漂泊,但却坚强豁达,从不向人展示自己的不幸。

因此,她如同命中注定一般成为吸引川端的巨大旋涡。

当年川端所邂逅的舞女也同样有着凄楚的境遇,地位卑微,受尽歧视,川端渴望的正是这种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地理解自己,才能同自己一起完成人生的蜕变。

川端为初代写下了一系列作品,但一直不能令他自己满意,他多次想把这些材料重写一遍,但都未获成功。

其中的《霰》、《篝火》等都是一夜之间急就而成的,很多作品川端都感到意尤未尽,觉得还没写完就中断了,但想补写的时候已经找不回那种绪了。

《走向火海》叙述了一个遭受背叛的梦:在宁静得像干涸了似的无声世界里,“她”径直走向火海,“她”并不想死,投身火海只是因为“你家在西边,所以我要向东走”。

川端希望作初代的护卫者,而初代却自投火海。

在《锯与分娩》中,川端让自己的灵魂同不知身处何方的初代展开白刃的决斗,先是“险些遭她砍杀掉”,而后却手持利剑将她的刀刃砍成了锯齿状,还“用双腿挟住她的锯子,来作弄推拉不动锯子的她”。

这是幻想中的复仇。

《南方之火》名字的由来,也是为了纪念初代。

初代是丙午年出生的,按照日本古老的迷信说法,丙午年“作祟”,这一年出生的女人克夫。

川端的失恋应当归咎于丙午年吧。

带着还未散尽的失恋的阴影,川端从东京帝大毕业了。

第二年,他的生活中又出现了一位女性,她就是后来成为川端妻子的松林秀子。

无独有偶,秀子也已经失去了父亲,她父亲松林庆藏做小生意,50岁那年因扑救大火不幸遇难。

川端第一次见到秀子时,秀子才18岁,她眼前这个清瘦的文学青年头戴礼帽,身着和服,给秀子留下了非常诚恳、亲切的印象。

随着两人见面次数的增多,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彼此都对对方抱有好感。

川端不久就和秀子同居了。

但是他们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共同生活的,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作家北条诚曾问过川端是什么时候结婚的,川端带着一种难以捉摸的微笑说:“是啊,什么时候呢?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早就忘了。

什么时候都可以吧。

”川端获得诺贝尔奖乃至川端去世后,都有不少记者询问秀子夫人这一问题,秀子夫人也没有正面回答,并且说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时间了解得这么清楚。

与同初代订婚时引起的轩然大波截然不同,川端的婚姻生活是静悄悄地、风平浪静地开始的。

他们没有举行结婚典礼,更没有什么庆祝活动,仿佛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在川端的家谱上连川端康成的结婚记录都没有。

直到六年之后,由于一次偶然的契机,他们才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