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中国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最新文档

中国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最新文档

中国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一、外宣翻译的相关理论1、外宣翻译和对外宣传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

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译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

在做外宣翻译的时候,既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好“宣”的问题,也要从微观的角度上做好“翻”的功课。

2、外宣翻译的特点外宣翻译不同于一般的翻译,强调“内外有别”,即“内宣”和“外宣”有着很大的不同:宣传目的不同,宣传对象不同,宣传策略不同……而“对象”不同是最大的不同。

外宣有着特殊的受众群体——外国人及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二、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一)冗余现象频现1. 名词范畴词频现Joan Pinkham 在《中式英语之鉴》(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中指出:这类名词(名词范畴词)应得到特别关注,因为这是中式英语中最常见并且是最无用的一类词汇。

这类名词就是为了介绍接下来将会出现的名词的范畴:在“a serious mistake in the work of planning.”一句中,“planning”归属于“work”的范畴。

与“工作”类似的范畴词在汉语中还有很多,例如“步伐pace”、“进程process”、“问题problem”等。

例如:中文:提出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和政策措施,制定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英文:We formulated policies,measures and national objectives for controll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2020 and drew up a comprehensive work plan for conser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emissions.该例中,work是范畴词,就是为了说明plan,可以直接译为a comprehensive plan for…2. 修饰语冗长Pinkham 在《中式英语之鉴》中还指出,修饰语过于冗长也是英汉表达的不同之一。

外宣新闻翻译策略研究

外宣新闻翻译策略研究

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外宣新闻翻译策略研究贾蕊蕊,郭静雯(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1)摘要:外宣新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活动。

当今社会,外宣翻译是一国向他国传播国家时事的重要传播手段,是展示一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的主要窗口。

为了使中国外宣新闻翻译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重要战略,文章通过研究外宣新闻翻译现状,阐述了中国外宣新闻翻译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得出了政治类新闻外宣翻译四项策略:逻辑重组、语境重构、归化异化、审美对等。

关键词:外宣新闻翻译;翻译策略;政治类新闻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08-0025-03外宣新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活动,它旨在向其他国家传播一国的时政要闻及其他信息。

外宣新闻翻译不仅是传达信息和传播观念的手段,更是连接不同语言的桥梁。

中国外宣新闻翻译应肩负起传播中国正能量、树立国家形象的责任。

但是,外宣新闻翻译的效果仍不甚理想,依旧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翻译研究的整体而言,外宣新闻翻译研究的力度尚显不足,政治类新闻外宣的研究更为少见。

基于中国知网的检索,在271篇关于外宣新闻翻译的论文中,仅有15篇是关于政治类新闻。

鉴于政治类新闻在外宣新闻中的比重,政治类外宣新闻的翻译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外宣政治类新闻翻译的现状分析政治类新闻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一环,也是外宣新闻翻译研究的重点。

以China Daily 为代表的中国官方外文网站每天发布大量中国政治类新闻报道,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译文在不同层面上存在问题:主要有术语不统一、中式英译两大问题。

1.1术语不统一政治类新闻有两大突出特点:高频出现的政治专有名词及层出不穷的新兴词汇;但不同的译者对于这些词汇的译法不统一,易产生歧义,引起人们理解上的差异或偏颇。

以“中国梦”译法为例:“China dream ”“China ’s dream ”“Chinese dream ”“the Chinese Dream ”。

浅析对外宣传用语的翻译策略

浅析对外宣传用语的翻译策略

浅析对外宣传用语的翻译策略摘要: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逐渐被世界所了解。

在此过程中,外宣翻译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以及新世纪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介绍给国外,已成为每位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对外宣传用语社会差异文化差异翻译策略一、引言在对外宣传用语中,尤其是涉及两种语言的翻译时,译者的首要任务是传达信息,表述观点,而不是单纯地翻译语言。

翻译者必须根据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认真地考虑两种语言所涉及的社会、文化等差异,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二、灵活应对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1.在词汇方面,汉语和英语存在很大差异第一,英文的表达中,一般不会出现同义的重复,如果把两个同义或意义相近的词放在一起,就会被认为是产生了多余的信息。

而汉语中,有时为了加强语气,却经常会加一些意义重复的修饰词,如“共同合作”,如果我们把它译为“common cooperation”就不太恰当,应该把表达多余信息的“common”去掉。

汉语中我们会说“不切实际的幻想”,而翻译成“impractical illusion”就存在了多余的信息。

第二,英语的表达通常比较具体,而不像汉语经常使用一些抽象的概念来表达,英语比较倾向于使用自然的、物质的事物来表述。

如汉语说“很多的自行车”,而英语则将其具体为“a sea of bikes”, 更加形象,生动。

2. 在句式的表达方面,英语的句式经常以行为的执行者为中心展开,并常把行为者和动作放在句首。

此外,英语具有比较完备的语法标记,如具有清晰的词尾形式,而汉语则没有。

汉语的句子重意义,经常是用一些排比句、对偶句等。

三、巧妙应对翻译过程中的社会差异首先,把关于中国的事物翻译成英语时,我们必须考虑双方社会环境的差异。

在翻译时应尽量选择与西方接近的话语体系。

其次,在翻译一些政治特色较强、政治立场的词汇时,需要格外谨慎,否则就难以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

传播学视角下外宣文本翻译策略分析

传播学视角下外宣文本翻译策略分析

082《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频繁交流为外宣翻译带来了更多机遇与挑战。

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外宣特点,探讨外宣文本翻译策略,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充分发挥原文信息传播“把关人”的作用,灵活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需对原文文本进行适当的删减、补充、过滤和加工,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关 键 词] 传播学;外宣翻译;传播效果传播学视角下外宣文本翻译策略分析刘庆雪 李月婷对外宣传是一个国家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是树立良好国家形象、提高国家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关键。

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上对于中国信息的了解需求不断提高,文化“走出去”战略也使外宣翻译实践增多,如何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交流,消除某些西方读者的偏见和误解,建立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尤其重要。

然而目前国内外宣领域的翻译研究相对滞后,仍然属于比较新的翻译研究领域。

由于外宣翻译涉及宣传和翻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外宣翻译进行研究。

一、传播学的主要观点传播学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40年代在美国成为独立学科,90年代传入中国。

美国传播学创始人之一拉斯韦尔首先提出了传播的三大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以及文化传承(后来又有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传播的第四个功能:娱乐功能)。

拉斯韦尔还阐述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 what)、对谁说(to whom)、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邵培仁, 2015)。

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补充完善了传播过程的要素研究,他提出传播过程有八个要素:信源( Source)、讯息( Message)、编码者( Encoder)、渠道(Channel)、解码者( Decoder)、接收者( Receiver)、反馈(Feedback)、噪音(Noise)。

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要求作者:冯维娜黄晓英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20期The Peculiarities and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Publicity Materials' TranslationFeng Weina;Huang Xiaoying(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西安 710071)(School of Humanity and Arts,Xidian University,Xi'an 710071,China)摘要:随着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翻译的范围越来越广,涵盖各个领域。

按照文本的类型,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狭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

外宣翻译的特点是把中文译成外语,译文的读者是外国人,更注重译文和译文读者。

纽马克认为,文学翻译以语义翻译为主,非文学翻译以交际翻译为主。

外宣翻译的文本主要是非文学文本,应采用交际翻译的方法。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trend of world development, the scope of translation is more and more lager, which involved in many fields. According to text type, transl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Chinese publicity materials' translation is a special type of translation. Narrowly defined Chinese publicity materials' translation includes all kinds of media reports, government document and announcement, introduction, public signs, information of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Peculiarities of Chinese publicity materials' translation are to translate Chinese to English, the reader is foreigners, and i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reader. Newmark thought that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mainly semantic translation,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is mainly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 text of Chinese publicity materials' translation is mainly non-literary, should use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关键词:外宣翻译非文学翻译交际翻译Key words: Chinese publicity materials' translation;non- literary translation;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218-021翻译的类型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浅析外宣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外宣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外宣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对外经贸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这使得对外宣传显得越来越重要。

外宣翻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翻译成外文,并通过各种媒介,对外发表和传播,让外国读者准确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从而更好的了解中国。

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存在着差异,同时由于译者本身素质不够,用“对号人座”和“亦步亦趋”的方法进行生硬的“套译”,造成外宣翻译中出现许多错误或不规范的英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对外交流,削弱了对外宣传的效果[1]。

因此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引起重视。

本文通过分析外宣翻译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及原因,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二、外宣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对大量外宣资料翻译的考察,笔者发现外宣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所造成的翻译中的错误;二是由于译者本身素质所造成的翻译中的错误,主要表现在译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深谙专业但外语知识欠缺,亦或通晓外语但专业知识欠缺,翻译观念落后。

1、由于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和文化习俗等差异所造成的误译中国的学者注重谦虚和含蓄,在写完一部学术著作之后,即使是倾尽毕生精力和心血之作,也会在前言或序中谦虚地说道:“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谬误肯定不少,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如果一字一句地直译过去,那些对中国文化没有深刻了解的一般外国读者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你知道有错误,为什么自己不纠正之后再发表?”因为在英美等国出版的图书中,人们习惯于说:“这是迄今为止,在这个领域中最为权威的著作。

”而实际上,这可能只是一本很一般的大路货图书[2]。

中外文化上的差异在此可见一斑。

就语言习惯上来说,中外语言本身也存在着不少差异。

例如在中国企业宣传资料中汉语多用夸张、过度渲染的华丽词汇,而英语则通常用朴素而具体的语言来表达。

此外,汉语经常使用强烈的副词与形容词作修饰语,以加重语气。

例如,每场会议召开时总会出现“胜利召开”的说法,若直译成“ the meeting is now successfully convened”,而外国读者则会以为会议之前有许多阻碍。

浅谈外宣翻译的特征及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

浅谈外宣翻译的特征及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

- 217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浅谈外宣翻译的特征及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杨晓【摘要】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作为翻译工作者,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本文首先分析了广义的外宣和狭义的外宣,并结合外宣翻译的有关理论探讨了“外宣“一词的英译,然后根据黄友义提出的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对比分析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外宣翻译 政治性 信息等值性 文化性 三贴近原则一、外宣翻译的特征1.政治敏感性。

在外宣翻译中,有些内容并不能机械地直译,而是应该根据 外国受众的政治文化背景,使用适当的策略,变通地达到交际、宣传的目的,塑造我国友好、负责人的大国形象。

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此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

”如果译做“In China, Communist Party is the party in power. Besides, there are eight democratic parties.”由于一些西方媒体长期不负责任的报道,外国受众很容易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当作一对反义词来看待“,共产党”就被扭曲为缺乏民主精神的专政党。

但事实上,在 中国,“民主党派”具有特定的历史含义,如果将“democratic par ⁃ties ”改为“other political parties ”就会避免外国受众对我国政治党派的错误印象。

2.信息等值性。

在外宣翻译中,由于中英文两种语言之间遣词造句的特点 和规律不同,外宣材料中很多内容都是中国所特有的,如若逐字逐句进行英译,反而会降低信息传播的效果。

例如,“圆满结 束”不必译成“conclude with complete success ”,可直接译为 “conclude ”或“end ”;“不幸遇难”不必译为“be unfortunately killed ”,可直接译为“be killed ”,因为“killed ”已经有“不幸”之意,若加上“unfortunately ”则显得多余,给受众的感觉是还有“幸运的”遇难;3.文化性。

外事活动中的外宣翻译

外事活动中的外宣翻译

外事活动中的外宣翻译随着全球交流的日益频繁,外事活动中的外宣翻译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外宣翻译不仅需要掌握优秀的语言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专业素养。

本文将就外事活动中的外宣翻译的重要性、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一、外事活动中的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外事活动中的外宣翻译在促进国际交流、增强国家形象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外宣翻译可以帮助国际友人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信息,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

其次,外宣翻译可以为我国传播正面形象和价值观念,推动国家的软实力提升。

最后,外宣翻译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吸引外商投资,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

二、外事活动中的外宣翻译的挑战外事活动中的外宣翻译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信息传递的难题。

首先,外宣翻译必须能够流利并准确地运用多国语言,不仅需要掌握一门外语,还需要了解外国人的听觉和语言理解习惯。

其次,文化差异也是外宣翻译所面临的一大挑战,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翻译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跨文化意识,以确保翻译传递的信息准确无误。

此外,信息传递的难题也是外宣翻译需要应对的挑战,特别是在涉及技术、科学等专业领域时,翻译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并能够准确传递复杂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三、应对策略为了应对外事活动中的外宣翻译挑战,翻译人员可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首先,积极提升语言能力,不断学习和熟悉外语知识,了解外国人的听力和语言习惯,确保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

其次,加强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注重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

再次,翻译人员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资源,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科水平,以应对复杂信息的传递。

此外,积极与学者、专家、行业从业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和专业术语,提升自身的翻译水平。

总结起来,外事活动中的外宣翻译在促进国际交流、增强国家形象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21 0 0年 7月
新 教 师 教 学
N e T e c rTe c ng w a he a hi
J l 2 1 uy, 0 0
N 0. 7
第 7 期
试 析 宣 译 的 特 点 和 要 求 外 翻
乐 萍
( 阳 医学 院大 学 外语 教 学部 , 州 , 阳 , 5 0 1 贵 贵 贵 500) 【 要 】 外 宣 翻译 是 为 了传 递 信 息 和 促 进 交 流 , 外 国人 更 好 地 了解 中 国 的 过 去 和 现 在 以及 未 来 发 展 。本 文 从 外 宣 翻 摘 让
方 国 家 普遍 存 在 的失 业 、 业 者 是 有 所 不 同 的 。鉴 于此 , 者 失 笔
认 为 “ 岗 ” “ 岗 者 ”译 为 “ ev n o ttmp rr ” 下 、下 la e o es p s e oa y ,

c me g f r ” 为合 适 。 o / oofwo k 更 外 宣 资 料 的英 译 工 作 意 义 重 大 , 系到 国 家 的形 象 和 企 关 业 的命 运 , 而译 者 在 翻 译 的 过 程 中起 着 至 关 重 要 的作 用 。 如 何 解 决 外 宣 翻译 中遇 到 的 问题 ?在 外 宣 翻 译 中应 贴 近 中 国 发 展 的实 际 、 国外 受 众 对 中 国 信 息 的 需 求 和 国 外 受 众 的 思 维 习 惯 。在 翻译 时 要 避 免 望文 生 义 , 搬 硬 套 , 要 根 据 国外 受众 生 而 的思 维 习惯 , 中文 原 文 进 行 适 当 的加 工 , 运 用 归 化 和异 化 对 可 的 翻译 策 略 。充 分 发 挥 译 者 的 主 体 性 作 用 , 用 删 译 、 译 、 运 增 同译 等 技 巧 的 巧 妙 结 合 。译 者 应 提 高 自己 的 个 人 素 质 和 文 化 修 养 。严 肃 认 真 地 对 待 外 宣 翻 译 , 立 良好 的 职 业 道 德 。在 树 着 手翻 译 前 应 寻 找 根 据 、 找 资 料 、 求 指 导 , 翻译 过 程 中 查 寻 在 要多查字典与参考书 , 力做到“ 心设计 , 心施工” 努 精 精 。翻 译 过 程 中要 站 在 英 语 读 者 的立 场 上 , 据 英 语 的表 达 习 惯 、 同 根 不 的 文 体 与 风 格 进 行选 词搭 配 、 调整 句 子 结 构 , 可 能 用 地 道 的 尽 译 文 传 达 原 文 的 意 思 。运 用 恰 当 的 翻译 策 略 , 不 断 拓 宽 自 并 己 的知 识 面 , 新 翻 译 理 论 和 方法 , 高 自己 的 业 务 水 平 和 文 更 提 化 方 面 的修 养 。在学 习与 工 作 中随 时 随 地 都 留 意 并 储 存 英 语 的地 道 表 达 方 式 。 在 吸 收 传 统 翻 译 技 巧 与 标 准 的 同 时 , 要 又 灵 活 多 变 , 时 俱 进 , 保 译 文 通俗 易 懂 。 与 确 对 外 宣 传 报 道 是 为 了传 递 信 息 和 促 进 交 流 , 外 国 人 更 让 好 地 了 解 中 国 的 过去 和现 在 以 及未 来 发 展 。 汉英 两 种 语 言 不 仅 属 于 不 同 语 系 , 代 表 的 文化 传 统 、 达 习 惯 , 维 方式 、 其 表 思 意 识 形 态 都 有 很 大 的差 异 。外 宣 翻译 的过 程 不 仅 是 两 种 语 言 转 换 的 过 程 , 是 语 言 背后 隐藏 的思 维 方 式 和 文 化 意 识 的转 换 。 更 鉴 于 此 , 者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不 仅 要 清 醒 地 意 识 对 外 宣 传 资 料 译 的 交 流 目的 , 潜 心 研 究外 国文 化 和 外 国人 的心 理 思 维模 式 , 要 善 于 发 现 和 分 析 中外 文 化 的 细 微 差 异 和 特 点 , 刻 不 忘要 按 时 照 国 外 受众 的思 维 习惯 去 把 握 翻译 外 宣 翻译 中 的 问 题 涉及 政 治 、 济 、 化 、 教 等 领 域 , 一 项 长 期 而 艰 巨 的 系 统 工 经 文 宗 是 程 , 仅 值 得 我 们 关 注 , 需要 我们 孜 孜 以求 , 力 研 究 解 决 。 不 更 鼎 才 能 在 翻 译 中避 免 目前 外 宣 翻 译 中 出 现 的 俯 首 皆 是 的错 误 , 并 使 自 己的 译 文 地道 、 确 , 正实 现 外 宣资 料 的 窗 口和 媒 介 准 真 所 表 达 的 概念 。 例 如 :下 岗” “ 岗者 ” 译 法 。“ 岗 ” 诃 是 中 国 当 作 用 。 “ 与 下 的 下 一 前 特 有 的新 词 汇 , 中 国 目前 的 特 殊 国 情 决 定 的 。但 笔 者 发 是 参 考 文献 现 不 少海 外 的英 文 报刊 不 了解 中 国 国情 , 把 “ 岗 ” “ 岗 误 下 和 下 者 ” 为 “o ls ” “o eo sjb 、 b u fwo k “ enl [ ] 丁衡 祁 . 外 宣 传 中 的 英 语 质 量 亟 待 提 高 [ ] 中 国 翻 译 jbe s 、 ls n o ” “ eo to r ”、 b l 1 — 对 J. 译 ,0 2 4 . 2 0 ( ) e ly d “ eie 和 “2 坚持 “外 宣 三 贴 近 ” 则 , 理 好 外 宣 翻 译 中 的 原 处 其实 , 国 所 谓 的 “ 岗 ” “ 岗者 ” 英 、 人 们 心 目中 E 3 黄 友 义 . 中 下 、下 与 美 难 点 问题 E .中 国翻译 , 0 4 2 ( ) 2 —2 . J1 20 ,56 :7 8 的 失业 、 雇 、 工 、 休 和 失 业 者 等 都 有 很 大 区别 。 中 国 所 解 停 退 3 英 M] 上 上 谓 的 “ 岗 ” 的是 临时 性 的离 开 工 作 单 位 ( 企 业 ) 下 指 或 ,其 关 系 [ ] 林 本 椿 . 汉 互 译 教 程 [ . 海 : 海 百 家 出 版 社 ,

【推荐下载】研究分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推荐下载】研究分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键入文字]
研究分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希望大家喜欢!
 摘要:外宣翻译是为了传递信息和促进交流,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外宣传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国际交流有效的开展,本文浅析了外宣翻译的特点,并结合外宣翻译的受众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翻译策略和要求。

 关键词:外宣翻译;文化;翻译策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愈显突出,而这些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对外宣传活动无法离开翻译这一媒介。

因此,翻译工作是对外宣传的一部分。

(沈苏儒,1992)
 外宣翻译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

(黄友义,2004)
1。

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

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

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作者:陈瑾来源:《价值工程》2015年第04期摘要:外宣翻译作为对外宣传中一种重要的手段,是每一位外宣工作者都应该熟练地掌握的,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总会出现很多问题,其原因是因为译者对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要求没有清楚的认识。

与普通的翻译不同,外宣翻译因为它必须要达到正面对外宣传我们国家的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注意国情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策略,以达到外宣翻译的要求。

Abstract: Translation of the public materials is an important means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ity to the outside world. Every translator should be on top of it. However, not all translators can proficiently use it in translation. To compare with other kinds of translation, TPM has a special purpose, positively publishing our country. Due to many different aspect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ranslators should adopt special strategies in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reach demands of TPM.关键词:外宣翻译;“外国人不是中国人”;跨文化Key words: translation of the public materials (TPM);foreigners-not-Chinese;western culture中图分类号:H159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266-031 ;概述外宣翻译是对外新闻采编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技能,它的作用十分重要。

对外宣传翻译策略ppt课件

对外宣传翻译策略ppt课件
electricity and road and leveled ground (conditions ready for furt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2. bidding, auction, and listing of commercial land 3.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hree networks, namely, the telecom network, the Internet, and the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network
22
外来词的回译
汉语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不断地吸收外 来语言,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本 身就是舶来品,“英译时若舍弃其原 样而另去翻译,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情,就犯了回译不到位的错误。” (张健,2003)
奶昔 milkshake
冰沙 smoothie
外来词在进入汉语后,也可能会产生 新的基于外来语的词汇,比如,由 “水门”发展出“XX门”满天飞,23
17
归化
18
归化
比如,在商场的价格标签上为了吸引 顾客购买经常使用“原价”和“现价” 的对比,
Was:
Now:
19
归化

中文中的形容词、
副词滥用:

班子没有不团结的; 群众永远是满意的;
开会没有不隆重 • 领导没有不微笑的;
的; 闭幕没有不胜利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问题没有不解决的; 反对没有不强烈的; 交涉没有不严正的; 完成没有不超额的;
Venuti (1998:240) indicates tha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volve the basic tasks of choosing the foreign text to be translated and developing a method to translate it."

外宣材料中汉语四字格用语的特点和英译策略

外宣材料中汉语四字格用语的特点和英译策略

外宣材料中汉语四字格用语的特点和英译策略摘要:虽然有些汉语四字格用语直译也能达意或者在英语里能找到对应词语,但这种毕竟还是少数。

因此,英译汉语四字格用语,最重要的是要摆脱四字格用语色彩多样的字面和其凝练严谨的结构的影响,以避免译文拖泥带水、冗杂累赘,注重词义内涵,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多数情况下可舍“形”取“义”。

关键词:四字格用语外宣翻译翻译策略任何事物都在不断更新中进化发展,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悠久、古老的汉语语言文字也不例外。

许多旧的表达方法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慢慢地被新的语言形式取代或淘汰。

而作为汉语四字成语、俗语和一些相对固定的四字词组总称的四字格用语,却似乎是个例外,它在走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仍然活跃于现代汉语的各个角落。

这与中国人自古以来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创作分不开。

谈及汉语中四字格现象时,王力先生认为:“中国人作文虽讲究炼句,然而其所谓炼句只是着重在造成一个典雅的句子,并非要扩充句子的组织。

恰恰相反,中国人喜欢用四个字的短句子,以为这样可以使文章遒劲。

由此看来,西洋人做文章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

”一、外宣翻译中的四字用语现象应该说,汉语四字用语(亦称四字格用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它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具有文字简洁、凝练,结构对称、严谨,语调和谐、悦耳,蕴义丰富、形象等特征,同时,它又以其形象生动、色彩丰富、修辞多样显示出作为中文中的最重要的一种熟语强大的表现力,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固定词组,因而亦有中国古代汉语文字的“活化石”的美誉。

分析来说,四字格词语以它一般是由分成前后两个部分的四个语素构成。

从语法关系看,词组中前后两个部分可以是主谓、动宾、偏正或者并列关系。

从结构上看,四字格由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组成。

自由词组是临时组成的,可以随意拆散,重新组合。

而固定词组是一个整体,四个语素不能拆开或随意更换。

第五章 外宣翻译的目的与策略原则

第五章 外宣翻译的目的与策略原则

第五章:外宣翻译的目的与策略原则1. 概述外宣翻译是将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内容包括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状况、各级政府的信息通报、投资指南、旅游指南、城市/企业事业机构的宣传介绍、各种大型国际性活动宣传等。

外宣翻译的成效与国家和区域形象的塑造宣传、企业品牌推广,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密切相关。

就中文宣传文本的翻译而言,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信息特征强;二是注重宣传效应;三是许多中文外宣文本自身存在诸多不足。

这类文本范围较广,目前,这类文本翻译的社会需求很大,但在中译外的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最多。

1.1. 外宣文本英译的现状外宣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读者能够准确无误、方便快捷地理解和获得译文所传递的信息, 在此过程中, 译者不仅要设法化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逻辑关系、语体风格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理解上的困难,而且要满足译文的文本功能,适应目标读者的阅读和表达习惯,从而取得最佳宣传效应。

然而,在外宣英译实践中,译文让读者费解,甚至误解的现象比比皆是,具体表现为,译文带有严重的“死译硬译”痕迹,许多中文里的套话空话和中国文化语境中特有的表达被机械地翻译成英文,虽然在形式上,汉语转换成了英语,但是在句子结构、语篇结构、语言风格、信息传递等层面上依然保留了汉语的典型特征,即所谓的中式英语,不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和表达习惯,因而不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无法达到外宣英译的最终目的。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 译者对中文文本的实际内容缺乏深入了解, 只满足于寻求两种语言之间的对应转换;其次, 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逻辑关系、语体风格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重视不够,译文在语篇结构、语言风格、信息传递等方面依然保留了汉语的典型特征;第三, 长期以来,我们的翻译标准强调信、达、雅,译者也一直以忠实原作为己任,注重探索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技巧和策略,努力寻找有关中国式思维模式最贴切的英文转换,但是对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和信息需求关注不够,视乎语言转换完成了,信息就自然传递了,译者对译文的可读性和适用性考虑不多,对译文的文本功能和宣传目标缺乏整体把握,因而, 译文的信息传递效果是未知的, 不为译者所重视。

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摘要:外宣翻译是为了传递信息和促进交流,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外宣传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国际交流有效的开展,本文浅析了外宣翻译的特点,并结合外宣翻译的受众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翻译策略和要求。

关键词:外宣翻译;文化;翻译策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愈显突出,而这些“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对外宣传活动无法离开翻译这一媒介。

因此,“翻译工作是对外宣传的一部分”。

(沈苏儒,1992)外宣翻译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

”(黄友义,2004)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外宣传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国际交流有效的开展,本文浅析了外宣翻译的特点,并结合外宣翻译的受众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翻译策略和要求。

一、外宣翻译的特点外宣翻译(C-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

广义的外宣翻译包罗万象,几乎涵盖所有的翻译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对外宣传有关的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翻译概念。

狭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治、文献、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一)外宣翻译基本上都是中译外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所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基本上都是中译外。

”(黄友义,2004)外宣翻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翻译成外文,并通过各种媒介,对外发表和传播,让外国读者准确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从而更好的了解中国。

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译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

浅谈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技巧

浅谈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技巧

浅谈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技巧黄应文【摘要】对外宣传资料是一种形象的展现,它具有极为重要的并且特殊的意义.本文首先一方面意在浅析对外交际翻译的理论进行了不同程度上和不同层面上的分析与探索,逐步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结论.其次,作者比较不同的汉英的对外的宣传的资料来进行对比的研究,是一种新的不同的研究的方式,这样的比较的方式可以找出差异,从而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进一步来解决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交际的对外宣传交际翻译的理论,同时希望这样理论性问题的提出可以带来不同的启示和启发,给予翻译者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来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能够翻译出更好地作品和宣传的材料,同时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展现宣传材料的魅力和影响力,以及宣传材料的实际的价值.【期刊名称】《西部皮革》【年(卷),期】2016(038)004【总页数】2页(P99-100)【关键词】交际翻译理论;对外宣传;翻译质量【作者】黄应文【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增加,对外宣传也显得越发重要。

而对外宣传往往涉及到宣传资料的翻译工作,那么翻译工作有无规律可循?怎样才能做好翻译工作,圆满实现对外宣传的目的,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在上个世纪,在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的翻译理论家之一的彼得·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个概念著名的概念,在这两个概念当中他提出了,“交际翻译力图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得到的感受尽可能地与原文读者的感受相似。

”这一著名的交际翻译的理论。

我们可以从这些的理论当中能够明显的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交际翻译理论是说翻译是以观众为中心的,翻译的时候考虑的是要观众能够理解作者的意思。

我们在进行交际翻译的时候它所翻译出来的译文必须是简单通顺并且十分易懂的,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十分的简单明了,直接自然,并且翻译的过程十分的规范,特别是对专业术语的翻译来书,是十分的合乎情理的。

外宣影片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外宣影片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作者: 郭磊磊
作者机构: 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52-15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外宣影片;翻译;重要性;特点;策略
摘要:作为各种交流形式中一种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电影得到了大多数人群的欢迎与青睐。

毋庸置疑,电影是文化的缩影,是对外宣传的最佳渠道。

而影片的字幕就是影片传递信息最为直观的一种手段。

一部影片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让观众久久不能忘怀,必定与它精湛的拍摄技巧、深刻的主题思想和高超的演员演技有关,当然,余韵绕梁、寓意深刻的影片字幕也会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本文主要以外宣影片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为主题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

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

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陈瑾【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5(34)4【摘要】Translation of the public materials is an important means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ity to the outside world. Every translator should be on top of it. However, not all translators can proficiently use it in translation. To compare with other kinds of translation, TPM has a special purpose, positively publishing our country. Due to many different aspect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ranslators should adopt special strategies in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reach demands of TPM.%外宣翻译作为对外宣传中一种重要的手段,是每一位外宣工作者都应该熟练地掌握的,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总会出现很多问题,其原因是因为译者对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要求没有清楚的认识。

与普通的翻译不同,外宣翻译因为它必须要达到正面对外宣传我们国家的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注意国情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策略,以达到外宣翻译的要求。

【总页数】3页(P266-267,268)【作者】陈瑾【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昆明65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59【相关文献】1.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J], 牛振宇2.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J], 王毅3.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策略 [J], 祁世明4.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J], 冯维娜;黄晓英5.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J], 朱云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牛振宇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30)003
【摘要】外宣翻译是进行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是集外交学、传播学、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为一体的交叉性实用学科.与一般文艺和商业翻译不同,外宣翻译具有其独特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也对译员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总页数】3页(P130-132)
【作者】牛振宇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J], 王毅
2.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策略 [J], 祁世明
3.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 [J], 陈瑾
4.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J], 冯维娜;黄晓英
5.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J], 朱云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表时间:2011-4-18 来源:《高教探索》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朱云翠[导读] 外宣翻译是为了传递信息和促进交流,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发展朱云翠摘要:外宣翻译是为了传递信息和促进交流,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外宣传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国际交流有效的开展,本文浅析了外宣翻译的特点,并结合外宣翻译的受众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翻译策略和要求。

关键词:外宣翻译;文化;翻译策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愈显突出,而这些“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对外宣传活动无法离开翻译这一媒介。

因此,“翻译工作是对外宣传的一部分”。

(沈苏儒,1992)外宣翻译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

”(黄友义,2004)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外宣传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国际交流有效的开展,本文浅析了外宣翻译的特点,并结合外宣翻译的受众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翻译策略和要求。

一、外宣翻译的特点外宣翻译(C-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

广义的外宣翻译包罗万象,几乎涵盖所有的翻译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对外宣传有关的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翻译概念。

狭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治、文献、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一)外宣翻译基本上都是中译外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所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基本上都是中译外。

”(黄友义,2004)外宣翻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翻译成外文,并通过各种媒介,对外发表和传播,让外国读者准确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从而更好的了解中国。

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译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

凡是同外国人有来往、有接触,影响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吃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翻译都可称为外宣翻译。

外宣翻译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Culture specific)交际现象,译者在翻译外宣材料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工作。

(二)外宣翻译的目标读者(target reader)是“外国人,不是中国人”外宣翻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外宣翻译的目标读者是“外国人,不是中国人”。

所以外宣翻译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和牢记其目标读者的不同,才能很好地完成“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任务。

翟树耀曾说“把外国人当作对中国的知识一无所知准没错。

”赵浩生先生也曾说过“美国一般的人民,包括大多数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对中国所知有限。

”(赵浩生,2001)关联理论的创始人Gutt指出,不考虑背景知识,而想把同样的思想传达给任何人,这是办不到的。

面对不同的受众,我们往往不仅要改变说话方式,还要改变我们想表达的内容。

所以,中国外宣翻译同其他类型的翻译不同的是,一定要首先采用读者易于接受的策略,以确保在宣传内容方面获得认同。

二、外宣翻译的策略和要求在遵循翻译的共性原则的前提下(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信、达、雅” 的标准),外宣翻译工作者还要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的原则。

(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2004)对外宣传的任务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外宣翻译要最大程度地保证其交际功能。

交际翻译要求译者要潜心研究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异和特点,时刻不忘要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

在充分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进行跨文化意识转化,在翻译过程中有所取舍,调整文体,满足受众的接受心理,选择通顺易懂的语言,以保证交际目的的实现。

(于杰,2010)(一)了解语言差异,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进行适当的删减,避免文字堆砌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规范,在词法、句法和修辞等方面差异较大。

从用词方面看,汉语表达趋于雅,英文趋于白;从句式结构方面看,英语注重形合(hypotaxis),汉语侧重于意合(parataxis);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风格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汉语的宣传材料相对来说通常含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饰语,而英语比较注重客观事实,平铺直叙。

外宣翻译时,译者要去掉那些不必要的修饰词,以保持外宣译文简洁直观的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祁世明, 2009)例如,每场会议召开时总会出现“胜利召开”的说法,若直译成“ the meeting is now successfully convened”,而外国读者则会以为会议之前有许多阻碍。

又如,“不切实际的幻想”若直译为“impractical illusion”就不是很恰当,因为幻想本来就不切实际。

再如,“不幸的悲剧”若直译成“unfortunate tragedy”也是不合适的,因为悲剧本身就是不幸的。

(林本椿,2004)因此,汉语中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富有文采的表达在英语中都变成了非常客观简洁的表达“smash”(彻底粉碎)、“Travel a lot”(走南闯北)、“overjoyed”(欢天喜地)、“spotless/pure white”(洁白无暇)、“featureless/ordinary”(平淡无奇)。

一些拼写正确、语法也看似通顺、十分“忠实”原文的译文,因为其话语构建方式没有考虑译文语读者的接受心理,违背西方受众的习惯传统,同样在英语语境中格格不入,难以得到英语受众的认同,从而无法取得译文的预期效果。

(陈小慰,2007)例如:创造绿色饭店,倡导绿色消费(莆田东方国际大酒店)译文为: Establishing Green Hotel Initiating Green Consumption。

上述翻译改为Green Hotel Green Consumption足矣。

再如翻译“地大物博”、“团结与进取”时,译为“vast territory”和“unity”,采用了舍形保义的方法,使用简练的语言有效地传递了信息。

以上翻译都遵循了英语的表达习惯,避免了文字的堆砌,因此符合了读者的接受心理。

(二)增强跨文化意识,“中国特色”词语采用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为主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有着显著的不同。

许多中文里约定俗成的词句原封不动地翻译成英文后,不但难以达到忠实地传达中文原意的目的,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著名对外传播专家段连城先生也曾指出:“我们不可低估外国读者或听众的能力,但也切勿高估一般外国人对我国的了解水平。

”(段连城,1992:123)因此,对于汉语外宣稿件中的历史事件、地理名称、专门机构、政治术语和口号、行话和俚语、传统节日、特有的饮食文化等等,必须加予注释说明,这样外国受众看了才不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才能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如:“五·四”运动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against foreign imperialism and domestic feudalism; 西安Xi’an, the place of the world-renowned Terracotta Warriors;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NPC), China’s top legislature;希望工程Project Hope, a program to collect money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o support education in poor areas ;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 the Chinese New Year’s Day等等。

在外宣英译中,有时可借用国外熟知的典故、人物或地名等来比喻汉语中出现的相似属性的典故,即采用归化的方法。

归化是指以原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读者靠拢,用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

如我们常将中国古代的凄婉爱情故事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莎士比亚笔下的“Romeo”和“Juliet”。

张健教授在《新闻翻译教程》一书中指出:“归化是文化特性的诠释,而异化则是文化特性的保留,即译文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说了什么’,而且要尽可能展示原文是‘怎么说’的,以便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

外宣就是要向国外宣传中国、介绍中国,为此,异化翻译和直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三、结束语综上所述,根据外宣翻译的特点,要求译者应具备“外国人不是中国人”的意识,注意内外有别,注重中外读者的思维和心理差别,根据英文表达方式及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即通过删减、增添、编译或重组等方法策略,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从而达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真正使中国走向世界,使世界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1]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40-48.[2]陈小慰.福建外宣翻译的现状与对策[C].福建省外事翻译研讨会,2007.[3]段连城.呼吁: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M].《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123.[4]范锋.浅谈外宣翻译中“译前处理”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25-127.[5]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6]林本椿.英汉互译教程[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