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ppt下载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人口分布》人口PPT电子课件

典例剖析 读世界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和人口比例图,完成下列
各题。
(1)如果以距海岸超过200千米为内陆,则居住在沿海地区人口
比例最大的是( )
A.大洋洲 B.南美洲
C.亚洲
D.欧洲
(2)非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比例最小的原因是( )
A.地处热带大陆,终年气候炎热
B.地处高原大陆,且地势起伏小
(3)由以上两题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分布具有
的特点。
答案:(1)A B C D 都在中、低纬度 都濒临海洋 都以平原为主 A B C D (2)E地气候干旱,沙漠广布;F地地处热带雨林区,气候湿热; G地气候酷寒,冰川广布;H地地处高寒地带。 (3)极不平衡 解析:人口稠密区是指人口密度在1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地 区;自然环境、开发历史长短、农业和工业发展条件等因素 是导致人口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不 仅气候适宜,而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城市集 中,生产和生活方便。
第一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分布
学习目标: 1.描述世界 人口分布的 特点。 2.说明影响 人口分布的 影响因素。
结论: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 很___不__均__匀____,有的 地区人口__稠__密___,有 的地区则人口 ___稀__少_______。
雨林地区也不适宜人类居住
因素 地形
水资源
影响
例证
人口分布趋向于地势低平地 我国的华北平原、
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 长江中下游平原,印
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 度的恒河平原,都是
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人口密集地区
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利 于生产和生活,人口密集。干 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 成为人口聚居地
人口分布同步ppt课件

3.根据以上分析,试归纳世界 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 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在热 带地区,人口多分布在气候相 对凉爽的高原地带。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人类逐渐适应自然并改造 自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人类的生产生活空间不断 拓展。当今世界的人口分 布状况,就是自然和人文 两方面的多种因素相互作 用的结果。
【思考】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区,人口一定稠密吗? 闷热
凉爽
巴西城市分布图
巴西地形图
巴西的城市为何多分布在巴西高原而不在亚马孙平原?
在热带地区的平原,气候湿热; 热带的高原,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无疟疾分布等。
刚果盆地 东非高原
在南美洲,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间 谷地则形成一些人口稠密的大城市。
文化中心,历史悠久,自
然条件优越;
“四大稀少区” 原因:自然条件恶劣、开发程度低
• 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 (亚洲、北美) 地势高峻,高寒,气候寒冷
• 寒冷的极地 (南极大陆、 北冰洋附近 地区)
• 湿热的热带 雨林(亚马孙
河、刚果河 流域)、过
• 干旱的荒漠(撒哈拉、中亚和 澳大利亚)、降水量极少, 生 存环境恶劣,往往成为无人 区或人口稀少区
大洲——非洲
归纳总结
总特征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10%的陆地居住着约90%的人口
大洲
分布差异大,亚洲人口最多,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
国家
分布极不平衡;2016年总人口74.42亿;人口过亿的国家有中国、 印度、美国等13个,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1%
城乡
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其中城镇人口比 例最高是北美洲,最低的大洲是非洲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 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在热 带地区,人口多分布在气候相 对凉爽的高原地带。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人类逐渐适应自然并改造 自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人类的生产生活空间不断 拓展。当今世界的人口分 布状况,就是自然和人文 两方面的多种因素相互作 用的结果。
【思考】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区,人口一定稠密吗? 闷热
凉爽
巴西城市分布图
巴西地形图
巴西的城市为何多分布在巴西高原而不在亚马孙平原?
在热带地区的平原,气候湿热; 热带的高原,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无疟疾分布等。
刚果盆地 东非高原
在南美洲,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间 谷地则形成一些人口稠密的大城市。
文化中心,历史悠久,自
然条件优越;
“四大稀少区” 原因:自然条件恶劣、开发程度低
• 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 (亚洲、北美) 地势高峻,高寒,气候寒冷
• 寒冷的极地 (南极大陆、 北冰洋附近 地区)
• 湿热的热带 雨林(亚马孙
河、刚果河 流域)、过
• 干旱的荒漠(撒哈拉、中亚和 澳大利亚)、降水量极少, 生 存环境恶劣,往往成为无人 区或人口稀少区
大洲——非洲
归纳总结
总特征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10%的陆地居住着约90%的人口
大洲
分布差异大,亚洲人口最多,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
国家
分布极不平衡;2016年总人口74.42亿;人口过亿的国家有中国、 印度、美国等13个,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1%
城乡
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其中城镇人口比 例最高是北美洲,最低的大洲是非洲
4.1《人口与人种》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2.对甲(撒哈拉沙漠)和乙(亚马孙雨林)两地
人口稀少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撒哈拉沙漠地形过于崎岖 B.亚马孙雨林过于干旱炎热
C.撒哈拉沙漠洪涝灾害多发 D.亚马孙雨林过于炎热潮湿
3..印度尼西亚政府实行控制人口增长政策,这是由于人口( )
A.数量过多会带来环境问题
B.增长过快,未来劳动力会短缺
三大人种的分布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major races
白黑种种人人 黄种人
人种的划分与分布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人种 肤色
黄色人种
浅黄色 棕黑色
头发
黑直
白色人种 色浅 波状
黑色人种 黑色
2023/4/6
卷曲
面部
主要分布地区
扁平 亚洲东部,美洲和北冰洋沿岸
人种的分布 非洲北部、亚洲西部主要分布着什么人种?
白种人·阿拉伯人
除亚洲外,还有哪几个大洲黄种人较多? 北美洲、南美洲 黄种人·因纽特人 黄种人·印第安人
你认为世界上的三大人种有优劣之分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人种的区分只是身体外部特征的不同,没有优劣和高低贵贱 之分,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和压迫行为都是错误的,不少被白人 称为劣等的人种也做出了伟大的成就。
高纬度地区
四
3
2
高原地区
疏
沙漠地区
4
3 沙漠地区
雨林地区
高纬度地区
1
世界人口分布ຫໍສະໝຸດ 在地图上,找出稀疏区有哪些?分析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4
2 1
撒哈两拉沙极漠青藏天青地藏高寒原 沙漠雨林少人烟 高温高纬高海拔 过干过湿定居难
北极地区
【高中地理】人口的变化ppt5

自然环 境周期 性变化
经济增 长与衰 退周期 性波动
阶段
原始低增 加速增长阶 长阶(A) 段(B)
增长减缓 低速增长阶 阶段(C) 段(D)
人口增 “高高低”模 长模 式(原始 式 型) 特 出生 点 率
“高低高”模 “过渡”模式 “低低低”模 式 (过渡型) 式 (传统型) (现代型)
高 高 低 ,波
比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研究估算出, 中国的环境承载力是16亿人,而人口合理容量是8-9亿人。
3、环境人口容量: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制约因素: A 、资源 (决定供养的人口数) B、生活消费(物质、文化生活消费) C、科技水平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21、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只有你自己,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22、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23、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24、奋斗的路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目前的困难和麻烦是很多,但是只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最后的结局交给 时间来定夺。 25、没什么好抱怨的,今天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之前的每一次选择买单。每做一件事,都要想一想,日后打脸的时候疼不疼。 26、运气是努力的附属品。没有经过实力的原始积累,给你运气你也抓不住。上天给予每个人的都一样,但每个人的准备却不一样。不要羡 慕那些总能撞大运的人,你必须很努力,才能遇上好运气。
地理《人口分布 》PPT精品课件

1.分析爪哇岛人口 密度特别大的原 因。
2. 议一议,影响人 口分布的因素主 要有哪些?
人口分布
•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
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
•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 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纬度范围?南半球相同纬度范 围为何人口较少?
活动
1. 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例如,从海岸向内地 200千米的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积仅占地 球陆地面积的30%;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 界80%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积仅占地球陆地面积的57%。读图1-2, 完成相关任务。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纬度范围?南半球相同纬度范 围为何人口较少?
(2)推测除南极洲外,距海岸线200千米范围内的人口占全 洲总人口的比例最低的大洲是哪一个?说出你的理由。
(3)根据以上分析,试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活动
1. 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例如,从海岸向内地 200千米的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积仅占地 球陆地面积的30%;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 界80%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积仅占地球陆地面积的57%。读图1-2, 完成相关任务。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半球分布:90%分布在北半球,尤其20°N— —60°N最集中 海陆分布:60%分布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 沿海地区 海拔分布:80%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 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四大密集区
欧洲
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北美东部
世界人口分布四大密集区
2. 议一议,影响人 口分布的因素主 要有哪些?
人口分布
•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
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
•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 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纬度范围?南半球相同纬度范 围为何人口较少?
活动
1. 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例如,从海岸向内地 200千米的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积仅占地 球陆地面积的30%;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 界80%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积仅占地球陆地面积的57%。读图1-2, 完成相关任务。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纬度范围?南半球相同纬度范 围为何人口较少?
(2)推测除南极洲外,距海岸线200千米范围内的人口占全 洲总人口的比例最低的大洲是哪一个?说出你的理由。
(3)根据以上分析,试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活动
1. 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例如,从海岸向内地 200千米的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积仅占地 球陆地面积的30%;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 界80%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积仅占地球陆地面积的57%。读图1-2, 完成相关任务。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半球分布:90%分布在北半球,尤其20°N— —60°N最集中 海陆分布:60%分布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 沿海地区 海拔分布:80%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 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四大密集区
欧洲
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北美东部
世界人口分布四大密集区
《人口》PPT课件 (公开课获奖)2022年人教版地理 (9)

沿海岛屿:面积最大的岛屿台湾岛,海南岛、舟山 群岛、南
海诸岛。
五、达标检测
1、以下各组海域中,属我国内海的是( D )
A、台湾海峡、琼州海峡 B、南海、东海
C、渤海、黄海
D、琼州海峡、渤海
2、我国领土的最北端在( B) A、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江岸上
B、黑龙江省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C、黑龙江省漠河以北黑龙江中心线上
洒满了阳光。说明我国〔 D 〕
A、领海面积广阔 B、海陆兼备
C、南北跨度广 D、东西跨度广
6、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 C ) A、渤海、东海、黄海、南海
B、渤海、黄海、南海、东海
C、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D、黄海、渤海、东海、南海
7、以下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一组是( D )
A、马来西亚和越南
疗、教育、治安等带来 巨大压力
招聘现场
为根控本制国人口策增:长方,并案使生人育口的增长与
资源、环境的开展相协调,我国实行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晚婚,晚育, 少生,优生。
--方案生 育根本内容
实行方案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开 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 保护相协调。
多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的 人
我国人口的根本国策:实行方案生育
口 人口分布不均:
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 东部人口稠密
西部人口稀疏
作业: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 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了沉重 的负担,因此,实施方案生育是我国 一项根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方案生 育设计一那么广告。
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
D、黑龙江省漠河以北黑龙江江岸上
课件《人口分布》精品PPT课件_人教版3

经济发达,人口 芬兰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分布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文因素
区:美国东部和
多聚居在城市 加拿大东南部 近90%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20°N——60°N地带最集中.
根据课本P7内容和图1.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总特点:不均匀
表现
从东西方向看: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三)历史因素影响人口分布
从而不利于区域的发展,那么怎样的人口分布状况才是4中.利在探于赫讨尔芬发辛兰展基超和过,周1合/边4的城人镇口的集人 理的呢?历史和现实表明,人口的分布一定要与区域资文源因环素。境承载力
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家首都以及全国的经济、
文化和科技中心,经济发达,
濒临芬兰湾,海运便利,
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
东亚人口稠密区: 中国东部、朝鲜半岛 和日本中南部等地 南亚人口稠密区: 印度、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斯里兰卡 等国
A、B地区:
世界古老文明中心
人类聚居历史悠久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最多?最少?
(一)气候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对比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观察:哪些气候特点的地区,人口稀少? 沙漠、戈壁
高纬度寒冷地带
干旱—沙漠戈壁
那么,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些气候区呢? 干旱—沙漠戈壁
高纬度寒冷地带
湿热-雨林地 区
(一)气候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观察: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图和世界气候分布图,总结人口分布集中区位于?
3、从海拔看,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概括: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区域?
1.1人口分布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 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 稠密。
原因:生活条件、就 业机会、社会配套设施 等比较优越,往往会吸 引人口大量居住。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开发历史
人口稠密地区是不是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呢? 为什么有些经济落后地区人口也稠密呢?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战争、政策等
因素
案例
案例 1:我国历史上西晋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金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试从纬度位置、距海远近、海拔高低三个方面说出世界人口分 布有何具体特点?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纬度位置(P4 图1.5)
(1)由图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分布就纬度而言的规律是什么? 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 球,尤其在北纬10°-50° 中低地带最为集中
(2) 为什么这个纬度人口分 布集中?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矿产资源的分布也影响着人口的分布
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 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 决定性因素。例如:大型油田的发现 和开采,使原本荒无人烟的沙漠和茫 茫草原上崛起一座座新城市,人口分 布集中。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思考:图中我国人口稠密地区的原因还和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
社
灭北宋的“靖康之难”,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改变了我国人口
会
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
经
济
案例 2:解放后为了促进边疆地区的建设我国先后成立了新疆、黑龙
因
江、内蒙古等生产建设兵团大量来自东部省区和城市的知识青年和农
素
民等先后加入,总人数近 300 万人,使边疆地区人口密度有了明显变
化。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原因:生活条件、就 业机会、社会配套设施 等比较优越,往往会吸 引人口大量居住。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开发历史
人口稠密地区是不是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呢? 为什么有些经济落后地区人口也稠密呢?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战争、政策等
因素
案例
案例 1:我国历史上西晋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金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试从纬度位置、距海远近、海拔高低三个方面说出世界人口分 布有何具体特点?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纬度位置(P4 图1.5)
(1)由图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分布就纬度而言的规律是什么? 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 球,尤其在北纬10°-50° 中低地带最为集中
(2) 为什么这个纬度人口分 布集中?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矿产资源的分布也影响着人口的分布
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 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 决定性因素。例如:大型油田的发现 和开采,使原本荒无人烟的沙漠和茫 茫草原上崛起一座座新城市,人口分 布集中。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思考:图中我国人口稠密地区的原因还和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
社
灭北宋的“靖康之难”,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改变了我国人口
会
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
经
济
案例 2:解放后为了促进边疆地区的建设我国先后成立了新疆、黑龙
因
江、内蒙古等生产建设兵团大量来自东部省区和城市的知识青年和农
素
民等先后加入,总人数近 300 万人,使边疆地区人口密度有了明显变
化。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5.1人口与人种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知识清单
一、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 世界人口的增长
增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 缓慢 ;工业革命以 长 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第二次世 特 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复苏,世界人口 迅速 增 点长
增 通常用 人口自然增长率 来 表示世界人口的增长速
点拨:年龄中位数可以反映人口年龄的集中趋势和分布特
征,是考察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够反映
出人口的总体年龄结构,不能反
映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年龄中
位数并不能反映出人口在各国的
分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况;图中中国、巴西等发
展中国家的年龄中位数较高,中
国2050年的年龄中位数预测超过
了45岁;读图可知,预测2050年, 年龄中位数最大的国家为韩国。
思路点睛:人口年龄中位数是将全体人口按照年龄大小顺序排 列,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年龄,年龄中位数将总人口分成两 半,一半在年龄中位数以上,一半在年龄中位数以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图5-1-8为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5-1-8可以看出,世界
[ 2 0 2 4 ·聊 城 一 模 ] 读 世 界 大 洲 距 海 岸 2 0 0 千 米 范 围 内 的陆地面积和人口占大洲总面积及总人口的比例图,完 成6~7题。
图5-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人口占大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
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 高,交通便利的区域人口稠密;交通不便,经
济欠发达的区域人口稀疏
1星题 基础练
知识清单
一、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 世界人口的增长
增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 缓慢 ;工业革命以 长 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第二次世 特 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复苏,世界人口 迅速 增 点长
增 通常用 人口自然增长率 来 表示世界人口的增长速
点拨:年龄中位数可以反映人口年龄的集中趋势和分布特
征,是考察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够反映
出人口的总体年龄结构,不能反
映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年龄中
位数并不能反映出人口在各国的
分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况;图中中国、巴西等发
展中国家的年龄中位数较高,中
国2050年的年龄中位数预测超过
了45岁;读图可知,预测2050年, 年龄中位数最大的国家为韩国。
思路点睛:人口年龄中位数是将全体人口按照年龄大小顺序排 列,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年龄,年龄中位数将总人口分成两 半,一半在年龄中位数以上,一半在年龄中位数以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图5-1-8为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5-1-8可以看出,世界
[ 2 0 2 4 ·聊 城 一 模 ] 读 世 界 大 洲 距 海 岸 2 0 0 千 米 范 围 内 的陆地面积和人口占大洲总面积及总人口的比例图,完 成6~7题。
图5-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人口占大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
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 高,交通便利的区域人口稠密;交通不便,经
济欠发达的区域人口稀疏
1星题 基础练
1.1 人口分布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据联合国报告显示,2022年印度人口推算 为14亿1200万,印度人口或已超过我国
• 除了和中国人口在总量上打个平手,印度 人口也有其他一些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条: 稠密、年轻、不均衡
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 | Beijing Jianhua Experimental E-Town School
【思考】 •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类型
分别反映哪些国家什么 阶段的人口增长特点? • 不同增长模式背后的原 因有哪些?
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 | Beijing Jianhua Experimental E-Town School
1 人口增长与我国人口现状(初中地理)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 | Beijing Jianhua Experimental E-Town School
【思考】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 分布在盆地边缘山麓地带 人口较为集中的城镇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水源是制约塔里木盆地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因素,而水源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高山冰雪融 水,水源最丰富的地区集中在盆地的边缘,故城镇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区
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 | Beijing Jianhua Experimental E-Town School
3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正向思考)
【思考】四大文明古国的人口分布有什么共性特征?
气候、地形、水源
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地势较地平的平原地带;靠近大江大河
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 | Beijing Jianhua Experimental E-Town School
3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正向思考)
3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文因素(正向思考)
• 除了和中国人口在总量上打个平手,印度 人口也有其他一些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条: 稠密、年轻、不均衡
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 | Beijing Jianhua Experimental E-Town School
【思考】 •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类型
分别反映哪些国家什么 阶段的人口增长特点? • 不同增长模式背后的原 因有哪些?
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 | Beijing Jianhua Experimental E-Town School
1 人口增长与我国人口现状(初中地理)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 | Beijing Jianhua Experimental E-Town School
【思考】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 分布在盆地边缘山麓地带 人口较为集中的城镇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水源是制约塔里木盆地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因素,而水源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高山冰雪融 水,水源最丰富的地区集中在盆地的边缘,故城镇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区
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 | Beijing Jianhua Experimental E-Town School
3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正向思考)
【思考】四大文明古国的人口分布有什么共性特征?
气候、地形、水源
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地势较地平的平原地带;靠近大江大河
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 | Beijing Jianhua Experimental E-Town School
3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正向思考)
3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文因素(正向思考)
人口地理学PPT课件

二战后人口地理学得到空前发展, 对各国各地区的人口地理现象调查、 研究,对理论、方法进行探讨。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新动态:研究重 点从人口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方 式和原因扩展到人口过程和现象的 地域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内容越来 越与当代人口、社会问题相关联, 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加强。
我国的人口地理研究开始于20世纪 20年代后期,主要研究人口数量、 密度以及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1949~1997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及自然增长率(%)
二、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指因人口的迁入和迁 出引起的人口变动。人口机械增长 率即一定区域范围内,年内迁入和 迁出人口之差占总人口的千分比。
一些新开发或待开发地区,人口机 械增长常常成为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并构成人口增长的主体部分。
第三节 人口移动
一、概述 (一)概念 人口移动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 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 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人口流动) 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 口移动(人口迁移)。
A
B
A1
A2
B1
C
C1
C2
人口迁移示意图
国际迁移
省际迁移
国内迁移
跨市县迁移
省内迁移
市县内迁移
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包括干旱(沙漠)地 区、寒冷的两极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和 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面积占 2/3以上,人口却不到2%。
三、中国的人口分布
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特点:
1.东南部人口高度密集,西北部人口分 布极为稀疏。胡焕庸提出人口地理分界 线,称为胡焕庸线,自黑龙江的黑河市 到云南腾冲。
河北人、山东人“闯关东”,迁往 东北地区,中原河南一带人“走西 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城市 化过程中有大量的城乡人口迁移。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新动态:研究重 点从人口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方 式和原因扩展到人口过程和现象的 地域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内容越来 越与当代人口、社会问题相关联, 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加强。
我国的人口地理研究开始于20世纪 20年代后期,主要研究人口数量、 密度以及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1949~1997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及自然增长率(%)
二、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指因人口的迁入和迁 出引起的人口变动。人口机械增长 率即一定区域范围内,年内迁入和 迁出人口之差占总人口的千分比。
一些新开发或待开发地区,人口机 械增长常常成为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并构成人口增长的主体部分。
第三节 人口移动
一、概述 (一)概念 人口移动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 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 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人口流动) 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 口移动(人口迁移)。
A
B
A1
A2
B1
C
C1
C2
人口迁移示意图
国际迁移
省际迁移
国内迁移
跨市县迁移
省内迁移
市县内迁移
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包括干旱(沙漠)地 区、寒冷的两极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和 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面积占 2/3以上,人口却不到2%。
三、中国的人口分布
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特点:
1.东南部人口高度密集,西北部人口分 布极为稀疏。胡焕庸提出人口地理分界 线,称为胡焕庸线,自黑龙江的黑河市 到云南腾冲。
河北人、山东人“闯关东”,迁往 东北地区,中原河南一带人“走西 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城市 化过程中有大量的城乡人口迁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及人口转变模式
1. 加速增长阶段 2. 负增长阶段 3. 高速增长阶段 4. 减速增长阶段 5. 波动增长阶段 6. 持续增长阶段
• 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成因探讨
1. 死亡率维持极低水平而出生率却居高不下的成因 2. 第四阶段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成因 3. 第五阶段人口波动的成因
第六节 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人口构成的分类
人口构成
自然构成 社会构成
性别构成
年龄构成 民族构成 种族构成 职业构成 阶级构成 文化教育构成 婚姻家庭构成
补充说明
人口地理学除研究年龄、性别和人种的 自然构成外,还包括民族、职业行业、 阶级、宗教、文化程度等社会构成。研 究各国各地区总人口的各种构成的地域 特征,有助于深入揭示人口地理分布的 规律性,分析其原因和结果,预测构成 变化发展的动向。
(4)矿产资源与人口增长: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工业 革命后,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增加,但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了对能 源的过度需求,从而与有限的能源总量产生矛盾,最终导致了人类的能源危机。
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
人口构成及其分类 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
人口构成的概念
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人口系统内部不同 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一个人口系统中,各种 人口构成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按 照一定目标有秩序、有规律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科的性质。
二、人口地理学发展简史
• 虽然中国从《汉书·地理志》开始,历代积累了 大量人口资料;其他国家也做了许多这方面工作:
• 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提 出人口增长快于食物增长的重要观点,对人口科学 研究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 1804年人文地理学创始人李特尔的《欧洲地理》 就详细论述了人口、民族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 人口与民族的分布状况;
口
密
度
人口密度的分类
❖ 人口算术密度 ❖ 人口资源密度 ❖ 人口土地密度 ❖ 人口经济密度 ❖ 人口比较密度
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分布不平衡: (1)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 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2)邦奇的人类大陆图显示,世界 上有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 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
非永久性移民 (2)特点 2、国内人口迁移 P60-62 (1)概念和形式 (2)特点
(五)人口移动的主要空间取向 P63
1、拉文斯坦(E.G.Ravenstein)的迁移 法则
2、斯托福(S.A.Stouffer)的“干预机 会”理论
3、李的(E.S.Lee)“迁移规模”理论
(六)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
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
1、人口性别构成对婚姻和家庭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并 进一步影响到人口的增长、移动和其他人口构成。
2、人口的年龄构成对人口发展动态有很大的影响:年 龄构成较轻,少年儿童比重大,则将来相继进入婚龄、 育龄的人数必然大,出生率高;反之亦然。
3、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对人口数量增长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改变了 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少生、优生”等现代生育观 逐渐深入人心,而且文化素质的提高就延长了劳动者 的受教育时间,相对推迟了人口的结婚年龄;另一方 面,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世 界上妇女平均生孩子的数量与其文化程度呈反比。
(一)基本概念
• 1、人口的社会增长 • 由于人口移动(迁移和流动)造成的
人口增加为人口的社会增长。 • 2、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
P58 • 3、移民、迁出地和迁入地 P58 • 4、迁入率、迁出率和净迁移率 P58
(四)
人 口 迁 移 的 形 式
1、国际人口迁移 P59-60 (1)概念 永久性移民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简述
1. 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 理论
2. 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3. 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
1. 进步和提高
2. 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地 理学发展很快,尤其是50年代 开始,地理学家不仅对各国各 地区的人口地理进行了大量调 查、研究,也对人口地理学的 理论、方法进行了探讨。
其中美国的特里瓦撒和
齐林斯基、法19国53的年阐博明热人·口加地涅理埃学、 齐林斯基196英6年国指的出人克口拉地克理的学、可等分人为的: 著作在 描述人口数量国和际特性上的都地有理性一位质置定和;范的畴影。响。
2、年轻型(多产少死型):由于文化水准和 经济生活的提高、医学的进步,但人口尚无法 控制,出生率高、而死亡率减少者。
3、成熟型(少产少死型):随着文化水准和 经济生活的提高、医学的进步、环境卫生的改 善、人口死亡率锐减、实行人口控制、出生率 也低者。
二、人口的社会增长
(一)基本概念 (二)人口移动研究的意义 P58-59 (三)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 (四)人口迁移的形式 (五)人口移动的主要空间取向 P63 (六)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 落后给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
根据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差别,也 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除了极端类型之外,大多 数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使出生率持 续下降,这种转变类型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转 变模式。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 1. 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经 济、政治、战争)
• 2.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社会文化、 生态环境)
说明
人口地理学对移民的研究,包括国 际移民、城市和乡村间的移民、城市 之间的移民以及季节性和昼夜间的人 口移动,估计移民的总流动量和冲流 动量,观察移民方向、距离和流动强 度,建立区域间人口移动的模式,分 析移民的社会、经济、宗教、文化、 心理多方面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
• 1891年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论述了世界人口 数量和分布、人口密度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人口移 动和不同民族接触的互相影响等问题,从体系和理 论上建立了人口地理学的基础。但最初的人口地理 研究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
❖ 1921年鲍曼分析了中欧人口的区域差异;
❖ 1922年瑞典地理学家德·耶尔研究了瑞典人 口分布及制图问题。同期,赫特纳和维达 尔·白兰士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和著作中也 很重视人口分布的统计分析和人口现象的 描述;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的关系
•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的关系如同植物地
理学与植物学、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着眼于人口现象的空间方面,人
口学则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研究
人口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更多地偏重人
口统计,考察人口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要借助于人口学的基本理论、数
据和方法,具有地理学和人口学之间边缘学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类型
人口自然增长率
• 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和程度 (或速度)的指标。即一定时期内 人口的自然增长数(出生数减死亡 数)与人口总数之比。通常以一年 为期,用千分数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类型
1、原始型(多产多死型):文化水准低、经 济落后、人口无控制、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 的地方多属此类型。
解释人口数量和特性的空间表现形态; 人口现象的地理分析。
• 7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人口地 理学家特别关注人口的重新分 布和政府的人口政策,对城市 化过程也作了大量研究,还探 讨了国际人口迁移趋势以及国 际移民计划。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一、人口分布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P50 1、人口分布的概念 2、人口密度
km范围内的人口分别占35.9%、60.2%、90.6%。
3. 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
向上的分布不平衡
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长江
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
乃至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 和矿产资源等)
▪ 虽然世界人口的死亡率总体水平较低,但 还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 人口移动规模仍将进一步加大。
第五节 人口转变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
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
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
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
渡。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2.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 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 通运输条件)
3.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第三节 人口增长
人口分布的变化主要是通过 人口的自然增长和移动来实 现的。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 研究人口自然增长,需要 考虑自然的、生物的、社 会的、经济的、技术的以 ❖ 及心理的等多方面影响因 素,各国的人口政策也对 人口增长有深刻的影响。 ❖ 此外,还要比较和研究各 国各地区人口增长的模式, 寻找先进的人口增长模式。
❖ 1926年,中国的竺可桢发表了对江苏、浙 江省人口密度研究的论文。
❖ 但这一时期尚未把人口本身作为地理学 的研究对象,而把它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 个方面进行研究。
1931年美国地理学家杰弗逊对世界城 市人口分布的比较分析,是重要的人 口地理研究;
几年之后,中国的胡焕庸提出了中国 人口分布的密度差异的重要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1.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
中提出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
1. 加速增长阶段 2. 负增长阶段 3. 高速增长阶段 4. 减速增长阶段 5. 波动增长阶段 6. 持续增长阶段
• 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成因探讨
1. 死亡率维持极低水平而出生率却居高不下的成因 2. 第四阶段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成因 3. 第五阶段人口波动的成因
第六节 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人口构成的分类
人口构成
自然构成 社会构成
性别构成
年龄构成 民族构成 种族构成 职业构成 阶级构成 文化教育构成 婚姻家庭构成
补充说明
人口地理学除研究年龄、性别和人种的 自然构成外,还包括民族、职业行业、 阶级、宗教、文化程度等社会构成。研 究各国各地区总人口的各种构成的地域 特征,有助于深入揭示人口地理分布的 规律性,分析其原因和结果,预测构成 变化发展的动向。
(4)矿产资源与人口增长: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工业 革命后,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增加,但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了对能 源的过度需求,从而与有限的能源总量产生矛盾,最终导致了人类的能源危机。
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
人口构成及其分类 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
人口构成的概念
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人口系统内部不同 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一个人口系统中,各种 人口构成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按 照一定目标有秩序、有规律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科的性质。
二、人口地理学发展简史
• 虽然中国从《汉书·地理志》开始,历代积累了 大量人口资料;其他国家也做了许多这方面工作:
• 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提 出人口增长快于食物增长的重要观点,对人口科学 研究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 1804年人文地理学创始人李特尔的《欧洲地理》 就详细论述了人口、民族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 人口与民族的分布状况;
口
密
度
人口密度的分类
❖ 人口算术密度 ❖ 人口资源密度 ❖ 人口土地密度 ❖ 人口经济密度 ❖ 人口比较密度
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分布不平衡: (1)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 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2)邦奇的人类大陆图显示,世界 上有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 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
非永久性移民 (2)特点 2、国内人口迁移 P60-62 (1)概念和形式 (2)特点
(五)人口移动的主要空间取向 P63
1、拉文斯坦(E.G.Ravenstein)的迁移 法则
2、斯托福(S.A.Stouffer)的“干预机 会”理论
3、李的(E.S.Lee)“迁移规模”理论
(六)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
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
1、人口性别构成对婚姻和家庭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并 进一步影响到人口的增长、移动和其他人口构成。
2、人口的年龄构成对人口发展动态有很大的影响:年 龄构成较轻,少年儿童比重大,则将来相继进入婚龄、 育龄的人数必然大,出生率高;反之亦然。
3、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对人口数量增长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改变了 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少生、优生”等现代生育观 逐渐深入人心,而且文化素质的提高就延长了劳动者 的受教育时间,相对推迟了人口的结婚年龄;另一方 面,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世 界上妇女平均生孩子的数量与其文化程度呈反比。
(一)基本概念
• 1、人口的社会增长 • 由于人口移动(迁移和流动)造成的
人口增加为人口的社会增长。 • 2、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
P58 • 3、移民、迁出地和迁入地 P58 • 4、迁入率、迁出率和净迁移率 P58
(四)
人 口 迁 移 的 形 式
1、国际人口迁移 P59-60 (1)概念 永久性移民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简述
1. 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 理论
2. 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3. 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
1. 进步和提高
2. 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地 理学发展很快,尤其是50年代 开始,地理学家不仅对各国各 地区的人口地理进行了大量调 查、研究,也对人口地理学的 理论、方法进行了探讨。
其中美国的特里瓦撒和
齐林斯基、法19国53的年阐博明热人·口加地涅理埃学、 齐林斯基196英6年国指的出人克口拉地克理的学、可等分人为的: 著作在 描述人口数量国和际特性上的都地有理性一位质置定和;范的畴影。响。
2、年轻型(多产少死型):由于文化水准和 经济生活的提高、医学的进步,但人口尚无法 控制,出生率高、而死亡率减少者。
3、成熟型(少产少死型):随着文化水准和 经济生活的提高、医学的进步、环境卫生的改 善、人口死亡率锐减、实行人口控制、出生率 也低者。
二、人口的社会增长
(一)基本概念 (二)人口移动研究的意义 P58-59 (三)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 (四)人口迁移的形式 (五)人口移动的主要空间取向 P63 (六)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 落后给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
根据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差别,也 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除了极端类型之外,大多 数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使出生率持 续下降,这种转变类型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转 变模式。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 1. 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经 济、政治、战争)
• 2.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社会文化、 生态环境)
说明
人口地理学对移民的研究,包括国 际移民、城市和乡村间的移民、城市 之间的移民以及季节性和昼夜间的人 口移动,估计移民的总流动量和冲流 动量,观察移民方向、距离和流动强 度,建立区域间人口移动的模式,分 析移民的社会、经济、宗教、文化、 心理多方面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
• 1891年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论述了世界人口 数量和分布、人口密度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人口移 动和不同民族接触的互相影响等问题,从体系和理 论上建立了人口地理学的基础。但最初的人口地理 研究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
❖ 1921年鲍曼分析了中欧人口的区域差异;
❖ 1922年瑞典地理学家德·耶尔研究了瑞典人 口分布及制图问题。同期,赫特纳和维达 尔·白兰士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和著作中也 很重视人口分布的统计分析和人口现象的 描述;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的关系
•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的关系如同植物地
理学与植物学、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着眼于人口现象的空间方面,人
口学则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研究
人口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更多地偏重人
口统计,考察人口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要借助于人口学的基本理论、数
据和方法,具有地理学和人口学之间边缘学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类型
人口自然增长率
• 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和程度 (或速度)的指标。即一定时期内 人口的自然增长数(出生数减死亡 数)与人口总数之比。通常以一年 为期,用千分数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类型
1、原始型(多产多死型):文化水准低、经 济落后、人口无控制、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 的地方多属此类型。
解释人口数量和特性的空间表现形态; 人口现象的地理分析。
• 7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人口地 理学家特别关注人口的重新分 布和政府的人口政策,对城市 化过程也作了大量研究,还探 讨了国际人口迁移趋势以及国 际移民计划。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一、人口分布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P50 1、人口分布的概念 2、人口密度
km范围内的人口分别占35.9%、60.2%、90.6%。
3. 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
向上的分布不平衡
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长江
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
乃至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 和矿产资源等)
▪ 虽然世界人口的死亡率总体水平较低,但 还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 人口移动规模仍将进一步加大。
第五节 人口转变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
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
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
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
渡。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2.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 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 通运输条件)
3.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第三节 人口增长
人口分布的变化主要是通过 人口的自然增长和移动来实 现的。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 研究人口自然增长,需要 考虑自然的、生物的、社 会的、经济的、技术的以 ❖ 及心理的等多方面影响因 素,各国的人口政策也对 人口增长有深刻的影响。 ❖ 此外,还要比较和研究各 国各地区人口增长的模式, 寻找先进的人口增长模式。
❖ 1926年,中国的竺可桢发表了对江苏、浙 江省人口密度研究的论文。
❖ 但这一时期尚未把人口本身作为地理学 的研究对象,而把它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 个方面进行研究。
1931年美国地理学家杰弗逊对世界城 市人口分布的比较分析,是重要的人 口地理研究;
几年之后,中国的胡焕庸提出了中国 人口分布的密度差异的重要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1.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
中提出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