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湛江赤坎的鱼的分类
中国布氏鲾属鱼类的分类探讨
doi: 10.7541/2021.2019.156中国布氏鲾属鱼类的分类探讨蔡传更1居玉满1宋 娜2高天翔3(1.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青岛 266003; 2. 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岛 266003;3. 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舟山 316022)摘要: 研究旨在利用传统形态学与DNA 条形码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进一步探讨中国布氏鲾属Eubleekeria Fowler 1904鱼类的分类与鉴定问题。
2014—2016年从广东湛江和广西北海、防城港和东兴近海采集了153尾鲾科鱼类样品, 经形态学鉴定为布氏鲾属种类: 琼斯氏布氏鲾Eubleekeria jonesi (James, 1971)。
该种主要鉴别特征为: 眼位于口裂的水平线之上, 颊部无鳞, 两臀鳍之间区域裸露无鳞, 颈部有半圆形裸露无鳞区域, 背鳍上黑斑色淡, 略呈灰色。
将其鉴别特征与相关文献记录比较, 表明之前中国大陆记录的黑边布氏鲾Eubleekeria splendens (Cuvier, 1829)可能为琼斯氏布氏鲾。
基于线粒体CO Ⅰ基因片段结合GenBank 中布氏鲾属鱼类的同源序列, 采用邻接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 此研究中采集自中国大陆的布氏鲾属鱼类标本与中国台湾记录的黑边布氏鲾Eubleekeria splendens (Cuvier, 1829)明显地分为两支。
基于Kimura 双参数模型(K2P)计算, 支系间遗传距离为0.130, 远大于支系内平均遗传距离(0.005和0.006), 支持将二者作为独立物种的观点, 与此研究传统形态学方法的结果一致。
关键词: 布氏鲾属; 琼斯氏布氏鲾; 黑边布氏鲾; 物种鉴定; 形态特征; DNA 条形码中图分类号: Q959.4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207(2021)01-0069-07鲾科Leiognathidae 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 、鲈形目Perciformes, 是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的小型经济鱼类, 主要栖息于近岸和河口区的浅水区, 易被底拖网和围网捕获[1—3]。
鱼类的分类——精选推荐
鱼类的分类“鱼纲”所列鱼类共19种,全部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
现将它们的分类地位、主要鉴别特征及在我国的分布等作一简单介绍。
1、鲱形目Clupeiformes鳓鱼Ilishaelongata鲱科。
体长而侧扁,银白色。
口上位,内有细齿。
腹鳍很短小,背鳍位于腹鳍后上方,臀鳍长。
腹部有锯齿状尖锐的棱鳞。
无侧线。
主食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近海中上层鱼类,游泳迅速。
春季至初夏,由外海集群游至近海产卵,产卵场多在泥沙底质的浅海区,产卵后,亲鱼分散在中上层活动。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产量极大。
2、鲤形目Cypriniformes鲫鱼Carassiusauratus鲤科。
体侧扁,背部青褐色,腹面银白色。
口端位,无须。
背鳍和臀鳍具硬刺,最后一刺的后缘具有锯齿。
杂食性,我国各地淡水中都产。
肉质细嫩,味鲜美,是我国重要的食用鱼之一。
表鱼Mylopharyngodonpiceus鲤科。
体青黑色,鳍灰黑色。
头宽而平扁。
口端位,弧形,上颌长于下颌,无须。
咽齿臼齿状,但无槽纹。
背鳍无硬刺。
淡水鱼,栖息在水的中,下层。
主食螺蛳、蚌、蛤等软体动物,也食虾和昆虫幼虫。
春末夏初在江河干流流速较高的场所产卵,产卵后又到江湖水域内肥育。
冬季至河床深处越冬。
个体大,生长迅速,可人工繁殖。
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平原水域。
肉鲜美,鱼胆有毒。
草鱼Clenopharyngodonidellus鲤科。
体延长,亚圆筒形,青黄色,鳍灰色,鳍片边缘黑色。
头宽平,口端位,无须。
咽齿1行梳状。
背鳍无硬刺。
主食水草,栖息在水的中、下层和水草多的岸边。
春末夏初在江河上游产卵,生长迅速,可人工繁殖。
分布于我国各大水域中。
鲜美,鱼胆有毒。
鲢鱼Hypophthalmichthysnolitrix鲤科体侧扁,最长可达1米余。
背部青灰色,腹侧银白色。
头约占体长1/4。
口中等大小、眼下侧位。
胸鳍末端伸达腹鳍基底,腹鳍前后具有肉棱,各鳍均呈灰白色。
栖息于水的中、上层,多食浮游植物。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和兽类资源调查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和兽类资源调查邓可;陈清华;江帆;陈勤;赵龙辉;朱弼成;崔建国【摘要】2017年4月和10月,利用夹日法、样线法和访问记名对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进行了2次野外调查,共安置鼠夹1330夹日,走样线60条次.结合文献资料确认该保护区现有两栖动物18种,隶属1目7科13属,全部为东洋界物种.爬行动物13种,隶属1目6科11属,全部为东洋界物种.兽类21种,隶属4目7科14属,其中有7种为古北界与东洋界共有物种,14种为东洋界物种,在动物地理区划上隶属于东洋界华南区.中国特有爬行动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各1种).针对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较为丰富的动物资源,提出了保护和管理对策.【期刊名称】《四川林业科技》【年(卷),期】2018(039)003【总页数】6页(P55-60)【关键词】广东省;动物区系;保护措施【作者】邓可;陈清华;江帆;陈勤;赵龙辉;朱弼成;崔建国【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700;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S862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0年,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为目的,属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呈带状散式分布在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沿海滩涂,总面积20 278.8 hm2。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9°41′20″~110°30′19″和北纬20°14′06″~21°34′15″之间,行政区域上跨徐闻县、雷州市、遂溪县、廉江市4县(市)以及麻章、坡头、东海、霞山4区。
鱼的类群
鱼的类群一、实验目的1、了解鱼的分类2、掌握各类鱼的鉴别特征和常见类型3、学习鱼纲的分类方法二、实验内容鱼纲分类:国内常见目及代表种的识别一、软骨鱼类(一)全头亚纲头大而侧扁,尾细,体表光滑无盾鳞。
上颌与脑颅愈合。
4对鳃裂。
背鳍两个,第一背鳍有一强大硬棘能竖立。
雄性除腹鳍内的鳍脚外,还有一对腹前鳍脚及一个额鳍脚。
无泄殖腔,以泄殖孔和肛门通体外。
银鲛目黑线银鲛(二)、板鳃鱼亚纲体呈纺锤形或扁平形。
口大,鳃裂5-7对,直接开口于体外。
上颌不与脑颅愈合。
雄性位于腹鳍内侧的鳍脚。
有泄殖腔。
1、鲨总目体呈纺锤形,眼和鳃裂侧位。
胸鳍与头侧不愈合。
歪型尾(1)六鳃鲨目:背鳍一个,无硬刺,有臀鳍。
扁头哈那鲨(2)虎鲨目:头大吻钝,眼上侧位。
鳃裂5对。
背鳍两个,前方均有一个硬刺。
有臀鳍。
颌前方的牙尖细,后方的牙平扁呈臼状齿。
宽纹虎鲨。
(3)鲭鲨目:背鳍两个,无硬刺。
具臀鳍。
鳃裂5对。
食人鲨(4)须鲨目:有鼻口沟或鼻孔开口于口内。
前瓣常有一鼻须。
最后2-4对鳃裂位于胸鳍基底上方。
鲸鲨(5)真鲨目:软骨鱼中种类最多一类。
白斑星鲨,锤头双髻鲨(6)角鲨目:5对鳃裂,2个背鳍,大多有硬刺,无臀鳍,有喷水孔。
短吻角鲨。
卵胎生(7)扁鲨目:鲨总目中唯一体型平扁宽大的类群。
胸、腹鳍扩大,前缘游离。
背鳍两个,小并位于尾部上方。
无臀鳍。
日本扁鲨(8)锯鲨目:头平扁。
吻长。
鼻孔前方有一对皮须,具瞬膜及喷水孔。
无臀鳍。
日本锯鲨2、鳐总目体形背腹扁平。
鳃裂腹位,胸鳍前缘与头侧相连。
(1)锯鳐目:身体梭形,吻扁平狭长,边缘具一行大而尖利的吻齿。
尾鳍发达。
尖齿锯鳐(2)鲼形目:胸鳍往前延伸到达吻端或前部分化为吻鳍或头鳍。
身体扁圆或菱形。
赤魟、鸢鲼(3)电鳐目:体盘椭圆形。
头侧与胸鳍之间的皮下具有特化的卵圆形发电器官,用于捕食和防御。
黑斑双鳍电鳐、日本单鳍电鳐二、硬骨鱼类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硬鳞、圆鳞或栉鳞。
鼻孔位于吻的背面。
鳃间隔退化,鳃丝直接长在鳃弓上。
赤点石斑鱼两种芳香化酶cDNA的克隆及其表达的组织特异性(1)
动物学报 50(5):791-799,2004A cta Zoologica S i nica 赤点石斑鱼两种芳香化酶cD NA的克隆及其表达的组织特异性3李广丽1,2 刘晓春1 张 勇1 贝锦新1 林浩然1331.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暨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广州51027522.湛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 湛江524025摘 要 以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脑垂体中提取的RNA为模板,根据芳香化酶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利用G eneRacer TM技术,克隆出两种芳香化酶即脑芳香化酶(P450aromB)和性腺芳香化酶(P450aromA)的cDNA,其全长分别为1901bp(编码509aa)和1833bp(编码518aa)。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赤点石斑鱼两种芳香化酶cDNA序列的同源性为5116%,氨基酸序列之间同源性为6215%,与斜带石斑鱼两种芳香化酶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417%和9719%。
对8个科的10种鱼进行了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与根据传统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分类进化地位基本一致。
以特异性引物扩增雌、雄赤点石斑鱼各种组织(垂体、嗅球、端脑、下丘脑、中脑、后脑、延脑、心脏、肾脏、肝脏、脾脏、性腺、鳃、胃、肠、皮肤、脂肪、肌肉、头肾、胸腺、鳔),以β2actin作内标比较各组织芳香化酶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赤点石斑鱼脑芳香化酶(P450aromB)有广泛的组织分布,脑和垂体的表达量很高,各组织表达量有明显的雌、雄差异;而性腺芳香化酶(P450aromA)表达主要集中于垂体和性腺,且不论雌雄,其性腺表达量均高于脑垂体,和P450aromB的表达模式明显不同,表现为在脑部,P450aromB表达量高于P450aromA,而在性腺,P450aromA表达量高于P450aromB,两种芳香化酶在脑垂体和性腺出现重叠表达[动物学报50(5):791-799,2004]。
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报告名称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报告人学号2009574306 专业生物科学(师范)班级 09生本(3)班指导老师实习成绩2011年 6 月13 日动物学野外实习有感前言:动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基础学科,它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发生发展能水平,巩固课本知识与实践中的联系和差异,了解动物的形态特征及所属科目,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印象。
1、学习目的与意义:1.1通过到生物标本馆观察动的规律。
而动物野外实习是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
本次野外实习的主要对象是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培养动手与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技物标本,了解各种动物的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加深认识,巩固课堂理论知识。
1.2通过到野外浅海,沙滩观察并捡取各种贝类及其它软体动物等,初步了解海生生物生活环境,熟悉各类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1.3通过到野外直接捕捉野外动物,学习采集动物标本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鉴定,使学生学会和熟悉运用专业图片—比如图片对照、动物分类检索表、主要特性鉴别等分类进行动物分类鉴定。
1.4通过对捕捉的动物进行标本的浸制、剥制、干制等,了解制作动物标本的基本步骤,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多各种动物进行分类鉴定。
1.5通过到动物园及养殖场的观察各动物,直接观察动物园内常见的各种动物,并了解动物的养殖的基本状况和生产实际操作过程,深入认识人与动物间的关系。
总之,通过野外实习,培养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中应有的科学态度以及在生活中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另外,我们更加可以亲近和接触大自然,深入了解不同地域内动物的分布情况,学习野外考察激射管理知识,巩固课本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环保意识及其社会责任感。
2、动物学野外实习安排表:3、实习地点与实习地点的自然概况3.1广东海洋大学水产生物博物馆广东海洋大学生产生物博物馆始于1991年7月,2004年7月进入广东省湛江市湖光岩东广东海洋大学主校区内。
鱼的科、目、属划分
体侧扁,长椭圆形,或延长呈亚圆柱形,体被 圆鳞或弱栉鳞.两颌齿分离或愈合为喙状齿板.下 咽骨完全愈合为一. 本亚目种类甚多.可分3个科,产于我国的有 2 科: 隆头鱼科 Labridae 鹦嘴鱼科 Scaridae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隆头鱼科 Labridae
口能向前伸出,齿一般均分离; 主要分布于南海,种类甚多,体色颇为鲜艳. 蓝猪齿鱼:体型较大,大者可达400mm.
13
(十) 鲭亚目 Scombroidei
前颌骨固着于上颌骨,不能向前伸出.背鳍鳍棘 正常.臀鳍前无游离鳍棘.有或无皮肤血管系统. 鱼体大多纺锤形,多是一些快速游泳的种类,是 世界渔业重要捕捞对象. 分4个科,我国产2科: 鲭科Scombridae——吻部不作箭状延长,胸鳍位 高;背鳍2个.背鳍及臀鳍后方有小鳍. 箭鱼科Xiphiidae——吻部作箭状延长,胸鳍位低.
36
2.鰕虎鱼科
身体长形或呈鳗状,左右腹鳍愈合.胸鳍基底部 肌肉不发达,不呈臂状. 鰕虎鱼科多为肉食性的小型鱼类,许多鰕虎鱼有 雌雄异形现象.现知有5亚科,41属,约119种.常见 的种类如: 纹缟鰕虎鱼. 斑尾复鰕虎鱼: 分布于黄渤海及东 海,肉味美,为食 用经济鱼类.
37
3.弹涂鱼科 .
身体长形,多呈侧扁.眼位于头部的前上方,彼 此极为接近,突出于头顶.腹鳍大多愈合.胸鳍基底 颇长,呈臂状,富有肌肉. 我国产3属,6种,常见种类: 弹涂鱼,大弹涂鱼,青弹涂鱼.
我国只产1种: 鲣:产于南海及台湾等海区,有经济价值,也是 金枪鱼类中的一种主要捕捞对象.
25
(9)鲔(wei)属 ) )
在我国也只产1种: 白卜鲔:产于南海,有一定经济价值,是有发展 前途的捕捞对象.
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单元测试题1.(2014•威海模拟)海蜇是湛江常见的海洋动物,也是吴川的三宝之一,它属于()A.原生动物 B.腔肠动物 C.软体动物 D.节肢动物2.(2014•益阳质检)某类动物,身体由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只有一个开口.这类动物是()A.腔肠动物 B.扁形动物 C.环节动物 D.节肢动物3.(2014•莱芜模拟)下列生物中,与水螅同属一类的一组是()①三角涡虫②细致海葵③红珊瑚④中华肝吸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2014•烟台质检)下列关于腔肠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腔肠动物对人类有害B.海葵等腔肠动物能分泌石灰质物质形成珊瑚礁C.海蜇等腔肠动物可以加工成食品D.珊瑚虫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5. (2014•娄底质检)腔肠动物与扁形动物在形态结构上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A.身体都是辐射对称 B.身体都呈两侧对称 C.都是有口无肛门 D.背腹都是扁平的6.水螅的体壁不包括()A.中胶层 B.外胚层 C.内胚层 D.中胚层7.下列关于腔肠动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多数腔肠动物生活在海洋中B.水螅生活在淡水中,身体由两层细胞构成C.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D.涡虫、海葵、海蜇等都属于腔肠动物8.涡虫、绦虫等动物属于扁形动物,依据是①身体呈辐射对称②身体呈两侧对称③背腹扁平④体表有刺细胞⑤有口无肛门A.①②③④B.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9.(2014•湛江质检)关于腔肠动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珊瑚虫、海葵、水母都是腔肠动物 B.腔肠动物是一类较高等的动物群体C.腔肠动物的身体辐射对称,体壁由两个胚层D.珊瑚虫形成珊瑚礁为鱼类提供栖息场所10. (2014•青岛质检)下列关于水螅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水螅属于海洋腔肠动物②水螅的身体呈辐射对称③水螅以水蚤等小动物为食物④食物主要在消化腔内消化⑤水螅的身体由内、中、外三个胚层构成.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11. (2014•广州模拟)美丽的工艺品珊瑚属于()A.一种具有优美造型的天然矿物质 B.一种植物的化石C.一种原生动物分泌的石灰质物质 D.一种腔肠动物分泌的石灰质物质12. (2014•晋江模拟)如图所示是水螅的刺细胞.有关刺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在触手处尤其多B.在水螅的刺细胞里大多藏着刺丝和毒液C.刺细胞有细胞核,其中的刺丝是细长而中空的D.刺细胞位于内胚层13.(2014•福州质检)如图所示为水螅的纵切面示意图,据图回答。
这下懂了,50种鲷鱼类,经常撞脸,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很难分辨
这下懂了,50种鲷鱼类,经常撞脸,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很难分辨*鲈形目鲷科下的所有品种鱼类统称为“鲷鱼”,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
我们经常能够见到种类甚多、各具特点的鲷鱼。
此类鱼是一种上等食用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红烧、干烧、炖、刺身造姿、清蒸、酱汁等。
或许,常常亲尝各种鲷鱼的你,徒有一腔“饕餮”之心,却对它们的身份信息一无所知。
而且,鲷与鲷之间又经常撞脸(外形),真的很难分辨呢!你肯定想问:这些鲷鱼该如何区分呢那么,现在,就带着问题,一起去看图识“鲷”吧!1、黄背牙鲷拉丁学名:Dentexhypselosomus俗称“赤鯮”、“赤章”,体背侧呈鲜红色,腹部逐渐变淡,带金黄色光泽;背鳍基部下方体侧具3个大型黄斑,软条部后方背侧另具1个暗黄色斑,前鼻部与吻部之间具黄色污斑,背鳍硬棘及鳍膜呈橘黄至淡红色,基部具一条透明的纵线,软条及鳍膜则为橘黄至黄色,最大体长为30.6cm。
2、黄鳍棘鲷拉丁学名:Acanthopagruslatus俗称“黄鳍鲷”、“赤翅仔”、“黄脚立”、“黄脚腊”。
其背鳍呈灰色,胸鳍、腹鳍及臀鳍在鱼体新鲜时会呈现鲜黄色,有时在鳍膜间具黑纹;尾鳍为灰色,具暗色缘,下叶具黄色光泽。
黄鳍棘鲷的最大体长为35.2cm。
3、平鲷拉丁学名:Rhabdosargussarba俗称“枋头”、“邦头”、“锡鲷”、“白加腊”,体表呈银灰色,体侧有淡青色纵带,腹鳍和臀鳍颜色略黄,尾鳍上下叶末端尖,大部为深灰色,仅下缘鲜黄色,最大体长为80cm。
4、布氏长棘鲷拉丁学名:Argyropsbleekeri俗称“布氏长棘鲷”、“盘仔”、“锅盖”、“胡须魬仔”,前4根背棘延长如丝状,臀鳍小,胸鳍长,长于腹鳍,尾鳍呈叉形,体呈淡红色而带银色光泽,体侧有数道红色的横带,最大体长为35cm。
5、青衣鱼中文学名: 舒氏猪齿鱼别称: 青衣鱼,黑斑猪齿鱼、青衣寒鲷。
本鱼体延长而呈长卵圆形,头部背面轮廓圆突;上颌较短,向后不达眼前缘;上下缘各具4犬齿。
金鲳、银鲳、斗鲳、白鲳、肉鲳、鲳鱼系一文全读懂
金鲳、银鲳、斗鲳、白鲳、肉鲳、鲳鱼系一文全读懂鲳鱼啊鲳鱼,你到底几兄弟?漂亮吧?先说下它的生物学分类,阿土哥最喜欢给鱼分类了,追根溯源,知道这个鱼种的来龙去脉。
【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鲈形目—鲳亚目—鲳科—鲳属】鲳科有三个属,分别是鲳属(Pampus)、低鳍鲳属(Peprilus)、真鲳属(Stromateus)具体如下:鲳属(Pampus)1、银鲳(Pampus argenteus) (Euphrasen, 1788).2、中国鲳(Pampus chinensis) (Euphrasen, 1788).3、灰鲳, Pampus cinereus (Bloch, 1795).4、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 (Basilewsky, 1855).5、珍鲳(Pampus minor) Liu & Li, 1998.6、翎鲳(Pampus punctatissimus) (Temminck & Schlegel,1845).银鲳鱼银鲳,亦称'镜鱼',鲳亚目鲳科鱼类。
体形侧偏,呈卵圆形,银灰色,头小。
背鳍与臀鳍同形,稍长,呈镰状,成鱼腹鳍消失,鳍刺很短,尾鳍叉形,下叶长于上叶;体披细小的园鳞,颜色银白,故称银鲳。
银鲳鱼为近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平时分散栖息于潮流缓慢,水深5米~110米的水域,早晨及黄错时在水中上层活动,不甚活跃。
喜欢在阴影处成群,小潮时鱼群更为集中。
银鲳鱼是名贵的海产食用鱼类之一,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5.6克、脂肪6.6克。
肉质细嫩且刺少,尤其适于老年人和儿童食用。
加工制品有罐头、咸干、糟鱼及鲳鱼鲞等。
对于消化不良、贫血、筋骨酸痛等病症有辅助疗效。
从市场鱼类受欢迎程度来说,银鲳鱼一直保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规格越大价格便宜越高,而且是指数增长,尤其受沿海人民欢迎,吃起来肉质细嫩,口感鲜爽。
现在市场普通把银鲳和白鲳混为一起,白鲳即为银鲳,银鲳也叫白鲳鱼,其实两者从生物学的划分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属于不同科,不同属,差别还是蛮大的。
鱼类分类
河魨
8.8 金眼鲷目
特征:体被强栉鳞,眼大。
9 蟾鱼总目
特征:裸露,有小刺或小骨板;鳃孔小,位于胸鳍外 侧腹面,腹鳍胸位或喉位。4(2)目
鮟鱇目 代表动物:鮟鱇
鳔和肺
无
有
肠内螺旋瓣
有
无
生殖导管 与生殖腺不直接相连 与生殖腺直接相连
鳍脚
有
无
板鳃亚纲与全头亚纲
板鳃亚纲
全头亚纲
体形
梭形或盘形 梭形
鳃孔 上颌与颅骨
5~7对,无鳃 盖
不愈合
1对,具膜质鳃 盖
愈合
鳍脚
腹鳍脚
腹鳍脚,腹前 鳍脚,额鳍脚
鲨形总目和鳐形总目
体形 鳃孔 胸鳍与头侧 背鳍
尾
鲨形总目 梭形 侧位 不相连 背位 歪尾
1 锯鳐目
特征:吻狭长而平扁,似剑状突出,边缘具尖利的吻 齿。
代表动物:尖齿锯鳐
2.2 鳐形目
特征:吻圆钝或突出,侧缘无吻齿。 代表动物:犁头鳐,团扇鳐
2.3 鲼形目
特征:胸鳍往前延伸到达吻端,或前部分化为吻鳍或 头鳍。
代表动物:蝠鲼,魟
2.4 电鳐目
特征:体盘圆形,皮肤光滑柔软,具发电器官。 代表动物
2 分类
文昌鱼纲 盲鳗纲 头甲纲 软骨鱼纲:板鳃亚纲
全头亚纲 硬骨鱼纲:内鼻孔亚纲
辐鳍亚纲
软骨鱼纲与硬骨鱼纲之区别
软骨鱼纲
硬骨鱼纲
内骨骼 鳞
鼻孔 鳃间隔
鳍
软骨 楯鳞 腹位 发达,鳃孔5~7对 末端附生皮质鳍条
硬骨 硬鳞,骨鳞
背侧位 退化,1对外鳃孔 末端附生骨质鳍条
尾
歪尾
原尾或正尾
家常便饭吃海鲜,一次教你识齐84种湛江海鲜
家常便饭吃海鲜,一次教你识齐84 种湛江海鲜说到湛江的吃,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想到海鲜,那是因为湛江有自然环境的优势,占全省46% 的漫长海岸线源源不断出产大量各种海鲜。
海域水质优良、微生物众多、海水盐度低等条件,又是出产鲜甜、肥美、嫩滑海鲜的先决条件。
海岸线就在市区边、城乡旁,大大缩短了大海与百姓餐桌之间的距离,所以湛江人餐桌上的海鲜都是最新鲜的。
湛江市民,几乎每天都上市场买菜,湛江最大的菜市场是海产品市场,每个市民的菜篮子里,几乎都有鱼或有虾,这些鱼或虾,在他们眼中只是一道普通的菜,而不用隆重的强调:今晚吃海鲜!在湛江,海鲜随手可得,而且便宜到没有了海鲜的“高贵”,这有赖于湛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传统历史。
白鳝,宜煲汤剥皮鱼,宜干煎仓鱼,宜干煎赤记鱼,宜清蒸带鱼,宜干煎据考证,湛江人吃海鲜已有7000 年的历史,比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历史还早,这是1983 年考古人员在湛江遂溪县江洪镇挖掘鲤鱼墩古遗址时得到的考证,以此推来,湛江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吃海鲜的人。
湛江的海鲜,与火山爆发有很大的关系,240 万年前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地中海火山与雷琼火山多次喷发,直至十几万年前,湖光岩的火山还在不断喷发,整个雷州半岛火光冲天,直上云霄,从地底下喷发出红色矿物质,一时间,天地间一片血红,遮天蔽日,火山灰弥漫着整个雷州半岛及周边很大一片区域,火山冷却后,火山灰洒落在雷州半岛的大陆上,形成肥沃的红土地,为雷州半岛的原始森林和农作物提供足够的养分。
飘零在海上的火山灰,给海底植物、微生物、浮游生物,以及珊瑚提供必要的养分,海底植物茂盛、微生物丰富、珊瑚健康,必定会引来各种大小鱼群、滋生各种贝类,进而形成一个健康、完整、良好的海底生态系统,所以湛江的海鲜种类繁多、生生不息。
东星斑鱼,宜清蒸甘草鱼,宜煲汁骨鳝,宜煲汤、酒焗海参斑鱼,宜清蒸海龙鱼,宜煲汁湛江作为我国大陆热带岸段,海岸线漫长,风平浪静,海滩开阔,潮流畅通,滩涂众多且肥沃,近海又有号称“海上森林”的茂盛红树林净化海水,让鱼类、贝类有个更好的生存环境,所以湛江的海鲜不只是历史悠长、品种多样,还长相秀美,甚至有人赞美湛江的海鲜优雅、秀美、婉约、沉静。
广东常见海鱼品种
广东常见海鱼品种黑棘鲷,又称黑鲷,海钓最常见的目标鱼,俗名乌格、黑格、厚唇,海鲋、青鳞加吉、青郎、乌颊、牛屎鱲、乌翅、黑加吉、黑立、海鲫、铜盆鱼等。
是辐鳍鱼纲鲈形目鲷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中国东海、香港等海域。
本鱼体侧扁,背缘弯曲,腹缘较平。
背鳍单一,硬棘强大,与软条间缺刻不明显。
侧线上方至背鳍硬棘中央部位有鳞片7~8枚,侧线起点有一不规则黑斑。
体侧并有若干黑色纵带。
背鳍硬棘11~12枚,软条11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8枚。
侧线鳞片数48~56枚。
体长可达50厘米。
本鱼属于热带、温带沿岸杂食性底栖鱼类,为广温、广盐性鱼类,喜栖息在沙泥底质水域,有时会进入河口内湾。
幼鱼期全为雄性,到3~4年生才转变成雌性。
春季到初秋为其产卵期。
性敏感多疑,警戒性强。
黑鲷的一种,黑沙立黑鲷也分黑沙立、白腊与黑牛之说,这一条广东人称黑牛,或称牛屎立大白腊黄花鱼的兄弟大白姑鱼,也叫日本白姑鱼大头叫姑鱼皮氏叫姑鱼俗名:黑鮸、加网白叫姑鱼红牙,石首科,与黄花、叫姑鱼同科钝头叫姑鱼(团头叫姑鱼)俗名:黑加网道氏叫姑鱼(湾叫姑鱼)俗名:春子沙钻沙钻台湾人统计大概有35种之多,在北海常见的有两种,即是多鳞鱚和斑鱚(也叫杂色鱚),背部青色的为多鳞鱚,有花纹的叫斑鱚,还有一种金线鱚,但少见金线鱚多鳞鱚多鳞鱚的背斑鱚,这是我在螺棚钓的褐菖鲉褐菖鲉,海口最常见,被叫做石狗公(也有叫石头公,石九公)鯻鱼,多叫北立弓,町公,“沙牯头”,台湾叫花身鸡鱼,也叫茂公鱼,唱歌婆,硬头浪,花甲,打烂碟,细分鯻鱼又分几种,分别是细鳞鯻,突吻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最上面这条细鳞鯻就是我们常常钓获的那种细鳞鯻突吻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把真鲷和二长棘鲷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是有意义的,因为真鲷幼鱼和小一点的二长棘鲷粗看上去几乎没有区别,只有通过背上有没有那两根长棘才能分辨出来。
我在北海钓到的巴掌大的红腊里面其实经常是两种鱼都有。
还有一种四长棘鲷,背部四根棘二长棘鲷,对比一下与真鲷的背部真鲷斑点鸡笼鲳。
鱼类学实验—鮋形目、鲽形目、鲀形目分类
实验十二鮋形目、鲽形目、鲀形目分类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能了解和掌握鮋形目、鲽形目、鲀形目各科,重要属的分类特征,熟悉检索表的应用,掌握鉴别分类方法。
二、实验标本红娘鱼、绿鳍鱼、鲬、鳄鲬、牙鲆、高眼鲽、舌鳎、条鳎、绿鳍马面鲀、三刺鲀、箱鲀、东方鲀、刺鲀、黄鮟鱇三、检索表1(26)第一背鳍的第一鳍条上无肉质突起2(17)腹鳍存在,不特化为棘3(10)成鱼左右对称4(7)体侧扁5(6)体被栉鳞,吻突凹形………………………………………………………红娘鱼6(5)体被圆鳞,吻突钝圆………………………………………………………绿鳍鱼7(4)体平扁8(9)眼间距等于眼径…………………………………………………………………鲬9(8)眼间距等于1/2眼径…………………………………………………………鳄鲬10(3)成鱼左右不对称11(14)前鳃盖骨游离,背鳍、尾鳍、臀鳍不相连12(13)两眼位于体左侧……………………………………………………………牙鲆13(12)两眼位于体右侧…………………………………………………………高眼鲽14(11)前鳃盖骨不游离,背鳍、尾鳍、臀鳍相连15(16)两眼位于体左侧……………………………………………………………舌鳎16(15)两眼位于体右侧……………………………………………………………条鳎17(2)腹鳍不存在,或特化为棘18(21)腹鳍特化为棘19(20)两腹鳍共有一个鳍棘………………………………………………绿鳍马面鲀20(19)两腹鳍各有一个鳍棘……………………………………………………三刺鲀21(18)腹鳍不存在22(23)齿不愈合,体被骨板,形成体甲…………………………………………箱鲀23(22)齿不愈合,体被骨板,形成体甲、24(25)上下颌齿板有中央缝,体无粗棘………………………………………东方鲀25(24)上下颌齿板无中央缝,体被粗棘…………………………………………刺鲀26(1)第一背鳍有3枚游离鳍棘,第一鳍条上有肉质突起……………………黄鮟鱇。
鱼的科目分类
鱼的科目分类
鱼是脊椎动物中的一类,下面简要介绍一下鱼的科目分类。
1. 硬骨鱼类:属于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一类,包括超过 26,000 种不同的鱼类,如鲫鱼、金鱼、鲨鱼等。
2. 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相比,这类鱼的骨头非常柔软,主要有鲨鱼、魟鱼等。
3. 无颌鱼类:这类鱼没有颌骨,而是使用圆锥形的牙齿来捕食,如鳗鱼、鲇鱼等。
4. 裸鳞鱼类:这类鱼身上没有鳞片,而是有一层粘液保护身体,如鲤鱼、鲢鱼等。
5. 长鳍鱼类:这类鱼的胸鳍和腹鳍非常长,可以帮助它们游得更快,如金枪鱼、旗鱼等。
6. 盲鳗鱼类:这类鱼没有眼睛,但是有其他感知器官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如盲鳗、黑鳢等。
以上是鱼的科目分类简要介绍,不同的鱼类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习性,让我们更加了解并尊重它们的存在。
- 1 -。
鱼类分类学题库整理
狭纹虎鲨条纹斑竹鲨斑鰶刀鲚海鳗黄鳝大甲鯵蓝圆鯵中华海鲶1(4)角质鳍条,软骨2(3)2D前均无硬棘,有须条纹斑竹鲨3(2)2D前各有一硬棘,无须狭纹虎鲨4(1)鳞质鳍条,硬骨5(8)腹部有棱鳞6(7)P上方有6条游离鳍条,口裂大,达眼后缘刀鲚7(6)P上方无游离鳍条,口裂小,在眼前方斑鰶8(5)腹部无棱鳞9(12)体鳗型10(11)各鳍均退化,两鳃孔合二为一黄鳝11(10)各鳍均存在,两鳃孔不合并海鳗12(9)体非鳗型13(14)体无鳞中华海鲶14(13)体有鳞15(16)侧线上仅直线部分有棱鳞,D、A后有1个小鳍蓝圆鲹16(15)侧线上绝大部分有棱鳞,D、A后有多个小鳍大甲鯵从下孔总目、鲱形总目、骨鳔总目中各选2种,棘鳍鱼总目中选3中,共9种鱼编制成一检索表。
下孔总目:何氏鳐、光魟;鲱形总目:刀鲚、鲥鱼;骨鳔总目: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棘鳍鱼总目:大甲鲹、蓝圆鲹、竹筴鱼1(4)软骨,角质鳍条2(3)尾柄粗大,两个背鳍何氏鳐3(2)尾柄细长如鞭,无背鳍,有一尾刺光魟4(1)硬骨,鳞质鳍条5(14)有棱鳞6(11)侧线上有棱鳞7(8)背鳍、臀鳍后无小鳍,侧线上全部被棱鳞竹筴鱼8(7)背鳍、臀鳍后无小鳍,侧线上部分被棱鳞9(10)侧线上大部分被棱鳞,背鳍、臀鳍后有一个小鳍蓝圆鲹10(9)侧线上仅直线部分被棱鳞,背鳍、臀鳍后有5~6个小鳍大甲鲹11(6)腹部有棱鳞,无侧线12(13)口下位,胸鳍上方有6根游离鳍条刀鲚13(12)口前位,上颌中间有一缺刻鲥鱼14(5)无棱鳞,有腹棱15(16)口裂与身体的纵轴垂直翘嘴红鲌16(15)口裂斜,裂与身体的纵轴不垂直蒙古红鲌48.用你熟悉的鲢、鳙、鲤、鲫、鳊制一个连续检索素。
检索表编制时,尽量采用外部特征。
1(4)有腹棱2(3)胸鳍至肛门间有腹棱……鲢3(2)腹鳍至肛门间有腹棱……鳙4(1)无腹棱5(6)有须2对…………………鲤6(5)无须鲫狭纹虎鲨许氏梨头鳐鳓刀鲚鳙鱼红鳍鲌大甲鯵蓝圆鯵高眼鲽条鳎1(4)多个鳃裂直接开口在体外,为软骨2(3)多个鳃裂开口在体侧,两背鳍前有硬刺狭纹虎鲨3(2)多个鳃裂开口在腹面,两背鳍前无硬刺许氏梨头鳐4(1)多个鳃裂开口于鳃腔,以一共同的鳃盖孔开口于体外5(12)体有棱鳞6(9)腹部正中有棱鳞,体无侧线7(8)口上位鳓8(7)口下位刀鲚9(6)侧线上有棱鳞,体有侧线10(11)侧线上绝大部分有棱鳞大甲鯵11(10)侧线上仅直线部分有棱鳞蓝圆鯵12(5)体无棱鳞13(16)眼在身体同侧14(15)前鳃盖骨游离15(14)前鳃盖不游离16(13)眼在身体的两侧17(18)腹棱完全从胸鳍基部到臀鳍基部红鳍鲌18(17)腹棱不完全从腹鳍基部到臀鳍基部鳙鱼五.检索表1(10)角质鳍条或1D2(3)角质鳍条….条纹斑竹鲨3(2)鳞质鳍条4(7)腹部无棱鳞,有腹棱5(6)口上位,口裂垂直身体纵轴•翘嘴红鲌6(5)口亚上位,口裂不垂直身体纵轴.蒙古红鲌7(4)腹部有棱鳞,无腹棱8(9)P上方有6条游离鳍条,口裂大,达眼后缘刀鲚9(8)P上方无游离鳍条,口裂小,在眼前方斑鱼祭10(1)2D11(14)D、A后有小鳍12(13)有1个小鳍,侧线上有棱鳞蓝圆鲹13(12)有多个小鳍,侧线上无棱鳞蓝点马鲛14(11)无小鳍15(16)吻端经眼径到D基部无纵带……………..鲈鱼16(15)吻端经眼径到D基部有一纵带•鳜鱼四以下列鱼编一检索表1(4)体的为软骨,多个鳃裂直接开口在体外2(3)多个鳃裂直接开口在身体的两侧,D2个,各具一硬棘宽纹虎鲨3(2)多个鳃裂直接开口在身体的腹面,D2个,无硬棘何氏鳐4(1)体的为硬骨,多个鳃裂开口在鳃腔,以一共同的鳃盖孔开口于体外5(8)无侧线,腹部有棱鳞6(7)口上位、D位于A的前方,口裂小,在眼前鳓7(6)口下位,P上方有6根游离鳍条,D位于A的前方,口裂大,在眼后方刀鲚8(5)有侧线,腹部无棱鳞9(12)侧线上有棱鳞,有两个背鳍10(11)侧线上仅直线部分被棱鳞,D、A后方各有一小鳍蓝圆鯵11(10)侧线上大部分被棱鳞,D、A后方各有7-8个小鳍背鳍训大甲鯵12(9)侧线上无棱鳞,有1个背鳍13(14)腹棱完全,从胸鳍至肛门,口前位鲢鱼14(13)腹棱完全,从胸鳍至肛门,口上位,口裂几乎和身体纵轴垂直红鳍鲌名词解释性逆转:在个体的一生之中的不同时间段其性别不一样,从一种性别转变为另一种性别,或先雌后雄,或相反。
湛江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
2 0 1 3 年 2月
广东 海洋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Gu a n g d o n g Oc e a n Un i v e r s i t y
V_ 0 l - 3 3 No . 1
F e b. 2 0l 3
湛江湾大型底栖 动物 的群落结构 和 多样性特 征
Z h a n j i a n g 5 2 4 0 8 8 ,C h i n a ;2 . T h i r dI n s t i t u t e o fO c e a n o g r a p h y , S O A, X i a me n 3 0 1 0 0 5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s o f ma c r o b e n t h o s i n Z h a n j i a n g B a y h a v e b e e n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i n 1 0 s i t e s d u r i n g
组 成 、生物量 、栖息 密度 和生物多样性特征 ,并通过 聚类 ( C L US T E R ) 和 MDS 排 序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 划分 。 结 果表明 ,调查海域共有底栖生物共 7门 l 1 2种 ,环节动物 门、软体 动物 门和节肢动物 门为 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 的主要类群。生物量分布范 围为 O . 9 3 —9 8 . 2 0 g ・ r I r ,其 中软体动 物门的平均生物量最高值 。栖 息密度分布范 围为 6 . 1 1 ~2 4 . 8 0 i n d ・ r n . ,其 中以环节动物 门 ( 2 4 . 0 8 i n d ・ n r )和星虫 动物门 ( 2 2 . 2 2 i n d ・ I l r )最高 。该 海域大型底栖生 物群落物种较为丰富 ,但 多样 性差。根据 B r a y . C u r t i s 相似性系数 聚类分析 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结果 ,可将湛江湾
鱼类(11)-鲬科
鱼类(11)-鲬科、鮨科、大眼鲷科、鱚科、鲹科、38、鲬别名:印度鲬,印度牛尾鱼俗名:竹甲,牛尾科属:鲬科(Platycephalidae)鯒属学名: Platycephalus indicus Linnaeus英名:Bartailed flathead, Bartail flathead, Flathead,Indo-Pacific flathead, Indian flathead形态与分布:身体侧线均无棘,前鳃盖棘2枚,体背褐色,其上分布着黑褐色的不规则小斑点,腹部为淡黄色。
背鳍、臀鳍、尾鳍上均有些棕色的小斑点。
体长约35cm左右,最大可达1m,重可达1-1.5kg左右。
体形前部平扁向后逐渐延长并渐变狭小。
体色为黄褐色,并有黑色斑点,腹面白色。
背鳍2个,第1背鳍的第1和第2鳍棘很小,第4和第5鳍棘最长。
臀鳍和第2背鳍形状相似,着生位臵相对,具有13个鳍条。
喜欢栖息在砂泥底臼的环境或珊瑚礁区外围之砂地上,潜藏在沙泥地中,伺机捕食游泳经过的小鱼,每年4-7月会靠近沿岸地区产卵,为栖息于水深50米左右沙底臼海区的底层鱼类,肉实味美,全年均可捕获。
39、花鲈别名:七星鲈俗名:鲈鱼科属:鮨科( Serranidae )花鲈属学名:Lateolabrax japonicus Cuvier英名:Japanese seaperch形态与分布:体侧扁,体色银灰,主要特征是背部(身体两侧)和背鳍上有小黑斑。
为近岸浅海鱼类,栖息于近海,也可进入淡水生活。
冬末在江河入海口咸淡水交汇处产卵,九龙江口以江东鲈鱼称著。
鲈鱼是凶猛肉食性鱼类,为养殖敌害,有时甚至自己所产仔鱼也食。
它生产迅速,为厦门常见食用鱼类。
40、鲑点石斑鱼别名:三斑石斑鱼俗名:红鱼会、石斑、过鱼科属:鮨科( Serranidae )石斑鱼属学名:Epinephelus fario Thunberg(Epinephelus trimaculatus)英名:Threespot grouper形态与分布:体色浅红褐色,侧线与体背边缘平行,头部、体侧、背鳍、尾鳍均有橘黄色和橘红色小斑点,背鳍基部具3个大黑斑,胸鳍红褐色。
鲎
繁殖时间
繁殖时间
中国鲎在中国福建沿海从每年的4月下旬至8月底均可繁殖。通常于日落后,在大潮的沙滩上产卵,自立夏至 处暑进入产卵盛期。大潮时多数雄鲎抱住雌鲎成对爬到砂滩上挖穴产卵。
在美国、日本成功研制出鲎试剂后,中国的一些科研单位对鲎进行大量研究,厦门大学和厦门医药研究所鲎 研室(厦门鲎试剂厂前身)上海水产学院等对鲎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发表了相关论 著,为中国鲎试剂的生产奠定基础。厦门医药研究所吴伟洪先生(现厦门鲎试剂厂厂长)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先 后出版了四册《鲎与鲎试剂法论文汇编》,推动了中国鲎试剂的推广使用。因成功研制出鲎试剂,人民画报1980 年第12期还对其进行专访。吴伟洪先生1982年原著的科教电影《蓝色的血液》在第12届西柏林绿色农业电影节上 获金穗奖。
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
食性广,以动物为主,经常以底栖和埋木本的小型甲壳动物、小型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星虫、海豆芽等为 食,有时也吃一些有机碎屑。鲎类一直作为人类的食物,又是软壳蟹类的天敌。如果是幼体鲎,食物以单胞藻、 轮虫、丰年虫幼体、桡足类为主。如果是成体可以食虾和小鱼。最具特点的就是鲎的血是蓝色的。
与三叶虫 (只有化石)一样古老。共4种,见于亚洲和北美东海岸。又称马蹄蟹,但不是蟹,而与蝎、蜘蛛 以及已灭绝的三叶虫有亲缘关系。
2023年3月,陕西首次发现2亿年前鲎遗迹化石。
外形特征
外形特征
鲎的身体分为以关节相连的3部分:
相关图片(6张)宽阔马蹄形的头胸部,小得多的分节的腹部和一根长而尖的尾剑(尾节)。头胸部上表面光 滑,隆起,侧面有一对复眼,中脊前端有一对能感受紫外线的单眼。头胸部的腹面有6对附肢:第一对称为螯肢, 专门用以捕捉蠕虫、薄壳的软体动物和其他猎物;其他5对附肢围绕于口周围,其功能为步行和进食(步足),每 个步足的基节内侧有长刺,用以剥离食物并将其滚入口中。最后一对步足基节後面有一对退化的附肢,称为脣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学报告调查市场:寸金市场组员:许小冰、车展、陈宝金、黄晶、刘月珍、蔡丽娇、莫少桃、黄健仪、熊小娜、吕焯诗、刘静婷、孔国才一、调查鱼种1.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硬骨鱼纲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属别称:六线鱼、海黄鱼又名黄花、大鲜、黄瓜鱼、大黄花鱼。
形态特征:这类鱼,体侧扁延长,呈金黄色。
大黄鱼尾柄细长,鳞片较小,体长40~50厘米,椎骨25~27 枚;小黄鱼尾柄较短,鳞片较大,体长20厘米左右,椎骨28~30枚。
体侧扁,尾柄长约为高的3倍余。
头较大,具发达粘液腔。
下颌稍突出。
侧线鳞56~58,背鳍起点至侧线间具鳞8~9枚。
背鳍具9~11鳍棘,27~38鳍条。
臀鳍具2鳍棘,7~10鳍条,第2鳍棘等于或稍大于眼径。
体黄褐色,腹面金黄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
唇橘红色。
鳔较大,前端圆形,具侧肢31~33对,每一侧肢最后分出的前小枝和后小枝等长。
2、鳝鱼(Monopterus albus)合鳃鱼目合鳃鱼科黄鳝属形态特征:体细长呈蛇形,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
头长而圆。
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唇颇发达。
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有细齿。
眼小,为一薄皮所覆盖。
左右鳃孔于腹面合而为一,呈“V”字形。
鳃膜连于鳃峡。
体表一般有润滑液体,方便逃逸,无鳞。
无胸鳍和腹鳍;背鳍和臀鳍退化仅留皮褶,无软刺,都与尾鳍相联合。
生活时体呈大多是黄褐色、微黄或橙黄,有深灰色斑点,也有少许鳝鱼是白色,俗称"白鳝"3.鯆鱼赤魟(Dasyatis akajei)属软骨鱼纲,下孔总目,鲼形目,魟科,魟属。
俗称:鯆鱼,草帽鱼,蒲扇鱼,黄貂鱼。
形态特征:身体极扁平,体盘近圆形,宽大于长。
吻宽而短,吻端尖突,吻长为体盘长的1/4。
眼小,突出,几乎与喷水孔等大。
喷水孔紧接于眼后方;口、鼻孔、鳃孔、泄殖孔均位于体盘腹面。
鼻孔在口的前方,鼻瓣伸达口裂。
口小,口裂呈波浪形,口底有乳突5个,中间3个显著。
齿细小,呈铺石状排列。
体盘背面正中有一纵行结刺,在尾部的较大;肩区两侧有1或2行结刺。
尾前部宽扁,后部细长如鞭,其长为体盘长的2-2.7倍,在其前部有1根有锯齿的扁平尾刺,尾刺基部有一毒腺。
在尾刺之后,尾的背腹面各有一皮膜,腹面较高且长。
体盘背面赤褐色,边缘略淡;眼前外侧、喷水孔内缘及尾两侧均呈桔黄色,体盘腹面乳白色,边缘桔黄色。
4. 马鲛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科:鲭科属:马鲛属又称蓝点马鲛鱼、鰆鱼,俗名鱍鱼、竹鲛。
形态特征:体长而侧扁,呈纺锤形,尾柄细,每侧有3个隆起脊,以中央脊长而且最高、头长大于体高、口大,稍倾斜,牙尖利而大,排列稀疏、体被细小圆鳞,侧线呈不规则的波浪状、体侧中央有黑色圆形斑花背鳍2个,第一背鳍长,有19~20个鳍棘,第二背鳍较短,背鳍和臀鳍之后各有8~9个小鳍;胸鳍、腹鳍短小无硬棘,尾鳍大,深叉形。
5.剥皮鱼(Navodon septentrionalis)纲:辐鳍鱼纲目:鲀形目属:马面鲀属绿鳍马面鲀形态特征:体较侧扁,呈长椭圆形,与马面相象,一般体长10~20厘米、体重40克左右。
头短,口小,牙门齿状。
眼小、位高、近背缘。
鳃孔小,位于眼下方。
鳞细小,绒毛状。
体呈蓝灰色,无侧线。
第一背鳍有2个鳍棘,第一鳍棘粗大并有3行倒刺;腹鳍退化成一短棘附于腰带骨末端不能活动,臀鳍形状与第二背鳍相似,始于肛门后附近;尾柄长,尾鳍截形,鳍条墨绿色。
第二背鳍、胸鳍和臀鳍均为绿色,故而得名。
6.鳙鱼(Aristichthysnobilis)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又叫花鲢、胖头鱼、包头鱼,大头鱼、黑鲢形态特征:外形似鲢。
侧扁。
是淡水鱼的一种。
头部大而宽,头长约为体长的1/3。
口亦宽大,稍上翘。
眼位低。
鳃孔较大,鳃盖膜很发达。
鳞细而密。
背部黑色,体侧深褐带有黑色或黄色花斑。
腹部灰白。
各鳍浅灰。
从腹鳍基部至肛门之间具有角质腹棱。
胸鳍较长,其后缘超过腹鳍基部。
肠长为体长的5-7倍。
7.甲鱼(鳖)(Trionyxsinensis)别称:甲鱼,水鱼,团鱼,王八目:龟鳖目,科:鳖科,属:鳖属形态特征:鳖的外形呈椭圆形,比龟更扁平,从外形颜色观察,鳖通常背际和四肢呈暗绿色,有的背面浅褐色,腹面白里透红。
其头象龟。
它的背腹甲上着生柔软的外膜,没有乌龟般的条纹,也较乌龟为软。
周围是柔软细腻的裙边。
肢各生五爪。
头颈和四肢可以伸缩。
8、大头鱼(Aristichthys nobilis)种名:鳙鱼拉丁名:地方名:大头鱼俗名:花鲢,胖头鱼,黑鲢,黄鲢,松鱼,鰫鱼,大头鱼、鳙头鲢、鲸鱼分类: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鳙属外部特征:体侧扁,稍高。
腹鳍基底至肛门处有狭窄的肉棱。
口端位,口裂稍向上倾斜。
吻圆钝。
眼小,下侧位,在头侧正中轴下方。
鳃耙状如栅片,但不愈合,有鳃上器,耙数随个体增大而数量增多。
鳞很小,侧线鳞99-115,背鳍3,7,很短,起点于腹鳍起点之后,胸鳍大而延长,末端起过腹鳍基部。
臀鳍3,12-13。
尾鳍深叉状,上下约等长。
体灰黑色,背面和上侧面暗褐色,具黑色细斑。
腹部银白色。
各鳍条呈灰白色,并有不少黑斑。
银鲳9、银鲳(Pampus argenteus )地方名:平鱼、白鲳、长林、车片鱼、鲳鱼、镜鱼、草鲳、白仑、乌伦、枫树、叶、扁鱼俗名:镜鱼,鮀鱼,鲳鳊。
分类:鲈形目,鲳科鲳属外部特征:体呈卵圆形,侧扁,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300克左右。
头较小,吻圆钝略突出。
口小,稍倾斜,下颌较上颌短,两颌各有细牙一行,排列紧密。
体被小圆鳞,易脱落,侧线完全。
体背部微呈青灰色,胸、腹部为银白色,全身具银色光泽并密布黑色细斑。
无腹鳍,尾鳍深叉形。
体侧扁,略呈菱形。
口小。
鳞片小易脱落。
体色银白,背部较暗。
无腹鳍;背鳍与臀鳍呈镰刀状;尾鳍深叉。
10、秋刀鱼(Cololnbis snira)种名:秋刀鱼拉丁名:地方名:秋刀鱼分类:颌针鱼目竹刀鱼科秋刀鱼属外部特征:本鱼体延长而纤细,侧扁。
两颚向前延伸短喙状,下颚较上颚突出。
背鳍与臀鳍位于身体之后方,均无硬棘,其后方均具小离鳍;背鳍具10~12枚软条及6~7枚小离鳍,臀鳍具12~14枚软条及7枚小离鳍;腹鳍位于体中央之略后方;尾鳍深开叉;脊椎骨约63个;体被细圆鳞;侧线下位,近腹缘。
体背部及侧上方为暗灰青色,腹侧面银白色;体侧中央具一银蓝色纵带。
体长可达35厘米。
11、鲮鱼(Cirrhina molitorella)种名: 鲮鱼地方名:鲮鱼俗名:土鲮、雪鲮、鲮公、花鲮分类: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鲮属外部特征:一般体长15~25厘米。
体长两侧扁,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腹部圆而稍平直。
头短小,吻圆钝,吻长略大于眼径。
口小,下位,呈弧形。
上唇边缘呈细波形,唇后沟中断,下唇边缘布满乳突。
上下颌具角质锐缘,与唇。
分离。
须2对,吻须较粗壮,颌须较短小或退化仅留痕迹。
下咽齿3行。
鳞中等大,圆形。
侧线平直,侧线鳞38~42枚。
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至尾基的距离大于至吻端的距离。
胸鳍尖短,尾鳍宽,深叉形。
体青白色,有银白色光泽。
胸鳍上方、侧线上下有8~12个鳞片的基部有黑斑,堆聚成菱形斑块。
幼鱼尾鳞基部有一黑色斑点。
12、石斑(Epinephelinae)地方名:石斑、过鱼别称:季鱼,红季鱼,海鸡鱼,会鱼,过鱼分类:鲈形目鮨科外部特征:石斑鱼为触礁性鱼类。
天然的种类栖息于沿海岸岩礁、起伏而又多石砾的海区、珊瑚礁、沉船或人工鱼礁等水域。
石斑鱼是典型的捕食型肉食性鱼类,它靠着灵敏的视觉和感光、感色的分辩能力,往往凶猛地掠食鱼、虾、蟹、章鱼、甚至藤壶等海洋生物,特别喜食鲜活动物。
渔民们根据它栖息的水域海况、生活习性及不同季节选择适口的小虾、章鱼、沙蚕等作饵料13、鲫鱼(Carassius auratus)种名:鲫鱼地方名:草鱼板子、喜头鱼、鲫瓜子、鲋鱼、鲫拐子、朝鱼、刀子鱼、鲫壳子。
[形态特征]一般体长15~20厘米。
呈流线型(也叫梭型),体侧扁而高,体较厚,腹部圆。
头短小,吻钝。
无须。
鳃耙长,鳃丝细长。
下咽齿一行,扁片形。
鳞片大。
侧线微弯。
背鳍长,外缘较平直。
背鳍、臀鳍第3根硬刺较强,后缘有锯齿。
胸鳍末端可达腹鳍起点。
尾鳍深叉形。
一般体背面灰黑色,腹面银灰色,各鳍条灰白色。
因生长水域不同,体色深浅有差异。
腹部是白黑的,背部是黑的。
天敌从水上方往下看,由于黑色的鱼背和河底淤泥同色,故难被发现;天敌若从水下方往上看,由于白色鱼肚和天颜色差不多,故也难被发现;经常看到有些文章里形容清晨时分“东方泛起了鱼肚白”,就是这个道理。
属于保护色。
14、鲷鱼(Pagrosomus major)地方名: 鲷鱼俗名:加吉鱼、班加吉、加真鲷、铜盆鱼分类: _鲈形目鲷科外部特征:体卵圆或椭圆形,侧扁而高,背缘轮廓凸。
头大。
口小或中大,端位,稍能伸缩。
颌齿发达,圆锥状或门齿状,有些种类具臼齿;锄骨和腭骨无齿。
主上颌骨大都或部分被眶前骨所覆盖,末端延伸至眼中部下方。
前鳃盖骨缘平滑;体被栉鳞,颊部及主鳃盖骨亦被鳞;侧线完整。
15、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地方名:鲈鱼俗名:花鲈、鲈板、花寨、鲈子鱼分类: 鲈形目,鮨科,花鲈属外部特征:体长而侧扁,一般体长为30~40厘米,体重400~1200克、眼间隔微凹。
其间鲈鱼有4条隆起线。
口大,下颌长于上颌。
吻尖,牙细小,在两颌、犁骨及腭骨上排列成绒毛状牙带。
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隅角及下缘有钝棘。
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体被细小栉鳞,皮层粗糙,鳞片不易脱落、体背侧为青灰色。
腹侧为灰白色,体侧及背鳍鳍棘部散布着黑色斑点。
随年龄增长,斑点逐渐不明显。
背鳍2个稍分离。
第一背鳍发达并有12根硬棘。
第二背鳍由13根鳍条组成;腹鳍位于胸鳍始点稍后方。
第二背鳍基部浅黄色,胸鳍黄绿色,尾鳝叉形呈浅褐色16、鲤鱼(Cyprinus carpio)地方名:鲤鱼俗名:鲤拐子、鲤子分类:鲤形目鲤科外部特征:体侧扁而肥厚,具须2对,吻须短,颔须长。
野生种体金黄色,养殖鱼背部黄绿色,腹部淡黄色;各鳞形成网目状斑纹,各鳍微黄色,尾鳍浅叉形,背鳍硬棘3至4枚;背鳍软条17至23枚;臀鳍硬棘2至3枚;臀鳍软条5至6枚;脊椎骨36至37个,体长可达120厘米。
17、塘虱(Clarias fuscus)地方名:埃及俗名:塘虱鱼、塘角鱼分类: 鲶形目、胡子鲶科外部特征:胡子鲶头部扁平而坚硬,枕骨较宽,体延长型,前半部呈圆筒型,后半部侧扁,体表光滑无鳞,口稍下位,上、下颌及犁骨上密生绒毛状牙齿,形成牙带。
触须发达有4对,但眼小。
胸鳍短而圆,棘特别发达,具有御敌和支撑行动的作用,体侧一般呈灰褐色,上有许多灰白色的纹状斑块和黑色斑点,腹部为白色,背鳍、腹鳍特别延长,止于尾鳍基部,尾鳍呈圆扇形。
二、解剖罗非鱼(Tilapia)别称:非洲鲫鱼,南鲫,越南鱼分类:鲈形目丽鱼科罗非鱼属体形特征:该属原产于非洲,有600多种,目前被养殖的有1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