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品味语言 (二)移动笔尖,妙笔写出美语。
请你从文中任选一种或两种景物,运用合理 想象,抓住景物特点,描摹出一幅自然美景图。 (50字左右)
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 今,包罗了四季,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 兽,抒情议论,各类兼备。作者通过描画大自然生 机勃勃的景象,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会的生命愉 悦,体现了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这样美的 风景,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我们一定要 用心欣赏,方得其美。
(2)一日四时之美
(3)色彩搭配之美
(4)晨昏变化之美
(5)动静映衬之美
(6)视觉变化之美
(7)视听变化之美
品味语言
(一)《答谢中书书》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合作探讨:这几个词语的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不能去掉。 “将”字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 中依次显出。 “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 充满生机。
3.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
(1)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 荇。
(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 的清丽淡雅。
(3)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域。
深入分析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自身经历,记述一个月下的故事。 (100字左右) 3.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阅读有关描写祖国山水美景的古文。 3.完成课后练习。
第10课《三峡》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三峡》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
2.了解郦道元及其《水经注》的相关知识。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培养语感。
2.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气势和奇丽的景色,领会精练生动的语言,提高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3.学习文中运用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等写作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欣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如“阙”“襄”“溯”“奔” 等。
2.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先写山后写水以及按季节描写水的写作顺序。
3.学习文中的写作手法,包括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大笔点染等,并能分析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并能准确翻译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通过对三峡景色的描写所蕴含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神奇的赞美之情。
3.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将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感受三峡的雄伟气势和奇丽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用多媒体演示三峡风情的图片或视频(投影出示三峡相关图片或视频),教师配音介绍:“长江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游长江最美在三峡,三峡是世界上最美的大峡谷。
被誉为‘山水画廊’的三峡景致令人向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三峡的壮丽景色。
今天,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有着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三峡。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三峡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三峡的认识)(二)初读课文1.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投影出示课文原文,随录音逐句显示)。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上册拓展阅读:第10课《短文二篇》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上册拓展阅读:第10课《短文二篇》是岁①十月之望②,步自雪堂③,将归于临皋④。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⑤。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⑥?”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⑦之鲈。
顾⑧安所⑨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⑩。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注释】①是岁: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②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日。
③雪堂:指苏轼在黄州时建筑的自住厅堂。
④临皋:亭名。
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
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那个良夜。
⑦松江:指吴淞江。
⑧顾:然而。
⑨安所:从什么地点。
⑩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件事。
诸,“之于”的合音词。
【且读且思】本文和《记承天寺夜游》都写了什么内容?奇异的大峡谷小心翼翼,走过一段山石搭建的窄窄小路,突然眼前一亮,一道闪光的瀑布,银练似的,挂在眼前!不敢相信,在这僻远的北方大山里,在这名不见经传的乡郊野外,难道有如此一道曲曲折折的流水,夹岸是如此一带幽幽险峻的峡谷,沿路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飞瀑流苏!山路盘桓,窄到仅容一人通过。
敛声屏息,尽力踏稳每一块石头。
好在,险峻处有铁索,可供攀缘。
山石和铁索,是人类目前留在这峡谷中的不多的印记。
重重山岩,或如刀锋切割一样,陡立崖畔,或是经了妙手点化,层层叠叠,千奇百怪。
这大山的肌肤,经了流水千年的浸润,留下了一条条、一缕缕漂亮的花纹。
那些流线型的图案,是造化的力量,鬼斧神工,却不留一丝斧凿的痕迹。
深褐,橘红,赭(zhě)黄,深浅不一,却又浑然一体,像一本厚厚的天书,无字,无语,却在默默地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听到雷鸣般的水声,抬眼望去,几帘瀑布,挂满川前,依势奔泻,经了山石的重重阻隔,分道扬花,更加激越澎湃。
飞流倒挂,激起冲天的雪浪。
几只小鸟,惊疑地飞过头顶,躲进崖石的丛林中。
一位披着长发的女伴,小孩般张开双臂,一副奋不顾身、拥抱瀑布的模样!一袭孔雀蓝的长裙,被白色的流瀑衬托得格外鲜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 短文二篇(教案).doc
10短文二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2)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6课《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
16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习重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难点: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可以结合文章标题和关键句的理解来掌握中心观点,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进一步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通过反复阅读,用思维导图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课文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写法,品味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语言。
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二)背景资料《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三)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二、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多媒体展示PPT)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臼.齿(jiù)茸.毛(róng)蔓.延(màn)凋.谢(diāo)洗涤.(dí)B、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拓展阅读
第10课《短文二篇》拓展阅读后赤壁赋(节选)是岁①十月之望②,步自雪堂③,将归于临皋④。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⑤。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⑥?”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⑦之鲈。
顾⑧安所⑨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⑩。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注释】①是岁: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②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日。
③雪堂:指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
④临皋:亭名。
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
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
⑦松江:指吴淞江。
⑧顾:但是。
⑨安所:从什么地方。
⑩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件事。
诸,“之于”的合音词。
【且读且思】本文和《记承天寺夜游》都写了什么内容?神秘的大峡谷小心翼翼,走过一段山石搭建的窄窄小路,突然眼前一亮,一道闪光的瀑布,银练似的,挂在眼前!不敢相信,在这僻远的北方大山里,在这名不见经传的乡郊野外,居然有这样一道曲曲折折的流水,夹岸是这样一带幽幽险峻的峡谷,沿路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飞瀑流苏!山路盘桓,窄到仅容一人通过。
敛声屏息,尽力踏稳每一块石头。
好在,险峻处有铁索,可供攀缘。
山石和铁索,是人类目前留在这峡谷中的不多的印记。
重重山岩,或如刀锋切割一般,陡立崖畔,或是经了妙手点化,层层叠叠,千奇百怪。
这大山的肌肤,经了流水千年的浸润,留下了一条条、一缕缕美丽的花纹。
那些流线型的图案,是造化的力量,鬼斧神工,却不留一丝斧凿的痕迹。
深褐,橘红,赭(h ě)黄,深浅不一,却又浑然一体,像一本厚厚的天书,无字,无语,却在默默地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听到雷鸣般的水声,抬眼望去,几帘瀑布,挂满川前,依势奔泻,经了山石的重重阻隔,分道扬花,越发激越澎湃。
飞流倒挂,激起冲天的雪浪。
几只小鸟,惊疑地飞过头顶,躲进崖石的丛林中。
一位披着长发的女伴,孩子般张开双臂,一副奋不顾身、拥抱瀑布的模样!一袭孔雀蓝的长裙,被白色的流瀑映衬得格外鲜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第11课《短文两篇》(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短文二篇》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本文一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它如一篇短小的日记,记述了作者在被贬黄州之时夜游承天寺的经历。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文章以散句为主,间有整句,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且语调徐缓自如。作者叙事、写景、抒情信手拈来,天然中见真章,读来自是韵味无穷。
2、小组合作探究,品析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并批注在书上。
3、学生小组交流,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落实目标3.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和学习写景方法。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从鉴赏字词句方面点拨方法,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其次,在引导学生探究写法环节,教师先给出示例,引导学生根据示例,自选角度赏析,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写景类文言文,并能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
活动二
知人论世,借景抒怀,意境深远。
1.再读课文,初探作者心境。
苏轼在五百多首诗词里都提到了月亮,这篇短文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的,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愉悦)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悠闲)
明确:这只是从文章表层分析得出的结论,要想深入全面地理解作者的心境还需走近作者和时代背景。
达标
检测
1、解释词语。四时歇颓与
2、翻译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讲求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绚烂辉煌景象的句子是()
4、将视听结合,由静如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句子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ppt课件
写作特色 ❷抒情绘景,语言凝练。
11 短文二篇
这篇小品文只用了68个字,就把大自然的山川、 河流、青林、翠竹、晓雾、猿鸣、夕日、沉鳞等景 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 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板书设计
11 短文二篇
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答
谢 中 描绘景色
山高水净 石绚林青
书
知识备查
11 短文二篇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 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 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以此作为对友 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句曲山时回复谢中 书的一封信。
知识备查
11 短文二篇 文学常识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 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 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 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 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 作品。
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消散。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城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城天寺夜游》是苏轼贬谪黄州时写的。
全文只有85字。
然而,这85个字不仅描绘了明净的月光,而且瞬间传达了苏轼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当他准备睡觉时,月光不请自来,幸福太强了,无法约束自己,所以他自发地“快乐地出发”;在冥想了“不读书、快乐的人”之后,他“兴奋地”去成天寺找张怀民;生活中很少有知己。
“怀敏还没睡”。
“易”这个词表达了知己之间的一点联系的喜悦;于是,两人“一起走在中庭”在当晚的月光下展开了一段悠闲而惬意的旅程,带来了“陶醉于美景”后发现“恍然大悟”的喜悦和审美愉悦。
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的那份洒脱释然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因此,本设计从苏轼传记入手,以学生最初的阅读感受为基础,以作者的“音乐”为主线,咀嚼文字,连接背景,包含游泳比较和阅读体验,从“音乐”和“休闲”中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感受,进入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理解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要点】品尝作者文字中的“音乐”,获得阅读的乐趣。
【教学难点】句子“闲人”所包含的丰富含义。
【教学法】背诵法、对比法【排课】1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们,当普通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起伏时,他们会发生什么?”(学生的答案被省略)。
有一位学者一生中被降职17次,担任过30个官职,在狱中度过了130天,但他仍然乐观开放。
你知道他是谁吗?(答案省略)他是苏轼和苏东坡。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精品教案(第1课时)
《短文二篇》精品教案第一部分教案设计教材分祈:《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含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地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人体会作者的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只有八十余字的小品文。
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
本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了遭贬后自我排遣的一种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2.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突破以“读”为突破口,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蕴美,熟读成诵。
此外,还可以采用多媒体等手段以増加作品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想:这两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注重整体感知,使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
2.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解决生字词,疏通文义。
第一课时(教学《答谢中书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齐梁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38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竹等,展现奇丽之景。
【解析】抓住“山川之美”来写。
三、简答题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 角度来写的? 【答案】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 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综合理解
1.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本文通过描绘山川的秀丽景色,发出对自然美景的由衷赞美,
抒发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B.文中对于美景的描写动静结合,如“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从静态上描写,而“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则从动态上为山川增添了
11 短文二篇
学习 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 文章主要内容,积累常见文言词语。(重点) 2.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学习课文的写景手法,理解和 把握作者的情感。(难点)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
资料 速读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 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早年游历访道时 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 但参与朝廷大事咨询,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著有《陶 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 一部分。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文人遁迹 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常常在书中 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勃勃的生机。
人教部编语文八年级上 10 短文二篇 教案
10 短文二篇课题短文二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课前预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一词多义新课导入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远无法割断的情愫。
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大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
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
今天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清纯美好。
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新课展开答谢中书书【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考译文: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作者胸中“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
拓展迁移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对 你写写景文有什么启示?
如何写写景文:
一、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1.动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 觉等;
2.采用各种角度——俯视、仰视、近观、远 望、静态、动态或者不同时段中的不同形态。
二、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情感
山水小品
答
谢
中
陶 弘 景
书 书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 同的写景手法; 2.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3.学习如何写写景文。
整体感知
反复诵读,思考:这 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藻荇(zǎoxìng) 未寝(qǐn)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总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 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 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 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文章主旨
全文紧扣文眼“闲”字展开,表达 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 喜,漫步的悠闲等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的复杂和微妙,反映出作者在逆境中寻 求解脱的进取和旷达。
肆赏 析
赏 析
肆赏 析
7、“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 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 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 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 的失落“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诗夜游
目 录
壹
作 者
贰
背 景
叁
翻 译
肆
赏 析
壹作 者
作 者
壹作 者
大 家 之 一 。
词 人 , 唐 宋 八
画 家 , 豪 放 派
家 、 书 法 家 、
东 居 子 坡 士 瞻 北 。 , , 苏 世 号 轼 宋 称 东 , 文 苏 坡 字 学
壹
作者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 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 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 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 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民皆动摇
第1页 共4页
②吾在是
③轼诣武卫营
④卒全其城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 事急矣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2页 共4页
B.“而”的用法不同。表修饰/表转折。 C.“为”的用法相同,都是“是”的意思。 D.“其”的用法不同。代词/表反问,难道。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在 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故断为: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 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 装句,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部分补充完整。 ①关键词:溅、怒:名词作状语。句意:(瀑布)像雪一样飞溅,像雷声一样怒吼,让人又喜又怕。 ②关键词:迹:足迹。句意: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在被贬时于友人一同欣赏美景,既有对美 景的赞叹,又有被贬的悲凉。《游白水书付过》“顾影颓然”同样体现了作者游山玩水后除了喜悦,还 有一些愁闷苦楚。只要抓住这两个核心点,言之合理即可。 答案: (1)①大概 ②吃 ③回头看 ④动词,写 (2)C (3)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①(瀑布)像雪一样飞溅,像雷声一样怒吼,让人又喜又怕。 ②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5)赏景之乐和贬谪之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课前准备】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三、文本链接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
五、课文精读1.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试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爱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诗句,请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诗句,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4.《答谢中书书》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
纲举则目张,中间部分承前文具体描写山川之美,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仰视、俯视、平眺的视觉角度,从色彩,从四时,从晨昏,从动静,从听觉等角度展开,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去诠释自然景物绮丽的风光,展现出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
而最后一句则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贤,怡情山水,自得其乐。
六、探究升华描写讴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烟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样短小简约、字精意达的却并不多见,我们应学习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写作态度。
七、文章脉络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最后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八、写作特点1.描写细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描写自然景物时,扣住最能表现景色特征的时间——早、晚来描绘。
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的一片寂静里,山林中呈现一片猿鸟争鸣的欢腾景象。
“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使整个山林充满着勃勃生机。
夕阳将要落山时分,余晖照映着水面,层层粼波之中,不断有鱼儿从水中争相跃起。
“竞”字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
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体流动画面。
2.抒写奇美。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展现了多种“美”。
一是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二是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四是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九、板书设计(略)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月亮,也沐浴过它的清辉。
在古代,月亮是人们寄托情思、抒发情感的物象。
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有关月亮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才闻名于世,而他的成就。
他在欧阳修去世后,成为宋朝文坛领袖。
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方面均有骄人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三、文本链接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由于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故作者借景抒情写了此文,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画出生字词,注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两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文言词语。
①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③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4)竞背课文。
(5)抽查背诵。
五、课文精读1.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
作者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话应怎么理解?明月经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
作者当时与张怀民俱贬官黄州,虽任团练副使,却无实权,实在是一个闲人。
作者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心境肯定不会如意,但是作者却能从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4.《答谢中书书》与本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现加以分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是个隐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欣赏之情与无人能同赏的些微怅惘。
本文却是作者贬官之后作的,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之情,但同时也有善于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
六、探究升华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也是无数文学家们不遗余力地歌颂和吟赏的对象,不论是得意或失意之人,仿佛只要回归到了山水中,与清风明月为伴,那一腔的失意或怅然总能一扫而空,重获心灵的自由。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山水的清音与丝竹之音截然不同,它能让真心观赏它的人荡尽胸中块垒,得到无比美好的精神享受。
古往今来的人们从大自然的美景中不仅能寻求精神上的安宁,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练就了一双慧眼,他们用生花妙笔及时地描绘出了这些美景,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论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无人同赏的些微怅惘,还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豁达,都能够引起千载之后人们的共鸣,让人仿佛进入当时的情境中。
七、文章脉络《记承天寺夜游》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作者与张怀民在庭中散步。
第二层写散步时所见的月色。
第三层写作者内心的感慨。
八、写作特点《记承天寺夜游》1.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是一篇小品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
他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从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洁,给人一种独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
小品文写出了作者承天寺夜游的感受,大体可归结为:前半部分叙事,中间部分写景,最后三句抒情。
这样,使全文写景、抒情结构分明,叙事中流露出被贬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感慨。
3.词语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起笔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步”等词,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