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排水工程讲课教案
灌溉与排水技术课程设计
![灌溉与排水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e63893b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35.png)
灌溉与排水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灌溉与排水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土壤水分、作物需水量及灌溉排水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掌握常见的灌溉设备及工作原理,了解不同灌溉方式的优缺点。
3. 学生能了解我国农业灌溉与排水现状,认识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灌溉与排水知识,分析实际农田水利工程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灌溉与排水系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和分析农业灌溉与排水数据,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灌溉与排水技术,培养对农业水利工程的兴趣,激发探究农业科技的热情。
2. 学生能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业水利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灌溉与排水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物理、生物基础知识,对农田水利工程有一定的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灌溉与排水技术的基本原理- 土壤水分与作物需水量关系- 灌溉与排水的相互作用2. 常见灌溉设备及工作原理- 水泵、渠道、喷灌、滴灌等设备- 设备选型与适用条件3. 灌溉方式及其优缺点- 地面灌溉、喷灌、滴灌、微灌等- 各自适用范围及效果对比4. 农业灌溉与排水现状-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状况- 灌溉与排水工程案例分析5. 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节约用水技术措施- 水资源保护政策及法规6.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设计简单的灌溉与排水系统- 分析实际农田水利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灌溉与排水技术的基本原理第二课时:常见灌溉设备及工作原理第三课时:灌溉方式及其优缺点第四课时:农业灌溉与排水现状第五课时: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第六课时: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本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排水灌溉工程课程设计
![排水灌溉工程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e40d88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c.png)
排水灌溉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排水灌溉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其重要性和作用;2. 学生能掌握排水灌溉工程的主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3. 学生能了解我国排水灌溉工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排水灌溉工程的知识,分析实际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2. 学生能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整理排水灌溉工程的相关信息;3. 学生能运用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对排水灌溉工程的认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水利工程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2. 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认识到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沟通、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以实际案例为载体,结合课本知识,提高学生对排水灌溉工程的认知。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对水利工程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学习和实践操作。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感态度,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排水灌溉工程基本概念:讲解排水灌溉的定义、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排水灌溉工程类型及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排水灌溉工程,如地表水灌溉、地下水灌溉、喷灌、滴灌等,分析各自优缺点。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我国排水灌溉工程现状与趋势:阐述我国排水灌溉工程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三节4. 实践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排水灌溉工程案例,分析其设计原理、施工方法及运行效果。
教材章节:第二章5. 排水灌溉工程与生态环境:探讨排水灌溉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灌溉排水教学设计与反思
![灌溉排水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31e8f3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16.png)
灌溉排水教学设计与反思在农业生产中,灌溉排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作物的产量。
因此,在农业教学中,必须对灌溉排水进行全面系统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灌溉排水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农业生产做好准备。
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灌溉排水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 理解灌溉排水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了解不同灌溉方式和排水系统的特点和适用范围;(3) 掌握灌溉和排水设备的选型、安装和维护方法;(4) 学会运用科学的灌溉排水管理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教学内容(1) 灌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a. 灌溉的定义及其作用;b. 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和分布规律;c. 灌溉的方法和技术。
(2) 灌溉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a. 表面灌溉法;b. 潜水灌溉法;c. 滴灌和喷灌法。
(3) 排水系统的特点和设计:a. 土壤排水特点;b. 排水系统的构成和设计原则;c. 排水设备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4) 灌溉排水管理方法:a. 灌溉水量的确定和控制;b. 排水水质的检测和处理;c. 灌溉排水的时间和频率管理。
3. 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灌溉排水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实验教学:安排学生进行灌溉排水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生产基地,了解现代农业中灌溉排水的实际应用。
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综合评价学生对灌溉排水教学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二、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合理性分析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灌溉排水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改进在今后的灌溉排水教学中,可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和问题导向学习的方法,通过互动探究和思维导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灌溉排水课程设计
![灌溉排水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e6d4c3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2.png)
灌溉排水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灌溉和排水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能够分析灌溉和排水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提高学生对农业水利工程的认识和理解。
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1.知识目标:(1)了解灌溉和排水的定义、作用和分类;(2)掌握灌溉和排水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3)了解我国灌溉和排水工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灌溉和排水问题;(2)具备灌溉和排水工程的基本设计和实施能力;(3)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和处理灌溉和排水相关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农业水利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2)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尊重和重视;(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精神和持续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灌溉和排水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
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灌溉的定义、作用和分类;(2)灌溉制度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3)灌溉工程的设计和实施。
(1)排水的定义、作用和分类;(2)排水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3)排水工程的设计和实施。
3.我国灌溉和排水工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的教学方法安排如下:1.讲授法:用于传授灌溉和排水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用于分析灌溉和排水工程的设计和实施问题;3.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灌溉和排水工程案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实验法:进行灌溉和排水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具体的教学资源安排如下:1.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灌溉和排水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参考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灌溉和排水相关知识,拓宽视野;3.多媒体资料: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展示灌溉和排水工程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用于进行灌溉和排水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灌溉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模板
![灌溉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f81f150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7.png)
灌溉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模板灌溉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模板如下:1. 课程设计目标:- 理解灌溉排水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掌握灌溉排水工程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技巧;- 能够独立完成灌溉排水工程的设计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教学内容:- 灌溉排水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灌溉排水工程的水文学基础;- 灌溉排水工程的土壤水分特性和水文参数;- 灌溉排水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灌溉排水工程的设备和工程实施;- 灌溉排水工程的自动化控制和管理。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介绍灌溉排水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 实验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实地考察,加深对灌溉排水工程的理解;-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灌溉排水工程的设计任务,包括方案设计、计算和绘图等;- 讨论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研究,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
4. 课程设计要求:- 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基础知识;- 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设计和计算;- 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设计任务;- 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提出新颖的设计方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 课程设计评价:- 设计报告评价:评估学生的设计方案、计算结果和绘图质量;- 设计答辩评价:评估学生对设计任务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团队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贡献和表现; - 创新能力评价:评估学生提出的创新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灌溉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模板,具体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附图灌溉与排水课程设计
![附图灌溉与排水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88ecc71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5.png)
附图灌溉与排水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灌溉与排水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解决灌溉与排水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灌溉与排水的定义、原理和作用;掌握灌溉与排水的主要方法和技术;了解灌溉与排水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灌溉与排水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能设计简单的灌溉与排水系统;能进行灌溉与排水的实际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认识到灌溉与排水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农业、服务农业的情感;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灌溉与排水的基本概念:介绍灌溉与排水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灌溉与排水的方法和技术:介绍灌溉的方式、设备和技术,以及排水的方法和设备。
3.灌溉与排水的设计和实施:讲解灌溉与排水的规划、设计和管理。
4.灌溉与排水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介绍灌溉与排水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实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灌溉与排水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灌溉与排水案例,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法:通过进行灌溉与排水的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灌溉与排水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灌溉与排水的实例和操作过程。
4.实验设备:准备灌溉与排水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件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6a03de3a32d7375a5178052.png)
2、畦田规格 畦田规格主要指畦田的长度、畦田的宽度和畦埂断面。 (1)畦宽 主要取决于畦田的横向坡度、土壤性质和农业技术要求, 以及农业机具的宽度。通常,畦宽多为当地农业机具宽度 的整倍数确定,一般约2~4m。为灌水均匀,要求畦田无 横向坡度,以免水流集中,冲刷畦田表面土壤。 (2)畦长 根据畦田纵坡、土壤质地及土壤透水性能、土地平整情况 和农业技术条件等合理确定。 ①纵坡坡度大的畦长宜长,纵坡坡度小的畦长可稍短; ②砂质土壤,土壤透水性强,畦长宜短;
3、畦灌法灌水技术 其要素主要指畦田长度l、畦宽b、单宽流量q和放水入畦时 间t。影响这些要素的因素主要有土壤渗透系数、田面纵向 坡度、畦田粗糙率与平整程度,以及作物的种植倩况等。
为使田间灌水均匀度高,湿润土层基本均匀,畦灌灌水技
术要素之间应满足如下关系:
(1)渗入到畦田内土壤中的水量达到计划灌水定额时,畦田 内各处所需要的入渗时间tn满足下式:
t :放水历时(s);
y: 停水时刻田面水流推进长度内任一点的地面水深(m);
x: 任意时间的水流推进长度(m);
z: t时段内任意一点x处的入渗水层深度(m);
l: 关闭首端进水口后停止供水时的水流推进长度( m)。
地面水流推进函数和土壤入渗函数的确定:
水流推进函数 L: aTb
土壤入渗函数 Z : ktna
式中:
T :水流推进时间;
a、b:水流推进函数的系数和指数; t n:向土壤中入渗的时间; k和α:为土壤入渗函数的系数和指数。 上述两个函数中的系数均通过田间试验实测确定。
二、畦灌法:用临时修筑的土埂将灌溉田块分隔成一系 列的长方形田块,灌水时,水从输水垄沟或田间毛渠引 入畦田后,在畦田田面上形成很薄的水层,沿畦长坡度 方向均匀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借重力和毛细管作 用,以垂直下渗的方式逐渐湿润土壤的地面灌水方法。
排水与灌溉课程设计
![排水与灌溉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d17e84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a.png)
排水与灌溉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排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认识到排灌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排灌的基本概念;能分析并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排灌问题;能认识到排灌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排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首先,介绍排灌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排灌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其次,讲解排灌的基本原理,包括重力、压力、流动等,使学生能理解并运用这些原理。
然后,介绍排灌的方法,如排水、灌溉、喷灌、滴灌等,让学生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运用讲授法,明确排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其次,采用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排灌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接着,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产中的排灌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利用实验法,进行现场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排灌原理和操作方法。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和参考书用于提供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多媒体资料用于形象生动地展示排灌原理和操作方法;实验设备用于进行现场演示和实验操作。
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农业科技、视频教程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实践案例。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作业主要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则是对学生整体学习成果的全面评估。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53f30f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18.png)
田间持水率: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它是重力 水和毛管水、有效水分和过剩水分的分界线。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
•2
二、作物生长对农田水分状况的要求
水对作物的生长的影响: (1)水是作为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 (2)水使作物保持正常、稳定状态; (3)水是作物营养元素、矿物质的载体; (4)水分是作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 (5)水分可以调节作物体温。
(2)地下水补给条件下的蒸发 若地下水埋藏较浅,表土蒸发消耗的水分在毛管力的作
用下有地下水补给。如果外界蒸发力不随时间而变,土
壤水分蒸发强度与地下水向上补给的通量处于相对平衡
状态,就形成稳定蒸发。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
•15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
•16
四、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 (SPAC)
参照作物需水量ET0:指的是土壤水分充足,地面完全
覆盖、生长正常、高矮整齐的开阔(长、宽均在200m以 上)绿草地(高3~15cm)的蒸发蒸腾量。 参照作物需水量只受气象条件的影响。 目前采用的计算作物需水量方法,大致分为以下两步: 第一步:考虑气象因素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计算参照
作物蒸发蒸腾量ET0 ;
(5)改善土壤性能
可将农田水分过多部分积蓄以用于灌溉。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
•19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一、作物需水量及影响因素
作物根系吸水,也称植株蒸腾①
农田水分消耗
植株间水分蒸发,也称棵间蒸发② 深层渗漏:旱作物
渗漏③ 田间渗漏:水稻
作物需水量:是指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在最
附图灌溉与排水课程设计
![附图灌溉与排水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79f75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a.png)
附图灌溉与排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灌溉与排水的概念,掌握其基本原理;2. 学生能描述不同类型的灌溉系统和排水设施,了解其适用条件;3. 学生能掌握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4. 学生能解释灌溉与排水在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评价特定地区的灌溉与排水需求;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灌溉与排水系统,并进行基本的工程计算;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数据和文字表达灌溉与排水工程的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培养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2. 学生能够理解灌溉与排水工程对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3.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水利工程学科的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业水利学科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灌溉与排水的理论知识体系,培养实际工程设计和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将结合具体实例,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解。
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达到预定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灌溉与排水的基本概念- 灌溉的定义、目的与分类- 排水的定义、作用与重要性2. 灌溉系统设计- 灌溉水源的选择与评价- 灌溉制度的制定与优化- 灌溉设施的类型与适用条件- 灌溉系统设计原则及计算方法3. 排水系统设计- 排水设施的类型与功能- 排水系统设计原则及计算方法- 排水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 灌溉与排水工程案例分析- 分析不同地区灌溉与排水工程实例- 探讨灌溉与排水工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与效果5.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水资源的重要性与现状- 水资源管理策略与措施- 节约用水与保护水资源的方法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灌溉与排水基本概念,灌溉水源的选择与评价第二周:灌溉制度制定与优化,灌溉设施类型与适用条件第三周:灌溉系统设计原则及计算方法,排水系统设计原则及计算方法第四周:排水设施类型与功能,案例分析第五周: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课程总结与复习教材章节关联:教学内容与课本第二章“灌溉与排水工程”相关,涵盖了该章节的主要知识点,确保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灌溉与排水课程设计大图
![灌溉与排水课程设计大图](https://img.taocdn.com/s3/m/85310152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1.png)
灌溉与排水课程设计大图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灌溉与排水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农业水利工程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技能。
1.了解灌溉与排水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掌握灌溉与排水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了解我国灌溉与排水工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5.能够熟练使用相关仪器设备和软件;6.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农业水利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灌溉与排水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我国灌溉与排水工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灌溉与排水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灌溉与排水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4.我国灌溉与排水工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5.灌溉与排水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典型案例。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用于探讨灌溉与排水工程的问题和解决方案;3.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典型工程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实验法:用于验证灌溉与排水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灌溉与排水工程》教材;2.参考书:推荐《农业水利工程》、《灌排工程手册》等书籍;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图片等资料,辅助教学;4.实验设备:配置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开展实验教学。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占比20%;2.作业:布置灌溉与排水相关的练习题,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占比30%;3.考试: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占比50%。
《农田灌溉与排水》教案
![《农田灌溉与排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2c39d626fff705cc170a10.png)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农田灌溉与排水总学时:80
专业:农水专业已授学时:0
授课班级:本学期计划学时80
教师:年月日
审
批
签
字
教研室(组):年月日
教务处(科):年月日
校长:年月日
《农田灌溉与排水》教案
授课
题目
第一章绪论
教研室主任
教务科长
授课时数
2
授课方法
讲授
授课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水资源特点
技能目标:了解我国水资源特点
授课班级
教学重点
我国水资源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水资源特点
教学内容、方法及过程
第一节、灌溉排水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如今的水资源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我国虽有水量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水资源仅23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被列为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1998年我国人均水量为2251立方米,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60立方米。专家预言,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2030年我国缺水将达400亿立方米到期500亿立方米。供水量不足,给城市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我国部分山区、草原、滨海和海岛还有6000万人口和4500万头牲畜饮水本分困难。每年的农业收成和工业产值都因缺水造成重大损失。水资源的总量严重短缺。
3.研究污水利用技术。
4.研究土壤、水分、大气系统中水分运移规律。
5.现代化的试验和田间测试的新技术。
五、灌溉排水的任务
1.其根本任务是通过兴建和运用各种水利工程措施,调节和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灌溉排水教学设计教案
![灌溉排水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6e90e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1.png)
灌溉排水教学设计教案教案标题:灌溉排水教学设计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灌溉和排水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学习到如何正确进行农田灌溉和排水,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生,涵盖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
教学目标:1. 了解灌溉和排水的定义、重要性和目的。
2. 掌握灌溉和排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能够分析和解决常见的灌溉和排水问题。
4. 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施农田的灌溉和排水系统。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灌溉和排水的概念,提问学生对灌溉和排水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思考灌溉和排水的重要性,并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进行关联。
二、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1. 简要介绍灌溉和排水的定义和目的。
2. 解释灌溉和排水的基本原理,包括土壤水分特性、水分运移和保持水分平衡。
3. 介绍常见的灌溉和排水方法,如地面灌溉、滴灌和喷灌等。
三、案例分析和讨论(20分钟)1. 提供几个农田灌溉和排水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2.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灌溉和排水方法的优缺点,并比较其适用性和效果。
四、实践操作(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农田的灌溉和排水系统。
2. 学生需要考虑土壤类型、植物需水量、地形地貌等因素,并选择适合的灌溉和排水方法。
3. 学生需要绘制示意图,并解释其设计理由和预期效果。
五、总结与展望(10分钟)1. 学生展示各自设计的灌溉和排水系统,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2.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展望灌溉和排水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或黑板/白板2. 灌溉和排水的案例材料3. 绘图纸和绘图工具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设计的灌溉和排水系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 学生对灌溉和排水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小组展示和个人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评估。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第三章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4b96881155270722192ef79f.png)
2、抗旱天数 抗旱天数是指农作物生长期间遇到连续干旱时,灌溉设施 能确保用水要求的天数。其反映了灌溉工程的抗旱能力。 抗旱天数的两种统计方法: ①连续无雨日数,即雨量小于2mm或3mm的天数; ②连续无透雨日数,即两次透雨的间隔天数。 确定抗旱天数时应进行经济比较: 抗旱天数过高,抗旱能力强,但工程规模大,投资多; 抗早天数过低,工程规模小,投资少,农作物易受旱灾。 合适的抗旱天数,要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作物种类及经 济状况来确定。
第三章 灌溉系统规划设计
第一节 灌区总体规划
基本任务: 论证建设农田灌溉设施的可行性,确定规划原则,通过技 术经济论证,选定最优规划方案,以达到重新调整当地水 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目的。
一、灌区总体规划的原则 (1)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灌溉水源的可供水量进行灌溉 工程的总体现划,力求单位水量达到最大的增产效益; (2)灌区总体布置应尽可能兼顾防洪、除涝、排渍、水 电、航运和工业、城市供水等各方面的要求; (3)按投资少、效益大的原则,选定灌溉工程方案; (4)灌区总体规划应考虑涉及到的各方面的问题; (5)灌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符合全流域水利规划和保 护生态环境原则。
有坝渠首的布置形式根据对泥沙处理的不同,有如下两种: ①正面排沙、侧面引水 优点:布置和构造简单 施工方便,造价低 缺点:防沙效果差 ②正面引水、侧面排沙 优点:防沙效果好
(3)抽水取水:河流水量丰富,但灌区位置较高,修建 自流引水工程困难或不经济时,可采取抽水取水方式。 优点:干渠工程量小; 缺点:增加了机电设备和管理费用。 (4)水库取水:当河流来水与灌溉用水不相适应,其流 量、水位均不能满足灌溉要求,必须在河流的适当地点修 建水库进行径流调节,以解决来水和用水间的矛盾。 实现途径:修建大坝,用来蓄水、提高水位。 优点:能充分利用河流资源; 缺点:工程量大,有库区淹没。 上述几种取水方式,即可单独使用,也能综合地使用 多种取水方式,引取多种水源,形成蓄、引、提相结合的 灌溉系统。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第十章教学文案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第十章教学文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d9c17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e.png)
二、减小灌排负效应的措施 1、实行水资源整体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改善流域生态 环境; 2、加强灌溉用水管理,大力开展节水灌溉; 3、合理开采地下水,防止地下水水位的大幅度下降; 4、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结束
隶属度rij表示第j个方案中第i个因素的相对满意度,在 [0,1]中取值,难以定量的因子采用模糊语言确定其隶属 度。
6、概率评分法 实际上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是完全确定的。概率评分法考 虑了影响的出现概率,将环境影响分为有利、不利、相互 矛盾3类。
7、各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权重的确定方法 (1)专家估测法。 (2)排队比较法。
第一节 灌溉排水对环境的影响
一、灌溉排水对区域水文循环的影响
二、灌溉排水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大规模灌溉可造成局部地区的空气温度、湿度及土壤状况 的改变,小范围的灌溉主要改变农田小气候。 三、灌溉排水对地下水环境影响
四、灌溉排水对土壤的影响 合理灌溉可以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状况,改善作物的 土壤环境条件,改良土壤反之,则破坏土壤结构,形成沼 泽化、盐碱化,恶化土壤环境。 五、灌溉回归水对水质影响 灌溉回归水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河流的水质,使河水所含盐 分、养分、农药、水量、悬浮和沉淀物质等增加。 六、灌溉对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由于灌溺提供的湿润条件,某些虫类可能大量繁殖生长并 导致农作物和人畜的病害。 七、灌溉对社会经济的影晌 人类文明与灌溉紧密相连。大型灌区涉及到不同的行政区 划而易引起水事纠纷。
分也在灌区不断积累。
3、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而造成
地下水位的降低出现地下水漏斗、地表下沉,以及水井
报废等问题。
4、灌溉排水引起水污染 灌区水污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外来水入侵淡水层而污染地下水; (2)灌溉水通过对土壤的冲洗、淋溶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带 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和水体。 5、灌溉引起的作物病虫害 不合理的灌溉和排水,可以改变田间水分状况和农田小气 候,容易出现各种病虫害。 6、灌溉产生的土壤侵蚀 灌水方法如果技术不当、灌水速度太快、坡度太大或等均 可能产生土壤侵蚀。
灌溉排水新技术课程设计
![灌溉排水新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037973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20.png)
灌溉排水新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灌溉排水工程的基本原理,掌握新技术在灌溉排水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至少三种灌溉排水新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优点。
3. 学生能够解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新技术进行灌溉排水的简单设计与计算。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能够分析灌溉排水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灌溉排水新技术的模拟实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
2. 学生通过学习新技术,能够激发对农业科技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强合作共赢的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业工程学科的专业课程,旨在通过灌溉排水新技术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新技术感兴趣,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灌溉排水基本原理:介绍灌溉排水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作用,涉及教材第二章内容。
2. 灌溉排水新技术概述:分析当前农业灌溉排水领域的新技术,包括滴灌、喷灌、微灌等,对应教材第三章。
3. 新技术的工作原理与优点:详细讲解每种新技术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对应教材第四章。
4. 水资源合理利用:探讨水资源在农业灌溉中的合理利用,涉及教材第五章内容。
5. 灌溉排水设计与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新技术进行灌溉排水设计与计算,对应教材第六章。
6.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灌溉排水新技术的模拟实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涉及教材第七章。
灌溉与排水工程课程教案
![灌溉与排水工程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5bd2b1ad51f01dc281f1a3.png)
《灌溉与排水工程》课程教案一、课程的基本要素1、课程中文名称:灌溉与排水工程2、课程英文名称:Irrigation and Prainage Engineering3、课程编号:0312094、学科分类:农业工程4、课程类别:专业课。
5、课程性质:必修课。
6、适用层次:汉族本科7、适用专业:农业水利工程。
9、学时:总学时60(理论课学时52,实验课学时8)。
10、学分:311、先修课程水力学、水文与水资源学、土壤与农作、地下水利用等有关基础课12.并修课程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经济、水利工程概预算等二、课程介绍:1、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灌溉与排水的基本理论和灌排技术、灌排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及地区水利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等。
具体要求为:(1)知识方面了解农田水分变化规律,掌握控制农田土壤水分以及进行合理灌排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灌溉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掌握灌区田间工程的规划方法;了解灌区水利规划的方法步骤以及掌握有关基本知识;明确农田水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掌握灌排管理的基本知识。
(2)技能方面能根据水源条件选择合理的取水方式,能进行引水工程的水利计算;能进行灌区灌排系统的规划布置;能进行灌排系统的流量计算和纵横断面设计。
(3)能力方面能独立担当中小型灌区的规划设计及灌、排管理工作。
2、课程特点《灌溉与排水工程》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专业课。
其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灌溉与排水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灌排技术,灌排系统规划设计的方法;了解灌、排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使学生重视灌、排管理;了解灌排系统管理中的一些现代化技术;掌握灌排工程的经济评价,掌握新疆盐碱土防治的水利措施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3、使用教材《灌溉排水工程学》.汪志农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5年5月第一版4、参考教材(1)《农田水利学》(第三版). 郭元裕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8月(2)《灌溉排水工程学》汪志农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0年5月(3)《农田水利学习题试验集》.张增圻、沈荣开合编, ,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年(4)《新疆垦区盐碱地改良》.罗家雄等编著·水电出版社·1985.4三、教学要求与学习方法1、教学要求由本课程的特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
第九章:灌排系统管理《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
![第九章:灌排系统管理《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5da31d8762caaedc33d474.png)
第二节 计划用水管理
计划用水:从农业角度讲就是按照作物的需水要求和灌溉水源的 供水情况,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与渠系的工程状况,有计划地 蓄水、引水、配水和灌水,达到适时适量地调节土壤水分,满足 作物高产稳产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单位水量的增产效益。
一、灌区计划用水管理
1、灌区各级用水计划的编制 用水计划是灌区从水源取水并向各用水单位或各级渠道配水的计 划。灌区用水计划包括渠首引水计划和渠系配水计划。 计划拟订的步骤如下: (1)河流供水流量分析与引水计划编制 河流供水流量分析的任务是合理地确定某一灌溉时段内河源的平 均来水流量及其季、月、旬的流量过程。有如下方法: 1)成因分析法。从成因上分析水文、气象等因子与河源径流的关 系,并绘制相关图或建立降水径流相关方程式等。 有①退水趋势法、②降水径流相关法。 2)平均流量分析法。按日平均流量,将大于渠首引水能力的部分 削去,再按旬或5日求其平均值,作为设计的河源来水流量。
(2)灌区配水计划的编制 包括确定配水方式、配水顺序及分配的水量与配水时间等。 1)配水方式。配水方式常采用续灌和轮灌两种方式。 ①续灌:当水源比较丰富、供需水量基本平衡时,渠首向全灌区 的干、支渠道采用同时连续供水的方式,即续灌配水。 ②轮灌:把有限的引水量集中供给某一条干渠,灌完以后,再供 给另一条干渠,或先供给干渠下游段,后供给干渠上游段。 2)配水顺序。 配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按灌溉面积的比例分配。 ②按毛灌溉用水量的比例分配。
第九章 灌排系统管理
第一节 灌排系统管理的意义与内容
一、灌排系统管理的意义
现代灌溉农业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灌排系统管理的水平。 有些地区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灌排系统,灌溉的过程中却出现 了人们所意料不到的负效益,如引起地下水位逐年上升,洼地逐 步出现渍化现象,并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化,造成农业生产力下 降,生态环境恶化。 四川的都江堰工程,历时2000多年盛而不衰,主要就是有一套比 较完整的切合实际、合乎科学的管埋养护和岁修制度。 灌溉管理,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实行有偿服务。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第四章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6415c364caaedd3383c4d39f.png)
3、随机方式:由于灌溉系统面积较大、灌区内的用水单 位多、各种作物种植比例分散,用水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而 采用随机取用水的方式(或称按需分配方式)。 特点:把管道系统各给水栓、配水井或出水口的取用水都 看作是一个个独立的随机事件,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理 论推算各级管道的设计流量。此种方式要求出水口以上的 管网任何时候都有水。 二、管网与管道的设计流量 管网设计流量是指为满足灌溉需水要求而应从水源管首引 取的总流量。管道设计流量是指在灌水时期,某一地埋固 定管道或地面移动管道,为满足作物需水要求所需要通过 的最大流量。
2、输配水管网的布置类型 输配水管网可布设成树枝状、环状和混合状3种类型。 1)树枝状管网:一般由干、支、毛管组成,逐级向下级 管道配水,其管线如同树枝状的布置形式。 优点:管线总长度较短,构造简单,投资较低; 缺点:管网内的压力不均勾、各条管道间的水量不能互相 调济,某级管线损坏时,其下级管线就会断水。 2)环状管网。一般指干、支管或干、支、毛管各管线互 相连接成环形的管网形式。 优点:供水可靠,管网内水压力比较均匀,管道内的水流 条件好,供水保证率高,各条管道间水量可灵活调配; 缺点:管线总长度较长,管材和管件用量大,投资高。 3)混合状管网。混合状管网是树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混 合组成的管网形式。
3、低压管灌系统输配水管网的布置形式 依其结构可分为地埋固定式和地面移动式两种类型: (1)地埋固定式管网的布置形式。依水源的种类和位置 以及管网类型不同,其布置形式有如下几种: 1)树枝状管网。 ①水源位于田块一侧,管网有以下几种布置形式:
②水源位于田块中心,管网有以下几种布置形 H i≤ H max (2)流速约束: V min ≤ Vi ≤ V max (3)管径约束:d min ≤ d i ≤ d max (4)流量约束 Q i≤ Q max (5)井灌和抽灌区尚有水泵工作点约束 H max-H min≤ △H (6)基建投资约束, 不得超过规定的亩投资指标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溉排水工程一.名词解释1.灌溉排水工程学:灌溉排水工程学是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有关地区水情的变化规律及其调节措施,消除水旱灾害,并利用水利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而服务的科学。
2.农田水分状况: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是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其相应的养分、通气、热状况3.凋萎系数:作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4.田间持水率: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5.干旱:是指因天气、土壤、生理等原因导致作物体内水分亏缺的现象,或指作物由根吸水不足而导致其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和协调的现象。
6.大气干旱:指农田水分尚不妨碍植物根系的吸收,但由于大气温度过高(T=30°C)和相对湿度过低(≤30%),阳光过强或遇旱风(≥3m/s),造成植物蒸腾耗水过大,使根系吸水速度不能满足蒸发的需要。
7.土壤干旱:土壤含水率过低,作物根系从土壤中所能吸收的水量很少,无法补偿叶面蒸发的消耗。
8.渍害:因降雨、灌溉水量太多,或因地下水补给水量太多,使土壤长期过湿,危害作物生长的灾害。
9.土壤盐害:盐害:指土壤含盐过多,土壤溶液渗透压过高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现象。
10.SPAC系统:田间水分运动是在水势梯度的作用下产生的,各环节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为了完整地解决农田水分运动问题,必须将土壤-植物-大气看作一个连续体统一考虑。
这一连续体即为SPAC系统11.作物需水量:植株蒸腾和株间蒸发两者的腾发量(蒸发蒸腾量)。
12.作物耗水量:土壤在任何水分条件下实际消耗的植株蒸腾、土壤蒸发和植物体含水量之和。
13.需水量模比系数:作物某一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百分比。
14.需水临界期或关键期:水分亏缺对作物产量影响最敏感最严重的生育时期。
15.灌溉制度:是指特定作物在一定的气候、土壤、供水等自然条件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为了获得高产或高效,实现节约用水,所指定的适时适量的农田灌水方案。
16.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
17.灌溉定额:指作物全生育期单位面积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18.土壤计划湿润层:旱作物灌水时计划湿润的土层深度。
19.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作物产量与投入水量或作物消耗水量之间的关系。
20.灌水率:是指灌区单位面积上所需要的灌溉净流量。
21.灌溉水利用系数:在一次灌水期间被农作物利用的净水量与水源渠首处总引进水量的比值22.水力最优断面:指在渠道比降和渠床糙率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设计流量所需要的最小过水断面。
水力最优断面比较窄深。
23.经济实用断面:接近理论上的水力最优断面,又满足工程实际要求的断面称为实用经济断面。
24.渠道设计流量:渠道需要通过的最大流量,是设计渠道设计断面和建筑物规模尺寸的依据。
25.渠道最小流量:设计年份灌水期间渠道通过的最小流量,用于校核对下一级渠道的水位制条件和确定修建节制闸的位置。
26.渠道加大流量:考虑到灌区可能扩大灌溉面或改变种植计划,因而要求渠道能够通过比设计流量更大的流量,是确定渠堤堤顶高程的依据。
27.渠道不冲流速:挟带一定含沙量的水流通过渠道时,若渠床上的泥沙不致冲刷,这时的断面平均流速。
28.渠道不淤流速:在一定含沙量的渠道水流中,水流的挟沙能力若刚能挟运这定量的泥沙而不致淤积,这时的断面平均流速就称为渠道的不淤流速。
29.续灌:上级渠道同时向下级渠道分水灌溉。
优点:工程量小;缺点:输水损失大(干、支渠)30.轮灌:同级渠道分组依次轮流灌溉。
优点:输水时间短、损失小;缺点:渠道断面大,工程量大(斗、农渠)。
31.渠道水利用系数:指某一渠道在中间无分水的情况下,渠道末端的净流量与进入渠道毛流量的比值。
32.渠系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渠系的净流量和毛流量的比值。
33.田间水利用系数;田间有效利用的水量(指计划湿润层内实际灌入的水量,也即净灌溉水量)与进入毛渠的水量的比值。
34.地下水临界深度: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和农业措施条件下,为了保证土壤不产生盐碱化和作物不受盐害所要求保持的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
二、简答1.灌溉排水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灌溉排水工程学是一门严禁利用灌溉排水工程措施来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及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以消除旱涝灾害,合理而,科学地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及基本内容主要包括:1.调节农田水分状况2.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2.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措施有哪些?(1)灌溉措施:按照作物的需要,通过灌溉系统有计划地将水量输送和分配到田间,以补充农田水分的不足(2)排水措施:通过修建排水系统将农田内多余水分排入容泄区,是农田处于适宜的水分状况。
3.调节和改变地区水情的措施有哪些?需要研究哪些问题?(1)蓄水保水措施:通过修建水库、河网和控制利用湖泊、地下水库以及大面积的水土保持和田间蓄水措施,拦蓄当地径流和河流来水,改变水量在时间上和地区上的分布状况,通过蓄水措施可以减少汛期洪水流量,避免暴雨径流向低地汇集,可以增加枯水时期河水流量以及干旱年份地区水量贮备。
(2)调水、排水措施:通过引水渠道,使地区之间或流域之间的水量互相调剂,从而改变水量在地区上的分布状况。
用水时期借引水渠道及取水设备,自水源引水,以供地区用水。
4.灌溉排水工程学的任务?通过各种工程技术措施,调节和改变农田水分状况及其有关的地区水利条件,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5.农田水分存在的形式有哪些?地面水、土壤水、地下水。
土壤水与作物生长关系最为密切,土壤水按其形态不同可分为气态水、吸着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6.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质量含水率(烘干法、酒精燃烧法)、体积含水率(TDR法)、水层厚度(γ射线法)7.SPAC系统中水流运动的运动机理:SPAC系统是一一个物质和能量连续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水分运动受势能支配,水流总是从水势高的地方,向水势低的地方运动。
水分运动速度由两点间水势差及水流阻抗决定。
8.旱作物田间允许平均最大含水率不应超过田间持水率,最小含水率不应小于凋萎系数9.吸着水包括吸湿水和膜状水10.作物生长对农田水分状况的要求:1.士壤水分形态。
从薄膜水到田间持水率的土壤含水量是作物容易吸收的有效水2.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1.5MPa 是有效水和无效水的分界点11.水对作物生理及环境影响:(1)水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2)水能保持作物处于正常而稳定的状态(3)土壤中作物营养元素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各种矿物质元素和有机物只有通过水溶液才能输送到作物的各个部位(4)水分是作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之一(5)水分可以调节作物温度12.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有哪些?农田水分消耗的3条途径:1.植物蒸腾2.株间蒸发3.深层渗漏13.什么是作物需水量?影响因素有哪些?作物需水量:植株蒸腾和株间蒸发消耗的水量,又叫腾发。
影响因素:14.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法有哪些?1、直接计算出作物需水量的方法;α值法:以水面蒸发为参数的需水量计算法K 值法:以产量为参数的需水量计算法以多因素为参数:2、基于参照作物蒸发蒸腾量的半经验方法。
ET;第一步:考虑气象因素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计算参照作物蒸发蒸腾量O第二步:考虑土壤水分及作物条件的影响,对参照作物需水量进行调整或修正,从而计算出实际需水量ET 。
15..灌溉制度:指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16. 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1)调查总结群众丰产灌水经验 (3)根据作物生理指标制定灌溉制度(2)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灌溉制度 (4) 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灌溉制度18.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作物产量与消耗水量之间的数学关系19..什么是灌水率?有什么用途?灌水率:指灌区单位面积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又称灌水模数。
它是计算灌区内渠首的引水流量和灌溉渠道的设计流量的重要参数。
灌水率应分别根据灌区各种作物的每次灌水定额,分别进行计算。
影响灌水率的因素:①灌水延续时间②灌水定额③作物种植比例20.什么是灌溉渠道系统?包括哪些?分为几级?何为输水渠道?何为配水渠道?固定渠道包括哪些?临时渠道包括哪些?灌溉渠道系统是指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和建筑物向农田供水,并由田间工程进行灌溉的工程系统。
包括渠首工程、输配水工程、田间工程三大部分,大、中型灌区固定渠道一般分为干、支、斗、农四级灌溉渠系的组成:灌溉渠系由各级灌溉渠道和退(泄)水渠道组成。
输水渠道:从水源取水并输送到灌区或供、配水点的渠道。
配水渠道:从输水渠道引水并逐级分配到田间或供水点的渠道。
固定渠道:固定渠道包括灌排斗渠(有些地方为支渠)和自斗(支)渠引出的农、毛渠、斗门、毛门、农道、过道桥涵及格田等临时渠道:21.渠线规划的步骤是什么?干、支渠道的渠线规划大致可分为查勘、纸上定线和定线测量三个步骤22、什么叫田间工程?田间工程规划的原则和要求是什么?田间工程:是指最末一级固定渠道和固定沟道之间的条田范围内的临时渠道、排水小沟、田间道路、稻田的格田和田埂、旱地的灌水畦和灌水沟、小型建筑物以及土地平整等农田建设工程。
田间渠系的布置方式分为:纵向布置和横向布置田间工程规划的要求:(1)有完善的田间灌排系统,做到灌排配套,消灭串灌串排,并能控制地下水位。
(2)田面平整,灌水时土壤湿润均匀,排水时田面不留积水。
(3)田块的形状和大小能适机械化需要,有利开提高土地利用率。
(4)田间工程规划时必须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22.何谓灌排相邻布置和相间布置?两者各适用什么条件?(1)灌排相间布置:在地形平坦或有微地形起伏的地区,宜把灌溉渠道和排水沟道交错布置,沟、渠都是两侧控制,工程量较省。
(2)灌排相邻布置:在地面向一侧倾斜的地区,渠道只能向一侧灌水,排水沟也只能接纳一边的径流,灌溉渠道和排水沟道只能并行,上灌下排,互相配合。
23.计算渠道的设计流量、加大流量和最小流量各有什么作用?(1)设计流量:在灌溉设计标准条件下,为满足灌溉用水要求,需要渠道输送的最大流量。
作用:A、满足灌溉用水要求B、是设计渠道断面和渠系建筑物尺寸的主要依据(2)最小流量:在灌溉设计标准条件下,渠道在工作过程中输送的最小流量。
作用:校核对下一级渠道的水位控制条件和确定修建节制闸的位置(3)加大流量:灌溉工程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难以准确估计的附加流量,把设计流量适当放大后所得到的安全流量。
作用:是设计渠堤堤顶高程的依据。
24.试分别定义渠道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如何计算?渠道水利用系数:指某一渠道在中间无分水的情况下,渠道末端的净流量与进入渠道毛流量的比值。
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渠系的净流量和毛流量的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