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尤恩作品中的道德伦理解读

合集下载

麦克尤恩早期作品中的“亲伦关系裂痕”叙事解读

麦克尤恩早期作品中的“亲伦关系裂痕”叙事解读

克尤恩在前期作品 中 对 亲 伦 关 系 的 描 写 基 本 上 是
人往往是未成年,心智发展和人格塑造处于关键时
期,却 有 失 于 常 态 并 走 向 畸 形.其 次,麦 克 尤 恩 笔
痕不无关系.在«最 初 的 爱 情,最 后 的 仪 式»«床 笫
下刻画了形形色色的未成年人形象,这些未成年人
之间»«水泥花园»中,作 品 往 往 采 用 非 常 态 人 物 的
融于人物的性 格 缺 陷 刻 画 之 中.«最 初 的 爱 情,最
走上让 妻 子 消 失 的 残 忍 之 路. 故 事 伊 始,叙 述 者
后的仪式»收录的短篇故事«蝴蝶»便很好地论证了
这一点.叙述者“我”和 母 亲 一 样 具 有 畸 变 的 面 貌
特征,“下巴和我的脖子互为一体”
[
5]
107
.这种残缺
夫不肯让步叙述者所面临的问题.正如母亲一样,“我”从
未有过任何朋友,且独来独往,“哪怕是独自坐在甲
板的椅子上,面朝大海.”[5]107 叙述者对死亡的态度
是极为 冷 淡 的,几 乎 没 有 任 何 感 觉. 死 狗 被 车 碾
压,眼珠迸裂,“我”却 无 动 于 衷. 叙 述 者 “我”甚 至
间的亲情疏离和男女之间的两性异化为叙事线索,建构 了 以 弑 父 情 结、疾 病 化 叙 事 方 式、人 物 病
态性心理或性行为等为叙事特征的“亲伦关系裂痕”叙事模式.这一叙事模式书写了亲情创伤下
人性的阴暗和危机,勾勒了现代工业社会模式下传统家庭道德与价值分崩离析的图景,具有强烈
的现代批判意识和现代文学特征.
乱.学者李涯在«从弑父到寻父———论麦克尤恩小
说与当代西方文化结构转型»中从父性权威的排斥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伊恩·麦克尤恩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的开题报告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伊恩·麦克尤恩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的开题报告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伊恩·麦克尤恩的《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的开题报告
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一个关于伦理
学的精彩故事。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行为和价值观的哲学学科,该小说涉
及到许多伦理问题,包括同性恋、爱情、家庭、婚姻、良心和责任感等。

小说中的主要角色是两个男性,埃林和奥利弗,他们在意大利彼此
相遇并相爱。

他们很快发现自己在一起时感到非常快乐和满足,但他们
也面临着来自家人和社会的压力和道德纠纷。

在这个故事中,伦理问题涉及到了同性恋者的权利和爱情的本质。

在某些文化中,同性恋被视为不道德或不正常的,他们受到了歧视和排斥。

因此,埃林和奥利弗在此情境下选择相爱和在一起是一个极富争议
的问题。

他们必须面对各种挑战,包括来自家人和社会的批评。

在这种
情况下,他们需要特别审核自己的行为和关注社会对他们的影响。

此外,小说中的渡假别墅、乡村环境、家庭和爱情问题,也涉及到
了伦理问题。

家庭和婚姻是否因爱而建立和维持?是否应该放弃自我而
迎合家人和社会的态度?埃林和奥利弗面临的压力与一些亲戚的态度和
追随传统文化的强烈期望之间存在所谓的文化冲突。

综合上述,在这部小说中,伦理问题凸显了人们在爱情、社会规则、家庭和个人责任之间作出的选择。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伦理学
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意义,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契合与应用。

麦克尤恩《黑犬》的历史拟写和伦理意蕴

麦克尤恩《黑犬》的历史拟写和伦理意蕴

第34卷第5期Vol.34N o.5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4年5月20日May.20201441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5.21伊恩麦克尤恩(Ian M cEw an,1948—)以精妙的叙事技巧和深邃的伦理洞见成为当代“最受人嫉妒的英国作家”。

他的小说积极探讨暴力、爱欲和善恶的问题,其间突显的人伦关系表现了其作品中蕴含的伦理价值和道德力量。

在他的第五部长篇小说《黑犬》中,个人经历被嵌入到社会历史事件中去,并反映了相关的伦理道德。

一、历史反思下理性的对抗(一)个人经历与社会事件的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小说中人物的身份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关联,社会历史事件侵入并塑造个人生活。

杰里米通过“生活和时代”的方法将琼的个人经历植入到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去。

在采访琼的时候,杰里米对一张拍摄于1946年的照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照片上的琼和伯纳德站在大英博物馆前,博物馆是对历史的记录和纪念,而且这张照片在小说中多义的失败联系到一起与伯纳德的疏远同社会主义的失败联系在一起,政治的失败影射了个人生活的失败。

同时,由于媒体的无处不在和实时报导,个人总是把当前发生的事件历史化。

第二章中杰里米的妻子詹妮出差回家,恰逢柏林墙倒塌,表现了社会和个人的相互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相互混合。

此时,伯纳德努力说服杰里米陪他去德国亲历这一重大事件。

在这里,历史内在于每个人和每个国家,使人们知道他们是谁,来自于哪里。

历史渗入个人经历,并使个人经历更具魅力。

(二)历史的主观性和多维性,人类对过去把握的有限性伯纳德和琼在黑狗遭遇上有鲜明的反差,伯纳德是理性主义的社会活动家,琼是信仰直觉和神秘主义的隐士。

用杰里米的话说,伯纳德和琼是“一对极端的矛盾”,但是,他们提供了“耸立的两根标杆,使我的信念左右摇摆永不安定”。

杰里米认为理性思维与感性领悟本就相互分离,在它们中间挑起对立并无道理,同时认可这两种观点是行不通的。

漫漫忏悔路——《赎罪》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漫漫忏悔路——《赎罪》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漫漫忏悔路——《赎罪》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刘洋;高飞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年(卷),期】2018()1
【摘要】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从小说的故事层面和叙事层面对其进行文学伦理学解读。

在故事层面上,《赎罪》以主人公布里奥妮的犯罪—赎罪为线索,将其置于战争的宏大背景之下,写出了战争中人性的善与恶,而在叙事层面上,作为一部带有元小说色彩的后现代作品,它体现了作者对于作家责任的思考。

本文首先通过还原伦理现场,梳理伦理线,解构伦理结,对于布里奥妮的犯错与赎罪的伦理选择进行分析;其次,结合文本,对于导致不同伦理选择的斯芬克斯因子予以探讨,从而让我们对于人性——这个麦克尤恩一直关注的主题——有新的理解。

最后,通过作家面临的双重困境,对于作家的写作责任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10页(P129-138)
【关键词】《赎罪》;麦克尤恩;伦理选择;斯芬克斯因子;责任
【作者】刘洋;高飞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后现代伦理道德的寓言——《路》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J], 冯溢;刘卓
2.路的尽头,还有希望--科马克·麦卡锡《路》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J], 马丽
3.路漫漫而修远的"文华文学"--文莱华文文学概观 [J], 一凡;赵朕
4.15年漫漫赎罪路情动受害人 [J], 阿友
5.境遇伦理视角下父亲的伦理选择分析——科马克·麦卡锡《路》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J], 陈梅英;李碧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麦克尤恩笔下的英国: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伦理失常的社会!安吉丽娜·朱莉水泥花园英国莫利...

麦克尤恩笔下的英国: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伦理失常的社会!安吉丽娜·朱莉水泥花园英国莫利...

麦克尤恩笔下的英国: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伦理失常的社会!安吉丽娜·朱莉水泥花园英国莫利...伊恩·麦克尤恩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床第之间》《阿姆斯特丹》《赎罪》《星期六》《水泥花园》等。

他的小说主要聚焦谋杀、乱伦、爱欲、异装癖、侵犯儿童、家庭破碎、精神崩溃、暴力、吸毒、酗酒、勾引、混乱的伦理等这些敏感又阴暗的题材。

主要目的是反映人们表面祥和及自鸣得意的生活后面所隐藏的不可预见的危机。

这些个人危机就是社会危机的缩影和体现。

个人危机背后就是社会危机。

礼崩乐坏、道德衰退、家庭解体、伦理失常、暴力文化、突破底线等等,背后折射的本质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带来的巨大贫富差距、不加节制的纵欲、人际关系的扭曲、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性扭曲等痼疾与困境。

比如《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集,是他的处女作。

这部小说聚焦的是英国社会的种种情爱伦理危机:乱伦、性虐、男权压迫和性爱艺术庸俗化等。

而这些主题在他的另一部小说《水泥花园》中继续上演。

《水泥花园》《水泥花园》这部小说的主线是杰克和朱莉这对姐弟的乱伦关系。

杰克的父亲因心脏病突然离世,父亲死后不久,母亲也患上了某种不明原因的病,健康每况愈下。

为了不使四个孩子被福利机构领走,母亲坚持不去医院,拖了几个月后在睡梦中死去。

母亲去世前交代杰克和姐姐朱莉共同掌管家,否则政府有关部门就会进来接管照顾他们。

在母亲过世后,杰克和17岁的姐姐朱莉、13岁的妹妹苏为了不被接管,决定将母亲的遗体用水泥砌在地窖的一个大铁柜里。

之后4个孩子在家里自由平静地度过了一段时间。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杰克和朱莉之间渐生情愫,并发生了乱伦。

杰克和朱莉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时期,然而在这个关键期,父母双亡,他们在没有父母和长辈监管和引导的情况下,无法正确地处理自己在发育过程中碰到的情感和欲望的困惑,任由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原始欲望生根发芽,最终导致了乱伦的悲剧。

迷惘·悖谬·畸变——麦克尤恩《家庭制造》的文学伦理学解析

迷惘·悖谬·畸变——麦克尤恩《家庭制造》的文学伦理学解析
第38卷 第2期 2021 年 4 月
安 徽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ofAnhui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
doi:10.3969/ji.ssn.1671-9247.2021.02.011
迷惘·悖谬·畸变
———麦克尤恩《家庭制造》的文学伦理学解析
“不可靠叙述如何通过展现主体意 识 的 分 化 来 表 达 严 肃 道 德 企 图”[2]。 谢 一 榕 、刘 一 静 认 为 《家 庭 制 造 》建 立 了 不 可 靠 的 叙 述 模 式 ,这 些 模 式 “带 来 的 反 讽 和 陌 生 化 效果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跳脱出文本表层的惊 悚与猎奇,站在更冷静和 客 观 的 社 会 层 面 去 思 考 青 少 年的心理和社 会 处 境”[3]。杨 水 平 运 用 文 学 伦 理 学 的 批评方法切入文本,剖析 了 少 年 主 人 公 的 施 害 与 受 害 经 历 ,解 析 了 主 人 公 伦 理 身 份 转 换 的 诱 因 ,以 此 揭 示 出 作 者 的 伦 理 道 德 诉 求[4]。 尚 必 武 则 认 为 《家 庭 制 造 》是 一部青少年自我成长的道德警示剧。陈娟从生态批评 角度解读了《家庭制造》,挖 掘 出 蕴 含 于 作 品 之 中 的 自 然 、社 会 与 精 神 生 态 ,以 此 丰 富 麦 克 尤 恩 及 其 作 品 研 究 的新视角[5]。邱 枫 则 认 为 《家 庭 制 造》主 人 公 的 言 行 “对传统的霸权性男性气质和逻各 斯 中 心 主 义 进 行 挑 战 和 颠 覆 ,揭 示 了 其 对 非 主 流 男 性 及 女 性 的 压 制 ,并 在 小说结尾促使读者反思这一理想化的男性气质的本 质 ,寄 望 于 建 构 新 的 男 性 气 质 体 系 ”[6]。 克 里 斯 蒂 娜 · 拜恩斯(ChristinaByrnes)的 多 部 专 著 从 精 神 分 析 的 层 面对 麦 克 尤 恩 的 作 品 展 开 了 深 入 研 究。英 国 学 者 琳达·布劳顿(LindaBroughton )将《家 庭 制 造》故 事 主 人公“我”对“性”的探索行为解读为“对传奇英雄传统的

麦克尤恩《赎罪》中青年的道德危机探究论文

麦克尤恩《赎罪》中青年的道德危机探究论文

麦克尤恩《赎罪》中青年的道德危机探究论文作为当今英国文坛呼风唤雨的人物,伊恩·麦克尤恩驰骋英伦小说界达三十多年之久,笔耕不辍,获奖良多。

《赎罪》就是其中一个经典,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麦克尤恩《赎罪》中青年的道德危机探究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麦克尤恩《赎罪》中青年的道德危机探究全文如下:摘要:《赎罪》当中的布利奥尼、罗拉等青年都共同造成了罗比被陷害的事实,而赎罪行为贯穿于整部小说,让布利奥尼等人背负着沉重的人性拷问,而悲惨的罗比等人最后只能够选择在战场上战死,来洗脱救赎自己的污名。

因此,在一个谎言之下,多个青年人都受到道德危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正是伊恩·麦克尤恩所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伊恩?麦克尤恩所创作的《赎罪》是其第九部小说,在这一部小说当中,麦克尤恩非常关注当前青年人出现的伦理道德层面存在的危机,这一个危机主要从布利奥尼这一批青年在道德上出现的问题展开。

麦克尤恩特别注重在道德危机之下,青年在心理层面逐渐产生的一种内心的扭曲以及分化,尤其在内心自我道德谴责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困境。

从道德危机角度解析《赎罪》当中两个青年,特别是布利奥尼的谎言以及所带来的持续性影响,能够更好地反思《赎罪》对于人性原罪的批评,特别是青年之所以选择谎言去实现自己目的本身的动机,这都是人性和社会共同扭曲的结果。

一《赎罪》中青年道德危机的动因:青年的人格冲突《赎罪》当中的青年出现的道德危机,实际上很大程度是青年在特定的年龄阶段、社会条件以及个人性格因素下产生的人格冲突,这样的一种人格冲突成为小说当中青年道德危机重要动因。

从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上看,每一个人的人格实际上都是由本我、自我以及超我三个部分共同组成的,本我实际上是每一个人最为原始的冲动以及本能,而每一个人都会用理想的自我去指导或者纠正每一个人冲动行为。

在《赎罪》这一部小说当中,女青年布利奥尼实际上就面对着自己内在人格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最后变成了布利奥尼在漫长一生当中都耿耿于怀的罪恶,并且背负着赎罪的意志。

论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道德观

论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道德观

寻求帮助: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道 德困境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 帮助,如心理咨询师、律师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沟通与理解:通过与周围的人进 行沟通,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感受, 从而找到解决道德困境的方法。
坚持原则:在解决道德困境时, 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 轻易妥协或放弃。
道德困境的启示与思考
作品的未来影响与价值还体现在其对读者心灵的触动和启发上,可 能会引发读者对道德、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主人公:伊恩麦克尤恩
道德冲突:布里奥妮的错误指控导致 罗比和塞西莉亚的命运发生巨变
作品背景:《赎罪》是一部关于道德 选择的小说
解决方式:布里奥妮通过写作来赎罪, 试图弥补自己的过错
主要人物:布里奥妮、罗比、塞西莉亚 等
道德启示:面对道德冲突,我们应该 如何选择,如何承担责任,如何救赎 自己。
作品中的道德困境与解决方式
06.
作品中的道 德观对现实 生活的启示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内容
01
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
02
作品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二战时期,英国 社会动荡不安
《赎罪》是伊恩麦克尤恩的 代表作之一
作者伊恩麦克尤恩:英国著 名作家,擅长心理描写和情
节设计
作品主题:探讨人性、道德 和救赎
作者生平与创作风格
伊恩麦克尤恩:英国著名作家,1948年出生
道德困境:在《赎罪》中,主人公面临着道德上的困境,如爱情与亲情的冲突、正义与邪恶的抉 择等。
启示:这些困境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类似的道德问题,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 选择。

小说《赎罪》的悲剧伦理分析

小说《赎罪》的悲剧伦理分析

Jiangsu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21.1小说《赎罪》的悲剧伦理分析王佳丽胡慧勇(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赎罪》借助不可靠叙述、元小说等书写策略,通过战争的残酷、阶级的桎梏及复杂的人性三个角度来揭示普通民众在战争中所遭受的深重悲剧,唤起人们对战争、人性和阶级差异的历史性批判和反思。

关键词:悲剧伦理;战争残酷;阶级桎梏;人性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文坛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赎罪》不仅入围当年布克奖的最后名单,并且获得了美国国家书评奖以及洛杉矶时报奖两项大奖。

作品将历史小说和元小说融合,从主人公布里奥妮的不可靠叙述剖析战争中普通民众遭受的深重悲剧,从赎罪中对历史进行深刻反思,对人性伦理发出深度拷问。

美国著名叙事学家戴维•赫尔曼(David Herman)将历史与虚构相结合的文本解读过程描述为“解构”。

在此过程中,读者很可能会将历史虚幻化,并进行重新构建%Marsh,2018:1325-1343)。

作品的元小说结尾,既体现了麦克尤恩叙述历史、再现历史的努力,也反映了他对历史小说虚构本质的清醒认识,从而对历史、阶级和人性进行了更加深刻的反思。

1.战争的残酷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文本历史主义。

它对传统的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进行双重反拨,与历史发生虚构、想象或隐喻联系,带有明显的批判性和消解性特征(陆贵山,2005:130-136)o麦克尤恩以新历史主义思潮为矛,利用《赎罪》中主要人物罗比的视角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暴力历史进行了严肃书写,尤其是对敦刻尔克撤退前线战场的叙述,颠覆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九日奇迹”的传奇色彩,反驳了历史的唯一性和不可阐述性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近40万英法联军仅剩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小港作为海上退路,形势万分危急。

1940年5月25日,英国组织了当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撤退行动,代号为“发电机计划”。

成长、表演与伦理——论麦克尤恩《化装》的扮装表演及其伦理关照

成长、表演与伦理——论麦克尤恩《化装》的扮装表演及其伦理关照

(中南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 湖北 武汉 ;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
[摘
要]麦克尤恩的处女作 《化装》 是一则关于青少年自我成长的道德警示。 《化装》 这部小说的独特艺术魅
力在于, 它雕刻并凸显了成长与表演之间微妙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表演 不断地加深对自我的认识; 另一方面, 过度的表演反而会干扰甚至抑制个体性别身份的建构过程。 小说通过小男 孩亨利的成长故事, 表现了儿童成长的道德困惑、 表演对成长的影响以及其心理和道德成长的过程, 其中无不包 含着麦克尤恩对成长伦理的省思。 [关键词]伊恩 · 麦克尤恩; 《化装》 ;文学伦理学;扮装表演 [中图分类号]5&"AB;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A#"C!'#"$
《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 (*+,-. /012, /3-. 4+.2-, #($)) 是当代英国最优秀的作家伊恩·麦克尤恩 (536 789:36, &(;$%) 的处女作。 作为这部小说集的关门之作, 《化装》 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如珍妮特 ·
<&= &' , 杰克 · 斯莱认为 “外面的世界吸引着青少 巴克斯特认为这是一个 “令人不安的恋童癖和表演的故事” 年, 这样的世界把他们 (亨利和琳达) 的纯洁窃取带走, 而正是这种纯洁, 在小孩和成人、 纯净和污败之间 <!= !" 划分了一道暗线” , 但鲜有学者从扮装表演这个角度挖掘 《化装》 中所隐含的作家的伦理关照。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1 4 B WW0 5 9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 6 0 批面上资助项目: 2 0 1 6 M 6 0 2 3 3 6 [作者简介]耿潇 (&('#% ) , 女, 河北衡水人,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研究人员, 文学博士, 主要从英美文学研究; 李增 (#()'% ) , 男, 辽宁鞍山人,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 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西方文论研究。

基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外国文学作品《爱》

基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外国文学作品《爱》

基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外国文学作品《爱》《爱》是由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所著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一个英国夫妇在自己的婚姻中展现了爱、关爱、忠诚等伦理价值观。

小说中的主角们,克里斯汀和普什,是一对已经结婚多年的夫妻。

然而,克里斯汀却发现自己在精神上日益疏离自己的丈夫,并且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邂逅了一个年轻男孩——比利。

比利的出现让克里斯汀发现了自己心中被压抑的渴望,她开始与比利开始了一段不可告人的感情。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否道德正确呢?一方面,克里斯汀的行为显然违背了婚姻忠诚的伦理价值观,她背叛了作为妻子的责任,失去了自己的良心。

但另一方面,小说通过克里斯汀和比利两个角色的交流,表达出了他们之间强烈的彼此相爱的情感,这似乎也是一种经过了深刻缜密审慎后,慎重抉择的行为。

由此可见,伦理学并不是一道刻板的伦理准则,它也包含着对个体情感、自由的重视。

在这个角度上,克里斯汀的行为似乎也有其自我实现的价值。

正如小说中所述:“人必须有一些时刻,为了自己心灵的发展做出某些具有冒险性的选择。

”此外,小说还揭示了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婚姻制度的演变。

伴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婚姻关系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不再局限于道德准则,而是更注重个人选择和自由。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伦理规范的存在,个人选择也需要合乎伦理规范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由、平等和公正。

总的来说,《爱》这本小说让我们对婚姻制度的演变、伦理价值观念的变迁、个人自由和社会道德准则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小说的伦理思考不仅有其时代背景,更是一种普遍有力的生活饮食经验的体现,有助于我们从更多角度来审视社会生活中复杂的伦理关系。

漫漫忏悔路——《赎罪》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漫漫忏悔路——《赎罪》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外国文学研究漫漫忏悔路—(赎罪》的文学伦理学解读"—合肥工业大学刘洋安徽农业大学高飞""摘要: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从小说的故事层面和叙事层面对其进行文学伦理学解读。

在故事层面上,《赎罪》以主人公布里奥妮的犯罪一赎罪为线索,将其置于战争的宏大背景之下,写出了战争中人性的善与恶,而在叙事层面上,作为一部带有元小说色彩的后现代作品,它体现了作者对于作家责任的思考。

本文首先通过还原伦理现场,梳理伦理线,解构伦理结,对于布里奥妮的犯错与赎罪的伦理选择进行分析;其次,结合文本,对于导致不同伦理选择的斯芬克斯因子予以探讨,从而让我们对于人性——这个麦克尤恩-直关注—有新的理解。

最后,通过作家面临的双重困境,对于作家的写作责任进行了的主题—探讨。

关键词:《赎罪》;麦克尤恩;伦理选择;斯芬克斯因子;责任Title:A Long Journey of Redemption:A Reading of Aton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Ethical CriticismAbstract:Ian McEwan's Atonemet has always been a major concern for scholars. Focusing on the storyline and the narrative of Atonement,this paper attempts to offer"本文是合肥工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培育计划项目#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伦理研究$ (JS2017HGXJ00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洋,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电子邮箱:1092325332@高飞,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比较文学#电子邮箱:9O61768OO@#129外国语文研究(第9卷"1)an interpretation of Aton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ethical criticism.From the aspect of the storyline of Atonement?with BrionyS journey of erring and redeeming as a central thread?McEwan portrays good and evil in human nature in wartime.As for the narrative of Atonement?as a postmodern metafiction,i t reflects the author's thought on writer's responsibility.Firstly,this paper analyzes Briony's ethical choices of erring and redeeming by tracing back to ethical environment,teasing out ethical lines,and deconstructing ethical knots;Secondly?with reference to relevant text,this paper discusses Sphinx factor leading to different ethical choices so asto gain a new insightinto human nature athemethatfascinates McEwan; Thirdly,through the narration of writing and publishing dilemma,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writer's responsibility.Key Words:Atonement;McEwan;ethical choice;Sphinx factor;responsibility1引言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至今已经出版短篇小说集二部,小说十五部,而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于200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赎罪罪A tonement)"小说以十三岁小女孩布里奥妮的一次错误指证为叙事动力,描述了一次错误给几个年轻人的命运带来的彻底改变。

麦克尤恩《儿童法案》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

麦克尤恩《儿童法案》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

A b s t r a c t : I a n Mc E w a n ’ S f o u r t e e n t h n o v e l T h e C h i l d r e n A c t d e p i c t s t h e w o m a n j u d g e F i o n a Ma y e ’ S d a i l y
V o 1 . 1 8 N o . 6 N o v .2 0 1 5
d o i : 1 0 . 1 3 5 8 2 / j . c n k i 。 1 6 7 2— 7 8 3 5 . 2 0 1 5 . 0 6 . 0 0 8
麦克尤恩《 儿童法案》 中的
伦 理 困境 与 伦 理 选 择
伊恩 ・ 麦克尤恩坚持不懈地用艺术方式追寻与审视历史进程、 表达思想 , 并通过绘制、 窥测与再现
等 方式 切人 人物 内心世 界 , 与 世界对 话 , 在后现 代语 境下 表 达 和反思 人 性 , 希望 人 类从 失 意 和彷 徨 中得
到救赎 J 。小 说家还 通过 刻 画人物所 面 临 的伦 理 困境 , 不 断追 寻 一 种 救赎 空 间 , 其 中蕴 涵着 现 代 人 试 图走 出文 明 困境 的伦 理意识 和伦 理选择 。
1 两性 伦 理 困境
人 类 的伦 理意识 最初 表现 为对建 立 在血缘关 系 上 的伦 理身 份 的确 认 , 进 而建 立 伦理 秩 序 。 由于身
份与道德规范联系在一起 , 因此身份的改变就容易导致伦理混乱 , 引起冲突 柳。在传统 的家庭 的伦理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8— 2 9
l i f e a n d Ad a m He n r y ’ S b l o o d t r a ns f u s i o n c a s e s h e h a s d e a l t wi t h i n p a r t i c u l a r . Th e b o o k a g a i n ma i n l y c o n — c e r n e d a bo u t t he e t h i c a l d i l e mma t h a t p e o p l e ha v e t o d e l a wi t h i n t h e c o n t e mpo r a r y wo r l d . Ke y wo r ds:I a n Mc Ewa n;T he C hi l dr e n Ac t ;e hi t c a l d i l e mma;e t h i c l a c h o i c e s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伊恩·麦克尤恩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伊恩·麦克尤恩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伊恩·麦克尤恩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伊恩·麦克尤恩是二十世纪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第一部作品《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于1975年出版之后次年便获得了毛姆文学奖。

自此,伊恩便一直受到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这部小说集围绕着乱伦,谋杀,性变态等描述了一个黑暗、恐怖的世界。

也因其主题的恐怖,伊恩·麦克尤恩又被戏称为“恐怖伊恩”。

然而,人们对这部小说集的关注似乎仅停留在其题材的恐怖上,而未意识到在这恐怖的题材之后,它所揭示的人类伦理道德问题。

本文旨在从伦理学角度来探索伊恩·麦克尤恩在这八篇恐怖的故事背后所展现的人类生存困境以及伦理道德问题。

全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这部小说集及这部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综述,并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

第二章主要探讨小说集中所展现的家庭伦理问题。

在三篇故事中,伊恩描述了兄妹之间的乱伦、丈夫对妻子的谋杀、以及小姨以替代母亲的身份对外甥进行性虐待。

这些伦理事件背后的主导者就是男性霸权主义。

通过这三篇小说,伊恩·麦克尤恩体现了其对传统的男性霸权主义的反对。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小说集中所反映的社会伦理问题。

在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关系冷漠;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异化了。

此外,个体的欲望也与社会伦理规范之间产生冲突。

而当个体的基本生存需要不能被满足时,必定会做出与社会伦理规范冲突的事情。

因此,我们应当关注的是个体正当的需求,而不是固化的伦理规范。

第四章主要分析故事集中所体现出的生态伦理问题。

在这部小说集中,通过对一系列生态危机如人类对动物的虐待,人来生存环境的恶化以及人类精神生态失衡的描述,伊恩表达了他对动物虐待的反对以及对生态危机的担忧。

第五章是结论部分。

通过这部小说集,伊恩·麦克尤恩对英国当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社会伦理以及生态伦理进行了审视并指出了其失衡的现状。

解读《时间中的孩子》中的文学伦理学

解读《时间中的孩子》中的文学伦理学

解读《时间中的孩子》中的文学伦理学解读《时间中的孩子》中的文学伦理学摘要:《时间中的孩子》把现实与魔幻杂糅在一起,以斯蒂芬女儿的走失为伦理主线,将斯蒂芬引入一个追寻自我真实的旅程。

斯蒂芬的女儿丢失,象征着政府制定的伦理规范已经压倒了人的自身伦理。

这个事件之后,斯蒂芬陷入伦理困境,开始痛苦的挣扎。

妻子朱莉的怀孕预示着斯蒂芬纠结生活的结束以及生活的重生。

经过彷徨和挣扎之后,斯蒂芬终于迎来了最真的自我。

关键词:伦理线;伦理结;伦理困境;伦理选择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文坛颇富影响力的小说家,从第一部小说出版至今,麦克尤恩已先后有近二十部作品问世。

他写了多部成长小说,关注儿童的发展和成长。

自1976年获得萨姆塞特.毛姆奖以来,麦克尤恩已经斩获十多项文学大奖,奠定了他作为当代英国最有成就作家的地位。

《时间中的孩子》是成长文学的代表,通过写实与虚构相结合,刻画了主人公历经磨难、艰辛成长的故事,表现了麦克尤恩叙述现实、再现历史的执着。

《时间中的孩子》代表着麦克尤恩的写作进入新阶段,他不再仅仅描述儿童的成长,而是开始将焦点转向关注政治、社会和道德,小说主人公斯蒂芬寻找自我,走向成熟,作者麦克尤恩的创作也日渐臻熟。

在这部小说中,凯特这个孩子只是一个幻象,没有直接出现在小说文本中,而是完全通过斯蒂芬的意识传递出来的。

她是一个“不在场的在场”,实际为斯蒂芬无意识中的一种欲望,而这种欲望恰恰折射出成年人对童真的渴望和诉求。

伦理线文学的伦理结构的关键要素是伦理线和伦理结。

在文学作品中,伦理线同伦理结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伦理线呈现的是纵向伦理结构,伦理结则是文学文本的横向伦理结构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

《时间中的孩子》把虚构和写实融合在一起,引领斯蒂芬开启一个追寻自我的旅程,该小说有两条伦理线:显性伦理线和隐性伦理线。

显性伦理线是斯蒂芬的女儿被拐走,这个伦理线是预设的,孩子凯特并没有直接出现在小说中,而是在斯蒂芬的叙述中出现。

《爱无可忍》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

《爱无可忍》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

《爱无可忍》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高连莎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英国当代著名作家麦克尤恩的小说《爱无可忍》讲述的是热气球引发的一系列伦理困境和主人公做出的伦理选择。

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阐释了两性关系的伦理困境,与热气球事件中主人公们面临的伦理困境,揭示了麦克尤恩的道德警示和伦理教诲,引起读者对伦理选择的思考。

关键词:《爱无可忍》;伦理困境;伦理选择;文学伦理学批评《爱无可忍》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于1997年所著的长篇小说,一经出版即被英国书评界誉为年度最好的小说之一,并且在2004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屏幕。

麦克尤恩谈及创作这本小说的初衷是书写“一本赞美理性的书”,小说中极力赞美主人公乔面对困境的理性推断。

小说从主人公乔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回忆起当时由公园发生的热气球事件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问题。

小说可以分为三部分:热气球事件之前、热气球事件之后、热气球事件的结局。

作家通过刻画人物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不断追寻一种救赎空间,其中蕴含现代人试图走出文明困境的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

该篇论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各个人物在面临伦理困境时所作出的伦理选择,揭示了麦克尤恩的道德警示和伦理教诲。

一、热气球事件中的道德困境作家常常借助艺术之笔把现实中的各种道德现象转化为艺术中各种道德矛盾与冲突,作家这一创作动因在麦克尤恩的身上尤为突出。

《爱无可忍》该篇小说一开始就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道德问题:遇到别人身处困境时你该怎样选择?是不顾一切还是先己后人?小说一开篇热气球事件突发之后,乔立马去救人,说明他是有基本道德的,但是在救人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有想到会造成人员的死亡,在脑海中不断地用他理性的大脑科学计算该如何让自己安全降落的同时,解救被困的哈利。

风越来越大,他们也离地面越来越高,在“我”的不可靠叙述当中,也不断地反复回忆是否自己是第一个放手的,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第一个放手的,那样肯定会被人耻笑没有道德,就像“我”回忆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放弃是人的本性之一,自私同样是刻在骨子里的。

《赎罪》的文学伦理学解读中期报告

《赎罪》的文学伦理学解读中期报告

《赎罪》的文学伦理学解读中期报告
中期报告:
《赎罪》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于2001年出版的小说。

本文对该小说进行了文学伦理学的解读,探讨小说中涉及的道德问题、人性问题和历史问题。

首先,小说中最显著的道德问题是女主角布丽奇特在青少年时期错误指控罗比犯下了强奸罪。

这个谎言导致罗比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影响了他的人生和未来,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

小说通过这个故事提出了关于说谎和道德缺失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道歉和赎罪来修复伤害和重新建立信任。

其次,小说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

主要人物的性格和行为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虽然布丽奇特的行为导致了巨大的后果,但她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洗礼和成长,并试图去补救自己的错误。

罗比从一个被误解和不公正对待的少年,变成了一个魅力十足的士兵,然后是一个在战争中遭受创伤后变得痛苦和消沉的人。

他的变化和成长表明人性是复杂和多维的,需要反复思考。

最后,小说还探讨了历史问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争和社会变革。

小说通过描绘科斯特家族的经历和变迁,呈现出这一时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小说强调了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个人和集体的责任感,尤其是在做出决定和行动时。

这也与小说中道德问题和人性问题的探讨密切相关。

总之,《赎罪》是一部思想深刻、富有启示的小说,通过描写人类的复杂性和变化、道德的悖论和历史的沉重,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人性原则和社会责任的深度思考和反思。

麦克尤恩《星期六》的叙事伦理

麦克尤恩《星期六》的叙事伦理
第 35卷 第 6期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35 No.6
2018年 11月
JournalofHubeiPolytechnic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
Nov. 2018
DOI编码:10.3969/j.ISSN.2095-4662.2018.06.010
脑 外 科 医 生 亨 利 · 贝 罗 安 (HenryPerowne)一 天 的 日 常 生 活 :看 到 飞 机 失 事 起 火 ;路 上 遇 到 群 众 反对入侵伊 拉 克 的 游 行;和 巴 克 斯 特 几 个 混 混 产生纠纷;傍 晚 时 分 遭 遇 巴 克 斯 特 入 室 持 刀 行 凶。该小说颇 具 英 国 现 代 主 义 杰 作 《达 洛 维 夫 人》(Mrs.Dalloway)和 《尤 利 西 斯 》(Ulysses)的 气 象 ,以 主 人 公 贝 罗 安 的 视 角 和 碎 片 化 的 思 绪 , 不仅向我们描绘了社会物质丰裕的伦敦都市风
OntheNarrativeEthicsofMcEwan'sSaturday
SONGLaigen FANGXiaome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ubeiPolytechnicUniversity,HuangshiHubei435003)
[Abstract]PublishedbyIanMcEwan,Saturdaynarratesone-day-experienceofHenryPerowne,aneuro surgeoninLondon.Thenovellooksintotheloomingshadowofterrorism overtheordinaryBritishpeoplein thepost-9/11era.Basedupontheideasofnarrativeethics,thepaperrevealstwoethicalpuzzlesinMcEwan 'swriting:first,whetherBritain'smilitarysupportinIraqvioletstheinternationalpoliticalprinciples;second, whetherPerowne,asamemberofmiddleclass,breaksdownthedoctor-patientethics.Thefocusofthenar rativeethicsofthenovelcanhelpachievetheinteractionamongtheauthor,thetextandthereaders. [Keywords]IanMcEwan;Saturday;narrativeethics;politicalethics;doctor-patientethic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克尤恩作品中的道德伦理解读
杨雯
摘要:伊恩·麦克尤恩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活跃于英国文坛的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从早期的“阴森的尤恩”到当今的“国民作家”,麦克尤恩的创作主题逐渐从阴暗的乱伦、血腥转变到了更加宽广的社会、政治领域,写作技法也日臻成熟。

在麦克尤恩的作品中,不少作品都蕴含着伦理道德的主题,而这个主题也成为了学者在进行麦克尤恩研究的一个关注点。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文学伦理道德
麦克尤恩早期的作品因为充斥着暴力、怪癖、乱伦等阴暗主题而备受争议,他因此也被戏谑为“阴森的麦克尤恩”,但80年代以后麦克尤恩的创作方向开始向广大的社会、政治领域转变,虽然两个时期的创作风格截然不同,但麦克尤恩对伦理道德的关注贯穿了其所有作品。

从《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开始,到《赎罪》,再到《日光》,都从不同程度地对伦理道德进行了探索,《时间中的孩子》及之后的作品道德伦理指向相对清晰。

麦克尤恩在接受采访时坚定地说:“我们在本质上是道德的存在”①,而“小说是一种深化的道德形式,是进入他人心灵的完美介质。

我认为在移情层面上来说,道德问题始于小说”①。

麦克尤恩将道德问题归于小说,实则表明了麦克尤恩对伦理道德于小说的作用是十分看重的,对于社会道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也是十分明显的。

沈晓红在《论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伦理困境》中就《水泥花园》、《时间中的孩子》和《赎罪》三个作品为例对麦克尤恩作品中的伦理困境做出了较为全面的探究,“麦克尤恩三部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包括:自由的悖论、伦理反乌托邦,以及伦理两难之境。

每一个主要困境都来自他对时代伦理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他在不同创作时期的艺术特色。

‘伦理’在文中主要指人们对是非的特殊认识与体验;‘困境’意味困难的处境。

……研究表明,伦理困境在麦克尤恩的每部小说中都有体现,且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脉络,总体来说呼应了时代伦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自身艺术技巧的提升。

”②沈晓红在论文中指出伦理困境是麦克尤恩小说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麦克尤恩在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描写上反映出对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自由悖论与伦理道德的冲突、政界腐化所造成的伦理危机、男权思想下脆弱的婚姻、人与自然的对立、道德命令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在这种扭曲的社会环境与人性善恶的对决之下,人性开始变态,开始扭曲,进而出现违背伦理道德的变态人性和行为。

伦理困境的存在为小说人物的形成和转变提供了条件,变态的环境催生出扭曲、脆弱的人性,表现了伦理无序中的道德堕落与迷误。

麦克尤恩采用极端反伦理的一面来描写自由的积极面,实则凸显了另一种伦理指向,让读者进行更为深刻的伦理维度思考。

邱枫在《男性气质与性别政治—解读麦克尤恩的<家庭制造>》中通过对作品主人公霸权男子主义的批判,揭示故事的积极的道德维度。

“文学的目的在于愉悦和教诲,而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中带来的是震惊和教诲的‘不在场’。

叙述者表面上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作任何道德批判,但读者在震惊中无疑受到了比乏味的说教更深入的教化。

”③邱枫认为麦克尤恩并不是利用作品人物的角色伦理
价值观,而是利用故事的震惊性以及道德的缺失所射出来的讽刺,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尚必武在其《形式美学的道德旨归:麦克尤恩<家庭制造>的文学伦理学解读》一文中也对这个观点十分认同。

伯恩斯指出:“在其早期的作品中,麦克尤恩不是为了仅仅取得震惊和轰动的效应,而是有着更为崇高的目的。

”④而麦克尤恩也曾说道:“在我的短片小说里有一种被投射出来的罪恶感,属于那种一个人为了抓住好东西而想象出最糟糕的东西那一类。

”①《家庭制造》无疑是属于这一类作品里面的,《蝴蝶》也是如此,“当我们撕去《家庭制造》中叙述者的面纱,跳出故事之外,即可甄别做着隐匿于作品深处的创作意旨,即‘通过书写极端的邪恶来寄寓小说家对至善的诉求和向往,通过书写让人不安的艺术来表达其对崇高伦理道德的诉求。

’”⑤两者都认为麦克尤恩的作品都是以写极端来达到相反的效果,通过的伦理扭曲、邪恶的描写来达到伦理教化的目的,通过对社会特殊群体的伦理问题的描写,从而呼吁人们对这类群体的重视和关注,并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

而张和龙在《成长的迷误——评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中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结论,他将道德伦理主题与成长主题结合起来,他认为在道德伦理指导缺失下,导致青少年的成长道路以及道德观出现偏差,这“不是个体走向成熟与和谐的‘成长小说’,而是一部性心理走向迷误与畸变的‘反成长’小说。

”⑥周艺在《自然和人性的较量—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日光>》中也表现了麦克尤恩积极的伦理维度,“虽然叙事围绕生态危机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展开,但是结合文学论理学的批评方法,从环境伦理和科技伦理的角度解读这不小说,则能体会到麦氏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反讽,即在大众环保意识逐渐提高的同时社会精英们暴露出生态伦理观和科技伦理观扭曲的趋势,因此成为环保合唱中的不和谐音。

与此同时,有关主人公比德尔生活作风的描写并非旨在对其进行道德批判,而是为了挖掘:以他为代表的社会精英表现出的各种道德腐化现象所反映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功利主义价值观给人带来的伦理困惑。

”⑦从两者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二者认为麦克尤恩在描写人性或社会扭曲的表象下,隐藏的是对人性异化的思考,并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道德伦理维度。

结合麦克尤恩本人的回忆,“通过书写极端的邪恶来寄寓小说家对至善的诉求和向往”的观点似乎更加深入人心,作者在描写作品内容震惊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对伦理道德缺失程度的加深,以无唤有,通过对作品中特定的人物或是特定的社会环境的扭曲描写,让作品所表达出来的伦理道德观与读者的伦理道德观产生强烈的反差,从而引发读者对于伦理道德的重新定位与思考,对读者进行正确的道德伦理教育。

“作者通过想象最糟糕、最极端的伦理时间,昭示道德失败的教训,让读者在惊恐不安的阅读状态中,认识到客观社会中所可能存在的邪恶,进而承认他们、改变他们。

”正如杰克·斯莱所指出的那样“麦克尤恩的小说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不揭露日常生活的残酷性,我们就会对他们熟视无睹;通过强迫我们见证当下社会的邪恶,他也逼着我们去承认他们;他宣称,承认他们离改造他们只有一步之遥。

”⑤
结语
麦克尤恩无疑是英国伟大文学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他深刻揭示了人在道德伦理束缚之下的挣扎的欲望,以及欲望对人性的扭曲。

麦克尤恩通过对当下社会的伦理环境的描写,对当下伦理关系的反
思,都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表现出了道德伦理的进步性。

麦克尤恩的作品对当下伦理道德建设及价值探索都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①Roberts,Ryan. Conversations with Ian McEwan. 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10.
②沈晓红. 论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伦理困境[J].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③邱枫. 男性气质与性别政治——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家庭制造》[J]. 外国文学. 2007 (01)
④Byrnes,Bernie C. The Work of Ian McEwan:A Psychological Approach(Second Edition).London:Pauper Press,2002.
⑤尚必武.“让人不安的艺术”:麦克尤恩《蝴蝶》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外语教学,2012,(3)
⑥张和龙. 成长的迷误——评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J]. 当代外国文学. 2003 (04)
⑦周艺.自然和人性的较量—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日光》[J].当代外国文学,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