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技术课程论文实验报告
现代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现代测试技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现代测试技术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测试原理的理解,并掌握使用现代测试工具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
实验原理:现代测试技术通常涉及高精度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信号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
这些技术能够实现对物理量(如温度、压力、速度等)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传感器收集数据,通过数据采集卡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实验设备与材料:1. 高精度传感器2. 数据采集卡3. 计算机4. 信号调理电路5. 测试软件6. 必要的连接线和接口实验步骤:1.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安装在测试对象上。
2. 连接数据采集卡至计算机,并确保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卡之间的连接正确无误。
3. 打开测试软件,设置数据采集参数,如采样率、分辨率等。
4. 启动数据采集程序,开始收集实验数据。
5. 实验过程中,实时监控数据变化,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6. 数据采集完成后,使用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7. 根据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实验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呈现,包括原始数据的波形图、频谱分析图以及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测试对象的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稳定性等。
实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传感器的精度、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以及数据采集系统的稳定性等。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测试对象的性能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应用了现代测试技术对测试对象进行了性能评估。
实验结果表明,现代测试技术能够提供准确、实时的数据,对于科研和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同时,实验也暴露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的实验设计和设备改进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1] 张三. 现代测试技术原理与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2] 李四.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J]. 电子技术,2021, 42(3): 25-33.备注:本实验报告仅为示例,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需要根据实际实验情况进行调整。
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探索测试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测试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测试技术方法和工具。
一、引言
测试技术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软件中的缺陷并提高软件的质量。
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测试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实验目的
1. 了解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一些基本的测试技术方法和工具;
3.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测试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三、实验内容
1. 理解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3. 掌握测试工具的基本使用。
四、实验步骤
1. 阅读相关测试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使用测试用例设计方法设计测试用例;
3. 使用测试工具进行测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测试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测试技术方法和工具。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测试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软件中的缺陷,并且提高软件的质量。
因此,测试技术在软件开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结论
通过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我们对测试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测试技术方法和工具。
测试技术在软件开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软件中的缺陷并提高软件的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测试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以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一、交流全桥的应用——电子秤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说明交流激励的金属箔式应变电桥的实际应用。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说明交流电的四臂应变电桥的原理和实际应用情况,在相敏检波器中整形电路的作用下将输入的正弦波正转换成方波。
交流电桥比直流电桥有更高的灵敏度。
当阻容网络rc 不变时,相移将随输入信号的频率而变化,增大相角可以进一步提高灵敏度。
三、实验要求:1.电桥接入5khz交流。
2.组桥应注意接成差动式,即相邻电阻的受力方向相反。
四、实验装置:1.传感器系统实验仪 csy型 10台2.通用示波器 cos5020b 10台3.七喜电脑 8台4.消耗材料霍尔片(专用) 1个插接线(专用) 10个基层电池(9v) 10个五、实验步骤:1.按图3接线,组成全桥,音频和差放幅度旋钮适当,以毫伏表在50mv档时用手提压梁时毫伏表指针满档为宜。
图3 接线图2.在悬臂梁顶端磁钢上放好称重平台,在梁处于水平状态时调整电桥的调平衡电位器wd 和wa,使系统输出为零。
3.在称重平台上逐步加上砝码进行标定,并将结果填入表3。
表3 实验数据4.取走砝码,在平台上加一未知重量的重物,记下电压表读数。
六、实验数据及处理:在称重平台上每加—个砝码w,记下—个输出v值,对电子称进行标定。
用方格纸画出w――v曲线,根据标定曲线计算出未知-重量重物的重量。
回归方程为v=0.044w-0.06,当v=1.16时,w=27.73g.二、霍尔传感器的直流激励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霍尔传感器的直流激励特性。
二、实验内容:给霍尔传感器通以直流电源,经差动放大器放大,当测微头随振动台上、下移动时,就有霍尔电势输出,从而可以测出霍尔传感器在直流激励下的输出特性。
三、实验原理:由两个半圆形永久磁钢组成梯度磁场,位于梯度磁场中的霍尔元件(霍尔片)通过底座连接在振动台上。
当霍尔片通以恒定电流时,将输出霍尔电势。
改变振动台的位置,霍尔片就在梯度磁场中上下移动,霍尔电势v值大小与其在磁场中的位移量x有关。
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工程测试技术实验二、实验目的1. 熟悉工程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常用的测试仪器和设备的使用;3. 提高对工程测试结果的分析和判断能力;4. 培养团队合作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原理工程测试技术是利用各种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实体或系统进行检测、测量和分析的技术。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工程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四、实验仪器与设备1. 信号发生器2. 示波器3. 频率计4. 数字多用表5. 电阻箱6. 电容箱7. 电流表8. 电压表9. 万用表10. 实验平台五、实验内容1. 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联用实验(1)了解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的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3)观察不同信号波形的变化。
2. 频率计与信号发生器联用实验(1)了解频率计的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频率计;(3)测量信号的频率。
3. 数字多用表与电阻箱联用实验(1)了解数字多用表的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数字多用表;(3)测量电阻值。
4. 电容箱与示波器联用实验(1)了解电容箱的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电容箱;(3)观察电容对信号的影响。
5. 电流表与电压表联用实验(1)了解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3)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6. 万用表与实验平台联用实验(1)了解万用表的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万用表;(3)测量实验平台上的各种参数。
六、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和设备,连接电路;2. 根据实验要求,调整仪器和设备;3.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4.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联用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信号波形的变化,加深了对信号波形的理解;2. 频率计与信号发生器联用实验:成功测量了信号的频率,掌握了频率计的使用方法;3. 数字多用表与电阻箱联用实验:准确测量了电阻值,提高了数字多用表的使用技能;4. 电容箱与示波器联用实验:观察到了电容对信号的影响,加深了对电容的认识;5. 电流表与电压表联用实验:成功测量了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掌握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6. 万用表与实验平台联用实验:准确测量了实验平台上的各种参数,提高了万用表的使用技能。
测量课实验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测量课实验,旨在使学生掌握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测量原理;2. 掌握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基本测量方法;3. 熟悉常用测量仪器的操作和维护;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水准测量实验:学习水准仪的使用方法,掌握水准测量的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高程测量;2. 角度测量实验:学习经纬仪的使用方法,掌握角度测量的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水平角和垂直角的测量;3. 距离测量实验:学习钢尺、全站仪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距离测量的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距离测量;4. 实际工程测量: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地形图测绘、建筑物测量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过程1. 水准测量实验(1)准备工作:了解水准仪的构造、原理和操作方法,熟悉水准测量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操作过程:按照水准测量的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水准点的布设、水准路线的架设、水准测量等。
(3)数据处理:对水准测量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校核,得出测量结果。
2. 角度测量实验(1)准备工作:了解经纬仪的构造、原理和操作方法,熟悉角度测量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操作过程:按照角度测量的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水平角和垂直角的测量。
(3)数据处理:对角度测量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校核,得出测量结果。
3. 距离测量实验(1)准备工作:了解钢尺、全站仪等测量工具的构造、原理和操作方法,熟悉距离测量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操作过程:按照距离测量的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距离测量。
(3)数据处理:对距离测量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校核,得出测量结果。
4. 实际工程测量(1)准备工作:了解实际工程测量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熟悉地形图测绘、建筑物测量等操作。
(2)操作过程:按照实际工程测量的流程和操作,进行地形图测绘、建筑物测量等。
测试技术-两个实验报告
01 实验报告实验项目:涡流传感器标定02 振动测量一、实验目的:1、了解测量动态应变原理,熟悉信号测量及变换过程中的典型电路。
2、了解中间变换器的原理,掌握使用和分析方法,熟悉信号处理过程。
3、能熟练操作仪器调试出实验中的重要波形,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图形。
4、分析调试出的振动图像,了解测试振动频率与传感器输出的关系。
二、基本原理:用金属梁上四片(2片拉伸,2片压缩)金属箔式应变片组成全桥,采用交、直流预调平衡装置对电桥预调平衡。
在电桥的电源端加上频率为f0的等幅正弦波,此等幅波的振幅经电桥随梁的应变引起应变片的电阻变化而变化,电阻变化频率远小于f0,在电桥的输出端获得一个载波为f0的调幅波。
此过程叫调幅过程。
将此调幅波经差动放大器放大,由相敏检波器检波,用低通滤波器滤去载波和高次谐波,取出被放大的包络信号,此信号与被测应变信号形状相同,再用毫伏表将信号显示出来。
毫伏表就反映了梁的应变大小。
当振动梁被不同频率的信号激励时,起振幅度不同,贴于应变梁表面的应变片所受应力不同,电桥输出信号大小也不同,若激励频率与梁的固有频率相同时则产生谐振,此时电桥输出信号最大,根据这一原理可以找出梁的固有频率。
三、实验器件与单元:传感器主控台、音频振荡器、低频振荡器、振动源、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移相器_相敏检波器_低通滤波器模板、双踪示波器、万用表(自备)、导线若干、打印机。
振动源 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移相_相敏检波_低通滤波器模板四、实验步骤:1、应变模板接线。
接入模板电源±15V (从主控台引入,使应变模板工作),将实验模板调节增益电位器R W3顺时针调节大致到中间位置(约3转)。
接好电桥电路,并分别将交流偏置电压,交直流补偿单元接入点桥电路,然后将电桥输出接入差分放大电路输入端。
(接线图应变模板单元中,有粗线连接提示。
)2、给电桥电路加交流偏置电压。
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控台电源开关。
将音频振荡器的频率调节到1.5KHz 左右,幅度调节到10Vp-p (频率可用数显表Fin 监测,幅度用示波器监测)。
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测试技术实验报告测试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信号分析虚拟实验⼀、实验⽬的1、理解周期信号可以分解成简谐信号,反之简谐信号也可以合成周期性信号;2、加深理解⼏种典型周期信号频谱特点;3、通过对⼏种典型的⾮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加深了解⾮周期信号的频谱特点。
⼆、实验原理信号按其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不同可分为确定性信号与⾮确定性信号。
确定性信号⼜可分为周期信号和⾮周期信号。
本实验是针对确定性周期信号和⾮周期信号进⾏的。
周期信号可⽤傅⾥叶级数的形式展开,例如f(t)为周期函数⽽⾮周期信号可⽤傅⾥叶变换三、实验结果1、周期信号合成矩形波的合成⽅波叠加叠加20次幅值=8 占空⽐=50% 初始频率为2; 三⾓波的合成2、周期信号分解矩形波的分解三⾓波分解1.单边函数3.冲击函数5、采样函数6、⾼斯噪⾳7、周期函数4、⼀阶响应闸门函数5、⼆阶响应采样函数四、⼩结通过本次试验的操作以及⽼师的指导,我对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信号的合成与分解有了⼀定的实际了解。
掌握了⼏种典型周期信号频谱特点和⼏种典型的⾮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加深了对⾮周期信号的频谱特点的理解。
实验⼆传感器性能标定实验1、⾦属箔式应变⽚――单臂电桥性能实验⼀、实验⽬的:了解⾦属箔式应变⽚的应变效应,单臂电桥⼯作原理和性能。
⼆、基本原理:电阻丝在外⼒作⽤下发⽣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ΔR/R=Kε式中ΔR/R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K为应变灵敏系数,ε=Δl/l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属箔式应变⽚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艺制成的应变敏感元件,通过它转换被测部位受⼒状态变化、电桥的作⽤完成电阻到电压的⽐例变化,电桥的输出电压反映了相应的受⼒状态。
,对单臂电桥输出电压U o1= EKε/4。
三、需⽤器件与单元: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应变式传感器-电⼦秤、砝码、数显表、±15V电源、±4V电源、万⽤表(⾃备)。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实验报告(1)(1)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实验报告(1)(1)西南科技⼤学《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实习报告姓名班级学号刘杰矿物14015120144748丁威矿物14015120142360余娟矿物14015120144748环境与资源学院矿物加⼯教研室制⼆〇⼀六年⼗⽉实习报告撰写要求:实习报告在实习的基础上完成,运⽤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习资料,进⾏⽐较深⼊的分析、总结。
实习报告内容要求实事求是,简明扼要,能反映出本⼈实习的情况、体会和感受。
报告的资料必须真实可靠,有独⽴的见解,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字数⾄少2000字。
⼀、实习报告正⽂内容必须包含以下四个⽅⾯:1.实习⽬的:要求⾔简意赅,点明主题。
2.实习内容及过程:要求内容详实、层次清楚;侧重实际动⼿能⼒和技能的培养、锻炼和提⾼,但切忌记帐式或⽇记式的简单罗列。
3.结果分析,对每次实习的测试进⾏分析,要求分析正确,合理。
4.实习体会:要求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着重写出对实习内容的总结、体会和感受,特别是⾃⼰所学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和今后应努⼒的⽅向。
⼆、实习报告⽂字打印格式和装订要求1.实习报告⼀律要使⽤A4纸打印成⽂;2.字间距设置为“标准”;3.段落设置为“1.25倍⾏间距”;4.字号设置为:a) 标题:⿊体⼆号加粗;b) 正⽂⼀级标题:⿊体三号;c) 正⽂⼆级标题:⿊体⼩三号;d) 其余汉字均为宋体⼩四号;e) 正⽂中所有⾮汉字均为Times New Roman 体;5.页边距:上3cm 下2.5cm 左3cm 右2.5cm6.实习报告最后统⼀与实习报告封⾯装订成册⼀、实验⽬的了解扫描电镜、x衍射仪、原⼦吸收光谱、红外、拉曼光谱结构原理及使⽤⽅法,对物质的表⾯形态、化学成分及内部原⼦分⼦的结构和形态、微量及衡量元素测定、对分⼦进⾏结构分析和鉴定。
⼆、扫描电⼦显微镜1、⼯作原理扫描电⼦显微镜的制造依据是电⼦与物质的相互作⽤。
观察样品的表⾯形态要是利⽤⼆次电⼦信号成像,扫描电镜从原理上讲就是利⽤聚焦得⾮常细的⾼能电⼦束在试样上扫描,当⼀束极细的⾼能⼊射电⼦轰击扫描样品表⾯时,被激发的区域将产⽣⼆次电⼦和激发出各种物理信息。
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测试技术实验报告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电动力工程学院测控系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性能实验日期:一. 实验目的二. 基本原理三. 实验结果表1-1单臂电桥输出数据记录表表1-2 双臂电桥输出数据记录表表1-3全桥电桥输出数据记录表四.实验曲线(用坐标纸绘制在给出的坐标系中)五.实验数据处理1. 根据表1-1、1-2、1-3计算单臂、半桥、全桥的非线性误差δf1=Δm/y F..S 100%,式中Δm为输出值与拟合直线的最大偏差;y F·S为装置的标称输出值,此处为200g时的输出值。
2. 分析单臂、半桥、全桥的特性。
六. 思考题1.单臂电桥时,作为桥臂电阻应变片应选用:(1)正(受拉)应变片(2)负(受压)应变片(3)正、负应变片均可以。
2.半桥测量时两片不同受力状态的电阻应变片接入电桥时,应放在:(1)对边(2)邻边。
V( mv)0 W(g)实验二电涡流式传感器性能实验日期:一. 实验目的二. 基本原理三.实验结果1.静态实验结果:表2-1电涡流传感器位移X与输出电压数据根据表2-1数据,画出V-X曲线。
试计算量程为1mm、3 mm及5mm时的灵敏度和线性度(可以用拟合直线的方法)。
根据曲线找出线性区域及进行正、负位移测量时的最佳工作点。
v(mv)2.动态测量结果:表2-2 振动测量数据记录表根据实验结果作出传感器的Vp-p(V)—f(Hz)曲线,指出系统自振频率的大致值。
V(mV)0 f(Hz)实验三电容式传感器的性能实验日期:一. 实验目的二. 基本原理三.实验结果1.静态实验结果:表3-1 电容传感器位移与输出电压记录表根据表3-1数据做出曲线,计算电容传感器的系统灵敏度S和非线性误差δv(mv)0 x(mm)2.动态实验结果:表3-2电容传感器动态测量数据记录表根据实验结果作出传感器的V01(mv)—f(Hz)曲线,指出系统自振频率的大致值。
测试技术实验报告(完整)
测试技术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测控教研室二O一一年五月实验一 测量电桥静态特性测试报告 同组人: 时间:一、实验目的1. 熟悉静态电阻应变仪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2. 熟悉测量电桥的三种接法,验证公式04n y e e δε=3. 分析应变片组桥与梁受力变形的关系,加深对等强度梁概念的理解4. 验证温度对测量的影响并了解消除方法 二、实验设备静态电阻应变仪、等强度梁、砝码、应变片 三、实验原理等强度梁受外力变形时,贴在其上的应变片的电阻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应变片连接在应变仪测量桥的桥臂上,则应变片电阻的变化就转换为测量电桥输出电压的变化,应变仪采用“零位法”进行测量。
它采用双桥电路,一个是测量桥,另一个为读数桥。
当测量桥有电压输出时,调整读数桥的刻度盘,使仪表指针为零。
则此时读数桥读数与桥臂系数之比即为试件的实验应变值。
四、实验数据整理在等强度梁上逐级加载、卸载,并把三种电桥接法的测量结果填入表1。
表1 三种电桥接法的测量结果处理注:理论应变2=E bh ε理,其中10b=;h=6mm ;E=2×1011N/m 2 五、问答题1、 试分析实验中同一载荷下,半桥接法相对于单臂和全桥接法的仪器输出有什么不同?半桥接法时,仪器输出是单臂接法仪器输出的2倍,是全桥接法仪器输出的1/2,单臂接法时01R U =U 4R ∆±,半桥时01R U =U 2R ∆±,全桥时0RU =U R∆±。
同时,由上图数据可以看出,每对应一个负荷时,半桥接法时的仪器输出是单臂时的2倍,全桥的1/2。
2、 单臂测量时若试件温度升高,仪器输出(指针)如何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
仪器输出将变大。
当试件受力且试件温度升高时,输出电压F T0R R 1U =+4R R ∆∆⎛⎫⎪⎝⎭,R 为试件电阻,而本实验输出的是应变片的应变ε,F T 1R R 1=+S R R ε∆∆⎛⎫⎪⎝⎭,若试件温度升高时,则没有温度影响T R R ∆,F2R =SRε∆,显然,温度升高的变化1ε大于温度没有升高时的变化2ε,故试件温度升高时,仪器输出将变大。
测试技术课程论文实验报告
东南大学机械学院机械制造工程原理实验报告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实验组别:实验者姓名:王安俊学号:02010420 实验时间:2013 年5月31日评定成绩:报告审阅教师实验一车刀角度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熟悉车刀切削部分的构造要素,掌握车刀标注角度的参考平面、参考系及车刀标注角度的定义;2.了解车刀量角台的结构,学会使用车刀量角台测量车刀的标注角度;3.绘制车刀标注角度图,并能够在图中准确标注出测量得到的车刀各标注角度数值。
二、实验仪器设备车刀角度测量仪外圆车刀、切断刀、45°弯头车刀、螺纹刀等三、测量原理与实验内容车刀标注角度可以用角度样板、万能量角仪、重力量角器以及各种车刀量角台等进行测量。
其测量的基本原理是:按照车刀标注角度的定义,在被测量切削刃(刀刃)的选定点,用测量工具的尺面,如量角器的尺面或量角台的指针平面(或侧面或底面),与构成被测角度的面或线紧密贴合(或相平行或相垂直),把需要测量的角度测量出来。
由于所使用的测量工具(量角器或量角台)的结构各不相同,其测量的方法也不同。
下面以使用车刀量角仪来测量车刀标注角度为例,说明车刀量角仪的结构及其测量方法。
(一)车刀量角仪的结构车刀量角仪是测量车刀标注角度的专用测量工具,它既能测量车刀主剖面参考系的基本角度,又能测量车刀法剖面参考系的基本角度,车刀量角仪的结构如图1-1所示。
1-1 车刀量角仪1、圆盘底座2、车刀工作台 2a、工作台指针 2b、滑动刀台 2c、固紧螺钉 2d、被测量刀具3、主量角器 3a、量刀板及指针 3b、升降螺母4、副量角器 4a、指针 4b、固紧手轮 4c、摇臂5、附件 5a、立柱 5b、量角器支座 5c、手轮(二)测量车刀标注角度1、校准车刀量角仪的原始位置2、测量主偏角K r3、测量刃倾角λS4、测量副偏角Kr′5、测量前角r06、测量后角∂0(三)计算车刀派生角度并绘制车刀角度图四、实验数据与结果(一)实验记录(将测得数据填入下表)(二)根据测量所得角度分别绘制各车刀标注角度图二、思考题1、用车刀量角仪测量车刀主剖面前角r0和后角∂0时,为什么要让工作台从原始位置起,逆时针方向转动φr=90°-Kφ的角度?2、为什么用车刀量角仪测量车刀法剖面前角r0和后角∂0时,小指针(连同弯板)要旋转一个刃倾角λS的数值?3、用45°弯头车刀车外圆和车端面时,其主、副刀刃和主、副偏角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切断车刀有几条刀刃?哪条是主刀刃?哪条是副刀刃?试分别以图示说明。
测试技术实验报告(完整)
测试技术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测控教研室二O一一年五月实验一 测量电桥静态特性测试报告 同组人: 时间:一、实验目的1. 熟悉静态电阻应变仪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2. 熟悉测量电桥的三种接法,验证公式04n y e e δε=3. 分析应变片组桥与梁受力变形的关系,加深对等强度梁概念的理解4. 验证温度对测量的影响并了解消除方法 二、实验设备静态电阻应变仪、等强度梁、砝码、应变片 三、实验原理等强度梁受外力变形时,贴在其上的应变片的电阻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应变片连接在应变仪测量桥的桥臂上,则应变片电阻的变化就转换为测量电桥输出电压的变化,应变仪采用“零位法”进行测量。
它采用双桥电路,一个是测量桥,另一个为读数桥。
当测量桥有电压输出时,调整读数桥的刻度盘,使仪表指针为零。
则此时读数桥读数与桥臂系数之比即为试件的实验应变值。
四、实验数据整理在等强度梁上逐级加载、卸载,并把三种电桥接法的测量结果填入表1。
表1 三种电桥接法的测量结果处理注:理论应变2=E bh ε理,其中10b=;h=6mm ;E=2×1011N/m 2 五、问答题1、 试分析实验中同一载荷下,半桥接法相对于单臂和全桥接法的仪器输出有什么不同半桥接法时,仪器输出是单臂接法仪器输出的2倍,是全桥接法仪器输出的1/2,单臂接法时01R U =U 4R ∆±,半桥时01R U =U 2R ∆±,全桥时0R U =U R∆±。
同时,由上图数据可以看出,每对应一个负荷时,半桥接法时的仪器输出是单臂时的2倍,全桥的1/2。
2、 单臂测量时若试件温度升高,仪器输出(指针)如何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
仪器输出将变大。
当试件受力且试件温度升高时,输出电压F T 0R R 1U =+4R R ∆∆⎛⎫⎪⎝⎭,R 为试件电阻,而本实验输出的是应变片的应变ε,F T1R R 1=+S R Rε∆∆⎛⎫⎪⎝⎭,若试件温度升高时,则没有温度影响T R R ∆,F2R =SRε∆,显然,温度升高的变化1ε大于温度没有升高时的变化2ε,故试件温度升高时,仪器输出将变大。
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测试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熟悉测试的基本概念和流程;2.学习使用测试工具和技术进行软件测试;3.掌握测试技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开发工具:Eclipse IDE;3. 测试工具:JUnit。
三、实验内容1. 编写一个简单的Java程序,实现对一组整数进行排序;2. 使用JUnit工具进行测试,验证程序的正确性和可靠性;3.测试包括边界值测试、等价类测试和路径覆盖测试。
四、实验步骤1. 创建一个Java项目,并添加JUnit库;2.编写排序程序的代码,并确保程序能够正常运行;3. 编写JUnit测试用例,包括边界值测试、等价类测试和路径覆盖测试;4. 运行JUnit测试并分析测试结果;5.修改程序代码,修复测试中发现的问题;6.重复步骤3-5,直到所有测试用例通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边界值测试:将测试数据设置为最小值、最大值、边界值和非法值,验证程序是否能够正确处理这些情况;2.等价类测试:根据输入的特性,将测试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等价类,从每个等价类中选择代表性的数据进行测试;3.路径覆盖测试:通过分析程序的代码,选择测试用例覆盖所有可能的执行路径,以验证程序的逻辑是否正确。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熟悉了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流程,并学习了使用JUnit工具进行测试。
在实验中,我通过编写测试用例对排序程序进行了测试,并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修改代码修复了这些问题。
通过测试技术的应用,我确保了程序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测试技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在早期发现和解决问题,减少开发成本和风险。
通过不断的测试和修复,我们可以提高软件的质量和性能,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在以后的实验和项目中,我将继续运用测试技术,为软件开发提供更好的保障。
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掌握测试用例的设计与编写技巧。
3. 提高软件测试效率和质量。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测试用例设计2. 测试用例编写3. 测试执行4. 测试结果分析三、实验步骤1. 测试用例设计(1)了解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明确测试目标。
(2)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分析功能模块,确定测试范围。
(3)针对每个功能模块,设计测试用例,包括输入数据、预期结果、测试步骤等。
2. 测试用例编写(1)按照测试用例设计,编写测试用例文档。
(2)使用测试用例模板,规范测试用例格式。
(3)对测试用例进行审核,确保测试用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测试执行(1)根据测试用例文档,在测试环境中执行测试。
(2)记录测试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包括错误类型、发生时间、重现步骤等。
(3)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是否符合预期。
4. 测试结果分析(1)根据测试结果,对软件质量进行评估。
(2)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原因。
(3)提出改进建议,为软件开发提供参考。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测试用例设计本次实验共设计了10个测试用例,涵盖了软件的主要功能模块。
测试用例覆盖率达到90%以上,能够满足测试需求。
2. 测试用例编写测试用例文档格式规范,测试用例完整,无遗漏。
测试用例的编写质量较高。
3. 测试执行测试执行过程中,共发现5个缺陷。
其中,功能性缺陷3个,界面缺陷1个,性能缺陷1个。
4. 测试结果分析(1)功能性缺陷:主要表现为软件功能不符合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
针对此类缺陷,需要与开发人员沟通,确认问题原因,并进行修复。
(2)界面缺陷:主要表现为软件界面布局不合理、元素错位等。
针对此类缺陷,需要调整界面布局,优化用户交互。
(3)性能缺陷:主要表现为软件运行速度慢、资源占用高。
针对此类缺陷,需要优化算法,提高代码效率。
五、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了软件测试效率和质量。
测试技术基础_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测试技术基础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
2. 掌握常用测试仪器的操作方法。
3. 学会测试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实验原理测试技术是研究测试方法、测试仪器、测试数据和测试结果的一门学科。
测试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材料科学等。
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并掌握常用测试仪器的操作方法。
四、实验仪器与设备1. 信号发生器2. 示波器3. 信号分析仪4. 数据采集器5. 矢量网络分析仪6. 万用表7. 线路板8. 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五、实验内容及步骤1. 信号发生器实验(1)熟悉信号发生器的操作面板和功能。
(2)产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等信号,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
(3)调节信号的幅度、频率和相位,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变化。
2. 示波器实验(1)熟悉示波器的操作面板和功能。
(2)观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等信号,分析波形的特点。
(3)测量信号的幅度、频率和相位。
3. 信号分析仪实验(1)熟悉信号分析仪的操作面板和功能。
(2)分析信号的频谱,观察信号的频谱特性。
(3)测量信号的带宽、信噪比等参数。
4. 数据采集器实验(1)熟悉数据采集器的操作面板和功能。
(2)采集模拟信号,观察数据采集器的波形显示。
(3)分析采集到的数据,计算相关参数。
5. 矢量网络分析仪实验(1)熟悉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操作面板和功能。
(2)测量电路的S参数,分析电路的特性。
(3)优化电路参数,提高电路性能。
6. 万用表实验(1)熟悉万用表的操作面板和功能。
(2)测量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的参数。
(3)分析元件的特性,评估元件的质量。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信号发生器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信号发生器能够产生不同类型和参数的信号,满足测试需求。
2. 示波器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示波器能够准确显示信号波形,测量信号的幅度、频率和相位。
测试技术实验报告(含实验数据)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报告1实验一电阻应变片的粘贴及工艺一、实验目的通过电阻应变片的粘贴实验,了解电阻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和检查方法及应变片在测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实验原理电阻应变片实质是一种传感器,它是被测试件粘贴应变片后在外载的作用下,其电阻丝栅发生变形阻值发生变化,通过阻桥与静动态应变仪相连接可测出应变大小,从而可计算出应力大小和变化的趋势,为分析受力试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QJ-24型电桥、万用表、兆欧表、电烙铁、焊锡、镊子、502胶、丙酮或酒精、连接导线、防潮材料、棉花、砂纸、应变片、连接片。
四、实验步骤1、确定贴片位置本实验是在一梁片上粘贴四块电阻应变片,如图所示:2、选片1)种类及规格选择应变片有高温和常温之分,规格有3x5,2x4,基底有胶基箔式和纸基箔式。
常用是3*5胶基箔式。
2)阻值选择:阻值有120欧,240欧,359欧,500欧等,常用的为120欧。
3)电阻应变片的检查a.外观检查,用肉眼观察电阻应变是否断丝,表面是否损坏等。
b.阻值检查:用电桥测量各片的阻值为配组组桥准备。
4)配组电桥平衡条件:R1*R3 = R2*R4电桥的邻臂阻值小于0.2欧。
一组误差小于0.2% 。
在测试中尽量选择相同阻值应变片组桥。
3.试件表面处理1) 打磨,先粗打磨,后精细打磨a. 机械打磨,如砂轮机b. 手工打磨,如砂纸打磨面积应大于应变片面积2倍,表面质量为Ra =3.2um 。
应成45度交叉打磨。
因为这样便于胶水的沉积。
2)清洁表面用棉花粘积丙酮先除去油污,后用酒精清洗,直到表面干净为止。
3)粘贴。
涂上502胶后在电阻应变片上覆盖一薄塑料模并加压,注意电阻应变片的正反面。
反面涂胶,而正面不涂胶。
应变片贴好后接着贴连接片。
4)组桥:根据要求可组半桥或全桥。
5)检查。
用万用表量是否断路或开路,用兆欧表量应变片与被测试件的绝缘电阻,静态测试中应大于100M欧,动态测试中应大于50M欧。
测试技术实验报告3
实验三光电转速传感器的转速测量实验实验日期:姓名:一、实验目的了解光电转速传感器测量转速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仪器转动源、光电传感器、直流稳压电源、频率/转速表、示波器。
三、实验原理光电式转速传感器有反射型和透射型二种,本实验装置是透射型的,传感器端部有发光管和光电池,发光管发出的光源通过转盘上的孔透射到光电管上,并转换成电信号,由于转盘上有等间距的6个透射孔,转动时将获得与转速及透射孔数有关的脉冲,将电脉计数处理即可得到转速值。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从设备上找出光电传感器根据任务要求,按图1光电测转速安装示意图,找出光电传感器。
图1 光电测转速安装示意图2.按仿真要求接线,转动仿真电位器,调节电压,观察电机转速,直到仿真成功。
图1光电测转速仿真图3.光电传感器已安装在转动源上,按要求接线:+5V电源接到三源板“光电”输出的电源端,光电输出接到频率/转速表的“f/n”。
如图1。
4.打开实验台电源开关,用不同的电源驱动转动源转动,记录不同驱动电压对应的转速,填入下表,同时可通过示波器观察光电传感器的输出波形。
五、数据处理分析根据测的驱动电压和转速,作V-n曲线。
V-n 曲线说明:1.转速与频率本来该为6倍关系的,而我们小组记录的数据却是5倍关系,说明有问题,经过询问试验老师,和我们自己的分析判断,此测转速的仪器内部是按照5个感光为一个圆周的周期的。
2.当电压调到4~6V的时候,电机有明显的震动,且噪音较大。
当达到8V的时候,震动减弱到很小,运行很安静,当达到14V左右时,变得很安静,但是到达16V时,震动却再一次加大,回程的时候也如此。
我们分析,在16V左右是电机的共振点,而在4~6V,电机实际上是抖动,因为安装间隙较大,和电刷的原因,导致电机在低速状态下不稳定,而导致的。
3.通过本实验,了解了基本的光电测速原理及方式。
六、附录:原始数据。
测试技术试验报告
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半桥与全桥性能实验实验日期:姓名:一、实验目的: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半桥与全桥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二、基本原理: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ΔR/R=Kε式中ΔR/R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K为应变灵敏系数,ε=Δl/l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元件,通过它转换被测部位受力状态变化、电桥的作用完成电阻到电压的比例变化,电桥的输出电压反映了相应的受力状态。
对半桥电桥输出电压Uo1= EKε/2;对全桥电桥输出电压Uo1= EKε。
三、实验器材: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应变式传感器-电子秤、20g砝码*10、电压表、±15V电源、±4V电源。
四、实验步骤:1.根据图(1-1)应变式传感器(电子秤)已装于应变传感器模板上。
传感器中各应变片已接入模板的左上方的R1、R2、R3、R4,R1=R2=R3=R4=350Ω。
图1-1 应变式传感器安装示意图2.接入模板电源±15V(从主控台引入),检查无误后,合上主控台电源开关,将实验模板调节增益电位器RW3顺时针调节大致到中间位置,再进行差动放大器调零,方法为将差放的正负输入端与地短接,输出端与主控台面板上数显表输入端Vi相连,调节实验模板上调零电位器RW4,使数显表显示为零(数显表的切换开关打到2V档)。
其中:Rw3、Rw4的位置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一直到做完实验完成为止。
3.根据图1-2接线。
R1、R2为实验模板左上方的应变片,注意R2应和R1受力状态相反,即将传感器中两片受力相反(一片受拉、一片受压)的电阻应变片作为电桥的相邻边。
接入桥路电源±4V,调节电桥调零电位器RW1进行桥路调零。
4.在电子称上放置一只砝码,读取数显表数值,依次增加砝码和读取相应的数显表值,直到200g 砝码加完。
精华版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精华版)测试技术实验报告测试技术实验报告__学院《过程控制测试技术》实验报告本2012----20__学年第二学期专业班级:__班姓名:___学号:___指导老师:实验一MATLAB基本应用一、实验目的1、学习MATLAB的基本用法;2、了解MATLAB的目录结构和基本功能。
二、实验内容:题目1、已知_的取值范围,画出y=sin(_)的图型。
参考程序:_=0:0.05:4pi;y=sin(_);plot(y)运行结果:题目2、已知z取值范围,_=sin(z);y=cos(z);画三维图形。
参考程序:z=0:pi/50:10pi;_=sin(z);y=cos(z);plot3(_,y,z)_label('_')ylabel('y')zlabel('z')运行结果:题目3、已知_的取值范围,用subplot函数绘图。
参考程序:_=0:0.05:7;y1=sin(_);y2=1.5cos(_);y3=sin(2_);y4=5cos(2_);subplot(2,2,1),plot(_,y1),title('sin(_)')subplot(2,2,2),plot(_,y2),title('1.5cos(_)')subplot(2,2,3),plot(_,y3),title('sin(2_)')subplot(2,2,4),plot(_,y4),title('5cos(2_)')连续信号的MATLAB表示题目4、指数信号:指数信号Aeat在MATLAB中可用e_p函数表示,其调用形式为:y=Ae_p(at)(例取A=1,a=-0.4)参考程序:A=1;a=-0.4;t=0:0.01:10;ft=Ae_p(at);plot(t,ft);gridon;运行结果:题目5、正弦信号:正弦信号Acos(w0t+)和Asin(w0t+)分别由函数cos和sin表示,其调用形式为:Acos(w0t+phi);Asin(w0t+phi)(例取A=1,w0=2,=/6)参考程序:A=1;w0=2pi;phi=pi/6;t=0:0.001:8;ft=Asin(w0t+phi);plot(t,ft);gridon;运行结果题目6、抽样函数:抽样函数Sa(t)在MATLAB中用sinc函数表示,其定义为:sinc(t)=sin(t)/(t),其调用形式为:y=sinc(t)参考程序:t=-3pi:pi/100:3pi;ft=sinc(t/pi);plot(t,ft);gridon;运行结果实验二周期信号波形的合成与分解一、实验目的学会使用MATLAB观察方波信号的分解与合成二、实验内容编制MATLAB程序,仿真实现下图周期方波信号的分解与合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大学机械学院机械制造工程原理实验报告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实验组别:实验者姓名:王安俊学号:02010420 实验时间:2013 年5月31日评定成绩:报告审阅教师实验一车刀角度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熟悉车刀切削部分的构造要素,掌握车刀标注角度的参考平面、参考系及车刀标注角度的定义;2.了解车刀量角台的结构,学会使用车刀量角台测量车刀的标注角度;3.绘制车刀标注角度图,并能够在图中准确标注出测量得到的车刀各标注角度数值。
二、实验仪器设备车刀角度测量仪外圆车刀、切断刀、45°弯头车刀、螺纹刀等三、测量原理与实验内容车刀标注角度可以用角度样板、万能量角仪、重力量角器以及各种车刀量角台等进行测量。
其测量的基本原理是:按照车刀标注角度的定义,在被测量切削刃(刀刃)的选定点,用测量工具的尺面,如量角器的尺面或量角台的指针平面(或侧面或底面),与构成被测角度的面或线紧密贴合(或相平行或相垂直),把需要测量的角度测量出来。
由于所使用的测量工具(量角器或量角台)的结构各不相同,其测量的方法也不同。
下面以使用车刀量角仪来测量车刀标注角度为例,说明车刀量角仪的结构及其测量方法。
(一)车刀量角仪的结构车刀量角仪是测量车刀标注角度的专用测量工具,它既能测量车刀主剖面参考系的基本角度,又能测量车刀法剖面参考系的基本角度,车刀量角仪的结构如图1-1所示。
1-1 车刀量角仪1、圆盘底座2、车刀工作台 2a、工作台指针 2b、滑动刀台 2c、固紧螺钉 2d、被测量刀具3、主量角器 3a、量刀板及指针 3b、升降螺母4、副量角器 4a、指针 4b、固紧手轮 4c、摇臂5、附件 5a、立柱 5b、量角器支座 5c、手轮(二)测量车刀标注角度1、校准车刀量角仪的原始位置2、测量主偏角K r3、测量刃倾角λS4、测量副偏角Kr′5、测量前角r06、测量后角∂0(三)计算车刀派生角度并绘制车刀角度图四、实验数据与结果(一)实验记录(将测得数据填入下表)(二)根据测量所得角度分别绘制各车刀标注角度图二、思考题1、用车刀量角仪测量车刀主剖面前角r0和后角∂0时,为什么要让工作台从原始位置起,逆时针方向转动φr=90°-Kφ的角度?2、为什么用车刀量角仪测量车刀法剖面前角r0和后角∂0时,小指针(连同弯板)要旋转一个刃倾角λS的数值?3、用45°弯头车刀车外圆和车端面时,其主、副刀刃和主、副偏角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切断车刀有几条刀刃?哪条是主刀刃?哪条是副刀刃?试分别以图示说明。
实验二车床结构与传动路线一、实验目的1.了解普通车床的用途、总体布局以及主要技术指标;2.了解机床传动系统图,学会分析机床的传动路线;3.了解和分析机床主要机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二、实验仪器设备CA6140普通卧式车床三、实验内容1.结合CA6140普通卧式车床,了解机床的用途、布局和各标牌符号的意义,明确各操纵手柄的作用及其操作方法,然后开动机床、空载运转,观察机床各部件的运动。
2.主轴箱1)打开主轴箱箱盖,根据机床传动系统图和主轴箱展开图,了解各档传动路线及传动部件的构造;2)了解主传动系统的传动路线及主轴正转、反转、高速、低速是如何调整实现的;3)结合零部件,了解摩擦离合器的结构原理及其调整操纵情况;4)操纵Ⅱ-Ⅲ轴上两个滑移齿轮,操纵Ⅳ轴上两个滑移齿轮及Ⅵ轴上的一个滑移齿轮移动,了解其动作过程和啮合位置3.挂轮架了解挂轮架的构造、用途和调整方法。
了解超越离合器和安全离合器的结构和功用。
4.刀架刀架由床鞍、横刀架、转盘、小刀架及方刀架组成,结合这些部件的结构和装配图分析其工作原理。
5.尾架观察尾架的构造,尾架套筒的夹紧方式。
尾架套筒与机床中心线同轴度的调整方法。
四、思考题1.在CA6140车床的主轴箱,设置了换向机构,各有什么作用?溜板箱的换向机构又有什么作用?2.摩擦片离合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控制摩擦离合器,完成主轴正转、反转,通过什么环节保持离合器的自锁?3.挂轮的作用是什么?如何适当选择挂轮?实验三切削力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三向切削力实验的原理和方法;2)进行切削力单因素实验或正交实验,了解切削用量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获得三向切削力实验公式;3)认知切削力实验的软、硬件系统构成,了解三向切削测力仪标定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仪器设备三向切削测力仪三、三向切削测力实验原理与构成三向切削测力仪的基本功能是检测切削过程中工件对刀具作用的垂向力、轴向力和径向力。
三向切削力的检测原理,是使用三向测力传感器检测三向应变,各向应变通过电桥,输出三线模拟信号。
传统的应变测力,使用应变仪处理信号,应变仪调整相当不易,直接影响实验过程。
如果将三向信号经高倍率、高精度线性放大,通过A/D板转换,将数字信号送入计算机,经软件系统对数据处理后,进行数字与线图显示。
在软件辅助下,通过标定,可建立准确的、高精度的、消除了向间干扰的三向切削力检测系统,以此进行切削力实验,可求出三向切削力与背吃刀量(切削深度)、进给量(走刀量)、切削速度三个切削用量的函数关系,获得切削力实验公式。
四、切削力实验三向切削测力仪经过标定之后,即可进行切削力实验,辅助软件规定的实验方法有单因素实验法和正交实验法两种。
对于背吃刀量、进给量和切削速度三个切削用量,在实验中,单因素实验是独立改变的,可获得单因素实验公式及其综合实验公式;正交实验是按正交表进行改变的,可获得能反映切削用量相互影响的切削力实验正交公式。
1)改变切削速度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分别取v =300、150、50mm/min进行实验2)改变进给量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分别取f =0.25、0.15、0.5mm/s进行实验3)改变背吃刀量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分别取a p =2.5、1.5、1mm进行实验经过9个点切削过程后,可获得相关的数据,此时可以得到最后的切削温度综合实验公式:F C=C Fc a p f 0.88v 0.80K Fc五、思考题1、三向力中各切削分力分别对加工过程有何影响?2、欲通过增大a p和f 使切削层面积Ac增大一倍(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现甲、乙两人各采取以下措施:甲: f 保持不变,将a p增大一倍;乙:a p 保持不变,将f 增大一倍;试问:从减小切削力的观点出发,哪一种方法更恰当?为什么?实验四工序质量控制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工序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认识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意义;2.了解实现零件关键尺寸工序质量控制所需的一种常用硬件设备,认识统计控制软件的几项基本功能——直方图、控制图、工序能力系数Cp、Cpk值的意义;3.通过连续加工某工序某轴销零件的实例,在对该零件加工工艺、设备背景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模拟生产线上抽样零件的过程,运用数字化检测工具,完成该零件一系列的检测作业操作,被检测零件的质量数据将自动输入计算机;4.初步学习工序质量控制(SPC)软件的运用,对产品加工过程的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二、实验仪器设备;D913型轴承检查仪三、实验原理1、工序质量控制的概念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工序质量控制”,又称为“统计过程控制”即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是指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生产工艺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的监测与控制。
加工工艺过程中产品零件尺寸出现误差的原因,一般是由正常的随机因素和某些系统误差因素(如刀具磨损、机床热变形等)引起的。
通过对工序零件质量检测数据的统计处理,绘制并分析“控制图”、“直方图”、计算“过程能力系数”(或“工序能力系数”)Cp、Cpk值等……,即通常所称的SPC方法。
该方法一方面可以评定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预报产品质量变化的趋势,鉴别产生误差的原因,以便提出改进的措施,达到最终保证与改进产品质量的目的。
2、用于工序质量控制的主要分析工具1)直方图直方图也叫质量分布图,它是将测量所得的一批质量特性值数据(如零件尺寸偏差的测量值等)首先按大小顺序排列,并将它划分为若干区间,然后统计各区间数据出现的频数,再以这些频数为矩形的高来表示质量特性值数据分布状态的图表。
2)控制图控制图是用来分析和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一种图形工具,它通过监测工艺过程中的质量波动情况,判断并发现工艺过程中的异常因素,具有稳定生产、保证质量、预防废品产生的作用,它已成为大批量生产中统计过程控制的主要方法。
3) 过程能力与过程能力指数过程能力(或工序能力)是指工艺过程处于正常或受控状态时,加工产品的能力。
通常以产品质量特性数据分布的6倍总体分布标准偏差σ表示,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在σμ3± 范围内包含全部质量数据的99.73%,能够充分反映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为了计算和统计的方便,用样本标准偏差S 近似估计σ。
过程能力指数是加工质量标准(通常就是公差T )与过程能力的比值,用符号Cp 表示: )/6S T (T T/6S Cp L U -=≈过程能力指数客观且定量地反映了过程能力满足质量标准的程度,它与过程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成本直接相关。
四、 实验数据与结果由软件根据采集的数据自动生成直方图、控制图,得出过程能力与过程能力指数。
结果如下:一. 工位信息:零件名称: 公差上限:30.020000 公差下限: 29.980000 工位:精车 设备号:0 样本组数:5 轴径:0.001、 原始数据 样本编号 123451 30.0000 29.9970 30.0020 29.9980 29.98702 30.0050 30.0040 29.9880 29.9850 29.99703 29.9860 30.0040 30.0060 30.0020 29.99204 29.9980 29.9990 29.9900 30.0000 29.99905 30.0060 29.9920 30.0020 29.9990 30.00506 30.0030 29.9950 29.9920 30.0100 30.0080 729.9960 30.0000 30.006030.0040 29.99001)(12--∑==K X X Kj j S8 29.9980 30.0080 30.0070 30.0080 30.00609 30.0060 29.9950 30.0060 30.0020 30.012010 30.0030 29.9900 29.9980 29.9910 29.993011 29.9940 29.9970 30.0040 29.9950 30.010012 29.9930 30.0040 29.9840 30.0000 29.990013 30.0020 30.0060 30.0030 30.0020 29.997014 29.9970 29.9900 29.9900 29.9930 30.006015 30.0150 30.0060 29.9920 30.0060 29.998016 29.9950 29.9950 30.0000 29.9970 29.9990 2、均值控制图3、极差控制图4、直方图5、工序能力1)过程能力指数:Cp值:0.9850Cpk值:0.94192)过程能力判断:过程能力不足,质量管理能力较差,应采取措施立即改善五、思考题1、为什么在数据采集之前,首先要使用标定件(基准零件)对测量系统进行标定?、2、实验所得的直方图属于何种类型?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讨论可能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