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当代山水画中的表现(一)
中国山水画中的天人合一

中国山水画中的天人合一作者:李永霞来源:《进出口经理人》2017年第11期摘要: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尤其是在中国山水画创作过程中,对于“天人合一”的讲究,“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将其融入到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当中,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山水画的意境,本文主要针对“天人合一”进行了概述、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天人合一观念的创作、当代中国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体现,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创作在人们的生活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就有所体现,尤其是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有着指导性的作用,而且也是其意境的体现与升华,人们对于天人合一已经有了高度的重视,而且这也是一副好的作品的重要体现。
中国传统绘画重视人的主体意识,提倡主客体的高度融合,使绘画超越了对客观物象表象的描摹,以显现主体内在精神,追求意境的显现。
一、天人合一的概述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最早是由庄子来阐述的,后来被汉代的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中“天”代表着大自然,“人”就是指的人类。
天人合一的意思可以分两个方面的解释: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使人和自然能和谐的相处。
老子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在精神性和表现性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天人合一”观念铸造了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的艺术特质,这一观念也贯穿着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
因此,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观念,对于促进中国绘画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天人合一观念的创作(一)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体现“天人合一”观念把人和天地自然万物看做是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画家在观照万物时,不仅要简单地观看,同时也要远近取与和仰观俯察。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文化精神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描绘山水风景为主题,通过艺术手法表达了丰富的文化精神。
山水画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和哲学的表达。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文化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与人的和谐: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在山水画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山水与人物、建筑、动植物等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自然与人的和谐画卷。
这种和谐观念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追求和谐生活的价值观。
2. 深邃的哲学思考:山水画中常常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考。
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艺术家表达了对生命、人生、宇宙等问题的思考。
画家通过山水画所传达的哲学意蕴,引发观者的思考和共鸣,使人们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3. 诗意的表达:中国传统山水画常常与诗词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画家通过山水画所传达的意境与诗词相呼应,使观者在欣赏山水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这种诗意的表达方式使山水画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4. 虚实结合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山水画注重虚实结合的审美观念。
画家通过虚实相间的手法,将山水的虚幻之美与现实的景象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这种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现实与虚幻、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思考。
5.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山水画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并在不断的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艺术家们的创作与传承,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总之,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哲学等问题的思考与追求。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通过欣赏和研究山水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考与情感。
山水之境——山水画构图中的艺术精神

山 水 之 境
— —
山水 画构 图中 的艺术 精神
■TX/ 建 ET许 春
是 谓 谓 在 中 国文 化 中 , 山 ” “ ” “ 与 水 连成 一 个 固 而 是 充盈 着 生命 力 的 灵 动 的 山水 , 宗 自 华 此 高 山也 。故 如 是 高 山 , 之 不 孤 , 之 不 舞 的境 界 , 也 一 直影 响 到 了 什 。 下 者 血脉 在 t, 这 定 的词 , 的 是 以 山峦 和河 流 为 主 的整 个 自 先 生所 说 的 “ ” 指 其颠 半 落 , 领相 攀 , 项 根 然界 , 是 以 此 为主体 形 成 的 山水 画 却 是更 以 后 中 国 山水 画 的 发 展 。 当 然 , 依 附 了 基庞大 , 但 被 堆阜臃肿 , 直下深插 , 莫测其浅深, 此 多 的渗 入 了文 人哲 理 性 的思 考 , 突显 r中 国 “ ” 山水 画 也带 来 与 众不 同的 观赏 方 式 , 浅 山 也 。故 如 是浅 山 , 之 不 薄 , 道 的 谓 谓之 不 泄 。 传 统艺 术 的精神 , 这一 点也 与西 方绘 画不 同 , 为 了能 更 好 的理 解 山水 画中 之“ ” 宗炳 又 高 山 而孤 , 干 有 什 之理 ; 山而 薄 , 道 , 体 浅 神气 有 所 以 , 中国传统 绘 画 中只有 山水 画 , 没有 要 求 欣 赏 者 “ 在 而 闲居 理 气 , 觞 呜 琴 , 图 幽 泄 之理 。此 山水 之体 裁也 ” 各 山峰 之 间且路 拂 披 , 路 相通 , 峰峰 相 连 , 有 的 山 、 所 树石 都 不是 孤 风 景 画。 占据着 中 国人思想 主体 的儒 、 、 道 释 对 ” 。 三家 虽然 不 直接 以 山水 为具 体 的崇 拜 对 象 , 以此来 防止 山水 画 中 出现 的 “ 孤独感 ” , 山水 画 的 构 图从北 宋 的 “ 行 、 望 、 可 可 可 立 的 , 但 都 或多 或 少 的与 自然 中 的山 水有 着联 系 , 居 、 天伦 之乐 ” 这 样一 幅景 , 可游 ” 之景 发展 到元 明清 三代 的 “ 平远 ” 之 颇 有似 人 间 家庭 的“
论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油画艺术中的运用和发展

论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油画艺术中的运用和发展作者:张淑芬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21期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硕大无朋的精神宫殿,其所涉及到的内容广博浩瀚。
而油画艺术则是现阶段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当前文化互相融合、协作以及全球化经济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的油画创作者在进行创作过程中选择了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且将其作为主流文化思想,进而在油画创作的过程中会吸收诸多传统文化的优点,从而使得我国当代的油画创作体系更为丰富。
基于此,本文也尝试对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油画艺术中的运用和发展进行了针对性分析。
关键词:中国传统元素当代油画艺术运用与发展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1-0040-03我国的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以及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重要人文脉络。
随着国家以及民族的发展,其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以及文化展现形式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尤其在民族丰富特色以及民间艺术表达方面有了明显的创新。
对于当代的油画艺术创作来说,应该注意准确找到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融合的节点,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油画艺术与中国传统元素融会贯通,这也更有利于我国油画艺术的整体发展,同时也进一步宣传、传承了传统文化元素。
一、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现状分析油画引进我国之后,经历了几个较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出现了一些风格以及审美形式有特色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可以在自己的油画作品中尽情发挥,用自身较为独特的审美眼光,通过油画艺术阐述自己的艺术理念。
对于西方油画来说,其实经历了几百上千年的漫长转变才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相对完善的艺术体系以及艺术发展规律。
相比之下,我国在油画艺术方面的发展时间还很短,所产生的艺术表现方式也相对单一。
因此,中国想要更好的发展油画艺术,首先应该对西方油画在漫长的演变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然后摄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做到取长补短。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绘画创作中的应用与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绘画创作中的应用与表现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精髓的体现,在当代绘画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让作品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层的艺术特征,本文将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绘画创作中的应用与表现。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绘画;艺术创作前言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在不断推进,整个世界都变成了联系更加紧密的地球村,随之而来的是世界文化一体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为了更有效的将优秀文化传承,我国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都要坚守文化底线,树立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强,让民族文化成为新时期安身立命的根本,并将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当下历史条件下,中华儿女要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发展重任,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推动艺术创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1]。
以绘画作为载体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进一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强化民族素质,让中国传统文化走上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本文将主要就传统文化和当代绘画创作融合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
1.当代绘画创作中传统文化应用现状绘画艺术是一种通过形象创作进行情感和思想表达的艺术展现方式,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绘画不仅是艺术理念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在绘画艺术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现状以及民风民俗,通过绘画人们表现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类生存的思考。
从文化角度上看,画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也是群体意识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融的结果,现代艺术创作要注重更多中国特色文化符号和艺术符号的融入,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让中国文化通过绘画这一载体,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占据更稳的一席之地。
然而,很多当代绘画艺术创作者们却忽略了当下的文化传播大背景,在创作中没有强化传统文化的元素,甚至过于依赖西方的艺术创作理念和技巧,在意派系之间的纷争,还有的创作者片面地注重创作的创新,忽略了创新的文化基础以及土壤,由此创作的作品很难成为精品,也忽略了欣赏者的审美习惯。
中国当代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比较或花鸟人物

中国当代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比较或花鸟人物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最具特色的画种之一,它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广泛喜爱,并在历代艺术家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画被认为是表达人们心灵的一种方式,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艺术思想。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山水画也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当代山水画的风格。
本文就将对中国当代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进行比较,以及对中国花鸟人物的艺术表现进行探讨。
一、当代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的比较1、时代背景的不同中国传统山水画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至明清时期,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变革。
在当时社会中,山水画是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并且受到了文人墨客的广泛喜爱和推崇。
在这个时期,山水画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时代风貌。
而现代山水画的产生是在20世纪初,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意识的觉醒,当代画家开始尝试将传统山水画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当代山水画的独特风格。
当前,随着国内外艺术交流的不断加强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当代山水画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
2、表现方式的不同中国传统山水画注重山水之间的自然界的情趣,旨在表现出山水之间的气韵生动的变化和风姿万千的迷人魅力。
画家常使用线条与水墨相结合的技法,通过画面中的元素,如树木、山石、水流等,来表现人们对于山水自然之美的体验与感受。
而当代山水画则强调画家个人的创意和表现方式。
当代山水画家大多会加入各种新颖的元素和技法,如使用不同的颜料和画笔、运用电脑和摄影技术、加入文字、拼贴等,来实现作品创新和表现效果的提升。
同时,当代山水画家也更注重揭示当代社会与人的精神文化的内涵,呈现出更具有时代性的艺术风格。
3、观念和审美要求的不同传统山水画历来强调的是“写意”,即画家通过自由的笔触和流畅的用色,构成自己心灵中对自然界山水之美的诠释。
这种描绘方式富有哲理性和抽象性,优劣之间需要对较高文化和审美境界的追求。
而当代山水画家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则更加注重具体现实和附加内容的表现。
传统艺术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当代山水画传统艺术精神的表现研究、传统艺术符号在现当代艺术中的运用…

传统艺术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当代山水画传统艺术精神的表现研究2、传统艺术符号在现当代艺术中的运用3、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的结合探讨4、数字时代传统艺术原创性神话5、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家居设计的融合全文总字数:13518 字篇一:当代山水画传统艺术精神的表现研究当代山水画传统艺术精神的表现研究中国画的发展特别是山水画的发展与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折射出来的艺术精神也有着千年的文化积淀,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完备的价值系统。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山水画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往往与画家的个人志趣密不可分,以此寄托胸怀与情感。
山水画那或灵秀或澎湃的艺术气质是在不同宗教、文化的淬炼下形成的,对于当代山水画传统艺术精神的表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意象基于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佛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不同的思想流派,这些思想互相交融、影响,发展至今,形成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理念。
山水绘画追求画面呈现出的意象,意象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和美学范畴,有着朦胧的、感性的界定。
但我们不难理解,山水画中的意象往往是画家想要传达给观众的画外之意。
画家表现意象的方式有许多种。
我国现代的山水画分为两种:一种是水墨山水画,一种是彩墨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注重对山水风景的勾勒,讲究传神、留白和构图,画家将人物或动物的剪影在画面恰当处巧妙勾勒,还能表现出动静相宜的趣味。
彩墨山水画可以说是近代之后迅速崛起的绘画方式,常见的彩墨山水画中,画家往往会用细致的线条勾勒、精准的色彩填补绘制一幅堪比油画的逼真景色,也有画家用水墨山水画的技法绘制、构图,体现出来的画面意象则有着时空穿梭之感。
当代山水画在吸收了众多绘画技法的优点和长处之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意象,无论这种意象用哪种方式表现出来,艺术精神都是其最终的落脚点。
二、空灵空灵这一艺术精神主要来自佛家的思想,佛家追求“万物皆空”“灵慧”等境界。
李玉民的作品以山水题材为主,以独特的构图和留白方式赋予画面空灵之感,其作品《偶听琴弦声声脆》中精细雕琢树木和凉亭,简略勾勒山石,用留白勾勒川流和土地,全图没有画出古琴,也未见弹琴之人,但观者完全可以通过画面想象出一定有人在凉亭中演奏妙音,而这声声脆的琴弦之声也从画面留白处飘然而至。
中国当代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异同分析

陕 西
云松舍图》,此图通过远、中、
传
通 近三种表现形式将山峰与树 信 林进行了完美展现,笔锋内
统
技 敛,表达出清幽宁静的情感。
师
对 于 当 代 山 水 画 而 言,
山
学 院
在用笔方面对传统的山水画
进行了一定的传承与创新。
水
赵 我国当代的山水画受西方文 维 化影响较重,在发展过程中
画
娜 较大程度的吸收了西方文化, 因 此 与 传 统 的 山 水 画 相 比,
【关键词】小学音乐;创新性教育; 素质教育;重要性
异
当 代 山 水 画 更 具 活 力。 同 时 在 用 笔 方 面, 在 绘 画 中 时 常
同
出现中锋与侧锋相杂的情况, 若 与 书 法 相 比, 则 更 类 似 于
分
草 书, 奔 放 自 如, 表 达 作 者 狂 放 的 情 感, 不 拘 一 格。 例
析
如李林宏先生的《中华之魂》 这部作品,通过筋、肉、骨、
笔墨语言与传统山水画笔墨语言形成了完全
不同的特点,不仅仅体现在书法技艺方面,
同时更在精神表达方面具有不同点。主要表
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笔墨语言中的色彩存在差别。人
们对于美妙色彩的追求与生俱来,在山水画
艺术中,色彩搭配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作品质 量的高低。南齐著名山水画大师谢赫曾经提 出“随类赋彩”的观点,即是指山水画的设 色方法。至此之后,山水画艺术家开始使用 更为丰富的颜色作画,使得传统的山水画形 成了以情赋彩、借彩抒情、将色彩主观化与 人情化的独特魅力。例如王希孟唯一传世的 作品《千里江山图》,则是运用了多种色彩 表达出了中华江山雄浑壮阔,气势恢宏的情 感。通过对传统山水画笔墨色彩的传承与发 展,当代山水画将更多的色彩置于画面中, 增添了新鲜的活力,例如将金黄色与红色共 同用于一幅作品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对比。 例如张大千的《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作 者对敦煌石窟的壁画进行了临摹,再次展现 出我国敦煌壁画的独特活力。
道家美学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当代价值及对人生的启示

道家美学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当代价值及对人生的启示-----以宋朝山水画为例中华是一个富有艺术精神的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诞生出了灿烂辉煌的精神文明。
道家,儒家,佛家等等共同谱就了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世界,为艺术发展打造浓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这其中在道家美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道、心、悟。
比如宋朝山水画中体现的自然美、融合美与超越美,都是道家美学精神中的重要内容,即道、心、悟。
道家美学精神中的道,即是自然美的美学思想。
其中的心,则是融合美的美学思想。
其中的悟,则是超越美的美学思想。
宋朝山水画中强调少则得,多则惑,这意思是,少去可以获得更多,贪多反而迷惑。
比如《寒江独钓图》,除了独钓者坐在船上,四周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为空白,突出写意,这体现了自然美的精髓;又由于其寥寥几笔突出了自然形象中的诗意特征,以景传情,达到情感色彩与景的交融,也突出了融合美的特征;另外,《寒江独钓图》中一大特点就是虚实结合,正是道家美学精神中的悟,体现深刻的超越美。
道法美学不仅启发了宋朝画家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成就了我国深厚的山水文化艺术,更是给当代带来不少价值和意义。
道家美学的观念里,将人生意境与自然融合,寄情于山水,在山水田园之中,发现人生存的意义以及人生价值。
宋朝山水画因此得到启发,衍生出新的山水画意境。
在《寒江独钓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意境美所体现的“虚”与“实”,“形”与“神”“动”与“静”,“有”与“无”的融合统一。
其中,想“虚”就是画面留白的地方,“实”就是画面中的笔墨画出来的地方。
从《寒江独钓图》中,我们能够发现自然之美,欣赏山水田园风光,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给人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
以《寒江独钓图》为代表的诗画表达出一种隐逸避世、顿悟渐修的思想,更是是现代人反思人生的重要思想来源。
道家美学中也体现了庄子的主流思想,即自由精神。
庄子自由精神的根基就是“道”。
《寒江独钓图》中的空间意识其实是一种心理意识。
从传统山水画到现当代山水图式的转化

2018-09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从传统山水画到现当代山水图式的转化周巍(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要:图式原本是西方的用语,意指构图的视觉方式,这个概念与中国画中的章法布局有相似之意。
国画家们览遍万物,内化自然,通过视觉传递,最终落实在画面中的国画图式,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图式语言,因此,图式语言也映射出时代的精神体现。
关键词:图式;传统;现当代;语言;山水画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7-0033-01南宋谢赫“六法”第一要素便是经营位置(构图),张彦远对此的评价是“画之总要”,邹一桂则以为“以六法言,当以经营为第一”。
图示与构图还有着很大的区别于不同的,与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观念方式、表现手段密切相关。
赵左《论画》:“画山水大幅预以得势为主。
山得势,虽萦纡高下,气脉仍是贯穿”,笪重光在《画筌》:“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力收拾,满面皆非。
势之推挽,在于机微;势之凝聚,在于相度。
”由此,一幅画最主要的便是图式结构。
传统山水画所表现的客观山水和物象的结构,传统山水图式的独特之处在于视角和观察方法。
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
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重重悉见……”沈括所指的“假山”其实是指一个小的盆景之类的,我们只要俯视看即可,就如同在很高的地方俯瞰大地一样,以大观小超出了焦点透视的局限。
在20世纪中期,李可染等一批老艺术家以融贯中西的写实山水表现手法成为山水画由古到今的代表,这时的山水画以古革新、借鉴西方的艺术表现来改造传统为表征。
有对传统的发展与继承的张大千、黄宾虹,也有后来更注重写生山水创作的李可染、石鲁等人。
这些有着创新精神的画家们将传统“三远”法与西方图式方法、现代写生结合起来,挣脱了传统式“三远”图式的影响,促进山水图式的进一步转化。
论中国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精神

论中国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精神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兼容并蓄了中国山水文化的精神内核。
中国山水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审美观念息息相关,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中国山水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内涵。
一、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而后才逐渐独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在《谈艺录》中记载:“夫以印象大山水者,先自印象古书古画以来。
”可见,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山水画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时期,如王维的“山水松韵”、张仲素的“壁衣图”等代表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艺术境界成为了不朽的经典。
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追求和理解。
到了宋代,中国山水画进入了又一个辉煌的时期,如范宽、赵佶等画家的作品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至元代、明清时期,中国山水画的技法更是不断丰富和完善,表现手法愈发灵动和丰富。
二、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点中国山水画在形式上强调着“气韵生动”的审美境界,注重着对自然界山水风景的凝聚与提取。
中国山水画更注重的是对意境和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画家内心世界的荡漾和外界自然景色的和谐统一。
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点首先表现在“意境”的追求上。
中国山水画主张“意境优先”,强调着观念的表达,而不是马虎地描绘事物的真实性。
古代画家们注重“以心造画,唯妙唯奇”,通过自身灵性之笔,把自然景观与心灵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意境诗画。
中国山水画在画面构图上强调着“虚实结合”的审美原则。
山水画在画面的布局上注重虚实结合,通过留白的处理、线条的勾勒、色彩的运用等手法,取得虚实有致的效果。
虚实结合的审美原则使得中国山水画显得灵动而又高远,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中国山水画在笔墨运用上强调着“浓淡相宜”的审美法则。
当代水墨山水画的笔墨精神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98当代水墨山水画的笔墨精神吴琼(白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摘要:中国水墨山水画强调画面中的写意性,而写意精神也是水墨山水画中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山水画中,写意性的表现形式是笔墨,笔墨也是水墨山水画中的基础,更是呈现画面写意性的精气神。
因此本文主要以研究当代水墨山水画中的笔墨精神为主,分析笔墨精神的概念与特点,然后阐述当代水墨山水画中水墨精神的表现方法。
关键词:当代;水墨山水画;笔墨精神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已经具有几千的历史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水墨山水画已经成为中国画的特色代表,水墨山水的创作重点在于水与墨之间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水墨山水画中的笔墨精神,这种笔墨精神代表着山水画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代艺术家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很多当代山水画家在创作中都不断的尝试如何对笔墨进行创新,也在思考如何在创新中传承笔墨的传统特点,因此水墨山水画的笔墨精神也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了。
一、笔墨精神的概念与意义笔墨是一种绘画技法,也是一种传统绘画材料。
笔墨精神,是指通过笔墨皴、擦、点、染等运动以及笔墨的审美趣味呈现出来的具有民族品格、时代特征、人格精神以及艺术思维方式等内涵。
水墨山水画在当代一直在寻求着改变,很多艺术家尝试在笔墨上下功夫,把传统的笔墨形式进行改变,融入了大量的西方油画的笔墨形式,但是对于笔墨来说:“无论怎么改变都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更是不能改变笔墨的根,李文华艺术家曾经说过:”要让笔墨形式在创新中还蕴含着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更是让笔墨在创作发展中形成了全新的艺术形式。
还有便是:“笔墨的改变应该慎之又慎,不能盲目地去吸收外来绘画艺术,应该积极的传承的潮流,不盲目排斥也不一概拒绝”。
二、当代水墨山水画中笔墨精神的表现形式(一)笔墨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体现笔墨是中国绘画历史上的重要形式,也是中国几千年来的重要绘画流派,水墨山水画可以代表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更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式,因此笔墨精神也就变得极为重要,更是透露出传统文人墨客的品格与特质,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精髓所在。
从中国山水画中的“意”看中国艺术精神

从中国山水画中的“意”看中国艺术精神【摘要】中国以山水画为中心的自然画,乃是玄学中庄学的产物。
中国山水画中的“意”是其灵魂,它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庄子“道”的境界,庄学的中心思想是“道”,庄子讲“道”,更讲体“道”,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对中国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学精神代表中国艺术精神。
而意境的创造和真正实现也体现着庄子“道”的深层意识以及中国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意境;庄子精神;中国艺术精神一、什么是“意”?《辞海》对“意境”作这样的解释:“文学作品中可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
为此,传说美术所犟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实对”,重“写生”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
对于中国画而言,意境尤为重要,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很重要、很有特色的概念。
中国画相当程度不直抒胸臆,而在化、在情趣、心力渐入中体现画家寓意。
相比,西画可能有意,但未必有境,有更能体现多元素的凝聚;它关系到一幅作品的成与败。
低劣的作品只是物象的堆砌,优秀的作品则注重意境的造化,当然,意境需要从画面体现出来,意象只限于画内,意境不仅体现于画内,同时也体现于画外,意境的内涵远比意象丰富,这便是中国画的神奇所在。
论传统山水画人文精神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出现的意义

在 消费 至 上 的一 些 西方 国家 . 多学 者 和有 许 识 之 士早 就在 感 叹人 文 精神 的淡 忘 与 失落 , 至 以 当代 社会 危机 重重 。譬 如现代 人被 日益激 烈 的竞
Oi P i tn e to s l a n i g Cr a n i W ANG a — h n Xi o- e g z
( r D p r e t f ip nh i oma C l g ;ip nh i 5 0 1,hn ) A t e at n u a su r l o e e Lu a su 5 3 0 C ia m oL N l
王 晓征 ( 盘水 师范学 院 艺术 系 ; 六 贵州 六盘水 5 3 0 ) 501
摘 要: 当代 中 国社 会 传 统 人 文精 神 失落 , 与 自然 和 谐 相 处 的 价值 现 逐 渐 缺 失 。 中国传 统 人 文 精神 在 中国传 统 山 人
水 画 及 画 论 中 可 以得 到 很 好 的 印证 。 中我 们 可 以看 到 它们 所表 现 出 来 的深 厚 的人 文精 神 内涵 和 思 想 。 中 国 当代 油画 创 从 作 中 出现 了一 些借 用传 统 山水 画 人 文精 神 来反 映 自己在 现 实社 会 诸 多问 题 遭遇 下 的 内心 诉 求和 现 实关 照 的 作 品 , 以此 来 主 动 地 寻 求 以 人 的 有 限 个体 生命 超越 自我 现 实生存 意 义上 的 文 化 语 境 。
Th e n n fTr d t n lS e e y Hu a eS ii wh c p a n r m n prt ih Ap e r Ch ee Co tm o a y i n
h r n o sy t e v u s t e f w Il u n t s c n e a h o s in e a d s n e o e p n i i t a mo iu l h a e h l .r e h ma i e o c r h s t e c n c e c n e s f r s o sb l y l a ’ } i n i p mo s e il mp  ̄ n n t e c re tC i e e c l r o l x u o g n z d s c ey r g r i g o e A f w e n e p c al i o a ti h u r n h n s u t e c mp e n r a ie o it e a d n n . e y u ta i o a s e e h ma e s i t p e r i C i e e o t mp r r o l a n i g c e t n w t t i o rdt n l c n r i y u n p r a p a s n h n s c n e o a y i i p i t r ai s i n o h hs t r f ci n o e ef a r a i o it n r b e st a in b t m f h a tc a m n e l y p s h n n e e t n s l t e l y s c ey ma y p o lm i to ot l o t u o o e r l i a d r ai a s s i e o , t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现代解读——以山水画为例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思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建立在老庄哲学思想之上,它的提出为我国山水画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体现了我国古代画论的精神养分。
如,南朝宋宗炳提出“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陈姚提出“学穷性表,心师造化”,等等。
因此,我们不妨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是我国山水画发展的核心思想,又是符合哲学规律、实现“观物观我,天人合一,虚实相生,动静相依”的重要理论。
笔者围绕“观物观我,天人合一”与“虚实相生,动静相依”两方面探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概念。
1.观物观我,天人合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我国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一种绘画艺术创作理论,也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思想。
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更多地阐述了我国山水画创作手法中“观物观我,天人合一”的哲学特点。
其中,从“观物观我,天人合一”的角度思考,可以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解为通过对客观自然规律的细致观察,加上内心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感受,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自我感悟,以此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进一步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自我的认知,继而实现“观物观我”。
2.虚实相生,动静相依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哲学思想还体现了“虚实相生,动静相依”。
所谓“虚实相生”,我们可以在许多山水画中有所发现。
首先,“虚实相生”中的“虚实”指绘画作品中涵盖的有画处(实)与无画处(虚)两种技艺手法,这也是加强山水画作品的艺术形象、增强画面视觉效果的一种形式。
如我们熟知的《寒江独钓鱼》这部作品,便充分彰显了绘画作品“虚实相生”的变化之理。
我们在画面中既能感受到“虚中有实、虚而不空”,又能感受到“实中有虚、实而不塞”的特点。
《寒江独钓鱼》的画面通过钓翁和小舟的动态姿势诠释了江水烟波浩茫的特点,这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可以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起到了深化和藏景的作用,给人以含蓄美的享受。
其次,“动静相依”体现为静和动是大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也是人们思想认知上的升华。
当代视野下山水画创作的人文情怀表达

当代视野下山水画创作的人文情怀表达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被誉为“神韵天成的艺术珍品”。
在当
代视野下,山水画的创作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表达,更多地体现了艺术家对人文情
怀的关注和表达。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山水画不仅可以展现自然美景,还可以通过作品传
递一种思考和感悟,对人类现实生活、人际关系、文化认同等方面进行反思和表达,体现
了土地、历史、人文的综合性。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山水画可以通过作品展现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关爱。
随着工业化
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艺术家通过创作山水画,以
美丽的山川河流为主题,展现自然的壮丽与神秘,呼唤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山水画通
过色彩、构图等手法,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引发人们
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和行动。
山水画在当代社会中对人际关系的揭示和反思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
步发展,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冷漠。
山水画可以通过作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
联系和交流。
艺术家可以通过描绘山水之间的沟通和体验来反映人际关系的疏离和紧密,
并通过作品传达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和呼唤。
山水画中的人物塑造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更好地传达艺术家对人际关系的关切和关注。
当代视野下山水画创作的人文情怀表达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关爱、对人际关系
的关切和呼唤以及对文化认同的表达等方面。
艺术家通过山水画的创作,通过独特的艺术
手法和视角,使作品更具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
值。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经过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山水画以意境深远、形式独特、主题广泛著称,其形成与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中国山水画的形成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
中国的哲学思想体系以道家、儒家和佛教为主体,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的随和与宁静,山水画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这种追求。
儒家强调人文关怀和道德修养,山水画对于社会生活和人文环境的描绘中也融入了儒家的思想。
佛教强调超越尘世,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山水画中常常展现出佛教的意境与精神。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增加了山水画的思辨性和哲学内涵,也使中国山水画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精神意义。
中国山水画的技法与中国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山水画强调意境和写意,追求画家对自然景物的内在感受与理解。
这种写意的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内敛、含蓄、不言而喻的审美观念相吻合。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阴阳对立和中和平衡的思想,山水画中的对称、均衡、对比等构图手法正是体现了这种传统美学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德行与气质的塑造,山水画中的笔墨、色彩、构图等技法都可以展现画家的文人气质和思想境界。
中国山水画的主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尊重自然,视自然为人类和谐生活的基石。
山水画以山水为主题,追求山峦奇秀、水墨流畅的艺术效果,表现了中国人对山水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山水画中常常出现的松树、竹子、石头等元素,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雅气质和胸怀大志的品质相对应。
山水画中也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气候变化、山川河流等自然事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是多方面而复杂的。
中国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山水画的技法与中国文化传统紧密结合,而山水画的主题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
论中国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精神

论中国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精神
首先,中国山水画传达的山水文化精神是一种精神气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是一种典型的精神符号。
山水既是自然美的体现,同时也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山水的表现,中国山水画表现出了一种坚韧不拔、清新脱俗、深远玄奥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是一种追求自然、崇尚自然、领悟自然的文化氛围,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智慧。
其次,中国山水画传达的山水文化精神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山水画神韵优美、构图和谐,不仅形貌自然,景物分明,而且能够表现出劳动人民对自然界的深入探索和深刻领悟。
中国山水画以宏大和谐的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画家的巧妙表现,展现了自然景象的美丽、神秘和诗意。
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深刻体现了山水文化精神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再次,中国山水画传达的山水文化精神是一种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的融合。
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文化之一。
中国山水画作为山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历经千年而持续流传至今。
山水文化强调的是一个和谐、自由、平和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众人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
通过中国山水画的表现,人们可以欣赏美好自然风景,并受到其中蕴藏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的感染与感悟。
浅谈中国传统元素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

浅谈中国传统元素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作者:闫明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2期摘要:如何平衡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关系,重视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油画中的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应用,探索具有民族悟性的当代油画作品是当代艺术创作者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油画;传统元素中国传统元素是在中华民族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成果,包括有形的物质符号和无形的精神内容,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形态灵魂所在。
油画在中国土地上历经百年的发展,已经融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在题材内容、审美情趣、表现方式等方面已经有深厚的本土化价值。
在油画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不仅能透露出东方的情感和神韵,也使其能更接近国人的欣赏习惯。
因此,分析研究中国传统元素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有利于找到传统元素与当代油画在技法上的融合点,达到艺术作品现代感与民族性的统一。
1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现状19世纪末,油画作为“舶来”艺术形式传入中国,给国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提供新的美感的同时,推动了国人的思维变革与社会进步。
经过早起中国油画较为曲折的发展历程,近年的中国油画创作进入了繁荣期,广阔的国际间的艺术交流使艺术家们能更多地了解当代世界的艺术信息,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明显的改善给艺术家们以鼓舞和前进的动力。
虽然近几年中国油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从宏观上而言,中国油画界的名作较少,缺乏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代表性。
造成这一弱势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油画作品中对社会变化的深刻反映较少,未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在油画创作中的优势。
另外,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内,中国油画创作过多借鉴依赖于西方艺术的发展,未体现出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没有突显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质。
因此,中国油画的发展应当与中国传统元素相结合,充分显示自身的文化特色。
2中国传统元素运用在油画创作中的意义纵观目前很多艺术展览,不难发现返朴归真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关键特点,其实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是突显率真和质朴本性的最佳代言,而这些传统元素都是艺术创作灵感的最佳来源。
论中国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精神

论中国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精神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一种代表作品,以传达人们对自然界的情感和表达对自然的景观和山川之美的喜爱而闻名。
山水文化精神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具有极高的智慧和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特点、内涵等方面探讨中国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精神的关系。
历史背景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经过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画派系和艺术风格。
而山水文化精神则源远流长,在《尚书》、《易经》、《道德经》等经典文献中便可以找到其基础概念和思想内涵,经过历代儒、释、道各派的发展演变而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特点中国山水画的主题是自然界的山水景观,通过表现山水之美来抒发人们对自然之壮美与神奇的赞美之情。
其绘画特点是注重意境和气质的表达,强调用画面的分布、线条的构造、色彩的组合来表现自然之韵味。
山水文化精神中则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契合关系,注重自然界和人的心理情感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一种开放、包容、自然的文化气质。
内涵中国山水画和山水文化精神虽然各具特点,但是其内在联系十分密切。
中国传统山水画家尤为注重对自然生态的细致观察和感悟,从而达到通过艺术来传达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性。
而山水文化则是一种大自然与人类联系的文化方式,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爱护,同时也启示人们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总结中国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精神之间的联系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上,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薪火传承。
中国山水画以自然为主题,表现出人与自然间的融合,而山水文化则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二者共同为我们展现了一种诗意和哲学性的生活方式,对于我们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并美化社会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当代山水画中的表现(一)摘要:本文以论带评,试图描述中国山水画在走向当代化的过程中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精神的,也论及了中国山水画在当下语境中创新和发展的几种状态和特征。
分析了传统型、新传统型、实验水墨在不同创作理论指导下,立足本土,秉承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探索,同时也对所存在的某种导向上的问题提出了批评。
关键词:传统型新传统型实验水墨作为一种正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的艺术创作,中国山水画的当代化还有许多个不确定性,因此,试图对这一正在不断演进着的艺术现象做出任何解释都可能带有某种片面倾向。
但是,关注中国画的当代化走向,关注当下中国画该如何秉承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应该说是极具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
特别是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形势下,古老的华夏文明如何保存自身文化内核的传承,则就更有深究之必要。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化,已经成为一个严密的系统。
李泽厚先生曾指出:“中国美学要求美与善的统一,而所谓善的最高境界,儒道两家虽各有不同的说法,但归结到最后,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不同处只在于如何达到此种境界,以及对达到此种境界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
”①不仅如此,阴阳五行、佛学等各流派都含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最高审美境界或者人生境界是经过道家的推动而形成的。
为此,笔者曾进一步认为:“真正能成其为最高审美境界的,是以庄子哲学为主流的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庄子以反对异化和提倡绝对自由为己任,第一个把‘人化的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最早地较明确的提出了超功利的人生态度。
这种美学思想,为后来的禅宗所大量吸收,对中国传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②而且理当肯定的是,“中国文化以儒化了的思想为其基本内容,又由道的精神建筑了传统的艺术思维模型和艺术精神的基本框架。
以后,道、佛、儒三者互补,使这一传统艺术精神得以成型和完善。
”③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精神可以说渗透了包括绘画在内的各种中国艺术样式,从书法到绘画、雕刻、舞蹈、音乐等等无一不受其影响和滋养,传统绘画理论同样也得益于中国传统精神的陶冶。
比如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论画六法”,又如古代关于“笔墨”的理论等不一而足。
而意象、气韵、空灵和境界(意境)作为传统艺术精神的主要审美范畴又充分体现了道、佛、儒互补的这种中国所特有的东方艺术韵味。
纵观上个世纪末期的中国绘画艺术格局,我们不难看到从80年代的伤痕绘画、乡土绘画、理性绘画、实验水墨,到转向90年代的达达主义、艳俗绘画、玩乐现实主义、政治波普等的轨迹。
与此同时,山水画艺术家也在前行的中国画现代化和当代化的道路上实践着一条前无古人的艰辛之路,摸索着中国当代绘画在不断变革中属于自己的艺术定位,并开创了新一轮百家争鸣的局面,成绩可谓喜人。
然而各种争论亦从来没有停止过。
“笔墨等于零”和“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依然是艺术家和学界长期争鸣的一大焦点。
无须否认的是,争论将带来一种冲破束缚的动力——而这也可能是当前艺术创作中急需的理论资源。
在文化的趋同性和多样性并行的当代审美中,艺术家自身的艺术立场将决定创作的走向。
发扬传统艺术精神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对于文化传承,并在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始终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传统中国画发展到近代以后,面临着西方理论、西方的制作方法、作家作品和中国画如何现代化、当代化的双重压力,中国绘画的求新求变,始终在不断受到冲击又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步履蹒跚地摸索着。
自20世纪初期始,中西合璧的艺术样式就已出现,比如吴冠中曾评价林风眠的作品:“是企图用中国画的气韵生动来消化西洋画的形式。
”④实际上,近现代的一大批画家都在努力实践着这一创作道路,从高剑父、林风眠到傅抱石、李可染等人的创作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沿用中国画的气韵生动来转化绘画内涵的探索是令人敬佩的。
笔者把这种以传统山水画为基础,引进西方绘画的一些艺术审美规则,以其达到一种新的欣赏趣味的创作思路称作“油画意识”。
这种创作导向被舒士俊先生称作为“新传统型”。
其他一些国画创作者则以文人画,或新文人画的艺术精神立场留守在传统文化的阵地上。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依然是“传统型”画家信仰的准则。
追求着由笔墨而达“气韵生动”之效果。
他们摹写着魏晋的“气韵”,浸淫着隋唐的诗意,秉承着“宋人格法”,追随着元明清的足迹,在一片后现代的嘈杂丛林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而“实验水墨”的创作者们却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笔墨”与文化身份的观念束缚,大胆进行中西融合。
他们以笔墨创新为己任,回应着中国艺术现代化的文化转型,满足着视像时代的“平面”欲望。
尽管如此,在实践的道路上也出现了各种不良风气。
有些艺术家穿着“创新”的外衣,拷贝著名家的风格,掉进了唯形式主义的泥淖,丧失了艺术家创作的独立性。
有些画家更是以色、性为能事,过度渲染,附庸着消费主义的低级趣味,导致了性爱题材的“妖魔化”。
在如此混乱的绘画格局中,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实验水墨”已经远离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不再坚守“本土意识”了呢?难道实验水墨真如某些评论家所言已经背弃了传统规范的审美理想,成为艺术世界的流浪者了?抑或是像某些人所宣称的那样“实验水墨”是唯一的出路?作为一种正在进行的艺术活动,过早的对这些做出结论都将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带有破坏性的。
当然,基于对艺术创作的尊重,鼓励带有实验性质的创新无疑是必要的,或许,这也是中国画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
众所周知,“意象”最早是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出现的,后经历代文人的不断阐释、演化,才成为中国传统文论、诗论方面的重要审美范畴。
《周易》中的“立象以尽意”是有史可考的最早出处,着重强调了“象”的哲学内涵,这是一种区别于西方理性的概念思维的典型的“象思维”。
而刘勰则把“意象”真正带入到了艺术世界中,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明确了“象”为艺术形象,“意”为作品的内蕴。
司空图的“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将含蓄、神似也纳入到“意象”的概念中来。
同时“意象”也为中国传统画论提供了审美的和思维方面的基础,对中国书画中的“笔墨”论可谓影响深远。
张彦远就说“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
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写》),对墨色的浓淡层次的表现力大加赞赏。
又如“画之当以意写,不在形似耳”(汤篨《画鉴·画论》)突出了“神似”而非“形似”,乃写意求神之论。
由此可观中国画不以重彩浓描著称,也不满足于简单的形似,“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绘画的精神观照从本质上疏离了绘画本体的思索而确立了绘画作为形式对精神状态的意象把握。
”⑤这种对意象的领悟和把握,到了新时期又有了新的理解和创作上的新的突破,例如当代“南线”画风的领衔人物董欣宾先生的“线画”风格可谓开启新风。
1985年,刘海粟评论其画作“能致力于化古为新,所作运线遒挺,有北碑风采;浓墨透光,淡墨生泽,情韵脱俗。
”他突破传统既定程式的影响,试图将内心的情感与笔墨融汇释放,大斧劈皴,以简胜繁,于狂放中表现出至高的精神追求,企望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他的《夕阳暮归》,浓墨渲染,意境深远。
《塑月客居图》则酣畅淋漓,颇具古人之遗风,大写泼墨的运用道出了画家悲天悯人的道家无为情怀。
而他的娟秀小品则构造精妙,运用传统中国画的技法,以清爽、简捷、明快取胜,给人笔墨流畅、富有情思的审美感受。
《归舟图》中的宁静、恬淡。
《梅花芳从暗处洒》中的点线互映,笔墨恣肆,散发出生命灵动的气息。
无形中综合了文人画、院体画、民间画及西方绘画艺术的技巧。
而董欣宾的学者角色则更促成了他继承中国艺术精神的历史使命,他曾说:“言其枯则其文明枯,见其荣则百术荣,这不仅是一个判别,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不言辞谢的责任。
”⑥另一位师承当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的贾又福,则创立“墨黑话语”即“计黑为白”的创作技法,与前人的“计白为黑”原则不同的是,他以结构的极简主义和积墨法,凸显“墨黑”的审美意象,再造了传统山水的博大气势。
将深邃、荒凉之气象演绎为空灵、雄壮之美,在线条的简约流动,流畅自如的浓墨渲染中,追求超越时空,“中得心源”之境。
《大音希声》中的天地几欲相接,顽山巨石,云卷气动,似混沌之时,又似天地开合之际,予观者在欣赏在多维的时空中感悟造化之微妙和不可穷尽。
正如画家所言:“空而灵者如通神灵,空非顽空,无乃通有,以空通神,以无用有。
空与色,无与有,相互为用因无用有,因有用无,‘一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有无相生即极易明了。
”⑦与“意象”不同,“空灵”这一概念表达了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一种欣赏心理。
“空灵”的审美效果源自于对宗教的感悟。
佛教教义的深邃意远,首先给于空诸一切的世界以一种神秘而又充满了生命灵气的美,禅宗之大智在实与虚之间贯穿,超越了有与无的边界。
“空”导源于佛教“四大皆空”,是一种纯净的可以进行审美静观的形象氛围。
“灵”则展现了生命灵气的自由状态。
“空灵”概念渗入到中国艺术中,就表现为在虚静、纯净、旷远的氛围中不断传递出生命灵气的艺术境界。
绘画中的“空灵”意味,是在画中景物空间布局与欣赏者的精神世界的互动中体现的,讲究“计白为黑”的笔墨意蕴和“线”的飘逸。
在《林泉高致》中,郭熙提出“山有三远”的创作法则:“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因此,“三远”的创作法则为“空灵”预设了物理空间——文本与受众之间整体直观的物化形态,在画面中体现的是一片留白,一缕云烟,一条小溪,一道山脊,一挂飞瀑、一涌清泉等具体可感的实物载体,在赏者的眼里,则能从静态的画面中体悟到永不停息的生命脉动,风卷云残,幽深淡远。
亭桥楼榭都融汇于简约的灵动之中,观者在欣赏通过这些含义丰富,意味深长的物化形态,产生某种由实而虚,由虚而实的空灵化了的追求,继而获得对作品的整体观照。
在这中间,“线”意识则贯穿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始末。
讲求“骨法用笔”的审美准则又不断召唤着线的律动。
古人总结的“十八描”、“十八皴”等创作方法,充分挖掘了线在中国画中的魅力。
通过线的疏密、粗细、长短、纵横、聚散、虚实、方圆等组合关系,形成了多样化的节奏和韵律,产生出不同的美感。
而线的操作过程又要求以轻重、疾缓、巧拙、滑涩、干湿、老嫩、藏露、起止、顺逆、刚柔等不同笔法,产生线之美感,赋予线以有情、有境的艺术韵味,展现“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
”⑧观者在欣赏这些“可见”的显线时,自己体会到线条由拟象到抽象,由形式到意蕴的艺术趣味,此即所谓“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王微《叙画》),因此,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在生命灵气的线式运动中不再拘泥于以实示实,而在于由虚而实,虚实相生,使生气自然而然地力透纸背,艺术家自然也心持无碍,以实就虚,容纳万境,在高深旷远之中,展现生命灵气的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