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D专题 勾股定理与分类讨论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勾股定理专题课堂(一)课件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勾股定理专题课堂(一)课件
第六页,共十一页。
3.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CAB交CB于D,CD=3,BD=5.求AB 的长. 解:过D作DE⊥AB于E,根据(gēnjù)AAS可得△ACD≌△AED,所以CD=DE,AC= AE,在Rt△DEB中,BD2=DE2+BE2,解得BE=4.在Rt△ABC中,AB2=AC2+BC2, 即(AE+4)2=AC2+82,解得AC=AE=6,所以AB=BE+AE=10
第一章 勾股定理(ɡōu ɡǔ dìnɡ lǐ)
专题课堂(kètáng)(一) 勾股定理
第一页,共十一页。
勾股定理与分类讨论(tǎolùn) 在涉及三角形的边和高等问题时需要分类讨论.
例1: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2和3,则第三边的平方为_______.13或5 分析:此题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但未明确这两边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因此较 长边3既可以是直角边,也可以是斜边.
第七页,共十一页。
勾股定理(ɡōu ɡǔ dìnɡ lǐ)与折叠问题
抓住折叠前后的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将有关线段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用 勾股定理来解决.
第八页,共十一页。
例3:如图,在△ABC中,∠A=90°,沿CD折叠(zhédié)△ABC,点A恰好落在BC边上 的E处,AB=4,AC=3,求BD的长. 分析:由折叠知道AD=DE,∠A=∠CED=90°,AC=CE. 解:在Rt△ABC中,BC2=AC2+AB2,得BC=5,所以BE=BC-CE=BC-AC=2, 设BD=x,则DE=AD=4-x,在Rt△BED中,BD2=DE2+BE2,即x2=(4-x)2+22, 解得x=2.5,所以BD=2.5
第四页,共十一页。
运用勾股定理列方程பைடு நூலகம்解决非直角三角形的求值问题时,一般作垂线构造(gòuzào)直角三角形,并运用勾股 定理列方程,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勾股定理之折叠问题分类讨论、存在性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勾股定理之折叠问题分类讨论、存在性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勾股定理之折叠问题分类讨论存在性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 单选题1.如图 ABC 中 90A ∠= 7AB = 24AC = 点D 为边AC 上一点 将ABC 沿BD 折叠后 点A 的对应点A '恰好落在BC 边上 则线段AD 的长为( )A .407B .214C .16825D .3262.如图是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 已知6AC = 10AB = 将纸片沿AD 折叠 使点C 落在AB 边上的点C '处 则折痕AD 长为( ).A .5B .35C .3D .323.已知2OA = 2OB = 将AOB 沿着某直线CD 折叠后如图所示 CD 与x 轴交于点C 与AB 交于点D 则点C 坐标是( )A .()0.4,0B .()0.5,0C .()0.6,0D .()0.7,04.如图 长方形纸片ABCD 中 6AB = 18AD = 将此长方形纸片折叠 使点D 与点B 重合 点C 落在点H 的位置 折痕为EF 则ABE 的面积为( )A .6B .18C .24D .485.如图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 60B ∠=︒ 4AB = 6AD = E 是AB 边的中点 F 是线段BC 上的动点 将EBF 沿EF 所在直线折叠得到EB F ' 连接B D ' 则B D '的最小值是( )A .4B .6C .2D .26.将长方形纸片ABCD 如图折叠 B C 两点恰好重合在AD 边上的同一点P 处折痕分别是MH NG 若90MPN ∠=︒ 3PM = 5MN = 分别记PHM PNG PMN 的面积为1S 2S 3S 则1S 2S 3S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A .312S S S =+B .312322S S S =+C .32155S S S =-D .2123S S S =-7.如图 直角ABC 中 90C ∠=︒ 3AC = 4BC = 将ABC 沿AB 折叠得ABD △ 点C 的对应点为点D 则点D 到BC 的距离为( )A .125B .245C .9625D .125或245 8.如图 在Rt ABC △纸片中 9043A AB AC ∠=︒==,, 将Rt ABC △纸片按图示方式折叠 使点A 恰好落在斜边BC 上的点E 处 BD 为折痕 则下列四个结论:①BD 平分ABC ∠①AD DE = ①DE EC = ①DEC 的周长为4 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A .1B .2C .3D .4二 填空题9.如图 Rt ABC △中 90ACB ∠=︒ 30B ∠=︒ 4AC = 点P 为AB 上一个动点 以PC 为轴折叠APC △得到QPC 点A 的对应点为点Q 当点Q 落在ABC 内部(不包括边)上时 AP 的取值范围为 .10.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长方形ABCO 的边OC OA 、分别在x 轴 y 轴上 3AB = 点E 在边BC 上 将长方形ABCO 沿AE 折叠 若点B 的对应点F 恰好是边OC 的三等分点 则点E 的坐标是 .11.如图 有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 两直角边18cm AC = 24cm BC = 现将直角边AC 沿直线AD 折叠 使它落在斜边AB 上 且与AE 重合 则BD = cm .12.已知直线l 为长方形ABCD 的对称轴 5AD = 6AB = 点E 为射线DC 上一个动点 把ADE 沿直线AE 折叠 点D 的对应点D 恰好落在对称轴l 上.则点D 到边CD 的距离是 .13.如图 把长方形ABCD 沿直线BD 向上折叠 使点C 落在C '的位置上 BC '交AD 于E 已知4CD = 8BC = 则EC D '的面积为 .三 解答题14.如图是一张直角三角形ABC 纸片 90C ∠=︒ 6AC = 8BC =.(1)在图1中 将直角边AC 沿AD 折叠 使点C 落在斜边AB 上的点E 处 求CD 的长(2)在图2中 将BFG 沿FG 折叠 使点B 与点A 重合 求BF 的长.15.一数学兴趣小组探究勾股定理在折叠中的应用 如图 将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 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点A 与原点O 重合 顶点B D 分别在x 轴 y 轴上 P 为边CD 上一动点 连接BP 将BCP 沿BP 折叠 点C 落在点C '处.(1)若4AB = 3AD = 如图1 连接BD 当点C '在线段BD 上时 求点P 的坐标.(2)在(1)的条件下如图2 当点P 与点D 重合时 沿BD 将BCD △折叠得BC D '△ DC '与x 轴交于E 点 求BDE 的面积.(3)若8AB = 4BC = 当ADC '为等腰三角形时 求点P 的坐标.16.如图1 ABC 中 90,BAC AB AC ∠=︒= D E 是直线BC 上两动点 且45DAE =︒∠.探究线段BD DE EC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小明的思路是:如图2 将ABD △沿AD 折叠 得ADF △ 连接EF 看能否将三条线段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 …请你参照小明的思路 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1)猜想BD DE EC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证明(2)如图3 当动点E 在线段BC 上 动点D 运动在线段CB 延长线上时 其它条件不变 (1)中探究的结论是否发生改变?请说明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17.已知ABC CDE △≌△ 且90B D ∠=∠=︒ 把ABC 和CDE 拼成如图所示的形状 使点B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 若4AB = 3DE =.(1)求AE 的长(2)将ABC 沿AC 折叠 点B 落在点F 处 延长AF 与CE 相交于点G 求FG 的长.18.如图 在ABC 中 90C ∠=︒ 把ABC 沿直线DE 折叠 使ADE 与BDE 重合.(1)若38A ∠=︒ 则CBD ∠的度数为________(2)若6AC = 4BC = 求AD 的长(3)当(0)AB m m ABC =>,△的面积为24m +时 求BCD △的周长.(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参考答案:1.B2.B3.B4.C5.C6.C7.C8.C9.234AP <<10.25⎛- ⎝⎭或2⎛- ⎝⎭11.1512.1或9/9或113.614.(1)3CD = (2)254BF15.(1)点P 的坐标为5,32⎛⎫ ⎪⎝⎭ (2)7516(3)当ADC '为等腰三角形时 点P 的坐标为()44,或4⎫⎪⎪⎝⎭.16.(1)222DE BD EC =+(2)不变 222DE BD EC =+17.(1)AE =(2)9418.(1)14︒ (2)133AD =(3)BCD △的周长为4m +.。

(完整版)八年级勾股定理题型总结

(完整版)八年级勾股定理题型总结

《勾股定理》典型例题解析一、知识重点:1、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也就是说:假如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 a、 b,斜边为 c ,那么 a 2 + b 2= c 2。

公式的变形: a2 = c 2- b 2, b 2= c 2-a 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假如三角形 ABC的三边长分别是a, b, c,且知足 a2 + b2= c2,那么三角形 ABC 是直角三角形。

这个定理叫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该定理在应用时,同学们要注意办理好以下几个重点:①已知的条件: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②知足的条件:最大边的平方=最小边的平方 +中间边的平方 .③获得的结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而且最大边的对角是直角.④假如不知足条件,就说明这个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知足 a2 + b2= 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注意:①勾股数一定是正整数,不可以是分数或小数。

②一组勾股数扩大同样的正整数倍后,还是勾股数。

常有勾股数有:(3,4,5 ) (5 ,12, 13 ) ( 6, 8, 10 )( 7,24, 25 ) ( 8,15, 17 )(9 , 12,15 )4、最短距离问题:主要运用的依照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二、考点解析考点一:利用勾股定理求面积1、求暗影部分面积:(1)暗影部分是正方形;( 2)暗影部分是长方形;( 3)暗影部分是半圆.2.如图,以 Rt△ABC的三边为直径分别向外作三个半圆,尝试究三个半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3、以下图,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向外作三个正三角形,其面积分别是S1、S2、 S3,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A. S1- S2= S3B. S1+ S2= S3C. S2+S3< S1D. S2- S3=S1S 3S 1S 24、四边形 ABCD中,∠ B=90°, AB=3,BC=4,CD=12, AD=13,求四边形 ABCD的面积。

专题 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四大题型)(原卷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同步

专题 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四大题型)(原卷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同步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3章 勾股定理》专题 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例题1】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为5和12,它的斜边长为( )A .13B .√119 C .13或√119 D .13或12题型一 直角边和斜边不明确时需分类讨论【变式1-1】(2021•滨州模拟)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为3和4,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 )A .5B .7+√7C .12D .12或7+√7【变式1-2】(2022秋•肃州区期末)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为3cm ,4cm ,则以第三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变式1-3】如图,长方形ABCD 中,AD =BC =6,AB =CD =10.点E 为射线DC 上的一个动点,△ADE 与△AD ′E 关于直线AE 对称,当△AD ′B 为直角三角形时,DE 的长为( )A .2或8B .83或18C .83或2D .2或18【变式1-4】(2022春•绥江县期中)如图,在△ABC 中,AC =5,D 为BC 边上一点,且CD =1,AD =√26,BD =4,点E 是AB 边上的动点,连接DE .(1)求AB 的长;(2)当△BDE 是直角三角形时,求AE 的长.【变式1-5】(2022秋•崇义县月考)在四边形ABCD 中,AB =4,AD =3,BC =12,CD =x ,AB ⊥AD .(1)求BD的长;(2)若△BCD是直角三角形,求x的值.【变式1-6】(2022秋•宛城区校级期末)已知:如图,在Rt△ABC中,∠ACB=90°,AB=5cm,AC=3cm,动点P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2cm/s的速度移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s.(1)求BC边的长;(2)当△ABP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题型二锐角和钝角不明确时需分类讨论【例题2】(2022春•兰山区期中)已知△ABC中,AB=17,AC=10,BC边上的高AH=8,则BC的长是()A.21B.15C.6D.21或9【变式2-1】(2021秋•海门市期末)△ABC中,AB=20,AC=13,高AD=12,则△ABC的面积为()A.66B.126C.54或44D.126或66【变式2-2】在△ABC中,AB=17,AC=10,BC边上的高AD=8,求△ABC的周长.【变式2-3】等腰△ABC的腰长AB=AC=10,一腰上的高BD=6,则底边BC=.【变式2-4】△ABC中,AB=AC=5,S△ABC=7.5,则BC的长为.【变式2-5】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5,一边上的高为3,求底边长.【例题3】(2022秋•南岗区校级期末)在矩形ABCD中,点E在AD边上,△BCE是以BE为一腰的等腰三角形,若AB=4,BC=5,则线段DE的长为.【变式3-1】(2022秋•新昌县校级期中)如图,在等腰△ABC中,AB=CB.AD⊥BC.垂足为D.已知AD=3,CD=1.(1)求AC与AB的长.(2)点P是线段AB上的一动点,当AP为何值时,△ADP为等腰三角形.【变式3-2】(2022秋•禅城区校级月考)已知:如图,有一块Rt△ABC的绿地,量得两直角边AC=8m,BC=6m.现在要将这块绿地扩充成等腰△ABD,且扩充部分(△ADC)是以8m为直角边长的直角三角形,求扩充后等腰△ABD的周长.题型三腰和底不明确时需分类讨论(1)在图1中,当AB=AD=10m时,求△ABD的周长;(2)在图2中,当BA=BD=10m时,求△ABD的周长;(3)在图3中,当DA=DB时,求△ABD的周长.【变式3-3】(2022秋•大丰区期中)如图,在Rt△ABC中,∠ACB=90°,AB=10cm,AC:BC=3:4,动点P从B出发沿射线BC以1cm/s的速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求BC边的长.(2)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求t的值.【变式3-4】已知:如图,△ABC的面积为84,BC=21,现将△ABC沿直线BC向右平移a(0<a<21)个单位到△DEF的位置.(1)求BC边上的高;(2)若AB=10,①求线段DF的长;②连接AE,当△ABE是等腰三角形时,求a的值.【变式3-5】(2022秋•永春县期末)如图△ABC中,∠ACB=90°,AC=12,BC=5.(1)求AB的长;(2)若动点P从点C开始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按C→A→B的路径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BCP为等腰三角形?【变式3-6】(2022春•铁西区期中)如图,△ABC中,∠ABC=90°,AC=20,BC=12.(1)直接写出AB的长度.(2)设点P在AB上,若∠P AC=∠PCA.求AP的长;(3)设点M在AC上,若△MBC为等腰三角形,直接写出AM的长.【变式3-7】如图,△ABC中,∠ACB=90°,AB=5cm,BC=4cm,若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沿折线A﹣B﹣C﹣A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AC=cm;(2)若点P恰好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求此时t的值;(3)在运动过程中,当t为何值时,△ACP是以AC为腰的等腰三角形(直接写出结果)?【变式3-8】(2022春•福田区校级期中)如图,已知△ABC中,∠B=90°,AB=16cm,BC=12cm,P、Q是△ABC边上的两个动点,其中点P从点A开始沿A→B方向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cm,点Q从点B 开始沿B→C→A方向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cm,它们同时出发,设出发的时间为t秒.(1)出发4秒后,求PQ的长;(2)从出发几秒钟后,△PQB第一次能形成等腰三角形?(3)当点Q运动到CA上时,求能使△BCQ是等腰三角形时点Q的运动时间,请直接写出t的值.【变式3-9】(2022秋•南关区校级期末)如图,在△ABC中,∠ABC=90°,AC=13,BA=5,点P从点C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C﹣A﹣B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t>0).(1)BC=.(2)求斜边AC上的高线长.(3)①当P在AB上时,AP的长为,t的取值范围是.(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②若点P在∠BCA的角平分线上,则t的值为.(4)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直接写出△P AB是以AB为一腰的等腰三角形时t的值.题型四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例题4】(2022春•海淀区校级期中)在Rt△ABC中,∠ACB=90°,AC=BC=1,点Q在直线BC上,且AQ=2,则线段BQ的长为.【变式4-1】(2022秋•南阳期末)如图,在△ABC中,∠ACB=90°,AB=10cm,BC=6cm,若动点P 从点A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折线A﹣C﹣B﹣A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s.当点P运动到恰好到点A和点B的距离相等的位置时,t的值为.【变式4-2】(2022春•思明区校级期中)定义:如图,点M、N把线段AB分割成AM、MN、NB,若以AM、MN、NB为边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则称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1)已知M、N把线段AB分割成AM、MN、NB,若AM=1.5,MN=2.5,BN=2,则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吗?请说明理由.(2)已知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且AM为直角边,若AB=24,AM=6,求BN的长.【变式4-3】(2023春•乳山市期末)如图,在△ABC中,∠ACB=90°,AB=5cm,AC=3cm,动点P 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每秒1cm的速度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1)若△ABP是以BP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求t的值;(2)若△ABP是以BP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求t的值.【变式4-4】如图,△ABC中,∠C=90°,CA=8cm,CB=6cm,D为动点,沿着C→A→B→C的路径运动(再次到达C点则停止运动),点D的运动速度为2cm/秒,设点D运动时间为t秒.(1)当点D在AC上运动时,若DC=BC,则t=;(2)若点D与△ABC某一顶点的连线平分△ABC的周长,求t的值.【变式4-5】(2022秋•姑苏区校级月考)如图1,△ABC中,CD⊥AB于D,且BD;AD:CD=2:3:4.(1)试说明△ABC是等腰三角形;(2)已知S△ABC=40cm2,如图2,动点M从点B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沿线段BA向点A运动,同时动点N从点A出发以相同速度沿线段AC向点C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整个运动都停止,设点M运动的时间为t(秒),若△DMN的边与BC平行,求t的值.【变式4-6】如图,在Rt△ABC中,∠ABC=90°,AB=20,BC=15,AD为AC边上的动点,点D从点C出发,沿边CA往A运动,当运动到点A时停止,设点D运动的时间为t秒,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1)当t为何值时,△CBD是直角三角形;(2)若△CBD是等腰三角形,求t的值.【变式4-7】(2022春•广州期中)在△ABC中,∠ACB=90°,AB=10,BC=6,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A﹣B﹣C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t>0).(1)求斜边AB 上的高;(2)①当点P 在BC 上时,PC =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②若点P 在∠BAC 的角平分线上,求t 的值.【变式4-8】(2021秋•青岛期末)已知△ABC 中,∠B =90°,AB =8cm ,BC =6cm ,P 、Q 是△ABC 边上的两个动点,其中点P 从点A 开始沿A →B 方向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cm ,点Q 从点B 开始沿B →C →A 方向运动,在BC 边上的运动速度是每秒2cm ,在AC 边上的运动速度是每秒1.5cm ,它们同时出发,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 秒.(1)出发2秒后,求PQ 的长;(2)当点Q 在边BC 上运动时,t 为何值时,△ACQ 的面积是△ABC 面积的13; (3)当点Q 在边CA 上运动时,t 为何值时,PQ 将△ABC 周长分为23:25两部分.【变式4-9】如图,△ABC 中,BA =BC ,CO ⊥AB 于点O ,AO =4,BO =6.(1)求BC ,AC 的长;(2)若点D是射线OB上的一个动点,作DE⊥AC于点E,连接OE.当点D在线段OB上时,若△AOE 是以AO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OD的长.。

勾股定理的分类讨论

勾股定理的分类讨论

解析: 由于锐 角三 角 形 的高都 在 形 内 , 钝 角 三角 形 有 的高 在形 外 , 直
角三角 形有 的高与 一条 直角边 重合 ,而 本题 画 出符合 条件 的三 角形 有两
种, 即锐角三 角形 和钝 角三角 形. ( 1 ) 当 D 在 AAB C 的 内部 时 , 如 图3 , 由勾股 定理 ,
高 A D , 则 肋= ÷日 c : 6 , 在R t A A B D q b , 由 勾

股定理, 得A D = 、 / , A ' 一 肋々 ‘ = 、 / , 1 一 々 6 ’ = 8 .
( 2 ) 当腰 长 为 1 2 , 底边长为l 0 时, 如 图2 , 在 AA B C中, A B = A C = 1 2 , B C = 1 0 , 作底 边 B C
的 高是 .
解析 : 由于题 中 的 l 0 和1 2 没 有 指 明哪 条边 是腰 、 哪条 边 是底 , 故 需分 两种 情况 讨 论.
( 1 ) 当腰 长 为 1 0 , 底边长为1 2 [ 付, 如 图1 ,
在 AA B C 中, A B - AC = I O , B C = 1 2 , 作底 边 上 的
( 1 ) 当 为斜边 时 , 有3 ‘ + 4 . x = 5 .
( 2 ) 当4 为斜边 时 , 有4 = 3 ‘ 综合 , 得 为5 或、 / 了. 二、 腰、 底 不确 定 时 , 需 分类
. = 、 / 丁.
例2 已知 一个 等 腰 三 角 形 的一 边 长 是 l 0 , 另一 边 长是 l 2 , 则 底边 上
勺 定理

哼江苏 袁 志琴 胡 怀志
分类 讨 论是数 学 中的~种 重要 思 想方 法和 解题 策 略 ,当 一个数 学 问 题 的条件 、 结论不 明确 或会 出现 多种情 况 时 , 就 需 要对 这个 问题 进行 必 要

初二数学:勾股定理专题知识点与同步练习(含答案)

初二数学:勾股定理专题知识点与同步练习(含答案)

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a、b的__________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注意】(1)应用勾股定理时,要分清直角边和斜边,尤其在记忆a2+b2=c2时,斜边只能是c.若b为斜边,则关系式是__________;若a为斜边,则关系式是b2+c2=a2.(2)如果已知的两边没有明确边的类型,那么它们可能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一条直角边、一条斜边,求解时必须进行分类讨论,以免漏解.2.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把直角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数”的关系.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计算和证明问题,还可以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其主要应用如下:(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求第三边;(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一边确定另两边的关系;(3)证明包含平方(算术平方根)关系的几何问题;(4)构造方程(或方程组)计算有关线段的长度,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勾股定理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求第三边长,关键是先明确所求边是斜边还是直角边,再决定用勾股定理的原式还是变式.【例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为A.5 B C或5 D二、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证明是通过拼图法或割补法完成的,探索时利用面积关系,将“形”的问题转化为“数”的问题.【例2】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体现了数学研究中的继承和发展.现用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弦图”.Rt △ABC 中,∠ACB =90°,若AC b =,BC a =.请你利用这个图形解决下列问题:(1)试说明222a b c +=;(2)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0,小正方形的面积是2,求()2a b +的值.三、勾股定理点的应用利用勾股定理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寻找直角三角形,若不存在直角三角形,可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例3】如图,有一只小鸟在一棵高13 m 的大树树梢上捉虫子,它的伙伴在离该树12 m ,高8 m 的一棵小树树梢上发出友好的叫声,它立刻以2 m /s 的速度飞向小树树梢,它最短要飞多远?这只小鸟至少几秒才可能到达小树和伙伴在一起?习题1.在Rt △ABC 中,∠C =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若a =5,b =12,则c 的长为 A .119 B .13 C .18D .1692.如果Rt △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k 2-1,2k (k >1),那么它的斜边长是 A .2kB .k +1C .k 2-1D .k 2+13.如图为某楼梯,测得楼梯的长为5米,高3米,计划在楼梯表面铺地毯,地毯的长度至少为A .4米B .8米C .9米D .7米4.如图,一棵大树被台风刮断,若树在离地面3 m 处折断,树顶端落在离树底部4 m 处,则树折断之前高A .5 mB .7 mC .8 mD .10 m5.如图,直线l 上有三个正方形a ,b ,c ,若a ,c 的面积分别为1和9,则b 的面积为A .8B .9C .10D .116.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a 、a b +,且a 、b 都是正整数,则三角形其中一边的长可能为 A .22B .32C .62D .827.如图,某农舍的大门是一个木制的长方形栅栏,它的高为2 m ,宽为1.5 m ,现需要在相对的顶点间用一块木板加固,则木板的长为__________.8.若△ABC 中,∠C =90°.(1)若a =5,b =12,则c =__________; (2)若a =6,c =10,则b =__________;(3)若a ∶b =3∶4,c =10,则a =__________,b =__________.9.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__________.10.如图,在东西走向的铁路上有A ,B 两站,在A ,B 的正北方向分别有C ,D 两个蔬菜基地,其中C 到A 站的距离为24千米,D 到B 站的距离为12千米.在铁路AB 上有一个蔬菜加工厂E ,蔬菜基地C ,D 到E 的距离相等,且AC =BE ,则E 站距A 站__________千米.11.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1)若a ∶b =3∶4,c =75 cm ,求a 、b ; (2)若a ∶c =15∶17,b =24,求△ABC 的面积; (3)若c -a =4,b =16,求a 、c ;(4)若∠A =30°,c =24,求c 边上的高h c ; (5)若a 、b 、c 为连续整数,求a +b +c .12.已知:△ABC 中,AD 为BC 中线,求证:22222()AB AC BD AD +=+.13.折叠长方形ABCD 的一边AD ,使点D 落在BC 边的F 点处,若AB =8 cm ,BC =10 cm ,求EC 的长.14.如图,一个圆桶,底面直径为16 cm ,高为18 cm ,则一只小虫从下底部点A 爬到上底B 处,则小虫所爬的最短路径长是(π取3)A .50 cmB .40 cmC .30 cmD .20 cm15.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a 、a b +,且a 、b 都是正整数,则三角形其中一边的长可能为A .22B .32C .62D .8216.如图,AC 是电线杆的一根拉线,测得BC =6米,∠ACB =60°,则AB 的长为A .12米B .3米C .6米D .317.如图,90ACB ∠=︒,AC BC =,BE CE ⊥,AD CE ⊥,垂足分别为E ,D ,13AC =,5BE =,则DE =__________.18.如图,一只小猫沿着斜立在墙角的木板往上爬,木板底端距离墙角0.7 m,当小猫从木板底端爬到顶端时,木板底端向左滑动了1.3 m,木板顶端向下滑动了0.9 m,则小猫在木板上爬动了__________m.19.古诗赞美荷花“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平静的湖面上,一朵荷花亭亭玉立,露出水面10 cm,忽见它随风斜倚,花朵恰好浸入水面,仔细观察,发现荷花偏离原地40 cm(如图).请部:水深多少?20.在一棵树的10米高处有两只猴子,一只猴子爬下树走到离树20米处的池塘的A处。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测试(有答案)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测试(有答案)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测试一、选择题1.下面三组数中是勾股数的一组是()A.6,7,8 B.21,28,35 C.1.5,2,2.5 D.5,8,132.一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是7cm,另一条直角边与斜边长的和是49cm,则斜边的长()A.18cm B.20cm C.24cm D.25cm3.在△ABC中,∠C=90°,若AB=5,则AB2+AC2+BC2=()A.10 B.15 C.30 D.504.在△ABC中,AB=13,AC=15,高AD=12,则BC的长为()A.14 B.14或4 C.8 D.4或85.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为8,周长为32,则三角形的面积为()A.56 B.48 C.40 D.326.直角三角形有一条直角边的长为11,另外两边的长也是正整数,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A.120 B.121 C.132 D.1237.如图,某市在“旧城改造”中计划在一块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空地上种植某种草皮以美化环境,已知这种草皮每平方米a元,则购买这种草皮至少要()A.450a元B.225a元C.150a元D.300a元8.如图:有一圆柱,它的高等于8cm,底面直径等于4cm(π=3),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大约()A.10cm B.12cm C.19cm D.20cm14.在直线l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如图所示).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2,3,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S1,S2,S3,S4,则S1+S2+S3+S4=.二、填空题9.在Rt△ABC中,∠C=90°,AC=3,BC=4,则AB=.10.在△ABC中,∠C=90°,若c=10,a:b=3:4,则ab=.11.如图,在高2米,坡角为30°的楼梯表面铺地毯,地毯的长至少需米.12.如图,∠OAB=∠OBC=∠OCD=90°,AB=BC=CD=1,OA=2,则OD2=.13.如图在4个均由16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正方形中,各有一个格点三角形,那么这4个三角形中,与众不同的是,不同之处:.三、解答题15.如图,正方形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边长都是1,每个小格的顶点叫做格点,以格点为顶点分别按下列要求画三角形(涂上阴影).(1)在图1中,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边长都是有理数;(2)在图2,图3中,分别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它的三边长都是无理数.(两个三角形不全等)16.如图,在△ABD中,∠A是直角,AB=3,AD=4,BC=12,DC=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17.如图所示,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使点D落在边BC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则EC的长为cm.18.如果△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并且满足a2+b2+c2+338=10a+24b+26c,试判断△ABC 的形状.《勾股定理》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下面三组数中是勾股数的一组是()A.6,7,8 B.21,28,35 C.1.5,2,2.5 D.5,8,13【考点】勾股数.【分析】勾股数的定义: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据此求解即可.【解答】解:A、62+72≠82,不能构成勾股数,故错误;B、212+282=352,能构成勾股数,故正确;C、1.5和2.5不是整数,所以不能构成勾股数,故错误;D、52+82≠132,不能构成勾股数,故错误.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勾股数的定义,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已知△ABC的三边满足a2+b2=c2,则△ABC是直角三角形.2.一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是7cm,另一条直角边与斜边长的和是49cm,则斜边的长()A.18cm B.20cm C.24cm D.25cm【考点】勾股定理.【分析】设另一条直角边是a,斜边是c.根据另一条直角边与斜边长的和是49cm,以及勾股定理就可以列出方程组,即可求解.【解答】解:设另一条直角边是a,斜边是c.根据题意,得,联立解方程组,得.故选D.【点评】注意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解方程组的方法可以把①方程代入②方程得到c﹣a=1,再联立解方程组.3.在△ABC中,∠C=90°,若AB=5,则AB2+AC2+BC2=()A.10 B.15 C.30 D.50【考点】勾股定理.【分析】先画图,再根据勾股定理易求BC2+AC2的值,再加上AB2即可.【解答】解:如右图所示,在Rt△ABC中,BC2+AC2=AB2,∵AB=5,∴BC2+AC2=25,∴AB2+AC2+BC2=25+25=50.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解题的关键是找准直角边和斜边.4.在△ABC中,AB=13,AC=15,高AD=12,则BC的长为()A.14 B.14或4 C.8 D.4或8【考点】勾股定理.【专题】分类讨论.【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先求出BD、CD的长,再求BC就很容易了.【解答】解:此图中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可得:CD2=152﹣122=81,∴CD=9,同理得BD2=132﹣122=25∴BD=5∴BC=14,此图还有另一种画法.即当是此种情况时,BC=9﹣5=4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的应用.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5.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为8,周长为32,则三角形的面积为()A.56 B.48 C.40 D.32【考点】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进而利用勾股定理得出DC的长,进而求出BC的长,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过点A做AD⊥BC于点D,∵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为8,周长为32,∴AD=8,设DC=BD=x,则AB=(32﹣2x)=16﹣x,∴AC2=AD2+DC2,即(16﹣x)2=82+x2,解得:x=6,故BC=12,则△ABC的面积为:×AD×BC=×8×12=48.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C的长是解题关键.6.直角三角形有一条直角边的长为11,另外两边的长也是正整数,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A.120 B.121 C.132 D.123【考点】勾股定理.【专题】计算题.【分析】设另一条直角边为x,斜边为y,由勾股定理得出y2﹣x2=112,推出(y+x)(y﹣x)=121,根据121=11×11=121×1,推出x+y=121,y﹣x=1,求出x、y的值,即可求出答案.【解答】解:设另一条直角边为x,斜边为y,∵由勾股定理得:y2﹣x2=112,∴(y+x)(y﹣x)=121=11×11=121×1,∵x、y为整数,y>x,∴x+y>y﹣x,即只能x+y=121,y﹣x=1,解得:x=60,y=61,∴三角形的周长是11+60+61=132,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关键是得出x+y=121和y﹣x=1,题目比较好,但有一定的难度.7.如图,某市在“旧城改造”中计划在一块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空地上种植某种草皮以美化环境,已知这种草皮每平方米a元,则购买这种草皮至少要()A.450a元B.225a元C.150a元D.300a元【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专题】压轴题.【分析】求出三角形地的面积即可求解.如图所示,作BD⊥CA于D点.在Rt△ABD中,利用正弦函数定义求BD,即△ABC的高.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面积求解.【解答】解:如图所示,作BD⊥CA于D点.∵∠BAC=150°,∴∠DAB=30°,∵AB=20米,∴BD=20sin30°=10米,=×30×10=150(米2).∴S△ABC已知这种草皮每平方米a元,所以一共需要150a元.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通过作辅助线构建直角三角形,从而解斜三角形的能力.8.如图:有一圆柱,它的高等于8cm,底面直径等于4cm(π=3),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大约()A.10cm B.12cm C.19cm D.20cm【考点】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分析】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首先把A和B展开到一个平面内,即展开圆柱的半个侧面,得到一个矩形,然后根据勾股定理,求得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即展开矩形的对角线的长度.【解答】解:展开圆柱的半个侧面,得到一个矩形:矩形的长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即2π=6,矩形的宽是圆柱的高即8.根据勾股定理得: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即展开矩形的对角线长即10.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拓展应用.“化曲面为平面”是解决“怎样爬行最近”这类问题的关键.本题注意只需展开圆柱的半个侧面.14.在直线l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如图所示).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2,3,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S1,S2,S3,S4,则S1+S2+S3+S4=4.【考点】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规律型.【分析】运用勾股定理可知,每两个相邻的正方形面积和都等于中间斜放的正方形面积,据此即可解答.【解答】解:观察发现,∵AB=BE,∠ACB=∠BDE=90°,∴∠ABC+∠BAC=90°,∠ABC+∠EBD=90°,∴∠BAC=∠EBD,∴△ABC≌△BDE(AAS),∴BC=ED,∵AB2=AC2+BC2,∴AB2=AC2+ED2=S1+S2,即S1+S2=1,同理S3+S4=3.则S1+S2+S3+S4=1+3=4.故答案为:4.【点评】运用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以及性质、勾股定理.注意发现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和正好是之间的正方形的面积.二、填空题9.在Rt△ABC中,∠C=90°,AC=3,BC=4,则AB=5.【考点】勾股定理.【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直接解答即可.【解答】解:因为在Rt△ABC中,AB2=AC2+BC2,即AB==5.【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解及直角三角形的能力.10.在△ABC中,∠C=90°,若c=10,a:b=3:4,则ab=48.【考点】勾股定理.【分析】首先根据勾股定理以及a:b=3:4,知斜边占5份.又c=10,所以一份是2,则a=6,b=8.所以ab=48.【解答】解:设a=3x,b=4x,则c==5x,又c=10,所以x=2,即a=6,b=8,所以ab=48.故答案为:48.【点评】熟练运用勾股定理,此类题首先计算一份的值,再进一步进行计算.11.如图,在高2米,坡角为30°的楼梯表面铺地毯,地毯的长至少需2+2米.【考点】勾股定理的应用.【专题】压轴题.【分析】地毯水平的部分的和是水平边的和,竖直的部分的和是竖直边,因此根据勾股定理求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即可.【解答】解:已知直角三角形的高是2米,根据三角函数得到:水平的直角边是=2,则地毯水平的部分的和是水平边的和,竖直的部分的和是竖直边,则地毯的长是(2+2)米.【点评】正确计算地毯的长度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2.如图,∠OAB=∠OBC=∠OCD=90°,AB=BC=CD=1,OA=2,则OD2=7.【考点】勾股定理.【分析】连续运用勾股定理即可解答.【解答】解:由勾股定理可知OB=,OC=,OD=∴OD2=7.【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能力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13.如图在4个均由16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正方形中,各有一个格点三角形,那么这4个三角形中,与众不同的是A,不同之处:A不是直角三角形,B,C,D是直角三角形.【考点】勾股定理.【专题】网格型.【分析】可以设正方形小格的边长是1.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各个三角形的三边,看三边的平方是否满足两条较短边的平方和等于最长边的平方.【解答】解:(1)在A图中三角形的三个边的长为、、,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5+10≠17,故A不是直角三角形;(2)在B图中三角形的三个边的长为2,4,,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22+42=()2,所以B是直角三角形;(3)根据(2)的计算方法,同理可求得C,D也是直角三角形.【点评】综合运用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三、解答题15.如图,正方形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边长都是1,每个小格的顶点叫做格点,以格点为顶点分别按下列要求画三角形(涂上阴影).(1)在图1中,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边长都是有理数;(2)在图2,图3中,分别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它的三边长都是无理数.(两个三角形不全等)【考点】作图—应用与设计作图.【专题】网格型;开放型.【分析】(1)画一个边长3,4,5的三角形即可;(2)利用勾股定理,找长为无理数的线段,画三角形即可.【解答】解:【点评】本题需仔细分析题意,结合图形,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解决问题.16.如图,在△ABD 中,∠A 是直角,AB=3,AD=4,BC=12,DC=13,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考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专题】几何图形问题.【分析】连接BD ,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出△ABD 和△DBC 是直角三角形,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将其相加即可得到四边形ABCD 的面积.【解答】解:连接BD ,在△ABD 中,∠A 是直角,AB=3,AD=4,∴BD===5,△BCD 中,BC=12,DC=13,DB=5,52+122=132,即BC 2+BD 2=DC 2,∴△BCD 是直角三角形,∴S 四边形ABCD =S △ABD +S △BDC=AD•AB +BD•BC=×4×3+×5×12=6+30=36.【点评】此题要将求四边形面积的问题转化为求两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和的问题,既考查了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转化思想在解题时的应用.17.如图所示,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 ,使点D 落在边BC 的点F 处,已知AB=8cm ,BC=10cm ,则EC的长为3cm.【考点】勾股定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分析】能够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得到相关的线段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勾股定理进行计算.【解答】解:∵D,F关于AE对称,所以△AED和△AEF全等,∴AF=AD=BC=10,DE=EF,设EC=x,则DE=8﹣x.∴EF=8﹣x,在Rt△ABF中,BF==6,∴FC=BC﹣BF=4.在Rt△CEF中,由勾股定理得:CE2+FC2=EF2,即:x2+42=(8﹣x)2,解得x=3.∴EC的长为3cm.【点评】特别注意轴对称的性质以及熟练运用勾股定理.18.如果△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并且满足a2+b2+c2+338=10a+24b+26c,试判断△ABC 的形状.【考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非负数的性质:偶次方;完全平方公式.【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是直角三角形判定则可.如果有这种关系,这个就是直角三角形.把a2+b2+c2+338=10a+24b+26c 化简后判断则可.【解答】解:a2+b2+c2+338=10a+24b+26ca2﹣10a+25+b2﹣24b+144+c2﹣26c+169=0即(a﹣5)2+(b﹣12)2+(c﹣13)2=0∴a﹣5=0,b﹣12=0,c﹣13=0∴a=5,b=12,c=13∵52+122=169=132∴a2+b2=c2∴△ABC是直角三角形.【点评】本题考查了式子的变形和因式分解,然后再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专题:第18章勾股定理知识点与常见题型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专题:第18章勾股定理知识点与常见题型总结

八年级下册第18章.勾股定理知识点与常见题型总结1.勾股定理内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表示方法: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222a b c +=勾股定理的由来: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形式的勾股定理,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并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常见方法如下:方法一:4EFGH S S S ∆+=正方形正方形ABCD ,2214()2ab b a c ⨯+-=,化简可证.cbaHG F EDCB A方法二:bacbac cabcab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221422S ab c ab c =⨯+=+大正方形面积为222()2S a b a ab b =+=++所以222a b c +=方法三:1()()2S a b a b =+⋅+梯形,2112S 222ADE ABE S S ab c ∆∆=+=⋅+梯形,化简得证a bcc baE D CBA3.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因而在应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明了所考察的对象是直角三角形4.勾股定理的应用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求第三边在ABC ∆中,90C ∠=︒,则22c a b =+,22b c a =-,22a c b =-②知道直角三角形一边,可得另外两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③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b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 为斜边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平方和22a b +与较长边的平方2c 作比较,若它们相等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222a b c +<,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若222a b c +>,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②定理中a ,b ,c 及222a b c +=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若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c b +=,那么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是b 为斜边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用问题描述时,不能说成:当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勾股数①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即222a b c +=中,a ,b ,c 为正整数时,称a ,b ,c 为一组勾股数②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3,4,5;6,8,10;5,12,13;7,24,25等 ③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n 组勾股数: 221,2,1n n n -+(2,n ≥n 为正整数); 2221,22,221n n n n n ++++(n 为正整数)2222,2,m n mn m n -+(,m n >m ,n 为正整数)7.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边长的计算或直角三角形中线段之间的关系的证明问题.在使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把握直角三角形的前提条件,了解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直角边各是什么,以便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应设法添加辅助线(通常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以便正确使用勾股定理进行求解.8..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能帮助我们通过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在具体推算过程中,应用两短边的平方和与最长边的平方进行比较,切不可不加思考的用两边的平方和与第三边的平方比较而得到错误的结论. 9.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具体的几何问题中,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通常既要通过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又要用勾股定理求出边的长度,二者相辅相成,完成对问题的解决. 常见图形:ABC30°D CB A ADB CCB DA题型一:直接考查勾股定理 例1.在ABC ∆中,90C ∠=︒.⑴已知6AC =,8BC =.求AB 的长 ⑵已知17AB =,15AC =,求BC 的长 分析:直接应用勾股定理222a b c += 解:⑴2210AB AC BC =+=⑵228BC AB AC =-=题型二:应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 例2.⑴在ABC ∆中,90ACB ∠=︒,5AB =cm ,3BC =cm ,CD AB ⊥于D ,CD =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之比为3:4,斜边长为15,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⑶已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30cm ,斜边长为13cm ,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分析:在解直角三角形时,要想到勾股定理,及两直角边的乘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乘积.有时可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 解:⑴224AC AB BC =-=, 2.4AC BCCD AB⋅==DBAC⑵设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k ,4k ∴222(3)(4)15k k +=,3k ∴=,54S =⑶设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则17a b +=,22289a b +=,可得60ab =1302S ab ∴==2cm例3.如图ABC ∆中,90C ∠=︒,12∠=∠, 1.5CD =, 2.5BD =,求AC 的长21EDCBA分析:此题将勾股定理与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结合起来 解:作DE AB ⊥于E ,12∠=∠,90C ∠=︒ ∴ 1.5DE CD == 在BDE ∆中2290,2BED BE BD DE ∠=︒=-=Rt ACD Rt AED ∆≅∆ AC AE ∴=在Rt ABC ∆中,90C ∠=︒222AB AC BC ∴=+,222()4AE EB AC +=+3AC ∴=例4. ( 2014•安徽省,第8题4分)如图,Rt △ABC 中,AB =9,BC =6,∠B =90°,将△ABC 折叠,使A 点与BC 的中点D 重合,折痕为MN ,则线段BN 的长为( )A .B .C .4 D . 5考点: 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分析: 设BN =x ,则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N =AN =9﹣x ,根据中点的定义可得BD =3,在Rt △ABC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关于x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解答:解:设BN=x,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N=AN=9﹣x,∵D是BC的中点,∴BD=3,在Rt△ABC中,x2+32=(9﹣x)2,解得x=4.故线段BN的长为4.故选:C.点评:考查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涉及折叠的性质,勾股定理,中点的定义以及方程思想,综合性较强,但是难度不大.例5.已知长方形ABCD中AB=8cm,BC=10cm,在边CD上取一点E,将△ADE折叠使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F,求CE的长.解析:解题之前先弄清楚折叠中的不变量。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教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教案的全部内容。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课题:17。

1勾股定理(1) 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学习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学习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直角△ABC 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1)两锐角之间的关系:(2)若D 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3)若∠B=30°,则∠B 的对边和斜边:2、(1)、同学们画一个直角边为3cm 和4cm 的直角△ABC ,用 刻度尺量出AB 的长。

(2)、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AB 的长问题:你是否发现+与,+和的关系,即+ ,+ , 二、自主学习 思考:(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 (2)你能发现图1-1中三个正方形A ,B,C 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图1-2中的呢? (3)你能发现图1-1中三个正方形A ,B ,C 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吗?(4)你能发现课本图1-3中三个正方形A ,B ,C 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吗?(5)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1。

6个单位长度和2.4个长度单位,上面所猜想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你的理由。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可猜想: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数学探索勾股定理进阶(二)(综合)(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探索勾股定理进阶(二)(综合)(含答案)

探索勾股定理进阶(二)(综合)一、单选题(共10道,每道10分)1.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最长边的长度为( )A.5B.4C.3D.5或4答案:D解题思路:由于题中没有说明哪条是直角边哪条是斜边,所以需要分类讨论:①当4是直角边时,设斜边长为x,则,此时最长边为5;②当4为斜边时,此时最长边为4.故选D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勾股定理之分类讨论2.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6,10,m,则m2的值为( )A.8B.64C.136或64D.136或100答案:C解题思路:由于题中没有说明哪条是直角边哪条是斜边,所以需要分类讨论:①10是直角边时,②10是斜边时,,所以的值为136或64故选C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勾股定理之分类讨论3.在△ABC中,AB=26,AC=25,BC边上的高AD=24,则另一边BC等于( )A.3或17B.3C.2或18D.17答案:A解题思路:由题意,有如下两种情况,△ABC为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①如图,△ABC为锐角三角形∵AD⊥BC∴在Rt△ABD中,∠ADB=90°,AB=26,AD=24由勾股定理得,BD=10同理,在Rt△ADC中,∠ADC=90°,AD=24,AC=25由勾股定理得,CD=7∴BC=BD+CD=10+7=17②如图,△ABC为钝角三角形∵AD⊥BC∴在Rt△ABD中,∠ADB=90°,AB=26,AD=24由勾股定理得,BD=10同理,在Rt△ADC中,∠ADC=90°,AD=24,AC=25由勾股定理得,CD=7∴BC=BD-CD=10-7=3综上,BC的长为3或17故选A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勾股定理之分类讨论4.在△ABC中,AB=15,AC=13,BC边上的高AD=12,则△ABC的面积为( )A.84B.24C.24或84D.42或84答案:C解题思路:分情况讨论:(1)△ABC为锐角三角形,高AD在△ABC内部.在Rt△ABD中,∠ADB=90°,AB=15,AD=12由勾股定理得,,∴BD=9在Rt△ACD中,∠ADC=90°,AC=13,AD=12由勾股定理得,,∴CD=5△ABC的面积为;(2)△ABC为钝角三角形,高AD在△ABC外部.方法同(1)可得到,△ABC的面积为.故选C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勾股定理之分类讨论5.在△ABC中,AB=20,AC=13,BC边上的高AD=12,则△ABC的周长为( )A.54B.48C.44或48D.44或54答案:D解题思路:分情况讨论:(1)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高AD在△ABC内部.在Rt△ABD中,∠ADB=90°,AB=20,AD=12由勾股定理得,,∴BD=16在Rt△ACD中,∠ADC=90°,AC=13,AD=12由勾股定理得,,∴CD=5即可得,故可得△ABC的周长为;(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高AD在△ABC外部.方法同(1)可得到BD=16,CD=5即可得,故可得△ABC的周长为.故选D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勾股定理之分类讨论6.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CAB,DE⊥AB于点E.若AC=6,AB=10,则DE 的长为( )A.2B.3C.4D.5答案:B解题思路:由题意知,△ACD≌△AED所以AE=AC=6,BE=4在Rt△ABC中,∠C=90°,AC=6,AB=10由勾股定理得,BC=8设DE=CD=x,则BD=8-x在Rt△BDE中,∠BED=90°由勾股定理得,解得,则DE=3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勾股定理实际应用——需设表达7.如图,已知∠ACB=90°,AD是∠CAB的平分线,BC=4,CD=,则AC的长为( )A.1B.2C.3D.4答案:C解题思路:如图,过点D作DE⊥AB交AB于点E由题意知,△ACD≌△AED所以DE=CD=,BD=在Rt△BDE中,,即解得,设AE=AC=x,则AB=2+x在Rt△ABC中,∠C=90°由勾股定理得,解得,则AC=3故选C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勾股定理实际应用——需设表达8.如图,在Rt△ABC中,∠B=90°,AB=4,BC=3,AC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M,交AC于点N,则BM的长为( )A. B.2C. D.答案:D解题思路:如图,连接MC由题意知,△AMN≌△CMN设BM=x,则AM=CM=4-x在Rt△BMC中,∠B=90°由勾股定理得,解得,则BM=故选D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勾股定理实际应用——需设表达9.如图,在△ABC中,∠C=90°,分别以点A和点B为圆心,以相同的长(大于AB)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M和点N,作直线MN交AB于点D,交BC于点E.若AC=3,AB=5,则DE的长为( )A.2B.C. D.答案:C解题思路:如图,连接AE,由题意知,△ADE≌△BDE 设AE=BE=x,则CE=4-x在Rt△ACE中,∠C=90°由勾股定理得,解得,即AE=BE在Rt△BDE中,∠BDE=90°由勾股定理得,即解得,DE=故选C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勾股定理实际应用——需设表达10.如图,在Rt△ABC中,∠ACB=90°,AC=3,BC=4,点D为BC延长线上一点,当△ABD为等腰三角形时,CD的长为( )A.1或4B.或1C.或1或4D.或1或4答案:C解题思路:在Rt△ABC中,∠ACB=90°,AC=3,BC=4由勾股定理可得,AB=5当△ABD为等腰三角形时,需要分情况讨论:①如图,AB为腰,AB=AD1,此时点A在BD1的垂直平分线上,CD1=BC=4②如图,AB为腰,AB=BD2,此时BD2=AB=5,CD2=BD2-BC=1③如图,AB为底,AD3=BD3,此时点D3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设CD3=x,AD3=BD3=4-x由勾股定理可得,,解得,所以CD3故选C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勾股定理之分类讨论。

专题2 勾股定理与分类讨论(老师版)

专题2 勾股定理与分类讨论(老师版)

专题1.2勾股定理与分类讨论类型一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不明确时需分类讨论【例1】(2021春•南昌期末)如图,在△ABC中,已知:∠ACB=90°,AB=10cm,AC=6cm,动点P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1cm/s的速度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连接PA,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t的值为.【答案】16或10或【解答】解:在△ABC中,∠ACB=90°,由勾股定理得:BC=cm,∵△ABP为等腰三角形,当AB=AP时,则BP=2BC=16cm,即t=16;当BA=BP=10cm时,则t=10;当PA=PB时,如图:设BP=PA=x,则PC=8﹣x,在Rt△ACP中,由勾股定理得:PC2+AC2=AP2,∴(8﹣x)2+62=x2,解得x=,∴t=.综上所述:t的值为16或10或.故答案为:16或10或.【变式1】(2020秋•张店区期末)如图,在Rt△ABC中,∠ACB=90°,AB=5cm,AC=3cm,动点P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1cm/s的速度移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t的取值为.【答案】5或t=8或t=【解答】解:在Rt△ABC中,BC2=AB2﹣AC2=52﹣32=16,∴BC=4(cm);①当AB=BP时,如图1,t=5;②当AB=AP时,如图2,BP=2BC=8cm,t=8;③当BP=AP时,如图3,AP=BP=tcm,CP=(4﹣t)cm,AC=3cm,在Rt△ACP中,AP2=AC2+CP2,所以t2=32+(4﹣t)2,解得:t=,综上所述: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t=5或t=8或t=.故答案为:5或t=8或t=.【变式2】(2021秋•永春县期末)如图△ABC中,∠ACB=90°,AC=12,BC=5.(1)求AB的长;(2)若动点P从点C开始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按C→A→B的路径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BCP为等腰三角形?【答案】(1)13(2)t=5s或20s或s或s时,△BCP为等腰三角形【解答】解:(1)∵∠ACB=90°,∴△ABC是直角三角形,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B===13,∴AB的长为13;(2)当点P在AC上时,CP=CB=5,t=5(s);当点P在AB上时,分三种情况:①当BP=BC=5,如图1所示:则AP=13﹣5=8,t=12+8=20(s);②当CP=CB=5时,过点C作CM⊥AB于M,如图2所示:则BM=PM=BP,∵AC•BC=AB•CM,∴CM===,在Rt△BCM中,由勾股定理得:BM===,∴BP=2BM=,∴AP=13﹣=,∴t=12+=(s);③当PC=PB时,如图3所示:则∠B=∠BCP,∵∠B+∠A=90°,∠BCP+∠ACP=90°,∴∠A=∠ACP,∴AP=PC,∴AP=PB=AB=,∴t=12+=(s);综上所述,当t=5s或20s或s或s时,△BCP为等腰三角形类型二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不明确时需分类讨论【例2】(2021•齐齐哈尔)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和4,则这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为.【答案】或【解答】解:设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为h,当4是直角边时,斜边长==5,则×3×4=×5×h,解得:h=,当4是斜边时,另一条直角边长==,则×3×=×4×h,解得:h=,综上所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为或,故答案为:或.【变式1】(2021秋•槐荫区期中)若Rt△ABC 的两边a,b 满足+(b﹣4)2=0,则它的第三边c 为()A.5B.C.D.5或【答案】D【解答】解:∵Rt△ABC 的两边a,b 满足+(b﹣4)2=0,∴a﹣3=0且b﹣4=0.∴a=3,b=4.当b 为直角边时,由勾股定理知:c===5,即c=5;当b 为斜边时,由勾股定理知:c===,即c=;综上所述,c 为5或.故选:D.【变式2】(2020春•南昌期末)如图,在Rt△ABC 中,∠ACB=90°,AC=4,BC=2,以AB 为边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D,则CD 的长可以是.【答案】2或2或3【解答】解:(1)如图1所示,当∠ABD=90°,AB=BD 时,作DE⊥BC,与CB 的延长线交于点E,∵∠CAB+∠ABC=90°,∠ABC+∠DBE=90°,∴∠CAB=∠DBE,在△BED 和△ACB 中,,∴△BED≌△ACB(AAS),∴BE=AC=4,DE=BC=2,∴CE=2+4=6,∴CD=;(2)如图2所示,当∠BAD=90°,AB=AD 时,过点D 作DE⊥CA,与CA 的延长线交于点E,∵∠CAB+∠ABC=90°,∠BAC+∠DAE=90°,∴∠ABC=∠DAE,在△DEA 和△ACB 中,,∴△DEA≌△ACB(AAS),∴DE=AC=4,AE=BC=2,∴CD=;(3)如图3所示,连接CD.当AD=BD时,过点D作DE⊥AC于E,DF⊥CB,与CB的延长线交于F,∵∠C=∠DFC=∠DEC=90°,∴∠EDF=90°,∵∠ADE+∠BDE=90°,∠BDF+∠BDE=90°,∴∠ADE=∠BDF,在△ADE和△BDF中,,∴△ADE≌△BDF(AAS),∴AE=BF,DE=DF,∵DE⊥AC,DF⊥CF,∴∠DCE=∠DCF=45°,∴△D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AE+CE+CF﹣BF=2CE.∴CE=3,∴CD=3.综上所述,CD的长是2或3或2;故答案为:2或3或2.【变式3】(2021秋•兰考县期末)已知:如图,在Rt△ABC中,∠ACB=90°,AB=5cm,AC=3cm,动点P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1cm/s的速度移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s.(1)求BC边的长;(2)当△ABP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答案】(1)4cm(2)4s或s【解答】解:(1)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BC===4(cm);(2)由题意得:BP=tcm,分两种情况:①当∠APB=90°时,如图1所示:点P与点C重合,∴BP=BC=4cm,∴t=4;②当∠BAP=90°时,如图2所示:则CP=(t﹣4)cm,∠ACP=90°,在Rt△ACP中,由勾股定理得:AP2=AC2+CP2,在Rt△ABP中,由勾股定理得:AP2=BP2﹣AB2,∴AC2+CP2=BP2﹣AB2,即32+(t﹣4)2=t2﹣52,解得:t=;综上所述,当△ABP为直角三角形时,t的值为4s或s.【例3】(2021秋•宽城区期末)定义:如图,点M、N把线段AB分割成AM、MN、NB,若以AM、MN、NB为边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则称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1)已知M、N把线段AB分割成AM、MN、NB,若AM=2,MN=4,BN=2,则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吗?请说明理由.(2)已知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且AM为直角边,若AB=12,AM=5,求BN的长.【答案】(1)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2)或.【解答】解:(1)是.理由:∵AM2+BN2=22+(2)2=16,MN2=42=16,∴AM2+NB2=MN2,∴AM、MN、NB为边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故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2)设BN=x,则MN=12﹣AM﹣BN=7﹣x,①当MN为最大线段时,依题意MN2=AM2+NB2,即(7﹣x)2=x2+25,解得x=;②当BN为最大线段时,依题意BN2=AM2+MN2.即x2=25+(7﹣x)2,解得x=.综上所述BN的长为或.【变式1】(2021秋•郑州期中)定义:如图,点M,N把线段AB分割成AM,MN,NB,若以AM,MN,NB为边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则称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1)已知M,N把线段AB分割成AM,MN,NB,若AM=2.5,MN=6.5,BN=6,则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吗?请说明理由.(2)已知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且AM为直角边,若AB=14,AM=4,求BN的长.【答案】(1)是(2)① 4.2;.②BN=4.2或5.8【解答】解:(1)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理由如下:∵AM2+BN2=2.52+62=42.25,MN2=6.52=42.25,∴AM2+NB2=MN2,∴AM、MN、NB为边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2)设BN=x,则MN=14﹣AM﹣BN=10﹣x,①当MN为最大线段时,依题意MN2=AM2+NB2,即(10﹣x)2=x2+16,解得x=4.2;②当BN为最大线段时,依题意BN2=AM2+MN2.即x2=16+(10﹣x)2,解得x=5.8.综上所述,BN=4.2或5.8.1.(2021秋•象山县期中)在Rt△ABC中,∠A=90°,BC=5,AB=3.如果点P在AC边上,且点P到Rt△ABC 的两个顶点的距离相等,那么AP的长为.【答案】2或【解答】解:在Rt△ABC中,∵∠A=90°,BC=5,AB=3,∴AC==4.若PB=PC,连接PB,设PA=x,则PB=PC=4﹣x,在Rt△PAB中,∵PB2=AP2+AB2,∴(4﹣x)2=x2+32,∴x=,即PA=;若PA=PC,则PA=2;若PA=PB,由图知,在Rt△PAB中,不可能.综上所述,PA的长为:2或.故答案是:2或.2.(2021秋•平顶山期中)如图,在Rt△ABC中,∠ABC=90°,AB=20,BC=15,点D为AC边上的动点,点D 从点C出发,沿CA往A运动,当运动到点A时停止,设点D运动的时间为t秒,点D运动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1)当t=2秒时,求AD的长;(2)在D运动过程中,△CBD能否为直角三角形?若不能,说明理由,若能,请求出t的值.【答案】(1)21(2)t的值是4.5或12.5【解答】解:(1)由勾股定理得:AC===25,当t=2秒时,CD=2×2=4,所以AD=AC﹣CD=25﹣4=21;(2)△CBD能为直角三角形,理由是:分为两种情况:①∠BDC=90°时,∵S=,△ABC∴BD===12,由勾股定理得:CD===9,所以t==4.5,②当∠CBD=90°时,此时点D和A重合,t==12.5,∴t的值是4.5或12.53.(2021秋•东海县期中)如图,在Rt△ABC中,∠ACB=90°,AB=10cm,AC=6cm,动点P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1cm/s的速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当△ABP为直角三角时,求t的值;(2)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求t的值.【答案】(1)t=8或(2)16或10或【解答】解:(1)当△ABC为直角三角时,(cm),①当∠APB=90°时,点P与点C重合,BP=BC=8,∴t=8,②当∠BAP=90°,BP=t,CP=t﹣8,AC=6,在Rt△ACP中,AP2=62+(t﹣8)2,在Rt△BAP中,AB2+AP2=BP2,∴102+[62+(t﹣8)2]=t2,解得:t=,综上所述,t=8或;(2)在△ABC中,∠ACB=90°,由勾股定理得:BC==8(cm),∵△ABP为等腰三角形,当AB=AP时,则BP=2BC=16cm,即t=16;当BA=BP=10cm时,则t=10;当PA=PB时,如图:设BP=PA=x,则PC=8﹣x,在Rt△ACP中,由勾股定理得:PC2+AC2=AP2,∴(8﹣x)2+62=x2,解得x=,∴t=.综上所述:t的值为16或10或.4.(2021春•饶平县校级期中)定义:如图,点M、N把线段AB分割成AM、MN、NB,若以AM、MN、NB为边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则称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1)已知M、N把线段AB分割成AM、MN、NB,若AM=1.5,MN=2.5,BN=2,则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吗?请说明理由.(2)已知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且AM为直角边,若AB=24,AM=6,求BN的长.【答案】(1)是(2)BN=8或10【解答】解:(1)是.理由:∵AM2+BN2=1.52+22=6.25,MN2=2.52=6.25,∴AM2+NB2=MN2,∴AM、MN、NB为边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2)设BN=x,则MN=24﹣AM﹣BN=18﹣x,①当MN为最大线段时,依题意MN2=AM2+NB2,即(18﹣x)2=x2+36,解得x=8;②当BN为最大线段时,依题意BN2=AM2+MN2.即x2=36+(18﹣x)2,解得x=10,综上所述,BN=8或10.5.(2020秋•梁园区期末)如图,在等边△ABC中,AB=AC=BC=6cm,现有两点M、N分别从点A、B同时出发,沿三角形的边运动,已知点M的速度为1cm/s,点N的速度为2cm/s.当点N第一次回到点B时,点M、N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当t为何值时,M、N两点重合;(2)当点M、N分别在AC、BA边上运动,△AMN的形状会不断发生变化.①当t为何值时,△AMN是等边三角形;②当t为何值时,△AMN是直角三角形;(3)若点M、N都在BC边上运动,当存在以MN为底边的等腰△AMN时,求t的值.【答案】(1)6秒(2)①2秒②或s(3)8秒【解答】解:(1)设点M、N运动x秒后,M、N两点重合,11x×1+6=2x,解得:x=6,即当M、N 运动6秒时,点N 追上点M;(2)①设点M、N 运动t 秒后,可得到等边三角形△AMN,如图1,AM=t,AN=6﹣2t,∵∠A=60°,当AM=AN 时,△AMN 是等边三角形∴t=6﹣2t,解得t=2,∴点M、N 运动2秒后,可得到等边三角形△AMN.②当点N 在AB 上运动时,如图2,若∠AMN=90°,∵BN=2t,AM=t,∴AN=6﹣2t,∵∠A=60°,∴2AM=AN,即2t=6﹣2t,解得t=;如图3,若∠ANM=90°,由2AN=AM 得2(6﹣2t)=t,解得t=.综上所述,当t为或s 时,△AMN 是直角三角形;(3)当点M、N 在BC 边上运动时,可以得到以MN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由(1)知6秒时M、N 两点重合,恰好在C 处,如图4,假设△AMN 是等腰三角形,∴AN=AM,∴∠AMN=∠ANM,∴∠AMC=∠ANB,∵AB=BC=AC,∴△ACB 是等边三角形,∴∠C=∠B,在△ACM 和△ABN 中,∵∠AMC=∠ANB,∠C=∠B,AC=AB,∴△ACM≌△ABN(AAS),∴CM=BN,∴t﹣6=18﹣2t,解得t=8,符合题意.所以假设成立,当M、N 运动8秒时,能得到以MN为底的等腰三角形.。

[数学]-专题11 勾股定理中的蕴含数学思想的典型试题(原版)

[数学]-专题11 勾股定理中的蕴含数学思想的典型试题(原版)

专题11 勾股定理中的蕴含数学思想的典型试题(原卷版)第一部分典例剖析类型一方程思想(1)单勾股列方程1.(2022秋•泰兴市期末)如图,某渡船从点B处沿着与河岸垂直的路线AB横渡,由于受水流的影响,实际沿着BC航行,上岸地点C与欲到达地点A相距70米,结果发现BC比河宽AB多10米,求该河的宽度AB.(两岸可近似看作平行)2.(2021春•全南县期中)小明将一副三角板如图所示摆放在一起,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一边的长就可以求出其它各边的长,若已知CD=3,求AC的长.3.(2022秋•运城期末)如图,∠AOB=90°,OA=18cm,OB=6cm,一机器人在点B处看见一个小球从点A出发沿着AO方向匀速滚向点O,机器人立即从点B出发,沿直线匀速前进拦截小球,恰好在点C 处截住了小球.如果小球滚动的速度与机器人行走的速度相等,那么机器人行走的路程BC是多少?二、双勾股方程4.(2022秋•仪征市期中)我们规定:三角形任意一条边的“线高差”等于这条边与这条边上高的差.如图1,△ABC中,CD为BA边上高,边BA的“线高差”等于BA﹣CD,记为h(BA).(1)如图2,若△ABC中AB=AC,AD⊥BC垂足为D,AD=6,BD=4,则h(BC)=;(2)若△ABC中,∠B=90°,AB=6,BC=8,则h(AC)=;(3)如图3,△ABC中,AB=21,AC=20,BC=13,求h(AB)的值.5.(2020秋•金台区校级期末)如图,在△ABC中,∠ACB=90°,点E,F在边AB上,将边AC沿CE 翻折,使点A落在AB上的点D处,再将边BC沿CF翻折,使点B落在CD的延长线上的点B′处,(1)求∠ECF的度数;(2)若CE=4,B′F=1,求线段BC的长和△ABC的面积.6.如图①,现有一张三角形ABC纸片,沿BC边上的高AE所在的直线翻折,使得点C与BC边上的点D重合.(1)填空:△ADC是三角形;(2)若AB=15,AC=13,BC=14,求BC边上的高AE的长;(3)如图②,若∠DAC=90°,试猜想:BC、BD、A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类型二数形结合思想7.(2022•锡山区)如图,数轴上点A,B分别对应2,4,过点B作PQ⊥AB,以点B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PQ于点C;以原点O为圆心,OC长为半径画弧,交数轴于点M,则点M对应的数是()A.4√2B.2√5C.5D.3√28.(2022春•雁塔区校级期末)为比较√13+√6与√13+6的大小,小亮进行了如下分析后作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其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13与√6,则由勾股定理可求得其斜边长为√(√13)2+(√6)2=√13+6.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得√13+√6>√13+6.小亮的这一做法体现的数学思想是()A.分类讨论思想B.方程思想C.类比思想D.数形结合思想9.(2019秋•海州区校级月考)数和形是数学的两个主要研究对象,我们经常运用数形结合、数形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下面我们来探究“由数思形,以形助数”的方法在解决代数问题中的应用.(1)探究√x2+y2的几何意义:如图①,在直角坐标系中,设点M的坐标为(x,y),过M作MP⊥x轴于P,作MQ⊥y轴于Q,则P点坐标为(x,0),Q点坐标为(0,y),即OP=|x|,OQ=|y|,在△OPM中,PM=OQ=|y|,则MO=√OP2+PM2=√|x|2+|y|2=√x2+y2,因此,√x2+y2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M(x,y)与点O(0,0)之间的距离OM.①√(−2)2+32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N1(填写坐标)与点O(0,0)之间的距离N1O;②点N2(5,﹣1)与点O(0,0)之间的距离ON2为.(2)探究√(x−1)2+(y−5)2的几何意义:如图②,在直角坐标系中,设点A′的坐标为(x﹣1,y﹣5),由探究(1)可知,A′O=√(x−1)2+(y−5)2,将线段A′O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得到线段AB,此时点A的坐标为(x,y),点B的坐标为(1,5),因为AB=A′O,所以AB=√(x−1)2+(y−5)2,因此√(x−1)2+(y−5)2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A(x,y)与点B(1,5)之间的距离.(3)探究√(x+2)2+(y−3)2的几何意义:请仿照探究二(2)的方法,在图③中画出图形,那么√(x+2)2+(y−3)2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C(填写坐标)与点D(x,y)之间的距离.(4)拓展应用:①√(x−1)2+(y+4)2+√(x+2)2+(y+3)2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点A(x,y)与点E(1,﹣4)的距离与点A(x,y)与点F(填写坐标)的距离之和.②√(x−1)2+(y+4)2+√(x+2)2+(y+3)2的最小值为(直接写出结果)类型三分类讨论思想10.(2019春•自贡期末)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BC=2√2,AD=2,AB⊥BC,CD⊥AD,连接AC,点P是在四边形ABCD边上的一点;若点P到AC的距离为√3,这样的点P有()A.0个B.1个C.2个D.3个11.(如皋市期末)已知∠MAN=30°,点B在射线AN上,点C在射线AM上,且AB=12.(1)若△ABC是直角三角形,求AC的长;(2)若BC=8,求AC的长;(3)要使满足条件的△ABC唯一确定,直接写出BC的长度x的取值范围.12.(2022秋•南关区校级期末)如图,在△ABC中,∠B=90°,AB=16cm,BC=12cm,P、Q是△ABC边上的两个动点,其中点P从点A出发,沿A→B方向运动,速度为每秒2cm;点Q从点B出发,沿B→C→A方向运动,速度为每秒4cm;两点同时开始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①Rt△ABC斜边AC上的高为;②当t=3时,PQ的长为;(2)当点Q在边BC上运动时,出发几秒钟后,△BPQ是等腰三角形?(3)当点Q在边AC上运动时,直接写出所有能使△BCQ成为等腰三角形的t的值.类型四转化思想13.(2022秋•卧龙区校级期末)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叫做“垂美”四边形,现有如图所示的“垂美”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交于点O.若AD=2,BC=4,则AB2+CD2=.14.(2019•柯桥区模拟)如图,已知在Rt△ABC中,E,F分别是边AB,AC上的点,AE=13AB,AF=13AC,分别以BE、EF、FC为直径作半圆,面积分别为S1,S2,S3,则S1,S2,S3之间的关系是()A.S1+S3=2S2 B.S1+S3=4S2C.S1=S3=S2 D.S2=13(S1+S3)第二部分专题提升训练1.(2020春•长春期末)如图,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EFG都是正方形,点B在EF上,S1=140,S2=124,EB的长为.2.(2021春•东昌府区期末)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9的正方形纸片,将其沿MN折叠,使点B落在CD边上的B′处,点A对应点为A′,且B′D=6,则BN的长是.3.如图,已知等腰△ABC的底边BC=25cm,D是腰AB上一点,连接CD,且CD=24cm,BD=7cm.(1)求证:△BDC是直角三角形;(2)求AB的长.4.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3,BC=2√6,点E是AD的中点,将△ABE沿BE折叠后得到△GBE,延长BG交CD于F点.(1)求证:DF=GF;(2)求DF的长度.5.(2022•岳池县模拟)在劳技课上,老师请同学们在一张长为9cm,宽为8cm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腰长为5cm的等腰三角形(要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长方形的一个顶点重合,其余两个顶点在长方形的边长上).请你帮助同学们画出图形并计算出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的面积.(求出所有可能的情况)6.设计师要用四条线段CA,AB,BD,DC首尾相接组成如图所示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图案,∠C与∠D为直角,已知其中三条线段的长度分别为1cm,9cm,5cm,第四条长为xcm,试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x的值.7.(2022秋•南关区校级期末)如图,在△ABC中,∠ACB=90°,AB=10,AC=8,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A﹣C﹣B﹣A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t>0).(1)求BC的长.(2)斜边AB上的高是.(3)若点P在∠BAC的角平分线上,则t的值为.(4)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直接写出△PBC是等腰三角形时t的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第18章.勾股定理知识点与常见题型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第18章.勾股定理知识点与常见题型总结

, 4 ⨯ ab + (b - a )2 = c 2 ,化简可证.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 S = 4 ⨯ ab + c 2 = 2ab + c 2= (a + b ) ⋅ (a + b ) , S = 2 ⋅ ab + c 2 ,化简得证 2 2 2八年级下册 .勾股定理知识点与常见题型总结1.勾股定理内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表示方法: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 a , b ,斜边为 c ,那么 a 2 + b 2 = c 2勾股定理的由来: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 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了 “勾 三,股四,弦五”形式的勾股定理,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并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两直角边的 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常见方法如下:方法一: 4S + S ∆DHEF bAc方法二:b正方形EFGH= SCGaBa正方形ABCD 1 2accbbccaab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12大正方形面积为 S = (a + b )2 = a 2 + 2ab + b 2所以 a 2 + b 2 = c 2方法三: S 梯形1 1 1 = 2S + S梯形 ∆ADE ∆ABEA accB bD bE a C3.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因而在应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明了所考察的对象是直角三角形4.勾股定理的应用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求第三边在∆ABC中,∠C=90︒,则c=a2+b2,b=c2-a2,a=c2-b2②知道直角三角形一边,可得另外两边之间的数量关系③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5.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为斜边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平方和a2+b2与较长边的平方c2作比较,若它们相等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a2+b2<c2,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若a2+b2>c2,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②定理中a,b,c及a2+b2=c2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若三角形三边长a,b,c 满足a2+c2=b2,那么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是b为斜边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用问题描述时,不能说成:当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6.勾股数①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即a2+b2=c2中,a,b,c为正整数时,称a,b,c为一组勾股数②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3,4,5;6,8,10;5,12,13;7,24,25等③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n组勾股数:n2-1,2n,n2+1(n≥2,n为正整数);2n+1,2n2+2n,2n2+2n+1(n为正整数)m2-n2,2mn,m2+n2(m>n,m,n为正整数)7.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边长的计算或直角三角形中线段之间的关系的证明问题.在使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把握直角三角形的前提条件,了解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直角边各是什么,以便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应设法添加辅助线(通常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以便正确使用勾股定理进行求解.8..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能帮助我们通过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在具体推算过程中,应用两短边的平方和与最长边的平方进行比较,切不可不加思考的用两边的平方和与第三边的平方比较而得到错误的结论.9.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具体的几何问题中,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通常既要通过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又要用勾股定理求出边的长度,二者相辅相成,完成对问题的解决.常见图形:CC C30°A B A D B B DACB DA题型一:直接考查勾股定理例1.在∆ABC中,∠C=90︒.⑴已知AC=6,BC=8.求AB的长⑵已知AB=17,AC=15,求BC的长分析:直接应用勾股定理a2+b2=c2解:⑴AB=AC2+BC2=10⑵BC=AB2-AC2=8题型二:应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例2.⑴在∆ABC中,∠ACB=90︒,AB=5cm,BC=3cm,CD⊥AB于D,CD=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之比为3:4,斜边长为15,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⑶已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30cm,斜边长为13cm,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分析:在解直角三角形时,要想到勾股定理,及两直角边的乘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乘积.有时可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解:⑴AC=AB2-BC2=4,CD=ADB C AC⋅BCAB=2.4⑶设两直角边分别为a,b,则a+b=17,a2+b2=289,可得ab=60∴S=ab=30⑵设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k,4k∴(3k)2+(4k)2=152,∴k=3,S=5412例3.如图∆ABC中,∠C=90︒,∠1=∠2,CD=1.5,BD=2.5,求AC的长CD1cm2A2E B分析:此题将勾股定理与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结合起来解:作DE⊥AB于E,∠1=∠2,∠C=90︒∴DE=CD=1.5在∆BDE中∠BED=90︒,BE=BD2-DE2=2Rt∆ACD≅Rt∆AED∴AC=AE在Rt∆ABC中,∠C=90︒∴AB2=AC2+BC2,(A E+EB)2=AC2+42∴AC=3例4.(2014安徽省,第8题4分)如图,△Rt ABC中,AB=9,BC=6,∠B=90°,将△ABC折叠,使A点与BC的中点D重合,折痕为MN,则线段BN的长为()A.B.C.4D.5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分析:设BN=x,则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N=AN=9﹣x,根据中点的定义可得BD=3,在△Rt 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解答:解:设BN=x,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N=AN=9﹣x,∵D是BC的中点,∴BD=3,在△Rt ABC中,x2+32=(9﹣x)2,解得x=4.故线段BN的长为4.故选:C.点评:考查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涉及折叠的性质,勾股定理,中点的定义以及方程思想,综合性较强,但是难度不大.例5.已知长方形ABCD中AB=8cm,BC=10cm,在边CD上取一点△E,将ADE折叠使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F,求CE的长.解析:解题之前先弄清楚折叠中的不变量。

(完整版)勾股定理知识点+对应类型

(完整版)勾股定理知识点+对应类型

第二章勾股定理、平方根专题第一节勾股定理一、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定义: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ABCabc弦股勾勾: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股:直角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下面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 勾股数: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叫做勾股数(注意:若a,b,c、为勾股数,那么ka,kb,kc同样也是勾股数组。

)*附:常见勾股数:3,4,5; 6,8,10; 9,12,15; 5,12,133. 判断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经典直角三角形:勾三、股四、弦五)其他方法:(1)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用它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是:(1)确定最大边(不妨设为c);(2)若c 2=a 2+b 2,则△ABC 是以∠C 为直角的三角形; 若a 2+b 2<c 2,则此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其中c 为最大边); 若a 2+b 2>c 2,则此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其中c 为最大边)4.注意:(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

5. 勾股定理的作用:(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

(3)用于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的问题。

(4)利用勾股定理,作出长为n 的线段二、平方根:(11——19的平方)1、平方根定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平方根。

(2017年)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典型例题归类总结

(2017年)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典型例题归类总结

勾股定理典型例题归类总结题型一:直接考查勾股定理例1.在ABC ∆中,90C ∠=︒.⑴已知6AC =,8BC =.求AB 的长 ⑵已知17AB =,15AC =,求BC 的长跟踪练习:1.在ABC ∆中,90C ∠=︒.(1)若a=5,b=12,则c= ;(2)若a:b=3:4,c=15,则a= ,b= .(3)若∠A=30°,BC=2,则AB= ,AC= .2. 在Rt △ABC 中,∠C=90°,∠A ,∠B ,∠C 分别对的边为a ,b ,c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B 、C 、D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 )A 、2、4、6B 、4、6、8C 、6、8、10D 、3、4、54.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2,则斜边的长为( )A 、B 、C 、1D 、25.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cm ,则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 )A 、B 、C 、1D 、6.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为2和3,则第三边的长为___________.7.如图,∠ACB=∠ABD=90°,AC=2,BC=1,,则BD=___________.8.已知△ABC 中,AB=AC=10,BD 是AC 边上的高线,CD=2,那么BD 等于( )A 、4B 、6C 、8D 、9.已知Rt △ABC 的周长为,其中斜边,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10. 如果把勾股定理的边的平方理解为正方形的面积,那么从面积的角度来说,勾股定理可以推广.(1)如图,以Rt △ABC 的三边长为边作三个等边三角形,则这三个等边三角形的面积1S 、2S 、3S 之间有何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以Rt △ABC 的三边长为直径作三个半圆,则这三个半圆的面积1S 、2S 、3S 之间有何关系?(3)如果将上图中的斜边上的半圆沿斜边翻折180°,请探讨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与直角三角形的面题型二:利用勾股定理测量长度例1. 如果梯子的底端离建筑物9米,那么15米长的梯子可以到达建筑物的高度是多少米?跟踪练习:1.如图(8),水池中离岸边D 点1.5米的C 处,直立长着一根芦苇,出水部分BC 的长是0.5米,把芦苇拉到岸边,它的顶端B 恰好落到D 点,并求水池的深度AC.2.一座建筑物发生了火灾,消防车到达现场后,发现最多只能靠近建筑物底端5米,消防车的云梯最大升长为13米,则云梯可以达该建筑物的最大高度是( )A 、12米B 、13米C 、14米D 、15米3.如图,有两颗树,一颗高10米,另一颗高4米,两树相距8米.一只鸟从一颗树的树梢飞到另一颗树的树梢,问小鸟至少飞行( )A 、8米B 、10米C 、12米D 、14米题型三:勾股定理和逆定理并用——例3. 如图3,正方形ABCD 中,E 是BC 边上的中点,F 是AB 上一点,且AB FB 41那么△DEF 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注:本题利用了四次勾股定理,是掌握勾股定理的必练习题。

专题二:勾股定理与探究性问题

专题二:勾股定理与探究性问题

专题二:勾股定理与探究性问题勾股定理的运用二——与分类讨论、最短路径、坐标问题、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等探究问题一、勾股定理与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1.当边的属性不确定时,需要分类讨论,判断是直角边还是斜边。

例如: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则第三边长是多少?2.当高的位置不确定时,需要判断这个三角形是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中的哪一种。

例如:在△ABC中,AB=10,AC=210,BC边上的高AD=6,则BC等于多少?3.当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不确定时,需要分类讨论。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为10和12,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4.当没有图形,且点的位置不确定时,需要根据重点语句进行分类讨论。

例如:在△ABC中,AB=22,BC=1,∠ABC=45°,以AB为一边作等腰三角形ABD,使∠ABD=90°,连接CD,则线段CD的长为多少?5.对于立体图形上求最短路径的问题,需要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确定最短路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最后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例如:如图,有一圆柱形油罐,已知:油罐的底面周长是12m,XXX是5m,要从A点环绕油罐建梯子,正好到A的正上方B点,梯子最短需要多长?二、最短路径对于立体图形上求最短路径的问题,需要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确定最短路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最后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例如:如图,圆柱形玻璃杯高为14 cm,底面周长为32 cm,在杯内壁离杯底5 cm的点B处有一滴蜂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离杯上沿3 cm与蜂蜜相对的点A处,则蚂蚁从外壁A处到内壁B处的最短距离为多少厘米。

注:删除了明显有问题的第5题,对其他题目进行了小幅度改写,使其更加准确和清晰。

2、长方体的长为5cm,宽为4cm,高为3cm,一只蚂蚁在长方体表面从点A爬到点B的最短路径是多少厘米?要求: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改写每段话。

八年级勾股定理

八年级勾股定理

八年级《勾股定理》一.知识总结:1.勾股定理的内容: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 长为c,则有222c b a =+2.相关拓展内容:①直角三角形中0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③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任意一点到两直角边的距离之和为直角边长3.勾股定理的应用:求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长(注意分类讨论) 求线段的长度 二.典型例题例1.已知在ABC Rt ∆中,090=∠C①若4,3==b a ,求c ②若12,5==b a ,求c ③若10,6==c a ,求b ④若15,25==b c ,求a例2已知,如图在ΔABC 中,AB=AC=13,BC=10,AD 是边BC 上的高.求 ①AD 的长;②ΔABC 的面积.例3 如图,在△ABC 中,AB=15,BC=14,AC=13,求S △ABC 。

例4.已知,△ABC中,AC=15,BC=13,高CD=12,求△ABC的周长。

(分两种情况)例5.铁路上A,B两点相距25km,C,D为两村庄,DA⊥AB于A,CB⊥AB于B,已知DA=15km,CB=10km,现在要在铁路AB上建一个土特产品收购站E,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则E站应建在离A站多少km处?例6、如图,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和高分别为20、3、2,A和B是这个台阶两个相对的端点,A点有一只蚂蚁,想到B点去吃可口的食物,则蚂蚁沿着台阶面爬到B点最短路程是。

三.练习(一)选择题ADE BC1.已知一个Rt△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A、25B、14C、7D、7或252.已知Rt△ABC中,∠C=90°,若a+b=14cm,c=10cm,则Rt△ABC的面积是()A、24B、36C、48D、603.若△ABC中,AB=13,AC=15,高AD=12,则BC的长是……………()A.14 B.4 C.14或4 D.以上都不是4、如图,直角△ABC的周长为24,且AB:AC=5:3,则BC=()A.6 B.8 C.10 D.125、如图,一架云梯长25米,斜靠在一面墙上,梯子底端离墙7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4米,那么梯子的底部在水平方向上滑动了()A.4米B.6米C.8米D.10米6、将一根长24 cm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5cm、高为12cm的圆柱形水杯中,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为hcm,则h的取值范围是()A.5≤h≤12 B.5≤h≤24C.11≤h≤12 D.12≤h≤24(二)填空题1.直角三角形中,以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为72cm,则以斜cm,82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2cm.2.带阴影部分的半圆的面积是-----------( 取3)6 8ECDBA3.如图一个圆柱,底圆周长6cm ,高4cm ,一只蚂蚁沿外 壁爬行,要从A 点爬到B 点,则最少要爬行 cm4.一种盛饮料的圆柱形杯,测得内部底面半径为2.5㎝,高为12㎝,吸管放进杯里,杯口外面至少要露出4.6㎝,问吸管要做多长? 13、如图:带阴影部分的半圆的面积是-----------( 取3)5.在一棵树的10米高处有两只猴子,一只猴子爬下树走到离树20米处的池塘的A 处。

勾股定理专题(附答案,全面、精选)

勾股定理专题(附答案,全面、精选)

勾股定理专题(附答案,全面、精选)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定理之一,它可以用来求解直角三角形中的边长和面积。

在RT△中,勾股定理表明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因此,若已知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就可以求出斜边的长度。

例如,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和b,斜边长为c,则有以下关系式成立:c² = a² + b²。

在解题时,关键在于确定斜边或直角。

常见的勾股定理题型包括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应用勾股定理求边长和面积、以及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在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方面,需要掌握各种关系式的成立条件。

例如,对于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和b,斜边长为c,若c² - a² = b²,则该关系式不成立。

在应用勾股定理求边长和面积时,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然后解方程求解。

例如,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若已知AB=10cm,BC=8cm,则可以用勾股定理求解AC的长度。

在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时,需要注意题目中给出的信息,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最终求解出答案。

例如,在一根旗杆在离地面9米处折断倒下,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米的位置,可以用勾股定理求解旗杆的长度。

推导勾股定理的关键在于找面积相等,可以利用等积法或拼图法进行推导。

例如,可以用四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按照一定方式拼接,然后利用面积相等的关系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总之,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定理之一,需要认真掌握和理解。

在做题时,需要注意题目中给出的信息,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并且要注意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13.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为8m,分别高为8m和2m。

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顶飞到另一棵树的树顶,问至少要飞多少米?基础检测:1.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13,BC=5,求AC的长。

2.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14cm,c=10cm,求△ABC的面积。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思想方法专题:勾股定理中的思想方法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思想方法专题:勾股定理中的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专题:勾股定理中的思想方法◆类型一 分类讨论思想一、直角边和斜边不明时需分类讨论【易错1】1.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若其中两边长分别为5,3,则第三边长的平方为( )A .16B .16或34C .34D .不存在2.已知x ,y 为正数,且|x -4|+(y -3)2=0,如果以x ,y 为边长作一个直角三角形,那么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A .5B .7C .7或25D .16或25 二、锐角和钝角不明时需分类讨论【易错2】 3.★在△ABC 中,AB =13cm ,AC =20cm ,BC 边上的高为12cm ,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cm 2.【变式题】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5,一腰上的高为3,则这个等腰三角形底边长的平方为________.三、腰和底不明时需分类讨论4.★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AC =4,BC =3,将△ABC 扩充为等腰△ABD ,且扩充部分是以AC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则CD 的长为( ) A.76,2或3 B .3或76C .2或76D .2或3◆类型二 方程思想一、利用两直角三角形“公共边”相等列方程5.如图,在△ABC 中,CD ⊥AB 于D ,若AD ∶BD =5∶2,AC =17,BC =10,则BD 的长为( )A .4B .5C .6D .86.如图,在△ABC 中,AB =15cm ,AC =13cm ,BC =14cm ,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cm 2.【方法5①】二、折叠问题中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 7.如图,在Rt △ABC 中,∠B =90°,AB =3,BC =4,将△ABC 折叠,使点B 恰好落在边AC 上与点B ′重合,AE 为折痕,则EB =________.8.如图,长方形纸片ABCD 沿对角线AC 折叠,设点D 落在D ′处,BC 交AD ′于点E ,AB =6cm ,BC =8cm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方法3】◆类型三 利用转化思想求最值9.(2016-2017·张掖期中)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学校的花园里观察到一棵牵牛花的藤在一截面周长为36cm 的圆柱形水管上缠绕4圈后,恰好上升至108cm 的高度,则此时牵牛花藤的长度至少是________.【方法4②】10.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长、宽、高分别是100cm ,15cm 和10cm ,A ,B 是这个台阶上两个相对的端点,A 点有一只蚂蚁,想到B 点去吃可口的食物,则蚂蚁沿台阶爬行到B 点的最短路程是________.参考答案与解析1.B 2.D3.126或66 解析:当∠B 为锐角时,如图①,在Rt △ABD 中,BD 2=AB 2-AD 2=132-122=25,∴BD =5cm.在Rt △ADC 中,CD 2=AC 2-AD 2=202-122=256,∴CD =16cm.∴BC =BD +CD =5+16=21(cm),∴S △ABC =12·BC ·AD =12×21×12=126(cm 2);当∠B 为钝角时,如图②,在Rt △ABD 中,BD 2=AB 2-AD 2=132-122=25,∴BD=5cm.在Rt △ADC 中,CD 2=AC 2-AD 2=202-122=256,∴CD =16cm.∴BC =CD -BD =16-5=11(cm).∴S △ABC =12·BC ·AD =12×11×12=66(cm 2).故答案为126或66.【变式题】90或10 解析: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等腰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时,可求得底边长的平方为10;②当等腰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可求得底边长的平方为90. 4.A 解析:分三种情况:①当AD =AB 时,得CD =BC =3;②当AD =BD 时,设CD =x ,则AD =x +3,由勾股定理列出方程(x +3)2=x 2+42,解得x =76;③当BD=AB 时,由勾股定理求出AB =5,即可得出CD =5-3=2.故CD 的长为3,76或2.5.C 解析:设BD =2x ,则AD =5x ,在Rt △ACD 与Rt △BCD 中,AC 2-AD 2=BC 2-BD 2,即172-(5x )2=102-(2x )2,解得x =3,即BD =6.6.84 7.328.解:∵四边形ABCD 是长方形,∴∠B =∠D =90°,AB =CD .由折叠的性质可知∠D ′=∠D ,CD =CD ′,∴∠B =∠D ′,AB =CD ′.又∵∠AEB =∠CED ′,∴△ABE ≌△CD ′E .∴AE =CE .设AE =x cm ,在Rt △ABE 中,AB 2+BE 2=AE 2,即62+(8-x )2=x 2,∴x =254,∴CE =AE =254cm.∴S阴影=12·CE ·AB =12×254×6=754(cm 2).9.180cm 解析:将水管展开,则最短藤如图所示,其中BC =1084=27(cm),AC =36cm ,∴由勾股定理得AB 2=AC 2+BC 2=272+362=2025,∴AB =45cm.故藤的最短长度为45×4=180(cm).10.125cm。

勾股定理分类讨论

勾股定理分类讨论
电磁学中的问题
在电磁学中,电场强度、磁场强度等物理量的计 算也需要用到勾股定理。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建筑学中的应用
在建筑学中,勾股定理常常被用 来确定建筑物的位置、角度和尺 寸等参数,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 性和安全性。
航海中的应用
在航海中,勾股定理被用来确定 船只的位置、航向和航速等参数, 以确保船只能够安全地到达目的 地。
勾股定理的数学表达式
$a^2 + b^2 = c^2$,其中$a$和$b$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 角边,$c$是斜边。
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
毕达哥拉斯学派
勾股定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认为 数是万物的本原,而数学则是对 现实世界的抽象表达。
中国古代的发现
在中国,商朝时期的商高就有了 “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特 例,而周朝时期的陈子也对此做 出了类似的表述。
05
勾股定理的扩展与推广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 ,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方法
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通过证 明三角形两边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 方来证明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的推广形式
勾股定理的推广形式一
勾股定理可以推广到任意多边形,只要 多边形可以被分割成若干个直角三角形 ,就可以应用勾股定理。
应用场景
在几何学、三角函数、 解析几何等领域中,勾 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
都有广泛的应用。
证明方法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 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 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
质进行证明。
锐角三角形中的勾股定理
总结词
锐角三角形中的勾股定理是指对于任意一个锐角 三角形,任意一边的平方小于其他两边平方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 勾股定理与分类讨论
【方法规律】在涉及到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及三角形的面积、高等问题时往往需要分类讨论.
一、锐角、钝角不明时需分类讨论
1. 在△ABC 中,AB =AC =5,S △ABC =7.5,求BC 的长.
【解答】(1)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过B 作BD ⊥AC 于点D ,S △ABC =12·AC ·BD =7.5.∴BD
=3.
在Rt △ABD 中,AD =52-32=4.∴=1.
在Rt △中,BC =32+12=10.
(2) 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同理可得=310.
2. 在△ABC 中,AB =15,AC =13,AD 为△ABC 的高,AD =12,求BC .
【解答】(1)当AD 在△ABC 内部时,如图,易知BD =9,CD =5,∴BC =14.
(2) 当AD 在△ABC 外部时,如图,同样可知BD =9,CD =5,∴BC =4.
二、腰和底不明时需分类讨论
3. 如图,在△ABC 中,∠ACB =90°,AC =6,BC =8,点D 为AC 上一点,且△ABD 是等腰三角形,求△AB D 的周长.
【解答】分三种情况:
①图1中,当AB =AD 时,周长为20+45;
②图2中,当AB =BD 时,周长为32;
③图3中,当AD =BD 时,CD =x ,x 2+82=(x +6)2,x =73,周长为803.
三、直角边、斜边不明时需分类讨论
4.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2和3,则第三边的长为___________.
【解答】13或 5
5. 如图,在△ABC 中,∠ACB =90°,AC =4,BC =2,以AB 为边向外作等腰直角△ABD ,求CD 的长.
【】分三种情况:
①图1中,当BD 为斜边时,过点D 作DE ⊥AC 于E ,△ABC ≌△DAE ,易求CD =213; ②图2中,当AD 为斜边时,过点D 作DE ⊥BC 于E ,△ABC ≌△BDE ,易求CD =210; ③图3中,当AB 为斜边时,过点D 作DE ⊥BC 于E ,过点A 作AF ⊥DE 于F ,△BED ≌△DFA ,
设DF =BE =x ,则DE =4-x ,易求BD =22AB =10.∴x 2+(4-x )2=(10)2,x =1,∴CD =3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