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词语的特点和成因探析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及影响探究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及影响探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日新月异的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年轻人交流和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时尚的表达方式和即时更新的信息内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和影响探究,来探讨它们在现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和特征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流行起来的某些特定的语言短语、词语或句子。
它们通常是在社交媒体或聊天应用程序上进行的交流中产生的,然后在短时间内通过转发、分享等方式扩散开来。
网络流行语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风格,它们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短小简洁网络流行语短小精悍,一般由一两个词或简短的短语组成。
这是因为现代人的注意力短暂,人们需要快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 强调情感网络流行语通常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可以快速地表达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态度。
比如,“666”表示赞叹,“嘻嘻哈哈”表示开心,“呵呵”表示嘲讽等等。
3. 贴近年轻人文化网络流行语通常服务年轻人群体,贴近他们的生活、爱好、情感和语言习惯。
这是因为年轻人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和驱动力,他们对于新鲜、时尚、流行的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接受度。
4. 具有流行性网络流行语是时下流行的语言短语或词语,对于其流行起来的原因和动因有时难以准确把握。
但经过大量的传播和分享,网络流行语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达到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网络流行语一方面是一种语言工具,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文化符号。
它们传达着年轻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态度。
1. 反映当代社会文化网络流行语经常会反映现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问题。
比如,“佛系”、“宅男”、“二次元”等对于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反映。
通过这些流行语,年轻人能够理解和表达当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趋向。
近五年来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探究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探究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衍变(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及特点从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本身而言,有学者给出定义: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并被广泛使用的鲜活语言形式。
相比于仅仅从网络流行语的某一特点入手来定义这一现象更为全面和直观。
综合而言,网络流行语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网络空间,网民通过总结、谐音、符号、时效总结等方式来对某一事件、现象、概念等表达自身观点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
其参与社会认知的建构,有其自身的内生规律,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网络流行语具有社会性、娱乐性和不规范性等特点,在表达上简洁、多产、可复制性强,一般情况下会经历“预设—衍生—模糊”这一过程,网络流行语出现初期,往往是网友通过谐音、说明、比拟、双音、简缩等方式创造出简单、易懂、恰当的语言符号;随着这一用语被网友进一步传播与熟悉,网民的自主性就会进一步在其中发酵,衍生出具有相同模因的二次创作;而网络流行语的最终形成往往会进一步符号化,其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是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所指内容形成流行符号的不同意指。
这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内容上的模糊性。
(二)传统意识的消解与重构1. 网络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反映出网民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趋向;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文化的再建。
作为网民表达自身观点,反映民意的方式,其娱乐化、去政治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催生的网络亚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对立与间隙。
主流文化场的规范性已经被网民的个性化忽略。
一方面,源于互联网技术下网络空间的自由度增强;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特征决定了公民话语权的释放,中心管理的被迫缺失增强了网民个性化的极大释放。
其次,精英文化、权力阶层与话语之间的强关系被打破。
这体现在网络舆论的主导力量,在互联网时代几近旁落回归到公民手中,话语力量及影响不再一家独大,而呈现出各抒己见、彼此助推的态势。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 网络成语及产生途径分析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网络成语及产生途径分析网络成语及产生途径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成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本文将通过对网络成语的定义、特点及其产生途径进行分析,探讨网络成语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网络成语的定义与特点网络成语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产生并广泛流传的、表达特定含义的短语或词语。
与传统成语相比,网络成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网络成语来源广泛,既有对传统成语的变异和衍生,又有对网络用语、网络文化等的创造。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网络成语的形式和意义都非常丰富多样。
2. 易传播性:网络成语以其简洁、精准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往往能够迅速引起大量网友的共鸣和传播。
这种易传播性使得网络成语更容易被接受和使用。
3. 时代性:网络成语通常与当代社会、热点事件、流行文化等紧密相关,表达了人们对时事的关注和反思。
网络成语的产生与流行往往与时代精神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二、网络成语的产生途径网络成语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 网络用语的衍生:网络成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对网络用语的衍生和创造。
由于网络用语的独特性和便于传播的特点,一些网络用语逐渐演化成固定的成语,例如“666”(形容赞叹或称赞)、“打酱油”(指旁观买菜等,不参与其中)等。
2. 传统成语的转化:网络成语还包括对传统成语的变异和转化。
人们通过对传统成语的重新解读和改写,使其适应当代网络环境的表达需求。
例如,“卧槽”(取“我操”的谐音,表示惊讶)、“贵圈”(将“圈子”改成“圈”以表达社交圈子的含义)等。
3. 社会热点的反映:网络成语的产生与流行往往与社会热点事件息息相关。
人们通过创造或变异成语来表达对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例如,“996”(指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反映对工作时间过长的不满)等。
三、网络成语的作用与影响网络成语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符号;表达渠道;从众心理【中图分类号】g640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逐步成为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
网络空间出现了一些词语、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其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使用范围比较广,我们将其称为网络流行语。
笔者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一)网络流行语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语言用语,它更加随意,其中部分流行语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拼装的结果,因而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
比如”我倒”、”我勒个去”、”给力”、”打酱油”等语句,其中很多都是地方方言,有些是日常表达的另类运用,他们都呈现出网络流行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二)网络流行语集中反映社会热点事件语言作为人际沟通最为重要的工具,它敏锐地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变化,网络流行语更是如此。
它大多源自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是一种观点和立场,也是一种另类的民意表达。
尤其是那些来自于新闻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凭着自身的超级传播力和巨大影响力,逐渐将公众事件变成了代表某种社会现象的抽象符号,并在一定时期形成热点舆论。
比如”我爸是李刚”反映出网民对公权力的不信任,”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他去”等网络流行语表达出当前我国民生领域的物价上涨问题。
(三)网络流行语体现出跨媒体传播的特性一方面,有很多语言是先在传统媒体中出现,之后在广大网友的引用和改造之下在网络上走红的。
比如”此处省略xx字”的流行语便来源于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小品《同桌的你》的台词,”甄嬛体”“若能......想必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来源于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
另一方面,一些流行语本来是某一网络空间的特定用法,但传统媒体借用使其流行开来。
比如”淘宝体”“亲,......”最早见于淘宝网卖家对买家的亲切称呼,平面媒体的借用使得”亲”成为网络流行语,并成为网民广泛使用的”淘宝体”。
试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试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摘要: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世界,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社会中最流行的术语,它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分类,讨论了不同于现实的语言特点和形成原因。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特征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27-02随着互联网普及,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也日益增多,由网络组成一个越来越大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使用的网络流行语很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网络流行语随着一些公共事件发生,在网络上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网络流行语新颖、诙谐,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形式,打破了人们传统意义上词语的概念,它的生命力越来越强,甚至有一些已经跳出了网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的一部分,许多学者关注着网络流行语,并为网络流行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网络流行语的分类网络的流行语具有突然性,通常是一个特定的事件发生后不久对此事的流行语就广泛传播了,此外他们还具有分散性,即不同的流行语之间关系程度不大。
尽管有一些口号,如“蒜你狠、糖高宗,苹什么”等也有类似的结构,但条件是他们是指类似的事件。
所以网络流行语分类不能严格地从结构和时间来区分。
在这里,从修辞的角度网络流行语是分为两种,指代性流行语和非指代性流行语。
指代性流行语是指那些在一个特定环境产生,直接使用原始的词语形式,并赋予它新的意义的习语,可复制性较差,比如“豆腐渣,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等等。
对于这种流行语的理解经常需要探究这个流行语产生的详细的事件。
非指代性流行语是指使用通假、押韵、白描等修辞格模仿语言的结构特点,形成一个新的语言形式如“神马都是浮云,有木有,美眉”等等。
非指代性流行语和自然语言有很强的相似度,都是对现有的语言形式的模仿和重建,所以指性流行语的数量多,并随着网络的发展非指代性流行语越来越丰富的,数量在快速增加。
网络词语的利与弊总结

网络词语的利与弊总结网络用语的利弊﹐有一下几点:利:(一)经济简练:网络语言除用字节俭外,还多用短句,甚至有的网络字体单单一个字就可以表达出使用者所想表达的语言,这也成为大部分网民使用网络用语的原因。
这一特点在网民使用聊天软件打字交谈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形象传神:网民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制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表情和动作符号,用以表达喜怒哀乐,让人容易明白和理解接受。
(三)幽默诙谐: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菌”、“霉”既是“俊”、“美”的谐音,又使人联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体现了网络语言讽刺幽默的特点。
弊:(一)网络用语中一些无实际意义的谐音以及英语、拼音缩略词汇已经开始了代替原字词的进程,使语言的规范模糊化。
(二)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用语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出现在学习中也运用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学习。
(三)传统的中华汉字是博大精深的,学习好语言汉字不容易,网络用语从一个侧面看也是对传统文字的一种破坏,长久使用也会导致认语言能力的退化。
我认为,对于网络语言这种特殊文化,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其实很正常。
学无止境,语言的形式更是各式各样,网络语言的到来无可厚非。
而现在网络语言之所以以如此之快的速度流行,主要在于这些语言具有简洁、幽默的巧妙的特点,在利用了谐音、暗喻、借喻等技巧,也是时下有一种趋势,是网民们无形间形成的一种共识。
而且,网络语言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往往才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当然,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只是停留于表层语言变异,并不有益于丰富我们的汉语,反而会造成一些有负面意义的语言混乱。
毕竟网语跟经典文学作品不同,经典文学语言之所以为语言规范所推崇,并不是因为它们在音形义等辞趣层面的追新逐奇,而是因为它们是饱含了深厚文化积淀的字斟句酌。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没有经典文学来得深厚儒雅就否定它的存在意义,相反的我们更应该加强自身的素质,积极抵触不良的网络语言,保留积极网络语言,别忘了,网络语言也有它的优点如:应用了谐音之类的技巧,所以比较简洁,运用起来比较方便。
网络词语探源、探因及其理论阐释

网络词语探源、探因及其理论阐释网络新词的产生、流行和理论阐释一直是词汇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以近年出现的“五毛”为个案,探求其新义来源,描述新义使用开来的网络时代背景及语义的进一步变迁,并运用空位、竞争、模因论等理论来分析它产生、流行的动因。
新词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上,更需要运用最新的理论来解释,甚至需要创设出新理论。
标签:网络词语五毛流行动因模因一、引言语言三要素中,最易变动的是词汇。
当社会处于巨大变革的时代,汉语词汇也会随之大变动,如新文化运动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进入21世纪,网络在我国更加普及。
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网民已逾5亿,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据预测,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7.5亿,发展迅猛。
网络不仅是一个传播信息的平台,更是一个展现自我、与他人互动交流的平台。
因为自身独特的语用领域,网络上的语言常带有不同于人们日常用语的鲜明特色,形成网络语言。
随着庞大网民的使用、推动和传播,有些词语会快速兴起、流行、拓展等,甚至超越虚拟的网络语域,进入社会新闻用语以及日常用语领域,像“芙蓉姐姐”“艳照门”“犀利哥”“给力”“浮云”“屌丝”等等。
中国学术界,最早发表的网络语言文章是1997年3月迥的《网络文化中的新语言》和1998年初立鑫《谈谈网络语言的健康问题》,前者算一般性介绍文章,后者则是研究型论文。
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语言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不断有其他领域的学者从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诸多角度展开研究,只是取向有所不同,前者更多地研究网络语言的本体,而后者大多从语言外围着手。
就网络语言本体来看,词语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我们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以“网络词语”为关键词搜索核心期刊,发现有14篇论文,涉及个案分析、修辞手法、构造方式、词语由来、词语特征及其反映的社会心理等。
实际上成果更多,据我们检索,核心期刊上的相关论文大约有80多篇,涉及个案和描述的最多,理论探讨、解释性论文不多,而将个案描述分析和理论探究阐释结合的论文更少。
网络词语的性质及特点

社交媒体等,
往往通过模仿、夸张等手法创造新词。例如,“daejeon”一词源于《太阳的
后裔》中的台词“대전(Daeseon)”,意指大型的、正式的、重要的场合。
2、特点对比
汉语网络词语具有简洁、生动、幽默等特点,在表达方式上更注重文字的巧妙
组合和创意。例如,“躺平”一词,通过将“躺下”和“太平”结合,传达了
网络词语的性质及特点
目录
01
一、网络词语的性质
02
二、网络词语的特点
03
三、网络词语对社会
文化的影响
04
参考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表
达观点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网络词语应运而生,它们以独特的性质和
特点,吸引着广大网民的和讨论。本次演示将探讨网络词语的性质和特点,以
提高用户对语言规范的认识。
总的来说,网络词语的谐音使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既带来了乐趣,也带来
了问题。我们应该在享受这种语言现象的也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积极
采取措施来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这个平
台来促进交流和理解。
参考内容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词语也日益成为人们语言使用中不可或缺的一
“油腻”、“鸡汤”、“打卡”等词语,都与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这些词语的
存在和传播,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视角。
4、影响年轻人的价值观:网络词语对年轻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一些积极
向上、富有正能量的词语,如“逆袭”、“燃爆”、“正能量”等,能够激发
年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一些消极、负面的词语则可能会对年轻人的价值
3、符号性:一些网络词语并不具有实际的词汇意义,而只是作为一种符号,
网络流行语研究

网络流行语研究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网络传播的特点紧密相连,成为了当今社会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社会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和使用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具有代表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和特定的社交平台上产生,并经过广泛传播扩散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在不同时间和地区都会有不同的流行语诞生和流行。
由于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兴起紧密相连,因此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传播速度。
此外,网络流行语还常常借用和创造了大量的网络新词和网络黑话,使其更加具有特色和代表性,方便人们进行表达和交流。
三、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可以从社会、心理和语言等多个角度进行解析。
首先,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为社会中的信息流通提供了更便捷、快速的渠道,同时也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从而促成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
此外,网络流行语还与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网络流行语通常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出特定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让人们在网络社交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并产生共鸣。
最后,语言的可塑性也是网络流行语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在网络交流中常常会创造、演化和调整词汇,使其更符合自己的表达需求。
四、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流行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和社会交流的特点。
首先,网络流行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带来了语言上的创新和多样性。
其次,网络流行语能够携带特定的情感、价值和态度,并通过传播流行起到调侃、娱乐、讽刺等多种效果。
最后,网络流行语还成为了一种社会认同和身份标识的表现,通过参与其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网络社交带来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网络词语的性质及特点

网络词语的性质及特点我们知道网络词语的出现是有其特殊性的,即与互联网有关。
因此可以说它是第三种“物质”,但是到底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特点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应该具体分析,既要了解它的基本含义,又要掌握它的特征。
一、从社会角度看,网络词语是一种语言形式;现在的人都是喜欢网络的人群,大家不论年龄都喜欢上网聊天,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普及。
很多地方都在建设数字化信息平台。
数字化信息平台已经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沟通情感的桥梁。
从社会角度来看,网络词语就是一种语言形式。
网络词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总结下来的一些符合网络的规律性的东西,因此它必然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不是凭空出现的。
其实现在社会上也有许多成语都是由网络词语演变而来的,例如“山寨版”“白菜”等,这些词语已经被广泛运用了。
同时,也有一些俗语和俚语,虽然听起来很土气,但是却是一代代人民所共同认可的。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网络词语是青年人表达的新方式;现在人们用网络的时间越来越长了,网络词语自然也越来越多,可以说它是第三种物质。
那么它又有什么特点呢?二、从心理学角度看,网络词语是指青少年用网络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他们往往选择新潮的网络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想法。
像“无厘头”“囧”“给力”“杯具”等词语都是常见的,因为青少年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所以在网络上,这类词语就比较容易得到青少年的认可。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网络词语都是青少年选择的。
它们新潮时尚,追求个性。
并且语气轻松幽默,十分受青少年的喜爱。
所以,有人说网络语言其实就是青少年用来表达情绪的方式,是青少年生活中的调味品。
三、从语文角度看,网络词语的性质和特点。
从语文角度来看,网络词语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是约定俗成;二是随意性。
约定俗成:从汉语构词的角度讲,凡是一个词语能够独立存在,并且意义完整的话,我们把这个词称作“合成词”。
像一些成语、俗语等,都属于合成词。
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用分析

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用分析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网络时代。
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走进人们的生活,它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源于自然语言,但与自然语言不同,又与民族语言有着密切关系。
一、网络语言成因分析网络语言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一)新事物的涌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用户与日俱增,网络用语逐渐形成鲜明的特色。
同时,由于互联网源自美国,所以网络词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英文。
在讲究速度和效率的互联网上,有些英文不加翻译就原封不动地被照搬了过来,成为人们众所周知的专业术语。
如Internet:互联网;CPU:英文缩写,中文名称叫作“中央处理器”,或叫作微处理器,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是电脑的心脏,决定电脑档次的高低;E-mail:电子邮箱;QQ:就是OICQ腾讯即时聊天工具。
(二)求新、求简原则网民们普遍年轻化,不喜欢遵循传统,因此更富有创新性,表现在词汇上即追求新奇效果,使用很多谐音用法,这其中也不乏对方言的改造和使用。
例如:素:是表:不要额/ 偶:我稀饭:喜欢虾米:什么酱紫:这样子网络的迅捷性要求网民们一切向速度看齐,在语言上力求简洁明了,因此出现了很多缩略语及数字用法。
例如:CU:see you的谐音简写。
BTW:by the way 的简写。
DIY:Do It Yourself的缩写,自己动手做的意思。
(三)相似及相关联想这类词一般注重形态、性状的相似及比拟,由一个词语的某一点出发,展开联想,在旧义和新义之间衍生出相似点,形象表达出一个新的意义。
这类用法既新颖又形象,颇受年轻一代网民的喜欢。
例如:顶:本义指头或物体的最上部,现在非常普遍地被用来做帖子的回复语。
因为网络论坛上的帖子是以时间来排序的,新帖在前,旧帖在后。
一个帖子发出去后,如果没有人回复就会沉到最后面。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流行语受到大众的广泛使用和传播,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
一、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通常来源于互联网上的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论坛、聊天工具等。
例如,在微博上,一句有趣的表达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在社交网络中迅速传播开来。
这些流行语往往因为其特别的创意和幽默而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接受,从而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1. 简洁性:网络流行语通常使用简短的词语或词组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代表性。
例如,“笑cry”代表非常搞笑,可以引起人们发笑的程度;“一键三连”是指在视频平台上同时点击“点赞、收藏、分享”三个按钮。
2. 创意性:网络流行语通常富含创意和幽默,能够新颖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通过独特的组合和谐搭配,它们能够引起共鸣,并且很容易让人记住和传播。
例如,“996”指的是工作时间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反映了对高强度工作文化的调侃和抵制。
3. 多义性:网络流行语常常具有多义性,同一词语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空间,使得流行语更具互动性和表现力。
三、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1. 时代特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反映了当前社会的时代特征和价值观念。
比如,“佛系青年”这个流行语充分体现了现代年轻人对压力的调适和追求内心平和的态度。
2. 社会热点:网络流行语往往紧密联系和揭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和事件,成为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反思的一种表达方式。
例如,“996”流行语的兴起是对劳动制度问题的讨论和关注。
3. 情感共鸣:网络流行语通过幽默和创意的表达方式,能够轻松地打动人们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共享。
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游戏,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和交流。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已成为人们在网络世界中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被广泛传播和使用的短语、词汇或表达方式。
它们通常是幽默、夸张或具有时代特色的表达方式,能够准确地表达出特定语境下的情感和观点。
本报告旨在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探索其产生与流行的原因,深入分析其文化背景以及对社交媒体的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与特点1. 定义: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广泛流传的一种特定表达方式,通常采用短语、词汇、句子等形式,具有一定的幽默性和独特性,能够准确表达特定时代、社会背景下的某种情感或观点。
2. 特点:- 简洁明了:网络流行语通常由简短的语言组成,简洁明了,容易记忆和传播;- 强调幽默:网络流行语通常反映了一定的幽默感,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时代特色:网络流行语常常受特定时代的文化背景、社会热点等因素的影响;- 情感表达:网络流行语能够准确地表达人们在特定情感下的观点和情绪。
二、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原因1. 社交媒体的兴起: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和发展,人们更加频繁地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交流。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就是人们在互联网环境中积极交流的结果。
2. 情感共鸣的需求:网络流行语通常能够准确地表达人们内心情感,满足人们表达自我的需求。
当人们发现某个表达方式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时,他们会迅速接受并广泛使用该网络流行语。
3. 文化引领的作用:网络流行语往往反映了特定时代、文化背景、社会热点等因素。
它们能够引领和展现当下的文化潮流,对于某些特定社群而言也成为彼此之间的认同符号。
三、网络流行语与社交媒体的互动影响1. 促进社交互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社交互动,增加人们之间的共鸣和话题。
2. 塑造网络身份:网络流行语有助于塑造个体在网络环境中的独特个性和身份。
3. 推动信息传播:网络流行语的独特性和幽默性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信息更易于被人们关注和接受。
浅谈网络用语3篇

浅谈网络用语网络用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用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
网络用语的出现大大简化了人们的表达方式,可以更加快速和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本文将从网络用语的定义、特点和使用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网络用语的定义网络用语,是指指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的新型语言,它通过特定的字符组合、谐音、缩略语等表达方式,以更加简单、快捷的方式进行在线交流和沟通。
网络用语的形式多样,包括单词缩写、表情符号、汉语拼音、数字、英文等等。
网络用语具有时间性和流行性,其中很多词汇短暂流行,过一段时间就会被新的网络用语所取代。
二、网络用语的特点1.简单性:网络用语通常采用简略的表达方式,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
比如,“LOL”就可以代表“Laugh out loud”,意为“大笑”。
2.流行性:网络用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流行性,往往在一段时间内广泛流传和使用,但过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被新的网络用语所替代。
比如,“草”曾经是网络上的一个流行词汇,现在已经被淘汰。
3.多样性:网络用语的形式多样,采取了各种各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如缩略语、“emojii”(表情符号)、汉语拼音、数字、英文等等。
这些网络用语的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进行选择和使用。
4.表达感情:网络用语不仅可以起到简化表达的作用,还可以用于表达情感。
通过选择适当的表情符号、颜色或语言表达方式等,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
三、网络用语的使用1.适应网络环境:网络用语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产生和流行起来的,因此在使用网络用语时要适应这个特定的环境,注意时效性和文化差异等。
2.了解网络用语的含义:在使用网络用语时,要确保自己了解其具体含义,不要误用或误解。
另外,由于网络用语的流行速度很快,新的网络用语也不断涌现,我们需要时刻跟进学习和了解最新的网络用语。
3.适当使用网络用语:网络用语虽然可以极大地简化表达方式,但是在某些正式的场合或对交流对象的不同要求下,仍需要使用正式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网络用语。
网络流行语研究

网络流行语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流传较广的一些词语、短语或概念,它们往往具有时代感、幽默感、互动性和社交性等特征。
本文将探讨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特点、影响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很难界定,但可以大致追溯到互联网的兴起。
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越来越广泛。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出自某个特定群体或地区,然后在网络上被转载、变形、传播,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有的网络流行语是源自漫画、电视剧、电影等流行文化中的经典台词或表情,例如“我就是饿死,死外面”的金馆长和“心塞塞”的火车头。
有的网络流行语则是因为某一事件或现象而产生的,例如“996工作制”、“蹭热点”等。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特点:1.时代感。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随着社会变化和科技进步而诞生的,它们折射了当前社会的热点、关注点和思潮,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2.幽默性。
网络流行语通常具有一定的幽默成分,可以调侃、讽刺、嘲笑某些事物或人物,有时候也可以自嘲和自黑。
3.互动性。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在多人互动中才产生的,它们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和社交工具才能广泛传播和影响,也需要用户之间的互相转发、评论、转发等互动才能不断演化和变形。
4.社交性。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在社交活动中使用的,例如聊天、评论、微博、朋友圈等,因此它们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可以增强用户之间的群体认同感和互动频率。
三、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社交工具,具有以下影响:1.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网络流行语有时候可以反映一些社交问题、文化思潮和表达方式等,从而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2.增加社会认同感。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某个特定社群或地域的标志性元素,使用它们可以表达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群体凝聚力。
3.传播信息和思想。
网络流行语可以快速传播某些信息、思想甚至价值观念,因为它们可以搭配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现代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与影响分析

现代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与影响分析网络流行语是指通过网络传播并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代表着当代汉语的发展和变化。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与影响是我们研究语言演变与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语言特点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语言特点1. 创造性与刷屏性:网络流行语通常由网友创造,并在网络中刷屏式传播。
这些流行语往往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幽默的内容和夸张的形式吸引人们的注意。
例如,“666”、“不科学”、“脑洞大开”等。
这种创造性的语言特点使其具有让人耳目一新的魅力。
2. 简洁明了:网络流行语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通常使用缩写、拼音和简单的汉字组成。
例如,“666”代表赞美,指的是“牛逼”。
这种简洁明了的表达使得网络流行语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被传播和理解。
3. 多样性与更新快速:网络流行语种类繁多,更新速度快。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流行语不断涌现,很容易就会替代旧的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充分展示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反映了时代特征和文化氛围。
4. 趣味性与互动性:网络流行语常常带有趣味性和互动性。
人们使用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或态度,还常常用于娱乐和社交目的。
例如,“致敬师傅”的表达方式,即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向某人致敬,逗乐友人。
这种趣味性和互动性使网络流行语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影响1. 反映社会文化:网络流行语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它直接反映了当代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流行,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当下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热点。
例如,“表情包”、“梗”、“搞事情”等网络流行语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热点和话题。
2. 促进社交互动:网络流行语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社交互动。
人们使用网络流行语与他人进行群体沟通、表达共鸣、传递幽默和调侃等。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工具,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社交互动的快乐和乐趣。
3. 影响词汇和语法: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对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基本特征探析

网络流行语基本特征探析1网络流行语发展简析网络流行语是新媒体发达及普及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乃至全球社会的新一波文化现象,也是网络用户表达情感的重要信息渠道。
网络流行语的本质一直都是以一种让网络用户可以较快辨认的对话形式,并以一种联结在线及离线两个世界的方式,传递广泛的讯息以实现较高的共同性与互动性。
随着社会信息量的不断增加,网络作为主要的沟通渠道,网络流行语迅速发展至今日,加上二次元文化和一些人群特有的流行文化深入社会,亦使得它更加流行及普及。
2网络流行语类型分析网络流行语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他们是简拼词、浮桥词以及英文混杂词。
简拼词是指以中文简拼的形式表达,如:“努力mk (make)能量”、“PJ(Pet Joke)”、“就你那一招(That's your way)”;浮桥词是指以分词及描述性词汇拼接而成的词,如:“嗨皮(Hi-Hi)”、“亢奋(Over-happy)”;英文混杂词是指以中式发音形式释义而成的英文词组,例如:“剁椒(diao jiao)”、“变态(bian tai)”、“穿搭(chuan da)”。
近年来,也有另类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例如表情包、短片以及活动,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3网络流行语特点探析网络流行语是在即时通讯及网上聊天当中使用的一种文化传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应用广:网络流行语在QQ空间、微博等社交网络当中使用非常普遍,网络流行语甚至被引入纸质媒体,成为新的文化符号;(2)生命力强:网络流行语遵守流行规律,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要求,受到不断的推陈出新,同时一些经典语言也会被延续代代相传;(3)同延性强:网络流行语的互动性及时更新性更强,无论是双关语还是搭配图片等含有情绪色彩较强的表情,给人一种轻松舒服的感觉;(4)实用性强:网络流行语可以在不太陌生的情境里使用,可以为更大范围的话题展开讨论。
4网络流行语影响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引发了一些正面及负面的影响,首先,网络流行语使得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减少了文字描述中繁多的字词,同时能够更快的把讯息发出,使得跨文化传达更加容易;其次,网络流行语也被非文字性信息所取代,如表情包、短片等,可以更有效的表达不同的情绪,但这种情绪表达缺乏一定的思想深度,也缺乏可作参考的价值;此外,部分网络流行语也带有不良内容,存在对多元文化和口头文化的借助及传播,也有负面影响。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5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5篇第一篇: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一、引言随着网络和聊天工具的普及,网络语言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变体。
网络流行词凭借其生动有趣的内容和方便快捷的聊天方式,快速地在网上蔓延开来,成为网络语言中最活跃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分支对网络语言进行了研究,认知语言学也不例外。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是人们交际需求的产物,一定有其认知理据。
本文试图从意象图示和隐喻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及其所反映出的人类认知特点。
二、网络流行词的特点词汇是网络语言最直观的特点,网络流行词这种语言变体因交流媒介的特殊性而表现出与常规人际交流相异的特点。
(一)形象传神,诙谐有趣网络的自由決定了语言的自由,网络的语言就是网民灵动的思绪,借助于丰富的原材料,轻舞飞扬,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蔓延扩散[1]。
网络流行语张扬个性,形象生动,创意丰富,幽默风趣。
如2016年网络流行词“吃瓜群众”“套路”“蓝瘦香菇”“也是醉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等。
这些表达形象有趣,通俗易懂,一旦产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各大网络迅速蔓延,营造出轻松、随意的交际氛围,令人耳目一新,更容易被广大年轻网民所青睐。
(二)使用叠词、儿语较多儿童语言比较可爱,一般在微信等聊天工具中使用较多,儿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词语的重叠,达到撒娇耍赖的效果。
如“萌萌哒”“美美哒”“么么哒”“棒棒哒”这些表达在年轻情侣或女性中较多地使用,显示了交际过程中人们对单纯本真的回归和渴望。
好多成年人也喜欢用“宝宝心里苦”来表达自己的委屈,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在虚拟的网络聊天世界,人们渴望被关注和被关爱的心理需求。
(三)谐音构词,语码混搭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2]。
在网络流行词中,谐音构词很常见,可能是由于拼音输入法造成的,也因为其简短、新奇,更方便快捷。
在网络谐音词中,有汉字谐音、外语谐音、数字谐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词语的特点和成因探析
网络是无国界的,中外文化可以打破时空在这里碰撞交流,各种语言都可以在这里接触,网络词汇可以说就是这种大碰撞大接触的产物,因此一产生就以其独特性展示在世人面前。
由于网络环境的自由性,因此网络词语创造者的想象力、创造力、个性张力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了体现。
从上面网络词语的构成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特点:
第一,构成材料的多样性。
网络词语的构成材料,除了传统的汉字,还有英文字母、汉语拼音字母、标点符号、键盘符号甚至图片,开创了语言表达的新天地,只要能体现我的意图、思想,网民们就把这些材料顺手拈来,为我所用,所以网络词语的构造多语码夹杂现象十分突出。
这些材料经创造者标新立异地自由发挥、随意组合拼接镶嵌,就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网络词语。
例如“:-×”由标点符号、数学符号、键盘符号构成,其中数学符号×表示口部贴了封条,引申为表示“抱歉,这是秘密”的意思。
第二,构成形式的创新性。
由于网络词语材料使用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网络词语形式和现实语言词汇的差别,例如“f2f”(面对面)、“BT”(变态)、“88”(再见)、“:-D”(哈哈大笑)。
网络词语的内部结构关系已经超越了现实语言,创造者根本就没有去想有关语言规则、规范问题。
网民们要的是创造、宣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出语总是精心设计,巧妙构思,突破了常规语文,常常是夸张见义,“语不惊人死不休”。
虽然有些词语的构成令人瞠目结舌,但是很多网络词语充满了活力,体现了创造者的睿智,使得你领悟后产生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不能不佩服其想象力的大胆、惊人与丰富。
第三,意义表达的形象性。
网络词语的一大特点是追求生动、新奇,以引人注目,因此网民在创造网络词语时特别注意词语表达意义的形象性。
一方面,通过比喻的方式给旧词增添新义,如不同级别的网民,就有“网虫、爬虫、小虫、大虫、飞虫”之分,又如用“菌男、霉女”指称丑男丑女,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谐音方式以另一具有形象色彩的事物指称相关事物,例如用“猫”代指调制解调器,用“板猪”指代论坛版主,以“赛羊”指代赛扬(一种CPU品牌),以“温酒吧”指代windows98;再一方面,直接以键盘符号组合创造表情语,生动形象地表示发话人的体态、表情、态度、动作。
第四,追求结构的简洁性。
由于上网是按时计费的,为节省费用,同时也为满足即时交互的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发送最多的信息,因此网民在交际过程中尽量使用简短的词形,很少长句、复句,不但把词组省改节缩成词的形式,甚至把句子也省改节缩成词的形式,例如英文hand原义是手,但是网络词语表示have a nice day。
网络语言中的“数字化”词语大行其道,与其说是一种创新,不如说是为了节约时间,使得信息交换更加快捷简便,比如用5203344587表示“我爱你生生世世不变心”,比起输入汉字,速度要快得多。
网络词语既是社会发展变化促进语言变化的自然反映,也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的任何发展变化,都是与其环境分不开的。
和社会现实环境相比较,网络交际环境有着特殊性。
第一,交际时间的紧迫性。
网络交际是要付出代价的:登录网络按时计费,时间非常紧迫。
为了节省费用,求得高效率,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的信息,于是网民就采用了种种超乎常规语言的手段,例如“687”表示对不起,“TY”表示thank you(谢谢你)。
这些语言现象,已是司空见惯,十分正常,谁也不以为怪。
因
为寥寥几个数字、字母就能传达思想,干净利索,快捷便当,非常适应网络环境交际特点的需要,所以这些词语往往大受欢迎。
第二,信息传递的即时性。
在网上交际传递信息,网民互不谋面,可能近在咫尺,也可能远隔万水千山,甚至超越了国界,但是由于网络的联系,使得网上交际具有实时性、交互性特点,对话双方好像就是现实面对面交际那样,信息传递出去,需要马上回复反馈回来,具有即时性和现场感,所以网络交际的虚拟性又表现出很强的现实性、真实性。
为满足网络交际即时性特点的需要,于是网民就对传统语言大加改造,省改节缩,快速组织语言,以保证信息交换的及时与丰富。
第三,交际方式的书面性。
网络交际不同于现实交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书面交际为主,也就是通过计算机输入汉字以书面形式表达思想,传递信息。
计算机汉字输入的技术性非常强,一般网民输入速度有限,网络交际的紧迫性、现场性、实时性、交互性则对汉字输入速度提出了要求。
而要提高文字输入速度,适应网络交际的特殊需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省改词语,节缩语句,使用代码。
虽然这样省改、节缩后的词语有点像“黑话”,圈外人根本看不懂,但在网络环境中却十分盛行,主要就是因为它们适应了网络交际书面性的特点。
第四,交际场景的分隔性。
网络交际的双方虽然打破了传统交际的时空局限,但是毕竟不是面对面的交流,与现实交际相比,交际双方的姿势、表情等就无法表现出来,于是妙用多种手段组合镶嵌的表情符号就应运而生了,从而消除了网络交际方式的沉闷枯燥,增强了趣味性。
第五,语言使用的自由性。
网上交际是对常规交际的一次大突破,传统语言的规范权威性在这里遭遇了最大的挑战。
网民们完全不受任何约束,把传统规范抛在一边,为了追求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而自由创造,随意改造语言结构表达自己的思想。
从目前看,由于网民相互并不了解,具有隐匿性,而且显示的注册身份资料往往具有虚假性①,所以网民才敢于在网上背离传统,出语惊人,放纵表达而无所顾忌,突破传统的语言规范及语言道德。
网络词语从产生、发展到为广大网民接受,大行其道,畅通无阻,除了网络交际的客观环境外,与广大网民的主观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创新心理。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统计,我国的网民85.8%的年龄在18-35岁之间,是人生最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时期,也是敢于张扬个性、崇尚自我的年龄,这个阶段,对于追新求异最感兴趣,体现在网络词语上,就充满了独特性、创造性特点。
他们追求新奇、表现自我,显得与众不同,具有反叛精神,敢于颠覆传统,所以使用词语往往巧妙构思,通过新词新语的创造来体现自身价值,以期引起别人的兴趣和关注。
第二,从众心理。
很多网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网民,看到别人使用网络词语,觉得好玩,盲目跟进,乐此不疲,以使用网络词语为时髦,把在网上使用传统汉字表达视作老土,而且在网上特殊环境中不使用网络词语会被对方认为落伍,不时尚,不合群。
于是不但在网络交际中使用这些新词,而且在日常生活、甚至作文中也使用,以此为荣,并作为一种时尚加以炫耀,于是BT、PMP(拍马屁)、恐龙、青蛙之类的词语在他们的话语中频频出现。
第三,认同心理。
网络词语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
有些网络词语,采用多种手段构成,构造新奇独特,形象突出,表意丰富,生动有趣,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反映了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引起了网民的共鸣,得到了众多网民的认同与喜爱,于是就使用开来。
例如各种副语言的表情符号,具有反讽效果的“俊男、霉女、白骨精”等,确实都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其调侃与领悟后的新奇快感往往让人
折服,从而得到认同,有些人甚至把这样的词语移用到日常交际中,产生一种幽默效果。
第四,崇洋心理。
以使用英语表达为时髦,而且在网络环境中产生了很多类洋泾浜词语,一方面,不按照英语规范要求表达,例如“我”的主格形式不用I,而直接使用小写字母i;另一方面,以同音字母代替单词,如用字母y代替单词why;再一方面,大量使用节缩语,将一个句子节缩成词语形式,例如用BMW表示“big month woman(长舌妇)”。
第五,节省心理。
上网是以时计费的,加之交际方式具有即时性,这就要求网民以更少的时间接受和传递更多信息,以求效益的最大化。
这样的环境必然要求网民摆脱传统语言四平八稳的表达方式的束缚,另辟蹊径,创造简短的表达形式。
比如英文节缩、汉语拼音节缩、数字化词语等,都可以说是网民某种节省心理的产物。
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网络语言往往是短句多、单句多,甚至很多句子连标点符号都省略了,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第六,放纵心理。
网络环境的自由性、隐蔽性与虚拟性,也为网民大胆宣泄、反叛出新创造了条件,使得一些网民在语言使用上敢于蔑视传统规范,在内容表达上敢于突破道德藩篱。
正是在“你不知道我是谁”这种心理支配下,一些网民才敢胆大妄为,无所顾忌,追求刺激,滥用语言权,把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推向了一种极端。
在网上网民敢说现实生活中不能说或不敢说的话,敢做现实生活中不能做或不敢做的事,完全背离了汉民族谦恭尚礼的语言交际道德风范。
在一些网上聊天室中,信息虚假与粗俗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从网民注册的直言不讳的名字就可以窥见一般。
一些网民表达某种心态敢于如此直白,与其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学识修养形成极其鲜明的对照,与这种心理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