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市顾路中学——沈建华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大热点,早在1997年初,上海二期
课改拉开帷幕,根据上海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二期课改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由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组成的基础学习体系的新学习观”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出了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构成的新的课程结构设想。市教委教研室组织了全市108所中小幼课程改革研究基地学校开展了对研究型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实践。此后又在全市进行推广。这种“研究型课程”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也称为“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型课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实体形态,其实研究性学习还可以以非实体形态存在于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过程之中,尤其是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许多教育专家近两年纷纷提出:“研究性学习必须进入学科教学”,这是有根据的。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时间、空间在课堂,学习的内容以基础学科课程教材为主要载体,因此,“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应该在课堂,在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问题,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持久和深入地开展。
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应在挖掘教材本身的研究价值和变革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我发展能力上做文章。在历史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即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类似史学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有多种,而问题解决模式是目前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所谓问题解决模式,指围绕问题解决而组织的教学活动,它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学生在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让学生初步掌握了解、整理和诠释历史事实的一般方式和策略,形成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学习人类创造历史、改造社会的经验,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之路。
5 问题解决模式的运用,关键是问题的设计。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
先声。问题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心理控制难易程度,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所设计的问题不应雷同。只有设计适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地主动探索。
一、问题设计的方法:
(1)选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设计新问题:
所谓新材料就是教材中没有的,但这些材料是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的,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据的。教师利用这类教材提出问题,学生必须在理解新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后,结合已掌握的知识作出探究。
例1:学习楚汉之争时,给学生提供两首诗:
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唐·杜牧)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亭(宋·王安石)问题:杜牧、王安石对同一事件“项羽败乌江”为何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请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自己的观点。
问题提出,学生七嘴八舌,讨论激烈,大多数学生赞同王安石的观点。理由是当时刘邦已控制整个局面,他约法三章,善于用人,赢得了民心;项羽刚愎自用,火烧阿房,杀害降王,又不善于用人,失去了民心,即使回江东,但人心思定,他的实力也已不强,况且刘邦也不会给他喘息的机会,所以项羽想东山再起也已不可能。至于为何杜、王的观点会迥然不同,有的学生认为,杜牧是一个唐代的诗人,有着浪漫随意的习性,发表意见常常一厢情愿;王安石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能审时度势,客观地分析问题。
例2:学习三国时期历史时,补充两则材料:
《三国志》:(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鲁迅:“他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问题:你对曹操怎样评价?
经过分析、讨论、理解,学生对曹操这个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5 (2)利用旧材料,寻找新角度,设计新问题:
这里的旧材料指教材中现有的,只要找到新的角度,照样可以产生新情景,
设计出新问题。
例1:学完洋务运动中出现的军工、民用企业后,提问: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今天向西方学习怎样才能少走弯路?
例2: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是在1862年9月,但生效日期是1863年1月1日,提问:为什么中间要间隔100天?
尽管教师运用的是书本材料,但学生仍有崭新的感觉,学史兴趣陡增。
(3)引入新观点,设计新问题。
新观点是指史学界的新研究结果,或者是老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后得出的结果,在教材中是没有的。
例1:有人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鲜卑族的灭亡,因此不能过高评价孝文帝。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例2:国外史学界有一说法:“虎门硝烟改变了中国”,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教师根据新观点提出的问题,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激烈的争论。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当肯定。
(4)迁移联想比较,产生新问题。
联想是创新的基础,新的认知必须在旧的基础上形成发展,所以使学生在联想中进行知识迁移,从旧知识中衍生出新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又一好方法。
例1:在《俄国十月革命》中提问:“一战引发了俄国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与此相类似的例子还有哪些?”
学生答:一战引起德国十一月革命,普法战争引起巴黎公社革命,1904年日俄战争引起1905年俄国废除农奴制革命……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战争引起革命”这一论断,随后追问:“战争为什么引起革命?”最终总结出:“战争教育了人民,激化了阶级矛盾,削弱了反动统治的力量。”这样,通过迁移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去分析历史现象,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完成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在知识的整合中悟出新知。
例2: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提问:“《马关条约》的内容与以前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