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与地貌学教程 要点总结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要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第四纪的定义背景: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人类考古学。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内容:①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②第四纪的地层研究;③第四纪的生物界和古人类的研究;④第四纪的古气候的研究;⑤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及其新形成的构造研究;⑥地貌及地貌形态所反映的内外力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⑦海面变迁的研究。
3地貌学的概念: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地形形态、成因和发展的科学,叫地貌学。
4地貌学研究内容: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5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关系:①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②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③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成为兄弟学科。
6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①地址历史记录保留得比较完整;②气候变化显著;7冰期:地球上大规模出现冰川的时期;间冰期:两次冰川之间的温暖时期;冰进:伴随着气候的继续变冷,冰川的厚度不断增大,其分布范围也不断向周围扩大,这个过程叫冰进;冰退:这种由于冰川消融所引起的冰川厚度变薄以及冰川边缘和末端向着中心及源头退缩的过程叫做冰退。
8第四纪堆积物的基本特点:①第四纪堆积物普遍覆盖于大陆地表,在大多数场合下,都与下伏前第四纪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关系;②第四纪堆积物的空间分布,与现代地形联系密切;③在大多数场合下,第四纪堆积物所经受的剥蚀破坏及构造变形比较轻微;④ 第四纪堆积物的厚度就,与第四纪构造运动和地形起伏有联系;⑤绝大部分第四纪堆积物是松散的;⑥第四纪堆积物中所含生物残骸的石化程度较浅;⑦在第四纪沉积物的沉积过程中,特别是在陆相沉积物的沉积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间断;⑧第四纪堆积物的形成过程,当前仍在进行;⑨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复杂。
9第四纪与人类:10地形的形态A地形分级:地球最大规模的地形是地球整体的表面形态,称为行星体地形。
在行星体地形下可以分如下几级地形。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地貌:又称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3、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4、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5、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6、单面山:单面山一般形成于岩层倾斜不大(<35°)的单斜地层地区,一般较缓,它与岩层的倾斜方向一致,称为构造坡(顺向坡)。
另一坡较陡,与岩层的构造面不一致,称为剥蚀坡(逆向坡)。
逆向坡上部常呈悬崖峭壁。
7、猪背山:在单斜地层倾角较大的情况下构造坡与剥蚀坡的坡度与坡长相差不大时,出现两坡近似对称的山岭,领顶形状如猪被,这种单面山称为猪背山。
8、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和矿物,由于受到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它们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9、崩解: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和大小改变了,但化学成分不发生变化。
10、崩塌:把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倾倒、崩落的现象。
11、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软弱面)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12、河流: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或地下水补给,并经常性或周期性沿狭长凹地流动的天然水体。
.13、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14、.岩坎:基岩河床中由较坚硬的岩石形成的横亘于河床底部的突起地形----跌水或瀑布。
15、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河漫滩的下部是先形成的河床相的粗粒冲积物,主要是粗砂和砾石,上部是河漫相的冲积物,主要为细砂和粘土组成,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16、河流阶地:原来的河谷底与河漫滩,因河流下切而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谷坡上,称为河流阶地。
2023年地貌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性和及其成因、演化、内部构造和分布规律旳科学2)地球内营力:地球表面如下旳作用力。
例如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3)地球外营力:地球表面以上旳作用力,例如流水、波浪、冰川、风等4)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第二章坡地地貌1)风化作用:露地表旳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旳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旳岩屑、沙粒和黏土,这种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2)倒塌及形成条件:斜坡上旳岩屑或块体,,在重力旳作用下,迅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倒塌,条件:地形条件:坡度和高度;地质条件:岩石中旳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都对倒塌有直接影响;气候条件:温差大,降雨季节;地震原因;人为原因:开挖3)倒石堆旳发育示意图(形成过程):4)滑坡及影响原因:斜坡上旳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旳影响。
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斜坡岩石构造和岩性、地震、人为原因5)滑坡旳作用力:6)坡积裙: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旳坡地上,形成片(面)状水流,在这种水流作用下,地面物质被侵蚀搬运使坡面减少,称为坡面水流侵蚀。
被侵蚀旳物质堆积在坡脚外,被称为坡积物,它们围绕坡地边缘分布,形似衣裙,称为坡积裙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和漩涡流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案由睡眠流向凹岸旳水流(表流)由河底流向凸岸旳水流(底流)构成一种持续旳螺旋形向前移动旳水流,称横向环流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坡旳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多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旋涡流2)溯源侵蚀: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向上游侵蚀,称为溯源侵蚀3)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靠近这一基准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能再向下侵蚀,这一基准面称为侵蚀基准面4)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旳原因:水文状况旳变化、构造运动、岩性旳差异、气候变化、5)河漫滩旳形成与发展:6)泥石流旳形成条件: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经济活动7)洪积扇旳构造:洪积扇旳构造多事砂砾互层和砾石层中夹砂透镜体或砂层中夹砾石透镜体8)三角洲与三角湾:三角洲:在时尚作用很强和河流挟沙很少旳河口,涨潮时时尚一很快旳速度溯河而上,形成强烈侵蚀,退潮时积蓄旳河水和时尚一起沿河而下,加强了退时尚旳力量,强烈冲刷河道,形成喇叭形旳河口叫三角湾9)河流阶地旳成因:具有较宽旳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10)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水系旳高地11)断头河:河流袭夺后,夺水旳河流称袭夺河,被夺水旳河流称被夺河,被夺河旳下游因上游改道而源头截断,称为断头河12)河流地貌旳发育阶段:河流地貌发育旳初始阶段,称幼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旳平衡阶段,称壮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旳终极阶段,称老年阶段第四章岩溶地貌1)岩溶水旳分带:垂直循环带、过度循环带、水平循环带、深部循环带2)溶沟与石芽:溶沟和石芽是石灰岩表面旳溶蚀地貌,水流沿石灰岩表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突出旳部分,称为石芽3)干谷、盲谷和伏流:干谷:是岩区旳干涸河谷,由于地壳上升,岩溶水旳水平循环带下降,或上游河道水流流入落水洞成为地下洞,原有由地下水喝上游河道补给旳河流失去了水源,因而变成干谷盲谷:在岩溶区,常见河谷上游从某一陡坝下旳泉眼涌出,而河流流向旳前方又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旳谷地称为盲谷伏流:转入底下旳河流暗流段,叫伏流4)峰林和峰丛:峰丛:峰丛是由上部为矗立旳锥形山峰和下部相连旳基座构成旳石灰岩山峰群峰林:高耸林立旳散布石灰岩山峰旳组合5)岩溶地貌旳地带性特性:6)岩溶地貌旳发育阶段性:幼年期阶段、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老年期阶段第五章冰川地貌1)雪线及其影响原因雪线: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地表降雪旳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旳界线,称为雪线影响原因:温度、降水量、地形2)冰川冰旳形成过程:积雪变成冰川是先由新雪变成雪粒,再由雪粒变成冰川冰,最终形成冰川3)冰川旳类型:1.按冰川发育旳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气候冰川和大陆性气候冰川 2.按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条件,可把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4)冰斗、刃脊和角峰冰斗: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旳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旳源头。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书上知识点小结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本上的知识点第一章、第二章绪论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1、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以现象恢复历史)2、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3、第四纪的6个特点4、第四纪的分类与其所对应的时间5、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6点岩成岩厚不含6、第四纪的5个言行及其相应的命名法7、常见的成因类型(书上给出了5个)8、三大沉积物系统9、地貌的基本形态、组合形态、正形态、负形态10、地貌形态的3个测量指标及其细化概念(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地面刻切密度、地面切割深度)11、地貌形成的2个动力及其相应的定义、发展趋势与7点相互关系12、地貌的4级地貌和山地、平原的成因分类(顺地质构造地貌、逆地质构造地貌)13、地貌发展的旋回性的定义14、地球环境变化的3个动因15、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的基本特征、气候变化的方式16、新构造运动的定义、划分17、人类活动影响地球那几个圈层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1、风化作用的定义、影响因素并且其主要因素是哪个2、风化作用的4个作用阶段及其产物3、风化作用的2个主要作用类型及其相互影响4、残积物(风化壳)的定义、岩性组成(3个)5、残积物的结构构造(带)(构造残积亚带)6、残积物的4个类型7、土壤的形成、成分组成----------可以用此来区别风化残积物和松散堆积物8、土壤的3个成层结构(其结构发育状况取决于土壤类型)及其土壤类型的2个取决9、古土壤的定义9.块体的定义10、斜坡的划分、斜坡上块体的稳定性取决因素11、崩塌、山崩、塌岸、塌陷、塌方、冰崩、雪崩、崩塌陡坎、倒石堆、倒石锥、错落、撒落、滑坡12、倒石堆与倒石堆堆积物的特征13、滑坡要素(滑坡周界)、滑坡的形成条件、发生过程14、泥流、(土层)蠕动、偏流、面状洗刷作用15、斜坡洗刷带的划分16、坡积物的定义、其岩性的划分、坡积裙的定义第四章流水、湖泊和沼泽地貌与沉积物一流水1、流水的划分、水流的2个运动状态及其特点、发生的位置2、河流侵蚀河床的基本过程3、环流的分类及其定义与形象因素4、河流洪水位、平水位与超洪水位的定义4河谷的定义及其横剖面形态的划分及其详细介绍5、河谷纵剖面的定义和分类6、河谷形成的一般情况7、河谷的3个形成阶段和3个类型8、河流侵蚀基准面、海平面和河流均衡剖面的定义9、河床的定义并且按照什么来分类10、河床的4个类型及其相互关系11、河床的3个侵蚀地貌以及3个堆积地貌12、河漫滩形态特征的划分、物质组成的划分及其河漫滩形成的3个阶段(牛轭湖、深切河曲、离堆山)13、冲积物(冲积层)的定义14、砂砾的3种运动方式和取决?15、颗粒在河流中的沉积主要取决于?16、流水中的颗粒的沉积特征主要取决于?17、河床沉积物中弯曲河道的3个划分17、河漫滩沉积物的定义及其3沉积带18、冲积物的3个组合类型19河流阶地的形态要素和结构(阶地海拔高度)20、河流阶地的三类六种类型21、河流阶地的3个成因22、河流袭夺的定义23、水系的定义、水系格式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24、主要水系类型(书上给出了8个)25、水系袭夺26、洪流的定义和划分(曹洪相沉积物、漫洪相沉积物)27、洪积物与其他扇形堆积物区别的基本特征28、洪积物扇形岩相的3个划分29、洪积扇及其洪积扇与冲积扇的区别30、冲沟的定义与4个形成发展阶段31、冲出锥的定义32、泥石流的定义、特点、运动介质、运输能力、形成条件33、泥石流堆积物的特征二湖泊与沼泽沉积物1、湖与海的分别?2、湖泊的成因分类3、湖泊按含盐量可分为几种?4、淡水湖碎屑沉积物的3个分布带5、淡水湖化学沉积物的2个分类5、盐湖沉积物的3个阶段7、沼泽的定义与引起因素(水体沼泽化、陆地沼泽化)8、高位沼泽、地位沼泽、沼泽化地区的定义9、沼泽堆积物的组成、形成与其主要部分10、流水、湖泊和沼泽堆积物研究的实际意义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1、岩溶作用、岩溶地貌、岩溶堆积物、岩溶(喀斯特)的定义2、岩溶形成的5个条件及其主要取决3、水的流动状态的4个分布带及其相应的范围4、溶蚀基准面、深部岩溶的定义5、岩溶地貌按出露分为哪两类并且其详细分类(石牙、溶沟、石林、岩溶漏斗、峰林、峰丛、溶蚀洼地、孤峰、盲谷、干谷、落水洞、竖井、溶洞、地下河、伏流)5、岩溶漏斗的成因5、峰丛与峰林的区别溶蚀洼地与岩溶漏斗的区别5、伏流的定义及其与地下河的区别和伏流的形成位置6、岩溶堆积物的定义和按照分布位置的划分及其每个划分下的详细分类(蚀余红土、石灰华、滴石、石钟乳、石笋、石柱、流石)7、岩溶旋回8、岩溶研究的实际意义第六章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一冰川1、冰川冰、冰川的定义1、雪线的定义(冰雪积累区、冰雪消融区)1、成冰作用的定义、2个阶段和特点2、冰川的2种运动方式(涌流冰川)3、导致冰川运动2个主要的因素(重力流、压力流)4、冰川的类型及其详细分类(冰川物质平衡、)4、典型冰斗的3个明显组成部分5、冰蚀地形的定义及其6个分类(伸张流、压缩流)6、冰碛物的定义、磨圆度(冰川条痕石、冰川擦痕)6、典型冰川擦痕的3个特征7、冰碛的3个成因分类8、冰碛的3个地貌9、冰水、冰水沉积物的定义10、冰水沉积物的分类(2个)及其每个分类的详细分类(冰水山、冰水冲积平原、冰水亚粘土、黄土状亚粘土、冰湖底沉积物、冰砾阜、冰阜阶地)二冻土1、冻土的定义(永久冻土、季节冻土、低温寒土、连续多年冻土、岛状冻土)2、冻土形成的首要条件2、冰的垂直分布带3、冻土的4个影响因素4、冻土的2个分层5、冻融作用6、冻土地貌(4个)7、冻融构造(4个)8、冻融土9、冰川、冻土研究的实际意义第七章风力地貌和堆积物与黄土1、风搬运颗粒的运动方式的那一段2、风蚀地貌2、风积地貌的成因3、风积地貌的类型及其相应的成因4、荒漠的类型5、风成沙的定义与结构构造6、黄土的定义、主要特征、成因(湿陷性)7、黄土地貌按地质营力的分类及其详细分类第八章海洋和海陆叫替代地貌和沉积物1、海洋环境地貌(4个)2、海滨(海岸带)的定义与分类3、现代海岸的三个部分的组成及每个部分的定义4、海岸带的3个主要水动力作用5、波浪的几个重要要素(4个)5、在垂直海岸不同水深地带,波浪对海底的作用5、海啸与风成波浪的区别6、横向流的产生机制7、波浪的折射与沿岸流产生的机制8、海岸地貌的分类9、大陆架的主要地貌特征10、陆棚沉积物的5个分类11、大陆坡的主要地貌特征及其沉积物的特征12、大洋盆地的主要地貌特征(3个)和沉积物地特征(3个)13、海陆交替带的定义14、河口区的3个分段15、三角洲沉积物的三个平面分布带16、三角洲沉积物的剖面结构17、河口湾沉积物的一般特征(2个)。
《地质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2-6相对质地年代
-绝对年代: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来精确测定岩石的年龄。
-相对年代:通过地层学原理和化石内容来比较岩石的相对年龄。
第三章:矿物
3-1矿物及元素
-定义:矿物是自然发生的、具有固定化学成分和特定晶体结构的无机固态物质。
7-2地表岩溶地貌
-形成过程:地表水通过裂隙和节理渗入岩石,溶解岩石形成各种地貌形态。
-主要形态:
-溶沟和石柱:水流沿岩石表面侵蚀形成沟槽,残留的岩石形成石柱。
-溶坑和天然井:局部岩石溶解形成凹陷,深部岩石溶解可形成天然井。
-岩溶平原:广泛的岩石溶解和塌陷形成平坦的地面。
7-3地下岩溶地貌
-形成过程:地下水在岩石中溶解和运移,形成地下河道和洞穴。
第十章:冻土地貌
10-1冰川和冰川作用
-定义与形成:冰川是由积累的雪在重力作用下变形和运动形成的巨大的冰体。
-冰川类型:包括山地冰川、冰盖和冰架等。
-冰川运动:冰川通过内部的塑性变形和底部的滑动来运动。
10-2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侵蚀作用:冰川通过磨蚀和拔蚀作用侵蚀基岩,形成冰蚀地貌。
-搬运作用:冰川侵蚀产生的岩石碎片被冰川携带,并在冰川运动过程中进一步破碎。
3-3矿物的物理性质
-颜色:描述矿物新鲜表面的颜色,是识别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比颜色更固定,是鉴别矿物的可靠特征。
-硬度:矿物抵抗划痕的能力,按照摩氏硬度规模从1到10进行分级。
-光泽:矿物表面反射光线的能力,可以是金属光泽、玻璃光泽、珍珠光泽等。
-晶体形态:矿物在不受外界限制时生长成的几何外形,如立方体、六角柱等。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要点总结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3、地貌的组成要素:形态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
4、地貌形态测量指标:1、海拔高度(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2、坡度(指地貌形态某一部分地形面的倾斜度)3、地面破坏坡度(常用的有地面刻切密度、地面切割深度和地面破坏程度数据等)5、冰斗:是冰川在雪线附近塑造的椭圆形基岩洼地,是雪蚀与冰川剥蚀的结果。
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
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风化壳: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为残积物,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所以风化壳和残积物是同义语。
风化壳的物质组成:由原岩岩屑、风化残积矿物及地表新生矿物组成。
岩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为辅,引起岩石的破坏及物质的带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
岩溶:是岩溶作用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岩溶形成的条件:(一)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
1、岩石成分对溶蚀率的影响:可溶性岩石主要有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和卤盐类岩石三类。
其中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或白云石,在各种碳酸盐类互层的情况下,岩溶发育取决于优势易熔岩石的含量。
2、岩石结构对溶蚀率的影响:岩石结构对溶蚀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岩石结晶颗粒的大小、结构类型及原生孔隙性。
(二)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1、成分纯、刚性强的岩石透水性好。
2、厚层的可溶性岩石教薄层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好。
3、构造发育的地段岩溶作用强、(三)水的溶解性:水的溶解力主要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纯水的溶解力是极其微弱的,只有含有CO2的水才具有溶解性。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地质学与地貌学一、名词解释1.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具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3.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4.类质同象〔同晶置换〕: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质点所顶替〔置换或取代〕而能保持原有晶体构造类型,之稍微改变其晶格常数的现象。
5.造岩矿物: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
6.粘土矿物: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
7.斜长石:晶体属三斜晶系的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晶形呈柱状、厚板状,常为粒状或块状;颜色多呈灰白色,有时微带浅棕、浅蓝及浅红色;硬度6~6.5;相对密度2.61~2.76;玻璃光泽;两组解理。
8.钾长石:也称正长石,属单斜晶系,通常呈肉红色、白色或灰色。
密度2.54~2.57g/cm3,比重2.56~2.59g/cm3,硬度6.具有熔点低,熔融间隔时间长,熔融粘度高等特点。
9.基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酸性斜长石:斜长石是由钠长石和钙长石所组成的混合物,二者可按任意比例混合,根据不同比例可分为酸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和基性斜长石。
10.碱性长石:是富含碱金属钾、钠的长石的总称。
是钠铝硅酸盐〔NaAlSi3O8〕和钾铝硅酸盐〔KAlSi3O8〕的混合物。
11.岩石: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12.岩浆:是形成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13.熔岩:液体喷发物。
14.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15.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为到达地表。
16.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
17.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到达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
地貌学课程总结
地貌学课程总结地貌学这门课可太有趣啦!就像一场探索地球表面奇妙之旅。
一、地貌学是啥呢。
地貌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各样形状的学问。
咱们生活的地球啊,表面那是千奇百怪的。
有高耸入云的山脉,像喜马拉雅山,那可是世界屋脊呢,站在山脚下抬头望,感觉山峰都能捅破蓝天。
还有那广袤无垠的平原,一马平川的,看着就特别开阔,感觉能在上面撒欢儿跑个不停。
再有就是那神秘的盆地,就像大地凹下去的一个大碗,四周高中间低,感觉像是大地在偷偷藏着什么宝贝似的。
二、那些好玩的地貌类型。
1. 山地。
山地可是地貌学里的“大明星”。
它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呢。
褶皱山就像是大地被挤压出的皱纹,一层一层的,特别有规律。
断块山就像是大地被摔裂了,一块一块的,每一块都有自己的脾气。
火山就更神奇啦,它是地球内部的火热能量找个出口喷发出来形成的。
想象一下,地球内部的岩浆像煮沸的粥一样,咕噜咕噜的,然后一下子从一个口子喷出来,冷却之后就形成了独特的火山地貌,有的火山口还冒着热气呢,就像大地在喘气儿。
2. 河流地貌。
河流可是大地的雕刻师。
河水在大地上流淌,就像拿着一把小刻刀,一点一点地改变着地形。
上游的河谷又窄又深,河水在那里奔腾而下,特别湍急,就像个急性子的小伙子。
到了中游呢,河谷开始变宽,河水也变得温顺一些了,就像人到中年,沉稳了不少。
下游就更有意思啦,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河水在这里慢悠悠地流淌,就像个慈祥的老人,还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很多文明。
3. 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是大海和陆地相互作用的结果。
海浪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不停地拍打着海岸。
海蚀崖就是海浪长期侵蚀形成的,那崖壁高高地耸立着,就像个守卫海岸的士兵。
还有沙滩,那是海浪把细小的沙子堆积起来的地方,是咱们度假的好去处。
在沙滩上晒太阳、堆沙堡,可惬意啦。
三、学地貌学的收获。
通过学习地貌学,感觉自己就像拥有了一双能看穿地球表面秘密的眼睛。
出去旅游的时候,看到不同的地形地貌,就不再只是单纯地觉得好看了,而是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地貌学课后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地貌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表形态及其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
通过本学期的地貌学课程学习,我对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地貌类型的形成机制以及地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对本学期地貌学课程的总结报告。
二、课程内容概述本学期的地貌学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地貌学基本概念:介绍了地貌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地貌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2. 地貌形成理论:讲解了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因素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3. 地貌类型:详细介绍了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海岸、沙漠、冰川等地貌类型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4. 地貌演变:探讨了地貌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过程,包括地貌的演化规律和地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 地貌应用:介绍了地貌学在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三、学习心得与体会1. 地貌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地貌学涉及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地貌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
2. 地貌形成机制复杂多样: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地貌形成机制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地貌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地貌与环境密切相关:地貌不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地貌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4. 地貌学具有实用性:地貌学在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地貌学,可以提高我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四、重点内容总结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貌形成的基础,包括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
地壳运动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
2.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地貌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包括降水、温度、风向等。
气候因素影响地貌的类型、分布和演变。
3. 水文因素:水文因素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对地貌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地理地质与地貌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地理地质与地貌知识点归纳总结地质与地貌是初中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地质与地貌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地球的形成、地理环境的变迁以及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地质与地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分为陆壳和洋壳两种类型。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由固态和半固态的岩石组成。
外核和内核则是地壳和地幔之下的层,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构成。
二、地球的构造和变动1. 岩石的分类: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火成岩是由火山喷发或地壳深部岩浆的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是由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如砂岩、页岩等;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如片麻岩、云母片岩等。
2. 大地构造:地球表面的大地构造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和地震构造。
板块构造是指地球的外壳由若干个大块板块组成,并且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地震构造是指地壳断裂和地震带的分布情况。
3.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貌变化两种。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地壳板块之间的运动,包括地壳隆起、坳陷、抬升等;地貌变化是指地球表面地壳上地貌的变化和演化过程,包括山地、高原、盆地、丘陵等。
三、地形地貌的形成与类型1. 地形地貌的形成:地形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地球内外部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有关。
火山喷发、地壳运动、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等是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 主要地貌类型:- 山地:山地是由地壳的抬升和地表侵蚀作用形成的,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等不同类型。
- 高原:高原是地面平坦或缓坡的地貌类型,多由平坦的地层或抬升后经长期侵蚀剥蚀形成。
- 盆地:盆地是地表上低洼而平坦的地貌类型,多由地壳运动或岩石溶解形成。
- 平原:平原是地面平坦且缺乏明显的坡度的地貌类型,常被河流冲积物所覆盖。
- 丘陵:丘陵是位于高原与平原之间,起伏较小的地貌类型。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要点:1.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2)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古气候、生物、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认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拟定第四纪地质年代表,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发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3.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研究地质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原理是“将今论古”,即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
为研究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有必要对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进行研究。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农业生产、工业和民用建设等都在现代地表和第四纪地层上进行,农业区划、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厂矿和港口建筑、地下水勘探、砂矿勘测等都需要进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勘察工作。
4.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两者联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3.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地貌工作者必需具有较充实的第四纪地质理论基础,才有可能对地貌发展的趋向进行预测性的研究, 研究第四纪地层时又往往借助于地貌学的方法。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地貌学是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2.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又是新构造运动和地震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所以地质界认为地貌学是动力地质学或物理地质学的一部分;3.第四纪地质学是历史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把第四纪自然环境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大一地质地貌重要知识点
大一地质地貌重要知识点地质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的科学研究领域,研究地球表面的形状、构造和演变过程。
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地质地貌研究对于人类认识地球的演变历程以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一地质地貌学课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关注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地质地貌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地质地貌的基础知识。
一、地球内部结构对地貌的影响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和变化对地质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内部由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是由地壳运动、地壳变形和地壳破坏等因素共同作用于地壳表面所形成的。
地壳上的山脉、高原、平原等地貌单位,都与地壳的隆升、下沉等地壳变形活动密切相关。
二、地质力与地貌形态的关系地质力是地球上的自然力量,包括风力、水力、冰力、重力等。
这些力量通过长期作用于地壳表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地貌形态。
例如,风力会形成风蚀地貌,水力会形成水蚀地貌,冰力会形成冰蚀地貌,重力会导致地表坡度变化等。
地质力是地貌形成和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三、地质作用对地貌变化的影响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不仅受到地质力的作用,还受到地壳构造运动、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等地质作用的影响。
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地球表面的隆升和下降,进而形成地域性地貌;地震活动引起地壳断裂和抬升,形成地震地貌;火山喷发导致岩浆喷出,形成火山地貌等。
地质作用通过改变地貌的形态、结构和特征,进而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成和演变过程。
四、地表水系统与地貌形态地表水系统是指地球表面的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水体系统。
地表水的存在和运动对地貌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河流侵蚀作用可形成峡谷、河谷等地貌形态;海洋侵蚀作用可形成海蚀崖、海蚀台地等地貌形态。
地表水的存在与运动通过水的侵蚀、沉积等作用,塑造着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
五、气候与地貌形态气候是地球大气系统在长期时间内的天气统计特征。
气候对地貌形态的形成和演变有着重要影响。
地质与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与地貌学复习资料地质与地貌学复习资料地质与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地质现象和地形变化的学科。
它涉及地球的构造、岩石的形成和变化、地壳的运动以及地表地貌的形成与演变等内容。
对于地质与地貌学的学习,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同时也要了解一些实际的案例和观察方法。
一、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岩石的形成和变化、地壳运动以及地球历史的学科。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岩石、矿物、地层、构造等。
岩石是由矿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而矿物是地球上自然存在的无机物质。
地层是地壳中不同时期沉积物的堆积层,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
构造是地球内部的形态和结构,包括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等。
地质学的原理主要包括相对年代学原理、地层对比原理和地质剖面原理。
相对年代学原理是通过对地层的研究,根据地层的相对位置确定地质事件的先后顺序。
地层对比原理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对比,找出相同或相似的地层,从而判断地层的年代和地层的对应关系。
地质剖面原理是通过对地质剖面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地层的厚度、倾角和变化规律。
二、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变化的学科。
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地形、地貌和地貌过程。
地形是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是由地壳运动和地表作用形成的。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地、平原、丘陵、河谷等。
地貌过程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包括风蚀、水蚀、冰蚀等。
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地貌学可以分为风蚀地貌、水蚀地貌、冰蚀地貌和海蚀地貌等。
风蚀地貌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沙丘、风蚀穴等。
水蚀地貌是由水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河流、湖泊、瀑布等。
冰蚀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冰川谷、冰碛等。
海蚀地貌是由海洋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海岸、海蚀崖等。
三、地质与地貌学的实际应用地质与地貌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学的应用包括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等。
地质与地貌学复习重点
地质地貌学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
地质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分布规律;地壳运动及其所引起的各种构造变动和发展规律;地壳历史及生物演化规律的已满学科。
2.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
3.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4.内力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
5.外力作用:是由地球外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
6.地质营力:使地表发生变化的力量。
7.岩石圈:是指由地表和上地幔顶部坚硬岩石所组成的地球圈层。
8.软流面: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
9.莫霍面:地壳同地幔的分界面。
10.古登堡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11.地质年代:地球历史的纪年和标定地球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
12.底层: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经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成层的或非成层的岩石的总称,包括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
13.化石:保存在地壳中的过去历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的遗体和遗址。
14.地质年代表:根据底层中反映出来的地壳运动,生物演化特点划分为不等的地层单位,每个地层单位有相应的地质年代单位。
根据地壳划分和对比,建立地质年代表。
15.地壳:有岩石组成的固定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16.大陆地壳:覆盖地球表面的45%,主要表现为大陆、大陆边缘以及较小的浅海。
17.大洋地壳:分布于大洋盆地之下的地壳。
18.地热梯度:地球表面上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19.地磁:地球所具有的磁性现象。
20.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以地轴为中心,不停地由西向东旋转。
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
21.矿物: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单质或化合物。
22.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有规律的周期性重复排列所形成的固体。
23.晶质体:具有晶体结构的固体物质。
24.非晶质体:由胶体粒子凝聚而成的凝聚体。
25.类质同象:是指在矿物晶体结构中,某些质点被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置换,仅使晶胞常数发生不大的变化,但结构形式并不改变的现象。
地质地貌学学习重点
地质地貌学学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了解地质地貌学的研究任务(1)、研究地壳的形成和物质成分与结构的变化规律;(2)、研究地质作用的原因和条件,以及作用过程和结果;(3)、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4)、研究地壳运动、变化和发展历史及古生物变化历史。
2、地质地貌学的特点(1)、时间的悠久性(2)、地区的差异性(3)、变化的复杂性第二章地壳的物质组成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赤道半径6378km,两极半径6357km。
赤道周长40075km,即两极稍稍压扁的球体,旋转椭球体。
长短半径差为21km。
实际上北凸(10Km)南凹(30Km),略呈一梨形。
2、大陆表面形态的划分(七个单元)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大陆表面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裂谷系统。
3、莫霍面、古滕堡界面、康拉德面三个不连续界面划分地球圈层地球内部有两个最明显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称为不连续面。
莫霍面、古滕堡面,据此划分地壳、地慢、地核。
(上部地壳)硅铝层(花岗质层) 大陆地壳才有硅铝层---------------- 康拉德界面(下部地壳)硅镁层(玄武质层)4、地壳的元素丰度(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含量,称为克拉克值 (地壳元素丰度)。
5、地壳中分布最广泛的10种元素O,Si,Al,Fe,Ca, Na, Mg, K, Ti,H 等10种元素占地壳总重量99.96%,其中O,Si,Al,Fe占88.31%.6、地质作用概念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
7、地质作用的能源(1)、地内热能 (2)、重力能 (3)、地球旋转能(4)、太阳辐射能 (5)、潮汐能 (6)、生物能8、地质作用的分类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9、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天然产出的自然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10、晶体与非晶质体(1)、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子、离子团)在三维空间有规律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是经过对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第四纪)的沉积、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举行研究进而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门科学。
特点:1、人类的闪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闪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
主要研究内容1、第四纪气候;2、第四纪生物界;3、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4、第四纪构造运动;5、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照地貌学: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地表形态。
研究内容:1、研究地貌形态特征(几何特征和组合规律);2、研究地貌形成的动力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3、研究地貌的组成物质,非常是堆积物质的组成物质;4、研究地貌的形成年代;5、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6、地貌发生的阶段和规律。
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1、地质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沉积物标志:分布、成因类型与岩相、厚度;4、火山活动;5、地震;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
研究想法:1、定性法:1)地质法2)地貌法3)历史考古法;2、定量法:仪器法。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阶段(第四纪)和历史阶段有过活动,现代正活动或未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1、时光上:第四纪研究260万年以来的现象;地貌的基本形态奠基于新生代;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光,新近纪——第四纪。
2、空间上:第四纪堆积物都分布于地表或地下不深处;地貌是地表形态;构造运动控制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
3、成因上: 地貌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4、研究想法: 三者之间相互关联。
5、实践应用: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以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基本知识为主体,并吸收沉积学、自然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物学、新构造学和地质年代学等有关知识组成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两者都以地表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演变历史为研究对象。
课程知识的应用价值(填空or简答)1、第四纪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地质研究2、工程建筑3、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4、其他第二章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问题第一节第四纪分期与堆积物特征现代第四纪:是综合性的,是指约2.4Ma 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
2、人类极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
3、显著的地壳运动。
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
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类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
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第四纪分期: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填空or简答)1、岩性松散2、成因多样3、岩性岩相变化快4、厚度差异大5、不同程度的风化6、含有化石及文化遗存第二节地貌的形态地貌:是指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有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地形面:是地表面具有不同坡度的面。
地形线:是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是两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地貌形态测量指标:1、高度分为绝对高度(即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是两种地貌形态之间的高差,如阶地面与河床平水位间高差、溶洞底部与河床高差等。
2、坡度:是指地貌形态某一部分地形面的倾斜度,如夷平面、阶地面和斜坡的坡度等。
3、地面破坏程度常用的有地面刻切密度、地面切割深度和地面破坏程度数据等。
4、地貌的形态类型正形态:高出周围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地质学: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科学。
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变化、发展及古生物变化历史的学科。
地貌学:研究地表特征成因及发展规律。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作用。
(使其改变的力量成为地质营力)
地质作用的特点:空间地域上的差异性、时间上的悠久性、变化过程的复杂性、不可重现
第一章
矿物:矿物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
原生矿物:内生条件形成的矿物次生矿物:外生条件形成的矿物。
类质同象:在一种晶体的内部结构中﹐本来完全可由某种离子或原子占据的位置﹐部分地由性质类似的他种离子或原子所占据﹐而晶格不发生改变的替换现象。
矿物中的水:吸附水结晶水结构水
摩氏硬度计:花饰方莹磷长石英黄玉刚金刚
解理:外力作用下,沿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
裂开平面成解理面,凹凸不平则称断口。
粘土矿物:是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
它们是一些含铝、镁等为主的含水硅酸盐矿物。
除海泡石、坡缕石具链层状结构外,其余均具层状结构。
颗粒极细,一般小于0.01毫米。
加水后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
第二章
岩石: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一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
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结晶分异作用:是岩浆冷凝过程中由于不同矿物先后结晶和矿物比重的差异导致岩浆中不同组分相互分离的作用。
又称分离结晶作用。
分离的原因主要是﹕重力作用。
斑状结构:岩石中有大小截然不同的结晶颗粒,大颗粒称为斑晶,小颗粒称为基质[2]。
两种截然不同的矿物颗粒组成的结构。
大颗粒镶嵌在细小的隐晶质或玻璃质的基质中,形成斑点状,故名。
似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与斑状结构同为颗粒较大的“斑晶”分布于颗粒较小的“基质”上,但斑状结构的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而似斑状结构的基质为显晶质,是比斑晶颗粒小的晶体。
侵入眼的产状:指其形态大小及其与围岩的关系。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的构造:层理、层面、结核、缝合线、刀砍状构造。
变质作用:岩石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的改造变化过程,直接发生化学成分、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变化。
变质作用的因素和类型: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流体。
类型:接触变质、动力变质、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
变质岩的构造:片理、块状、变余构造。
三大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章
地质年代:表明地质历史时期的先后顺序及其相互关系的地址时间系列。
相对地质年代:岩石与地层间相对新老关系和其时代顺寻。
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有哪些:地层切割律、生物层序律、地层层序律、沉积动力成因的原生构造、表面暴露成因的原生构造。
地层层序律: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年代较新的地层叠覆在上。
这就是著名的地层层序率,又称地层叠覆率。
标准化石:能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
它应具备时限短、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显著等条件。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前寒武纪:从46亿年前地球诞生一直到5.7亿年寒武纪开始这一段地质历史时期。
第四章
构造运动:内营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位移的作用。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水平和垂直运动。
新构造运动:地质学中一般把新第三纪至今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地块和地层中产生的变形和位移形迹。
地质构造按其成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
褶皱构造: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
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
有背斜和向斜。
断裂:岩体的破碎现象。
是由于应力作用下的机械破坏,使岩体丧失其连续性和完整性,不涉及其破碎部分是否发生位移。
断裂包括裂隙、节理和断层等。
断层:岩体受力作用断裂后,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节理: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的位移。
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
各种构造地貌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褶皱:背斜:(地表形态)谷地
向斜:山地
断层:地垒:块状山地
地堑:谷地
成因:地壳运动
第五章
风化作用概念、类型、影响因素:
风化作用(weathering)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影响因素: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岩石性质。
球状风化:岩石的外层易发生成层裂开和鳞片状剥落的缘故,兼之岩石内常有相互交错的裂缝,沿裂缝风化最深,稜角磨得最圆。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由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砂岩、页岩互层,页岩呈沟槽。
通过差异风化,我们可以确定岩层产状。
丹霞地貌: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残积物:地表基岩经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后,逐渐形成与基岩不同的疏松物质,并残留在原地。
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大陆地壳表层构成一层不连续的薄壳,称之为风化壳
风化壳作用的阶段性:物理风化的初级阶段、化学风化的早中晚三个阶段。
第七章
流水地貌概念、类型:由流水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而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和类型。
类型:河流阶地、河漫滩河谷、自由河曲、V字形河谷、洪积扇。
河漫滩: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地。
河流阶地: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地。
类型: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
第八章
地下水: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
分类:按含水层性质分类,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按埋藏条件不同,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包气带水、潜水、层间水:
包气带水指潜水面以上包气带中的水,这里有吸着水、薄膜水、毛管水、气态水和暂时存在的重力水。
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季节性地存在的水称上层滞水。
潜水是指存在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它主要由降水和地表水入渗补给。
承压水是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它承受压力,当上覆的隔水层被凿穿时,水能从钻孔上升或喷出。
岩溶: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长期溶蚀作用及形成的各种岩溶现象的总称。
岩溶作用: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
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性、水的流动性。
岩溶地貌有哪些:
地表岩溶:溶沟和石芽、溶蚀漏斗和塌陷漏斗、溶蚀洼地、落水洞和竖井、岩溶盆地、干谷和盲谷、峰从、峰林和孤峰、天生桥。
低下岩溶:溶洞、洞穴堆积物、地下河和岩溶泉。
第九章
风的地质作用:风蚀作用(吹蚀和磨蚀)、风的搬运作用、风积作用
风成地貌:风与风沙流对地表物质的吹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
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大类。
风蚀地貌:石窝、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残丘、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
风积地貌:沙堆、星月形沙丘、星月型沙丘链、梁窝状沙地、星月形沙垄、蜂窝状沙地、星状沙丘。
雅丹地貌:在极干旱地区的干涸的湖底中,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貌为雅丹地貌。
第十章
黄土的特征:黄色、粉砂、成分复杂(来源复杂)、富含碳酸钙、垂直解理发育、多孔隙、透水性强、不具层理、湿陷性(沉陷性)。
黄土地貌有哪些:主要有黄土沟间地、黄土沟谷、黄土谷坡和独特的黄土潜蚀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