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教学提纲
民俗学课程
民俗学课程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习俗、信仰、传统和仪式等。
通过对民俗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丰富性。
本文将从民俗学的定义、研究方法、重要概念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民俗学的定义民俗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习俗、信仰、传统和仪式等。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节日、民间工艺等。
通过对这些民俗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传承。
二、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俗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口述历史、比较研究等。
田野调查是民俗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实地观察和采访,可以获取到更真实的民俗信息。
文献研究则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来了解过去的民俗情况。
口述历史则是通过采访老人等目击者,记录他们的亲身经历。
比较研究则是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俗进行对比研究,以寻找它们的共性和差异。
三、民俗学的重要概念在民俗学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比如,民间传说是人们口头传播的故事和传说,它们往往与特定地区和民族的历史、宗教和文化背景有关。
民间艺术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作的艺术作品,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等。
此外,还有民间节日、民间工艺等概念,它们都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民俗学的实际应用民俗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还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首先,民俗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保护文化遗产。
通过对民俗的研究,我们可以找到文化的根源和传承,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其次,民俗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变迁。
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民俗现象,通过对民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社会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最后,民俗学还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许多地方的民俗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通过对民俗的研究和推广,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第一讲民俗概论一、什么是民俗?民俗学发展到今天,有关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这样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
分析其中原因,正如民俗学家陶立璠所说:“为什么一个看来似乎简单明了的问题,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非常困难?关键在于‘民俗’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大家又熟视无睹。
”要了解“民俗”这个概念,我们必须要知道作为词汇的“民俗”与作为学科的“民俗”之间是有差异的:作为词汇的“民俗”:作为词汇的“民俗”在中国早就出现:《礼记·淄衣》曰:“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管子·正世》曰:“料事务,察民俗。
”《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作为学科的“民俗”:民俗一词是有“民”(folk)和“俗”(lore)这两个部分组成,但是从民俗学这个学科诞生的那天起,有关“民”和“俗”的定义的争论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什么是“民”和什么是“俗”的观点非常多,而且不断发展,正因为如此,“民俗”一词的概念的界定也是难以把握,以致于众说纷纭,观点庞杂。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就载有民俗一词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
比如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等。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民俗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它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的;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二、民俗如何分类?民俗的最早分类标准出现在英国。
英国民俗学会于1890年出版的由高莫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的分类是:(1)观念和信仰民俗,包括迷信的信念和举动、关于自然物的迷信、关于树木百草的迷信、动物迷信、精怪、禁厌术、土医术、法术和占卜、关于冥界生活的信条和一般迷信等;(2)旧传的风俗,包括节俗、礼俗、嬉戏和地方风俗等;(3)旧传的叙事谭,包括童话、民间故事、趣谈、寓言、深化、叙事曲、民歌、地方传说和旧传等;(4)民间成语,包括韵言、母歌、谜语、谚语、诨名和方言等。
日本民俗学研究教学大纲
日本民俗学研究教学大纲日本民俗学研究教学大纲日本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日本传统文化、习俗和社会习惯的学科。
它不仅涉及到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关注着他们的信仰、节日和传统仪式。
本文将探讨日本民俗学研究教学大纲的构建,以及如何通过这门学科来深入了解日本文化。
第一部分:导论在本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日本民俗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我们将讨论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及其在跨学科研究中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日本民俗学的历史和发展,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第二部分:日本传统节日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研究日本的传统节日,如正月、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新年。
我们将探讨这些节日的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并分析它们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日本人民对这些节日的态度和参与程度,以及节日庆祝活动对社会团结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第三部分:日本传统仪式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研究日本的传统仪式,如婚礼、成人仪式、葬礼和祭祀。
我们将探讨这些仪式的背后文化和宗教信仰,并分析它们在日本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这些仪式的演变和现代化趋势,以及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四部分:日本民间信仰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研究日本的民间信仰,如神道教、佛教和妖怪信仰。
我们将探讨这些信仰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分析它们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民间信仰对日本人民生活和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重要性。
第五部分:日本传统生活方式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研究日本的传统生活方式,如茶道、花道、武道和和食。
我们将探讨这些生活方式的哲学和实践,并分析它们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这些生活方式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意义,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结论通过对日本民俗学研究教学大纲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通过研究日本的传统节日、仪式、民间信仰和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人民的价值观、习俗和社会习惯。
民俗提纲范文
民俗提纲范文一、引言。
民俗是指民间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习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活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情感的表达。
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民俗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以民俗提纲为范本,介绍中国传统民俗的特点和意义。
二、中国传统民俗的特点。
1. 多样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民俗。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但在不同的地方,人们过春节的方式和习俗也各有不同。
在北方,人们喜欢吃饺子和看春晚,而在南方,人们则喜欢吃年糕和放鞭炮。
这种多样性使中国的传统民俗更加丰富和多彩。
2. 古老性。
中国的传统民俗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比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习俗,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这些古老的传统民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民间性。
传统民俗是民间文化的产物,它们贴近人民生活,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
比如,中国的农民在农历的某一天会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家族的重视。
民间性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其与其他文化传统的显著区别。
三、中国传统民俗的意义。
1. 传承文化。
中国的传统民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传统民俗的举行和弘扬,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增进情感。
传统民俗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情感的表达。
比如,中国的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赏月、吃月饼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也增进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
3. 促进交流。
中国的传统民俗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民俗学概论 (4)
民俗学概论简介民俗学是研究民间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们在特定环境和社会背景下的传统信仰、习俗、节日和庆祝活动。
民俗学通过调查、分析和比较这些民间文化现象,试图揭示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们的历史、社会和社会心理意义。
本文将介绍民俗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领域。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民间文化,包括宗教、传统节日、民间信仰、婚礼、葬礼、传统技艺等。
它关注的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下所展现的习俗、仪式和庆祝活动。
民俗学强调文化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认为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因此,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也强调对历史和社会背景的考察,以及对变迁和传承的观察和分析。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俗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文字资料分析和比较研究。
田野调查是民俗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参与观察,了解民间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践过程。
文字资料分析是指对历史文献、民间文学、传统记载等文字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分析,以了解民间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比较研究则是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民俗现象进行对比,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民俗学的主要领域民俗学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宗教和宗教仪式宗教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各个文化中都有其特殊的信仰和仪式。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分析宗教仪式、神话故事、神像和宗教图腾等,探究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节日和庆祝活动节日和庆祝活动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庆祝和祝福的方式,它们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研究者通过调查和比较不同文化中的节日和庆祝活动,揭示其中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
婚礼与葬礼婚礼和葬礼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仪式活动。
它们反映了社会和文化对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和价值观。
民俗学通过观察和分析婚礼和葬礼的具体仪式和习俗,研究人类社会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传统技艺和手工艺传统技艺和手工艺是人们通过手工艺人的努力和智慧创造的艺术品和实用品。
民俗文化学教学大纲
民俗文化学教学大纲二级学科名称:民俗文化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安排:32学时一、课程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培养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地域特点,掌握各地民俗的基本情况;4.培养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民俗文化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民俗文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学时)a.民俗文化学的定义和内涵;b.民俗文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c.民俗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2.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分类(4学时)a.民俗的定义和特征;b.民间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关系;c.民俗的分类及其内涵;d.基于时间、空间和内容划分的民俗分类。
3.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4学时)a.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的民俗文化演变;b.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民俗文化特点;c.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4.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特点(12学时)a.华北地区的民俗文化;b.华南地区的民俗文化;c.华东地区的民俗文化;d.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e.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f.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g.港澳台地区的民俗文化。
5.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学时)a.民俗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b.民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c.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问题的关系。
6.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6学时)a.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利用;b.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c.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通过理论课讲述民俗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辅以实证研究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民俗文化学的理论知识。
2.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各地民俗文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问题,交流意见,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4.独立研究与论文撰写: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独立研究,选择一个具体的民俗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或论文。
民俗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第二节民俗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一、民俗学的概念(一)广义的民俗学概念民俗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其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这门学科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甚至原始民族的民族生活。
(二)狭义的民俗学概念狭义的民俗学概念有四种不同意见:1、民俗学只对远古遗留下来的信仰、风俗和传统加以研究。
2、民俗学仅以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为限。
3、民俗学只研究民间生活中的仪式、祭祀和禁忌。
4、民俗学只以民间口头文学为研究对象。
二、民俗学的研究范围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大致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一)经济的民俗:它以生态民俗、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
(二)社会的民俗:它是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为主要内容。
(三)信仰的民俗:它是以传统的迷信与俗信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
(四)游艺的民俗:是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习俗为主要内容。
总之,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凡是人类社会中从生产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为,所有形成习俗惯制世代传承的事象,都在研究之列。
1.鲁菜是中国北方菜的代表,鲁菜主要由济南风味和胶东风味组成。
济南菜种类齐全,以爆、烧、炒、炸见长,菜品以清、鲜、脆、嫩著称,其中尤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
名菜有奶汤蒲菜、奶汤鲫鱼、德州扒鸡、酱爆鸡丁等。
胶东临海,菜以蒸制海鲜见长。
工艺以蒸、煮、扒、炒、熘见长,口味以咸鲜为主。
其名菜有绣球海参、芙蓉干贝、蟹黄鱼翅等。
此外、山东人喜食葱,烹饪时常用葱花炝锅,或以葱花为辅料配菜,如葱烧海参、葱烧蹄筋、葱烧肉等。
1.举例说明影响服饰文化的因素1)服饰文化的形态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爱斯基摩人与非洲土著的服饰文化极不发达,而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的地区的服饰文化很发达。
2)不同的生产方式,对服饰文化的发展形态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以捕鱼为生、狩猎为生的民族,则以鱼皮、兽皮为衣。
民俗学概论 (2)
民俗学概论引言民俗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各种非正式的传统实践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的传承。
本文将介绍民俗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是人文学科中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民间的文化实践和社会交往。
民俗学关注的是与宗教、节日、庆祝活动、婚礼、葬礼等相关的传统习俗。
它涉及的范围很广,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到宗教仪式,都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习俗社会习俗是指社会中个体和群体共同遵循的规范和行为。
这些习俗可以从人们的言行举止、礼仪、习惯和仪式中观察到。
2. 宗教仪式宗教仪式是指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礼仪和仪式活动。
它们在各个宗教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人们对神圣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
3. 节日庆典节日庆典是特定时间或特定事件的庆祝活动。
它们通常包括特殊的仪式、游戏、食物和社交活动,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婚姻和葬礼习俗婚姻和葬礼习俗是人类生命周期中的两个重要仪式。
它们反映了社会对于婚姻和死亡的理解和态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1.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民俗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会亲自前往田野,与社区成员交流和观察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研究者能够深入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实践。
2. 文献研究民俗学研究中,文献研究也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口头传统和其他书面记录,研究者能够了解过去的民俗实践和演变过程。
3. 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是一种通过访谈或录音的方式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了解传统习俗和民族记忆的传承。
4. 社会人类学方法民俗学研究中也常借鉴社会人类学的方法。
比如使用人类学的实地研究方法和参与观察,以更深入的方式了解民俗习俗。
民俗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民俗学的研究和记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民俗学英文名称:Folklore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总学时:60 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先修课程:民间文学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概括地说,本课程是介绍民俗学学科原理,练习民俗事象认识方法。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学科体系中,民俗学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方向。
本课程定位于社科知识的扩展,主要介绍:1.民俗学基础原理;2.现实生活中各种民间文化事象;3.民俗学学科的文化意义。
其中,文化事象的介绍与学科文化意义将作为重点。
前者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本专业的学生认识、理解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文化现象,促进作为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作品欣赏与分析能力。
后者是思维锻炼的极佳途径,通过与其他文艺学课程的配合,可以传授给本专业学生解决人文学科领域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文化原则。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民俗学概论》的学习,要求学习者掌握基本民俗学理论知识,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知识,并能综合运用主要的民俗调查方法,理解历史的、当下的民俗学学科文化立场。
开设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意义是:民俗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外来学科本土化、学科理念演进等文化样本事件,最终形成了包容、开放的学科特征,承认并致力维护文化多样性,努力探索体现文化主体意识的途径,这与学校教育理念、与社会和谐发展导向是相通的。
本课程将在具体学科知识、方法的传授中强调这一理念,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本课程计划理论讲授课时10课时;要求完成4-6次课堂实践,合计2课时;并根据情况进行一次课外实践。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讲授一个学期,分为《民俗学原理》、《中国民俗事象》和《民俗田野调查》三部分。
本课程重点是学习民俗学学科知识;掌握学科基本原理,培养正确的学科观念;难点是训练学科原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民俗学原理》的重点章节是第二章。
难点章节是第四章。
民俗学本科
民俗学本科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俗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生活、文化传承、宗教信仰等。
本文将从民俗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学科发展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民俗学的定义民俗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各种民间传统和习俗的学科,它关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信仰、仪式等。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节日、婚礼、葬礼、祭祀、游戏等各种民间传统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
通过研究这些民间传统,可以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特征、历史变迁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民俗学的研究内容民俗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具体的节日、仪式等民间传统活动,也包括抽象的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方面。
具体来说,民俗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节日和仪式:研究各种节日和仪式的起源、发展、意义和变迁。
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婚礼、葬礼等各种仪式。
2. 信仰和祭祀:研究人们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以及与之相关的祭祀活动。
例如对神灵、祖先的崇拜,以及祭祀仪式中的各种行为和符号。
3. 游戏和娱乐:研究人们的游戏和娱乐活动,包括童谣、游戏规则、民间故事等。
通过研究这些游戏和娱乐活动,可以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
4. 民间艺术:研究人们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
这些艺术形式通常是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三、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
田野调查是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等方式,收集民间传统的实际情况。
文献研究则是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民间资料,了解民间传统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背景。
比较研究则是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传统进行比较,找出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深入了解民俗的本质和特点。
四、民俗学的学科发展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最早是以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形式存在的。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民俗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
《民俗学》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汉语言文学学时数:36 学分: 2一、课程性质与目的1.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本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旨在在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拓宽专业知识面;同时也为有相关研究兴趣,毕业后准备继续在此方向深造或者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同学铺垫基础,培养他们的研究热情,引导他们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探索研究2.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民俗学基本概念、主要理论方法,以及各种类型的民俗文化知识。
3.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本课程主要研究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民间文化现象,探讨民俗事象形成和演变的规律。
要求:掌握民俗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并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分析自己熟悉的民俗事象。
从宏观上了解民俗特征、本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其社会功能,同时加深对民俗现象背后意义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内容第1章概论(课堂讲授6学时)使学生了解民俗学的定义、特征、性质、作用。
重点:讲解作为独立学科的民俗学的特征。
难点:理解当前对于民俗学学科性的争议。
第2章居住民俗(课堂讲授3学时)使学生了解我国各地主要的民居类型、各民族村落传统附属建筑,掌握建房仪式、相关习俗以及居室文化。
重点:地域环境与民居建筑的关系。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建筑空间理解中国人的空间观念。
第3章服饰民俗(课堂讲授3学时)使学生了解服饰民俗的内涵,服饰的功能,掌握服饰民俗的特点。
重点:介绍服饰民俗的特点。
难点:解析服饰民俗流行的特点。
第4章饮食民俗(课堂讲授3学时)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饮食结构和各民族的饮食习俗,掌握饮食烹饪技术、饮食民俗观念、饮食民俗类型。
重点:节日饮食和仪式饮食。
难点:解析物质文化的象征符号意义。
第5章节日民俗(课堂讲授6学时)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俗,以及少数民族的几大节日;掌握节日所负载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的走向;透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政府管理时间的制度。
重点:以功能主义理论解析几大节日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民俗学概论》课程作为我校航空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人文知识通识选修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精神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二、课程设置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使学生既能对各类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
三、学时、学分与教材本课程计划学时34学时,学分为2学分。
推荐教材: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参考书:《民俗学》陶立璠著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民俗学教程》苑利顾军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民俗学导论》叶涛吴存浩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社会风俗史》秦永洲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四、课程学习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
在本科阶段,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概况。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对考核知识点的深度掌握,对基本理论的深度要求,采用了“了解”、“理解”和“深刻了解”这些存在递进关系的词汇来描述。
对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采用了“掌握”、“熟练掌握”三个词汇来描述。
(二)基本知识点基本知识点是对课程知识体系在广度上的概括。
根据课程的特殊性而言,其知识广度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是指构建民俗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是指运用民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指导旅游实践活动的方法论;基础知识是指中外民俗的一些典型例子,其既是基础的知识点,又是扩展知识面的重要一环。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信仰、价值观和传统习俗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社会习俗、庆典活动、宗教仪式、民间故事和传统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民俗: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被社会群体广泛接受并传承的行为模式和文化习惯。
这些习俗可以包括婚礼、葬礼、节日庆典、象征性行为等等。
民俗的内容多种多样,因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2. 传统:传统是一种长期存在并代代相传的行为模式和文化实践。
在民俗学中,人们通过研究传统习俗来了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传统可以是家族、部落、地区或国家范围内的习俗,它们通常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秩序。
3. 庆典:庆典是一种代表着社会集体性的活动,它在向外界展示社会文化的同时也对社会成员的个体身份和集体认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庆典可以是宗教仪式、节日活动、婚礼、葬礼等。
通过研究庆典活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同时也能体现出人们对时间节律和宇宙秩序的认识。
4. 民间故事和传统艺术:民间故事和传统艺术是人们将社会经验、历史事件和价值观念转化为艺术形式的方式。
他们可以包括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歌谣、民间舞蹈、手工艺品等。
通过研究这些民间故事和传统艺术,我们可以了解人们的审美观念、文化传承和集体记忆。
总的来说,民俗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通过对人类社会中各种习俗、庆典、宗教和艺术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念和社会组织形式。
它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文献研究、口述传统记录等,通过研究人类的行为和文化,民俗学为我们了解人类社会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民俗学是对人类文化的研究,它通过对民俗、传统、庆典、民间故事和传统艺术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社会组织形式。
民俗学旨在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组织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并将这些研究成果总结为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第一讲 序论 大纲
第一讲序论大纲一、民俗学名称的由来汤姆斯 1846二、民俗学的概念民俗学是研究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文化的传承现象,探求这些传承现象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消亡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1、稳定性和较为顽强的生命力例1)法院在处决人的布告例2)春节等节日习俗2、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地演进、变化例1)婚礼例2)萨满教祭祖时用黑猪变化为白猪。
(宁安祭祀)3、传承现象的复杂性“类比”“模拟”“假代”三、民俗学的研究范围(一)物质生活方面的民俗现象1、衣例1)我国少数民族服装例2)长衫2、食1)自然条件、客观环境“南甜北咸”2)还与饮食习惯吃芹菜3)与民族饮食传统鲜族喜欢食狗肉,但满族一般忌食狗肉4)岁时节令3、住(1)村落(2)房屋建筑4、行滑竿、背篓、朝鲜族的背夹子、爬犁5、劳动中的民俗现象长白山区的猎熊(二)社会生活方面的民俗1、家族和亲族象称谓,相见礼仪、供奉祖先等方面都有不少的习俗。
例:满族供奉祖先2、社会生活中的民间组织、社会结社例1)灯官游街例2)秧歌(会首、黑首等)3、交际活动中的民俗致意问候4、人生礼仪生老病死5、岁时风俗五月祭“田婆”农历六月六祭虫王三、精神生活方面1、认识和观念方面的民俗自然界天地、日月人对社会、对人本身的认识,神、鬼、灵魂、怪异2、祭典和礼仪祭天、祭祖、祭鬼神3、巫术、宗教满族萨满宗教因素影响下的习俗也很多,人们祭祀的神、佛大多与佛教和道教有关。
四月初八,浴佛节,原为佛教节日,后来民间善男信女也在这一天焚香祷告,祈求佑护。
4、语言范围中的民俗现象(民间文艺)起名为例。
民俗学概论提纲
第一章民俗学概述一、民俗定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二、民俗的范围物质民俗:生产、交通、工艺、饮食、服饰、居住等民俗社会民俗:家庭、村落、民间职业集团、岁时节日、婚丧等民俗精神民俗:民间俗信、各种禁忌、道德礼仪等民俗游艺民俗: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游艺、竞技等民俗三、民俗学的发展历程1846 汤姆斯folklore四、民俗形成的原因(一)经济的原因(二)政治的原因(三)地缘的原因(四)宗教的原因(五)语言的原因五、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民俗的社会性和集体性(二)民俗的类型性和模式性(三)民俗的变异性(四)民俗的传承性和播布性六、民俗的社会功能(一)历史功能(二)教育功能(三)娱乐功能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一、生产民俗(一)农业生产民俗1.农业生产过程民俗2.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3.农业信仰民俗4.农业娱乐风习(二)牧业生产民俗(三)渔业生产民俗(四)工匠民俗1.工匠的技艺传承百工五法:矩、规、绳、水、垂(悬)2.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师承关系的系谱性技术传授的封锁性生产活动的神秘性二、商业民俗(一)市市的民俗标志:市声(二)商商的民俗标志:招牌(幌子)三、交通运输民俗(一)交通运输设施的传承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西蜀古栈道、风雨桥(二)交通运输工具的创造与使用传承(三)交通运输职业集团的传承车、船、店、脚、牙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一.饮食民俗(一)食俗的起源和范围1.食俗的起源2.食俗的范围(二)我国的饮食结构及调制法的传承1.我国的饮食结构2.我国饮食调制法的传承(三)我国饮食的习俗惯制1.日常生活饮食2.节日仪礼饮食3.信仰上的饮食二.服饰民俗(一)服饰的产生和作用(二)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1.依据性别构成的服饰习俗2.据年龄构成的服饰习俗3.依据职业构成的服饰习俗4.依据地位构成的服饰习俗5.依据用途构成的服饰习俗6.依据民族构成的服饰习俗7.依据季节构成的服饰习浴8.依据质料构成的服饰习俗9.依据色彩构成的服饰习俗10.依据工艺构成的服饰习俗11.据样式构成的服饰习俗(三)服饰的习俗惯制1.实用的习俗惯制2.观赏的习俗惯制3.礼仪的习俗惯制4.信仰的习俗惯制三.居住民俗(一)居住民俗的形成1.住室发展的三阶段2.居住习俗的最初形态(二)居住类型1.帐篷型2.干栏型3.上栋下宇型4.窑洞型(三)居住的民俗表现1.住屋的设施和格局2.住屋的造型和工艺3.住屋的分布与坐落4.有关住屋的信仰第四章家族与亲族一、家族关系的基本构造(一))两种家族关系(二)家族关系结构的特点(三)家族与亲族二、家族的类型和职能(一)家族的类型1、以世代划分的类型2、以婚姻关系划分的类型(二)家族的职能1、对内职能2、对外职能三、我国家族的民俗传承(一)家世(二)家谱(三)家风(四)家教(五)家法(六)家产(七)家务(八)家长和亲属(九)家庙与家祭(十)家号与家讳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一、岁时节日的形成和发展(一)岁时节日的定义(二)岁时节日的由来(三)岁时节日的发展1.农事生产2.宗教祭祀3.民族传统(四)岁时节日民俗的特征二、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一)春节(二)端午节(三)中秋节三、传统节日文化第六章人生仪礼民俗一、人生仪礼概述(一)人生仪礼的概念(二)人生仪礼的特点二、人生仪礼的民俗形式(一)诞生礼三朝(洗三)、满月、百日、周岁(抓周)(二)成年礼冠礼笄(jī)礼(三)结婚礼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四)丧葬礼停尸、招魂、吊丧、殡仪、送葬三.人生仪礼的改革一、精神民俗的主要类型(一)巫术(二)自然崇拜(三)图腾崇拜(四)祖先崇拜(五)民间禁忌二、精神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极其狭隘和直接的功利性(二)极大的神秘性(三)极大的封锁性或保守性(四)明显的多样性(五)多重性一、游艺民俗概述(一)概念(二)范围二、游艺民俗的主要类别(一)民间口头文学(二)民间歌舞乐活动类(三)民间游戏活动类(四)民间竞技活动类(五)民间杂艺活动类第九章民俗旅游开发一、民俗旅游的概念与特征(一)概念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和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
中国民俗学大纲
第一章概论一、民俗的概念二、民俗的形成1、经济原因2、政治原因3、宗教原因4、地域原因三、民俗的分类四、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2、地域性3、变异性4、传承性和扩布性5、规范性五、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2、民俗的规范功能3、民俗的娱乐功能4、民俗的审美功能5、民俗的维系功能6、民俗的调节功能六、民俗调查的方法七、民俗与旅游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A.重要的旅游资源B.丰富旅游活动,提高旅游地的经济效益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作用A.积极作用: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促进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B.消极影响: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C.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原则a.保持民俗文化原貌的原则b.尊重民俗文化习惯的原则c.获得效益的原则八、教学参考书八、教学参考书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2、乌丙安著《民俗学原理》,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3、童恩正著《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学习目标物质生产民俗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是人类在各种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习俗。
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活动,使得生产民俗不仅在乡村社会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在城市商业影响甚剧,因而了解生产民俗成为掌握其他民俗事象所必须。
在学习生产民俗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农业民俗、猎获与采集民俗、商业民俗的主要内容和一些典型民俗事象。
第一节农业生产民俗一、定义及内容二、农业耕作的节令习俗三、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哈尼族吹“栽秧号”。
湘西土家族“薅草锣鼓”体现了生产中的互助习俗。
瑶族盛行一种“击鼓挖地”的协作形式彝族的“火把节”哈尼族的“捉蚂蚱节”藏族的望果节四、农业祭祀和禁忌有些民族还有在农时节令、节日期间禁止农事活动的习俗。
不许在某些特殊的日子里从事生产劳动是生产禁忌的内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学的概念和研究
范围
第二节民俗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一、民俗学的概念
(一)广义的民俗学概念
民俗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其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这门学科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甚至原始民族的民族生活。
(二)狭义的民俗学概念
狭义的民俗学概念有四种不同意见:
1、民俗学只对远古遗留下来的信仰、风俗和传统加以研究。
2、民俗学仅以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为限。
3、民俗学只研究民间生活中的仪式、祭祀和禁忌。
4、民俗学只以民间口头文学为研究对象。
二、民俗学的研究范围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大致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一)经济的民俗:它以生态民俗、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
(二)社会的民俗:它是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为主要内容。
(三)信仰的民俗:它是以传统的迷信与俗信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
(四)游艺的民俗:是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习俗为主要内容。
总之,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凡是人类社会中从生产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为,所有形成习俗惯制世代传承的事象,都在研究之列。
1.鲁菜
是中国北方菜的代表,鲁菜主要由济南风味和胶东风味组成。
济南菜种类齐全,以爆、烧、炒、炸见长,菜品以清、鲜、脆、嫩著称,其中尤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
名菜有奶汤蒲菜、奶汤鲫鱼、德州扒鸡、酱爆鸡丁等。
胶东临海,菜以蒸制海鲜见长。
工艺以蒸、煮、扒、炒、熘见长,口味以咸鲜为主。
其名菜有绣球海参、芙蓉干贝、蟹黄鱼翅等。
此外、山东人喜食葱,烹饪时常用葱花炝锅,或以葱花为辅料配菜,如葱烧海参、葱烧蹄筋、葱烧肉等。
1.举例说明影响服饰文化的因素
1)服饰文化的形态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
的联系。
爱斯基摩人与非洲土著的服饰文化极不发达,而年平均气温
20摄氏度的地区的服饰文化很发达。
2)不同的生产方式,对服饰文化的发展形态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以捕鱼为
生、狩猎为生的民族,则以鱼皮、兽皮为衣。
3)服饰文化和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信仰有着紧密地联系,它往往蕴含了一个
民族古老的文化信息。
侗族的背牌,表明了他们对蛇的崇拜;畲族妇女
的狗头帽,说明了狗图腾。
4)服饰的标志作用: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民族等在服饰上也都存在
很大差别。
2.比较中国古代饮食惯制与现在的饮食习惯
1)常态下的饮食惯制,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自己的生理需要和
饮食习惯而定制出的饮食惯制。
它既包括每天的饮食时间,也包括每
天的人均的饮食摄入量及食物种类。
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餐称为“朝食”
时间约为上午九点左右,是一天的正餐。
这样安排可能与农耕文化有
关,由于农忙,为节省时间,人们一天要先干上几个小时在吃“朝食”。
第二餐称为“餔食”下午四点左右吃,吃的是剩饭,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
和燃料。
现在世界普遍实行三餐制,中国人比较重视晚餐,由于白天
工作繁忙,打到了晚上才有时间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
饮食作息习惯
对饮食惯制影响很大。
2)非常态下的饮食惯制,在某些与宗教有关的仪式或节目中,人们还有
一套独特的饮食惯制。
非常态下的饮食惯制的主题则是信仰中的鬼
神,服务主体不同,饮食惯制自然也不一样。
3.中国四合式民居的类型:
1)以北京民居为代表的房房相离四合院。
优点:院落宽敞、日照充足、
采光好,有利于冬季保暖。
正房与厢房分开。
2)长江中下游天井式四合院。
特点:房房相离,多为楼居,天井狭小,
阳光不能够直射屋内;天井高深,产生自然拔风的效果,夏天阴凉舒
适。
3)西南高原一颗印式四合院。
特点:房房相连,天井为正方形。
采光
好,防风、防盗、抗震,适应高原风多地震多的特点。
4.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1)“坎宅巽门”的防伪追求。
坎,八卦中、北的位置属水,克火。
巽,东南
位,属风,出入顺利。
2)房房相离、宽敞舒适的建筑布局。
优点:院落宽敞、日照充足、采光
好,有利于冬季保暖。
3)碎砖砌墙墙不塌的建筑工艺。
4)民俗的基本特征:
1.集体性(社会性)
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传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为广大民间社会所共同接受的基本特征。
任何一种民俗现象都绝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普遍传承的风尚和喜好,在集体中产生,在集体中传承。
2.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民俗在空间上所呈现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也可以称为民俗的“地利特征”或“乡土特征”。
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及社会环境不同,自然会带来不同的风俗习惯。
i.自然环境决定民俗地域特征,人是环境的动物,为了适应各种
不同的自然环境。
人们创造出了许多与之相适应得民俗事项,
从而使民俗事项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ii.生产方式影响着民俗地域性特征,游牧民族食肉衣皮,农业地区食谷衣棉,沿海地区食鱼居船。
iii.社会环境决定民俗的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的差异也是造成民俗地域性特征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里所谓的“社会环境”又有宗教
环境、语言环境、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
民俗的地域性特征主
要体现在老人、妇女等相对保守的社会群体中,他们是我们进
行民俗地域性特征调查的主要对象。
3.变异性(历史性)
变异性是指民俗在传承过程中,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所呈现出的某些具有变异性特点的外部特征。
变异性所强调的则主要是民俗呈现在实践上的某些特征,民俗是一条流动的河,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
影响变异性的外在因素有:历史变革、异族入侵、民族迁徙、文化交流。
4.传承性
传承性是指民俗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民俗特征。
民俗是指那些具有某种超稳定结构的文化事项,良俗以其合理性赢得广泛承认,代代相传,陋俗也会因其保守传承至今。
传承性在老人、妇女间体现较深,根深蒂固。
5.规范性
规范性是指民俗对民间社会所有成员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它是民俗在功能上所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
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他的社会性,而人的社会性就是法律、道德与民俗等诸多制约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法律规范的强制性,道德规范的局限性民俗范畴的作用要大的多,它几乎涉及到人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会组织、岁时习俗、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等各个方面,在制约、规范人类行为的过程中,民俗一直都发挥着其他意识形态所无法取代的作用,衣食住行的相同都是民俗规范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