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税收原则
第二章 税法基本原则
税法基本原则
• 所谓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一国调整税
收关系的基本规律的抽象和概括,是贯 穿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全过 程的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法律准则。 • 税收法定主义原则 • 税收公平原则 • 税收效率原则
一、税收法定主义原则
• 税收的课征必须基于法律的依据才能进
行,没有法律依据就不能征税。
1984年全国人大颁行了一道授权立法条例
• 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建议,
决定授权国务院在实施国营企业利改税和改革工商税 制的过程中,拟定有关税收条例,以草案形式发布试 行,再根据实行的经验加以修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国务院发布试行的以上税收条 例,不适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 包括税收行政效率和税收经济效率两个方面。
• 税收行政效率可以从征税费用和纳税费用两方
面来考察。为了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一方面 应当采用先进的征收手段,另一方面,应该尽 可能简化税制,使税法语言准确明白,减少纳 税费用。 • 税收经济效率主要指如何通过优化税制,尽可 能减少税收对社会经济的不良影响,或者最大 程度地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 总之,遵循行政效率是征税的最基本、最直接 的要求,而追求经济效率,则是税收的高层次 要求,它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税收调控作用的 认识的提高。
• 税收法定是税法的最高法律原则,是民主和法
治原则等现代宪法原则在税法上的体现,对保 障人权、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举足轻重。 • 我国宪法仅是在公民的基本义务方面规定“公 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未规定征税主体 更应依法征税,不能体现税收法定主义的精神。 而《税收征收管理法》对税收法定原则的肯定, 其效力、效益深受局限。所以,应当通过修宪 增补体现税收法定主义的规定。
全国税收执法资格考试题库完整
全国税收执法资格考试题库一、填空:第一章税收内函1、税收产生取决于两个相互影响的前提条件,一是经济条件,即私有制的存在,二是社会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存在2、我国税收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第一阶段是萌芽期,第二阶段是发展期,第三阶段是嬗变期,第四阶段是过渡期,第五阶段是成熟期.3、税收发展的里程碑是初税亩的实行。
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税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在税收管理中提出了“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税收管理模式。
5、税收的征收主体是国家,征收客体是单位和个人,税收征收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税收征收的依据是法律,凭借的是政治权力.6、税收的三个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7、税收发展大体分为四个时期:一是自由纳贡时期,二是承诺时期,三是专制课征时期,四是立宪课税时期。
8、税收主体税种变化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以古老的简单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二是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三是以所得税为主的税收制度,四是以所得税和间接税并重的税收制度。
9、税收征纳形式体现为力役实物货币等。
10、夏代出现了国家进行强制课征的形式贡,到商代演变为助法,周代又演变为彻法。
第二章税收原则1、结合税收理论和实践发展,我们可以从财政、社会、经济、管理四个方面把税收原则归纳为“财政、公平、效率和法治”。
2、斯密税收四原则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对税收政策方面的基本要求。
3、税收的财政原则基本含义是指政府征税时,应兼顾需要与可能,做到取之有度.4、收入充裕是指税收收入必须基本满足政府的财政需要,方能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5、通常认为,国民生产是税本,国民收入是税源。
6、我国在税制和税收政策的选择运用上应实行效率型兼顾公平的原则。
7、税收生态效率的基本内容是税收政策要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有学者把体现税收生态效率的税收称为绿色税收。
8、纳税人权利在税收政策法律体系和税收法治实践里处于核心和主导的位置.9、坚持纳税人权利本位主义,就要求税收执法实现权本位向责本位的转变。
税收基础知识重点
税收基础知识重点税收基础知识重点第一章:税收的定义和分类1. 税收的概念税收是指国家根据法律规定,按照一定的税率和税基,从居民和非居民的财产、收入和行为上征收的一种财政收入。
2. 税收的分类(1)按税种分类- 间接税:这类税收是指税务主体通过征税目标征收税款,纳税人并不是直接向税务主体缴纳税款。
间接税的特点是税务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企业或个人的交易环节实施税收,纳税人通过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方式向国家缴纳税款。
常见的间接税有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
- 直接税:这类税收是指税务主体直接向纳税人征收税款。
直接税的特点是税务主体直接向纳税人征收税款,纳税人需主动向国家缴纳税款。
常见的直接税有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
(2)按征收主体分类- 中央税:由中央政府依法征收的税收,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
- 地方税:由地方政府依法征收的税收,主要包括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3)按征税对象分类- 个人税:对个人财产、收入和行为进行征税,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
- 企业税:对企业财产、收入和行为进行征税,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
第二章:税收的基本原则1. 合法性原则税收必须依法征收和使用,合法性是税收的基本原则。
税务主体必须依法制定税法,履行法定税收程序,确保税收的合法性。
2. 公正性原则税收征收和分配必须公平合理,公正性是税收的基本原则。
税务主体在税收征收和分配过程中,应当坚持公平原则,避免过度负担纳税人或偏袒某一群体。
3. 简易性原则税收征收的程序和规则应当简明易懂,简易性是税收的基本原则。
税收政策和税法应当避免复杂繁琐的规定,使纳税人能够容易理解和遵守税法。
4. 效率性原则税收征收和分配应当高效率和高效益,效率性是税收的基本原则。
税务主体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提高税收的征收效益。
第三章:税基与税率1. 税基的概念税基是指纳税人的财产、收入和行为等可以作为征税依据的基础。
税收学思考题8分析
第一章税收概论一、名词解释1.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居民和经济组织强制、无偿地征收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
2.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以法律形式确定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3.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归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
4.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税标准。
5.税收职能:是指由税收本质所决定,内在于税收分配过程中的功能。
6.税收筹集资金职能:是指税收所具有的从社会成员处强制性地取得一部分收入,为政府提供公共品,满足公共需要所需物质的功能。
7.税收资源配置职能:是指税收所具有的,在市场对经济资源基础配置的基础上,通过税收政策、制度,对市场所决定的资源配置,在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以及不同的私人部门之间进行重新组合安排的功能。
8.税收收入分配职能:是指税收所具有的影响社会成员收入分配格局的功能。
9.税收宏观调控职能:是指税收所具有的,通过一定的税收政策、制度,影响社会经济运行,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功能。
二、问答题1.试述国家征税的主要目的。
答:国家征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包括提供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兴建公共工程,举办公共事业等。
2.试述国家征税的依据。
答:国家征税的依据是政治权力。
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也就是行政管理权,可以对其行政权力管辖范围内的个人和经济组织征税,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税收具体有哪些形式特征?答: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特征。
4.税收如何产生?答:税收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国家的产生;二是私有财产制度的产生。
5.在税收发展过程中,征收形式有哪些变化?答: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税收的征收和缴纳形式基本上以力役形式和实物形式为主;在自然经济向商品货币经济过渡的漫长封建社会中,对土地课征的田赋长期以农产品实物为主;到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税收的征收缴纳形式都以货币形式为主。
税法-税法原则
第一章税收基本原则
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基本原则和适用原则,四基六适。
税收原则分为税收法定原则,税法适用原则,税收法定原则为核心。
国税局系统: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企业所得税;铁路、银行总行、保险公司
集中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
海关系统:关税、船舶吨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
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不同征税主体(不同国家),对同一纳税人的同一税源重复征
税经济性国际重复征税,不同征税主体,对不同纳税人的同一税源重复征税税制性国际重复征税,各国普遍实行复核税制度
第二章增值税
营改增包括:交通运输业(陆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暂不包括铁路运输)、
部分现代服务业(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鉴证咨询服务。
电信基础服务适用11%,矿产品适用7%,居民用煤炭制品13%。
第2章 税收原则
第三节 最适课税理论
Theory of optimal taxation
一、最适课税理论与最优原则和次优原则
(一)最优原则
理想的最优课税理论是假定政府在建立税收制度和制
定税收政策时,掌握着纳税人的完全信息并具有无限的
征管能力。
那么,税收制度能否符合最优原则,实现最优课税呢?
现实 第一,政府与纳税之间信息不完全对称; 第二,政府征管能力的有限(无限的征管能力是以无限成本为代价的) 第三,税收楔子的存在。(消费者付出的价格与生产者得到的价格分离)
(三)最适课税理论
最适课税理论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体系进行分析的学说。即以
怎样的方式、方法对应税行为和结果合理征税。
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詹姆斯·米尔利 斯和加拿大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 威廉· 维克里也因对该理论的形成所做出 的重要贡献而共同分享了1996年度诺贝尔 经济学奖。
税收替代效应:当税收影响商品(或经济活动)的相对价格时,
导致纳税人以一种商品或经济行为替代另一种商品或经济行为而 产生的效应。 税收超额负担是由是税收的收入效应引起的还是替代效应?
Y
I3 I2
B
B′ E3
I1
I无差异曲线 AB预算约束线 E1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切点
(效用最大)
E2
E1
0
F
A′
A
结论:在大多数情况下,税收的最优原则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次优原则 “次优原则”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李普斯和美国经济学家兰卡斯 特提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 在维持一定的税收收入的前提下,使课税行为所导致的效率损失达到最小化。 当然这不能满足对税收的全部需要,税收还要考虑公平问题。 只有将资源配置效率和收入分配公平结合起来一并考虑的税率,才是最合意 的税制,才是最适课税理论。
《税收筹划》课程笔记
《税收筹划》课程笔记第一章税收筹划基本原理一、税收筹划概念与分类1. 税收筹划定义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经济活动的事先安排和调整,利用税法规定和政策导向,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的行为。
这种行为涉及到对税法条款的正确理解、运用和财务管理的巧妙设计。
2. 税收筹划分类(1)按合法性分类:- 合法筹划:严格遵守税法规定,利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筹划。
- 非法筹划:逃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不在税收筹划的讨论范围内。
(2)按目的分类:- 税负减轻筹划:通过合法手段减少应纳税额。
- 税后利润最大化筹划:不仅减轻税负,还考虑整体财务效益。
- 企业价值最大化筹划:通过税收筹划提升企业市场价值。
(3)按范围分类:- 全局筹划:涉及企业整体战略的税收规划。
- 局部筹划:针对企业某一特定环节或问题的税收规划。
(4)按时间分类:- 短期筹划:通常针对一年内的税务问题。
- 长期筹划:涉及多年甚至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税务规划。
二、税收筹划动因和意义1. 税收筹划动因(1)降低税负:通过合法手段减少税负,提高企业净收益。
(2)合理避税:利用税法漏洞和优惠政策,实现税收利益。
(3)防范税务风险:避免因税务问题导致的法律风险和财务损失。
(4)优化财务结构:通过税收筹划,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和成本结构。
2. 税收筹划意义(1)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促进经济发展:税收筹划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3)维护国家税收权益:通过合法筹划,确保国家税收政策的实施。
(4)提升企业形象:遵守税法,进行合规筹划,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形象。
三、税收空间与范围1. 税收空间税收空间是指税法规定和政策允许的筹划操作范围,包括:(1)税率差异:不同税种、税率之间的差异,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
(2)税收优惠政策:国家对特定行业、地区或项目的税收减免、退税等政策。
(3)税制要素:税基、税率、税收优惠、税收征管等税制要素的选择和运用。
税收效率专题知识讲座
第一节 税收效率原则
一、经济效率
经济效率也即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经 济资源稀缺旳条件下,怎样充分利用资 源,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合理旳安排,以 至少旳资源投入取得最大旳经济效益。
(一)经济效率
一般是以帕累托效率来定义。假如资源旳配置 和使用已经到达这么一种状态,即任何资源旳 重新配置已不可能使某些人旳境况变好而又不 使另某些人旳境况变坏;或者说,社会分配已 经到达这么一种状态,任何分配旳变化都不可 能使某些人旳福利有所增长而不使其别人旳福 利降低,那么这种资源配置已经使社会效用到 达最大,这种资源配置状态被称为资源最优配 置状态,或帕累托最优。
税收旳纳税成本是指纳税义务人为推行纳税义 务而发生旳多种费用支出,涉及纳税人为处理 纳税事务而发生旳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等直接 费用支出,和为纳税而承受旳间接费用支出。
二、影响税收成本旳主要原因
1、税法制度。
影响税收成本旳税法制度原因主要体现 在两个方面:即税收法律旳复杂性和税 制构造类型。
(1)税收法律旳复杂性对税收成本旳影
(二)税收与社会有益(有害) 商品。
对于有益商品应受到社会鼓励,而有害 商品应受到社会限止。从政府角度来讲, 除了在法律上予以规范以外,也能够经 过对有益商品予以减税或补贴,对于有 害商品提升税率,以鼓励有益商品发展, 限制有害商品发展。
(三)税收与计划定价商品
以税收配合计划价格到达政府提升效率 旳意图。
第三节 税收效率选择
税收征收一方面造成效率损失,另一方 面又能起到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作用所以, 从效率出发,税收旳目旳应是:在市场 对经济资源配置有效旳情况下,保持税 收中性,以降低效率损失;在市场对经 济资源配置低效或无效旳情况下,强化 税收杠杆作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2税收原则
亚当·斯密(1723~1790)是18世纪英 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 ,也是资产阶级财政学的创始人。在其 所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提出了著名的税收四原则。即税收平 等原则、税收确定原则、税收便利原则 和税收经济原则。
平等原则:斯密认为“一国国民,都须在可能 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各自在国家 保护下享有收入的比例,缴纳国赋,维持政府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 务印书馆版)。亚当·斯密所说的平等,包括以 下的含义:(1)主张所有公民应平等纳税, 反对贵族免税特权,反对按身份定税以及富者 轻税平民重税的不公平情况。(2)税收应均 衡地分担到地租、利润和工资上,不应仅由其 中一种收入负担,这样是不公平的。(3)按 照自然形成的社会财富分配情况,按比例税率 征税,税收不要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此点具 有税收中性的含义。
在斯密的税收四原则中,第一条是税收 的负担公平原则,其余三条是属于税务 行政方面的原则。斯密所处的时代,是 英国工场手工业开始向大工业过渡,资 本主义上升的时期。他的课税原则,是 针对当时封建主义苛重复杂的税收制度 ,税负不公以及征收机构的腐败苛扰情 况,在总结吸取前人的课税原则的基础 上提出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对资本主义课税 原则理论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资 本主义国家政府制定税收政策和税收制 度的理论指导。
确定原则:公民应缴纳的税收,必须是 明确规定的不得随意变更。如纳税日期 、纳税方法、缴纳数额等,都应当让所 有的纳税人及其他人了解清楚明白,否 则纳税人将不免要受税吏权力的任意左 右。这一原则是为了杜绝征税人的任意 专断征税,加重税收负担,以及恐吓、 勒索等行为的。斯密认为税收不确定比 税收不公平对人民的危害更为严重。
2.税收原则
2.2 税收效率
2.经济效率实现条件 (1)经济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2)不存在外部经济影响 (二)税收效率原则 即通过税收分配实现效率目标,包括减 少效率损失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两个方 面。
2.2 税收效率
二、实行税收中性,减少效率损失 实行税收中性, (一)税收产生超额负担 税收的超额负担是指政府征税导 致纳税人的福利损失大于政府税收 收入,从而形成税外负担,引起效 率损失。
第二章
税收原则
2. 税收原则
2.1 税收原则理论的演进 2.2 税收效率 2.3 税收公平 2.4 税收稳定
2.1 税收原则理论的演进
一、我国古代治税思想 1.轻税富民的治税思想 2.适度征收的治税思想 3.公平税负的治税思想 4.以法治税的治税思想
2.1 税收原则理论的演进
二、西方税收原则理论的发展 (一)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理论 1.平等原则 2.确实原则 3.便利原则 4.最少征收费用原则
2.1 税收原则理论的演进
(二)瓦格纳的税收原则理论 1.财政收入原则 ①收入充分原则②收入弹性原则 2.国民经济原则 ①税源选择原则②税种选择原则 3.社会公正原则 ①普遍原则②平等原则 4.税务行政原则 ①确实原则②便利原则③最少征收费原则
2.1 税收原则理论的演进
(三)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税收原则 理论 1.效率原则 2.公平原则 3.稳定原则
= S P+MD P E' C B A O E F D
Q1 Q0
SP
MD
P1
P0
Q
图5 税收与外部成本商品
2.2 税收效率
四、税收行政效率
1.税收成本 2.影响税收成本的主要因素 3.提高税收行政效率的主要途径
中国现行税收制度
(四)税收中性
税收中性的含义: 税收中性的含义: 政府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应以征税数额为 限,除此之外,不能让纳税人或社会承受其他 除此之外, 的经济牺牲或额外负担; 的经济牺牲或额外负担; 降低税收额外负担的根本途径, 降低税收额外负担的根本途径,在于尽可能保 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 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 政府征税应当避免对市场机制的运行产生不良 影响, 影响,特别是不能超越市场而成为影响资源配 置和经济决策的力量
4、纳税环节
所谓纳税环节, 所谓纳税环节,一般是指在商品流转过程中按 照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照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5、纳税期限
所谓纳税期限,是指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发生纳 所谓纳税期限, 税义务后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 税义务后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即上次纳税 到下次纳税的间隔期。有按期与按次纳税两种。 到下次纳税的间隔期。有按期与按次纳税两种。
1.纳税人 1.纳税人
纳税人:所谓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 纳税人:所谓纳税人, 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区分纳税人和负税人 区分纳税人和负税人 负税人,即税款的实际负担者。 负税人,即税款的实际负担者。 扣缴义务人是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 代扣税款并向国库交纳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代扣税款并向国库交纳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1.经济发展水平 2.管理能力 3.财政支出结构 4.税收政策目标 5.相邻国家的示范效应
(三)各国税制结构的趋同趋势
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进程 加快,各国税制结构表现出缓慢趋同态势。 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化国家税制结构趋同的原 因。
二、税制的构成要素
纳税人※ 1、纳税人※ 征税对象※ 2、征税对象※ 税率※※ 3、税率※※ 4、征税对象 5、征税环节 6、减免税 7、附加与加成 8、违章处理 励志: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俞敏洪) 励志: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俞敏洪)
第二章_税收筹划的原则和方法
(二)相对筹划思路 相对筹划是指一定时期的纳税总额并没有减少,但通过筹划 使各个纳税期纳税额发生变化而增加了收益,使某些纳税期 的纳税义务递延到以后的纳税期实现,从而起到相对节税的 目的。其根源在于货币的时间价值,纳税人相当于获得了银 行的一笔无息贷款。这样纳税人就有更多的资金来投入进行 当期的扩大再生产。 案例: 案例:宏生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机械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企业集 团。2006年3月,该集团拟扩展业务,欲投资6000万元研制 生产某种型号的车床。经研究,共定出两套方案: 第一套方案是设甲、乙、丙三个独立核算的子公司,彼此 间存在着购销关系:甲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作为乙企业的原 材料,而乙企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提供给丙企业。 经调查测算,甲企业提供的原材料市场价格每单位10000 元(这里一单位是指生产一件最终产成品所需原材料数额), 乙企业以每件15000元提供给丙企业,丙企业以 20000元价 格向市场出售。预计甲企业生产每单位原材料会涉及850元 进项税额,并预计年销售量为1000台(以上价格均不含税)。
(3)税收优惠 )
税收优惠是国家税制的组成部分,是政府为了达到 一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目的,通过给予一定的税 收利益而对纳税人实行的税收鼓励。 税收优惠反映了政府行为,是通过政策导向影响人 们生产与消费偏好来实现的,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经 济的重要杠杆。
(4)税制差异 )
税制差异是指各国税制结构的差异、各国税制要素 的差异、各国地方税制的差异、各国相互间税收协 定的差异。
(二)拥有相当的收入规模
收入规模越大,纳税人经营的业务和发生的 经济行为往往越多,纳税人上缴的税种就比 较多,纳税状况也就比较复杂,其税收筹划 的空间往往也越大。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为了尽可能的获取纳税 筹划收益并承担有限的涉税风险,税收筹划 还需要有专门人员操作并支付相当高的费用。 如果经营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税收筹划 可能发挥作用的空间就很小,实施税收筹划 的费用还有可能大于税收筹划收益,这种税 收筹划就缺乏实施的必要。
税收学教程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税收学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税收的稳定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
A、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B、促进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C、起到内在稳定器的作用,缓和经济波动D、对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进行调节C解析:实现供求平衡体现的是平衡作用,促进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体现的是协调作用,内在稳定器体现的是稳定作用,调节收入分配体现的是调节作用。
2、政府征税降低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使其减少闲暇等方面的享受,从而更加倾向于勤奋地工作,这是税收对劳动供给的()。
A、价格效应B、供给效应C、替代效应D、收入效应D解析:税收对纳税人在劳动供给方面的收入效应表现为:政府征税会直接降低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使其减少闲暇等方面的享受,为维持以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而倾向于更加勤奋地工作。
税收对纳税人在劳动供给方面的替代效应表现为:政府课税会降低闲暇相对于劳动的价格,使劳动和闲暇两者之间的得失抉择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纳税人以闲暇替代劳动。
3、替代作用的大小在课征所得税的情况下由()决定。
A、累进税率B、边际税率C、累退税率D、平均税率B解析:替代效应的大小,在课征所得税情况下,由其边际税率决定。
如在计算总效应时,累进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大于平均税率,比例所得税的边际税率等于平均税率,所以累进所得税的替代效应大于比例所得税。
4、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的水平。
A、累进税率B、边际税率C、累退税率D、平均税率D解析:从税收角度而言,收入效应是指由于课税或增税使纳税主体的收入发生变化,改变总体收入水平,使纳税主体情况变坏的效应。
税收收入效应的大小由平均税率决定,平均税率高,税收负担重,对纳税主体的收入效应大:反之,则收入效应小。
5、依据商品的弹性,征税对商品需求影响不大的商品是()。
A、小汽车B、食盐C、名牌手表D、高级化妆品B解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小,征税引起的价格上涨对其需求的影响越小。
食盐属于日常需求品,需求弹性小,征税对其需求影响不大。
税收经济学第二章
一、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的含义 税收公平原则被视作设计和实施税收制度 的最重要或首要的原则,其重要性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纳税人对公平的自然 愿望。一方面,税收的公平性对于维持税 收制度的正常运转比不可少;另一方面, 税收矫正收入分配不均后悬殊差距的作用, 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也是比不可少的。
税收公平原则,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 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 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 纳数额相同的税收,即以相同的方式对待 条件相同的人,税收不应是专断或有差别 的,这称作“横向公平”。
这种说法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 用来解释某些特定的征税范围,而不 能推广到所有场合。就个别税种来说, 按受益原则征税是可能的,也是必要 的,但就税收总体来说,按收益原则 来分摊则是做不到的。这条原则只能 解决税收公平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 解决有关税收公平的所有问题。
基于支付能力原则的分析 支付能力原则,又称作“能力说”, 也就是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判定 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纳 税能力大者应多纳税,纳税能力小者 可少纳税,无纳税能力者则不纳税。 从怎样测度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来说,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标准,一个是客观 说,以个是主观说。
这一原则又分为:
1.普遍原则,是指课税应毫无遗漏地遍及 社会上的每个人,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等而 有所区别;但从社会政策观点出发,对低 所得者要予以免税或减税。 2.平等原则,是指社会上的所有人都应当 按其能力的大小纳税,能力大的多纳,能 力小的少纳,无能力的不纳,实行累进税 率。他主张对高收入者税率从高,同时对 财产和不劳而获所得加重课税,以符合社 会政策的要求。
3.税收不可侵及纳税人的最低生活费 他认为赋税是公民换得享受的代价,所以 不应该向得不到任何享受的人征税,就是 说永远不能对纳税人维持生活必须的那部 分收入征税。 4.税收不可以驱使资本流向国外 他支出决不应该因征税而使应纳税的财富 流向国外,因此规定赋税时对于最容易逃 税的财富应该特别慎重考虑。
第二章纳税筹划
税收制度 会计制度 汇率制度
2、法律因素
• •
法律制度对税收制度的影响 经济法律制度对税收筹划的影响
3、政策因素
• •
政策选择风险 政策变化风险
第二节 税收筹划的原则
一、法律性原则 • 合法性原则 • 自我保护原则 • 规范性原则
二、综合性原则
• • •
综合利益最大化原则 社会责任原则 稳健性原则
案例2-3(不确定性风险筹划)
方案(金额:万元) 项目 方案1 节减所得 税 100 可能性 期望值合计 风险(标准 差) 120 150 概 率 30% 50% 20% 期望 值 30 60 30 120 17.23 方案2 节减所得 税 60 140 180 概 率 30% 60% 10% 期望 值 18 84 18 120 40.99
第二章 税收筹划的原则和方法
本章重点
了解税收筹划的限制因素,应遵循的原则 把握税收筹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节 税收筹划的限制因素分析
主观限制因素 客观限制因素
一、主观限制因素 1. 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 2. 拥有相当的收入规模 3. 具备一定的筹划意识
二、客观限制因素 1、制度因素
• • •ຫໍສະໝຸດ 风险筹划思路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 条件下,某一事件产生的实际结果与 预期结果之间的偏差。主要考虑了节 税的风险价值,一般包括确定性风险 筹划思路和不确定性风险筹划思路。
案例2-1(相对筹划思路)
设立甲、乙、丙三个独立核算的子公司进行销售 还是成立一个综合性公司对外销售? 第一套方案,甲→乙10000元/单位,乙→丙 15000元/单位,丙→市场20000元/单位,甲进项 税额850元,年销售量为1000台。
二、税收筹划的方法
《税收学》课程笔记
《税收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税收概论一、税收的起源与发展1. 税收的起源税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以及国家机器的形成。
以下是税收起源的三个关键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与剩余产品的出现: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能够生产出超过自身消费需求的产品,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税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私有制和阶级的分化: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财产的不平等分配,阶级分化使得社会出现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税收成为统治阶级维护政权和满足公共需求的经济来源。
(3)国家的产生: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公共秩序,国家机器应运而生,税收成为国家机器运转的经济支柱。
2. 税收的发展税收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奴隶社会税收:在奴隶社会,税收主要以土地税和人头税为主,税收制度相对简单,征收方式直接。
(2)封建社会税收: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逐渐完善,出现了以土地为基础的田赋、以人口为基础的户赋以及针对商业活动的商税等。
(3)资本主义社会税收:资本主义社会税收制度进一步发展,所得税和增值税成为主体税种,税收的职能从单纯的财政收入扩展到经济调节和社会公平。
(4)社会主义社会税收:在社会主义社会,税收不仅是国家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调节经济、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
二、税收的概念和性质1. 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依据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工具,对纳税人的财产或所得进行强制性的、无偿的征收,以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经济活动。
2. 税收的性质税收具有以下四个基本性质:(1)强制性: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不得拒绝或逃避,国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征收。
(2)无偿性:纳税人缴纳的税款不直接与国家提供的具体商品或服务相交换,而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3)固定性:税收的征收标准和税率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的,不会随着纳税人的具体情况而变化。
(4)共同性:税收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各界的利益,是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经济活动。
第二章 税制要素和税收的基本原则
累进税率
累进税率指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 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累进税率因计算方法和依据 的不同,又分以下几种:
(1)全额累进税率:即对征税对象的金额按照与之相适应等级的税率计算税额。 在征税对象提高到一个级距时,对征税对象金额都按高一级的税率征税; 例 (2)全率累进税率:它与全额累进税率的原理相同,只是税率累进的依据不同。 全额累进税率的依据是征税对象的数额,而全率累进税率的依据是征税对象的某种比 率,如销售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等;
如我国1950年的工商业税中对所得的征税,就适用全 额累进税率。它规定所得额在300元以下的,税率为 5%;300元至400元的,税率为6%;10000元以上的, 税率为30%.
假设某纳税人年所得额为300元,其应纳税额为 15元(300元×5%); 如果年所得额为400元,其应纳税额为 24元(400元×6%)。 如果年的所得额为10100元,其应纳税额为 3030元(10100元×30%)。
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缴纳税款的期限。 纳税期限是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最后 时间限制。它是税收强制性、固定性在时间上的体现。任何纳税 人都必须如期纳税,否则就是违反税法,收到法律制裁。 确定纳税期限,要根据课税对象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的 不同特点来决定。
如流转课税,当纳税人取得货款后就应将税款缴入国库,但为了简化手续,便 于纳税人经营管理和缴纳税款(降低税收征收成本和纳税成本),可以根据情况将 纳税期限确定为1天、3天、5天、10天、15天或1个月。
如中国产品税的计税依据为产品销售收入,即产品的销售数量与单位销售价格的乘积。
从量计征 从量税是指以征税对象的重量、件数、容量、面积等为计税依据,按照固定税 额标准计征的税收,又称从量计征。
国际税收第二章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非居 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 应当就其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 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所得包括经营所得
我国采用常设机构标准、归属原则
(二)交易地点标准
合同的签订地点(英) 各类贸易 货物的实际销售地(美) 制造活动 制造活动发生地
交易
二、劳务所得来源地的判定
• • • •
4、借款合同的签订地为标准 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5、贷款的担保物所在特许权的使用地; 美国;中国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五条, 许可各种特许权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 所得,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2、特许权所有者的居住地;南非 3、特许权使用费支付者的所在地。中 国的企业所得税,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 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 所在地确定来源地,或按照负担、支付所 得的个人住所地确定;
2、单一行使地域管辖权 中国香港、文莱、巴拿马、巴西、 乌拉圭、委内瑞拉、阿根廷、玻利维亚、 多米尼加、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尼加 拉瓜等。 3、同时实行地域管辖权、居民管辖权 和公民管辖权 美国
第二节 税收居民的判定标准
居民管辖权,即一国政府对于本国 税法规定的居民来自世界范围的全部所 得拥有征税权。
(一)注册地标准 又称法律标准,即凡是按照本 国法律组建并登记注册的法人,就 是本国的法人居民。
美国税法规定,凡属按照美国任何
一个州的法律注册设立的跨国公司, 不论其总管理机构是否设立在美国, 也不论是美国人还是外国人开设的, 均为美国居民公司。
☆登记注册地标准的最大优点在于 对居民身份比较容易确认和识别。 ☆缺陷一,注册地和实际经营管理 地可能不一致,税务管理难。 ☆缺陷二,纳税人容易通过选择注 册登记地达到避税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税收原则税收原则是一国政府在税制设计时应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评判一国税制优劣好坏的基本标准。
税收制度的设计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由此税收原则也成为税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税收是政府实现资源配置优化、收入分配公平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手段。
如何使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达到这几个方面的目标,就成为税收原则讨论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税收原则理论的发展演变在有关税收原则理论的创立发展过程中,人们一般认为18世纪末亚当?斯密第一次系统地、明确地阐述了税收制度建立的原则,由此,奠定了税收原则理论基础。
19世纪末瓦格纳提出的税收九原则,则被视为集前人之大成,把税收原则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了20世纪,当代的经济学者在理论上再攀高峰,把税收原则归纳为公平、效率、经济稳定和增长三大原则。
但是,在税收原则理论的发展史上,不能不提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对税收原则理论所作出的贡献,比较突出的是威廉?配弟和尤斯第。
一般认为,税收原则的最早提出应当归功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弟。
他当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税收的原则,但是他针对当时英国税制紊乱、复杂,税收负担过重且极不公平的弊端,提出了“公平”、“简便”、“节省”三条税收标准。
所谓公平,即指纳税人纳税能力不同,税收负担也就应当不同而且要适当。
所谓便利,是指税收的征收手续、程序、方法要简便,尽量给纳税人以便利。
所谓节省,是指征税过程的费用要尽可能减少。
继威廉?配弟之后,德国新官房学派的代表人物尤斯第也对税收原则做出了相应的阐述。
他在承认国库原则是课税的最高原则外,提出了课税的六项原则:第一,采用促进自愿纳税的课税方法;第二,课税不得侵犯臣民的自由,不得危害工商业,不得有害于国家的繁荣和臣民的幸福;第三,应该平等课税;第四,课税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第五, 选择征收费用最低的货物课税;第六,纳税手段应当简便易行,税收分期缴纳,时间安排得当。
威廉?配弟和尤斯第关于税收原则的许多思想为后来的亚当?斯密吸收,成为亚当?斯密四项税收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后人把威廉?配弟和尤斯第称为税收原则理论提出的先驱者。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在书中,亚当?斯密提出了他的闻名于世的四大税收原则。
这些原则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平等原则。
即人民应在可能的范围内,按各自能力,即依据其在国家保护下获得收入的多少来缴纳税收,承担政府的经费开支。
第二,确定原则。
即人民据以纳税的税收条例必须是确定的,纳税的时间、地点、手续、数额等,都要明确规定,使纳税人明了。
第三,便利原则。
即征税过程及手续应尽量从简,给纳税人以最大方便。
第四,最少征税费用原则。
即在征税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开支,使人民付出的,尽可能等于政府所得的收入。
亚当?斯密提出的税收原则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内容:公平和管理(包括确定、便利和节省)。
它并没有涉及或者至少没明确提出税制的国民经济原理,这与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本人的思想体系有关。
亚当?斯密处于资本主义上升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他主张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他认为市场机制通过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地调节经济,政府只是一个“守夜者”,因此,政府应少征税,缩减支出,平衡预算。
尽管在他的思想中,也考虑过税收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但并未作为基本原则提出。
他的原则只是针对当时封建苛重的、复杂的税收制度,从公平和税收行政管理的角度提出的。
亚当?斯密之后,法国古典经济学代表让?巴蒂斯特・萨伊和瑞士经济学家也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税收原则,对税收原则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19世纪下半叶,德国新历史学振的代表人物阿道夫?瓦格纳进一步发展了税收原则理论,提出了著名的四项九条原则,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财政政策原则,又称财政收入原则。
即税收要保证国家经费开支的需要。
具体包括收人充分原则和收入弹性原则。
⑴收入充分原则。
即税收要能够充分满足国家不断增长的财政需要,以避免产生财政赤字。
(2)收人弹性原则。
即税收应能够随着国家财政需要而自动地增加。
第二,国民经济原则。
即国家征税不仅不能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能危及税源,在可能的范围内,还应尽可能有助于资本的形成,促使国民经济发展。
该原则又包括慎选税源和慎选税种两项小原则。
(1)慎选税源原则。
即应以国民所得为税源,尽量避免对资本所得和财产所得的征税,以免阻碍经济发展。
(2)慎选税种原则。
即税种的选择要考虑税收负担的转嫁,尽量选择难以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以免妨碍国民收入的分配和税负的公平。
第三,社会公平原则。
即税收负担要公平地归着到每个纳税人身上。
包括普遍原则和平等原则。
(1)普遍原则。
即国家征税应遍及社会所有成员,不能因身份、地位而有所区别。
(2)平等原则。
即税收负担应按纳税人的纳税能力进行分配,使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与纳税能力相称。
第四,税务行政原则。
这是指税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应当便于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
它包括了确实原则、便利原则和节省原则。
(1)确定原则。
即税法必须明确具体,纳税的时间、地点、方式、数量都应事先规定清楚。
(2)便利原则。
即纳税手续要简便,尽量给纳税人以方便。
(3)节省原则。
即征税费用和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费用应力求节省。
一般认为,瓦格纳的税收原则集前人之精华,体系完整,特别是与亚当?斯密的原则相比较,他明确提出了财政收入原则,并突出了国民经济原则,强调要减少征税引起的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这被认为是现代税制原则中“效率”原则的最早表述。
除了瓦格纳之外,19世纪末英国的新古典学派也加强了对税收效率原则的研究。
研究重点在于税制应如何设置以降低税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
其中突出的代表人物为马歇尔。
马歇尔在其1890年发表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中, 运用近代效用理论、消费者剩余与供需弹性等基本概念,详细地研究了税收可能产生的对市场机制的干扰作用,提出了税收“额外负担”的概念,从避免或减少税收负面作用的思路提出了税收的“效率”问题。
进入20世纪30年代,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和激化,市场自发的调节已不能维持经济的顺利运转。
随着30年代西方经济危机的爆发,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西方国家开始普遍地重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特别是二次大战后,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经济学各种思想、主张、体系纷纷提出,主张国家干预的理论和政策占了支配地位,政府的职能有了很大扩展,税收不再仅仅是政府筹措收入和集中资金的工具,而是成为实现政府社会经济目标的手段。
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税收原则理论也进一步发展,强调税收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增长方面的作用,由此形成了普遍接受的税收原则体系的基本框架:效率原则(包括经济效率和税务行政效率)、公平原则、经济稳定和增长原则。
本节将着重从效率和公平两个角度来探讨税收原则的基本标准。
第二节税收效率原则一、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税收的行政效率是指税收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最小化,其中既包括政府直接负担的税务行政成本,也包括纳税人负担的纳税成本。
税务行政成本包括税务当局实施税法所支付的各种费用,如在征收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人员工资、设备、用品以及其他部门提供的各种劳务费。
严格地说,还应包括税法的立法成本.如为进行税收立法或修订税法所花费的前期的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费用及立法过程中的费用。
税收立法是确定税收制度的法定程序,所以,这类费用毫无疑问应包括在税收的行政费用之中。
此外,一个好的税制必须是可行的税制,税收立法是否科学,符合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要求,涉及到税制是否可行。
好的税法会有利于税收的征收管理,从而节省征税费用。
如果税收立法本身带有缺陷或漏洞,就容易产生偷税、避税现象或带来大量的税务纠纷,由此增加税收征管的难度,增加征税费用,而且还可能对社会、经济带来额外的负担。
所以,税收的行政费用不能忽视这种内容,特别是在对税制和征管方法进行改革时,代价是很大的。
税收的行政费用不一定是越小越好。
在我国的现行情况下,为保证税收的如实征收,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收入和财产的申报制度,要运用高科技的手段来进行监管,因此就必须进行一定的投入,这些投入对税收的总体征管目标的实现是必要的。
纳税人的纳税成本通常是指纳税人为履行纳税义务而耗费的各种费用,又称为奉纳费用。
它既包括了按税法要求办理纳税申报、纳税登记、缴纳税款等纳税事务所支付的费用,也包括聘用税务顾问、税务代理方面的费用及发生税务纠纷时所支付的律师的费用。
这些费用中既包括货币的、时间的、体力的耗费,也包括心理上的和精神上的负担和付出。
正因为如此,它的计算要比税务行政费用的计算困难的多,所以,有人称之为“税收的隐蔽费用”。
为了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税收制度必须具备一些要求:1•税收制度要明确具体税收制度的明确具体有利于纳税人清楚地了解自己负有哪些纳税义务,如何去履行纳税义务,这样才能使每个纳税人自觉地、及时地去履行纳税义务。
如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是税务当局的征税费用,还是纳税人的奉纳费用都可大大地节省。
2•税收制度要具有可实施性税收制度的建立应与社会、经济实际相适应。
一个好的税收制度不能要求去征收哪些不可能实现的税收。
有时,尽管税收立法的政策意图很明确,但由于受信息、政府行政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很难按税法要求,如实征收。
如果要保证税法的实施,则会造成征税费用的增加。
若无法实施,则又会破坏税法的严肃性,造成难以估计的社会成本。
3•税收制度要尽量简化税收制度不能过于复杂,复杂的税制会造成管理上的困难,妨碍其有效性,造成相当高的管理成本。
从大的方面讲,以复杂的税制去服务于复杂众多的政策目标,是不可能达到既定的政策要求的。
其次,复杂的税制一旦付诸实施,可能会因为税务当局的管理能力,而在执行中变形,使实际执行的税制大大地偏离税法设定的要求。
第三,复杂的税法会带来高昂的管理成本和纳税费用。
此外,越是复杂的税制越能刺激人们去寻求逃税、避税的机会。
二、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从经济学的意义来说,经济效率是指资源的使用效率。
资源的使用效率有两个方面:资源的充分利用及资源的最优配置。
税收的经济效率所追求的目标也就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看,要求税收要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税收要有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包括资源在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及对私人资源配置行为的引导和调节。
为了实现这些效率的目标,税收必须满足下列要求:1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充裕,以保证国家实现职能的支出需要税收的最基本职能是从经济中汲取部分资源转为政府使用,以满足政府为社会提供各种公共物品和劳务,以及对经济进行必要的调控的财力需要。
如果失去这一点,税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