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灌溉渠系规划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灌溉渠系规划

第一节灌溉渠系规划

一、灌溉渠系概述

1.灌溉渠系的组成

灌溉渠系由各级灌溉渠道和退(泄)水渠道组成。灌溉渠道按其使用寿

命分为固定渠道和临时渠道两种:多年使用的永久性渠道称为固定渠道;使用寿命小于一年的季节性渠道称为临时渠道。按控制面积大小和水量分

配层次又可把灌溉渠道分为若干等级:大、中型灌区的固定渠道一般分为

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四级,如图 4-1 所示;在地形复杂的大型灌区,

固定渠道的级数往往多于四级,干渠可分成总干渠和分干渠,支渠可下设

分支渠,甚至斗渠也可下设分斗渠;在灌溉面积较小的灌区,固定渠道的

级数较少;如灌区呈狭长的带状地形,固定渠道的级数也较少,干渠的下

一级渠道很短,可称为斗渠,这种灌区的固定渠道就分为干、斗、农三级。

农渠以下的小渠道一般为季节性的临时渠道。

退、泄水渠道包括渠首排沙渠、中途泄水渠和渠尾退水渠,其主要作用是

定期冲刷和排放渠首段的淤沙、排泄入渠洪水、退泄渠道剩余水量及下游

出现工程事故时断流排水等,达到调节渠道流量、保证渠道及建筑物安全

运行的目的。中途退水设施一般布置在重要建筑物和险工渠段的上游。干、支渠道的末端应设退水渠道。

2.灌溉渠道的规划原则

1)干渠应布置在灌区的较高地带,以便自流控制较大的灌溉面积。其他各级渠道亦应布置在各自控制范围内的较高地带。对面积很小的局部高地宜采用提水灌溉的方式,不必据此抬高渠道高程。

2)使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最小。一般来说,渠线应尽可能短直,以减少占地和工程量。但在山区、丘陵地区,岗、冲、溪、谷等地形障碍较多,地质条件比较复杂,若渠道沿等高线绕岗穿谷,可减少建筑物的数量或减小建筑物的规模,但渠线较长,土方量较大,占地较多;如果渠道直穿岗、谷,则渠线短直,工程量和占地较少,但建筑物投资较大。究竟采用哪种方案,要通过经济比较才能确定。

3)灌溉渠道的位置应参照行政区划确定,尽可能使各用水单位都有独立的用水渠道,以利管理。

4)斗、农渠的布置要满足机耕要求。渠道线路要直,上、下级渠道尽可能垂直,斗、农渠的间距要有利于机械耕作。

5)要考虑综合利用。山区、丘陵区的渠道布置应集中落差,以便发电和进行农副业加工。

6)灌溉渠系规划应和排水系统规划结合进行。在多数地区,必须有灌有排,以便有效地调节农田水分状况。通常先以天然河沟作为骨干排水沟道,布

置排水系统,在此基础上,布置灌溉渠系。应避免沟、渠交叉,以减少交

叉建筑物。

7)灌溉渠系布置应和土地利用

规划(如耕作区、道路、林带、居民点等规划)相配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方便生产和生活。

二、干、支渠的规划布置形式

干、支渠的布置形式主要取决于地形条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山区、丘陵区灌区的干、支渠布置

山区、丘陵区地形比较复杂,岗冲交错,起伏剧烈,坡度较陡,河床切割

较深,比降较大,耕地分散,位置较高。一般需要从河流上游引水灌溉,输水距离较长。所以,这类灌区干、支渠道的特点是:渠道高程较高,比

降平缓,渠线较长而且弯曲较多,深挖、高填渠段较多,沿渠交叉建筑物

较多。渠道常和沿途的塘坝、水库相联,形成长藤结瓜式水利系统,以求

增强水资源的调蓄利用能力和提高灌溉工程的利用率。

山丘、丘陵区的干渠一般沿灌区上部边缘布置,大体上和等高线平行,支

渠沿两溪间的分水岭布置,如图 4-2 所示。在丘陵地区,如灌区内有主要

岗岭横贯中部,干渠可布置在岗脊上,大体和等高线垂直,干渠比降视地面坡度而定,支渠自干渠两侧分出,控制岗岭两侧的坡地。

2.平原区灌区的干、支渠布置

这类灌区大多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集中连片。山前洪积冲积扇,除地面坡度较大外,也具有平原地区的其他特征。河谷阶地位于河流两侧,呈狭长地带,地面坡度倾向河流,高处地面坡度较大,河流附近坡度平缓,水文地质条件和土地利用等情况和平原地区相似。这些地区的渠币规划具有类似的特点,可归为一类。干渠多沿等高线布置,支渠垂直等高线布置,如图 4-3 所示。

3.圩垸区灌区的干、支渠布置

分布在沿江、滨湖低洼地区的圩垸区,地势平坦低洼,河湖港汊密布,洪水位高于地面,必须依靠筑堤圈圩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一般没有常年自流排灌的条件,普遍采用机电排灌站进行提排、提灌。面积较大的圩垸,往往一圩多站,分区灌溉或排涝。圩内地形一般是周围高、中间低。灌溉干渠多沿圩堤布置,灌溉渠系通常只有干、支两级,如图 4-4 所示。

三、斗、农渠的规划布置

1.斗、农渠的规划要求

斗、农渠的规划和农业生产要求关系密切,除遵守前面讲过的灌溉渠道规划原则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1)适应农业生产管理和机械耕作要求;

图 4-4圩垸区干支渠布置

2)便于配水和灌水,有利于提高灌水工作效率;

3)有利于灌水和耕作的密切配合;

4)土地平整工程量较少。

2.斗渠的规划布置

斗渠的长度和控制面积随地形变化很大。山区、丘陵地区的斗渠长度较短,控制面积较小。平原地区的斗渠较长,控制面积较大。我国北方

平原地区一些大型自流灌区的斗渠长度一般为 3~5km,控制面积为 3000~5000 亩。

斗渠的间距主要根据机耕要求确定,和农渠的长度相适应。

3.农渠的规划布置

农渠是末级固定渠道,控制范围为一个耕作单元。农渠长度根据机耕要求确定,在平原地区通常为 500~1000m,间距为 200~400m,控制面积为200~600 亩。丘陵地区农渠的长度和控制面积较小。在有控制地下水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