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的俄国教育
世纪的俄国教育
世纪的俄国教育俄罗斯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IX 世纪,当时东斯拉夫部族的基督教传教士引进了基督教教育。
但是,真正的俄罗斯教育体系在普什金女士和彼得大帝的时期开始形成。
在过去的 100 年里,俄罗斯社会和教育经历了剧烈的转变。
自 1917 年革命以来,俄国教育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社会的变革,包括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府的建立,社会主义教育的推广,以及到地球和太空的探险和技术领域的发展。
在这样一个历史瞬息万变的时期,俄罗斯教育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彼得大帝时期的教育改革俄罗斯的现代教育体系可以追溯到 18 世纪初彼得大帝时期的教育改革。
彼得大帝当时对俄国社会和经济做出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确立了现代的教育教育体系。
彼得大帝通过进口欧洲模式,引入了现代的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科书和学术协会。
彼得大帝最大的贡献之一是成立了俄罗斯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机构——圣彼得堡学院,在这里,他进行了自己的改革,并发展了革命性的教育模式。
学院的教练团队由国外老师和专家组成,他们的教育模式是欧洲式的组合模式,既包括文理学科,又包含皇家学院的教育。
为了让这个教育体系在俄国人中间得到推广,彼得大帝还通过开设初等学校和中等学校,来普及这些新兴的教育模式。
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1917 年的革命使得俄罗斯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取代了古老的封建制度。
在1920 年代,社会主义教育成为主流。
这个时期,俄罗斯政府实施了教育的“普及化”,即让尽可能多的人接受教育。
政府把教育看作是提高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把一部分任务交给了儿童和少年的组织来完成。
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球早期的工业化进程,以促进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政府开始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和配置。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更加集中,以便加强中央政府的掌控和效率,并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这种观点促使人们更多地去集中资源,以便大规模地建立学校、图书馆和实验室等教育资源。
19世纪的俄国教育
(三)70年代的教育复辟 年代的教育复辟 70年代后,沙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动措施 ,引起教育的又一次倒退。它主要表现在政府 加强对教育的管制和学校的等级性方面。 政府通过直接监视和宗教手段来加强对教育的 管制 1866年,卡拉科佐夫事件 1869年,设立视学员 1874年,设立督学 ,颁布新的 《初等国民学校规程》
许多革命民主主义者、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对俄国落后的教育状况进行批判,提倡教育 革命或改革。 赫尔岑主张广泛的人的教育; 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主张教育改 革和社会改革结合起来,造就社会新人; 皮罗戈夫、托尔斯泰、乌申斯基等人都提出 了一些积极的主张; 《教育杂志》、《俄国教育公报》等杂志也 刊载了许多关于批判各种教育弊端的论文, 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
《大学附属学校章程》是在1786年《国民学 校章程》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学校体系 和管理体制。其中规定:
全国分为六大学区。每个学区设立一所大学,主 要目的是培养国家官吏。大学本身由大学董事会 管理,下属各级学校由学校委员会管理。下属学 校分堂区学校、县立学校和文科中学。
堂区学校设在城乡的教堂中,学制一年。学习神学、 阅读写作等基础课程,毕业后部分学生可升入县立 学校。 县立学校设在省城或县城,学制两年。前身为初级 国民学校。学习语法、地理、几何物理等知识。毕 业后可直接升入文科中学。 文科中学设在省城,前身为中心国民学校,学制四 年,学习拉丁语、德语等外语以及统计、商业理论 等课程。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升入大学。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年代的教育改革 1.背景 18世纪初,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使得俄国的教 育政策日益走向反动。 反法战争前,彼得堡学区背离1804年《章程》 1819年,俄国全面推广彼得堡学区的措施 1828年,颁布《大学所属各级学校规程》 1835年,颁布《大学章程》
20世纪以来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上)-2019年教育文档
20世纪以来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上)俄罗斯在20世纪的百年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教育事业的发展(包括音乐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
首先说1917-1929年俄罗斯的教育概况。
根据1918年10月颁布的《统一劳动学校宣言》之规定,在上好其他主要科目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美育培养。
“宣言”说:“雕塑、绘画、歌唱与音乐等美育课程,决不是次要课程,也不是奢侈。
要像对待发展学生集体观念和素养的课程那样,像重视培养学生集体感受和集体行动的能力那样,重视节奏感和合唱能力的培养。
”由此,美育第一次成为俄罗斯中学的必修课,首次被提升到国家任务的高度上。
1918年,人民委员会签署了《关于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民族化的法令》,根据这一法令,两所音乐学院转归人民委员会领导,与俄罗斯其他所有高等院校享受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学院的财产全部收归国有,学生免交学费。
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原则也随之发生变化。
1922年的俄罗斯音乐教育改革结果,使两大音乐学院划分成三级教学机构――中学、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和音乐学院,中学传授基本音乐知识(初等音乐教育);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和音乐学院传授中级水平(中等音乐教育)和高级专业知识高等音乐教育。
根据三级教育的要求,学院重新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参与此项工作的有俄罗斯著名音乐教育家、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活动家B,JI,亚沃尔斯基(1877-1942)。
1918-1920年间,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纷纷开办。
了,人民音乐教育学校,学校宗旨是为一切愿意掌握音乐文化、理解各种形式的音乐及其相关知识的儿童提供学习机会。
在大多数此类音乐学校里,主要开设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声乐课,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声乐课。
当时对音乐教师的要求很高,他们必须具备多种专业素质:必须是很好的音乐家,知识渊博;不仅是好音乐家,而且还得是经验丰富的教育家,具备善于与儿童进行心理沟通的能力。
社会对音乐学校的要求也很高,音乐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园之内,校外也必须为儿童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
18世纪俄国政府对贵族的强制教育
认真判断 的素养 。” 『 3 1 俄 国没有教育制度 , 不仅没有欧洲式的大 学, 甚至也无初级中学 , 受教育 只是个人 的私事 。 一位俄 国主教 竟然宣布 : “ 上帝憎恨任何热爱几何 的人 , 它是一种精神上的罪 恶 。” M 在 俄 国不存在独立 的科学活动 , 数学和其他 自然科学应 用范 围很窄 , 律师还未 成为一种法 律化 的职业 , 实 际审判代替
侣无时不在 。“ 帝国的统治在地上 , 在人间 , ……而神父们的权
程师 、 医生 、 学者 、 艺术家 、 专业教 师、 翻译 等人 才。 “ 我们既然已
经打败 敌军 , 保证 了国家安全 ; 现在就 应该努力用艺术 和科 学 来为 国家赢得荣誉 。” 铍 得一世虽然强调强制教育的必要性 ,
二宫廷政变时期学习西方上流社会的习俗彼得一世去世后社会动荡贵族事实上成了一个享有统治权的等级它决定着皇位的继承等国家重大事项对国家内外政策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更是除沙皇外唯一的国事参与者和连接皇权与社会的纽带
文史博 览 ( 理论)
2 0 1 3年 1月
C u l t u r e A n d H i s t o r y Vi s i o n ( T h e o y) r
足, 书价异常 昂贵 , 外聘教 师素质差 。
彼得一世 的教育 改革具有 明显 的贵族特征。政府 规定 贵
族子弟须从 1 5岁 时从最低 的官职开始服 军役 ,定期考 核检 阅 贵族子弟 。1 7 0 4年检阅中有 8 0 0 0 个 贵族 子弟被选派到 2个龙 骑兵 团, 3 8 0个 贵族 子弟被选派到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军 团
兼营商业和手工业 , 战时战斗力极差 , 二次远征亚速夫 , 北方 战
俄国的学前教育PPT课件
4
(二)19世纪下半期的幼儿教育 面对当时经济状况的尖锐化,俄国政
府仍继续推广孤儿院;慈善团体在19世纪 下半叶很是活跃。
5
(三)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 1919——1928年间,在莫斯科举行了四次全 俄学前教育代表大会,还有若干次临时代表会 议,讨论了学前教育的任务、教育机构的设立、 经费来源、教学法研究、学前师资培养和编写 学前教育大纲等方面问题。
8
(二)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学前教育的发展
30—40年代,苏联的学前教育机构网急剧增长,苏联教 育人民委员会不断通过制定规程、指南和规则等方式, 促进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走向正规化。1938年,教育人 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 指南》。前者规定了幼儿园的教育目的、任务、组织、 幼儿园的基本类型、对儿童的营养和幼儿园房舍的要求。 《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是根据《幼儿园规程》编写 的,它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内 容和方式具体化了。1944年,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 《幼儿园规则》,对幼儿园的教育对象、幼儿园的性质 和任务、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以及幼儿园的开设等 问题做了统一规定。表明苏联学前教育制度已基本确立, 具有苏联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已基本形成。
(一)主要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民族性原则 2.教学论思想
(二)对俄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6
三、苏联的学前教育
(一)十月革命以后至二战前的苏联学前教育
• 苏联是20世纪公共学前教育发展较快的国家。十月革命 以后,苏联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公共学前教育,强调 学前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优越性,制定有关方针 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课件
(三)高等教育
▪ 1810年柏林大学的创建——洪堡 ▪ 首先,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提出了学术
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 其次,聘请既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又有教学技能
的教授。费希特被选为柏林大学的首任校长。 ▪ 再次,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认
为大学的职能是探索真理、创造知识。 ▪ 降低神学的地位,将哲学提高到与法学、医学同
A 激发必须以天资为基础
B 没有激发便没有发展,天资也就停止不前
3.自由自主
第斯多惠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者 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 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从外部只能受到激发。”
A.人必须主动掌握知识,占有知识
B.天资的发挥与教育的实施均须注重个人自由自 主的发挥,必须注意个人自主学习的进行。
是一个人本身能力和活动可能性的基础,是人们发 展能力和力量的胚胎。 A 每一个新生儿都具备人类的普遍天资 B 儿童无论在身体还是智力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C 人的天资是随时间连续不断的发展的 D 教师不能过早或者过晚激发天资
2.教育(变可能为现实)
天资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激发(教育、 外部条件)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两者是互相联 系的
7.在特殊能力方面
▪ 教师首先应具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凡是会 想不会表达,主要是思想不清”,“说话简洁的 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 其次要有出色的教学能力,教学“不是传授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是激发、启迪和活跃”,“学生只 要有了这种活跃的情感,教师就不必额外督促学 生好好学习”。
➢ 为此,第斯多惠提出教学要变换花样,“花样翻新是 生活的调剂”;教师要活泼,要“兴致勃勃地(而不 是矫揉造作地)和儿童打交道”;要充分发挥个性, “教师的人格会给教师带来威望、权力、影响和力 量”。
第十章 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教育
第十章 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1.了解这一时期各国教育制度的特点。
2.了解17世纪至18世纪各主要欧美国各级教育及其管理制度的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讲授法历史法思考题:17-18世纪欧美各国教育发展的特点教学时数:4学时第十三次课(第二十五、第二十六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17-18世纪英、法、德各国的教育概况教学重点:从宏观上把握近代教育发展的共性、趋势以及教育在近代各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历史法教学过程:时代背景介绍:关键词: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工业革命,政治剧烈变革,纷纷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一、英国的教育初等教育在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之前,英国初等学校多具有宗教的和慈善的性质。
学校类型:教会学校、贫民学校、慈善学校特点:教育目的、内容中等教育英国传统的中等教育学校的类型有文法学校和公学。
1.公学特点是:(1)创立于14世纪,原由教会创办,且宗旨为公众服务,故名;后逐渐演变为为特权子女开设的纯私立性质的学校。
(2)此类学校规模不大,为单性别学校。
(3)经费来自学费及捐款,只招收预备学校学生。
(4)学制6年,课程以古典文及人文学科为主,注重培养绅士风度。
(5)素以教学质量高著称,毕业生多升入牛津、剑桥。
2.文法学校文法学校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罗马。
英国文法学校最早建于10世纪。
办学特点与公学相似,惟有各方面条件稍次于公学。
3.阿加德米17世纪60年代在英国产生的一种具有实科倾向的中等学校。
它吸取了英国文学家弥尔顿的理想,重视自然科学及外语课程,并用英语作为教学用语。
英国的各类中学与初等学校互不衔接,故英国学制属双轨制。
高等教育17世纪至18世纪末,英国高等教育仍通过中世纪建立的古典大学进行,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是特权阶层子弟。
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古典文科与神学。
17世纪末~18世纪初,也开设自然科学的讲座。
二、法国的教育17至18世纪教育概况这个时期的教育基本上是由天主教会控制的封建主义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课程标准
一、基督教的演变和基本教义
二、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
三、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
四、经院哲学和教育
第二节 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一、宫廷学校
二、骑士教育
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
一、中世纪大学起源的历史条件
二、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方式、阶段和地理趋势
三、中世纪大学的类型及特点
四、大学与外部的关系
五、大学的内部组织与管理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3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介绍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学习本章应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与历史影响。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掌握宗教改革的意义及宗教改革时期主要教派的教育活动。理解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意义及对近代教育的影响。
第五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参考书目
1、王天一:《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张斌贤:《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王宝星:《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节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一、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
三、道德教育
第三节 赫尔巴特的课程论
一、经验、兴趣与课程
二、统觉与课程
三、儿童发展与课程
第四节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一、“教学进程”理论
二、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2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重点介绍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学习本章应掌握拜占廷帝国所创建的世俗教育与教会教育体系,了解拜占廷帝国教育发展的特点。掌握阿拉伯文化教育发展的概况,认识阿拉伯文化教育在东西方文化教育交流中所作出的贡献。
俄国的学前教育
三、俄罗斯学前教育的特点
1.注重对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根据 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修订幼儿园教育大纲。俄 罗斯的学前教育界认为,学前时期是儿童生理 和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学前教育的内容 和方法必须有科学的依据,否则会给儿童的健 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从30年代起,苏联学前 教育研究机构就积极开展有关学前教育的各项 研究,并为全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提供了幼儿教 育的各种大纲、规划、计划和教材。
• 这个时期的另一个成就是培养了许多学前教育 干部和教师。教育人民委员会学前教育局从工 作的最初几个月起,就着手组织了每期为3个 月的训练班。1918年,在彼得堡建立了世界上 第一所国立学前教育专业高等学府——学前教 育学院,以代替原有的福禄贝尔学院。该学院 的任务是培养学前教育高级干部,并兼有学前 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功能。 • 1919——1928年间,在莫斯科举行了四次全 俄学前教育代表大会,还有若干次临时代表会 议,讨论了学前教育的任务、教育机构的设立、 经费来源、教学法研究、学前师资培养和编写 学前教育大纲等方面问题。
四、苏联及俄罗斯幼小衔接的实践
1、苏联幼小衔接的举措及问题
(1) 20世纪50年代:采取有组织的作业教学 早在20世纪40年代,俄罗斯联邦教科院学前教 育研究室以乌索娃为首的科研团体,探讨了将系统 的有组织的作业教学引入幼儿园大班的适宜性以及 成人在教学中施以直接影响的可行性,以解决由于 入学年龄从8岁改为7岁后,儿童对小学生活的学习 不适应的问题。 此后,有组织的作业教学,就在20世纪50年代 被正式引入幼儿园,并长期影响了苏联幼儿园的教 育实践。
(2) 20世纪80年代—小学设置零点 班
1969年,苏联小学学制由4年改为3年以后, 由于小学教养内容中理论知识的加深和学制的 缩短,学生负担明显加重。 为解决上述问题,苏联教科院学前教育研究 所所长A.B.查包洛热茨等人,又探讨了如何 将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学的一半内容下放到幼儿 园6岁班的可行性。 这次实验的结果是,幼儿园6—7岁预备班 作为零点班在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正式 被纳入小学学制。
21世纪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探析
21世纪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探析【摘要】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在21世纪呈现出新的特点。
本文从历史背景入手,探讨了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的演变和现状。
随着时代变迁,教育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日益重要。
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推进也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
文章最后分析了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俄罗斯社会和国家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代的新特点,以及其在社会和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21世纪、发展、新特点、历史背景、现状、多元化、信息化技术、国际交流、合作、发展趋势、社会影响、未来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一直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爱国主义教育在俄罗斯历史上一直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苏联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被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基础,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变革和全球化的影响,俄罗斯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在当今世界格局下,俄罗斯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如何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更多热爱国家、忠诚祖国的年轻一代,成为俄罗斯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21世纪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特点,以期为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分析21世纪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探讨俄罗斯在教育领域中如何倡导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形成,深入了解俄罗斯教育体系中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通过研究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现状,探讨俄罗斯如何利用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信息化技术以及国际交流合作来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为俄罗斯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加深对俄罗斯教育体制的了解,促进国际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交流和合作,为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第一节17世纪至20世纪初叶的俄国教育
第一节17世纪至20世纪初叶的俄国教育一.17、18世纪的俄国教育17、18世纪的俄国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落后于西方国家。
可以说,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俄国是一个后起者。
近代俄国从彼得一世(1672~1725)统治后期开始,才积极向西欧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模仿法国和德国的教育制度,把发展文化教育作为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
(一)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彼得大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同时教育方面也进行了变革。
彼得大帝主要的教育改革措施如下。
1.创办实科学校彼得大帝主要创办了以下几种实科学校:炮兵学校在这种学校里,教给炮手及官员的子弟以读、写、算及其他技术的科学知识。
学校分初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以读、写、算的学习为主;高级班主要学习几何、三角、制图及炮兵技术等。
学生来自各个阶层,但以贵族出身者居多。
学生一般学习4年。
数学和航海学校这类学校教授数学和航海学,即与航海有关的各种科学。
学生一般学习4年,学业优异者送到英、荷兰等国留学,回国后任军官。
外国语学校创办外国语学校,主要学习拉丁文、德语及瑞典语等。
2.改善初等教育彼得大帝发布政令,要求全国各地设立俄语学校。
各校儿童一般7岁入学,前4年以读、写、算及宗教知识的学习为主,后两年学习计算和几何,结业后,成为海员或熟练工人。
彼得大帝还下令开设计算学校,要求10--15岁的贵族子弟必须入学,学习计算和几何知识,考试合格后取得学习证书,否则不能获得结婚证;在公务活动中不能得到晋升。
3.创办科学院在彼得大帝的的多次督促下,1725年,俄国在彼得堡创办俄国科学院。
其目的是为了语言、科学和艺术的研究及书籍的翻译,从而为国家的实际利益作出贡献。
彼得大帝去世后,其颇具资产阶级色彩的教育改革便被扼杀于封建贵族手中。
许多实科学校、计算学校停办,科学院和大学的经费不足。
相反,一些为贵族阶层服务的陆军、海军和炮兵学校兴盛了起来,教会设立的学校也获得了发展。
20世纪苏联教育
1918年10月16日正式公布了新政权的第 一个教育法则《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 主义共和国统一劳动学校规程》。这个 规程的制定为以后苏联学校教育制度的 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苏联也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 革。 这一时期,苏联也研究了学制问题。
4.大力开展扫盲工作
扫除文盲运动在当时形成一个非常壮观
进入30年代,前苏联已建立了强大的工
业,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从30年代初开
始,前苏联的党和政府对全部教育进行 了全面调整和整顿。
1.对普通教育的调整和整顿
改革措施:对普通学校(即中小学)的 调整和整顿,是通过联共布党和前苏联 人民委员会的一系列重要决定进行的。 它是从1931年9月5日联共布中央《关于 小学和中学的决定》开始的。 效果:前苏联学校首次确立了适应急需 掌握知识、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教学体 制。
2.关心和团结教师,培养发展教师队伍 教师问题是十月革命初期急需解决的一 个重大问题。
3.教育体制和学校制度的初步确立 在革命的最初年代,教育体制、学校制 度的改建,是摆在苏联当局面前的又一 重大任务。 当时,莫斯科的教育人民委员列别申斯 基“莫斯科方案”。这一时期,彼得格 勒的代表也提出了一个方案“彼得格勒 方案“。
在调整整顿普通教育学校和扩大师范教 育的同时,也调整和加强了高等教育。
前苏联教育的发展
20世纪前期苏联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 大体可以分为建国初期对旧教育制度的 改造、20年代教育苏联的变化和30-40年 代中期教育的调整与改革等几个阶段。建国初期对旧教育制度的改造
1.废除旧教育机构,建立新的教育领导机构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俄国社 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根 本变革,教育领域同样发生了革命性转变。 1917年11月11日,由教育人民委员会发表 了《教育人民委员会关于国民教育的宣 言》,阐明了苏维埃政府关于教育的基本 原则和任务。
苏联20世纪70年代教育改革的评价
苏联20世纪70年代教育改革的评价相对于欧洲美洲的英、法、德、美等国而言,苏联这个国名出现较晚,但它是地域横跨欧亚大国。
苏联作为国家名称及其政治制度的表征虽已在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进入了历史,但我认为其教育改革之独特,取得的成效影响着世界教育却不容忽视的,而且其教育理念中也存在“活力”因素!所谈教育改革不能忽略它。
在教育方面,相比于西欧,沙皇俄国是落后的。
有关资料表明:十月革命前,其教育体制保留着封建的等级性与宗教性,民族歧视,男女不平等的特点。
社会上文盲充斥:9—49岁居民中文盲占72%(男60%,女83%)。
必须承认,建立苏联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列宁是很重视教育的。
他始终认为教育工作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无产阶级一词,现在在前苏联管辖的地域的政治家不用了,但教育一词不仅在,而且其观念在诸多方面还继承着,相应学校名称都未改。
列宁认为无论是提高工农的政治觉悟,还是发动其参加管理、发展无产阶级民主以至提高生产率克服旧习惯加强纪律性等等都必须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以致说“我们现在的工作重心的布尔什维克确在于文化主义”[注:引自列宁全集43卷第377页],他不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
1917年11月11日,前苏联政府发布的《教育人民委员关于国民教育的宣言》认为“应该把反对愚昧的斗争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随即发了〈告学生书〉〈告教师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关于教育世俗化(脱离宗教)和民主化的立法措施;发布了〈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宣言〉,并发挥强有力行政权力量,把教育抓了起来。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实施学制改革,劳动人民的文化教育状况便得到初步改善。
普通教育与综合技术教育得到发展,到1930年居民中识字人数达62.6%。
1921年公布了列宁签署的《高等学校规程》,1930年作出《关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决定》。
从1941年前苏联大学生中女生占总人数的58%这一数据则可以看到1941年时前苏联大学发展状况——女子能享受高等教育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高科技发展,给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增添了取胜的力量,并后战后科技发展形成定势。
新世纪俄罗斯教师教育现代化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发展策略
俄罗 斯通 过 积极 推进 教 育现 代化 进 程和 积极 融 人欧洲教育一体化空 间,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完 善教育体制和机制 ,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为其教育 人 才培养和保证社会经济创新发展 方面创 造了条 件 ,同 时 也 为 俄 罗 斯 教 育 实 现 与 国际 接 轨 、积 极 参 与国际竞争打开 了通道 。2003年 9月 ,俄联邦签署 了《博 洛尼 亚 宣 言 》,正 式加 人 博 洛尼 亚 进 程 。俄 罗 斯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对 于俄 罗斯高等教育改革有 两方面重要的作用 。一方 面是 为了尽 快实现加入 欧洲教育一体化空间战略 目标 ,俄罗斯高等教育就 必须 在 包括 学 位 、学分 、培 养 目标 、培 养 质 量等 因素 在内的教育培养体制 、机制上实现与欧洲的对接 , 从 而使 得 俄 罗 斯 高 等 教 育 内部 改 革 获得 外 部 的 推 动 力 。另 一 方 面 是 进 一 步 推 动 了俄 罗斯 与 欧 洲 的 教育交流 ,使俄罗斯与欧洲 的关 系获得 了良性 的发 展 。俄罗斯 出台了《俄罗斯联邦教育系统优先发展 方 向》等包括学制 、课程 、认证 、标准和评价等要素 在 内的一 系列 教育改革行政 法规 、法令 ,并对 联邦 教育法 和《高等 和大学后 职业 教育法》进行 了修改 和 补 充 ,积 极 推 动两 级 学位 体 制 、学 分 转换 、强 化 教 学质量保 障、鼓励支持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流动等 教育改革 。可 以说融人博洛尼亚进程 ,推动欧洲教 育一 体化 空间建设 ,是俄 罗斯 高等教育适 应新 经 济 、转 变人 才 培 养模 式 的重 要途 径 之 一 。在 这 一 改 革过程中 ,教师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部分必然受 到 博 洛尼 亚 进 程 中各 方 面 因 素 的影 响 ,并 需 要 努力 调整 自身与之相适应 ,这就注定其不仅不能游离于 外 ,更 应 在 此 次 俄 罗斯 教 育 改革 的过 程 当 中起 到重 要 的引领 作 用 。
19世纪初俄国的教育改革及其评价
19世纪初俄国的教育改革及其评价19世纪初,俄国的教育体系非常落后,教育水平低下,教师素质不高,学生们只能接受简单的识字和算术教育。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俄国开始进行教育改革。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19世纪初,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城市化程度低,工业化水平落后。
同时,俄国的政治制度也非常落后,沙皇专制制度下的俄国无法与西欧强国相比。
在这种背景下,俄国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希望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二、教育改革的内容1. 教育机构的改革俄国开始建立中等教育机构,如中学和职业学校,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同时,俄国还开始建立大学,以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
2. 教育内容的改革俄国开始引进西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加强对科学知识的教育,推广普及科学知识。
同时,俄国还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培养更多的人才。
3. 教师队伍的改革俄国开始注重培养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的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同时,俄国还开始建立教师培训机构,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教育改革的评价1. 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促进了俄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俄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为俄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2. 但是,教育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
教育改革的成果并不均衡,城市和农村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教育机会差距依然存在。
同时,教育改革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受到了限制。
总之,19世纪初俄国的教育改革是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它为俄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但是,教育改革的成果依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7近代俄国的学前教育
二、第二阶段:19世纪下半期的幼儿教育至十月革命
俄国于1861年废除奴农制后,生产力发展较快,社会改革运
动风起云涌,幼儿保教问题引起更多人士的重视,同时,福
禄倍尔幼儿园运动已波及俄国,这两方面的因素推动了19世 纪下半期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条件恶劣,使得儿童缺乏合理的营养和照顾,死亡率很高。
政府仍继续推广孤儿院。20世纪初至十月革命前,沙皇政府仍然认
为没有必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系统。政府拨给学前教育的
经费微不足道。由于政府不重视,俄国的学前社会教育明显地落后
于同时期的西欧。
乌申斯基对俄国学前的影响教育
教育的民族性原则:一俄国的教育不能
简单照抄照搬别国的教育制度,应该从
本国的教育实际出发,制定完全符合本 国特点的国民教育制度;二、继承俄国 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重视使用本民族 的语言进行教学。《祖国语言》
19世纪的 世界图解
近代俄国学前教育
18世纪下半期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下半期 1917十月革命
• 教养院
• 慈善团体
• 福禄贝尔幼儿园的影响
外国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学院 安珍珍
第十六章
近代俄国的学前教育
近代俄国学前教育
18世纪下半期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下半期 1917十月革命
• 儿童慈善教育的发展(教养院、慈善团体)
• 福禄贝尔幼儿19世纪上半期的幼儿教育
18世纪下半期,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开始解体,法国资产阶级 启蒙运动也影响到俄国,沙俄政府曾实行一些开明政策。为
解决弃婴和孤儿的收容问题,1763年,在莫斯科开办了俄国
19世纪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
19世纪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布日期:2009/10/8 17:32:00 来源:作者:点击:90719世纪,英、法、德、俄、美、日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要求教育与之相适应。
这一时期,这些国家涌现出一批反映时代要求的政治家、教育家,他们对教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当然,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教育发展的进程是各有特点的。
第一节英国教育19世纪,英国的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社会背景,如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完成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工商业界出现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工人运动的发展迫使统治阶级考虑劳动者子女的教育-19世纪,英、法、德、俄、美、日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要求教育与之相适应。
这一时期,这些国家涌现出一批反映时代要求的政治家、教育家,他们对教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当然,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教育发展的进程是各有特点的。
第一节英国教育19世纪,英国的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社会背景,如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完成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工商业界出现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工人运动的发展迫使统治阶级考虑劳动者子女的教育权;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产生等。
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推进了教育的变革。
一、公学改革(一)19世纪初的公学改革公学是英国教育中颇具特色的部分。
准备进公学的学生一般在8岁左右进寄宿预备学校。
13岁左右进公学。
当时预备学校和公学存在着一种“费格”制度,即低年级学生受高年级学生差使,•为高年级学生服务。
通过一年年磨炼,低年级学生逐渐登上级长、舍长或竞赛队长的地位,开始享有服饰、胸章等方面的特权,并可差使低年级学生为自己跑腿服务。
学生忍辱负重,养成坚韧、自信、冷静、可靠的性格特征,成为“公学人”(PublicSchoolMan)。
公学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外国教育史第17讲 20世纪日本苏联的学前教育
施做法以及在教育制度的位置上逐渐明确。
1900年,日本政府修改《小学校令》规定幼儿园可以附设在小学校里。 这样,幼儿园的开设就较为容易了。然而,公立幼儿园发展速度较慢。 据统计,1909年私立幼儿园数量开始超过公立幼儿园(这一年,公立 幼儿园数为208所,私立幼儿园数234所)。其后,这一趋势一直保持
到协调发展;(2)培养基本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人生态度;(3)激发 关心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兴趣,培养初步思考能力;(4)提高幼儿的语言 能力;(5)通过各种表达活动丰富幼儿的创造力;(6)培养幼儿的自 立性;(7)因材施教;(8)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要求,全面 教育;(9)完善幼儿园生活环境;(10)突出幼儿园的特点,有别于 小学教育;(11)与幼儿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大纲将幼儿教育的内容系
6
前苏联的学前教育
一、十月革命以后至二战前的苏联学前教育
苏联是20世纪公共学前教育发展较快的国家。十月革命以后, 苏联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公共学前教育,强调学前教育机构对 儿童进行教育的优越性,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
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1.20世纪20年代学前教育奠基阶段
20世纪20年代,苏联确定了学前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苏维埃政府一
谷本富等人的观点在当时日本幼教界产生了一定反响,甚至对20世
纪初的官方幼教政策也一度产生影响。
1876年,日本建立了第一所公立幼儿园。直到20世纪初,
公立幼儿园在日本幼儿园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基本上为
富裕阶层的3——6岁幼儿进行教育。
1899年日本颁布的《幼儿园保育及设备规程》是日本幼儿园在具体实
逐渐趋于制度化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该法令规定幼儿园教育 为学校教育中的一环,首次明确了幼儿园在日本教育体制中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 堂区学校 设在城乡的教堂中,学制一年。学习神学、阅读写作等基础课程,毕业后部分学生可 升入县立学校。
• 县立学校 设在省城或县城,学制两年。前身为初级国民学校。学习语法、地理、几何物理等知识。 毕业后可直接升入文科中学。
• 文科中学 设在省城,前身为中心国民学校,学制四年,学习拉丁语、德语等外语以及统计、商业 理论等课程。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升入大学。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19世纪俄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十分曲折,在要求改革和进步的潮流面前,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可能会做出些许让步,但是这种让步或改革是在保障其根本利 益的范围内,因此,他们是不可能进行自上而下的彻底的改革的。
二、乌申斯基论教育 康·德·乌申斯基(1823—1870)是19世纪俄国教育家,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 作用 他把教育分成无意的教育和有意的教育。 无意的教育:指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其宗教和语言,它们对人的发展有强大的效力,是 对人有最大效力的教育者。 有意的教育:指学校和教育者,它们对人的发展有直接的强大的影响。 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体力劳动脑力劳动 基督教是他道德思想的基础,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四)、论教育学及教育者的培养
教育学不是科学,而是一种学艺。 研究实践的活动
• 他认为教育学应该吸取一些为了达到目的所需要的知识。为了掌握这么广泛的学科,他建议 成立教育系。
教育系的目的是研究人和人性的一切表现及其在教育艺术上的专门的应用。
学制三年。 • 允许男女同校和女子担任教学工作。 • 建立管理初等学校的省和县学校委员会。 • 教学内容为神学、读写算,规定用俄语教学。 • 教会学校自成体系,教会人士有当然的任教资格等。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2、教育改革方案 同年颁布《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 • 规定中学可招收各阶层的儿童。 • 中学分古典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种。 • 学制七年。 • 古典文科中学毕业生可进入任何类型的高等学校,实科中学毕业生只能进入高等专科学校,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2、教育改革方案 1863年颁布《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 • 恢复大学某些自治权,大学校长、副校长、系主任、教授由选举产生,给予较大的学术自由。 • 大学设历史文学系、数理学系、法学系、医学系等。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2、教育改革方案 1864年颁布《初等国民教育章程》 • 确认政府、地方自治机关、社会团体、教会、私人都可开办初等学校,招收社会各阶层儿童,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各级职业学校得到一定的发展。 《大学所属各级学校规程》允许堂区学校、县立学校开设农业、工艺、力学等课程。同年,彼得 堡开办技术专科学校。 1832年,开办建筑工程专科学校。 《大学章程》允许大学开设实用课程。 60年代前,各地开办了一些初级、中级技术学校和商业学校。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许多革命民主主义者、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对俄国落后的教育状况进行批判,提倡教育革命或改 革。 赫尔岑主张广泛的人的教育; 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主张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结合起来,造就社会新人; 皮罗戈夫、托尔斯泰、乌申斯基等人都提出了一些积极的主张; 《教育杂志》、《俄国教育公报》等杂志也刊载了许多关于批判各种教育弊端的论文,推动了教 育改革运动的发展。
• 他还十分重视师范教育,认为师范生首先要有优秀的品质,其次要掌握广泛的知识。
评价
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不仅对19世纪后半期俄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苏联的教 育理论与实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誉为“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他 的教育理论对欧洲的教育理论的发展也有影响,因此,他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一)、世纪初的教育改革
• 1802年 俄国建立国民教育部,管理世俗教育 • 1803年 沙皇政府颁布《国民教育暂行条例》 • 1804年 颁布《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在1786年《国民学校章程》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了学校体系和管理体系
《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 规定 全国分为六大学区。每个学区设立一所大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国家官吏。 大学本身由大学董事会管理,下属各级学校由学校委员会管理。 下属学校分堂区学校、县立学校和文科中学
成员:朱家辰 张云鹤 张影 周妍 李媛媛 卢欣 刘佳
背景介绍 教育发展概况
乌申斯基论教育
世纪初的教育改革 60年代的教育改革 70年代的教育复辟
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论教学 论道德教育 论教育学及教育者的培养
• 19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增长,但与英、法等西欧国家相比,它仍是落后的封建农 奴制国家。封建农奴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由。
(二)、论教学
在教学目的上 • 他批判了形式教育论者与实质教育论者的片面性。他认为,知识与能力是相互联系、不可分
割的。 •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
(二)、论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 • 他反对古典主义者的观点,强调实科课程的作用,主张把古典课程与实科课程结合起来。提
倡开设如民族语、历史地理等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课程。
乌申斯基
二、乌申斯基论教育
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曾任法律专科学校教师、孤儿院教师、斯莫尔尼贵族女子学院学监。曾因倾 向进步而被解职,并被遣送出国,滞留国外达五年之久。 《人是教育的对象》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乌申斯基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一方面,他对沙皇政府及其政策表示不满;另一方面,他 主张用和平改良的手段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 目的 他认为,完善的教育可以大大地发挥人类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 因此教育的目的是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另外,他也认为基督教教育赋予一切教育以生命力并指出它的最高目的。因此这种全面和谐发展 的人还应是一个虔诚的教徒。
(二)、论教学
乌申斯基吸收了心理学史上各个流派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心理学观。他的教学理论是建立 在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的。
扩大教师会议权限。 • 鼓励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反对体罚等。 • பைடு நூலகம்小城市设四年制的中学预备学校。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 评价 这些方案仍具有宗教性和等级性,但进步和民主的特征已经很明显。法令颁布后的几年,各个领 域的教育都有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这些措施并未得到坚持,60年代后,俄国的教育又出现倒退。
“公共教育本身不能解决生活中所产生的问题,也不能引导历史向前发展,而只能随着历史的发 展而发展。不是教育学和教育家,而是民族本身及其伟大人物开辟着通向未来的道路:教育只是 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并且在与其他社会力量一起行动的同时,帮助每一个个人和新的一代代人也 沿着这条道路前进。”
——乌申斯基 乌申斯基虽然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他认为,教育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进行的自上而下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1、背景 18世纪初,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使得俄国的教育政策日益走向反动。 反法战争前,彼得堡学区背离1804年《章程》 1819年,俄国全面推广彼得堡学区的措施 1828年,颁布《大学所属各级学校规程》 1835年,颁布《大学章程》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2、教育改革方案 60年代初,亚历山大二世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学制改革法令: 1860年颁布《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 • 在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建立女子学校。 • 女子中学分六年制和三年制两种,提供宗教、道德、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但程度比男子中学
浅。 • 1870年它们被改组为女子文科中学和女子预备中学。
19世纪下半期,俄国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促使沙皇政府创办了一些新的大学和高 等专业学校。1896年,俄国高等学校共48所,培养了一批专家、学者。
(三)、70年代的教育复辟
但这时的高等教育是被贵族和资产阶级垄断的,为了维护沙皇政府的统治阶级,政府加大了对大 学的控制和监视。 1867年,政府公布了严密监视的规则,禁止大学生集会。 1884年,颁布《 大学规程》 1871年,颁布《中等学校规程》 1872年,颁布《实科学校章程》
(三)、70年代的教育复辟
70年代后,沙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动措施,引起教育的又一次倒退。
它主要表现在政府加强对教育的管制和学校的等级性方面。
政府通过直接监视和宗教手段来加强对教育的管制 1866年,卡拉科佐夫事件
1869年,设立视学员
1874年,设立督学,颁布新的《初等
国民学校规程》
(三)、70年代的教育复辟
评价
乌申斯基的教育理论极富时代意义。他对沙皇政府教育政策的反抗和对教育重大功能的认识 在当时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他所提倡的道德更多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他对教育学和师范教 育的论述推动俄国教育理论和师范教育的发展。他对一些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的看法有的在今天 也有启发意义。
但他的宗教思想和政治思想上的某些保守性反映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
《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意义 • 《章程》建立了相互衔接的学校系统。 • 规定各级学校免收学费 • 招生不受出身和宗教信仰的限制 • 教学内容增加自然科学和与地方经济有关 的知识等
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自由主义色彩。
《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局限 • 为县立学校和文科中学设计的课程过于庞大,在当时是无法实行的。 • 许多带有民主性的规定并没用得到实行或旋即被废除。
(二)、论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 他提倡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他分析了注意、记忆等心理活动,并具体论述了它们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培养方法。
(三)、论道德教育
乌申斯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他认为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作用。 • 热爱祖国是一个人身上最强烈的情感 • 自由劳动是只有人才能享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