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人名规律归纳整理
生态学名词解释
1.生态学名词解释2.(Allen’s rule)艾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等在气候寒冷的地区有边短的趋向。
3.(Bergman’s rule)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冷的气候地区,身体趋向于增大,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趋向于减小的特征。
4.(Cope’s rule)科普氏规律:在某些分类单元内,动物个体大小的进化趋势是趋向于个体增大。
5.(Dehnel phenomenon)戴耐尔现象:全北区哺乳动物的体重在冬季趋于降低的现象。
6.(eutrophication)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范围的大小,成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te),即有一个最低点和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
7.(Gloger’s rule)葛洛格规律:在寒冷干燥的地区,动物的体色较浅,在潮湿温暖的地区,其体色较深。
8.(Jordan’s rule)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9.(Liebing rule)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有机体的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的影响。
10.(Wilson’s rule)威尔逊规律:北极地区的物种比热带地区的物种皮层厚。
11.Hamilton 规则():个体由于利他行为而牺牲的直接适合度必须小于利他行为获得的间接适合度。
12.Linderman十分之一定律(林德曼定律):各营养层之间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0%的规律。
13.r-K对策(r、K strategists):有利于发展较大的r的选择为r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的增强的选择位K选择。
r选择的物种称为r对策者,K选择的物种称为K对策者。
14.斑块(eutrophication):指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空间实体,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15.边际值原理(marginal value theorem):不是这在一个斑块的最佳停留时间为不是这在离开这一板块时的能量获取率(即这一斑块的边际值)。
生态学名词解释总结(2)
生态学名词解释总结(2)生态学名词解释总结种间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种间竞争能力取决于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型、生态幅度等。
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如果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大小草履虫实验)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生态位: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意义:认识物种在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运用生态位理论指导人丁群落中建立种群的配置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而直接或间接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的现象。
意义:歇地现象(早稻、红三叶草不宜连作)、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协同进化: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形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形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寄生:一个种寄居于另一个种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来维持生活的现象。
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它们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
其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为建群种。
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型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以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理由:再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物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繁,怎先锋物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3.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5.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8.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化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9.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10.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11.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12.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13.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即生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14.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K=N(T-C)(式中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时间,T为平均温度,C为发育阈温度)1、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同种个体组成的个体群称为种群。
生态学人名规律归纳整理
生态学人名规律归纳整理生态学人名规律整理本篇文档主要由恺凌、月亮姐姐和渣黑整理,归纳了一下生态学中各种神奇的人名规律。
许多规律并不常见且书上没有,故在此并不附上参考教材。
本篇文档将这些现象多数翻译为规律(rule)而非定律(law),是因为这些规律仅是根据经验总结而来,常有例外,在此做一特别说明。
限于编者能力有限,遗漏、不妥乃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指正!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其仅在严格稳定状态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且具体应用时还要注意生态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
2.布莱克曼限制因子定律(Blackman's Law of limiting factors):生态因子的最小和最大状态都具有限制性影响。
3.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贝格曼规律(Bergmann's rule):形态上,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5.反贝格曼规律(Anti-Bergmann's rule):玉米螟雌雄蛹重和成虫的体长随着温度升高而变重变长。
6.阿伦规律(Allen's rule):寒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7.乔丹规律(Jordan's rule):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低温使鱼类的生长和发育速度变慢,因而延长了其性成熟时间,从而产生更大的个体,其脊椎骨的数目也较多。
8.威尔逊规律(Wilson's rule):在寒冷地区内温动物的皮毛厚度和皮下脂肪厚度有增加的趋势。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4.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5.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6.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7.种群:由同种个体所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具有潜在杂交能力和自己独立的特征、结构和机能的整体,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8.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该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9.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10.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1.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12.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13.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14.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15.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16.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17.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18.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19.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20.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21.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22.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23.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24.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25.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26.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27.相对温度:大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最大水汽压之差.28.饱和差:最大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29.蓄水量:生产单位重量干物质所需的水量.30.土壤质地:机械成分的组合不同百分比31.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32.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33.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34.生命表:是记载某一种群或一定数量的同一时间出生的个体,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由于个体死亡而逐渐减少的统计表。
(精选)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4.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5.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6.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7.种群:由同种个体所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具有潜在杂交能力和自己独立的特征、结构和机能的整体,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8.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该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9.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10.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1.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12.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13.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14.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15.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16.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17.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18.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19.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20.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21.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22.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23.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24.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25.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26.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27.相对温度:大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最大水汽压之差.28.饱和差:最大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29.蓄水量:生产单位重量干物质所需的水量.30.土壤质地:机械成分的组合不同百分比31.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32.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33.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34.生命表:是记载某一种群或一定数量的同一时间出生的个体,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由于个体死亡而逐渐减少的统计表。
生态学重点知识汇总
生态学重点知识汇总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3.种群生态学是以(种群)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4.群落生态学以(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5.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与演替。
6.全球生态学是以(生物圈)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7.生态学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可分为分子一基因—(细胞)一(器官)—个体—(种群)一—群落一—生态系统一—景观一—生物圈。
8.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组织层次,生态学分化出了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等。
9.生态学一般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10.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Darwin)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对生态学和进化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11.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等大致4个阶段。
12.1798年,马尔萨斯(T.Malthus)发表了《人口论》,促进了人口统计学和种群生态学的发展。
13.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植物生态学研究出现了几个著名的学派有: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和(前苏联学派)。
14.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五大危机是指(人口)、(环境)、(资源)、(粮食)和(全球性变化)。
15.丹麦植物学家瓦尔明的(植物分布学)和波恩大学教授辛柏的(植物地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植物生态学作为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的诞生。
16.1949年美国(Allee)和(Emerson)合著的、内容广泛的《动物生态学原理》一书的出版出版,被认为是动物生态学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17.国际生物学计划(IBP)、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环境问题的科学委员会SCOPE)、(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是生态学研究的国际化的标志。
生物与环境1.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生态学10个规律
9
生物进化与环境
• 生命形成与生物进化过程同时也是地球环境发 展变化的进程,是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的过程。 ➢一方面环境中水源、光照、空气等条件变化 决定生物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生物的存在和活动也对地球环境如 大气层的形成等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5
生态学与进化论
• 生态学:环境/有机体的相互作用,行为 生态学,种群结构和功能,群落,生态 系统
• 进化论:生物进化则研究生物物种的起 源、演变的根本原因、机制和历史过程 。内容包括基因变异;进化过程,如自 然选择,基因漂移;进化结果,如健康 与适应,物种形成;生命史
6
生态学与进化论
• The Economy of Nature是美国最有名、使 用最广泛的生态学教材之一。该教材按 生命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生物体、 种群、种间相互作用、群落和生态学应 用7部分编写。作者在这本生态学入门书 中始终贯彻3个原则:有扎实的博物学知 识基础,生物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单位, 进化论思想居生态学研究的中心地位。
• 基因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学统一起来,一般都将这一发 展认为是新达尔文主义的继续。
۞对植物和低等动物,环境影响是直接的。
۞对于具有发达神经系统的高等动物则是间接的。 通过引起动物习性和行为改变,从而促使某些器 官使用的加强或减弱,导致该器官的发展或退化 。
17
(三)、拉马克的进化论
18
拉马克的进化论
19
拉马克与达尔文的进化论
20
(四)、达尔文的进化论
• 达尔文的进化论首见于他1858年发表的文章,与之 同期发表另一篇文章(A. R. Wallace)也提出了相似的 观点。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
生态学名词解释重点2015
ヽ(*゚ー゚*)ノ正版陈卓整理*(*´∀‘*)☆y=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所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5生态幅:每种生物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限度),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6光周期:日照时间长度的变化称为光周期。
7.昼夜节律:生物的生理活动具有昼夜周期性变化,称为昼夜节律。
8.光周期现象:生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的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方式,称为光周期现象。
9.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等。
10.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梁、水稻、棉花等。
11.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及番薯等。
12常温动物:体温大致维持恒定,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3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4内温动物:通过自己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鸟兽】。
15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热源来调节体温的动物。
【鱼类】。
16异温动物:常温动物中具有休眠习性,在冬眠过程中体温降低的动物(熊)。
17发育起始温度或生物学零度:生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
18.活动温度:在一定发育期内,高于生物学零度的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19.有效温度:活动温度-生物学零度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温度,在发育上才能起积极的效应。
20有效积温:是一定发育期内有效温度的综合。
(单位:日度)23冻害:冰点以下低温使生物体内形成冰晶,蛋白质失活变性造成生物受害或死亡。
生态学名词考场专用
一、名词解释1.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2.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3.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
4.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7.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
8.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
9.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而在形态、生理以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类型。
10.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11.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12.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13.生态寿命:种群在实际环境中的实际平均寿命。
14.群落交错区(生态过渡带):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15.互利共生:相互有利的共生关系。
16.r—对策: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
17.K—对策: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
18.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19.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20.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1.生态效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
22.尺度: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或时间尺度。
23.湿地: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生态学知识补充
H =-P i log 2 P i生态学、动物行为学知识补充1、 贝格曼法则:其原始定义为:“在相等的环境条件下,一切定温动物身体上每单位表面面积发散的热量相等。
”比如,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积的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2、 阿伦规律(Allen ’s rule ):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外耳、尾巴等),在气候寒冷的地方有变短的趋向。
例如北极狐的外耳很小,非洲大耳狐的外耳很大,赤狐的外耳介于二者之间。
又如,把小白鼠分为两组,分别饲养于15.5~20℃和31~33.5℃的环境中,结果前者的尾较短。
动物身体突出部分缩短,有利于保持体温;延长则有利于散热。
3、 阿利式定律: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抑制性影响。
4、 乔丹规律(Jordan ’s rule):栖息于冷水水域中的鱼类,比栖息于温暖水域中的同种鱼的脊椎骨数目多。
脊椎骨数目多少并无明显的适应意义,此现象可能与低温条件下鱼类生长缓慢、性成熟时间较长、个体较大有关。
5、 进化稳定对策(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ESS ):被种群大多数成员采取,且不会被其他任何可选行为对策所取代的对策,即最优对策。
6、 适应对策演替理论(adapting strategy theory ):该理论是Grime 提出来的,提出了植物的三种基本对策:R-对策种,适应于临时性资源丰富的环境;C-对策种,生存于资源一直处于丰富状生境中,竞争力强,称为竞争种;S-对策种,适用于资源贫瘠的生境,忍耐恶劣环境的能力强,叫做忍耐胁迫种。
一般情况下,先锋种为R-对策,演替中期的种多为C-对策,而顶极群落中中则多为S-对策种。
7、 顶极-格局假说(climax pattern hypothesis ):由美国Whittaker 提出,它认为植物群落虽然由于地形、土壤的显著差异及干扰,必然产生某些不连续,但从整体上看,植物群落是一个相互交织的连续体。
生科1101生态学名词解释总结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环境(environ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ecoiogical factors):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4.生境(habitat):具体生命个体或群体生活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5生态系统(ecosystem)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6.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各个生态因子都存在量的变化,当大于或少于生物所能忍受的限度,超过因子间的补偿调节作用,就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分布,甚至导致死亡。
7.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8.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9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有趋于缩短的趋势10内稳态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
具有内稳态的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
内稳态机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11.种群(population):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合。
12.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 表示,当种群达到k 值时不再增长,此时k 值为环境容纳量。
13.生命表(lfe table)描述种群数量减少过程的一种有用工具,是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具有固定格式的表。
普通生态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1) 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2) 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3)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4)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5)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
6)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7)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8)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 表示,当种群达到K 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 值为环境容纳量。
9) 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0)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 (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生态幅或生态价。
11) 生物学零度:又叫发育阈温度,温度直接影响外温动物植物的发育和生长速率,它显示了发育生长是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
12) 有效积温:发育的速率是随着发育阈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它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13) 内禀增长率: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生态学中六个知名的“人名规则
生态学中六个知名的“人名规则1.贝格曼规那么我们知道,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熊、北极狼、北极狐,都比生活在其他地区的同类体形大;东北虎比孟加拉虎体形大;就连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北方人也普遍比南方人身材高大。
这一规律性的现象由德国动物学家卡尔·贝格曼〔1814—1865年〕在1847年发现并提出,后被命名为贝格曼规那么。
它是最知名的生态地理学规那么之一。
内温动物〔是指那些体温由机体自身代谢产生的热量来维持的动物;内温动物不全是恒温动物,比方一些有冬眠习性的哺乳动物冬眠时体温会降低〕即便是同类甚至同一物种,假设生活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那么体形趋向于大;假设生活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那么体形趋向于小。
贝格曼规那么的根底是德国生物学家鲁布纳提出的“体外表积定律”,即动物的根底代谢率与其体外表积有关。
从体温维持的关系来看,体形较小的物种单位体重的体外表积较大,易于散热,体形大的物种那么刚好相反,利于防止体热散失。
寒冷的气候还能延缓物种的生长速度,使其性成熟的时间较晚,因此,其生长期相对更长,体形就能长得更大。
2.艾伦规那么美国鸟类学家J.A.艾伦〔1838—1921年〕对贝格曼规那么加以补充,形成艾伦规那么,也叫艾伦推论,认为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其身体的突出局部,如耳朵、尾巴、四肢等器官有变短的趋向,以减少散热面积,便于保温,而在气候温暖地区那么相反。
符合艾伦规那么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方,北极燕鸥虽然在形态上与广泛分布在温带地区的普通燕鸥极为相似,但它们的腿部却要短得多;北极野兔虽然身子比南方的同类大,但耳朵和四肢却要短得多;分布最北的有蹄类动物麝牛,其小小的耳朵、奇短的四肢和几乎不存在的尾巴与庞大的身躯相比极不协调;生活于冻原地带的北极狐的外耳小于生活于温带的赤狐的外耳,而赤狐的外耳又短于生活在热带的非洲大耳狐的外耳。
3.黑塞规那么除了贝格曼规那么和艾伦规那么外,黑塞规那么也是与纬度〔温度〕相关的一条生态地理学规那么。
生态学的10个规律
生态学的10个规律高中生物竞赛辅导《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日照实验高中崔宝刚一、生态学的十个规律1.生态学是科学:生态学是关于动、植物投资的一门科学。
生物的行为都是一种投资行为,与经济学密切相关。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党和生态平衡等A.大面积森林砍伐、滥施开垦干草原、破坏沼泽、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生态不平衡;B.生态平衡像“收支平衡”一样,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平衡,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好还是坏?C.生态平衡不存在(发展观),常用生态系统稳定性描述。
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并不直接产生或指挥伦理和政治的运动。
2.生态学只有按照进化论才能被理解(1)离开了进化论,生物学就没有了意义。
(2)形态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等的巨大多样性都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
例:为什么鸸鹋(澳洲鸵鸟)、几维鸟(新西兰唯一保存下来的无翼鸟; 新西兰人把从我们中国引种去的猕猴桃,称为几维果)和美洲鸵鸟等都是无翼的?——进化的结果。
(3)从更广的水平而言,进化的趋势是使有机体的适合度(fitness)最优(4)由于环境是对于有机体的基本约束,所以生态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视进化和遗传?---错3.“对物种有利”现象并不存在自然选择将有利于那些传给大多数后裔的基因假如兵蚁或工蜂在防御性攻击后自取灭亡(工蜂遇敌时,不得已而使用螫针,螫针会连同一部分内脏拉出,这是一种自杀性的行为,但它保卫了蜂巢内同胞的安全)或雌章鱼在生产后就即可死去只是对物种其它个体有好处,但是对携带基因的个体是不利的,那么进化将有利于别的基因取代它,这种死亡的意义并不在于利它。
由于同样的理由,认为种群大小通过出生率降低而受到限制是“为了对物种有好处”的论点同样是不可靠的。
基因是自私的,只对自己有利。
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某种个体含有利它基因现象。
无论是利他行为还是种群调解,用进化作用于个体的观点都是很容易被理解的。
4.基因和环境都很重要先天定型行为与学习行为动物的行为也像消化道内的酶一样,同样是被基因控制的。
生态水文学原理复习之名词解释
目录生态学部分 . (3)1. 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 (3)2.生态适应: (3)3.种群: (3)4. 种群密度: (3)5.生态密度: (3)6.阿利氏规律: (3)7. 种群的年龄结构: (3)8. 环境容量K : (3)9.内源性因子调节学说: (3)10. 种群进化与适应: (4)11.生态对策: (4)12.生物群落: (4)13.植物群落: (4)14.群落的物种组成: (4)15.种群成员型: (4)16.盖度: (4)17.丰富度指数: (4)18.种间关系: (4)19.窄生态位: (4)20.宽生态位: (4)21.竞争排斥原理: (4)22. 植物生长型: (5)23.植物生活型: (5)24.旱生演替: (5)25.单元顶极说: (5)26. 多元顶极说: (5)27.顶极 -格局假说: (5)水文学部分 (5)28.产流 : (5)29.产流量 : (5)30.树体吸水量: (5)31.树冠通过雨量: (6)32.树冠滴下雨量: (6)33.树干流量: (6)34.树冠截留率(s): (6)35.树冠截留强度: (6)36.饱和截留量: (6)37.降雨滞后效应: (6)38.降雨历时延长效应: (6)39.下层植被截留: (6)40.枯落物持水量: (6)41.枯落物截留量: (6)42.相对含水量: (6)43.吸湿系数: (6)44.凋萎系数: (6)45.(最大)毛管持水量: (7)46.饱和含水量: (7)47.饱和差: (7)48.饱和度: (7)49.压力势(ψp): (7)50.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 (7)51.饱和流: (7)52.非饱和流: (7)53.非饱和导水率: (7)54. 水汽凝结: (7)55.下渗: (7)56.下渗率: (7)57. 下渗能力: (7)58.初始下渗速率: (7)59.稳定下渗速率: (7)60.下渗曲线: (7)61.下渗累积曲线: (8)62.渗润阶段: (8)63.渗漏阶段: (8)64.渗透阶段: (8)65. 蒸发: (8)66.蒸(散)发量: (8)67.蒸发力 /最大可能蒸发量: (8)68.蒸(散)发速度: (8)69.饱和水汽压(es): (8)70. 主根: (8)71.侧根: (8)72.不定根: (8)73.直根系(深根性): (8)74.须根系(浅根性): (8)生态学部分1.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矿质养分的量”。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重心是生态系统.2.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的四个层次:●个体: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映。
●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比、性比、种内关系和空间分布结构等。
60年代前是研究主流。
●群落:栖息在同一区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群落的结构、演替、多样性、稳定性。
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野外是首选、并且是第一性的。
如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补充手段。
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
——自然条件下试验法,如驱除寄生虫以研究雷鸟种群的动态。
●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
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态,种群增长和种间竞争。
预测结果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根据现实通过修改模型参数,使研究结果逐步逼近现实等。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3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
生境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那些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关键性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5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人名规律整理
本篇文档主要由恺凌、月亮姐姐和渣黑整理,归纳了一下生态学中各种神奇的人名规律。
许多规律并不常见且书上没有,故在此并不附上参考教材。
本篇文档将这些现象多数翻译为规律(rule)而非定律(law),是因为这些规律仅是根据经验总结而来,常有例外,在此做一特别说明。
限于编者能力有限,遗漏、不妥乃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指正!
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其仅在严格稳定状态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且具体应用时还要注意生态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
2.布莱克曼限制因子定律(Blackman's Law of limiting factors):生态因子的最小和最大状态都具有限制性影响。
3.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贝格曼规律(Bergmann's rule):形态上,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5.反贝格曼规律(Anti-Bergmann's rule):玉米螟雌雄蛹重和成虫的体长随着温度升高而变重变长。
6.阿伦规律(Allen's rule):寒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7.乔丹规律(Jordan's rule):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低温使鱼类的生长和发育速度变慢,因而延长了其性成熟时间,从而产生更大的个体,其脊椎骨的数目也较多。
8.威尔逊规律(Wilson's rule):在寒冷地区内温动物的皮毛厚度和皮下脂肪厚度有增加的趋势。
9.戴耐尔规律(Danielle's rule):全北区哺乳动物的体重在冬季趋于降低。
这是在恶劣的非繁殖期内小型哺乳动物减少食物需求的一个有效方式。
10.霍普金斯规律(Hopkins'rule):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温带地区,每向北移纬度1°向东移经度5°,或上升约122米,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则各提前四天。
11..范霍夫定律(Van't Hoff's law):又称Q10定律,即温度每升高10°C,化学反应速率增加2~3倍。
Q10系数只有在一定的适宜范围内才是一个常数。
12.克莱伯规律(Kleiber's rule):代谢率跟动物身体大小直接有关,即代谢率与体重的3/4次幂呈正比。
13.葛洛格规律(Gloger's rule):在干燥而寒冷的地方,动物的体色较淡;而在潮湿而温暖的地区,其体色较深。
湿热地区动物毛色较深的原因,可能与色素的产生和酶的活动有关。
较高的湿度能提高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色素的酶的活性。
14.阿利氏规律(Allee's rule):种群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
15.Yoda氏-3/2自疏法则(Yoda's-3/2law):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具有典型的-3/2斜率。
16.汉密尔顿法则(Hamilton's law):利他行为发生时,自己的收益与亲缘系数的乘积必需大于损失。
即Br>C,也可以写成B/C>r(给予者与自己后代)/r(给予者与受益者后代)。
17.阿朔夫规律(Aschoff's circadian rule):对于夜出活动的动物而言,恒黑使其似昼夜周期缩短,而恒光使其似昼夜周期延长,并且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其似昼夜周期的延长就更明
显。
相反,对昼行性动物来说,恒黑使其似昼夜周期延长,而恒光则使之缩短。
并且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其周期就缩短得更显著。
18.柯普氏规律(Kopp's rule):在一些动物分类单元内,动物个体大小的进化趋势是趋于个体增大。
19.多洛法则(Dollo's law):总体来说,进化是不可逆的,已经消失的器官不会在出现。
但近期的研究表明,科学家让一种鸟类重新在胚胎期长出了牙齿原基(虽然这只鸟最后胎死腹中),向多洛法则提出了挑战。
20.霍尔丹法则(Haldane's rule):生殖隔离中合子后隔离的杂种不育有时也包括杂种不活,常常限于异配性别(即XY型或ZW型),称为霍尔丹法则。
21.柯立芝效应(Coolidge effect):新的可受孕的雌鼠能引发性满足的一夫多妻制的山地田鼠雄鼠恢复交配能力,称柯立芝效应。
而单配制的草原田鼠缺乏此效应。
22.布鲁斯效应(Bruce effect):布鲁斯效应是指新受孕雌鼠因与陌生雄鼠直接接触或暴露于含有陌生雄鼠化学气味的环境中,而引起的妊娠阻断概率增加的现象。
将刚交配受孕的雌鼠从它的配偶雄鼠处拿开,放进陌生雄鼠所处的笼中,该雌鼠的妊娠被阻断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如被阻断,通常在3天~4天之内,它会恢复发情.就像没有交配过那样。
后续的研究证明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多种啮齿类动物中存在布鲁斯效应。
布鲁斯效应是否为实验室啮齿类动物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