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教学要点

合集下载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基础知识教案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基础知识教案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基础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分支和相关领域;3. 了解心理学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过程;4. 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5. 了解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及其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1 心理学的定义1.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3 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心理学的基本分支和相关领域2.1 实验心理学2.2 认知心理学2.3 发展心理学2.4 社会心理学2.5 临床心理学2.6 教育心理学3. 心理学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过程 3.1 心理学的起源3.2 心理学的早期发展3.3 心理学的现代发展4.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4.1 观察法4.2 问卷调查法4.3 实验法4.4 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5.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及其意义5.1 应用心理学的定义5.2 临床心理学的应用5.3 工业心理学的应用5.4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5.5 法律心理学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

以下为具体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或引用一个与心理学相关的引言,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心理学的探索欲望。

2. 知识讲授2.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详细介绍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引导学生对心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2 心理学的基本分支和相关领域逐个介绍心理学的基本分支和相关领域,包括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每个分支和领域的介绍可以结合经典实验或案例进行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3 心理学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过程简要介绍心理学的起源,重点讲解心理学的早期发展和现代发展,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和重要学者的贡献。

2.4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详细讲解心理学常用的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以及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的区别和应用场景。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学科,涉及广泛而复杂的领域。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主要理论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便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心理活动是指人类在感知、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所经历的内部心理过程,行为是指人类在外在世界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动。

心理学借助实验、观察、调查等科学方法,通过研究个体与群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来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本质。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

实验通过精确控制变量来检验某种因果假设的正确性。

通过实验设计,研究者可以控制自变量,观察和记录因变量的变化,从而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例如,经典的皮亚杰实验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反应,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 观察方法观察是心理学研究中另一种常用的方法。

观察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两种形式。

自然观察是在自然环境下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尽量不对其干预;实验室观察则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

观察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详细了解和描述被观察对象的行为以及背后的心理过程。

3. 调查方法调查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的数据,来了解人们的一般性心理特征和群体间的差异。

调查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但需注意样本选择与调查问题的准确性,以提高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和效度。

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对环境的刺激会引起特定的反应。

它强调对行为进行可观察和量化的研究,对于心理活动中的内部过程并不关注。

帕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是行为主义的经典实验。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对人类心理活动中的思维过程进行研究,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受内心的思维、感知和记忆等因素的调节。

认知理论揭示了人类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特点,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巴德利的记忆模型等。

大学心理学基础课程大纲2024年修订

大学心理学基础课程大纲2024年修订

大学心理学基础课程大纲2024年修订一、课程名称:大学心理学基础课程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学基础知识,帮助他们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技能,为其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内容:1. 心理学概述1.1 心理学的定义与特点1.2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 神经系统与感觉觉知2.1 神经元与神经传递2.2 感觉觉知过程2.3 认知心理学基础知识3. 认知与记忆3.1 认知过程及其心理学模型3.2 记忆的构成与过程3.3 认知与记忆的发展与异常4. 情绪与动机4.1 情绪的分类与表达4.2 情绪与健康关系4.3 动机的概念与类型5. 人格心理学5.1 人格理论及其分类5.2 人格与个体差异5.3 人格塑造与心理健康6. 心理治疗与咨询6.1 心理治疗方法与技术6.2 咨询与辅导的基本原则6.3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预防7. 社会心理学7.1 社会认知与社会心理过程 7.2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7.3 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8. 应用心理学8.1 工业心理学与组织行为8.2 教育心理学与学习策略8.3 临床心理学与心理咨询8.4 健康心理学与心理辅导四、教学方法:1. 授课形式: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际操作等。

2.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多媒体教学、实验示范等。

3. 学习任务:课堂学习、课后阅读、实践作业等。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2. 期中考试:针对课程理论知识进行笔试。

3.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课程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实践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心理学导论》(作者:李明)2. 《认知心理学》(作者:张华)3. 《人格心理学概论》(作者:王志)4. 《社会心理学导论》(作者:刘晓)5. 《应用心理学导论》(作者:陈宇)七、参考文献:1.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2. Freud, S. (1915). The unconscious. In J. Strachey (Ed. & Trans.),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14, pp. 159–215). London, UK: Hogarth Press.3. Piaget, J. (1963).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Piaget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Vol.1).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3), 176-186.4. Skinner, B. F. (1953). 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NY: Macmillan.八、备注:本大纲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订,如有更改,以教务处最新发布的修订版为准。

心理学基础教学要点

心理学基础教学要点
一、动机概念 :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
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 的。
二、动机的基本功能:
(1)激活功能:带着某种动机的有机体对某些 刺激反应特别敏感,从而激发有机体去从 事某种反 应或活动。 (2)引导功能:动机受一定目标的引导,促使 人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功能:当个体的某种活动产生以后, 动机维持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目标, 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
由班杜拉提出, 自我效能感 它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 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决定的: 强化和期待。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原因有两个: 个体成败的体验 个体的归因方式
七、学习动机的激发 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生主要的学习动机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三)知、情、意的关系
1、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意
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2.意志与情绪的关系
首先,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 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其次,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理智。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分析
(一)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冲突 从形式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既想喝粥又怕粥烫人 从内容上来看,心理冲突可分为原则性
的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2、确定行动目的 3、选择行动的方法 4、制订行动计划
(二)执行决定阶段
三、意志的品质
1、独立性:

(二)行为动力理论 了解各种行为动理论的创始人、代表人物 及简单观点,重点介绍动机的认知理论, 尤其是成就归因理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成败归因。

课程设计心理学基础

课程设计心理学基础

课程设计心理学基础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心理学专业术语,描述心理学的分支和主要研究方法。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设计,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使其能够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围绕心理学基础展开,涵盖认知、发展、社会、生物和心理测量等多个方面。

具体包括:1. 心理学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趋势;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3.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如感知、记忆、思考和语言;4.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如儿童、青少年和成年期的发展;5. 社会心理学的关键概念,如态度、群体行为和人际关系;6. 生物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如神经系统功能和激素对行为的影响;7. 心理测量的原则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地传授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心理学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就特定话题进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沟通技巧;4. 实验法:心理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学研究过程。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选择将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包括:1. 教材:《心理学导论》等权威教材,提供理论框架;2. 参考书籍:选择相关领域的经典和最新著作,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3. 多媒体资料:利用视频、音频和动画等资料,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4. 实验设备:配备必要的心理学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小测验和期末考试。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和小组讨论表现计分。

作业包括理论题和案例分析,旨在巩固课堂所学。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基础教学教案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基础教学教案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基础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相关分支领域;2. 掌握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的基本原则;3. 理解心理学在个体和社会层面的应用;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心理学导论1.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3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第二章神经科学与生物心理学2.1 神经元和神经系统2.2 神经传递和神经调节2.3 生物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三章感知与知觉3.1 感觉器官和感觉加工3.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3.3 知觉的错觉和调节第四章学习与记忆4.1 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4.2 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4.3 遗忘和记忆增强的机制第五章情绪与动机5.1 情绪理论和情绪加工5.2 动机和需要层次理论5.3 情绪调节和动机激励的应用第六章思维与智力6.1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模型6.2 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策略6.3 智力和智力测试的评估方法第七章发展心理学7.1 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理论和模型7.2 亲子关系和社交发展7.3 老年人的认知和心理健康问题第八章人格与社会心理学8.1 人格理论和评估方法8.2 社会认知和社会情绪8.3 团体和群体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向学生传递相关概念和理论;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心理学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理论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培养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4. 实验演示:展示心理学实验和数据分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

教学评估:1.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2. 课堂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心理学实例分析和论文写作,培养科学研究能力;3. 小组讨论报告: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小组讨论,并向全班报告分析结果。

参考教材:1. Morris, C. G., & Maisto, A. A. (2018).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15th ed.). Cengage Learning.2. Gleitman, H., Gross, J., & Reisberg, D. (2018). Psychology (9th ed.). W.W. Norton & Company.教学辅助资源:1. 多媒体投影仪和计算机设备,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实验演示;2.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心理学相关实例和研究资料。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动物及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的结构: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思维、想象、记忆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学生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心理学产生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1.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法国17世纪唯理论(笛卡尔)、英国17-18世纪经验论(洛克、霍布斯)2.实验生理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因此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激情状态三种元素;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强调心理学的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

2. 机能主义心理学——【美】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1920s-1950s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4.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德】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的整体性;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心理学基础》教案

《心理学基础》教案

《心理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

3. 理解心理现象的分类和心理过程。

4. 培养学生的心理学兴趣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3. 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生理现象、心理活动现象、心理特征现象。

4. 心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过程。

5.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心理案例,加深学生对心理现象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意义。

4. 实践操作法:进行简单的心理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心理学基础》教材或相关资料。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心理学实验视频。

3. 心理学实验器材:如心理测验工具、幻灯片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计划:1. 第一节课:心理学概述和研究的意义。

2. 第二节课: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第三节课:心理现象的分类。

4. 第四节课:心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

5. 第五节课:心理过程(情绪、意志过程)。

6. 第六节课: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7. 第七节课: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

8. 第八节课:心理学实验演示与实践。

9. 第九节课:综合复习与问题解答。

10. 第十节课:期末考试。

六、教学资源1.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心理学基础》教材或其他心理学入门书籍。

2. 在线资源:提供心理学相关网站、学术期刊和在线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

《心理学基础》教案

《心理学基础》教案

《心理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3.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心理现象、心理学。

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知、情绪、行为、个体差异、发展。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

4.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育、医疗、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应用。

2. 难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心理学基础》。

2. 课件:PowerPoint。

3. 教学资源:案例、视频、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分别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应用。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运用心理学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文章,拓展知识面。

2. 观看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学相关的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心理实验室或心理咨询机构,了解心理学实践。

八、教学反思在每次授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学生的反馈,以及自身的教学方法,以便于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九、课程资源1. 教材:《心理学基础》。

2. 网络资源:心理学相关网站、论坛、在线课程。

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1.智力与认知:-智力是个体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学习和记忆是认知过程的基础,而注意力和思维则是学习和记忆的关键。

-认知失调是指信息处理中的不一致现象,可能导致思维的错误和决策的错误。

2.情绪与动机:-情绪是个体对内外刺激的主观体验,如喜悦、愤怒、恐惧等。

-情绪具有生物学和心理学两个层面,既有身体反应,也有认知和情感上的体验。

-动机是个体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可以通过满足基本需求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3.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胎儿期到老年期的发展变化。

-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各个阶段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近年来,跨文化和多文化的角度也受到发展心理学的重视。

4.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人格是个体在情绪、思维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个体差异。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互动、影响和被影响的过程。

-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认同感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5.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正常状态。

-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存在异常或困扰,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心理治疗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健康维护手段,可以帮助个体处理心理问题和提高生活质量。

6.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人际关系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感知。

-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支持是指他人提供的情感、信息和实际帮助,可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7.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心理学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观察、调查、文献回顾等。

-心理学研究通常需要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来验证研究假设和得出结论。

-心理学的研究通过量化和描述统计来理解心理现象和相关因素。

以上只是基础心理学的一些重要要点,心理学还有很多分支领域和深入研究,如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等。

通过学习基础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和他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学基础教案

心理学基础教案

心理学基础教案篇 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如感知、记忆、思维、情绪等。

2. 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心理现象分析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自身及他人心理的习惯,提高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心理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常见心理现象分析方法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心理现象相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心理情境,亲身体验和领悟。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想法,比如开心、难过、紧张、好奇等等。

这些情绪和想法其实都和心理学有关。

那什么是心理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心理学的奇妙世界!(二)背景介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它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涉及感知觉、情绪情感、思维、意志、人格等多个方面。

(三)作者介绍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杰出的心理学家为这门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后来的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课文朗读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部分关于心理学基础的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五)知识点讲解1. 感知觉(1) 感知觉的概念:感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的反映。

(2) 感知觉的分类: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

(3) 感知觉的特点和规律:例如,感觉的适应性、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心理学基础知识重点

心理学基础知识重点

心理学基础知识重点心理学基础知识重点心理学基础知识重点有那些?那些事心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看看下面吧!《基础心理学》复习重点【1】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定义(识记)、心理学应用分支(领会)、基础心理学定义(识记)。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识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

(领会)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领会)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领会)三、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领会)四、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向结合的产物。

(领会)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的简单历史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识记)二、学派的纷争代表人物(识记)1.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铁钦纳2.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华生3.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魏特海墨等4.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詹姆士5.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弗洛伊德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领会)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一、研究心理学的原则(应用)(一)客观性原则(二)辨证发展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一)自然(一般)观察法(识记)(二)调查法(识记)(三)个案法(识记)(四)实验法(识记)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一、神经元及其功能神经元的定义(识记)神经元的功能(识记)神经元的分类(识记)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自主神经系统(识记)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脊髓、脑干、间脑、小脑(识记)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识记)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领会)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内分泌系统、垂体腺、甲状腺(识记)第三单元巴甫洛夫学说简介一、兴奋和抑制(识记)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识记)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识记)四、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识记)五、动力定型(领会)第三节认识过程第一单元感觉一、感觉及其种类感觉的定义(识记)、感觉的种类(领会)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阈限、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识记)三、感觉现象(领会)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识记)四、视觉(领会)(一)视觉的适宜刺激(二)视觉器官(识记)(三)颜色视觉五、听觉(领会)(一)听觉的适宜刺激(识记)(二)听觉器官(识记)(三)听觉的特性六、其它感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痛觉(识记) 第二单元知觉一、知觉的定义(识记)二、知觉的基本特性(识记)(领会)整体性、选择性、两可图形、恒常性、理解性三、知觉的种类(识记)(领会)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第三单元记忆一、记忆及记忆过程(一)记忆的定义(识记),(二)记忆的种类(领会)(三)记忆过程(领会)、遗忘、遗忘曲线(识记)二、表象表象的定义(识记)、表象的作用、三个记忆系统(识记)(领会)瞬时记忆(领会)、短时记忆(领会)、长时记忆(领会)第四单元思维、言语及想象一、思维思维的定义(识记)、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领会)、思维的种类(识记) 概念的形成(领会)二、语言与言语语言与言语(识记)、言语活动的形式(识记)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识记)三、想象想象的定义(识记)、想象的种类(识记)、无意想象(识记)、梦(识记)、有意想象(识记)、幻想(识记)第四节意识和注意第一单元意识一、意识概述意识的定义(识记)、意识的形态(领会)、潜意识和无意识(识记)二、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睡眠、梦(识记)、生物节律(识记)(领会)第二单元注意一、什么是注意注意(识记)(领会)、指向性和集中性(识记)、二、注意的种类(识记)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三、注意的特征(识记)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识记)第五节需要和动机第一单元需要一、什么是需要需要的定义(识记)二、需要的种类(识记)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三、需要层次理论(识记)(领会)第二单元动机一、什么是动机动机(识记)、(领会)、内驱力、诱因和情绪也都可激发活动的动机。

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方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方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方案1. 引言1.1 概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对于了解人类内心世界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心理学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在教育领域,对于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案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方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传授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内心世界和他人行为的认知能力,并提供相关资源支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依次介绍以下几个部分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方案:- 引言:概述文章内容、目的和结构。

- 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方案:介绍具体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所需资源。

- 子章节3名称:探讨教学内容中的某个子主题。

- 子章节4名称:进一步深入讨论另外一个子主题。

- 结论:总结文章中重要观点,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实用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方案,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组织和开展心理学课程。

通过该教学方案,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和应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

同时,也能够增进对人类行为和内心世界的认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将有助于他们在个人生活、职业发展及社会互动中取得成功。

整个教学方案将涵盖从基础概念到应用实践的内容,并提供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支持,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和需求的学生。

通过引入心理学基础知识教育,我们可以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加全面和健康的成长环境,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

2. 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方案2.1 教学内容: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本教学方案中包含的主要教学内容:-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介绍心理学的定义,并阐明心理学所关注的研究领域,如认知、情绪、发展、社会等。

- 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介绍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不同派别和重要人物对心理学研究做出的贡献。

《心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心理学基础英文名称:Psychology课程类型:师范生必修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全校师范生先修课程:无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心理学基础》是高等院校为培养合格师范生而开设的教师教育基础课程。

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这门课程的目标任务,一是为了让不同学科专业的师范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科学的心理观:一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基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需要,以及教育教学的实践需要,打破传统体系,兼容和整合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内容,形成一个全新的适用于所有专业的公共心理学课程的体系框架。

在此体系中,组织安排能反映最新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认真学习,将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教学基本要求《心理学基础》课程主要涉及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了解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师范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初步建立辨证的心理观教学要求:1、了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2、了解西方心理学各流派的重要内容;3、了解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及其应用领域。

教学重点:科学心理学对人心的探索、科学的心理观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一、心理学的由来二、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三、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四、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第二节生活中的心理学(自学)一、科学心理学与现代文明二、心理学工作者的职业领域第二章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选学)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1、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及其内涵;2、了解基本的描述统计方法,了解推断统计的应用;3、了解最基本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的具体使用;4、了解心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构成。

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心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应用心理学则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这一章所谓的基础心理学相当于一般所说的普通心理学。

它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规律。

所以这一章所讲的内容是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规律。

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可以从它的发生,发展的纬度上进行研究这形成了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两个分支。

从人类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纬度上进行研究,形成了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

研究社会对心理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形成了社会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一)认知(二)需要和动机(三)情绪、情感和意志(四)能力、气质和性格上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动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表现了人格的倾自性;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特征,它们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

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①无机物和植物没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只有有了神经系统的动物才有了心理。

②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非常简单,像环节动物(蚯蚓)只有一条简单的神经链,它们只是有某种感觉器官,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在它们身上只有感觉的心理现象。

基础心理学教案

基础心理学教案

基础心理学教案教案标题:基础心理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基础心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概念;2. 掌握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3. 理解基础心理学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心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3. 基础心理学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和应用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 掌握基础心理学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基础心理学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实验设计案例;4. 讨论和小组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著名心理学实验的结果,引起学生兴趣;2. 提问学生对心理学的理解和认知,激发学生思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心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认知、情绪、行为等;2. 详细解释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3. 分析实验设计案例,让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

三、讨论和小组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基础心理学的实验设计案例;2. 小组讨论并展示他们选择的实验设计案例,包括实验目的、自变量和因变量;3. 全班讨论各组的实验设计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实验设计的优缺点。

四、应用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基础心理学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分组讨论并提出基础心理学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3. 学生分享各组讨论的案例,进行全班讨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基础心理学的定义、重要概念和研究方法;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和意见。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心理学书籍和研究论文,进一步了解基础心理学的研究领域;2. 布置学生编写一篇基础心理学实验设计的作业,加深对实验设计的理解和应用。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基础心理学的定义、重要概念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并探讨基础心理学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心理学基础》教案

《心理学基础》教案

《心理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3. 理解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因素。

4. 了解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2.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心理学的起源、重要人物和流派。

3. 心理学的分支: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4.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5. 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激素和行为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和重要人物。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4. 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因素。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和相关资料。

2. 投影仪、PPT软件和教学视频。

3.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内容的讲解:通过PPT和教学视频,详细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分支和研究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应用和价值。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因素,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5. 总结和复习: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实践性教学: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学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需要

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一、需要及其种类
1、概念: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力求获得满
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 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它具有三个特性:
(1)对象性:需要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的,也只有

某种对象才能使其满足。
(2)动力性:需要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
(2)引导功能:动机受一定目标的引导,促使 人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功能:当个体的某种活动产生以后, 动机维持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目标, 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三、动机的分类
人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如从动机的起源的角度可以分为生理性动机 和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又称原发性动机、生 物性动机):包括饥饿、渴、性和睡眠等。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行为动力理论概述 需要 动机与兴趣 情绪 意志
第一节行为动力理论概述
一、行为的含义 1、行为的概念 行为是个体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种族延续,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所做出的各种反应, 包括身体和心理的活动。 2、人类行为的特征 目的性、规范性、互动性、戏剧性 3、行为的分类 4、影响行为的因素

衣食足而知荣辱”
但不很“刻板” ····殉难者
“士可杀不可辱”--尊重的需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3、行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
评价
1、合理的一面:
符合系统论原则。研究表明:不同国家和文 化中的工人低层次需要优先满足,但高层次 需要的满足有跨文化的变化。
尊重的需要

(成就、名誉、地位)
乏 性
归属与爱的需要

(感情、恋情、归属)

安全需要
(安定、保障、居住、免于恐惧)
生理需要
(食、喝、性、睡眠、避热等)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基本内容:马斯洛将人类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
为七个层次。

(1)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
是最基本、最原始、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

是人的一切积极性的源泉。
(3)社会性:人与动物都有需要,但人的需要还要

受理性和意志的调节和控制。
2、需要的种类
从起源的角度分,可以划分为

生物需要

社会需要
从指向对象角度分,可以分为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成长动机
自我实现 的需要
实现个人聪明、才智、理想与 抱负,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自 己所期望的人物
(2)社会性动机(又称继发性动机、习 得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包括兴趣、权力 动机和交往动机。
四、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
动机冲突或动机斗争是指在同一时 间内出现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 因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动机冲突是为选择目标而产生的, 动机冲突的过程就是目标确立的过程。
2、局限性: a 科学性与可信性不够. b 过分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人的价值是一
种先天的潜能。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对先天 潜能的制约作用。
第三节 动机与兴趣
一、动机概念: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
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 的。
二、动机的基本功能:
(1)激活功能:带着某种动机的有机体对某些 刺激反应特别敏感,从而激发有机体去从 事某种反 应或活动。
2、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与个体行为的质 量有关:

学习动机强,积极性高,行为质量也高则效果好;
动机弱,积极性不高,行为质量也不好,则效果差; 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行为质量高,其行为效果 也可能好。
所以,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 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因素。在学习中,激发学 习动机固然是和平友好的,但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为动力理论
(一)行为动力的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把一切引起、支配和维持个体行为
因素统称为行为动力。 特点:启动性、方向性、强度、持久性
(二)行为动力理论 了解各种行为动理论的创始人、代表人物
及简单观点,重点介绍动机的认知理论, 尤其是成就归因理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成败归因。
为出现的可能性。
既可以是外部强化,也可以是内部强化。
(二)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的概念是在默瑞提出的“成就需要”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成就需要使人表现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 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 水平、期望和诱因来决定的。
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 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力求成功者),
六、动机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

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
是由刺激(S)-反应(R)构成的,刺激与反应之
间不存在任何中间变量,行为的动力只能到行为的外
部寻找。
因此,他们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了强化。

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均可称为
强化。当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
(6)审美的需要:指对对称、秩 序、完整结构,以及行为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人渴 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完 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
基本内容:
1、人有五种基本需要,这是人类的共性。
2、需要是有层次的。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 然后才能逐渐上升。
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
要产生的基础。

(2)安全需要:指希求受保护与免受遭威胁从
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
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基本内容:
(4)尊重的需要:对自己社会价 值追求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个人对自身和 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 的需要。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
1、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动机 本身的强弱:
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耶基律-多德森定律: 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
增强而提高; 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 增强而下降; 在一定的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 特别是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 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