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论文 3000字

合集下载

最新陈独秀故事优秀范文5篇

最新陈独秀故事优秀范文5篇

陈独秀故事优秀范文5篇推荐文章经典智谋故事范文热度:关于周恩来的故事2022汇集热度:哄女友的睡前甜甜小故事范文5篇热度:党员故事精选汇总热度:最新法制小故事5篇热度: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革命家、启蒙思想家、民主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之一。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陈独秀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陈独秀故事1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

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

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说得上琴瑟和鸣。

十年间,高大众为高家添了三男两女。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婚后,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杭州求学的陈独秀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因受通缉,最后逃亡日本。

回国后,陈独秀就成了高大众眼中的“怪咖”,而在陈独秀眼里,妻子高大众也成了彻头彻尾的“古董”。

自从母亲去世后,陈独秀就很少回家,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几乎放弃了平常人世的天伦之乐。

聚少离多,再加上个性和才情的天渊之别,夫妻之间越发人疏情薄。

作为一个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妻子,高大众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对陈独秀的所作所为极为排斥,甚至加以阻拦。

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陈独秀,偶尔回来面对的也是无休止的唠叨和数落,这使得他更对这份包办的婚姻和旧式的妻子充满厌恶。

于是,家庭失和,口舌之争在所难免。

日复一日,家,再也不是让人栖息安生的场所,情,冷漠之后就成了禁锢自由的监牢。

就在他们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际,一天,高家迎来了位意外之客——高大众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

高君曼本名小众,小姐姐10岁,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泼,热情奔放。

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对姐夫发表的作品尤其钟爱,带着仰慕和崇拜,她走进了陈独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历史学论文-试论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代表们

历史学论文-试论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代表们

历史学论文-试论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代表们摘要:在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尚处于幼年阶段,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陈独秀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和共产国际代表们在许多问题上的决策往往都受到共产国际权威的指导和制约。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它向中国派去的顾问代表们是其政策方针的直接执行者。

因此,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内居领导地位是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他错误路线的形成、执行,与共产国际代表们在华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陈独秀;共产国际;共产国际代表;大革命后期;鲍罗廷;罗易大革命后期,中国的革命形势处于异常紧急的状况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为挽救革命而努力奋斗。

随着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共产国际的影响也日益加强,它派往中国的顾问代表们也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对于中国革命,他们既有一定的贡献,也犯了许多错误,同时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之所以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也与这些顾问代表们有一定的关系。

本文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试图从具体主张做法和内在原因两个方面剖析探讨一下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代表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大革命失败应负的责任。

一、具体的主张和做法(一)在武装斗争的策略方面,共产国际代表草率盲目的自信及陈独秀退让被动的服从导致了重大失误的出现。

理论上,陈独秀对革命军队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是有认识的。

他在1926年11月25日发表的《革命与成功》一文中就认为:“被革命的统治阶级都有强大的武力,革命的被统治阶级如果没有武力,当然不会成功。

”[1](P304)但在实际工作中,陈独秀不但放弃对革命武装的领导,而且反对共产党掌握军队,突出强调国民党正规军的作用。

这种矛盾状况,也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政策有关。

共产国际从一开始就在行动上只武装援助国民党力量,而不发展共产党独立的武装力量。

对国民党,除帮助建立黄埔军校和在国民革命军八个军中皆派有军事顾问外,又于1926年援助枪械,分四批运到广州。

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与陈独秀的责任

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与陈独秀的责任

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与陈独秀的责任(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陈独秀,第二次北伐,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大革命失败,大革命时期,右倾机会主义1925年至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失败,使跻身于新民主革命时间不长的中国共产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和创伤。

陈独秀作为党的第一任最高领导人,不管其所奉行的路线政策是自觉主动的还是被迫违心的,都逃脱不了应承担的领导责任,他因此被戴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离开了连任五届中共最高领导岗位。

由于种种原因,“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这个政治结论无人问津,延续至今已有70余年。

近几年来,随着苏联历史档案的解密,学者们发现过去所能见到的有关大革命的历史资料,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真实的全景画面,进而意识到在总结陈独秀右倾错误教训的同时,不能不深究共产国际对大革命失败的责任。

一个不愉快的开局建党初始,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关系一度比较紧张。

因为马林是按照共产国际的集中领导体制来指导中共工作的,经常指手划脚,所以陈独秀对马林的装腔作势态度很反感,他说:“苏俄党是苏俄党,中国党是中国党,各有各的国情、风尚。

我们犯不着去做共产国际的支部”。

可是,中共二大还是加入了共产国际,成为国际的一个支部,党的经费主要靠国际的资助。

这样一来,中共必须向共产国际定期交送工作计划和预算,领导机关的会议也要有马林参加。

其实,陈独秀不同意这样做,不愿意有这种监护关系,他曾对包惠僧说:“革命是我们自己的事,有人帮助固然好,没有人帮助我们还是要干,靠别人拿钱来革命是要不得的。

”这表明陈独秀是一个有独立自主精神的人。

马林来华不久,即向中国共产党提议,改变过去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

起初,中共党内自上而下一致表示反对这一主张,1922年4月6日陈独秀致信共产国际东方部远东局局长维经斯基,申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革命之宗旨及所据之基础不同”;“国民党联美国、联张作霖段祺瑞等政策和共产主义太不相容”;“广东北京上海长沙武昌各区同志对于国民党一事,均已开会议决绝对不赞成,在事实上亦已无加入之可能”等六项反对的理由。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陈独秀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一生经历丰富而又复杂,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范文一:陈独秀——《新青年》的缔造者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原名庆同,字仲甫。

安徽怀宁人。

这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他在近代中国宛如一个启明星,带给渴望自强独立的国人以希望。

而这其中,《新青年》便是他的舞台。

陈独秀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和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蔡元培1917年在北大任校长后首先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陈在北大任教几达两年之久;五四抗议运动后他被捕入狱,1919年秋获释后回上海。

然而,陈在北京出现意义深远,不仅由于他的言论——正是在这期间他从一个进步人士转变为政治激进分子——而且也由于他为不断壮大的北大文化叛逆团体发出了第一声呐喊。

陈去北大任教时把创办于上海的杂志《新青年》迁到了北京,这个刊物在1917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争论的首要阵地。

陈独秀本人在思想和气质上都是一个叛逆者。

这与他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他1879年10月出生于皖南怀宁的一个小康绅士家庭。

出生几个月后他父亲就死了,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的是祖父,陈回忆说,他是一个粗暴易怒、神经过敏、苛刻挑剔的老人,是个鸦片鬼,严厉的工头。

“老白胡子”死时陈独秀才8岁,这时他并没有完全形成传统社会所培育的怀疑性格。

此后又有许多教师管教他,最后一个是他的兄长,为人随和,不是那种要求很严的教书匠。

然而,年轻的陈独秀并不是因为向往(别人要求他掌握的)知识传统才努力学习的,他的动力来自他后来很伤感地描述过的东西:“母亲的眼泪,比祖父的板子,着实有威权。

近代史人物陈独秀评价两千字

近代史人物陈独秀评价两千字

中国历史人物—陈独秀陈独秀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和民族灾难沉重的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领导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重要的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当过总书记;但也受过多次牢狱之灾,......1937年7月,陈独秀经受过8年的监狱生活后,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

几十年过去了,陈独秀关于民主思想的见解有的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有的是正确的,应以一个公平的心态去评价陈独秀。

我的家乡是安庆市,作为陈独秀先生的老乡我深感自豪也深为其思想、博学、人格、个性、理性、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真知灼见与正确预见所折服。

人如其名,“独秀”即独特而优秀的品质和才华是我中华最值得自豪的人物。

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在宣扬民主、自由、张扬个性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地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扬弃不能不说是他的独特而优秀之处,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来说也是值得吸收的精神财富。

我一直尊敬和欣赏陈独秀的才气、智慧和人格,他是当今中国政坛与思想界无人可比的人才,但他的真实思想与行为却被世人所忽视或者说误解了,而那些荒谬的观点却在中国风靡一时,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悲哀啊!他不愧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其学识渊博,懂日、英、法三国文字,工宋诗,善写隶书,对旧学很有功底,新学造诣尤深,思想锐利,通晓中西文明,是民主自由和科学的倡导者,他的政治预言已被现实证实(比如苏联的大清洗、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东欧巨变而解体等)是正确的,而且对于现在的中国正走向民主与自由历史趋势同样有现实意义。

我想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也许就是陈独秀提倡科学精神的延续吧,毛泽东一直很尊敬与欣赏他的前辈兼老师陈独秀先生,但遗憾地是他没有继承和发扬陈独秀的民主与自由的普世真理而是走向了民主与自由的反面独裁(专制),也没有陈独秀的学识渊博和高尚人格,进而酿成了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也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带来了专制这个消极影响,如果毛泽东很好贯彻了陈独秀的民主自由与科学那今日之中国也不会出现国共两党两岸对立,也不会出现众多的官僚与贪官,经济发展也会比现在发达多了,至少在经济上中国起步会早五六十年时间,如果从陈独秀提倡民主自由科学起一直执行和贯彻它那么这种政治思想经过八九十年(1915-2004年)的发展早已深入民心了。

陈独秀关于爱国主义文章三篇

陈独秀关于爱国主义文章三篇

陈独秀关于爱国主义文章三篇第一篇:陈独秀关于爱国主义文章三篇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爱国!爱国!这种声浪,近年以来几乎吹满了我们中国的各种社会。

就是腐败官僚蛮横军人,口头上也常常挂着爱国的字样,就是卖国党也不敢公然说出不必爱国的话。

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

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重要的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

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德国和日本的军人,就是如此)。

人类行为,自然是感情冲动的结果。

我以为若是用理性做感情冲动的基础,那感情才能够始终热烈坚固不可摇动。

当社会上人人感情热烈的时候,他们自以为天经地义的盲动,往往失了理性,做出自己不能认识的罪恶(欧战时法国、英国市民打杀非战派,就是如此)。

这是因为群众心理不用理性做感情的基础,所以群众的盲动,有时为善,有时也可为恶。

因此我要在大家热心盲从的天经地义之“爱国”声中,提出理性的讨论,问问大家,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若不加以理性的讨论,社会上盲从欢呼的爱国,做官的用强力禁止我们爱国,或是下命令劝我们爱国,都不能做我们始终坚持有信仰的行为之动机。

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

原来国家不过是人民集合对外抵抗别人压迫的组织,对内调和人民纷争的机关。

善人利用他可以抵抗异族压迫,调和国内纷争。

恶人利用他可以外而压迫异族,内而压迫人民。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闭关,独霸东洋,和欧、美、日本通商立约以前,只有天下观念,没有国家观念。

所以爱国思想,在我们普遍的国民根性上,印象十分浅薄。

要想把爱国思想,造成永久的非一时的,和自古列国并立的欧洲民族一样,恐怕不大容易。

欧洲民族,自古列国并立,国家观念很深,所以爱国思想,成了永久的国民性。

近来有一部分思想高远的人,或是相信个人主义,或是相信世界主义,不但窥破国家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的没有价值,并且眼见耳闻许多对内对外的黑暗罪恶,都是在国家名义之下做出来的。

课题研究论文:五四时期陈独秀政治思想转变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课题研究论文:五四时期陈独秀政治思想转变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政治其它论文五四时期陈独秀政治思想转变的特征及原因分析一、转变特征(一)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

从《新青年》杂志创刊到五四运动前,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希望建立一个人权平等、自由自治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0年前后,受十月革命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影响,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陈独秀毅然抛弃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积极宣传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发展最突出的地方,是他公开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这是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前提条件。

在五四运动中,陈独秀看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伟大作用,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救中国,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旧方案,开始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五四运动爆发后,陈独秀积极声援学生的革命斗争。

五四当天,他在《每周评论》上发表文章,揭露了巴黎和会的本质,“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

这些语句都表示他开始认识到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而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并且成为他思想的主流。

(二)思想转变具有时代特征。

五四时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交替时期。

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中混杂着各种思潮。

陈独秀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们都是在经历了对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尝试多次失败之后,与此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产生重大影响,他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宣传过程中逐渐转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推动了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世界观的转变。

对当时的社会来说,进行阶级斗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是救亡的迫切需要,符合了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紧张的国家和社会局势。

二、原因分析在五四时期,陈独秀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

时刻铭记陈独秀的教诲作文600字内容

时刻铭记陈独秀的教诲作文600字内容

时刻铭记陈独秀的教诲作文600字内容
1897年,18岁的陈独秀就饱蘸爱国热情撰写了《扬子江筹防刍议》、《扬子江形势论略》两篇论文。

《扬子江形势论略》全文7000余字,从国防战略的高度,阐述了他对加强长江沿线防务重要性的观点。

这是中国的大门已被打开,中国正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亡时刻, 18岁的陈独秀希望清政府能够意识到危机四伏的现状,加强长江国防。

1903年,沙俄拒不撤出中国东北,陈独秀在安庆发起成立了安徽爱国会,并召集安徽爱国人士在安庆藏书楼举行拒俄大会。

陈独秀在大会上发表演说,呼吁“我国之人有一人不与俄死战皆非丈夫”!愤于中国人“不争荣辱,但求偷生苟活于世上”。

令人敬佩的是,陈独秀始终把爱国主义摆在首位,并不计较个人得失和恩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独秀一走出了监狱,即投入到火热的抗日斗争中去。

他深明大义地说:“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现在大敌当前,国共二次合作,既然是国家需要他合作抗日,我不反对他就是了。

”这些话说得很诚恳也很感人,体现了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博大胸怀!
陈独秀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有他深刻的理性思考的,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对炎黄子孙具有永远的警醒意义。

陈独秀说:“我们中国,家族的制度,在各国之中预算完备的了,所以中国人最重的是家,家家有家谱、有族长、有户尊、有房长、有祠堂……个个人一生的希望,不外成家立业,讨老婆,生儿子,发
财,做官这几件事。

”至于“国家何物,政治何事”,一概不知。

如果与他们谈到国家之事,总认为有皇帝官府作主,与老百姓无关,不知道“国亡家破,四字相连,若国大乱,家何能保”的道理。

论陈独秀的平等思想

论陈独秀的平等思想

论陈独秀的平等思想摘要:本文探讨了陈独秀平等思想的来源、内容,并对其作出了初步的评价。

陈独秀的平等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和个人成长经历;内容包括政治平等、经济平等、人格平等等几个方面;研究陈独秀的平等思想在学术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关键词:陈独秀;平等思想;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对陈独秀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但是学术界还鲜有文章对陈独秀的平等思想作过阐述。

笔者试对其平等思想做一个梳理,以期对学术和实践有所资鉴。

一、陈独秀平等思想的来源1.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陈独秀广为宣传马列主义的平等思想,“真正社会主义运动,是要根本推翻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统治,所以自第一国际以来。

‘解放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和‘解放被压迫的民族’是这一运动的两面大旗。

”陈独秀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人们政治经济的平等,要实现民族间的平等,并以毕生精力身体力行之。

2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司令,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一直对陈独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独秀一度痴迷于法兰西文明,《新青年》都用法文作封面。

陈独秀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一文中对西方资产阶级的平等博爱思想大加赞扬,认为没有这一思想,“今日之黑暗不识仍居何时”,认为法国人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国民中的平等等观念的认同已经深入骨髓,“若法兰西人,其执戈而为平等、博爱、自由战者,盖十人而八九也。

”3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陈独秀的平等思想和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新文化运动有着密切联系。

1897年9月陈独秀读到《时务报》关于反对民族压迫主张救亡的文章后,开始萌生民族国家平等的思想。

1904年,在从东北回到安徽,看到残酷的社会现状后,陈独秀在一首诗中写道,“今知枕弱横葬沧海东,男儿壮举何悲泣”,从中能感受到他对于扶助贫弱走向平等的志向。

陈独秀妇女解放思想论文

陈独秀妇女解放思想论文

陈独秀妇女解放思想论文摘要:1995年我们国家正式把“男女平等”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显然,随着妇女权利和地位的提高,实践需要更好地实现性别平等问题,并以此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稳步前进的今天,我们的妇女获得和男子一样的权利和地位,不管是在经济、政治、教育方面都和男子平等的权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促进妇女思想的解放。

一、陈独秀妇女解放思想的内容妇女问题是中国革命无法回避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创建者,淋漓尽致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揭露的妇女地位低微的根本原因,从而对妇女问题高度重视。

(一)揭露妇女地位低微的根本原因陈独秀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观点,揭示了妇女地位低微的根本原因在于女子经济不独立。

在旧中国,妇女的地位是非常的不公平的,他们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歧视,这些都来源于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而引起的。

他说:“妇女问题虽多,总而言之,就是经济不独立。

因经济不独立,遂生出人格的不独立,因而生出无数痛苦的事情。

”①陈独秀还指出:旧中国女子是“未婚的时候,服从父母:既婚之后,服从丈夫:丈夫死了,还要服从所生的孩子。

”②就是由于妇女在生活上对别人的依附,在关系上对家人的绝对服从,才造成妇女失去了自由。

这些都是由于经济问题引起的,揭示了中国妇女遭受社会歧视的根源所在,他为中国妇女寻求自身解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批判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害陈独秀深受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思想上发生了变化,从而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猛烈的批判。

尤其是对封建婚姻的批判,他把封建的婚姻概括为四个字;“不合情理”③他从结婚的规矩、成婚的规矩、不能退婚三个方面讲述了旧中国女子成婚的情况。

陈独秀猛烈批判封建婚姻制度的目的是呼唤国人确立新型的婚姻观。

他提倡并介绍了西方的自由婚姻,鼓励男女自己择配,他还主张男女平等的婚姻自由,不仅结婚自由,离婚也要自由,“离婚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且能够增进人类幸福,保全国家的安定,家家夫妇和睦,国家也就太平”④。

论述文人陈独秀

论述文人陈独秀

论述文人陈独秀摘要:陈独秀,一个旷世文化奇人,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他首先是个文化领域的领袖,其次才是个政治领域的领袖。

就文化而言,他提出的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具有永恒的魅力,闪烁着启蒙的光辉;而对于政治,他则是个悲剧角色。

关键字:书生逸事狂人创作“自来忘国多妖孽,一世兴衰照眼明。

幸有艰难能炼骨,依然白发老书生。

”[1]一直以来,他都自认为是一介书生。

但他是一位与众不同的书生。

他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建立起共产党,还在文化领域有无人可及的成就。

他的论文、创作,不但富含文化蕴味,而且视角新颖、独特,与社会、人生及政治结合非常之紧密,显得格外大气。

他在文化领域无所不涉,无所不通,才华横溢,堪称是中华文坛上一位灿若星辰的旷世奇才。

“他中等身材,前额宽广,留有小胡子,牙齿整齐洁净,体态文雅,待人随和,但警惕性极高,炯炯有神,闪耀着智慧之光,这就是他的充沛生命力。

”“有时,他那悠然自得的眼神几乎风流倜傥。

他是一位杰出的健谈者,在不拘形式的谈话中,顷刻间就能把对方征服。

”[2]此时,他已经二十出头了,俨然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鲜明地印证了他的书生本色。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了美术革命、戏曲革命、文学革命。

在五四新文运动之始,作为旗手的陈独秀首先冲破当年传统文化的封闭状态,“求新声于异邦”。

他以古典主义、理想主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为线索,勾勒西方文艺的发展脉络。

“吾国文艺犹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

”[3]由此可见,陈独秀并非一位单纯的书生,而是一位智慧与勇气并存的,相当给力的书生!他的奇闻逸事也相当得多,下面简单摘几则,来展现他性格中传奇而闪光的几个侧影。

陈独秀向来视监狱为实验室,屡入监狱却始终坚持研究学问,1932年入狱则致力于文字学研究,这其中还有一段笑话。

话说江苏南通,有一位程先生也是文学家,因慕陈独秀之名,来监狱看他。

两人一见如故,初期互道钦佩,中期交换著作,也互称卓见,后期互起争论,闹到面红耳赤,互斥浅薄,两人都高声大叫,拍桌对骂,幸而没有动武,但隔了一会就好了。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伦理思想探析【最新法学论文】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伦理思想探析【最新法学论文】

以下为附加文档,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删除,谢谢。

2012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白驹过隙,一转眼,我们已迎来了大学的第一个暑假,这也就意味着再等到新学期开始我们可就是学长学姐了,让我不得不再次感慨时间飞逝,是啊,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而已,准备用整个暑假的时间把高中三年的压抑释放出来,而现在已然是一名大学生一年有余了(当然,如果按开学时间来算自然是不大到一年),弄不清是什么时候褪去的“新生”的外衣,但是这会儿却颇有一种“老生”的滋味。

仿佛一切都在一夜之间变老,让人猝不及防。

来不及多多回忆大一的生活,暑假伊始我就投入到另一种生活当中去了,说是辛劳却也充实,说是疲惫却也会觉得那是一种享受,是啊,付出劳动后并有所得,心总大学生论坛大学生交友是会感到些许欣慰吧!不再多言,且说这个暑假我是如何度过的吧!坦白说,本打算在暑假里到工厂找一份临时工作的,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附近的工厂里都没有熟人,厂子里似乎也不缺人,远的工厂里就更不可能找到活干了(也许是不够远,后来听说许多同学都在外地打工,而没有回家,由此不免感到有些惭愧)。

倒是在一开始找了一份在饭店端盘子什么的工作,不过离家较远加之还要上夜班,所以必须得住在那儿,后来让我给推辞掉了,因为那样一来几乎天天不能在家了,而我想多陪陪母亲。

就这样一连十多天都闷在家里,没有找到任何工作。

一天接到高中同学打来的电话,说是次日七八个同学小聚一下,心想也是,毕竟一旦开学而同学又不在同一个城市,连见面都不太可能,更别说弄一个小小的聚会了,遂决定参加聚会。

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聚会那天中午一起吃饭喝酒的时候,大家无话不说,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有两个同学大一一年利用空闲时间自己挣了不少工资,更重要的是他们藉此锻炼了自己在社会上闯荡的能力,此外还有一个同学就在这个暑假办了一个补习班,收了五六十个即将上高中的学生,保守估计一个暑假下来净赚几千元。

其间,“社会”一词必然成为话题的重中之重,彼此交流闯荡社会的经验、趣闻,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认识,一顿饭的工夫,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已经相当落后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恐怕多半是纸上谈兵吧!因此,我自是沉默而少言,有同学禁不住问我这个暑假没出去打工?我如实诉说,不想同学竟帮我出主意,他们比较了解我的性格,有些内向,所以出的主意多半是要我突破自己,多和人打交道,说在社会上不会交际是不行的!最后,一同学说暑假有很多商场都在搞活动,恰好他姨市某大型超市的经理,说可以帮我问问她那要不要人。

论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论文

论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论文

论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论文陈独秀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他是杰出的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

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论陈独秀前期民众观的二重性全文如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陈独秀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最终是否完成这个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呢?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其前期的民众观,看他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如何。

毛泽东同志曾说,看一个人“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真马克思主义者,只要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就完全清楚了。

只有这一个辨别的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1]。

本文就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民众观,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两段来分析。

一五四运动之前,陈独秀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基本上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他虽然去初步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但从根本上看,他还是对人民群众持漠视的态度。

当时的中国,内受封建压迫,外遭列强侵略,黑暗腐朽,民不聊生。

作为关心祖国命运和前途的革命者,如果不去关心广大的人民群众,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在这点上,陈独秀的态度是矛盾的、双重的。

一方面,他开始朦胧地意识到“人民”的概念,认为“国家是人民建立的,虽有土地,若无人民,也是一片荒郊,如何能有国家呢”[2]?这里,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指出国家应以人民为主,“民主国家,真国家也,国民之公产也,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也”[3]。

试析陈独秀的中西文化评判及其价值取向特点

试析陈独秀的中西文化评判及其价值取向特点

论文关键词:陈独秀;中西文化;价值取向论文摘要:为了探讨陈独秀思想特点,采用文献解析的方法,认为:五四时期,陈独秀从文化发展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他以科学、民主和人文精神等先进理念为参照,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和评判,目的是以西方现代文明来引领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

尽管这种评判带有“舍中求西”的情感倾向,对传统文化批评过多,但他并非要全盘否定和废弃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主张借鉴西方文化对之进行合理改造,以便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合五四新文化的时代背景来看,陈独秀的评判基本上是客观的,其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科学的、先进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向危机,与此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奠定了基础。

中西文化取向之争一直是困扰近代思想界、文化界和学术界的显象问题。

自19世纪末西力东渐,中国知识界就中西文化取向(包括融合与创新)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长期给不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20世纪初,当中国的文化走向再次遭遇传统与现代的困扰之时,陈独秀应时代的召唤,自觉地担当起中国文化重建的重任,为中国文化的新生做出了大胆抉择。

作为文化大家,陈独秀对中西文化兼收并蓄,通过其作品充分地表达了个人对中西文化的认知,建构了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文化观。

一、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判(一)中国故有之伦理道德急需改造伦理道德问题既是文化的表象问题,也是文化的本质问题,它是人对内心世界和现象界的认识与表达达到规范的结果。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基本上是统治者及其附庸把儒学意识形态渲染利用的结果。

儒学主要强调的是以家国秩序为中心、以仁爱为基础的伦理控制。

伦理控制由于把所有个人行为都归结为伦理行为,呈现为一种网状控制,而非某一面的或点的控制如法律等,因而使得所有行动都获得了社会学中所谓的社会行动的意义。

尽管伦理控制规范了社会行为,满足了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却也暴露了它专制、武断、扼杀人性、摧残自由等弊端。

陈独秀早期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渊源及启迪-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陈独秀早期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渊源及启迪-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陈独秀早期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渊源及启迪-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人类社会的进步,表现为社会建设思想的进步,社会建设思想的进步又引导着社会不断走向文明的新高度。

陈独秀作为第一书记,在从主义者转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引导其的价值指向是旧社会,建设新社会,主导其行动的是反抗专制社会,建设社会,推动其向前的理想信念是建设、平等、自由、法治的社会。

其间,陈独秀社会建设思想渊源既为于传统文化的本来,又为历史的现实思考,还为西方近代文明的比照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播。

而今,在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社会建设以自由平等法治公平为价值标准,社会建设思想要得以内化为社会共同意识,委实可以借鉴陈独秀早期社会建设思想的历史形成机制,在古今中外的辩证统一中着实树立。

一、陈独秀早期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19 世纪下半叶至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忧思着国家的命运,从而想象和规划使积贫积弱和专制愚昧的国家摆脱旧貌的社会建设的崭新范式。

在此,陈独秀作为杰出代表之一,在立宪主义者、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多向选择中,选择了,选择了和科学,进而完成了从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其、自由、平等、法治的社会建设思想也就相伴而生。

一是以爱国主义的情怀在封建专制的过程中确立自由的社会建设思想。

1902 年,陈独秀准备创办《爱国新报》,其初衷就是依时立论,务唤起同胞爱国之精神.[1]1904 年,陈独秀从上海潜回安庆,与爱国友人创办了《安徽俗话报》,痛感强大昌盛的古代中国在近代的衰亡,呼唤国人要有爱国心,要自强。

1915 年9 月15 日,由陈独秀主撰的《新青年》创刊,在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敬告青年》,把突出体现科学和思想的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作为了衡量不甘现状有志改造社会的新青年的标准。

认为国家权力本来就应该为全国国民所共有[2],而不该为一人一派所独有。

陈独秀晚年在江津的岁月现当代文学论文

陈独秀晚年在江津的岁月现当代文学论文

20世纪初,陈独秀高举中国新文化运动大旗,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李大钊等缔造了中国党,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晚年,他从国民党监狱里出来,漂泊到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在乡间鹤山坪石墙院,度过了生命的最后4年。

一、破帽遮颜过重庆1938年7月2日黄昏时分,一艘逆水而行的客轮徐徐驶抵重庆朝天门码头。

体态清瘦,身着洗得发白蓝布长衫的陈独秀,由妻子潘兰珍搀扶着步履蹒跚地随人流来到江岸。

他先期抵渝的儿子陈松年迎上来,取过行李,领着他们来到禁烟办事处李仲公寓所。

陈独秀对新闻记者采访和社会名流约见,一律回绝。

可是,张恨水等安庆老乡专为他举办的接风洗尘宴会,不得不入席。

几天后,北大时的老朋友沈尹默寻迹登门畅谈离别之情,相见之欢。

别时劝道:“到山中歇息吧。

”陈独秀说:“已是这样打算,几年的监狱生活落下一身病……”沈尹默赠诗中有“时乖遂入市,曲尽宜归山”句,陈独秀领悟其意,接受老朋友忠言。

邓仲纯得悉陈独秀已来重庆,多方寻访,在上石板街15号见到陈独秀。

老友重逢,欣喜若狂。

邓仲纯原名邓初,与陈独秀是同乡、同留学日本、同在北大共事、同参加革命活动。

两人从青年谈到壮年、老年,从个人谈到家庭、事业……各有成功失败、酸甜苦辣。

最后,邓仲纯诚恳、热情地邀请陈独秀夫妇:“到我那儿去住吧,乡间比城市好!”陈独秀在交谈中了解到江津比重庆凉爽、日机空袭少、生活费用便宜,加上邓仲纯是医生,便与家人商量,都同意去江津居住。

二、邓宅门前遇故知8月2日早晨,陈独秀和潘兰珍在陈松年陪伴下,登上了由重庆去江津的小客轮。

粗心的陈独秀在重庆动身前未向邓仲纯捎个信;大意的邓仲纯邀请陈独秀夫妇来家住这样的“大事”,竟没有取得太太的同意。

陈独秀一行人来到邓宅门前,不巧,邓仲纯出诊乡下。

邓太太随丈夫在北大时是认识陈独秀的,也略知今天的陈独秀是“危险”人物。

她在门缝里瞧见这老夫少妻,心生厌恶,嘱佣人:“我不会客,不要开门!”在大太阳底下汗流浃背、唇焦舌燥的陈独秀夫妇久等不见门开,很不是滋味,进退维谷。

论文之陈独秀

论文之陈独秀

陈独秀的性格与命运成长坏境给性格以重要影响,性格决定命运。

陈独秀用其波澜壮阔、悲苦坎坷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

陈独秀成长于一个书香之家,受家庭氛围的熏陶,他身上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特性——孤傲而多才。

父亲在他襁褓时就撒手人寰,因此,并没有一个成熟而理性的男人他成长路上的错误。

我认为父亲是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少年时的第一偶像,我们的行为、性格或多或少的会模仿父亲。

少年时没有父亲引导的陈独秀,颇有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舍我其谁”的愤青气质。

比如,对大胡子爹爹封建大家长式教育的反抗,对儒家四书五经和科举考试的厌恶,他直接而果决的表现了出来,并且以他特有的方式默默反抗。

少年时的陈独秀不屑于隐忍、不向现实屈服,或他不屑于这么做。

例如,白胡子爹爹让他背四书五经时,他不像也不愿背,就被白胡子爹爹拿直尺打手,即使手已经肿的老高了,陈独秀也不愿点头屈服,直到他的母亲哭着劝他、求他时,才偷工减料地完成了他的启蒙教育。

所以,顺理成章的少年时的陈独秀是一个叛逆青年。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有相似的少年经历,如少孤、有《广陵散》留世的嵇康。

他祖父曾说:“这个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蛇。

”在国之将殇、族之将亡的时代,陈独秀同大部分爱国知识分子一样,有着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以爱国为己任,真正的做得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那个时代的爱国之光如一轮明日,照亮了未来中国的前进之路。

而这光是由多少中国人的生命、智慧、热血凝聚而成的?恒河沙数。

直到今天,我们依旧深深震撼。

那是一个热血的年代,一个疯狂的年代,无数中国人为”国之富强民主”而抛头颅、洒热血,为救国而疯狂。

在那样的年代里,救国革命的热潮势不可分挡,“习得文武艺,卖于救吾国”才是大部分人的价值观吧。

了解陈独秀的历史后,我曾不止一次的慨叹与幻想,“也许不参与政治,凭借其出色的文学功力与天分,陈独秀可能会成为一个大专家、大学者,从而流放百世,名垂千古”。

但那样也许才是最残忍的吧,让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居于一隅,不问世事,不作为,想象都不可能吧。

我的榜样陈独秀作文

我的榜样陈独秀作文

我的榜样陈独秀作文我的榜样陈独秀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很多人都在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的确,这种形势以及这种形势的逼迫造就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在我的眼中,陈独秀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历史的变换,都不会造就两个命运成就相同的人。

虽然他放弃党的领导权对当时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他对社会主义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他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牢记的人。

他是非常有远见的革命家。

在共产国际声势浩大的时候,他却能看穿共产国际的谎言!共产国际只不过是斯大林施加政治影响的独裁工具而已!他是理想主义的爱国者。

在那个民党亲美,共党亲苏的情况下。

一方面对民党对西方的妥协大加斥责。

在中东路事件,苏军入侵国土时,他又力挺国民政府自卫反击,反对苏联。

就像他信奉的“托党”的创始人托洛茨基一样,他们不善于政治斗争,最后都死于非命。

但历史证明是仲甫先生是正确的,在共产国际以及苏联在政治利益,谎言,独裁,暴力中支离破碎的时候,第四国际却依然在为社会主义的目标奋斗着!所以,陈仲甫先生是一个理想的,充满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革命家和知识分子!细察陈独秀的一生,从6岁跟祖父读四书五经开始,他经历了封建主义的儒说和“选学妖孽”——改良主义的“康梁派”——反清辛亥革命的“乱党”——资产阶级革命的民主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与共产党领袖——托洛茨基主义反对派——超阶级民主主义者的道路。

他的思想的确充满着一个又一个的转折,一个又一个的否定。

但是具体分析起来,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的转折是飞跃,是进步,之后的转折则相当复杂,前进中有倒退,倒退中又有新的飞跃。

然而,他的每次转变都是不彻底的,一个时期中,一种思想占主导地位,又有旧思想的残余和“新思想”的萌芽,往往是:继承,未吸取精髓;创造,没建立独立体系;抛弃,还藕断丝连。

这就使他的思想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复杂性,任何简单笼统的评论都是不确切的。

陈独秀把法兰西民主主义思想引进中国,掀起了以反孔教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确有不朽的历史功勋,不愧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期末论文题目:陈独秀的最后民主见解******年级:2013级思政二班学号:**********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年12月论文提要陈独秀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和民族灾难沉重的年代,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领导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重要的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当选过总书记;但也受过多次牢狱之灾,……1937年7月,陈独秀在经受过8年的监狱生活后,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

我的论文就是讲述陈独秀晚年的主要思想和我对其思想的认识与评价。

我对他的晚年民主思想是采取总分的模式,分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系统阐述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就是从总体角度来看;接下来是分别从两个理论观点阐述,第二部分是关于他的新“二次革命”论的形成;第三部分就是关于他对于苏联经验和斯大林主义的批判思想;几十年过去了,陈独秀关于民主思想的见解有得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有的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应以一个公平的心态去评析陈独秀。

陈独秀的最后民主见解徐梦园摘要:陈独秀,一个中国现代史上有过辉煌有过末落的人物。

因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期,成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主要代表人物,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929年11月,他被开除了党籍。

以后他又和托洛茨基派结合,并被选为中国托派的中央委员。

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处了13年徒刑。

1937年七月,抗日战争的爆发,他被释放出狱。

在晚年的时候,他的民主思想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个是新“二次革命”论的形成;一个是反对苏联经验和斯大林;关键词: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新“二次革命”论苏联经验反对法西斯陈独秀,一个中国现代史上有过辉煌有过末落的人物,一生崎岖坎坷,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有重大的历史功绩,在中国传播马列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当中,曾做出过重要贡献。

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思想上及其思想活动上有着严重的缺陷,因此,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期,成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主要代表人物,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召开了紧急会议,撤销了他总书记的职务。

大革命失败之后,他没有听从党中央的劝告,继续走下坡路,1929年11月,被开除了党籍。

之后他又与托洛茨基派结合,并被选为中国托派的中央委员。

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决13年徒刑。

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他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

陈独秀是一个生前和身后都引起颇多争议的历史人物,廖盖隆先生曾评价他:“总观陈独秀的一生,他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他确实有点像俄国革命中的普列汉诺夫。

”也有人认为他的错误大约功绩,但是无论怎样,我们要学习的是他正确的思想和地方。

在面对反动派压迫和贫困生活的折磨下,陈独秀并没有思想和意识上消沉,反而继续探索属于他自己的民主思想。

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我把1929年11月至1942年5月这一时期称为他的晚年时期,也就是1929年11月被开除党籍到1942年5月病逝这个期间。

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不仅与他自身非凡而独特的经历密切相关,也同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及其外部环境有关。

下面,我就从总体角度阐述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

一、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总体阐述陈独秀的一生是追求民主的一生,他对待民主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早年时期,他的民主思想唤起了民众向封建堡垒冲锋陷阵的号角。

在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他所宣传的民主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民主的特性,但是他所要达到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实现独立民主之人格,自由平等之人权。

在后期,他又对民主的真正内涵作出了必要的说明“吾人第一须知民主之定义,即为由大多数人民管理即治理国家。

”“以言民主,其一即由大多数人民管理的政治,亦即由大多数人民代表政制行使国家统治权,此乃君主一人统治及贵族少数人统治之对称也。

”总的来看,他的民主理论观点主要是有民主的历史发展、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民主制与独裁制、社会主义与民主这几个部分组成的。

(1)、关于民主的历史发展陈独秀认为:“民主是自从古代希腊罗马以至今天、明天、后天,每个时代被压迫的大众反抗少数特权阶层的旗帜,并非仅仅是某个特殊时代历史现象,并非仅仅是过了时的一定时代中资产阶级统治形式。

”是的,民主是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旗帜,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反对特权和腐败的良药。

他指出:“我认为以大众民主代替资产阶级的民主是进步的。

”可见实现广大人民的民主是陈独秀想要达到的目标。

陈独秀正确的指出民主是有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但是他进而又认为民主将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时候,把民主看成了超历史的范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关于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陈独秀在晚年的书信中常常会提到“无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问题,并且将无产阶级民主与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联系在一起。

他不仅将“民主”与“制度”联系在一起,也把它与“阶级”联系到一起,没有把民主制理解为是超阶级的范畴。

(3)、民主制与独裁制陈独秀认为:“以德俄的独裁制代替英法美的民主,是退步的。

”对于这个观点,我在第三部分的苏联经验和斯大林现象的叛逆者中有详细的说明。

(4)、社会主义与民主陈独秀认为:“我认为非大众政权固然不能实现大众民主;如果不实现大众民主,则所谓大众政权或无级独裁,必然流为史大林式的极少数人的格柏乌政制。

”这就是陈独秀所表达的“民主是对于官僚制的抗生素”的思想,也是陈独秀总结苏联经验得出的最有价值的见解。

最后,陈独秀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民主政治加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

他说:“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和经济上社会主义,是相成而相反的东西。

”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民主社会主义。

以上就是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总体评述,接下来就是就陈独秀的理论思想具体分析他的晚年民主思想。

二、新“二次革命”论的形成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曾说过:“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

”在八年的监狱生活中,陈独秀得到了许多的精神反思,其中他通过对托洛茨基主义的反思,使原有的民主主义思想不断上升,导致他对托洛茨基主义和整个苏联经验发生了根本的动摇。

但是使他最终动摇突破托洛茨基主义条框的是抗日战争对他的深刻教训。

这也成为陈独秀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并与托洛茨基主义决裂的实践基础。

陈独秀的新“二次革命”论总结起来就是三个方面,一个就是对时代环境的考察;一个是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还有一个就是对中国革命性质的认识。

归纳起来陈独秀想要实现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和一切帝国主义的统治,完成中国的独立和统一;清除封建残余,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农民获得解放;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改革政治制度,建立一个法制和民主较为完备的近代国家。

简言之就是建立一个资本主义的近代国家。

陈独秀认为只有实现了上述的人物,才可以把社会主义的任务逐渐提上日程。

但是根据中国当时内外环境以及自身的条件,中国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遥远未来的事情。

上面就是陈独秀新“二次革命”论,比较旧“二次革命”论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新“二次革命”论中他认为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大有发展余地的初期资本主义国家。

因之,这一理论必然减弱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艰巨性和严重性。

对于陈独秀的新“二次革命”论,我认为,他存在一些优点,比如他提出了反帝反封的任务是建设国家的前提,解决土地问题和发展工业是基础等。

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他认为建立资本主义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

所以对于陈独秀的新“二次革命”论的理论,我们要客观辩证的认识和分析。

三、苏联经验和斯大林现象的叛逆者陈独秀在晚年时期的第一个阶段,以中国抗日战争为实践基础,重点否认了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形成了新“二次革命”论的理论观点,在晚年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在以往长期思想酝酿的基础上,集中考虑了苏联经验,从而形成了他的最后见解。

1940年9月陈独秀在谈及他的晚年民主思想的时候,曾明确写到:“我根据苏俄二十年的经验,深思熟虑了六七年,始决定了今天的意见。

”陈独秀对苏联经验和苏联制度的明确否定是在苏联内政和外交方面发生可三大事件推动之下最后完成的。

第一个事件就是举世关注的莫斯科审判案;第二个事件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第三个事件就是苏芬战争和苏联“东方战线”的建立。

这三大事件促使了对苏联经验沉思了六七年之久的陈独秀得出了最后的结论。

写了6封信和3篇文章,分别对苏联与世界大战、苏联经验与民主问题、世界大战与未来大势等问题,逐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其中,核心的问题还是苏联经验与民主问题的关系,他曾说:“应该毫无成见的领悟苏俄多年的教训,科学的而非宗教的重新估计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及其领袖之价值,不能一切归罪史大林,例如无产阶级政权之下民主制问题。

”他一在的告诫人们:“苏联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后十年的苦经验,应该使我们反省。

我们若不从制度上寻找缺点,得到教训,只是闭起眼睛反对史大林,将永远没有觉悟,一个史大林倒了,会有无数史大林在俄国及别的别国产生出来。

”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陈独秀不是不反对斯大林,是因为斯大林早就被他否定了,从上面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陈独秀的主要批判点不是斯大林,而是苏联无产阶级政权下的民主制,而且在他看来斯大林现象的出现根本原因也是苏联无产阶级政权下的民主制。

他曾说:“明明是独裁制产生了史大林,而不是有了史大林才产生了独裁制。

”陈独秀在揭露斯大林现象的同时,也把注意力转向了苏联的政治制度,可以说有远见的,并且在当时也是有胆识的。

他用“无产阶级独裁制”形容斯大林这个领导政权,表明他认为这个政权用独裁代替了民主,已经不是无产阶级政权了。

他认为的无产阶级政权是即反对资产阶级的,也是给广大人民带来民主的政权。

这个“独裁制”是什么时候形成的?陈独秀重新审视历史的目光就自然转移到了十月革命以来的历史,他说:“不幸十月以来,轻率的把民主制和资产阶级统治一同推翻,以独裁代替了民主,民主的基本内容被推翻了,所谓‘无产阶级民主’‘大众民主’只是一些无实际内容的空洞名词,一种抵制资产阶级民主的门面语而已。

”就是说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的时候,不要将民主制一同推翻,要保留人民一些自由和党派的一些自由。

陈独秀在反对苏联经验和斯大林现象的时候,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党外无党,党内无派”的问题。

这句话最早是在他1927年12月所写的《国民党四字经》中:“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同样,他也用这句话证明了苏联的独裁制。

陈独秀后期的民主思想已经不是单纯的宣传民主和要求民主问题,而是要从制度上铲除萌发专制独裁的祸根。

陈独秀的终生都是在为民主而奋斗着,无论是备受赞誉的新文化运动,还是是非繁多的最后见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