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施治

合集下载

中医外治法原则

中医外治法原则

中医外治法原则1. 概述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外用方法来治疗疾病。

与中医内治法相比,中医外治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优点。

根据中医理论,中医外治法的原则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寒温调理、湿燥调理、活血化瘀以及局部针灸等。

2.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外治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辨证论治来确定适宜的外用方法。

在使用外用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年龄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 寒温调理寒温调理是指通过使用寒温性质不同的药物或物理方法来调节患者体表的温度。

当患者出现寒凝或阳气亏虚等寒邪所致的疾病时,可以采用温灸、艾灸等方法来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消除寒邪。

而对于火热病症,可以采用冷敷、泡脚等方法来清热解毒,降低体温。

4. 湿燥调理湿燥调理是指通过使用湿性或润燥性的药物或物理方法来调节患者体表的湿度。

当患者出现湿邪所致的湿证时,可以采用艾叶贴敷、中药浸泡等方法来祛除湿邪,改善局部的湿气环境。

对于干燥病症,可以采用润滑剂、保湿霜等方法来增加局部的水分含量,缓解干燥不适。

5. 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是中医外治法常用的治疗原则之一。

通过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或物理方法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淤血和血块。

常见的活血化瘀方法包括拔罐、刮痧、推拿等手法,以及透骨草、当归等中草药。

这些方法可以改善局部的微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6. 局部针灸局部针灸是中医外治法中的特殊疗法之一。

通过在患者体表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局部针灸可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达到舒筋活络、止痛消肿的效果。

常用的局部针灸方法包括耳穴贴压、腧穴刺激等。

7. 注意事项在使用中医外治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辨证分型,确保选择合适的外用方法。

- 需要严格掌握使用药物或物理方法的剂量和时间,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 需要注意外用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和过敏性,避免引发过敏反应。

中医八纲学说如何指导辨证施治方法

中医八纲学说如何指导辨证施治方法

中医八纲学说如何指导辨证施治方法中医的八纲学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基础,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方面。

通过对这八纲的准确判断,能够为辨证施治提供明确的方向和依据,从而达到精准治疗、恢复健康的目的。

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是对事物或病症两种对立又相互关联的属性的概括。

阴和阳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比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物质基础,生理功能属阳,物质基础属阴。

在病症的判断中,凡是兴奋、亢进、温热的属于阳证;而抑制、衰退、寒冷的则属于阴证。

比如,面色潮红、烦躁不安、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多为阳证;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畏寒肢冷、大便溏稀、小便清长等多为阴证。

阴阳的平衡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调整阴阳的平衡是治疗的关键。

表里主要是辨别病位的深浅和病情的轻重。

表证通常是指病邪侵袭人体的初期阶段,病位较浅,病情相对较轻。

常见的症状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

里证则是指病变部位在脏腑、气血、骨髓等内部,病位较深,病情相对较重。

其症状表现多样,如咳喘、心悸、腹痛、腹泻、便秘等。

在治疗上,表证多采用解表法,使病邪从体表得以解除;里证则根据具体的脏腑气血等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理治疗。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表现为怕冷、喜暖、口不渴、面色白、四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热证则表现为发热、怕热、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

寒证多由感受寒邪或体内阳气不足所致,治疗以温阳散寒为主;热证多由感受热邪或体内阳气过盛所致,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

需要注意的是,寒热有时会相互转化,比如寒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热证,热证也可能转化为寒证,这就需要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灵活把握。

虚实是判断邪正盛衰的两个方面。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盗汗、心悸失眠、腰膝酸软等;实证则是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所表现的证候,如高热、烦躁、腹痛拒按、胸闷气粗、痰涎壅盛等。

中医对症下药的原则

中医对症下药的原则

中医对症下药的原则
中医对症下药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辨证论治:中医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症状、疾病的性质、病因、发病机理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的证候,针对不同的症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辨病治病:中医治疗重点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这就要求医生必须辨病。

辨病是通过对病因、流程、症状、舌、脉等方面的全面了解,确定病情属于哪一类,从而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 相因治病:中医治病之道是综合性的,将疾病看作是整个机体功能和组织结构的失衡和失调,注重从其内外环境的因素入手去寻找病因,寻找病因的原因。

一旦确定了病因,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它,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4. 制宜施治:中医治疗要根据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时而异。

制宜施治就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工作性质、生活环境等综合因素,制定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

5. 病情动态化管理:中医治疗强调病情动态化管理,即随着病情改变调整治疗方案,不断调整剂量、药物搭配等方面的内容,以适应病情的迅速变化,切实保证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中医辨证施治理念,你了解吗

中医辨证施治理念,你了解吗

●卫生与管理●健康女性2021年第1期·92· 中医辨证施治理念,你了解吗?王伦川沐川县沐溪镇幸福卫生院 四川乐山 614000中医是我国的国粹,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医一直坚持辨证施治的理念,你知道什么是辨证施治吗?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关于中医辨证施治理念的小知识吧!辨证施治又被称之为辨证论治,主要包括辩证与施治这两个环节,是中医判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研究和处理疾病的特殊方法。

辨证施治当中的“辩证”指的是认证、识证。

证即对病理反映的概括,主要包括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可以反映出这一阶段当中病理变化的本质。

所以,相比于症状来说,证可以更好地反映疾病的本质。

而辩证就是根据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这四诊过程所得到的资料明确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辩证施治当中的“施治”就是根据辩证的具体情况明确具体的治疗方法,是理法方药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中常用的辩证方法有七种,分别是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辩证以及卫气营血辨证等。

第一,八纲辨证是最基本的辩证方法。

八钢是辩证总纲,主要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内容,其中阴和阳又是八钢的总纲。

在进行辩证的过程中,中医需要根据四诊结果以及八纲辨证的内容将患者的疾病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

第二,脏腑辨证是最常用的辩证方法。

中医在辨证过程中需要结合脏腑辨证、八纲辨证以及气血津液辩证等方法归纳总结患者的症状、体征,明确病变的脏腑部位以及性质,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脏腑辨证主要应用在内伤杂病当中,可分为单独脏病、单独腑病以及脏腑兼病等类型。

第三,三焦辨证是辩证温病的常用方法。

三焦辨证可以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与症候情况。

第四,六经辨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外感病分为三阳病症与三阴病症这六种类型,其中三阳病症包括太阳病证、阳明病证以及少阳病症,而三阴病症包括太阴病症、少阴病症以及厥阴病证。

中医护治原则

中医护治原则

中医护治原则
中医护治原则是中医治疗疾病时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即通过分析病情、病因、病机等因素,确定治疗方案。

2. 以平为期: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治疗疾病时要注重平衡身体各个方面的功能,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3. 防病为主:中医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及定期进行体检和保健。

4. 个体化治疗:中医注重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都不同,所以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5. 综合治疗:中医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八纲学说如何提高辨证施治水平

中医八纲学说如何提高辨证施治水平

中医八纲学说如何提高辨证施治水平中医八纲学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基础,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方面。

它是中医对疾病性质、部位、正邪盛衰等方面的概括性总结,对于准确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医八纲学说如何提高辨证施治水平。

一、深入理解八纲的内涵阴阳是八纲的总纲,它涵盖了事物的两个对立面。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人体阳气过盛可能出现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而阴气过盛则可能表现为畏寒、肢冷、腹泻等。

表里主要用于判断疾病的位置和病势的深浅。

表证通常指疾病在体表,如感冒初期的发热、恶寒、头痛等;里证则是指疾病在脏腑内部,如胃脘疼痛、腹泻等。

寒热反映了疾病的性质。

寒证多表现为怕冷、肢凉、口淡不渴等;热证则常见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等症状。

虚实则关乎人体正气与邪气的盛衰。

虚证主要是正气不足,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实证则是邪气过盛,如气滞、血瘀、痰饮、食积等。

二、通过四诊收集八纲辨证的依据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是获取疾病信息、进行八纲辨证的重要手段。

望诊可以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

比如,面色苍白多为虚寒,面色红赤可能是实热。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声音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咳嗽声重浊多为实证。

问诊能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起居等情况。

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怕冷、发热,以及出汗的情况,有助于判断寒热;了解患者的体力、饮食情况等,可辅助判断虚实。

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脉象和按压身体部位来诊断。

脉象浮多为表证,沉脉常为里证;脉细数多为阴虚,脉洪大有力多为实热。

三、综合分析八纲之间的关系在实际临床中,八纲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例如,表寒证如果治疗不当或病情发展,可能会入里化热,转变为里热证;虚证和实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如正气不足的虚证患者,若因虚致实,可能会出现虚实夹杂的情况。

因此,在辨证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纲之间的关系,全面准确地判断病情。

辩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

辩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

辩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辩证施治是一种治理和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源于辩证法的思想。

它强调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和矛盾关系,并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分析和解决来实现治理和问题解决的目标。

下面将从原则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原则:1.矛盾普遍性原则:认识事物的矛盾普遍存在,任何现象或问题都是由对立面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治理和问题解决时要从矛盾的普遍性出发,充分认识和分析各个方面的矛盾。

2.矛盾特殊性原则:认识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要针对具体情况来确定治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

每个问题都有其特定的矛盾要素,需要通过具体情况的分析来找到最佳解决方法。

3.矛盾主导性原则:认识事物的矛盾具有主导地位,通过解决主要矛盾来解决次要矛盾。

在治理和问题解决时,要识别并解决主要矛盾,从而引导和推动次要矛盾的解决。

4.矛盾发展性原则:认识事物的矛盾是发展变化的,通过矛盾的调节和转化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在治理和问题解决时,要充分考虑矛盾的发展趋势和变化,通过调节和解决矛盾来推动事物的良性发展。

5.矛盾综合性原则:认识事物的矛盾是复杂问题的综合体,要全面考虑多种因素和各个方面的矛盾关系。

在治理和问题解决时,要通过综合分析和综合施策的方式,找到全面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方法:1.辨证思维方法: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充分认识和揭示问题的矛盾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矛盾分析方法:通过对问题进行矛盾的认识和分析,找出问题的矛盾方面和主要矛盾,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策略。

3.综合施策方法:综合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措施来解决问题,针对不同的因素和矛盾关系,制定全面和协调的施策方案。

4.辩证调解方法:通过调解各种矛盾关系,促使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和协调,解决矛盾引发的问题。

5.联动集约化方法:通过各方面的联动和资源的集约化,实现治理和问题解决的协同效应,提高治理和问题解决的效率和效果。

通过辩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确定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制定合理的施策方案并实施。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病症辨证与治疗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病症辨证与治疗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病症辨证与治疗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病症辨证与治疗在中医学中,病症辨证与治疗是核心概念之一。

病症辨证是指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手段,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辨别和判断;治疗则是根据辨证结果,对病症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病症辨证与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中医辨证的基本原则中医辨证的基本原则是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病因与病理的综合研究。

辨证施治是根据四诊与八纲辨别病情,进而针对病因与病理进行相应的治疗。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获取信息;闻诊则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听诊心肺等来获得的病情;问诊是指医生与患者交流,了解病情发展过程和与疾病相关的情况;切诊则是通过触诊脉搏、四肢冷暖等来判断病情。

八纲辨证是根据病情的变化特征分为表里、寒热、虚实八个方面。

表里辩证是指轻重缓急病情的变化;寒热辩证是指病情是否出现发热或寒冷等不同症状;虚实辩证则是根据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实热、实寒等情况进行辨别。

二、中医辨证的方法1. 望诊:通过肌肤、粘膜、舌质、舌苔、眼神等的变化情况来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比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舌苔黄厚可能表示热病等。

2. 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比如有气喘声可能表示有肺热、气滞等问题。

3. 问诊: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病情的起因、发展背景等,比如询问患者的病程、病因、病症等。

4. 切诊: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四肢的温度等来判断疾病发展情况,比如脉搏细弱可能表示气虚、血虚等。

三、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辨证施治和因证制宜。

辨证施治是根据病情的辨别结果,对病人进行治疗;因证制宜是指根据不同的病情特征,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可以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

中药治疗是根据辨证结果,通过调配中药制剂来达到疗效;针灸则是利用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等;推拿则是通过按摩、揉捏、拨动等手法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的辨证施治步骤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的辨证施治步骤

3
具体应用
根据患者病情,灵活运用扶正与祛邪的方法。如 先祛邪后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或扶正与祛邪 并用等。
调整阴阳平衡以恢复健康状态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调整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 则。
具体措施:根据阴阳盛衰情况,采用 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方法,使阴阳 恢复平衡。如阳盛者泻热,阴盛者祛 寒;阳虚者扶阳,阴虚者补阴等。
选用适宜治疗方法和手段
A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选用适当的中药或西药进行治 疗。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不良反应。
C
饮食调养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给予适当的饮食建议 ,如寒证宜食温热性食物,热证宜食寒凉性 食物等。
非药物治疗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 法。这些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平衡阴阳等作用,对某些疾病有独特疗效 。
辨别虚实状况
了解体质强弱
通过询问患者的体质状况、生活 习惯等,来辨别虚实状况。
分析病理变化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病理变化与虚 实状况之间的联系。
判断疾病本质
根据虚实状况的辨别,判断疾病的 本质和治疗方证确定基本证候
辨别阴阳
根据症状、体征的阴阳 属性,确定病变的阴阳 类别。
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效果评估等信息,为总结经验 教训提供依据。
分析成功案例与失败案例
对比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提炼经验教训 。
不断学习新知识
关注中医诊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 辨证施治水平。
持续关注患者康复情况
定期随访
在患者康复期间,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生活质 量。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的 辨证施治步骤

中医辨证施治学因病施治的诊疗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学因病施治的诊疗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学因病施治的诊疗方法中医辨证施治学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基于中医独特的辨证施治观点和方法而形成的一种诊疗学科。

在中医辨证施治学中,医生根据所观察到的患者症状和体征,辨明疾病的分类,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逐一介绍中医辨证施治学中常用的诊疗方法。

一、望诊法望诊是中医辨证施治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目色、唇色、舌脉等,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阴虚阳亢等有关;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湿热内盛、脾胃失调等问题。

望诊方法可以为医生提供初步的参考,但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需要与其他诊断方法相结合。

二、问诊法问诊是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交流过程。

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诉、病程、症状特点、身体感受等,医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在问诊过程中,医生还需要注意患者的语言表达、声音、情绪状态等,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问诊是中医辨证施治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帮助医生确定辨证的依据,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切诊法切诊是通过观察患者脉搏的形态、节律、速度和力度等特征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脉搏是体内脏腑功能的外在反映,通过对脉搏的切诊,可以了解患者体内的阴阳盛衰、气血充盈情况。

例如,脉搏细弱可能与气血不足、阳虚阴盛等有关;脉搏弦结可能表示气滞血瘀等问题。

切诊方法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

四、闻诊法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鼾声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听声能够了解气机升降的状态,进而推断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

例如,咳嗽声嘈杂可能表明痰湿内阻、肺气瘀阻等病理情况;鼾声沉重可能与脾胃气虚、阴虚火旺等有关。

闻诊方法需要医生较高的听力和专业知识,对医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要求。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施治学中的诊疗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问诊、切诊和闻诊四种。

这些诊疗方法相互印证,相互补充,辨证施治的核心观点是“辨病从证”,即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定,确立辨证的依据,再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搜狗百科

辨证施治—搜狗百科

辨证施治—搜狗百科(一)什么叫辨证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

证:即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

辨证: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

(二)什么是施治施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

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

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

辨证施治可以说是病因疗法。

(三)怎样辨证施治1、辨病位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它的病因、病位,同时要注意到相应的病因病机。

例如病位有表与里、脏与腑、气与血、上焦与下焦、太阳与阳明,实际上就是辨病位之所在。

《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因而截之,中者药泻之于内,……”。

2、辨病因(1)因寒而病之寒证。

(2)因热而病之热证。

例如痰热蕴肺、痰热阴肺,病机不同,病位机同。

(3)因虚而病之虚证,如脾虚作泻与湿热伤脾,亦为病因不同而病位相同。

(4)因实而病之实证,如阳明病之实证,与胃肠积滞,病因病位同。

《内经》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际上就是一种病因疗法。

中医学的病因、病位,实际上是指机体内,特别是脏腑的病理变化的综合反应。

关于病位,并非专指某个局部出现的症状,而是指某一症候群的综合反应。

如血虚头晕,病位在头,病因并不在头,而在血虚。

又如表虚自汗怕冷,病位在表,病因不在表,而在气虚。

此外,还有相同的病因病位,如高血压和肝炎,都出现肝肾阴虚之证。

3、辨病机例:肺—宣发:向上、向外、主升、主散。

肃降:向下、向内、主降、主敛。

清肃:清气、肃降。

清润: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举例:肺系疾病的辨证施治:上自鼻喉,下至肺脏,也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

治法有宣肺闭、降肺气、清肺热、泻肺实、润肺燥、温肺寒、敛肺阴、补肺虚等等,归纳之,不外乎辨虚、实二证。

中医内科病证治法

中医内科病证治法

中医内科病证治法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与诊治内脏疾病有关的方剂和治疗方法。

内科疾病在中医中是很重要的部分,因为中医最初就是应用于治疗内科疾病的。

中医内科病证治法是指用中医特定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临床实践来诊断和治疗内科疾病的方法。

中医内科病证治法是传统中医治疗内科疾病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辨证施治中医内科病证治法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

所谓辨证就是根据中医的理论,通过综合分析症状、体征、疾病过程等因素,确定疾病的性质、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核心,也是中医内科病证治法的基础。

只有通过辨证施治,才能确定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才能使中医内科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二、方剂治疗方剂治疗是中医内科病证治法的重要内容。

中医内科方剂主要是由草药组成的中药方剂,它们在配伍、用量、煎煮等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是治疗内科疾病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

中药方剂采用多种草药的综合作用,在不同的病情下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和用药原则。

三、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也是中医内科病证治法的重要内容,它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等方面的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对内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在中医内科病证治法中也是很显著的。

四、食疗调理食疗调理在中医内科病证治法中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在中医的理论中,很多病情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进行治疗。

如饮食调理可以帮助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补充人体所需的气血等等。

因此,针对不同的内科疾病,在中医内科病证治法中也有相应的饮食调理建议。

总体来说,中医内科病证治法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治疗内科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内科疾病治疗中,中医内科病证治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它的治疗效果已经被世界各地许多患者所认可,也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青睐。

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基于不同患者证型、病情严重程度、病情分期、病变部位等方面的不同,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上,大肠湿热证应清热化湿、调气行血,脾虚湿蕴证应健脾益气、化湿助运,寒热错杂证应温中补虚、清热化湿,肝郁脾虚证应疏肝理气、健脾和中,脾肾阳虛证应健脾补肾、温阳化湿,阴血亏虚证应滋阴清肠、养血宁络。

病变部位治疗上,应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联,采用局部治疗与调整全身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相结合的方法。

病惜分期上,活动期应以驱邪为主,兼顾补虚,治疗上以淸肠化湿、调和气血为主;缓解期应以补虚为主、兼顾驱邪,治疗上以温补脾肾、扶助正气为主。

本病的病机特点上,脾胄虚弱是发病的根本,湿热毒邪是致病之标,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贯穿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

故治疗上应标本兼顾,在祛除湿热毒邪时注意顾护脾胃,扶固本的同时也应兼顾淸除余邪。

总之,希望通过这次研究,根据不同病人及病人的不同病情找到个体化治疗的方法,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与免疫反应异常有关,尤与肠黏膜局部免疫反应的异常关系密切[4]4 常玉英,欧阳钦.溃疡性结肠炎勃膜中β防御素2 与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印的表达及相互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2008,47( 1) : 11 -14.我国住院患者的肠外表现发生率低(7.1%,)主要表现为关节、口腔、皮肤和眼部病变,常见于活动期、中重度和病变范围较广泛的患者。

有时上述症状出现在肠道症状之前,这会给诊断造成困难,有些肠外表现可严重到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的程度。

这些症状出现可能与免疫因素参与有关。

何晓东.临床51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CHSM04,2014年第5卷04期:37-38在临床实践中,由于UC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误诊率较高;治疗上,内科药物和手术切除均无法根治疾病,治疗后的复发率较高,。

中医四大基本准则

中医四大基本准则

中医四大基本准则
中医四大基本准则是:辨证施治、以病论治、因人而异、治未病。

1.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强调的是辨证施治,即在诊断上注重全面辨明病因、病机、证候、病位等,以准确把握病情,然后针对不同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以病论治:中医治疗的出发点是以病论治,即针对当前患者的病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3.因人而异:中医治疗重视因人而异,即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个体差异来进行差异化的治疗,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4.治未病:中医治疗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还没有发生之前,通过平衡调节身体内部环境、增强身体免疫力等方法,预防患病的发生,保持身心健康。

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血气为先治疗慢性顽疾中华医学,历史悠久,中医内科学集理记和实际应用之精华,囊括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中药学及四诊、八纲、六经、气血津液、三焦辨证,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在这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中,“辨证施治”是整个体系中的重点和中心;是祖国医学的重要遣产,在世界医学上占有绝对优势,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学的重大贡献。

它将人体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的整体结构,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只有机体几各个脏腑阴阳平衡,相互协调,各司其职,才能产生相对的平衡。

医者必须对疾患进行全面思考,应具有很强的辨证思维和全局观念。

通过对疾病的全面分析,从而作出相应的措施予以施治。

凡重大疑难疾病,它的成因都具有很深的根源,错综复杂,往往是某一脏腑产生病变。

其它脏腑同时受到影响。

千变万化。

就一种病而言,即有普遍性质,又有个体差异,需要医者掌握普遍干规律,又要洞察特殊性。

对糖尿病的认识和施治;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和绝对不足而引超的糖代谢紊乱,血糖增高为主要特征。

中医称之为“消渴症”。

其分类有三,即:上消——随饮随渴,小便清利,大便正常;中消——随食随饥,口渴多饮,大便秘结;下消——饮多溲多,小便黄浊,犹如膏状,现代治疗主要以控制饮食,药物长期控制血糖或注射胰岛素。

在不少医学文献中曾有过不少治疗此症的论述,但结论都是长期依赖降糖药物,称之为“世界疑难病症,终生难愈”但笔者以为并虽如此,糖尿病有治愈的可能,前景非常美好,并且完全可以脱离依赖性药物。

笔者从2005年5 月涉足用中草药治疗糖尿病,至今一年有余。

只对5例糖尿病进行施治,其体会较深。

其中一例刚刚接受治疗,虽有些起色,现在无法做出结论。

其余4人有一人已完全康复,一人基本康复,还有二例病情大大好转。

还要治疗3月~半年,我相信将在不长时间内全愈,其有效率达百分之百。

在治疗过程中,尤其强调:(1)不限量食物,只嘱在治疗期间尽量不食用甜食,不要食过饱。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个体的特点和疾病的表现,通过辨证施护来进行护理的一种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通过辨证施治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个体的健康平衡状态。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就是将辨证论治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体征、症状、脉象等信息进行护理操作,以加速康复和提高护理效果。

1.标本并治: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机能失调,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症状。

因此,在进行护理时,既要关注疾病的表现,也要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以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

2.个体化:中医辨证施护注重个体的差异性,每个患者的体质、病情、环境等都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辨证主次: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强调主次辨证,即在诊断过程中,区分主要病症和次要病症,并针对主要病症进行治疗。

这样可以避免治疗过程中的漏诊和误诊,提高治疗效果。

4.因人而异:中医护理辨证施护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比如,老年人和儿童的身体状况和护理需求会有所不同,所以在护理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操作。

5.调节阴阳平衡:中医认为健康与疾病是阴阳的平衡状态,当阴阳失衡时,疾病就会出现。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可以在很多方面应用,比如在饮食护理中,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减轻症状和促进康复;在按摩推拿中,可以根据患者的脉象和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按摩操作,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效果;在穴位保健中,可以通过按摩、敷贴等方法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调节气血、缓解疼痛等。

总之,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在护理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注重个体化、辨证施治,并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提高护理效果。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我们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的原则和方法,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 中医辨证施治依据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 中医辨证施治依据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中医辨证施治依据概述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辨证施治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核心。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是中医医师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等信息,进行辨证施治的有效依据。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施治的依据,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依据的种类中医辨证施治依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病因依据:中医辨证施治首先要探求疾病的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病因依据可以是外感病因、内伤病因、情志病因等,通过确定病因可以更精准地进行辨证施治。

2. 病机依据:病机依据是指疾病发展演变的规律和过程。

中医强调病机的观察和分析,通过观察疾病的演变过程,可以了解病情的变化趋势,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3. 证候依据: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是辨证。

证候依据是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等信息,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判断。

通过辨明不同的证候,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4. 辩证依据:辩证依据是根据病人的辩证特点,即辨明病的性质、病位、病机等,对疾病进行进一步的辨析和判断。

辩证依据可以帮助医师寻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针对性地施治。

中医辨证施治依据的重要性中医辨证施治依据是中医治疗的基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依据准确的辨证施治依据,医师可以更好地进行疾病的治疗和调理,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辨证施治依据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疾病的辨证施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的理论。

总结中医辨证施治依据包括病因依据、病机依据、证候依据和辩证依据等,这些依据为中医医师提供了有效的治疗参考。

正确应用辨证施治依据,将有助于中医医师更准确地判断疾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则八法

中医治则八法

中医治则八法中医治则八法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是指中医治疗疾病时所依据的八个基本原则。

这八个原则分别是:辨证施治、辨病施治、辨病机施治、辨证施药、辨病施药、辨病机施药、辨证施针、辨病施针、辨病机施针、辨证施饮食、辨病施饮食、辨病机施饮食、辨证施按摩、辨病施按摩、辨病机施按摩、辨证施气功、辨病施气功、辨病机施气功、辨证施精神疗法、辨病施精神疗法、辨病机施精神疗法、辨证施自我调养、辨病施自我调养、辨病机施自我调养。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一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辨证结果,对疾病进行辨证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也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

辨病施治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二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病名,对疾病进行辨别,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病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辨病机施治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三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机,对疾病进行辨别,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辨病机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也是中医学的难点之一。

辨证施药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四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辨证施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

辨病施药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五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病名,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辨病施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辨病机施药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六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机,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辨病机施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也是中医学的难点之一。

辨证施针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七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辨证施针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

辨病施针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八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病名,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辨病施针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辨病机施针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九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机,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张仲景辨证施治原则

张仲景辨证施治原则

张仲景辨证施治原则
《张仲景辨证施治原则》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被后世尊为中医药学之祖。

他的名著《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临床学杰作,其中所提出的辨证施治原则,至今仍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辨证施治,是张仲景医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他提出的辨证施治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辨证、以病为主、对症下药和调整治疗。

首先,辨证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

张仲景非常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观察病人的整体症状、舌象、脉象等,分辨出疾病的本质,准确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他认为,辨证是判断疾病性质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步骤,只有准确辨证,才能确保治疗效果。

其次,张仲景提倡“以病为主”。

他强调,治疗要根据疾病的本质进行,不同的病症,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在治疗伤寒病时,他根据病情轻重和发病阶段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药物组合,以病症为依据进行个性化治疗。

第三,对症下药是张仲景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他认为,只有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他对药物的选择非常讲究,结合病情进行搭配,以达到治疗效果最佳化的目的。

最后,张仲景提出调整治疗的原则。

他认为,治疗不应固守一种疗法,而应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调整。

在患者病情有好转或者加重时,应及时调整药方或疗法,以进一步促进康复。

张仲景辨证施治原则的核心思想是“因势利导”,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他强调了治疗的系统性和个体化,为后世中医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至今,他的医学思想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被广泛运用于中医治疗中。

辨证施治纲要

辨证施治纲要

《辩证施治纲要(一)》辩证施治纲要(一)四诊��一、望诊(一)总的观察:望诊是四诊之首,主要四方面,即神、色、形、态。

��望神:是指神气、神志而言。

从神的盛衰,可以看出病情的轻重。

以及预后的好坏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望色:色,是脏腑气血盛衰的表现,也是疾病变化的表现。

五色即青、黄、赤、白、黑。

色宜明亮含蓄,最忌晦暗。

望形:是看病人身体强弱能力的大小,推知病情的进退。

望态:即望病人的动态。

不同的病,有不同的动态,掌握这种规律,可以预测疾病的转归。

��1、望神:安静——病在阴爽朗——病在阳恍惚——神识似明不明,见物不真切,多为津液亡或心血虚之象呆钝——是情志病,神情呆钝,如家有丧亡或不幸之事沉郁——情志不遂烦躁不宁——见于热病或神气将亡之时疲惫——见于过劳后、肾虚、胃不实昏瞀——神识不清,心中烦闷,多为火热,邪入心包之象。

��2、望色(色与泽):青——为风、多为肝病赤——为热,多为心病黄——为湿,多为脾病白——为寒,多为肺病黑——为劳,多为肾病鲜明——新病,病在表。

久病忌见(因系人体内脏精气将竭之象)晦暗——久病,病在里清癯——久病气虚枯涩——久病血虚��3、望形态:形之胖瘦——胖人多中风,形厚气虚,难以周流,素多抑郁,湿蓄生痰,痰雍气塞故多暴厥,瘦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劳嗽。

肌之滑涩——表明津液的盛衰腠(汗孔)之疏密——表明营卫的盛衰肉之坚软——胃气的盛衰筋之粗细——肝血的盛衰骨之大小——肾气的盛衰甲之刚柔——胆液的盛衰指之肥瘦——经气的盛衰掌之厚薄——脏气的盛衰天柱骨倒——第七颈椎塌陷,颈项不立,为重病末期。

角弓反张——颈项和背脊,反张象弯弓,为深热作痉,小儿惊风。

口眼歪斜——中风,或掉线风(面神经麻痹)肌肤甲错——皮肤枯燥如鱼鳞交错,内生痈脓,或干血瘀积经脉,以致新血不能营养肌肤。

毛悴色夭——太阳经病,痉病,落枕。

龟背——脊背弯曲形如龟背,多为督脉空点,或风邪客于脊入于骨髓。

多见于脊椎结核。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手术
----- 切开排脓、痔换结扎等。
3.“扶正”与“祛邪”的结合
(1) 正气已衰,病邪未除 ----- 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2) 病邪盛,伤及正气 ----- 祛邪为主,扶正为辅。
(3) 正 气 大 伤 , 病 邪 仍 盛 ----- 先 攻 后 补 ( purgation prior to
20 分钟
症——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证——疾病的原因、病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状况的综
合,是中医诊断的一部分。证是中医特有的一个概念,既是
对疾病临床表现的概括,又是在一定程度上的疾病本质的反
映。
例如: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
浑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源自分析:证——是指一组症状群,或者是一组症状群的综合。
“表寒实证”包括:
部位——表
性质——寒、实寒
病因——外感风寒
病机——邪正相争,抗邪向外
体质状况——壮实、正气不虚
提示——应因势利导,解表散寒法治疗
幻灯
因此:“证”包含着以下内容:
1. 致病原因,自然环境对机体的影响 2. 患者体质、及其对致病动因的反应 3. 疾病的所在部位与病因
4. 再如:
正邪盛衰及机体阴阳失调的状况与程度。
spleen and stomach) 胀痛、连及两胁------肝气犯胃(disharmony between the
幻灯
8


教具及时间分配
环境情况 ----- 干燥、潮湿、高原
幻灯
“地” 气候条件 ----- 严寒、湿热
生活习惯 ----- 饮食嗜好,起居习惯
这些因素,对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效应,
均有一定影响。
例如:
(1)夏季 ----- 天气炎热,腠理开泄 ----- 不宜过用辛温
冬季 ----- 天冷,凑理紧密 -----非辛温开泄,不能祛邪
选择 4 种病例 进行讲解,每种 15 分钟
授课路线设计:
1. 在脏腑生理的基础上,讲解辨证要点。
2. 在讲清病因病机的基础上,讲解辨证要点。
3. “治疗要点”着重放在根据药物性能自行组
方的方法提示与指导
引言:
本章通过对几个常见病辨证施治要点的讲解,帮助
诸位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律。
学会用辨证施治的理论与方法,分析病情,认识疾
+ 发散风寒
---- 标本同治
三、扶正与祛邪原则(steengthening healthy qi and eliminating pathogentic
factors)
含义:
扶正( ----- 扶助正气
祛邪 ----- 去除病邪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相争的过程。
治疗疾病,就是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扶助正气,
10


教具及时间分配
1. 主症:上腹部疼痛
特点:既往发病与气候(寒冷)有关
这次发病与情绪受刺激有关
痛连两胁,按之不减。
2. 八纲辨证:里热证,本虚标实证
3. 脏腑辨证:肝胃不和(肝气犯胃)
肝胃不和证=肝气郁结证+胃气失和证
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胁胀、胁痛、脘痛引胁
横逆
幻灯
胃气失和------脘胀、嗳气、吞酸、嘈杂

3. “治疗要点”着重放在根据药物性能自行组方的方法提示与指导

4. 结合病例数据库的典型病例和《中医名家医技》中的设问进行病例分
析,为临床见习铺垫辨证论证思路

教 研 室 审 阅 教学组长(签名) 意 见
室主任(签名)
1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共 3 学时)
内容 引言 第七章 脏腑施治及举例
一.辨证施治的基本要点 二.辨证施治的指导原则
的影响)。
二、治病求本(Concentrating treatment on the root cause):
标(root)与本(brarch)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常用来概括
说明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因果关系,以及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
次关系。标本的相对性主要体现为标本相移,即标与本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变化,在矛盾中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
胃脘绵绵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
泛吐清水,食少脘痞,倦怠乏力,畏寒肢冷
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
4


教具及时间分配
病位——脾胃(中焦)
幻灯
病因——内寒(阴虚所致)
性质——虚寒
邪正状况——正气虚弱
阴阳失调——阳虚
体质——虚弱(阳虚)
提示——温中散寒(温脾阳、祛寒邪)
小小结论:
1.“辨证”——把握住疾病的整体规律和机体整体的反应
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为“准绳” 对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状况等进行分析、判断 施治—— 根据“辨证”的结论,制定治疗原则和处方、
用药。
“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活动的核心,是中医的特色 中医的整个临床活动过程,就是“辨证施治”的过程
3


教具及时间分配
二、关于“证”的概念
注意:是“证”,而不是“症”
本 课
进一步掌握常见疾病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

进一步明确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相辅相成性。

了解遣方用药的基本方法。
、 教学难点: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问题

(因本课程的中药与方剂的教学内容较少)
、 教学重点:
难 点
常见病的辨证施治要点。

1. 在脏腑生理的基础上,讲解辨证要点。
2. 在讲清病因病机的基础上,讲解辨证要点。
4. 诊断:胃脘痛(肝胃不和)
5. 治则:疏肝和胃
6. 方剂:逍遥散加减
胃脘痛-----以上腹部疼痛胃主要表现的疾病
一.病因病机
病因:主因-----饮食不节
次因------情志失和,寒邪内侵(诱因)
病机中心:胃气失和
二.辨证要点:
(一) 疼痛特点:
冷痛、喜按、喜暖-------脾胃虚寒(yang deficiency in the
(2)长期阴雨/久居湿地 ----- 病多类“湿”--- 多用祛湿
天旱,气候干燥 ----- 病多类“燥”---- 勿忘养阴润燥
(3)多食辛辣地区 ----- 对辛温药物的耐受性强
南方,沿海地区 ---- 对辛温药物的耐受就差些
9


教具及时间分

常见病辨证施治举例 教学重点:
常见病的辨证施治要点。
去除病邪,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
(一) 扶正、祛邪的要点: 1.基本点“扶正”
幻灯
扶正(steengthening healthy qi )----- 是为了更有力地祛邪
调整机体的阴阳失调
祛邪(eliminating pathogentic factors) ----- 必须以“扶正”为前提
(1) “扶正” ----- 不能留邪
第二军医大学
中基
教案
第 3 次课 教学方式 大班课 授课时间 2005 年 4 月 26 日

课 内
辨证施治概要与举例

授课单位(教研室)二院中基教研室 教员姓名 秦志丰 职务 讲师
教学班次 02 临床医学本科
学时数 3 学时
本章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 3-4 种有代表性的常见疾病辨证施
治基本要点的讲解,达到以下目的:
第三步:分类辨证
热性病——卫气营血辨证
杂病——脏腑辨证,病机辨证
第四步:制定治法
治疗原则,可行的治疗方案
处方、用药
以上步骤,一环紧扣一环,不能颠倒
5


2.“辨证施治”的四个基本环节:
教具及时间分配 幻灯
分析病因、病机性质
病位、疾病性质
确定治疗原则——法
选择恰当方剂——方
施治
选择相应药物——药
“辨证施治”要求:理、法、方、药四者基本一致。如果不一
tonification),先补后攻(tonification prior to pargation),

补兼施(simultaneous application of purgation and tonification)。
(4) 附:扶正祛邪与八纲、八法
表证
解表法
辛温解表
(汗法)
辛辆解表
半表半里证
四、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Abidance by individuality,locality
and seasons)
年龄、性别 ----- 老幼、男女
“人” 生活习惯 ----- 劳逸、饮食
体质状况 ----- 壮实、虚弱、胖瘦
“时” 季节
----- 冬季、夏季
气候
----- 长期阴雨、长期干旱
状态
2. 以“辨证”为基础的“施治”,是包括“整体治疗”,“病
因治疗”,“病机治疗”等在内的“治本”的治疗。它不
同于“对症治疗”。
三、 辨证施治的步骤与要点
1.
步骤:
第一步:详细了解和掌握病情(望闻问切)
第二步:基础辨证,分析病因
幻灯
八纲辨证:辨病位——表里
重点
辨性质——寒热
辨邪正——虚实
可能的病因
致,就是违反了“辨证施治”基本原则。
第二节 辨证施治的指导原则
一、强调整体观念(Emphasis on holistic concept):
15 分钟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病证是机体对致病动因的整体反应。
“辨证施治”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