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井底之蛙教案

合集下载

井底之蛙幼儿园教案

井底之蛙幼儿园教案

井底之蛙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帮助幼儿理解“井底之蛙”的意义。

2.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心态,拓展其视野。

3.促进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良好沟通和合作。

二、教学内容1.课程介绍1.介绍“井底之蛙”的故事背景。

2.向幼儿传达故事的道理:局限于自己所知道的事物,无法拓宽自己的见识与眼界。

2.活动设计1.相关绘本故事播放。

2.模拟游戏体验:在教室里,放置一个“井口”,幼儿依次在井口里看看,看看外面的世界,提供新观点。

3.亲子互动体验:教师安排亲子互动游戏,帮助幼儿与家长共同体验融合心态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介绍一下这一节课的主题:《井底之蛙》的故事。

2.向幼儿询问他们是否听说过这个故事,是否知道这个故事的大意,耐心倾听幼儿回答。

2.活动环节1.绘本故事播放:播放与讲解绘本故事《井底之蛙》,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寓意。

2.模拟游戏体验:老师在教室里放置一个“井口”,然后一个一个地让幼儿站在里面看看,也可以站在外面观察看看。

教师可以询问幼儿的感受,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旨。

3.亲子互动体验:老师提供亲子互动游戏示范,带领家长和幼儿共同体验融合心态的重要性。

例如,“交换”游戏,双方互换思想与观点。

3.结束环节1.整理教室以及材料,安排排队,老师再重复一遍今天的教学主题:“井底之蛙”和提供的玩具和故事。

2.介绍明日的内容主题,并预告即将进行的活动。

四、教学评估1.幼儿会围绕“井底之蛙”这个主题展开探讨,提供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幼儿会积极参与模拟游戏体验,并在游戏中向外拓展视野、提供新观点。

3.家长参与亲子互动游戏,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和合作。

五、教学心得本次教学主题“井底之蛙”,让幼儿们更好地理解了他们自身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通过活动引导,幼儿们积极探索新世界,向外开拓视野,参与亲子互动,服从规则。

通过教学,幼儿的积极思维与沟通技能得到了充分锻炼,表达和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老师也能与家长建立更好的互动与合作。

井底之蛙的幼儿园教案

井底之蛙的幼儿园教案

井底之蛙的幼儿园教案【篇一:井底之蛙教学实录】《井底之蛙》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新词,理解“夸耀、夏禹商汤、瞠目结舌”等词语的意思。

2、读懂课文,感受“井底之蛙”和“东海之鳖”的不同快乐,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感受“井底之蛙”和“东海之鳖”的不同快乐,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2、学生:预习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出处。

1.简介《井底之蛙》出处。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名字叫——师:《井底之蛙》是根据《庄子》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改编的。

庄子这个人可厉害了,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在这本书中写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寓言故事。

我国古代有许多像这样的经典著作,如《战国策》,《史记》,《孟子》等等。

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像亡羊补牢、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南辕北??都出自这样的古代名著。

2、快速浏览,感知文言文。

师:你们瞧,南辕北辙这个成语就是出自《战国策》,这是书中原文,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言文。

师:这是今天要学习的《井底之蛙》,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们,为了让我们学得更轻松些,就改编成了白话文。

(二)自学课文。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自学课文,比比谁独立学习的本领最高。

(屏示自学提示,生自学)(三)学习词组,积累语言。

师:我发现许多同学拥有一双火眼金睛,找到很多词组。

老师也摘录了一些词组,请看。

1.同桌互读师:读给同桌听听,读正确的,竖起大拇指夸夸他,读错的,教教他。

2.检查1(1)正音:读正确了吗?老师考考你们?指到哪,就齐读两遍。

(重点提示以下几个词语)浸没两腋:两腋在哪里,一起比出来。

十旱九涝:旱就是旱灾,涝就是水灾。

就是年年的水灾和旱灾。

夏禹商汤:夏和商是两朝代的名字,夏朝离现在已经4083 年,商朝离我们今天已经3617 年了,禹是夏朝的第一代君王,汤是商的第一代君王。

这个词表示年代久远,以后我们要表达很久很久以前,就可以说是夏禹商汤时代。

幼儿园井底之蛙教案

幼儿园井底之蛙教案

幼儿园井底之蛙教案### 幼儿园井底之蛙教案#### 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井底之蛙”的故事内容,明白“井底之蛙”的含义。

2.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3. 技能目标:通过故事讲述和角色扮演,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 教学准备1. 故事绘本:“井底之蛙”的故事绘本。

2. 角色头饰:青蛙、小鸟等角色的头饰。

3. 音乐:轻快的背景音乐,用于故事讲述和角色扮演。

4. 绘画材料:彩笔、画纸,用于绘画活动。

####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音乐导入:播放轻快的背景音乐,引导幼儿进入教室,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 二、故事讲述(10分钟)1. 绘本展示:教师展示“井底之蛙”的故事绘本,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

2. 提问互动:在讲述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如“青蛙为什么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小鸟告诉青蛙外面是什么样的?”等,引导幼儿思考和回答。

##### 三、角色扮演(15分钟)1. 角色分配: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如青蛙、小鸟等,并戴上相应的头饰。

2. 情景模拟: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3. 情感体验: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体验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变化,理解“井底之蛙”的含义。

##### 四、绘画活动(15分钟)1. 想象绘画: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心中的“井底之蛙”或者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的世界。

2. 作品分享: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单介绍自己的画作内容。

##### 五、总结讨论(5分钟)1. 故事回顾: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故事内容,讨论“井底之蛙”的寓意。

2. 情感引导:教师引导幼儿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要勇于探索未知,拓宽视野。

#### 教学反思- 幼儿参与度:观察幼儿在各个环节的参与情况,确保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

- 情感体验:注意引导幼儿在角色扮演和绘画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确保他们能够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

井底之蛙教案

井底之蛙教案

《井底之蛙》活动设计
科目:语言班级:幼儿大班
教者:薛精华活动时间:2013年6月22日活动目标:
1.通过倾听寓言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2.了解寓言故事的教育意义。

活动准备:板画,字卡,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1.问题导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天有多大吗?天很大很大,大到我们都看不到边,可是有只青蛙却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你们想知道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故事?《井底之蛙》。

2.教师讲述故事。

3.以提问的方式简单的复述,并找出故事中的重点词语。

4. 根据重点词语再次复述故事。

5.引导幼儿帮助青蛙跳出井里。

6.播放<井底之蛙>的儿歌。

7.教师总结。

课后作业:绘画。

幼儿园井底之蛙教案

幼儿园井底之蛙教案

幼儿园井底之蛙教案幼儿园井底之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是《井底之蛙》,这个故事是寓言故事中非常经典的一则。

通过这个故事,旨在培养幼儿明理识趣,勇于超越自己的能力,拓展视野,追求进步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看故事,了解井底之蛙的寓意。

2.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前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观看故事,了解井底之蛙的寓意。

难点:引导幼儿思考,理解井底之蛙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课件、图片、实物模型等。

2.教学环境:幼儿园教室。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看《小蝌蚪找妈妈》短片,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新课展示向幼儿展示一张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的井底之蛙,并提问:“你们觉得这只蛙为什么只能待在井底呢?他有什么困难呢?”通过引导幼儿回答,了解幼儿对井底之蛙的认识和理解。

3.故事展示通过课件展示井底之蛙的故事,边讲述边展示关键词汇和情景图,引导幼儿全神贯注地听故事。

4.故事讨论引导幼儿回答问题:“井底之蛙是一个什么样的蛙?他为什么只能待在井底?”“井底之蛙的困难是什么?他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困难呢?”通过讨论,引导幼儿深入理解井底之蛙的含义。

5.情景演绎分组让幼儿扮演井底之蛙和外面的动物,模拟蛙出井底的场景,让幼儿体验井底之蛙的困境和成长的过程。

6.小结与拓展帮助幼儿总结故事中的寓意,“井底之蛙”是一个比喻,告诉我们不要只看到狭小的世界,要勇敢地追求更广阔的天地。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幼儿对井底之蛙的寓意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同时,教师应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思维,引导他们将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逐渐培养幼儿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前的态度。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井底之蛙”这个成语的含义,明白目光短浅、见识狭隘的坏处。

2、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井底之蛙》这篇寓言故事。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2)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续写故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与青蛙和井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你们觉得青蛙在井里能看到多大的天空?”从而引出课题“井底之蛙”。

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停顿。

(3)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

3、精读课文(1)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思考:青蛙为什么觉得自己很快乐?(2)引导学生理解青蛙的生活环境和它的认知局限。

(3)分角色朗读青蛙和海龟的对话,体会它们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4、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青蛙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吗?为什么?(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身边有没有像“井底之蛙”一样的人或事。

5、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假如青蛙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有怎样的感受?(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续写这个故事,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6、总结归纳(1)教师总结故事的寓意:目光短浅、见识狭隘会让人自以为是,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

(2)鼓励学生要不断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

7、布置作业(1)把《井底之蛙》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讨论。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寓意。

井底之蛙幼儿园教案

井底之蛙幼儿园教案

井底之蛙幼儿园教案课程目标本课的目标是让幼儿了解井底之蛙寓意,引导幼儿建立开放的思维,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通过儿歌《井底之蛙》来了解井底之蛙的故事情节。

2.课堂上展示不同生物的照片,引导幼儿讨论各类生物的特征和生存环境的区别。

3.导入井底之蛙故事情节,引导幼儿思考井底之蛙的认识局限和因此而错失机会的教训。

4.对比井底之蛙的认识局限和面对新事物和新情况时应具有的开放心态,引导幼儿思考和体验开放心态的好处。

教学流程第一步:儿歌《井底之蛙》在课堂上播放《井底之蛙》的儿歌,为幼儿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情节。

教师可以适当创设形象、游戏、画面等互动,引导幼儿感受歌曲中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也可以自己唱或故事化地讲井底之蛙的故事情节。

第二步:不同生物的特征和生存环境在幼儿园的自然科学活动室或户外排列几个牌子,各牌子上展示不同生物的照片,如青蛙、蜥蜴、蛇、鱼等。

让幼儿根据照片依次畅想各类生物的特征和生存环境,以此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区别和竞争关系。

第三步:井底之蛙的认识局限通过展示井底之蛙的照片或模型,引导幼儿了解井底之蛙的认识局限以及因此而错失机会的教训。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段,让幼儿体验井底之蛙的感受和局限。

第四步:开放心态的好处通过展示一些新事物、新情况和新的乐器、工具、装置,引导幼儿思考和体验开放心态的好处。

教师可以给幼儿留出一定的观察、思考、表达的时间,在交流中体验开放心态的力量和思维的地图。

教学评价1.学生活动评估:通过幼儿在课堂上的互动表达,了解幼儿对井底之蛙故事的理解和对不同生物特征的认识。

2.思维品质评估:通过幼儿在课堂上的自我发言和小组讨论交流,了解幼儿的好奇心和思维开放性。

教学建议1.教师可以掌握一些好的互动形式,如表演小品、用玩具、布景、幻灯、动画、音乐等手段,展示井底之蛙的故事情节,增强幼儿对故事的体验感。

2.教师应注意幼儿课堂参与度,让各个幼儿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

学前教育《井底之蛙》教案

学前教育《井底之蛙》教案

学前教育《井底之蛙》教案一、教案名称:《井底之蛙》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幼儿能够理解《井底之蛙》的故事内容和寓意。

-幼儿能够学会故事中的关键词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和绘画等活动,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幼儿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让幼儿理解视野的开阔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故事的情节和寓意。

四、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准备:-《井底之蛙》的故事绘本或图片。

-角色扮演所需的服装和道具。

-绘画材料,如彩色笔、纸等。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青蛙吗?青蛙住在哪里?"-简单介绍青蛙的生活环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2.新课呈现(10分钟)a. 讲故事: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表情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

b. 展示绘本:展示故事绘本,让幼儿观察图片,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3.深入探究(15分钟)a. 角色扮演:-幼儿选择故事中的角色,如青蛙、海龟等,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引导幼儿模仿角色的语言和动作。

b. 关键词汇学习:-教师强调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如“井底”、“青蛙”、“世界”等,让幼儿跟读。

4.巩固练习(10分钟)-幼儿通过绘画表达对故事的理解,画出井底之蛙和海龟的对话场景。

5.拓展延伸(10分钟)-讨论活动: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井底之蛙和海龟的不同观点,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6.总结提升(5分钟)-教师总结故事的寓意,强调视野开阔的重要性。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

七、作业布置:-家庭作业: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讨论故事,并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

八、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幼儿的反应和作业,反思教学方法和内容,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幼儿的需要。

口才井底之蛙教案

口才井底之蛙教案

口才井底之蛙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井底之蛙”的含义,明白视野狭窄和见识短浅的局限性。

2、通过故事讲述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思考能力。

3、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口才表达能力,能够清晰、有条理地阐述对“井底之蛙”的看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井底之蛙”的寓意,并能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井底之蛙”的现象,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2)在讨论和发言过程中,纠正学生的语言表达错误,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10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青蛙在井底生活的动画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只青蛙的生活怎么样?它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吗?”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井底之蛙”的概念。

2、故事讲解(15 分钟)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有一只青蛙,一直生活在井底。

它觉得自己的井底世界就是整个天地,非常满足和快乐。

有一天,一只来自大海的乌龟路过井口,青蛙向乌龟炫耀自己的井底生活。

乌龟告诉青蛙大海的广阔和神奇,青蛙却不相信,认为乌龟在说谎。

3、小组讨论(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青蛙为什么会认为井底就是整个世界?(2)乌龟的话对青蛙会有什么影响?(3)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像井底之蛙一样的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角色扮演(15 分钟)选择几个小组,分别扮演青蛙和乌龟,再现故事中的场景。

要求学生在表演中尽量展现出青蛙的狭隘和乌龟的广阔视野,以及两者之间的对话冲突。

表演结束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指出表演中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拓展思考(15 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这只青蛙,听了乌龟的话后,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自由发言,鼓励他们提出各种不同的想法和观点。

井底之蛙大班教案

井底之蛙大班教案

井底之蛙大班教案课题:井底之蛙(大班)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井底之蛙的寓意,并能够理解其与自身成长的关联。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激发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

3. 通过互动游戏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井底之蛙》的故事书、图片或视频资源。

2. 游戏道具:图片卡片、小动物模型等。

3. 小组活动材料:彩色纸、颜料、画笔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故事书、图片或视频资源,引起学生对《井底之蛙》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井底之蛙的了解是什么?他们认为井底之蛙的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主体活动:1. 讲解井底之蛙的故事:讲述井底之蛙只看到了井底的一小部分,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广阔。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自己是否也有时候像井底之蛙一样,只看到了自己周围的小世界?2. 观察力游戏:给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卡片,让他们观察并记住其中的细节。

然后收起卡片,让学生尽量回忆卡片上的内容。

鼓励学生互相帮助,提高观察和记忆能力。

3. 探索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或室内的探索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外部世界的多样性。

可以带领学生观察不同的植物、昆虫或动物,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4. 小组合作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如动物、植物、天气等),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小组合作活动。

学生可以绘制彩色海报、制作手工模型等,展示他们对主题的了解和发现。

总结活动:1.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探索活动和小组合作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打破自己的局限,拓展自己的视野?3.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井底之蛙的寓意,并强调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和成长空间。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发现,可以组织更多的户外或室内探索活动。

2.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成长和拓展视野的故事书,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观察力游戏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观察和记忆能力。

幼儿园成语故事:井底之蛙教案

幼儿园成语故事:井底之蛙教案

幼儿园成语故事:井底之蛙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成语“井底之蛙”的含义和故事。

2. 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 通过讲故事和互动游戏,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思考。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们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听的故事是什么,为什么喜欢。

(2)通过一些图片或故事片段,引导学生们猜测今天要学习的课程。

2. 学习环节(1)讲故事教师讲述成语故事“井底之蛙”,引导学生们理解其中的寓意。

讲故事时,教师可以使用各种语言艺术手段,如语调、声音、肢体语言等,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2)互动游戏教师设计互动环节,通过对话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帮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故事情节。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们扮演井底之蛙和洞外的青蛙,通过互相交流,发现井底之蛙眼界狭窄,不懂得向外拓展,而洞外青蛙则可以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

3. 拓展延伸(1)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们进行讨论,帮助学生们深入思考成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道理。

(2)创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们进行成语故事相关的创作,如绘制画面、编制故事,让学生们亲自尝试,加深对成语和故事的理解。

例如:让学生们用语言和形象的方式创作续集故事,如“井底之蛙”看到了世界的广阔后,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

4. 总结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们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成果,评价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们展示其他相关成语、故事,让学生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成语、把握故事背后的启示。

三、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下,深入理解和掌握了成语“井底之蛙”的内涵,并体验了故事情节中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冲突。

在语言、思维、情感和创造力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提高,有助于学生们对语言和人生的更好理解和把握。

大班语言井底之蛙教案

大班语言井底之蛙教案

大班语言井底之蛙教案大班语言井底之蛙教案【篇一:幼儿教师的语言教学工作技能】幼儿教师的语言教学工作技能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导致行为的社会化。

有了语言,人们才能更好地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感,及时与他人沟通联络,达成交往。

语言的发展对幼儿而言也极其重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幼教界提出了发展幼儿完整语言的观点,主张将幼儿语言作为一种终身技能来培养。

这种观点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也是有很大启发的,从这种观点出发,幼儿语言活动应包含听、说、读、写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之间紧密结合,协调发展。

未来社会的人需要高度发达的语言能力,因此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其语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语言对幼儿的作用: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

”由此可见,语言能力的提高对幼儿有着重要的影响。

1、语言可以提高幼儿的概括能力。

由于语言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人才能够对各种事物进行深刻的认知,幼儿开始接触语言就是从单个的声音开始的,逐渐发展到词、句,这就有了初步的概括性。

2、语言对幼儿具有调节作用。

语言的调节作用对于幼儿而言,表现在幼儿开始按照成人的语言指示行动,以后会逐步过渡到用自己的语言来调节行动,由于语言调节功能逐步发展,幼儿就开始萌发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样就会大大提升智能。

3、语言可以使幼儿获得自我意识。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高级思维能力。

语言中最基本的“你、我、他”就凸显了人类强烈的自我意识。

幼儿有了“我”的概念后,就会把我和他人分开,从“我”想怎样,“我”要怎样的角度处理自己遇到的事物,从而使自我意识得到不断发展。

二、故事教学:故事是以生动有趣的情节、形象活泼的语言来吸引小听众的。

经常听到一些年轻的父母说:“我的孩子就喜欢听故事,总爱缠着我给他讲故事。

”其实这是件好事,因为故事是开发孩子智力的好工具、教育孩子的好教材。

在幼儿园里,如果老师能注意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经常讲给幼儿听,往往可以收到特殊的教育效果。

《井底之蛙》教案(精选17篇)

《井底之蛙》教案(精选17篇)

《井底之蛙》教案(精选17篇)《井底之蛙》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井底之蛙的“渺小”。

2.认识本课识字表中的生字,能正确书写写字表中的生字。

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1.体会故事用来讽刺那些自大的人,懂得谦虚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角色情感。

3.认识、理解本课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体会寓意,懂得不能骄傲、自大,要谦虚。

2.词语的理解。

(瞠目结舌、十年九涝……)四、教学准备课件:寓言的图片;重点词语;涝、旱的图片;重点段落。

导课:1.大家都喜欢读寓言故事,咱们就来做个看图猜寓言,说寓意的游戏吧!出示课件:(图片)《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夜郎自大》、《坐井观天》2.听过这个故事吗?谁来帮大家回顾一下?五、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过渡:就是这只小青蛙,跃出井外,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它的思想就改变了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只井底之蛙。

(板书:井底之蛙)齐读课题。

1.自读课文。

欲知详情,请读课文,你可以大声读、小声读、也可以默读,你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同位一起读,总之,要把字音读准了。

2.检查生字。

(1)生字读准了吗?同位互相练练。

(2)哪对同桌想读第一行?……3.理解生词。

“涝”与“旱”,反义词,出示图片。

(瞠目结舌)学生解决。

4.轮读课文。

词语都理解了吗?谁愿意为大家读课文?指名。

朗读评价。

(二)学习课文1.体会井底之蛙的快活。

(1)你用什么语气读小青蛙的话?为什么要这样读?哦,你知道朗读的语气要和小青蛙的心情联系。

这是一个朗读的小窍门,还需要用什么语气?(快乐、自大、骄傲、满足……)(板书:学生随机)(2)看,同学们读书的体会多丰富!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它满足、骄傲、快活的?(没有谁)这说明什么?哎呀,简直目空一切呀!(独占)哪里是井底之蛙!简直是井底大王!(极点)极点说明什么?在青蛙眼里快乐的极点是什么?(板书:跨井栏、倚井栏)(3)看,就是这些关键词,把青蛙那得意样儿表现得生动、形象,他们能帮助我们把课文读得更美吗?(……)老师有个小窍门,重读关键词,小青蛙会更加活灵活现。

幼儿园井底之蛙教案

幼儿园井底之蛙教案

幼儿园井底之蛙教案课程内容:主题:幼儿园井底之蛙教案时间:1课时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并理解寓言故事《井底之蛙》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 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敢尝试和探索未知领域。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2. 《井底之蛙》寓言故事的卡片或幻灯片。

3. 不同颜色的纸片、色笔等。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让幼儿看一张卡片或图片,其中有画着一个蛙和一个水井。

引发幼儿对井底之蛙故事的认知和兴趣。

2. 讲解故事(10分钟):使用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具,把《井底之蛙》寓言故事分段展示给幼儿听,讲解故事中的情节和故事的寓意。

可以使用重点词汇卡片,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3. 讨论与反思(10分钟):引导幼儿回顾故事情节,提问问题,例如:“蛙为什么一直生活在井底?”、“蛙对外面的世界有什么看法?”、“为什么蛙会觉得自己是最棒的?”等。

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并引导他们思考蛙在井底生活的局限性。

4. 小组活动(15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不同颜色的纸片和色笔。

要求小组合作,用纸片和色笔绘制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丽世界,或者是蛙可能见到的景色。

鼓励幼儿积极表达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5. 总结与延伸(5分钟):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总结故事中的寓意,例如“我们应该勇敢尝试,不要害怕新事物。

”、“我们应该善于发现美丽和好玩的事物。

”等。

同时,可以借助其他类似的寓言故事,让幼儿理解并接触更多的智慧。

6. 结束语(2分钟):给予幼儿鼓励和肯定,强调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探索和改变自己的世界观。

评价:观察幼儿在听故事、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对寓意的把握程度,以及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幼儿井底之蛙教案

幼儿井底之蛙教案

幼儿井底之蛙教案教案主题:幼儿井底之蛙教学目标:1. 通过讲述故事《井底之蛙》,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帮助幼儿理解不同的观点和视角,培养他们的思维灵活性。

3. 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故事书《井底之蛙》。

2. 幼儿认识的图片或实物,如青蛙、井、天空等。

3. 幼儿合作游戏道具,如小球、绳子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幼儿观察一只青蛙的图片或实物,询问他们对青蛙的了解和想法。

2. 提问:你们知道青蛙住在哪里吗?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故事讲述:1. 准备故事书《井底之蛙》,向幼儿讲述故事。

可以使用图片或实物辅助讲述,以增加幼儿的兴趣和理解。

2. 在讲述过程中,注意语调、表情和手势的运用,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角色扮演:1.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幼儿扮演青蛙,其他幼儿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

2. 让幼儿根据故事情节,自由发挥角色扮演,引导他们思考不同角色的感受和观点。

讨论与总结:1. 引导幼儿回顾故事中青蛙的观点和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观点和行为进行比较。

2. 提问:你们觉得青蛙在井底生活好吗?为什么?3.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尊重其他幼儿的观点。

合作游戏:1.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站成一个圆圈,手拉手。

2. 在圆圈内放置一个小球,让幼儿合作,使小球在圆圈内传递。

3. 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更好地合作,使小球传递更顺利。

教学延伸:1. 鼓励幼儿自由绘画,画出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或场景。

2. 引导幼儿思考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评估与反思:1. 观察幼儿在角色扮演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 记录幼儿的思考和观点,评估他们是否理解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资源:1. 《井底之蛙》故事书2. 青蛙图片或实物3. 幼儿合作游戏道具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角色扮演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幼儿园成语故事:井底之蛙教案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成语故事:井底之蛙教案 幼儿园教案

《井底之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故事,故事内容简单,寓意深刻,非常适合幼儿园教学。

本教案将结合故事情节、角色分析、情感培养和启发思考等方面,为教师们提供一些针对幼儿园儿童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

一、故事情节1. 故事主要情节:故事讲述了一个蛙生活在深井中,除了井口以外,它没有看到过别的世界。

一只从外面远征而来的青蛙告诉了它外面的丰富景象,但井底之蛙却因为没有亲眼看到,不肯相信。

井底之蛙决心外出看看,才意识到自己过去的狭隘。

二、角色分析1. 井底之蛙:一只生活在井底的蛙,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有着狭隘的视野和观念。

2. 外来的青蛙:见多识广,给井底之蛙带来了外界的信息,是一个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三、情感培养1. 启发孩子感受外部世界的广阔:通过故事传达出狭隘的世界观对我们的局限性,引导幼儿开拓视野,接纳多元价值观。

2. 培养勇于探索的品质:通过井底之蛙的故事,鼓励幼儿们勇敢地迈出自己的舒适区,体验和探索未知的世界。

四、启发思考1. 引导幼儿探讨:井底之蛙对外界的认知是如何产生的?他怎样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外来的青蛙的到来对井底之蛙有何影响?2. 通过展开小组活动或者互动讨论,引导幼儿们思考并共享对生活的感悟。

五、教学活动1. 角色表演:鼓励幼儿们扮演井底之蛙和外来的青蛙,让他们亲身体会故事情节和角色的感受。

2. 图画创作:通过让幼儿们通过图画的方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制作手工:让孩子们动手制作井底和外部世界的道具,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故事情节引发幼儿们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2. 体验式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手工制作等形式,让幼儿们亲身体验和参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感知能力。

通过《井底之蛙》这个成语故事的教学,可以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引导他们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未知和困难时勇敢探索、勇往直前。

希望教师们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上教案内容,为幼儿们打开心灵之窗,丰富他们的成长体验。

大班语言活动教研教案

大班语言活动教研教案

一、活动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成语“井底之蛙”的故事内容,学会讲述成语故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成语故事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学会讲述成语“井底之蛙”的故事内容。

2. 活动难点: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活动准备1. 教师:PPT课件、成语故事视频、成语卡片。

2. 学生:准备与成语“井底之蛙”相关的故事或图片。

四、活动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成语卡片“井底之蛙”,引导学生说出成语的意思。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个成语的故事吗?请简要说说。

(二)新授1. 教师播放成语故事视频《井底之蛙》,让学生观看并思考以下问题:(1)故事里有哪些角色?(2)故事发生在哪里?(3)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为什么青蛙会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并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成语卡片,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成语,讲述相关的故事。

2. 学生自愿上台讲述,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与成语“井底之蛙”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续编故事。

2. 学生分组进行续编,教师巡视指导,并请各小组代表分享续编结果。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过程,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

五、活动延伸1. 课后,请学生回家与家长分享成语故事,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讲述。

2. 家长协助学生收集与成语“井底之蛙”相关的资料,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六、活动评价1. 学生对成语“井底之蛙”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通过本次大班语言活动教研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成语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关于大班语言活动教案模板锦集(1)

关于大班语言活动教案模板锦集(1)

关于大班语言活动教案模板锦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故事与表达”,详细内容为“有趣的成语故事——《井底之蛙》”。

通过讲述一只井底青蛙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成语“井底之蛙”的由来和含义,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成语“井底之蛙”的由来和含义,并能正确运用;2. 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提高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3. 感受故事中青蛙从狭隘视野到广阔视野的转变,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成语“井底之蛙”的含义和运用;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故事情节,理解成语的深层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故事课件、成语卡片、挂图;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带领幼儿观察一幅井底青蛙的图片,引导幼儿猜测青蛙在井底的生活;(2)请幼儿讲述自己知道的其他成语故事,激发幼儿对成语故事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播放故事课件,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2)针对故事中的关键情节,引导幼儿讨论和思考。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成语卡片,让幼儿找出与故事相关的成语;(2)幼儿分成小组,用成语卡片编成一个小故事,进行分享。

(2)强调幼儿要开阔视野,勇于探索未知的世界。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有趣的成语故事——《井底之蛙》2. 成语卡片: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不见棺材不掉泪等;3. 故事情节简笔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成语“井底之蛙”编写一个小故事,不少于100字。

答案示例:小兔子在井底生活,只能看到井口上方的一小块天空。

一天,它终于鼓起勇气跳出井口,发现原来世界如此广阔。

2. 画一幅描绘成语“井底之蛙”的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让幼儿了解了成语“井底之蛙”的由来和含义,但部分幼儿对成语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收集其他成语故事,进行分享和展示,提高幼儿对成语的兴趣和积累。

幼儿井底之蛙故事教案

幼儿井底之蛙故事教案

幼儿井底之蛙故事教案教案标题:幼儿井底之蛙故事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井底之蛙故事的寓意,即要拓宽视野,不仅仅满足于眼前的小小世界。

2.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鼓励他们分享和互相帮助。

教学准备:1. 幼儿版《井底之蛙》故事书2. 幼儿版《井底之蛙》故事卡片或图片3. 幼儿版《井底之蛙》故事相关绘本或图片4. 幼儿版《井底之蛙》故事相关游戏或活动道具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展示一张《井底之蛙》故事的图片或卡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2. 向幼儿提问:“你们知道井底之蛙的故事吗?你们认为井底之蛙会有什么样的经历呢?”故事讲解:1. 通过阅读幼儿版《井底之蛙》故事书,或者使用相关绘本或图片,向幼儿讲解故事的情节和寓意。

2. 引导幼儿参与故事的讲解,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猜测。

讨论与思考:1. 向幼儿提问:“为什么井底之蛙只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天空?”2. 引导幼儿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游戏与活动:1. 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井底之蛙。

2. 每个小组在一定的时间内,使用提供的材料(如纸板、彩笔等)共同制作一个“天空”模型,展示他们对更广阔世界的想象。

3. 鼓励幼儿展示并解释他们的作品,分享自己的创意和理念。

总结与延伸:1. 回顾故事的寓意和教学目标,向幼儿提问:“你们学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或感受?”2. 鼓励幼儿将故事中的寓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满足于眼前的小小世界等。

3. 鼓励幼儿绘制自己对更广阔世界的想象,或者编写一段小故事来表达他们的想法。

教学评估:观察幼儿在故事讲解、讨论、游戏和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故事寓意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拓宽视野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语言井底之蛙教案【篇一:幼儿教师的语言教学工作技能】幼儿教师的语言教学工作技能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导致行为的社会化。

有了语言,人们才能更好地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感,及时与他人沟通联络,达成交往。

语言的发展对幼儿而言也极其重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幼教界提出了发展幼儿完整语言的观点,主张将幼儿语言作为一种终身技能来培养。

这种观点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也是有很大启发的,从这种观点出发,幼儿语言活动应包含听、说、读、写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之间紧密结合,协调发展。

未来社会的人需要高度发达的语言能力,因此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其语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语言对幼儿的作用: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

”由此可见,语言能力的提高对幼儿有着重要的影响。

1、语言可以提高幼儿的概括能力。

由于语言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人才能够对各种事物进行深刻的认知,幼儿开始接触语言就是从单个的声音开始的,逐渐发展到词、句,这就有了初步的概括性。

2、语言对幼儿具有调节作用。

语言的调节作用对于幼儿而言,表现在幼儿开始按照成人的语言指示行动,以后会逐步过渡到用自己的语言来调节行动,由于语言调节功能逐步发展,幼儿就开始萌发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样就会大大提升智能。

3、语言可以使幼儿获得自我意识。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高级思维能力。

语言中最基本的“你、我、他”就凸显了人类强烈的自我意识。

幼儿有了“我”的概念后,就会把我和他人分开,从“我”想怎样,“我”要怎样的角度处理自己遇到的事物,从而使自我意识得到不断发展。

二、故事教学:故事是以生动有趣的情节、形象活泼的语言来吸引小听众的。

经常听到一些年轻的父母说:“我的孩子就喜欢听故事,总爱缠着我给他讲故事。

”其实这是件好事,因为故事是开发孩子智力的好工具、教育孩子的好教材。

在幼儿园里,如果老师能注意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经常讲给幼儿听,往往可以收到特殊的教育效果。

通过讲故事,能使幼儿学习语言,能向幼儿传授知识,还可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勤劳,什么是懒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

有的老师讲故事幼儿爱听,有的教师讲故事幼儿不爱听,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给幼儿讲故事也是一门学问。

讲故事有什么诀窍呢?首先是选择好的故事。

给幼儿讲故事,既要考虑幼儿的心理需求,又要考虑故事的教育性。

要选择那些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具体生动,饶有情趣,又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的幼儿易于接受的故事。

对幼儿来说,童话、神话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叶圣陶童话选》等都是讲故事的好材料。

幼儿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猫、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对虚幻与真实还缺乏分析。

这两个特点正是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什么小猫和小狗对话呀,小凳和小瓶会走路呀等等,幼儿把它们当作真人真事,听得津津有味,感到其乐无穷。

另外,童话说的是孩子话,口语多,句子结构简短,且篇幅小,角色不多,主题简单明了,好坏分明,幼儿易于接受,乐于模仿。

对大一点的幼儿,要选择有些悬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着,听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故事,他们一般不感兴趣。

其次要掌握讲述的艺术性。

给幼儿讲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幼儿定会觉得索然无味。

首先应分析一下主题,然后才能确定用什么语气,需要突出什么,讲到哪儿应提个什么问题让孩子回答等等。

讲故事时应该注意:1)、态度要和蔼可亲,开讲前猜个谜语或提个问题,引起兴趣,自然引出故事。

2)、故事要讲不要念,也不要背,语言要口语化。

而且要有对象感,讲故事时,要时时想着他们,看着他们,注意他们的反应。

3)、要有起伏高低,抑扬顿挫。

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声音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重点的地方要突出。

4)、要有动作,有表情。

要想把故事讲活,不但要有喜怒哀乐的变化,而且应学会用眼神和手势,做到心到、话到、眼到、手到。

在讲故事的语言技巧方面不妨学学孙敬修老先生,他在讲故事时,就十分注意语言适合孩子的口味。

如一个故事里说:小花狗看到小青蛙,叫他一块儿去玩,小青蛙不肯上岸,要到泥里去睡觉。

孙老先生讲时把它改成:小花狗一看见小青蛙就喊:“小青蛙,小青蛙!”小青蛙把头从水里伸出来:“什么事呀?”“小青蛙,这么冷的天,别在水里游泳了,上来跟我一块玩吧。

”小青蛙一听,呱呱呱笑起来:“小花狗,我不是游泳,我要到泥里睡觉,明年春天再见吧。

”这是对故事进行了口语化和形象化的加工,在幼儿脑子里留下的印象就深刻多了。

此外,对故事进行形象化加工时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象声词:如:水哗哗地流,风呼呼地刮,小鸟吱吱喳喳地叫,大雪扑啦扑啦地下,等等。

这样可以使你讲的故事活起来,动起来。

再次要善于启迪。

给幼儿讲故事不是为了敷衍幼儿,而是为了增进幼儿智慧,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

因此在讲故事时,要注意给幼儿以多方面的启迪。

比如在讲前、讲后或在重要的地方提出一些问题,如“谁对,谁不对,为什么”,“你喜欢谁,不喜欢谁,原因是什么”,待幼儿回答后再问“以后会怎么样”、“会得到什么结果”等等,使幼儿边听、边想、边构思,这样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又能启发他们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有时讲到高潮时,还可以卖“关子”,让幼儿自己去猜猜故事的结尾,去处理故事的结局。

德国大诗人歌德的母亲每天都给儿子讲故事,每讲到关键之处,就“且听下回分解”,以后的故事情节就让小歌德去想象。

第二天,在讲故事之前,先让孩子说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自己再讲。

据说歌德超人的思考力、想象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有时也可以让幼儿改变故事的结尾,给他们以自由想象的机会,如有位老师讲完《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骗了乌鸦的大肥肉,乌鸦用什么办法才能夺回来呢?这一下打开了孩子思维的闸门。

有的说:“正当狐狸要吞那块大肥肉的时候,乌鸦一下子飞过来,用尖嘴巴啄狐狸的眼睛,狐狸痛得‘哎呀’一声,肉就从嘴里掉下来了。

”有的说:“乌鸦‘哇’地一叫,喊来一群小蜜蜂,把狐狸蜇得满脸大疙瘩,肉就夺回来了。

”有的还想出了一条“巧计”:乌鸦看到狐狸将肉衔到嘴里,就对狐狸说:“这块肉是有毒的!”我正想把它扔到大海里去呢!乌鸦等狐狸开口说话时,就乘机把肉抢回来。

看!孩子们的思维多么活跃,想象力多么丰富!这种改变故事的方法和“听讲——思考——讲述”的过程,不仅可让幼儿在飞驰的想象中得到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也培养了幼儿发散思维和变通思维的能力。

另外,有些故事不是讲一遍就完了,隔些日子还应当复习一下,并讲出新意,加深幼儿的印象。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喜欢听熟悉的故事。

比如:在讲完“小猫钓鱼”的故事后,让幼儿自己用低沉的声音复述老猫的话,用轻快活泼的声调来陈述小猫去追捕蜻蜓时的情景。

听完《小马过河》的故事后,让小朋友复述老牛和小松鼠分别是怎样描述河水的,最后小马过河了吗?《小马过河》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还可发展幼儿的语言,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故事讲完后,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机会,有意识在运用故事中的词汇,如“小猫钓鱼”中的词语“一心一意”、“三心二意”等,使幼儿逐渐掌握它。

或有意识地提及故事中人物的优秀品质,让幼儿去学习,以便更好地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

讲故事的本领不是天生的,只要多学、多练,一定能掌握,久练久熟,熟能生巧。

讲好故事应是幼儿教师一项必备的基本功,愿每一位老师都乐于为孩子们讲故事,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充分发挥出故事应有的魅力,为陶冶孩子的情操和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巧用多媒体开展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知识和经验的载体,幼儿阶段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语言发展状况将影响到幼儿未来的学习生活。

发展幼儿口头语言是培养孩子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提高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础。

因此,加强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

21世纪的今天,信息化技术正不断的走进我们,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观念的转变,一幅挂图、一个游戏、一盘磁带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儿童的求知欲,电脑多媒体技术正越来越多的被运用于幼儿园的教育中,它以强大的交互功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将声音、图像、文字有机结合在一起。

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生动、形象、直观、视听结合的情境。

使得教师乐教,孩子乐学,使我们的教育手段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全新时期。

今年,我们学校在上海远程教育集团的扶持下,有幸成为信息化应用实践学校。

那么如何将电脑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特别是语言教学活动中呢?把多媒【篇二:二年级语文活动课教案】小学教师新学期寄语亲爱的同学们:快乐而漫长的假期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我们满载着二年级的丰收和喜悦,步入了满怀憧憬的三年级,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又将投入紧张而又充实的校园生活。

每一位同学都同时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新的学期,新的起点,新的竞争,新的希望。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新的目标,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确立一个目标。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并不是没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以后缺少两样东西,一是缺切实可行的计划,二是缺遇到困难继续坚持的信心。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要想使理想成为现实,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每一天做起,从每一节课做起,从每一分钟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朝着宏伟的目标迈进。

不要重蹈“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的悲剧。

我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在新的学期里取得更大的进步!1.《看谁积累的动词多》目的是引导低阶段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活动场景中,认识不断积累和正确运用动词的意识和自觉性,并使学生逐步体会和懂得学好、用好动词是开启语言表达大门的金钥匙,从而促使他们在今后提高说话能力的实践活动中,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祖国的语言是十分丰富的,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场合中却有不同的含义。

对一些意思相近,但内涵尚有微妙差异的词,在选用时可体现出各自的文学内功。

鉴于这点,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平时加强词汇的积累和用词推敲的训练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对于近义词,如何帮助低年级学生辨析和领悟呢?我们通过“看动词,做动作,说一句话”和“看动作,猜动词,想想可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示”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形象而具体的动作演示和说话应用中去加深体会并正确掌握。

在活动中,我们尽量采取听录音、看录像和投影等多种教学媒体及方式,进行循循善诱,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把储存在各自头脑中的动词,根据活动项目的不同要求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充分进行交流,达到学以致用,锤炼说话基本功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