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高考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诗词西塞山怀古赏析

诗词西塞山怀古赏析

诗词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西塞山怀古唐代: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赏析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唐诗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译文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译文|赏析'《西塞山怀古》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而且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唐代: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一作“从今”。

“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六篇)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六篇)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六篇)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1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文解释】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

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

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

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词语解释】金陵:今江苏南京。

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

【诗文赏析】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诗人讲述了建都金陵的几个朝代的兴亡,希望唤起人们的注意,吸取往日的教训,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赤诚忠心。

全诗借古喻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2《西塞山怀古》唐代: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译文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东吴灭亡以后,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后灭亡,如今的西塞山依旧紧靠长江。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西塞山怀古》注释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1、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2、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

千寻:古时八尺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3、降幡:降旗。

4、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5、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6、故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韵译】: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一】公元824(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乘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本诗层次十分清晰,前四句为述古,后四句为怀今。

个人认为,在古诗尤其是在律诗、绝句中抒情、写景、议论均不难,最难的是叙事,因为完整的叙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过程,而在诗中字数、句数、平仄、韵脚等却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战船(楼船)能成的水军讨伐东吴,最终取得胜利,消灭了吴政权。

这本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而诗人仅用了短短的四句,便描述得十分到位,这除了要对史实有深入的了解,更需要诗人具有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

首联中作者指出了伐吴的主要人物王濬,他征伐的出发点是“益州”,目的地是“金陵”,此次作战,他建造了极具威慑力的“楼船”,这是他取胜的关键之一。

“王气”则指吴政权,与“楼船”相对应,指出西晋的军事力量的强大直接导致了吴政权的灭亡。

此二句中最值得玩味的是“下”与“收”二字,“下”字很容易让想到西晋军队的势如破竹,而“收”本已写出吴军的孱弱无力,再用“黯然”修饰,更让人想到吴主孙皓的昏庸无能。

《西塞山怀古》诗歌鉴赏

《西塞山怀古》诗歌鉴赏

西塞山怀古
刘 禹 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 朝有名的军事要塞,三国时曾是吴国的 江防前线。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 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从益州 (今成都)出发,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这是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最后一战。长 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 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即景抒怀,写 下了这首著名的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
咏史怀古诗一般有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叙”,即要以概括简练的 语言把所咏的史实叙述出来。 接下去便是咏史诗的核心内容,即 感与论。 咏史诗的写法很多,叙得很少甚至 根本不叙的有之,但不发表感想和评论 的却没有。咏史诗思想境界和艺术格调 的高低,关键就是看这种感想和评论的 质量如何。
问题探讨:
1、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 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 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采用对比手法。其弦外之音是充满了对割据一 方的藩镇势力的无情嘲讽,你看“王气”也好, “铁锁”也好,岂能挡住祖国统一的步伐?
2、颈联针对史实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本联以人事的变动和自然景物的亘古不变为 对照,以终古常在,“依旧枕寒流”的“山 形”作为那些匆匆交替可悲可慨的王朝历史 的无情见证。作者还更深层地透露出“兴废 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意思。对于一个国 家的兴亡盛衰来说,山川地形固然有险与不 险,利与不利之别,但归根到底,人事的治 乱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蕴含着对前朝失败 教训的总结。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作品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作品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作品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作品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作品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赏析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

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

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

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

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

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

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

西塞山怀古赏析

西塞山怀古赏析

西塞山怀古赏析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诗的前四句,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

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

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扩展资料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

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

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

三国诗词《西塞山怀古》原文及赏析

三国诗词《西塞山怀古》原文及赏析

三国诗词《西塞山怀古》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三国诗词《西塞山怀古》原文及赏析【导语】:西晋楼船下益州①,金陵王气黯然收②。

西塞山怀古 赏析

西塞山怀古 赏析

《西塞山怀古》赏析【唐】刘禹锡系别:应用化学系班级:10 级精细化工学号:**********姓名:***日期:2011年04月26日《西塞山怀古》赏析【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七、八月之际,刘禹锡由夔州任调往和州任,沿江东下,途经如今湖北大冶附近的西塞山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是一幅绮丽的历史画卷。

作者把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协调地组合在一起,并将秋色不露痕迹的涂抹在画面上,造成了含蓄蕴籍的艺术境界,令读者体会到了历史家的严峻,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深邃,文学家的伤感,挥就了一首杰出的诗章。

首联中“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

“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颔联中“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颈联中“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

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见了。

“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

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沿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原文及赏析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原文及赏析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原文及赏析西塞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的附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是一首描写山水之美、抒发对逝去岁月的怀
念之情的作品。

下面将为您呈现《西塞山怀古》的原文及赏析。

《西塞山怀古》原文:
荒凉塞垣迥,征战两无家。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枫江上秋帆远,只有一带山河千。

解析: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通过对西塞山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战乱
岁月的怀念之情。

首先,诗篇通过“荒凉塞垣迥,征战两无家。

”一句,描绘出塞垣荒凉,战乱频仍的景象,表达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面。

作者又以“封侯非
我意,但愿海波涯。

”一句,表达了自己并不追求功名利禄,只希望能
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

其次,诗人以西塞山、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景物的描绘,展示了西塞山壮丽的自然景色。

这些景物的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
诗意和美感。

最后,诗末的“青枫江上秋帆远,只有一带山河千。

”一句,通过描绘秋天江面上远去的帆船,以及周边的山河美景,突出了西塞山秋天的壮丽景色。

总的来说,刘禹锡通过描绘西塞山的自然景色,以及通过对岁月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娓娓道出了作者对和平安宁时光的向往与期盼,同时也展示了西塞山壮丽的山水风光,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与感受。

(此处正文中的题目和其他多余信息已删除,根据需求对文章的格式进行了调整)。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注释及解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注释及解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西塞山怀古[唐] 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③。

千寻铁锁沉江底④,一片降幡出石头⑤。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①本篇选自刘禹锡《刘梦得集》。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县东,六朝时是军事要塞。

②王濬,晋代人,字士治,官益州刺史。

楼船,战舰。

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市。

据《晋书·王濬传》:“(晋)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受二千余人。

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③金陵,今南京市。

王气,帝王之气。

此处指东吴国势。

④寻,古以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晋书·王濬传》:“吴人于江险碛要害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椎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皆被王濬设法破之。

⑤降幡,投降的旗帜。

石头,指金陵城,即南京。

⑥四海为家,指天下统一。

〔解析〕中唐诗人刘禹锡,是社会责任感很强的诗人。

为改革弊政,振兴社会,他不顾当时的重重压力,毅然加入王叔文集团,参与“永贞革新”。

革新运动失败后,他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来又在连州、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

无论境遇有何变化,刘禹锡始终不改初衷,对社会改革、振兴朝政倾注极大的热情。

这首诗,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当时,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

诗中抒发的,正是这种借怀古感世而抚今伤时的深沉感叹。

当刘禹锡坐船沿着长江东下和州赴任时,滔滔江水一定勾起他对历史的沉思。

尤其是长江岸边峭壁陡立的西塞山,仿佛让诗人一下子回到了当年激烈的战争场面。

西塞山地势险要,历来是各朝扼守长江中游的要冲。

当年三国时代,东吴的西部江防要塞即为此地,晋吴水军曾在这里的江面上展开激战。

诗歌一开头就展示一幅壮阔的历史画面。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决定起兵攻打东吴。

当时,他任命贾充为大都督,统率全军。

处于战线最前锋的王濬,受命在益州大造战船,摆出了咄咄逼人之势。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这首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

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

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一现,长庆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

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文学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

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

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

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

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

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

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

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唐诗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译文鉴赏

唐诗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译文鉴赏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译文|鉴赏'《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西塞山怀古赏析及阅读答案

西塞山怀古赏析及阅读答案

西塞山怀古赏析及阅读答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西塞山怀古赏析及阅读答案西塞山怀古赏析及阅读答案西塞山怀古是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全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如何来进行赏析?西塞山怀古⑴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译文及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译文及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译文及赏析1西塞山怀古原文: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译文及注释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这首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

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

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一现,长庆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

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文学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

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

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

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

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

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

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

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诗句开篇,诗人以如椽大笔勾勒出西晋灭吴的历史画卷。

西晋益州刺史王濬率楼船顺江而下,金陵的帝王之气顿时消散。

“王濬楼船”与“金陵王气”相对,一“下”一“收”,一动一静,生动地描绘出西晋水军的强大和东吴政权的腐败。

“下益州”“黯然收”,不仅展现了战争的胜负之势,也暗示了历史的发展趋势。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这两句描写了东吴的覆灭。

东吴曾用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试图阻挡西晋的进攻,但最终这些铁链都沉入江底;孙皓投降时,只有一片降旗从石头城上缓缓降下。

“千寻铁锁沉江底”,极言东吴防御工事的坚固,却被西晋轻易突破,形象地展示了强者的失败和弱者的逆袭;“一片降幡出石头”,则写出了孙皓的投降之轻易,凸显了其昏庸无能。

两句诗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和实力对比的道理。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诗人笔触一转,由历史回到现实,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世间有多少往事让人感伤,西塞山却依然屹立在江边,俯瞰着滔滔江水。

“几回伤往事”,流露出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山形依旧枕寒流”,则以景寓情,烘托出一种清冷、幽静的氛围,使全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最后两句,诗人放眼当下,感慨当今四海一家的局面,而昔日的军事要塞如今已成为一片荒凉的废墟,唯有芦荻在秋风中摇曳。

“今逢四海为家日”,是对唐朝统一局面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繁荣的向往;“故垒萧萧芦荻秋”,则通过对故垒的描写,烘托出历史的沧桑感和世事的无常。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王濬楼船”与“金陵王气”、“千寻铁锁”与“一片降幡”等,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戏剧性和事物的兴衰变化。

《西塞山怀古》赏析

《西塞山怀古》赏析

《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怀古》赏析【作品简介】《西塞山怀古》由刘禹锡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

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

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陷。

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时人:三国六朝的分裂局面已成历史,唐王朝还算是个统一的大国,但各藩镇拥兵自重已经多年,“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也有深重的隐忧。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西塞山怀古》作者: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一名道士洑矶。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

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⑵王濬(读jùn),晋益州刺史。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⑸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

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鉴赏
古诗鉴赏
0128 1323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东面的长江边。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皓乃备亡国之
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
传》)。

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
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
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
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

它只用第一
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
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
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

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

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

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

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

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

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
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评这首诗说:“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

”(《唐诗成法》)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

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

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那么前面所写,是不是离题了呢?没有。

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

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

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

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

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昀说:“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见方回《瀛奎律髓》纪评)。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江山一统的结果。

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赵其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